国学培训小结
㈠ 国学智慧和内圣外王的学习心得
时间总是快的让人措手不及,转眼一个学期又要过去了。老师一直强调自己从来没有把这门课当做一门课程,所以每次的开场白都是说和大家一起聊聊xxx话题。总结了一下,话题聊到现在,大概可以分为三大类,首先是最开始课程的介绍,其次是关于“人文”的话题,之后便是关于“人生”的话题。虽然每节课都能听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但是更偏爱于课程开始的对内圣外王的理解以及关于人生的话题,让自己特别有感触。
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患得患失,其实做了也就这样
“患得患失、做事优柔寡断”我想这大概也是我最大的问题,其实自己很讨厌这种感觉,但是就好像有一股魔力一样,太难改变!想想这样其实也真的是蛮心累的,太多的顾虑只会是成为牵绊,让自己变的不那么快乐!回想起来,自己似乎真的很少能够特别坚定的去做一个决定,即使决定了一件事情,也总是会方方面面考虑太多的事情,想的乐观一点可以为自己找借口说是考虑问题全面,不冲动,但也让自己少了很多的疯狂。闺蜜总是说我太为别人考虑,什么事情都不知道拒绝,人太好!但或许也是因为自己太虚伪,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吧!其实,有时候真的不用考虑太多,想做的事情也应该大胆的去做,去实践!有些事看起来会很困难,其实做了也就这样,即使做错了也比没做过好!
一件事若需要坚持,说明你内在的动力远远不够
这是老师在第一堂课上讲的一句话,记忆深刻。曾经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过还可以从这个层面去理解“坚持”,在自己固有的思想里,只是单纯的认为“坚持”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词汇。难过时、困难时,咬咬牙,坚持一下就过去了!还会觉得自己通过坚持去达到某一个目标是一件多么值得高兴与骄傲的事情,现在想想也甚是可笑。回想起老师和我们聊对“生生学堂”的实践和思考那节课,课上播放了视频,看的很感动、很有感触,印象中当时老师在颁奖现场的那种紧张与激动的样子还在脑海中,文字似乎表达不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大概真的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了。记得老师说过就像生生学堂、经典诵读等等对于自己来说并不是坚持,只是觉得这件事就必须是自己来做!正是因为足够的内在动力,才可以这样义不容辞的去做好一件事!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做最好的自己
从人文跳到人生,针对最近几次两性关系、人生幸福、人生选择等这些主题,我觉得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做最好的自己,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作为一种“群居生物”,总是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人交往,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环境。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出身,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要走的路。
回忆自己的大一时光,似乎除了学习和学生工作都想不起其他的事情。每一天都过的特别充实,那时的自己很喜欢在对自己说一句话“真正充实的大学生活并不需要你刻意去感知,只是在路灯昏暗的夜晚,当你走在夜色的校园时,觉得肩负重任却一身轻松。”当时,室友也对我很不理解,但是我知道自己乐在其中,虽然也常常会有很多的烦心事,但是至少我知道自己的目标,便会觉得很有动力。大二时期,虽然专业课程较大一时期多了很多,也依旧忙于学生工作,但是更多的和社会有了接触,喜欢时不时的走出校园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如今,到了大三,学生工作变的相对轻松了,课程也渐渐变少,有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烦躁、很迷茫,作为行管的学生,虽然自己的目标是考公务员,但是压力很大,对自己的未来也很迷茫!害怕自己万一考不上,专业课程又相对较为宽泛,没有实质性的技能技巧,很难找到一个很好的工作。但是在听了老师从一名理工科的学生转到管理类的故事后,却也轻松了不少。当然并不是说完全放松,至少在“听故事”的时候觉得很多事情不用过多的担心,只要踏踏实实的走过现在应该走的每一步,前面总会有属于你的惊喜,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每段旅途总会有意外的收获成为生命的点缀
从课程初始谈对对内圣外王的理解,讲述“安身立命”是如何的重要;到之后的谈老师自己的故事,并阐述大学教育及经典的意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我想这句话也依旧值得我继续思考和实践;从文化复兴,到毛泽东心路历程对我们当下年轻人的启示,到老师喜爱的人物—王**,再到关于人生话题的思考,我想老师分享给我们的这些东西都将会成为生命的点缀。有一天回想起来,大学还有一堂这么特别的课,这么特别的老师,这么特别的课程名,这么特别的点名形式……
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患得患失,其实有些事做了也就这样。只要内心拥有足够的动力,那么根本没什么坚持可言,一切都会变得那么理所当然,就像一种习惯。我们每个人也不需要刻意去变成某人,需要的只是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生命的轨迹自然会有其独特的魅力。如果你幸运,那么在你的旅途中也必定会有意外的收获成为生命的点缀!
㈡ 学习《国学经典导论》的心得与体会
这个我没时间给你全写,给你个写作主线吧:
一:文体方面,由白话般的《诗经》,商周时期的象形文字到春秋时的语录体(如《论语》),南北朝时期华丽的骈文(四六句),以对仗和对偶,押韵和平仄为主;以及先秦两汉的古文,可以用这个为线索写一篇心得体会。
二:在思想政治,文化的变迁方面入手,各个时期的政治文化都受当时的主要文学大家影响,而且这些人大多是帝师,将相,以及改革者,并由此而引发的各种学派争鸣。比如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他们所影响的各个国家带来的施政方针变化(最著名的当是合纵连横),再比如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以及所引起的政治斗争,明朝的东林党,清朝的桐林学派等等。这也可以作为一个线索来写。
三:可以用佛教传入中国为分界点,即南北朝时期。并把佛教传入中国前后的思想文化变迁作以对比,然后写一下佛教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文的影响。深入的佛教文化已经渗透到国人的骨子里,然后写一下严复,陈天华,谭嗣同等所译所作的文章,以及辛亥革命以来西学东渐,这些文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
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㈢ 传统文化国学学习心得开头怎么写
潘守宇在北大讲到:在整个20世纪,以熊十力、冯友兰、钱穆、唐君毅、梁漱溟、牟宗三、徐复观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也曾终其一生致力于儒学的现代转型工作,并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巨大的悲愿与担当,对传统儒学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造与重建。但仍然存在两个问题:一,其著作大部分属于纯学术研究,都是面对思想界
面多社会发言的,一般人不爱看,也看不懂;二,即使不封著作是面向大众写的,在他们而言已经尽可能通俗了,但对今天的普通读者来讲,依然有些高不可攀,曲高和寡。因为当今社会变化太快,时代隔膜既深且巨,故而其作品无论是在语言文字,表达方式,还是价值取向,审美趣味上,都已经与今天的读者有了很大的距离!
读这些书,中国人怎么可能了解真正的儒学?当我们因信仰迷失和文化断层导致严重的“精神贫血”时,仅仅把古代典籍稍加注释,翻译成白话文,就能接续传统文化的血脉吗?当许许多多中国人因人格教育缺失而活的焦虑不安、无所适从时,仅仅用现代学术概念的铲子,去抄抄古人思想的冷饭,就能滋养我们饥渴的灵魂吗?
儒学是一门生命的学问,是让灵魂得以安顿、精神得以成长、人格得以完善的学问。如果这样的学问不能用当下大多数人都能听懂的语言,以人们愿意接受的方式,应对人们的精神需求,疗救人们的心灵疾患,从而让人们在这个日益疯狂的世界上安身立命,那他就是一种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僵尸的东西,只配陈列在博物馆里供人瞻仰。
这既是儒学的不幸,也是我们时代的悲哀!冯友兰曾说: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能“照着说”,而要“接着说”。“照着说”是照本宣科,顶多注释,翻译加点评;没有新意;“接着说”则是首先把握古人的精神然后接着这种精神往下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与时偕行,到那个山上唱那首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通权达变,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以期解决新的时代问题和人心纠结。
㈣ "我与国学"心得体会(300字)
知晓教育温馨提示:从国学角度出发
㈤ 幼师外出学习国学心得
、什么是‚心得体会"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在参与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中,人们往往会产生有关某项工作的许多感受和体会,这些感受和体会不一定经过严密的分析和思考,可能只是对这项工作的感性认识和简单的理论分析。用文字的形式把这些心得表达出来,就是‚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一般篇幅可长可短,结构比较简单。
2、心得体会怎么写?心得体会的写法
心得体会的基本格式大致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I、标题
心得体会的标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在XX活动(或XX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关于XX活动(或XX工作)心得体会(或心得) 心得体会
如果文章的内容比较丰富,篇幅较长,也可以采用双行标题的形式,大标题用一句精练的语言总结自己的主要心得,小标题是‚在XX活动(或X X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例如: 从小处着眼,推陈出新——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的心得
II、正文 这是心得体会的中心部分
(1)开头 简述所参加的工作(或活动)的基本情况,包括参加活动的原因、时间、地点、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过程及结果。
(2)主体 由于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华考范文网在文章标题下署名,写作日期放在文章最后。
3、写作心得体会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混同心得体会和总结的界限。一般来说,总结是单位或个人在一项工作、一个题结束以后对该工作、该问题所做的全面回顾、分析和研究,力求在一项工作结束后找出有关该工作的经验教训,引出规律性的认识,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它注重认识的客观性、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刻性。在表现手法上,在简单叙述事实的基础上较多的采用分析、推理、议论的方式,注重语言的严谨和简洁。
心得体会相对来说比较注重在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主观认识和感受,往往紧抓一两点,充分调动和运用叙述、描写、议论和说明甚至抒情的表达方式,在叙述工作经历的同时,着重介绍自己在工作中的体会和感受。它追求感受的生动性和独特性,而不追求其是否全面和严谨,甚至在有些情况下,可以‘‘只论一点,不计其余’’。
(2)实事求是,不虚夸,不作假,不无病呻吟。心得体会应是在实际工作和活动中真实感受的反映,不能扭捏作态,故作高深,更不能虚假浮夸,造成内容的失实。
(3)语言简洁,生动。心得体会在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叙述、议论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采用描写、抒情及各种修辞手法,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1、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3、要写得有真情实感 不要矫揉造作地拼凑感受,要避免公式化。上半篇介绍文章内容,下半篇对照自己联系实际来个自我批评,最后再来写上几句空洞的保证。我们要开放思路,在真正理解原文闪耀的思想火花和艺术力量中真切的感受会骤然产生。
4、写独特新鲜的感受 检查式的读后感不可取,要尽力写出有新意的见解来感染读者。例如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该文一反常人论调,说孟尝君只是好做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所以真正有治国之才的士一个也没得到。全文不到一百字,却被誉为驳论文的‚千秋绝调‛。
(四)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臵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㈥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学 习 心 得 体 会
《论语》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教育遗产,书中所记录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经验非常富厚,当真研读《论语》,温习具备要领论因素的格言警句,从“先圣”的教育思想中获取营养,对西席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学艺术都多少有些裨益。
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每个中国人的职责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博识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长传统文化的显证,也是每个中国人的立身在社会上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成或缺的精力气力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授继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部实质意义博大精湛,传播的经典浩如烟海四位西席的培训讲座中,援用了《论语》的很多内部实质意义。
《论语》反映了中国古代巨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1.正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促进个体成长的效用
《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政治、军事、法令都不成缺少,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职位地方
孔子认为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从而对政治孕育发生重大影响
孔子认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成长要建立在经济成长的基础上须先成长经济,教育才能更好地成长,教育要受经济的制约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法令,而要通过教育引导使成为事实德政他通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表明:教育可以感化人,既使百姓守端方,又使百姓有“羞耻之心”,形成道德信念的气力,收到德治的成效
孔子对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关键效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附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人的天赋素质附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胜的思想孔子的“举贤才”及全般教育思想都放在这类天赋平等的人性论基础上,他极力将教育推向平民,为其“有教无类”主意提供理论按照同时,孔子指出人的个性差异是后天效用的结果,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影响力,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有可能性
2.倡导培养志道弘道的志士和君子的教育目的《论语》反映出孔子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本身,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即要有“德”二要有“使家族朋友以及老百姓都获得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即要有“才”君子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3.实施以道德教育为重心的富厚的教育内部实质意义
按照《论语》,许多人可以从差别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部实质意义: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是指教学内部实质意义的4个基本方面其中“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起首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常识的进修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部实质意义中,道德教育占榜首,文化常识的进修必须为德育服务
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首要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孔子所施用的基本教材“六艺”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训练,“六书”偏重于文化常识,属于文的范围
总之,孔子的教学内部实质意义包孕道德教育、文化常识和技能技法培养等3个部分这3个方面,从教育内部实质意义结构,以及社会需要和个人人格形成看,是开端完备化了的这是孔子在教学内部实质意义成长史上的贡献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不雅,他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榜首,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至于《论语》不正视自然科学和生产劳动教育,固然是一大局限,但也是时代的局限
4.主意“有教无类”,扩展了教育对象
春秋以前,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管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在教育对象上举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办学目标,这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一般平民,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虽门下人品稠浊,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了然孔子教育家襟怀胸襟的宽大能容,教育艺术的高妙善化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师德修养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备富厚的实践经验,正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责的好西席,成为后世西席进修的表率《论语》中很多篇和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对师德修养的相干论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示
1.立志有恒,加强修养
孔子强调立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效用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成夺志也”(《论语子罕》)因此,西席不仅要自身,还要教育学生确立崇高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标的目的
2.自省自克,自新迁善
孔子主意遇事要长于举行自我省察,这是道德修养的重要要领孔子教育学生随时对本身的举动举行检查,以便及时发明问题,避免继续犯错误,如许就起到了自我监视的效用孔子认为,道德准则和规范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对个人起约束效用,因此,需要克制自我长于自克是道德修养的标记
孔子认为,实际中不存在不犯错的贤人,关键是看待错误的态度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认可本身犯过错,并认为,过错被旁人发明,是本身的幸运孔子要求“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知错即改,不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3.学而不厌,毁人不倦
西席要尽本身的社会职责,应正视自身的进修修养,掌握博识的常识,具备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4.以身作则,上行下效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自己做榜样他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充分说了然自己做榜样的重要性简直,如果西席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孕育发生潜移默化的效用
5.爱护学生,忘我无隐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西席成功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孔子关心学生品德、学业的促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他和学生有深挚的情谊孔子对学生传授常识一无保留,做到了“忘我无隐”
6.相信学生,鼓励学生
孔子对学生布满期望,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四十,半百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这搭包罗了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学生超过西席、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成长不雅点
7.不断进修,努力创新
孔子认为西席要讲求教学要领,长于开导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西席必须本身时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贯通、新的体会、新的发明,才能胜任教学工作西席不仅给学生以常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如许才算是好的西席
㈦ 征文: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600字左右
弟子规》也许在我们大家还牙牙学语的时候就接触过了吧,《弟子规》中的每一个字都蕴藏着极其深刻的道理,是我们如今不得不去把它理解的更透彻。
孔子用简简单单的1080个字描绘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着一个人生哲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是啊,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整天为我们早出晚归,不分日夜的奔波着,父母到了家里一定是累了,我们为父母干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务活,是应该的。我们应该尽心尽力的去为父母“服务”,因为爸爸妈妈给予我们不求回报的爱,我们这辈子必定还不完!
提起生活中,我想我做的还不够,每天放学回到家,爸爸劳累了一天,也回到了家,浑身酸痛,疲倦的不得了,而我却因为作业儿发着牢骚。“来,好闺女,给爸爸按按摩吧!”爸爸疲惫的声音又在我的耳边萦绕,“没时间,没看见我这正写作业呢吗?”我不耐烦的应对着。我错了,爸爸累还不是为了我,为了这个家?我就算是毫不犹豫的去给爸爸按摩,也不足以爸爸对我的付出啊!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犯错误的时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错事的时候,总是要被妈妈说一通。当然,我那不争气的泪珠,也随之在眼角流落下来,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里早已生出了许多不满于埋怨。可是在读完《弟子规》后,我知道了妈妈都是为我好,为了我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正如大人们整天总唠叨的,我们就像一个小树,不为它修枝剪叶,总也长不成一棵正直的参天大树。
今后,我一定要管好自己,自己心里所想,就要用心去做,弟子规所讲述的每一个道理,都给我带来了启示。“孝、悌、谨、信、爱、仁”就是一个人最应该拥有的,我一定要努力去爱做学习孔圣人对我们的教育与引导!
㈧ 家长写一篇100字心得,内容是孩子进城南小学学习国学经典诵读后有什么进步,家
家长写一篇100字心得内容是孩子进城南小学学习国学经典诵读有什么进步,家长要让他背诵一下看看。
㈨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去年暑假我校开展了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这门课,它分为四个教学视频。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