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机构 » 中医正骨培训拔伸牵引

中医正骨培训拔伸牵引

发布时间: 2021-01-25 10:22:41

⑴ 正骨手法的简介

医疗技术名。运来用手法自诊断治疗骨关节损伤之技术。《理伤续断方》提出:拔伸、用力收入骨、捺正等手法。《医宗金鉴》(1742年)卷八十七则总结发展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等八种手法。现代则总结出: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按摩推拿、夹挤分骨、折顶回旋等中西医结合新八法。此外,还有拉、卡、捏、抖等手法。详各该条。

⑵ 什么是中医正骨

正骨,中医指用推、拽、按、捺等手法治疗骨折、脱臼等疾病。正骨,为专科名,是诊治损伤的专科,也是古代医学“十三科”之一,亦有称为伤科或骨伤科的。
正骨对象主要是外力作用所致的骨、关节和软组织的损伤,但也包括同类原因引致的体内脏器损伤。“正”字在此作动名词。即整治因骨关节损伤使肢体变形复原位的一门科学技术。
元代官方医疗制度中设有“正骨兼金镞科”。因此,元代以正骨专长的医学家危亦林在其《世医得效方》卷十八设有“正骨兼金镞科”以专门论述骨关节损伤及金刃所伤疾病之脉因证治。《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诀》指出:“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

治疗措施

整复
正骨就是运用熟练的手法,使移位的骨折端正确地复位并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一种疗术。因此,在施行手法整复时,首先要做好骨折的检查和诊断。在此基础上,通过眼观、手摸和心会才能达到手随心转,使骨折整复的目的。

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作用于肢体或躯干,使局部的骨骼发生骨折。由于该部受力大小,所持体位的不同及肌肉的收缩等,可造成各种类型的骨折,因骨折的类型不同,整复手法亦不同。如完全骨折,用拢按法对接;凹陷型骨折,用提推法使陷者复起;粉碎性骨折,用捏挤法复位;螺旋型骨折,用旋按法衔接;凸起型骨折,用展按法平复;尾椎骨等嵌入型骨折,用钩提按捺和伸压展法整复;肱骨内外髁等之青枝骨折,用蹭推捏挤法复位;对于骨折断端重叠移位而缩短者,则按“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进行整复。在施术前轻轻地按压和按摩伤部,使收缩的肌肉放松,疼痛缓解,尔后用拔伸牵引的方法,使重叠的骨折断端复位;对向侧移位者可用提摇按推法复位;对于两根骨并列的部位发生骨折,则用扣挤分骨法使断端分离,然而用夹挤法复位。在正骨过程中,除运用恰当、熟练的手法外,治疗必须及时,动作要果敢、细致,准确而敏捷。如果施术时用力过大,就会有损伤骨软组织的危险;力量过小则达不到复位的目的。施术时,要正确运用手技,力求一次完成整复。反复多次施术,非但有损骨折断端,对愈合亦有不良影响,而且会给患者带来较多痛苦。施术越早越好。四肢骨折,宜于伤后半小时内进行。此时伤肢麻木,尚未发生严重水肿,患部张力小,疼痛轻微,是最佳正整时期。如果局部肿胀严重,或皮肤破裂等,需要经过适当治疗,待肿胀消退,皮肤愈合,筋肉痉挛松懈后,再行手法整复。但要防止延误治疗,以免人为地造成陈旧性骨折。
固定

正骨固定的目的,在于强化整复后的效果和局部的相对稳定,以加速骨折的愈合。固定的范围要适宜。太大,会影响伤肢活动;太小,达不到固定的目的,伤肢长期固定不动,则气血运行受阻,易产生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骨质疏松,延缓骨折愈合等不良后果。如系横形骨折,整复固定后沿骨干轴线推挤,若下肢骨则除推挤外,可使其踩地,这样可测知是否已正确复位,且利于连结。对于初次未能整复,或者移位骨折,可运用“以动治动”的方法,再行拔伸、摇动后整复固定予以矫正。对长骨骨折采用三点包扎固定法。三点加压的作用,有利于骨折段的轴线对正,既能使骨折的肢体达到解剖复位,又可解决因肢体“动静”矛盾所造成的伤肢功能障碍。骨折断端对接良好,肢体功能恢复。x线显示骨痂通过骨折线,骨折线已基本模糊,即可解除固定。
按摩
正骨按摩是蒙医正骨的一种独特疗术。也是正骨辅助治疗手段之一。骨折的阶段的不同,所用之按摩手法亦异。计有:

初期按摩:骨折后一周内,由于局部软组织、血管和淋巴管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故导致血、希拉热亢盛,出现瘀血、疼痛、肿胀等症状。对此,宜采取化仁瘀消肿手法。即每日在夹板固定的空隙和上上段,喷激白酒进行蹭摩;衬垫处实行按摩;伤肢施行向心捋摩;疼痛部位则要用嵌摩法;伤肢邻近关节采用掐摩法;另外,有关穴位辅以搓摩。上述按摩,有助于改善血行,促进新陈代谢,加快骨折愈合。
中期按摩:经过初期综合治疗,骨折部位基本得到稳定,筋腱舒展,肿消痛止。根据“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及“肝生血,血养筋”的理论,在此时期,应以补肾益肝健骨为主要治疗原则。因此,按摩时宜取肝、脾、心、肾、肺等穴位。先喷激白酒,用大拇指进行抖摩或搓摩;用手掌沿脊柱向上推摩或按摩;或横向蹭摩,以进一步改善血液流通,加速骨折愈合。

后期按摩:经过初、中期治疗骨痂基本形成,骨折完全愈合。但由于内损外伤,长期卧床,往往导致三根平衡失调,气血虚弱,关节僵滞,肌肉萎缩等。此时,除继续进行中期按摩外,尚应在胃、大肠、膀胱等有关穴位上喷以白酒,施搓摩、抖摩、推摩法;对局部则进行按摩、蹭摩;对患肢肌肉,则施行抟摩、拿摩、搓摩;对患肢关节采取揉摩、摇摩、展摩法;对患肢指(趾),则采用曳摩法。通过上述按摩,可使伤肢气血畅通,强骨健筋,恢复功能。
按摩方法:由轻到重,范围略宽,操作要细致。对瘦弱者,手法宜轻而缓;对健壮者稍重而快。但必须注意保持患部稳定。喷酒按摩法是据“血受养于食物精华;血随气行”的观点而创用的。既能防止伤热内陷,筋腱拘紧,又能加快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
药物治疗
指内服药物疗法。根据骨折的不同时期及不同的症状表现,用药原则也如按摩一样,分初、中、后三期投方。

初期:表现血、希拉热亢盛,恶血瘀滞,患部明显肿胀疼痛。常用方有:七珍散,七雄丸、冰片十七味散、冰片二十五味散、黑云香四味汤等。如伴有胸部灼热,惊悸不安者,可投以沉香八味汤、如意至宝丸等方。咳嗽、咯痰不利,则投以沙参四味汤,亦可投以三七单味散,以除伤毒。如有尿闭者,可投以骨伤传统验方——吃鸡蛋黄一个;大便燥结者可投芝麻单珠汤,或可加少量核桃仁、蜂蜜内服;局部发热则宜涂乌龟血。
中期:可选用具有排黄水、降热势,续筋接骨功效的药,如六味铜钱散、八味朱砂散、三味赭石散、六味石决明散、六味杜仲散、二十五味接骨散等。
后期:宜服强筋健骨,抑赫依,壮身润僵药物,如健胃石榴五味散、二十五味大剂散、沉香三十五味散,水银十八味散等。在患部特别是关节处可施行药水浸洗或药物涂擦。一般用白酒、醋、水等分,水煎浸洗,或用青盐热水浸洗,或用水柏枝、紫檀木、山蒿三味药酒煎浸洗。
对开放性骨折,应先清创复位涂药,缝合伤口。除使用杀粘药和清热药防止感染外,还要考虑使用具有生肌功效之药,以促进伤口愈合。如珍珠五味散、麝香十七味散外敷伤口,红花八味散内服,有续脉接骨、止血生肌之效。对白脉受伤,可投予十三味大鹏金翅丸,并用香獐粪或麝香、羊粪加白酒烘热外敷。

⑶ 怎么学正骨手法

新正骨八法为现代临床正骨的基本方法。
①手摸心会。用手指指腹触摸骨折局部,并用心体会,手法由轻逐渐加重,由浅及深,从远到近了解骨折移位情况,是分离还是骨碎等,医生在头脑中要建立一个骨折移位的立体形象。虽然通过X射线可清楚地看到骨骼的形态,但X线片只能给人以平面的指示,而手摸心会有助于了解全貌。因此,手摸心会是临床运用其他手法对证施治的先导手法。
②拔伸牵引。整复骨折的起始手法,由一人或是数人持握骨折远近段,先使肢体在原来畸形的位置下,沿肢体纵轴方向对抗牵引,然后按照正骨步骤改变肢体方向,持续牵引以矫正肢体的短缩畸形,恢复肢体长度,为其他正骨手法的实施创造条件
③旋转屈伸。近侧骨折段位置不易改变,远端段因失去连续可以活动,故应用旋转、屈伸、外展、内收等方法,整复骨折断端的旋转或成角移位。
④提按端挤。用于整复骨折侧方移位的方法,古称捺正。骨折的侧方移位分为前后侧移位和内外侧移位;前者用提按法纠正,后者用端挤手法矫正。医者一只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只手握住骨折远段,或上下提按,或左右端挤。
⑤摇摆触碰。用于横断、锯齿型骨折,可使骨折面紧密接触,增加复位的稳定。用双手固定骨折部,在助手维持牵引下,轻轻左右或上下方向摇摆骨折远端至骨擦音消失称摇摆法。触碰法可使骨折端紧密嵌插,医生一只手固定骨折部,另一只手轻轻叩击骨折远端。
⑥挤捏分骨。用于矫正两骨并列部位骨折移位的手法,医者用两手拇指及食、中三指由骨折部的掌背侧对面挤捏或夹挤两骨间隙,使骨间膜紧张,靠拢的骨折断端便分开,远近骨折段相对稳定,并列的双骨折就能像单骨折一样一起复位。
⑦折顶回旋。折顶法用于矫正肌肉丰厚部位的骨折,且较大的重叠移位仅靠拔伸牵引法不能矫正者。双拇指并列抵压骨折突出的一端,两手余指环抱骨折下陷的一端,用力挤按突出的一端使骨折处原有成角加大至30~50度,当骨折端的骨皮质接近后,骤然用环抱的四指将远折端的成角伸直,进行反折,矫正畸形。回旋法用于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软组织嵌入骨折。双手分别握住远近折端,按原来骨折移位方向逆向回旋,使断端相对。
⑧推拿按摩。本法是理筋手法在整复骨折时的具体运用,目的是骨折复位后调理骨折周围受损的筋络,但使用理筋手法时要轻柔,仅作为结束时的辅助性手法。

⑷ 中医正骨有多少种方法

源远流长的中医正骨疗法以"不开刀、不吃药、康复快、花钱少"的特色,治疗骨折、关节脱臼等骨伤疾病,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正骨是中医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运动系统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医生通过拔伸、复位、对正、按摩等手法,最后用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病人的骨伤疾病。正骨术中的"小夹板固定"属于中国首创,其后被许多国家效仿。中医正骨术堪称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的伟大贡献之一。 早在周代,医疗分工上已有专人掌管骨科疾病的治疗,秦汉时期形成基本理论和技术,世代传承,如《肘后备急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千金要方》、《医宗金鉴》中有大量记载。 中医正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方法,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中医这些简便实用且成本低的疗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断传承发展。其中有些有文献记载,有些只在民间口耳相传得以延续。 然而,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目前不少医院、甚至中医院已基本放弃了这一疗法,正宗的正骨术只在北派、南派的不到十家医院中传承着。因此,专家们呼吁,不论从继承中华传统医术,还是减轻老百姓就医负担角度来看,重塑骨伤治疗原则--先用中医正骨,其次考虑手术治疗很有必要。中医正骨疗法的传承陷入困境,举步维艰。为继承中医正骨这一中华传统医术,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并积极开展相关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以促进正骨术的继承和发展。
采纳哦

⑸ 正骨疗法培训班条件是什么

正骨疗法培训班条件0基础学习,学费当然也是必备条件了。
中医正骨疗法是中医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运动系统疾病的一种方法,医生通过拔伸、复位、对正、按摩等手法,最后用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病人的骨伤疾病,正骨术中的"小夹板固定"属于中国首创,其后被许多国家效仿,中医正骨术堪称汉族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的伟大贡献之一。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源远流长的中医正骨疗法以"不开刀、不吃药、康复快、花钱少"的特色,治疗骨折、关节脱臼等骨伤疾病,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它是汉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其手法主要有按,摩,推,拿,揉,捏,掐,点,叩,颤,拍,击,啄,捏,提,压,抚,捻,分,合,抖,扳,摇,震,擦,梳等。通过这些手法,改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等来治疗患者患部疼痛,错位,突出等颈椎病、腰椎病问题。
早在周代,医疗分工上已有专人掌管骨科疾病的治疗,秦汉时期形成基本理论和技术,世代传承,如《肘后备急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千金要方》、《医宗金鉴》中有大量记载。
中医正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方法,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中医这些简便实用且成本低的疗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断传承发展。其中有些有文献记载,有些只在汉族民间口耳相传得以延续。

⑹ 正骨手法的手法

新正骨八法为现代临床正骨的基本方法。
①手摸心会。用手指指腹触摸骨折局部,并用心体会,手法由轻逐渐加重,由浅及深,从远到近了解骨折移位情况,是分离还是骨碎等,医生在头脑中要建立一个骨折移位的立体形象。虽然通过X射线可清楚地看到骨骼的形态,但X线片只能给人以平面的指示,而手摸心会有助于了解全貌。因此,手摸心会是临床运用其他手法对证施治的先导手法。
②拔伸牵引。整复骨折的起始手法,由一人或是数人持握骨折远近段,先使肢体在原来畸形的位置下,沿肢体纵轴方向对抗牵引,然后按照正骨步骤改变肢体方向,持续牵引以矫正肢体的短缩畸形,恢复肢体长度,为其他正骨手法的实施创造条件。
③旋转屈伸。近侧骨折段位置不易改变,远端段因失去连续可以活动,故应用旋转、屈伸、外展、内收等方法,整复骨折断端的旋转或成角移位。
④提按端挤。用于整复骨折侧方移位的方法,古称捺正。骨折的侧方移位分为前后侧移位和内外侧移位;前者用提按法纠正,后者用端挤手法矫正。医者一只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只手握住骨折远段,或上下提按,或左右端挤。
⑤摇摆触碰。用于横断、锯齿型骨折,可使骨折面紧密接触,增加复位的稳定。用双手固定骨折部,在助手维持牵引下,轻轻左右或上下方向摇摆骨折远端至骨擦音消失称摇摆法。触碰法可使骨折端紧密嵌插,医生一只手固定骨折部,另一只手轻轻叩击骨折远端。
⑥挤捏分骨。用于矫正两骨并列部位骨折移位的手法,医者用两手拇指及食、中三指由骨折部的掌背侧对面挤捏或夹挤两骨间隙,使骨间膜紧张,靠拢的骨折断端便分开,远近骨折段相对稳定,并列的双骨折就能像单骨折一样一起复位。
⑦折顶回旋。折顶法用于矫正肌肉丰厚部位的骨折,且较大的重叠移位仅靠拔伸牵引法不能矫正者。双拇指并列抵压骨折突出的一端,两手余指环抱骨折下陷的一端,用力挤按突出的一端使骨折处原有成角加大至30~50度,当骨折端的骨皮质接近后,骤然用环抱的四指将远折端的成角伸直,进行反折,矫正畸形。回旋法用于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软组织嵌入骨折。双手分别握住远近折端,按原来骨折移位方向逆向回旋,使断端相对。
⑧推拿按摩。本法是理筋手法在整复骨折时的具体运用,目的是骨折复位后调理骨折周围受损的筋络,但使用理筋手法时要轻柔,仅作为结束时的辅助性手法。

⑺ 理伤续断的中医正骨有什么作用

在中国最古老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有记载,早在2000年前,中国的医师们就掌握着一种神奇的技术,不用透视、不用开刀,单凭双手触摸皮肤就能判断骨折的情况,同样也只使用双手,就能治愈骨折,这就是中医正骨。这种神奇的古老医术,火眼金睛,解读人体的奥秘,妙手仁心,书写生命的奇迹。

相传在北宋元丰三年时,神宗腰腿疼痛,找了很多良医,也用过许多仙丹,但时经三年依旧不愈,而且逐渐加重,不能行走。他常说,老天不保佑我,除非华佗再世,否则我的病就不会好了,只有等死。有一天夜里,他梦到一位白眉银须的老人,对他说道:“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伊水河畔,王氏梦献,可解汝疾。”说完就消失了。神宗很高兴,醒来后,急忙派人找到王梦献。王梦献来到宫中,在床前边和神宗边说笑边在神宗腰部一摸,竟然使疼痛少了许多,三天后,就不再疼痛,经过七天的治疗神宗就可以像原来一样的走路。神宗非常高兴,为王梦献题一匾——“华佗再世”。王梦献告老还乡之后,一天,一位老农大哭来求诊,说自己没有病,特意为鸡来求医的。原来,老农在山坡耕种时,看见一只野鸡,就用石头把鸡腿打折,抓着了它。邻家恶霸却说这只鸡是他养的,非要老农赔这只鸡,还非得和以前的一模一样,否则就要赔一两黄金。王梦献听后很生气,答应为鸡治病。他随即将鸡提起,在折腿上一捏,随手向空中抛去,只见那只公鸡扑扑翅膀竟活蹦乱跳地跑了起来,没有一点受伤的样子!这就是神奇的中医正骨。

其实,早在先秦时代,正骨术就已经出现。在周代,骨折就有了专用医学术语——折疡,在医疗分工上也有专人掌管骨科疾病的治疗。那时,治疗骨折的手段还相当直观:在骨折发生后,用双手硬生生地将骨折掰回原位,并使用竹板固定。在秦汉时期才形成了正骨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继而世代传承。《神农本草经》中也记述了不少治疗金创、骨折的药物。晋代葛洪曾经广泛的搜集民间的秘方、验方,撰写成《肘后备急方》,在此书中总结了一系列的骨折急救方法,指出:“包扎的时候,可用竹片夹裹,……千万不能让患处转动。”又提到:“裹缚疮口,要用旧布,要扎的不松不紧,像系腰带那样最好。”这说明在我国晋代,中医已经掌握了用小竹片夹缚治疗骨折的先进方法。

隋唐时我国诞生了现存最早的中医骨科学专著——《仙授理伤续断方》。这部书全面地总结了以往的治疗经验,针对骨折损伤的不同情况,提出整复手术的十大原则,首论整骨手法的14个步骤和方剂,次论伤损的治法及方剂。书中记述了关节脱臼、跌打损伤、止血以及手术复位、牵引、扩创、填塞、缝合手术操作等内容。到了宋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危亦林为中医正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骨伤科的发展又添上了辉煌的一笔。危亦林,江西南丰人,元代著名医学家。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将历代的著名方剂和经验良方进行总结编撰,用了十年的时间,编写了《世医得效方》一书。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正骨术的内容,如骨伤整复等。书中论述了四肢骨折和脱臼、脊柱骨折、跌打损伤、箭伤等及其治疗手法,并记有多种医疗器械,特别是对脊柱骨折最早提出采用悬吊复位法,这是伤科史上的创举。他还主张骨折复位前先麻醉,倡导“十不治症”等理论,开创骨科损伤预后诊断的先河。他对中医正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但丰富了我国古代骨伤科治疗的内容,而且为后来骨伤科的全面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明代,在太医院中把“折伤科”改为“接骨科”,进一步从伤科中把正骨科分出来,反映了正骨科的发展。这一时期关于正骨科的著作明显增多,其中著名的有薛立斋的《正体类要》、陈实功的《外科正宗》等。到了清朝,我国正骨科的成就更加辉煌,成书于清乾隆七年的官修医书《医宗金鉴》,对清以前我国正骨学科做了最全面的总结,其中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正骨是中医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运动系统疾病的一种方法。目前使用的手法有拔伸、旋转、屈伸、横挤、分骨、折顶、回旋、纵压、分筋、拨络、理筋、弹筋等12种,每种手法都有其适应证。但是由于绝大多数有移位的骨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复合的,所以就必须同时采用几种手法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不管怎样,其目的就是要纠正移位,使骨对合,最后再用小夹板外固定。使病人的骨伤得以愈合。

其中的“小夹板固定”属于中国首创,其后被许多国家效仿,堪称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的伟大贡献之一。这种方法符合生物力学动静结合原理,既有固定局部伤肢的作用,又不严重妨碍肢体的功能活动,就在固定又不完全固定两者之间恰当地解决了治疗上的矛盾,对骨折愈合十分有利。比如说,前臂骨折后用小夹板固定,这样既能很好地稳定骨折端,又可以有效地促进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骨折愈合的同时功能也随之恢复。如果采用石膏固定,超过一个月以上,尽管骨折愈合了,但关节有可能发生僵硬,其功能恢复很慢。

源远流长的中医正骨疗法治疗骨伤科疾病损坏少、副作用少,甚至可以说是无损坏、无副作用,以“不开刀、不吃药、康复快、花钱少”为特色,因此,被称为“绿色疗法”。可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骨折、关节脱位、小关节功能紊乱、软组织挫伤,以闭合治疗为主。它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几千年的实践证实,确实行之有效,是中医骨伤科的精髓,是中医宝库中的珍宝,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2000年的历史中,中医正骨这项朴素的技术代代传承,针对不同部位、不同骨伤的中医正骨手法开始渐渐成熟起来,同时,形成了技术特点自成体系的正骨流派,使中医正骨异彩纷呈、百花齐放。

清末政权动荡,中原征战连绵,一直默默生存的正骨奇术再次繁盛起来,一时间,出现了天津苏氏、福建李氏、北京双桥老太太等正骨高手。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河南洛阳平乐的郭氏正骨。传说50多年前,千年古刹白马寺附近平乐村的郭祥泰得异人传授正骨术,成一代名医。郭祥泰得正骨医术,传说有三:其一是师从洛阳道士祝尧民;其二是受业于孟州同姓道人郭益元;其三是得传于路经平乐的武林高僧。郭祥泰之后,郭氏子孙不断努力,平乐郭氏正骨,逐渐成为一大学术流派。50多年前,“郭氏正骨术”第五代传人高云峰女士,将祖传秘方献给国家,并创立了中国第一所正骨大学——河南平乐正骨学院,今天,全国中医正骨界的骨干名医,70%都是“平乐出身”。

但是中医正骨也有令人感到遗憾和不足的地方,这是因为正骨术往往是具体而又微细的手法操作,难于用文字表达,只能靠老师口头传述:再加上在封建社会里正骨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他们生活在民间,为自身和后代着想,往往只传儿子不传外人,严重影响了这种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尽管如此,我国传统的正骨术,经历代人民的创造发展和正骨医家不断地归纳总结,依旧如百川归海,终于形成了独立于世界医林的中医正骨学,不论是理论上的前沿,还是手法上的高明,都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⑻ 中医正骨科到底是干什么的

源远流长的中医正骨疗法以"不开刀、不吃药、康复快、花钱少"的特色,治疗骨折、关节脱臼等骨伤疾病,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正骨是中医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运动系统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医生通过拔伸、复位、对正、按摩等手法,最后用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病人的骨伤疾病。正骨术中的"小夹板固定"属于中国首创,其后被许多国家效仿。中医正骨术堪称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的伟大贡献之一。

早在周代,医疗分工上已有专人掌管骨科疾病的治疗,秦汉时期形成基本理论和技术,世代传承,如《肘后备急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千金要方》、《医宗金鉴》中有大量记载。

中医正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方法,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中医这些简便实用且成本低的疗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断传承发展。其中有些有文献记载,有些只在民间口耳相传得以延续。

然而,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目前不少医院、甚至中医院已基本放弃了这一疗法,正宗的正骨术只在北派、南派的不到十家医院中传承着。因此,专家们呼吁,不论从继承中华传统医术,还是减轻老百姓就医负担角度来看,重塑骨伤治疗原则--先用中医正骨,其次考虑手术治疗很有必要。中医正骨疗法的传承陷入困境,举步维艰。为继承中医正骨这一中华传统医术,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并积极开展相关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以促进正骨术的继承和发展。

⑼ 石家庄哪中医正骨好啊

石家庄霍文发 中医骨伤医院那 都是中医
自然正骨··不错
院长霍文发在祖辈的言传身教下,继承创回新霍氏答正骨医术,能在没有X线透视的条件下,手摸心会,用双手准确的诊治,整复各种骨折和脱位。他在正骨八法基础上总结出,触摸、挤压、对挤、推顶、叩击、扭旋、伸屈、二辅八种检查手法和拔伸牵拉、推挤提按、拔顶对位、嵌入缓解、倒行逆施、旋撬复位八种复位手法,并总结出不同病症而选用不同复位手法的经验。
院长霍文发从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归纳出整体辩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三原则和治伤手法,固定方法,药物疗法,功能疗法四方法。在用药方面,他根据伤者病变特点提出破瘀、活血、补气三期用药治疗原则。
一期即骨折初期,因肢损伤,血溢而瘀,瘀不去新不生,肿不消则骨不长,故用药以止血消肿、破瘀止痛为主。
二期即中期,因患者多气血不畅,故用药以活血行气,促进新骨形成为主,手法整复、夹板或石膏复位,必要时还伴以牵引。
三期即后期,因患者久卧,身体必虚,故用药以补为主,促进新骨的塑形老化,加之功能锻炼。

你看看吧····
这个是专科医院, 专门治骨伤骨病的 不错 医院也很大 环境也很好··

⑽ 你是如何评价中医正骨的

本来想给慕洋犬水军开辟一个阵地的,却被中医支持者占领了,上哪说理去?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