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机构 » 李时珍培训学院

李时珍培训学院

发布时间: 2020-11-19 02:10:53

⑴ 我想了解李时珍

李时珍2006-11-22 19:56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世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类。经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共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为李氏所新增。每种药首先以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详述产状;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说明体用。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本草纲目》的故事于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当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采来试试,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采了一个。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攻效。 鲮鲤,即今天说的穿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食蚁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网络全书”。

二、李时珍的太医院生涯

1551—1556年这段时间内,封建皇帝征如医官,下令各地选拔医技精湛的人到太医院就职,于是在武昌楚王府的李时珍,也被推荐到了北京。

关于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史学界有诸多争论,有人认为李时珍曾出任太医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当御医(正八品)。无论其职位高低,李时珍被荐于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太医院的工作经历,有可能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他创造《本草纲目》埋下很好的伏笔。

这期间,李时珍非常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全国各地的药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他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与此同时他也可能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使他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领域。谈到这一点,就必须联系到明代宫修的另一部著名本草书籍——《本草品汇精要》。

2002年,中国文化研究会全文影印出版了《本草品汇精要》,该书是明孝宗于弘治16年(1503)8月下诏太医院编修的一部国家药典。在司设监太监刘文泰的组织下,一个设有总督、提调、总裁、副总裁、篡修、验药等9种职位的修撰班子组成,包括誊录、绘画人员在内共49人。在经历一年半修订后,药典编纂完成。编撰者按照宋人唐慎微的《证类本草》旧例顺序,把入药之物分为玉石、草、木、果等10部,每部分为上、中、下三品编写,全书共收药物1815种,正文用朱墨两色分写。正文之前绘有精美的彩色写生图达1358幅之多,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彩绘图书。同时编撰者还舍弃了当时已比较成熟的雕版印刷技术,而由14位工匠分色缮写文字,8位宫廷画师负责绘图。全书完成后,由明孝宗亲自撰写序言,并仿照《永乐大典》格式装帧成36册,装入楠木盒中保存,是为明代宫廷的正统抄本。

但是,此书完稿后仅两个月,明孝宗却意外“驾崩”,其死因成为天大疑案。而原书编纂人员中的49人中有12人涉嫌谋害孝宗皇帝,遭到查办,于是这部明代药典《本草品汇精要》一直封藏在宫中内库里。后不知通过何种途径于1877年藏入罗马国家图书馆。

李时珍是在距此事约50年左右进入太医院任职的,他不可能前朝旧事一无所知。而此时孝宗后继位的明武宗已逝,明世宗也已出任皇帝30余年,对故去的疑案未必再加关心,所以封藏在宫中的《本草品汇精要》有可能在不公开的情况下得以窥见,因此不能排除李时珍在太医院工作期间很幸运地看到了此书。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促使他意欲编著一部能超出此书的新本草专著,而在太医院的工作环境是不可能满足他的想法、实现愿望的,因为李时珍淡于功名荣禄,所以在太医院任职没有太长时间,就托病辞职归家了。

三、《本草纲目》的重大贡献

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

《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我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面对浩瀚的本草宝库,如何驾驭、操纵它便成为最关键的问题。可以说这是李时珍最大的贡献之一。他不仅解决了药物的方式、检索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对植物分类学方面的新见解,以及可贵的生物进化发展思想。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甚详。尤其是“发明”这项,主要是李时珍对药物观察、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新发现、新经验,这就更加丰富了本草学的知识。

根据马元俊先生的研究,李时珍在植物学方面所创造的人为分类方法,是一种按照实用与形态等相似的植物,将其归之于各类,并按层次逐级分类的科方法。李时珍将一千多种植物,据其经济用途与体态、习性和内含物的不同,先把大同类物质向上归为五部(即草、目、菜、果、谷为纲),部下又分成30类(如草部9类、木部6类、菜、果部各7类、谷5类是为目),再向下分成若干种。他不仅提示了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而且还统一了许多植物的命名方法。

总之,李时珍采用以纲挈目的方法,将《本草经》以下历代本草的各种药物资料,重新进行剖析整理,使近200万字的本草巨著体例严谨,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内容详备,实乃“博而不繁,详面有要”。

虽然《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专著,但它同时还记载了与临床关系十分密切的许多内容。原书第三、第四卷为“百病主治药”,记有113种病症的主治药物,其中第三卷外感和内伤杂病中,就包括有专门治疗伤寒热病、咳嗽、喘逆类的药物,第四卷则主要为五官、外科、妇、儿科诸病。原书中明确提出能治疗瘟疫的药物有:升麻、艾叶、腊雪、丹砂、阳起石、火药、大青、麻黄、威灵仙、葎草、大麻、大豆豉、葫、竹笋、梨、松、猪苓、竹、石燕、犀、桃蠹虫等20余种。

此外,《本草纲目》中收载各类附方11096首,涉及临床各科,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其中2900多首为旧方,其余皆为新方。治疗范围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所用剂型亦是丸散膏丹俱全,且许多方剂既具科学科,又有简便廉验之特点,极具实用性。如治疗咳嗽病的方剂,即在多种药物附方中出现,举例如下:

肺气喘急:马兜铃二两(去壳及膜),酥半两(入碗内拌匀,慢火炒干),甘草(炙)一两,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六分,温呷或噙之。

哮喘痰嗽:鸭掌散:用银杏五个,麻黄二钱半,甘草(炙)二钱。水一钟半,煎八分,卧时服。又金陵一铺治哮喘,白果定喘汤,服之无不效者,其人以此起家。其方:用白果二十一个(炒黄),麻黄三钱,苏子二钱,款冬花、法制半夏、桑白皮(蜜炙)各二钱,杏仁(去皮尖)、黄芩(微炒)各一钱半,甘草一钱。水三钟,煎二钟,随时分作二服。不用姜。

肺热痰咳,胸膈塞满:用栝蒌仁、半夏(汤泡七次,焙研)各一两。姜汁打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姜汤下。

因此,《本草纲目》在临床治疗方面亦有伋高的参考价值。

四、《本草纲目》最著名的金陵版及其它版本流传

《本草纲目》脱稿于1578年,又经过反复三次修改后终于定稿。为了能尽快刊刻此书,李时珍不顾年高体弱,于1580及1590年两次前往太仓和南京,请当代文学家、曾任刑部尚书的王世贞作序,之后经金陵出版书商胡承龙应允刻印。从1590年(明万历十八年)起,至1593(明万历二十一年)止,前后历时四年才全部刻完。在原书即将出版之时,李时珍告别人世,没有能目睹自己心血的问世。三年后的1596年,《本草纲目》在南京全部出版,史称金陵版。目前该版本已成为世界珍宝,存世不多。根据日本著名医史文献学者真柳诚教授的研究,该书在世界各地收藏情况如下( 括号内为目录中所列):

1)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本(别42函 8号)

全帙本。为井口直树所献本。内阁文库所藏这一金陵本,于1992年由大阪Orient出版社影印出版。

2)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本(205-5)

全帙本。为田泽仲舒的旧藏书,后献于国立国会图书馆。

3)日本、东洋文库本(11-3-A-c-23)

虽是全帙本,但一部分是钞补内容,为岩崎久弥旧藏书。

4)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狩野文库本(狩8?21595?36)

全帙本。中国学者狩野亨吉的旧藏书。

5)美国、国立国会图书馆本(G141.76/L61.4)[16]

全帙本。日本的旧藏书。

6)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本(0953/子21-1578)

全帙本,谓思补山房的旧藏书。

7)中国、上海图书馆本(善本480471-90)

全帙本。1993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影印出版。根据其藏书印可知,此书曾为解放前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图书馆藏书。更早的藏书印模糊不清,只知为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之藏书印。

8)日本、京都府立植物园大森记念文库本(38番)

阙卷19~21和卷47~49等6卷。为植物学者白井光太郎的旧藏书。

9)日本、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本(贵593)

现仅存卷19~28共10卷。江户本草学者小野兰山和幕末考证医学者伊泽兰轩的旧藏书。

10)日本、宫城县图书馆伊达文库本(30196 伊?BR> 现仅存卷36~38共3卷。经曲直濑养安院、奥田庆安、幕末的考证医学者弘前藩医涩江抽斋、伊达家等辗转所藏,传至于今。

除了上述著名的金陵版之外,《本草纲目》还有江西版、湖北版、杭州版、本立堂版等多种,先后在国内翻刻60余次,同时还有一些简编本出现。

《本草纲目》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出版后,很快就传到日本,以后又流传到欧美各国,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传遍五大洲。早在1951年,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上,李时珍即被列为古代世界名人;他的大理石雕象屹立在莫斯科大学的长廊上。不仅对中医药学具有极大贡献,而且对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受益于《本草纲目》,称它为“中国古代网络全书”。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1505年)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1595年)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

李时珍行医,既珍视前人经验,又注重亲身实践,医术不断提高。很快他的名声即传遍蕲州。当时封藩在蕲州的第三个孙子富顺王朱厚焜,特请他到王府为自己的儿子诊病。此子爱吃灯花、生米、泥土,李时珍根据上述症状,诊其为虫病,于是用杀虫药物治好了这种怪病。

不久,封藩在武昌的楚王,又把李时珍请去当侍医。一天,楚王的儿子突然昏厥不省人事,李时珍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后,大胆施用傕吐、攻下类药物,从死亡边缘救回了世子的性命。由此,李时珍被召聘为楚王府“奉祠正”(掌祭祀礼节的官署),并兼管王府的“良医所”,期间曾治愈许多疾病,楚王欲重金酬谢,但都被李时珍拒绝。由此可见,李时珍是一位不重权贵、不务名利、只求为病人解除痛苦的一位医德高尚的医生。

五、纪念李时珍

李时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75岁。李时珍逝世后遗体被安葬在蕲州城东。到今天为止,蕲州一带的中医每年清明都要到墓地朝拜,许多人常把坟头的青草带回家以消灾灭病。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这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1954年,将其坟墓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蕲春县人民政府对墓地进行了修缮,碑前青石上刻有著名人物画家蒋兆和所画的李时珍像,墓前另立石碑,上刻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的题词。1978年,湖北省文化局重修李时珍墓,并初具陵园规模。1980年,在陵园内正式成立了国家文物保护机构——李时珍纪念馆,并于1982年再次被指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纪念馆内保存有与李时珍相关的大量资料及著作,是全国闻名的机构。

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除代表作《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种著作。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将永远被世界人民所怀念。

李时珍

医学世家

李时珍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世界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他行医采药数十年,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勤于著述。特别是他历经27年,三易其稿,于万历六年(1578年)写成的《本草纲目》,不仅系统地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的丰富经验,而且把我国医药学的研究提高到新的阶段,对祖国和世界的医药学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然而,当初李时珍在写《本草纲目》时,有人骂他“造反”,也有人讥笑他“死心眼”,庸医则视他为“狂妄”。面对这一切,李时珍置若罔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日夜奔波在崎岖的路上,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登上了那个时代的科学高峰。

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公元1518年生于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瓦硝坝一个世代医生的家庭里。他的家乡是一个山明水秀、风光优美的地方,又是一个产药的胜地。时珍的祖父是一个热心替人治病的医生,但名气不大,早在时珍年幼时就去世了。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是当时有名的医生,又是一个饱学的秀才,虽参加过多次乡试,但始终没有考中。母亲张氏,身体衰弱,在生下时珍后不久便病倒了,以后长期地缠绵在病榻上。

幼年时代的李时珍,体弱多病。直到10岁左右,身体才慢慢地好起来,能够念一点书和到外边活动一下了。时珍对于草木虫鱼的学问,从小就有出奇的爱好。这方面,他受到父亲很多的影响。在父亲的房间里,一年到头都能嗅到白芷、郁金香之类芳草的清香。有时,父亲还带他到山里去,让他看药草的生长情况。由此,他在药草方面的知识逐渐丰富起来;同时,热爱自然、热爱田野活动的习惯也逐渐养成了。瓦硝坝附近有个著名的雨湖,它方圆20多里,经常有渔民捕鱼。时珍和许多渔民熟识,老渔翁还常告诉他许多关于水鸟的知识。李言问很了解儿子的兴趣,为了满足时珍的好奇心,还曾教他读过画本的《尔雅》。家庭和环境的影响,使得李时珍从小就对祖国的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李言闻并不想让儿子学医,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医生被官府歧视,史书上常把学医的排列在“方伎列传”里,社会地位比较低。李言闻希望儿子多读点“四书”、“五经”,将来能升个一官半职。于是,在时珍12岁那年,父亲就明确地向他宣布了这个意图,从此,摆在他面前的多是为考取功名用的八股文集。开始,在父亲的督促下,他还认真地读了几年书,在 14岁那年考中了秀才。后来,他越来越感觉到死读这些八股教条毫无意思,虽遵从父命三次赴武昌应府试,但他从小就培养起来的崇理求真的品格,是注定写不好八股文的,所以每次都落选了。三次乡试的失败,虚度的宝贵光阴,使李时珍深深感觉到科举应试这条路不能再继续走下去了,现在必须按照自己的志愿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了。于是他下定决心学习医学。父亲见他意志坚定,也就只好答应了。

从此,他一边认真学习父亲的临床经验,一边刻苦攻读前人留下来的《内经》、《伤寒论》、《本草经》等古典医学书籍,每日天没大亮,就悄悄地爬起来,挟着几本书,到外面去埋头苦读。这样坚持学习多年,又得到父亲的尽心教导,在医学上进步很快。李时珍22岁那年正式挂牌行医。

1537年,蕲州地区发生大水灾,江水倒灌人蕲河,田地被洪水淹没,颗粒未收,连市街的交通也要靠舟船来维持,广大人民饥寒交迫。水退后,各种瘟疫、疾病猖撅起来,封建统治阶级置广大人民生死于不顾,医生成了全城百姓所托命的重要人物。当时一些没本领的官医摆起架子,没钱不给医病。因此,穷困的病人都来找李家父子求医,从早到晚,病人摩肩接踵。在非常紧张的医疗实践中,李时珍帮助父亲救死扶伤,治好了一批又一批的病人,自己也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锻炼。在病人呻吟和死亡的哀痛中,他开始深深体会到医生责任的重大,使他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有一次,在寒冬的夜晚,有人请李时珍出诊,患者是个妇女,气喘得非常厉害,浑身浮肿。李时珍诊断后,先用麻黄止住她的气喘,再用茯苓、香薷等药;使其小便畅通。经治疗,浮肿逐渐消退,以后又诊了几次,病竟痊愈了。由于他们父子治好了无数病人,因而受到当地百姓的热情颂扬,从此,年轻医生李时珍的声望越来越大,远近驰名。

李时珍的高明医术,很自然地引起了有钱有势的皇族、官僚和地主乡绅的注意。当地皇族荆王的妃子,患急性胃炎,肚子痛得很厉害,很多医生诊治时,只用泻药、吐药,非但没医好,病越发重了。李时珍经仔细诊断,判定和普通胃炎不同,便开了延胡索和其他几

⑵ 2020年贵阳李时珍中医学院开学没有

你好,2020年贵阳第四镇中医学院已经开学。谢谢!

⑶ 湖北李时珍国医培训学校介绍

湖北李时珍国医培训学校是一所具有七年办学历史的培训机构,由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前湖北中医学院副院长、针灸学博士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湖北省针灸学会会长、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针灸学》主编孙国杰教授为本校特级顾问,并具有由教授、博士、中医学院本科毕业生、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的强大师资队伍。学校立足于弘扬祖国传统医学,服务于民众,面向市场,为社会培养实用型高级中医药技能人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操作,注重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与服务,注重学以致用,以创业和就业成功率作为检验培训质量的标准。七年来,经本校培训的按摩师、足疗师、中医美容师就业供不应求,针灸师培训成为各级医院在职医师、归(出)国人员、外籍人士进修修业的热门专业。本校在省内开中医美容师、推拿针灸师、中药调剂师培训的先河,湖北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中医美容师、推拿针灸师、中药调剂师培训教学大纲与考试题库皆由本校编写。本校为湖北省科技馆设立的联合教学点。经本校培训期满并经主管部门考试鉴定合格颁发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随着日益增长的大专院校毕业生、下岗职工和其他人员的创业需求,本校特设"创业培训",教技能,全程创业辅导,跟踪护航,"教一人,成一家,造就一批成功的创业者!"用心灵拥抱心灵,以实力改变命运!学校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260号(湖北省电子研究所三楼,明星花园酒店隔壁)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260号凤凰山(湖北省电子研究所内三楼,湖北三五醇酒店北侧、明星酒店旁)

⑷ 李时珍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李时珍值得我们学习优秀品质:仁术救人、一生为民谋健康福祉的济世精神;躬亲实践、一生执着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继承发展、一生勇攀医学高峰的创新精神。

李时珍自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南直隶、河南、北直隶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

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被后世尊为“药圣”。

(4)李时珍培训学院扩展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李时珍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在其故里蕲州城东南面风景秀丽的雨湖之滨修葺了墓冢,建成了"李时珍陵园"。陵园由本草碑廊、纪念展览、药物馆、百草药园、墓园五大部分组成,1982年,定为中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978年,湖北省文化局重修李时珍墓,李时珍塑像,通高4.35米,底座镌刻郭沫若亲笔题词。塑像后并列有两座墓冢,东侧为李时珍与其妻吴氏合葬墓,墓前有其子李建元、建中在明万历癸巳年(1593年)中秋所立的墓碑;西侧为其父李言闻与母张氏合葬墓,底径均为6米,高约2米。

碑前青石上刻有著名人物画家蒋兆和所画的李时珍像,墓前另立石碑,上刻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的题词。1980年,在陵园内正式建立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机构——李时珍纪念馆。整个纪念馆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纪念馆仿古大门上镶嵌着邓小平同志于1987年7月8日亲笔题写的馆名。

纪念馆的展品主要有历史文物、文献、药物标本、图表、照片、画像、雕塑等1000余件,形象系统地介绍了李时珍的生平和《本草纲目》的伟大成就。藏品中有诸多古籍善本,自明清以来《本草纲目》各种版本弥足珍贵。

⑸ 学李时珍针灸 和按摩好吗

不知道你所说的李时珍针灸和按摩中的李时珍是培训机构的名字还是人们所说的医学大家,但是针灸和按摩不是李时珍的专长

⑹ 湖北李时珍国医培训学校怎么样

难得的老师,讲的很好,也很负责,比外面培训几天收费大几千的好多了,总之我去学习后,觉得值

⑺ 李时珍第十七代传人

李国勇,中国明朝药圣、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第十七代嫡传掌门嫡孙,李氏医学第二十二代传人,中国当代著名中医家。
李国勇 1969年重阳之日生于中医世家,五岁起随父学医,七岁起随父悬壶济世,历经近四十多年的研学求证,将佛、道、医、儒、武的哲学、医学思维融会贯通。
李国勇将中西医、针灸、推拿、气功及各种民间疗法集大成,独创六维望诊全息诊疗法。他利用阴阳、四柱、五行、八卦度量个人时空及生命健康轨迹,针对人体九大系统疾病,采用全息辨证论证施治方式,建立专人、专病、专方的独特诊疗方案和医治方法。
迄今为止,成功治愈包括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内的三十余国首脑政要、名人显贵,四十个国家的问诊病人,以及国内数以万计各类疑难杂症求医者及危重患者。
李国勇著书并出版的《本医纲目》, 是集医学之大成的系列著作,已经面世的《本医纲目之望诊篇》,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本源宗旨,书中融中西医学智慧,把相学、经络及解剖图示等相互印证,通过望形色、望经络、望藏象,层次递进,达到望人知病、望病知因、望因知法的至高医学境界。
作为李氏家族《本草纲目》姊妹篇,《本医纲目》是李氏子孙中医诊断学的必修之课目,将望诊透视及修炼方法完整归纳出来,倡导凡医者皆可通过望诊修炼之法达至“望、闻、问、切”中用望诊医病的这一最高境界。
2001年李国勇因研制“李氏化石散” (对治愈癌症有效率达99 %),被21世纪自然医学大会组织委员会授予“自然医学杰出人才”称号。其所研制的四种中成药:李氏百补散、李氏养生丹、李氏醒神丹、李氏化石散,获得联合国世界和平基金会颁发的21世纪自然医学优秀成果奖。
作为李时珍国际中医药产业管理集团董事局主席和中华民族文化艺术院李时珍文化传承学院院长,李国勇积极投身中医文化的公益事业,正在国内几个省区策划和运作中医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立志将中医药文化国内国际普传,福泽天下。
Li Guoyong, is the seventeenth generation of famous Chinese Sage of Medicine in Ming Dynasty ---Li Shizhen, the author of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本草纲目》) a great boo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a. Li Guoyong is chief of the sect of the twenty-second generation of Li's medicine and a famous contemporary TCM master.
Li Guoyong was born on the day of Chongyang in 1969 in a famil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 studied medicine with his father at the age of five and practiced and helped people with his father at the age of seven. After nearly 40 years of research, professional TCM experience and verification, he integrated the philosophical and medical thinking of Buddhism, Taoism, TCM, Confucianism and Martial arts perfectly together.
Li Guoyong integrates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acupuncture, massage, Qigong and various folk therapies to create a Six-dimensional Holographic Diagnosis Therapy. He uses Yin and Yang, four pillars, five elements and eight diagrams to measure indivial space-time and life and health trajectory. He uses holographic dialectical demonstration to treat nine major systemic diseases of the human body, and establishes a uniqu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lan and treatment method for specialized personnel, specialized disease, specialized prescription.
So far, Li Guoyong has successfully cured tens of thousands of patients and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China and interrogated patients in 40 countries and more than 30 heads of state and dignitaries, including former German Chancellor Gerhard Schroeder.
《The Outl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本医纲目》
Li Guoyong's The Outl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series of works which collect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medicine. The Inspection of the Outl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has been published, is the original purpo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combines the wisdom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corroborates the Physiognomy, meridian and anatomical illustration, and achieves the goal of knowing the cause of disease and disease by looking at the shape, meridian, visible image and progressive levels,consequently, to reach the supreme medical realm of inspecting people to know their disease, the cause of disease and the medical regulations.

As a sister book of the Li family's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The Outl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Li's descendants. It sums up the perspective of visitation and the methods of practice, and advocates that all doctors can reach the highest level of "seeing, hearing, asking and touching" by inspecting and practicing.
In 2001, Li Guoyong was awarded the title of "Outstanding Talents of Natural Medicine" by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the 21st Century Natural Medicine Congress for hi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Li Shi Stone Dissolving Powder" (99% of the effective rate for curing cancer).

Four kinds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have been developed: Li's Baibu Tonic Powerder, Li's Yangsheng Dan, Li's Xingshen Dan and Li Shi Stone Dissolving Powder.
He was awarded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Award of Natural Medicine in the 21st Century by the United Nations World Peace Foundation.
As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Li Shizhen Interna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stry Management Group and President of Li Shizhen College of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Culture and Art, Li Guoyong has actively devoted himself to the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s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He is planning and operating Chinese medicine instry bases and instrial parks in several provinces and regions in China. He is determined to popularize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and to make the world in benefits of health and happiness.

⑻ 请问湖北李时珍国医学校怎么样,我想学针灸推拿专业有没有学过的

我是在湖北李时珍国医培训学的,学校不错,上午理论下午操作。十一年的老学校了,口碑也不错。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