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的激励制度
Ⅰ 员工不满意激励制度会导致培训效果不好吗
会有一定的影响。
调研员工对现有制度的满意度
发动员工对现有制度中的不满提出改善意见建议
定期对激励制度作出调整
一切以改善后拿到结果为前提
拿到结果比什么都重要。
Ⅱ 培训的激励机制
有关企业信息系统培训的理论研究,多是假定培训的数量(时间)与IT技能、接受程度有直接的联系,即培训越多则效果越佳[31]。然而,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不仅在于培训的内容、方式,还涉及员工参加培训的动机,Gallivan认为其关键因素在于本人对培训认知、IT经验及同事们的操作熟练程度[32]。从而既可以把把信息系统的培训看成是员工学习、提高的机会,也可以把它看做是消除员工抵制情绪、促进接受的工具。下面从博弈论角度首先对员工参加培训的态度进行分析,然后探讨增强培训效果的激励机制。
4.3.2.1 员工对待培训的态度
假定员工是自愿参加培训的,每个人的投入越多收益也就越大,即投入与收益成正比。设员工i对培训的投入为yi(y≥0),全体员工的总投入为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人员行为的研究
求解,可得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人员行为的研究
员工预算总收入的大小直接影响员工对培训的投入,任何一个员工的投入依赖于其他员工的投入,他人投入越多自己投入就越少,这样就容易出现各个员工都不愿意投资于培训的现象。例如,假设只有两个员工参加培训,他们的预算收入分别为I1=2、I2=1,由反应函数可得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人员行为的研究
进一步求解可得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人员行为的研究
比较两式有
现实的ERP系统实施中,企业更多的是要求员工必须参加相关培训,也就是说员工参加培训不是自愿的。此时,若把员工对于培训的努力程度看作投入水平,员工的预期收入变成IT技能、教育水平等,按照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那些具有IT经验(或较高教育水平)的员工就会积极参加培训,而IT技能(或教育水平)低的员工可能采取消极对策。这是容易理解的,因为对于获取同样的知识,缺乏IT经验的员工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未能明察到培训所带来的利益(如工资提高、职位提升)变化时,他们则会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
4.3.2.2 激励机制
由于在ERP系统实施过程中,培训项目常作为系统开发商(或咨询顾问)与企业签订系统开发合同的一部分,开发商对企业员工实施的培训不仅受到合同的制约,培训效果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到系统实施的进度、质量等,从而可以假定他们对培训的态度是积极的。这样,培训效果就仅与员工参加培训的努力程度有关了,而解决员工培训中愉懒行为、消极应付的最直接方法便是建立激励机制。由于员工的努力程度很难被管理者直接观察到,从而可以像第3章那样引入监理机制督促员工的学习,然而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长期的(多阶段的),学习效果会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渐显露出来,也就是说“时间”本身可以完成监理,其实际上是一种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的激励问题。由于我们分析的是员工参加培训的努力情况,其过程只有两个阶段:培训期间,上线后工作期间。令t=1,2表示两个阶段,并假定处于同一位置员工的能力相差不大,或者说员工第二阶段能力的差异主要来自培训过程努力程度的不同。
假设员工效用函数为U(a1,w1,a2,w2),其中at表示努力水平,wt表示工资报酬;员工在t阶段的产出函数πt=at+εt,εt是均值为零的随机变量,且εt的分布函数和密度函数分别为F(εt)和f(εt),给定努力at观测到产出为πt的分布函数和密度函数分别为F(πt-at)和f(7rt-at)。若员工最小努力
只要得到高工资的员工是被观察到高产出的员工,就能够起到激励员工努力学习的目的,这样员工第二阶段的期望工资为PwH+(1-P)wL。如果参加培训的员工足够多(AP-CIS认为,对于一个2000名员工的中型企业,要想实施MRPⅡ成功,必须有80%的员工接受过不同程度的培训[33]),激励机制等价于企业事前宣布一个观测值π*,只要πt≥π*就可以得到wH,否则将得到wL,且wL<wH,其中P与π*的关系满足P=1-F(π*-at)。由于这里并不关心第二阶段中员工的努力程度,可把此阶段代理人的努力设定为最小值,即假定a2=a。这样,员工的期望效用为: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人员行为的研究
因此,员工最优努力a1满足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人员行为的研究
假定模型存在内点解,令解为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人员行为的研究
在
也就是说,奖励面过大或过小都不会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至于临界点的具体设计则需要管理者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而定。而对员工参加培训的激励,不仅可以采用提高工资报酬的方法(多数企业在系统上线后都要奖励一批员工),还可以通过员工职位的变动来促进员工的积极性。
Ⅲ 培训激励制度的基本内容不包括哪些
培训激励制度的基本内容不包括:(B)
A、公平竞争的竞升规定
B、奖惩实施的方式方法
C、完善的岗位任职资格
D、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原则
选择B
Ⅳ 企业员工激励培训课程有哪些
培训大纲:企业如何有效激励员工培训部分程主要内容概括:
第一讲 以激励机制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01 引言
02 破解中国企业的十大管理难题
03 案例与启示
04 现代高绩效激励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第二讲 加强对激励理论的认识和学习
01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模型
02 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
03 公平理论
04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05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06 激励的实用人性内因模型
第三讲 员工激励的特点及思维方法
01 员工激励的特点
02 “三位一体”思维方法
03 了解员工需求的具体方法
04 制定有效激励政策的方法
第四讲 员工激励的原则
01 员工激励的一般原则
02 员工激励的高级原则
第五讲 企业激励机制的要领
01 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要领
02 大型企业(集团)的激励机制要领
第六讲 领导激励部属的注意事项
01 引言
02 要注意给下属描绘“共同的愿景”
03 要注意用“行动”去昭示部下
04 要注意善用“引导而非控制”的方式
05 要注意授权以后的信任
06 要注意“公正”第一的威力
07 要注意对部下进行有效沟通
第七讲 员工激励的操作技巧
01 引言
02 员工气质与激励
03 人才类别与激励
04 引爆员工潜力的实用法则
05 如何处理员工的抱怨
06 激励员工士气的15种技巧
第八讲 员工激励的误区
01 引言
02 员工激励的八大误区
第九讲 建立企业完整的有效激励平台
01 引言
02 12个有效激励平台方案
第十讲 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激励模式
01 经营管理层激励的必要性
02 企业年薪制设计
03 股票斯权的基本模式
04 MBO的基本模式
企业如何有效激励员工培训总结
Ⅳ 培训激励的培训激励的必要性
尽管如今培训已被视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仍有不少企业和员工对培训没有足够的重视,行动上不够积极,企业应加强培训激励。许多培训都是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指令和不予 “年审”、不予“升级”的强制措施下执行的。员工即使进了课堂,不是接手机谈工作就是因为工作忙而中途退课,严格的说,又有多少人会善始善终真正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呢?据福建省总工会对全省职工的问卷调查显示:80%以上的工人认为不愿意学技术是因为激励机制不健全。使培训陷入困境的原因有:
1.机制老化:企业培训机制沿用行政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不相适应。培训与使用各行其道,待遇没有与劳动力市场价格接轨,考核滥竽充数,培训与劳动、工资、用人制度相关度不高,培训主体利益驱动不力。
2.手段僵化:激励手段老一套,缺乏新意。激励的程度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满足不了员工的需要,存在物资激励多,发展激励少;精神激励多,目标激励少的现象。
3.力度弱化:强化激励偏废,重视正强化,忽视负强化,达不到刚柔相济的效果。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竞争上岗、竟聘上岗、下岗比例激励等负强化手段更能激活员工的学习动力,为了避免失业,员工会对培训付出更大的努力。
4.功能退化:企业对员工培训效果视而不见或迟迟不做出反应,不施行激励手段,使员工的积极心理受到压抑,产生失望的情绪,退化了激励功能。
因此,当培训还没有成为员工的一种自然的行为时,企业应当建立一个科学的、稳定的、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解决员工培训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Ⅵ 深化职业技能培训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是建立技能提升多渠道激励机制以及什么
深化职业技能培训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是建立技能提升多渠道激励机制以及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发展机制,建立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建立职业技能培训质量评估监管机制。
深化职业技能培训体制机制改革
一、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发展机制。
加大政府、企业、社会等各类培训资源优化整合力度,提高培训供给能力。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企业建设培训中心、职业院校、企业大学,开展职业训练院试点工作,为社会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
鼓励支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行业人才需求发布、就业状况分析、培训指导等工作。政府补贴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全部向具备资质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全国总工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建立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
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道德养成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相衔接、与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相适应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多元化评价方式,促进评价结果有机衔接。
健全技能人才评价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对评价质量的监管。建立以企业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为基础、以国家和行业竞赛为主体、国内竞赛与国际竞赛相衔接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大力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积极参与世界技能大赛,拓展技能人才评价选拔渠道。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国残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建立职业技能培训质量评估监管机制。
对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项目实施目录清单管理,制定政府补贴培训目录、培训机构目录、鉴定评价机构目录、职业资格目录,及时向社会公开并实行动态调整。建立以培训合格率、就业创业成功率为重点的培训绩效评估体系,对培训机构、培训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管。
结合国家“金保工程”二期,建立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技能培训和鉴定评价信息化水平。探索建立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电子档案,实现培训信息与就业、社会保障信息联通共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建立技能提升多渠道激励机制。支持劳动者凭技能提升待遇,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指导企业不唯学历和资历,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工资分配机制,强化技能价值激励导向。
制定企业技术工人技能要素和创新成果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推动技术工人享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关政策,鼓励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行技术创新成果入股、岗位分红和股权期权等激励方式,鼓励凭技能创造财富、增加收入。
落实技能人才积分落户、岗位聘任、职务职级晋升、参与职称评审、学习进修等政策。支持用人单位对聘用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比照相应层级工程技术人员确定其待遇。
完善以国家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公务员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培训的激励制度扩展阅读
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汤涛指出,职业技能培训与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与劳动者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它是提高就业质量、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一个根本举措。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同时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技能扶贫也是个非常有效的措施。
“同时也是职业技能培训改革工作的迫切需要。”汤涛指出,“目前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职业技能覆盖面还不够广泛;二是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供给不足;三是培训针对性、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四是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能力仍需要加强。这四个问题要解决好,才能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进一步做好。”
《意见》提出“建立并推行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和人才成长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汤涛表示“终身”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培训对象的覆盖上是全体劳动者,包括就业人员和准备就业人员。
二是就业培训的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有政府补贴培训,这个补贴要覆盖终身职业生涯,你只要是在岗、在职劳动或者工作,就可以接受这个培训。
三是技能评价激励的活动要覆盖培训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大家有更高的积极性。
《意见》对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深化职业技能培训体制机制改革、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及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提出要求。汤涛指出,《意见》明确了促进普惠均等、坚持需求导向、创新体制机制、坚持统筹推进的基本原则,这将有利于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建设知识性、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提供强大支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职业技能培训迎来政策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