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招生条件 » 市场均衡的条件讲解

市场均衡的条件讲解

发布时间: 2020-11-18 02:39:33

『壹』 西方经济学: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

简单的来说就一句话:效用最大化。所有的均衡条件的表述,最终要落到效用最回大化上。比如最常答见的条件表达为边际效用等于价格,书上通常解释为最后一元钱能通过消费获得的效用,要等于持有它所获得的效用,也就是所谓的货币的单位效用。其实最后说白了就是,只要还存在着能够使效用增加的选择,消费者就一定会这样做,直到他的效用不能再增加了,也就是效用最大化。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来源是理性人假定,也就是经济学上研究的消费者的共性,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达到自己效用的最大值。

『贰』 求解题! 请分别简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并分别加以简要评论。

基本原则都是供求相等。产品市场是总需求AD=产出Y,结合利率R可以得到R和Y一一对应的关系,即IS曲线;货币市场是货币存量M/P=货币需求L(L=kY-hR,即消费性货币需求和投机需求),同样可以得到Y和R的对应关系,即LM曲线。
评述?这个我不在行

『叁』 市场均衡与市场出清的区别是什么_

一、特点不同:

1、市场均衡:

在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其他因素都给定不变的条件下,市场均衡由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所决定。此时商品价格达到这样一种水平,使得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等于生产者愿意供给的数量。

2、市场出清:

市场出清是市场非出清向出清的过渡,非市场出清只是市场出清的一个环节。从长期看,市场是出清的、均衡的。

二、表现不同:

1、市场均衡:

在一种商品或服务的市场上,市场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使得市场趋向于均衡。如果价格太高,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相对于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数量不足,生产者不能在该价格下销售所有的产出,市场价格就会降低。

2、市场出清:

在不同市场结构的条件下,实现市场出清的方式也不同。例如,市场集中度(市场类型)、消费和生产的时间替代性、产品生产周期、产品的耐用性、供求双方交易关系的持续性等等,都会对市场出清的过程产生影响。

(3)市场均衡的条件讲解扩展阅读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市场上需求和供给两种相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会出现超额需求或者超额供给的不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经济学把供求随价格变动而自动趋向均衡的情形看成是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在均衡价格下,一种商品的均衡数量只表明买卖双方意愿的交易量相等,并不是指买卖双方实际交易量相等,后者在任意价格下总是相等的。

『肆』 市场均衡是什么的、有条件的、而非均衡是什么的、常见的

好的均衡是由国家调剂的,比如说市场。各种物品的均衡要做到买卖一肖,提不要供大于求。

『伍』 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条件是什么

在长期中,各个厂商都可以根据市场价格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和生产,也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该行业。这样,整个行业供给的变动就会影响市场价格,从而影响各个厂商的均衡。具体来说,当供给小于需求,价格高时,各厂商会扩大生产,其他厂商也会涌入该行业,从而整个行业供给增加,价格水平下降。当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低时,各厂商会减少生产,有些厂商会退出该行业,从而整个行业供给减少,价格水平上升。最终价格水平会达到使各个厂商既无超额利润又无亏损的状态。这时整个行业的供求均衡,各个厂商的产量也不再调整,于是就实现了长期均衡。

『陆』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条件是什么

3.劳动市场均衡和工资的决定

一般来说,社会总工资水平由劳动总供给曲线和劳动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如图6.8所示。

在图6.8中,劳动的需求曲线D和劳动的供给曲线S的交点E是劳动市场的均衡点,该均衡点决定了工资水平为WE,这时劳动的需求量与供给量都是LE。

当劳动的需求大于供给时,工资会上升,从而增加劳动的供给,减少劳动的需求;当劳动的需求小于供给时,工资会下降,从而减少劳动的供给,增加劳动的需求。正如价格的调节使产品市场实现供求相等一样,工资的调节也使劳动市场实现供求相等,并保证充分就业。

(二)不完全竞争劳动市场的工资决定

不完全竞争劳动市场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买方垄断的市场,在这种市场上劳动的供给者众多,而劳动的需求者只有一家;另一种是卖方垄断的市场,在这种市场上劳动的需求者众多,而劳动者却由工会组织在一起,成为要素市场上的卖方垄断者。

以卖方垄断市场为例,在一些劳动市场中,劳动者通过组织工会,集体与厂商讨价还价,从而形成劳动市场的卖方垄断。工会影响工资决定的主要方法有:

1.增加对劳动的需求

工会通过提倡保护关税,扩大出口等方法扩大产品销路,从而提高对劳动的需求,使劳动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来提高工资和就业量。如图6.9所示。

在图6.9中,劳动的需求曲线原来为D0,这时D0与S相交于E0,决定了工资水平为W0,就业水平为L0。劳动的需求增加后,劳动的需求曲线由D0移动到D1,这时D1与S相交于E1,决定了工资水平为W1,就业水平为L1。W1>W0,说明工资上升了;L1>L0,说明就业水平提高了。

2.减少劳动的供给

工会通过限制非会员受雇,限制移民,限制童工,缩短工时,实行强制退休等方法减少劳动的供给,使劳动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从而提高工资水平。如图6.10所示。

W1

W1W0

W0

在图6.10中,劳动的供给曲线原来为S0,这时S0与D相交于E0,决定了工资水平为W0,就业水平为L0。劳动的供给减少后,劳动的供给曲线由S0移动到S1,这时S1与D相交于E1,决定了工资水平为W1,就业水平为L1,W1>W0,说明工资上升了;L1<L0,说明就业水平下降了。

3.最低工资法

工会通过使政府立法规定最低工资,也可将工资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如图6.11所示。劳动的需求曲线D与供给曲线S相交于E0,决定了工资水平为W0,就业水平为L0。最低工资法规定的最低工资为W1,W1>W0。这样能使工资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在这种工资水平时,劳动的需求量为L1,劳动的供给量为L2,有可能出现失业。

工会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既提高工资又不造成过多的失业,这取决于劳动对工资率的需求弹性。如果劳动需求对工资率缺乏弹性,即厂商的劳动需求量对工资率变化的反应不敏感,那么工会提高工资率能给劳动者带来较多的收入和较少的失业。如果劳动需求弹性很大,则工会提高工资率不仅会使失业大量增加,而且也会使劳动者的总收入减少。

还有图传不了了

需要留言

参考:臧良运主编西方经济学科学出版社

『柒』 微观经济学中对于消费者均衡条件的理解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给你举个例子(为了简化分析,假定消费者只有面包和苹果两种可选择商品,其实就是把消费束X和消费束Y都定为单元素集合)

假定现在我赚了3000元,还剩下10元钱。现在,1斤苹果2元,能带给我效用2,;1斤面包4元,能带给我效用6。这个时候我选择买什么?如果买苹果,4元钱能带来的效用肯定低于4(因为效用递减);但买面包,4元钱的效用是6。
换句话说,现在的情况下,每1元钱苹果的边际效用是1,但1元钱面的边际效用是1.5,当然买效用多的那个。购买面包后面包的效用递减,直到下降到每1元边际效用少于1,这时候改买苹果。

假定商品计量是连续的,货币计量也是连续的(在整个市场的庞大量来看,这个观点近似成立),那么均衡条件自然是“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当然只有“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了。下面进一步解释一下最后一句话为什么这么说:

假定了计量连续性,那么上面的结论成立。但事实上,货币和商品不连续,也就是你只能一个单位一个单位的买。达到均衡的时候,你1元钱买的苹果和面包的效用一样,只有两种商品边际效用和价格的比一样这一点才能在数学上成立。

========================================
如果你是想从学术角度学习经济学的那种,上面的问题稍微理解一下以后就抛弃掉好了:
1、读一下微分方程,严格的均衡解条件其实是微分方程的解存在唯一条件;
2、抛弃掉基数论,好好看一下序数论以及消费空间和无差别曲线的数学假设。因为无差别的曲线的凸性,这个唯一解才能得以存在

『捌』 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长期均衡的条件详细分析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是:SMC=SMR。长期均衡条件是:LMR=LMC,P=LAR=LAC。这可以通过厂商的均衡分析看到。
对于垄断竞争厂商而言,由于产品差别所形成的不完全竞争,使得厂商面临着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在短期内,对于那些偏好某种商品的消费者来说,生产该商品的垄断竞争厂商就是垄断者,因而它的均衡条件就是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决定产量,并按照该产量对应的平均收益索要价格。
在长期中,垄断竞争厂商会进行固定投入的调整,从而使得成本达到长期中的最低。另一方面,行为中也进行着调整。亏损的厂商会退出该行业。对于短期内获得超额利润的厂商的进行等原因,它们面临的需求曲线会向左下方移动,使得超额利润减少,直到消失为止。因此,垄断竞争厂商在长期中平均收益曲线与其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切,条件是:LMR=LMC,P=LAR=LAC。

『玖』 在线等!!急!!我的微观经济学挂了,书本没带回来,想要一些资料

1.经济学
2.资源的稀缺性
3.微观经济学
4.宏观经济学
5.实证分析
6.规范分析
7.均衡分析
8.边际
9.静态分析
10.比较静态分析
11.动态分析
12.案例分析

1、需求
2、需求函数
3、供给
4、供给函数
5、均衡
6、均衡价格
7、均衡数量
8、均衡点
9、需求量的变动
10、需求的变动
11、供给量的变动
12、供给的变动
13、经济模型
14、内生变量
15、外生变量
16、弹性
17、弧弹性
18、点弹性
19、需求的价格弹性
20、供给的价格弹性
21、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22、替代品
23、互补品
24、需求的收入弹性
25、恩格尔定律
26.局部均衡
27.一般均衡
28.供求定理
29.参数
30.需求的价格弧弹性
31.需求的价格点弹性
32.供给的价格弧弹性
33.供给的价格点弹性
34.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
35.蛛网模型
36.收敛型蛛网
37.发散型蛛网
38.封闭型蛛网

1.效用
2.基数效用
3.序数效用
4.偏好
5.边际量
6.总效用
7.效用函数
8.边际效用
9.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0.消费者均衡
11.消费者剩余
12.无差异曲线
13.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14.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15.预算线
16.补偿预算线
17.替代效应
18.收入效应
19.总效应
20.正常物品
21.低档物品
22.吉芬物品
23.期望效用
24.不确定性
25.收入---消费曲线
26.价格---消费曲线
27.市场需求曲线
28.价格效用
29.恩格尔曲线
30.风险回避者
31.风险爱好者
32.风险中立者

1.经济学(economics)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于相互竞争的用途之中以使人类欲望得到最大满足的科学。经济学的目标是有效利用稀缺资源来生产商品和劳务,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它们合理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2.资源的稀缺性(scarcity)是指人们的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时的状态。

3.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主要以单个经济主体(即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或个人、作为生产者的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的资源约束时如何选择以实现其最优配置的科学。

4.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其主要着眼于对经济总量的研究,如国民生产总值的水平及其增长率、利率、失业,以及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总体经济行为与总量经济的关系。

5.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是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等问题时所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旨在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其局限在于仅对能证实的观点进行分析。

6.规范分析(normal analysis)是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等问题时所使用的方法。这种分析方法一般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突出某些准则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指定政策的依据,并考察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这种方法表达了对某一经济主题的个人的或集体的观点或价值判断,但难以通过事实证明是对是错。

7.均衡分析(equilibrium analysis)是指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研究经济主体决策时的各种变量能够达到均衡时应具备的条件的方法。均衡分析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和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8.“边际”是指一个微小的增量所带来的变化,即数学中的“微分”的含义。边际分析即是将“边际”引入至经济学的分析中,分析某经济变量的变动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他经济变量的变动。

9.静态分析(static analysis)是指完全抽象掉时间因素和经济均衡状态形成的过程,而专门分析任一时点上某一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处于均衡状态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一般情况下,这种分析方法主要用来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处于均衡状态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但并不涉及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这是一种静止而孤立地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

10.比较静态分析(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就是分析已知条件变化后,将变化后的静态均衡结果与变化前的均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其中还要涉及有关经济变量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变化。显然,比较静态分析只是对个别经济现象一次变动的前后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均衡位置进行比较分析,同样这种分析方法也舍弃掉对变动过程本身的分析。简言之,比较静态分析,就是对经济现象一次变动后,均衡位置及经济变量变动的前后状态进行比较。

11.动态分析(dynamic analysis)是对所有均衡状态向新的均衡状态变动过程的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关经济变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经济变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每一时点上变动的速率等等。具体而言,动态分析将重点研究那些在静态分析中通常假定不变的因素随时间的变化,将如何影响一个经济体系的变动。动态分析要求经济变量所属的时间必须被明确地表示出来,并且认为某些经济变量在某一时点上的数值受前一时点有关变量数值的影响,这就需要把经济活动过程划分为连续的分析期间,以便考虑有关变量在连续各个时期的变动情况。

12.案例分析(case analysis)是针对有关的经济学基本理论,运用典型案例或事例,在相应的特定事件的环境中对原先设定的问题进行案例分析,以期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符的目的。

1.一种商品的需求(demand)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2.需求函数(demand function)是指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相关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3.一种商品的供给(supply)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4.供给函数(supply function)是指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和影响该供给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相关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5.均衡(equilibrium)是指各个经济决策者(消费者、厂商)所作出的决策正好相容,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不愿意再调整自己的决策,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6.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是指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

7.均衡数量(equilibrium quantity)是指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相等的供求数量。

8.均衡点(equilibrium point)是指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的交点。

9.需求量的变动(variation of demand quantity)是指仅仅因价格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动,是一种需求曲线上的运动。

10.需求的变动(variation of demand)是指由于价格以外的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动,是一种需求曲线的移动。

11.供给量的变动(variation of supply quantity)是指仅仅因价格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是一种供给曲线上的移动。

12.供给的变动(variation of supply)是指由于价格以外的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是一种供给曲线的移动。

13.经济模型(economic model)是指用来研究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

14.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是指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

15.外生变量(exogenous variable)是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16.弹性(elasticity)是指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一定量(如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率。

17.弧弹性(arc elasticity)是指某商品的需求/供给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供给量变动对于价格的反应程度,即某两点之间的平均弹性。

假设某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 = f ( X ),则其具体的弹性公式为:
。式中,e为弹性系数;ΔX,ΔY分别为变量X、Y的变动量。

18.点弹性(point elasticity)是指需求或供给曲线上某一点上需求量或供给量的无穷小的变动率对于价格的无穷小的变动率的反应程度。其公式为:

19.需求的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是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20.供给的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是指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供给量的变动对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21.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cross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是指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相关商品价格的反应程度。

22.替代品(substitues)是指,如果两种商品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

23.互补品(complement goods)是指,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为互补品。

24.需求的收入弹性(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是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其收入水平变动的反应程度。

25.恩格尔定律(engle law)是指在一个家庭或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人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26.局部均衡:局部均衡是指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27.一般均衡:一般均衡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28.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29.参数:参数是指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也可以理解为可变的常数。参数通常是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往往看成外生变量。

30.需求的价格弧弹性: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简单地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31.需求的价格点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32.供给的价格弧弹性:表示某商品供给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33.供给的价格点弹性:表示某商品供给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34.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最高限价也称为限制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最高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价格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35.蛛网模型:是西方经济学家建立的一个动态的价格分析模型,用以解释某些商品特别是农产品、生猪等的价格和产量一旦失去均衡时所发生的波动情况。该模型因所描述的价格运动的图形貌似蛛网而得名。

36.收敛型蛛网:当相对于价格轴的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大于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时,即相对于价格轴而言,需求曲线比供给曲线较为陡峭时,才能得到蛛网稳定的结果,所以,供求曲线的上述关系是蛛网趋于稳定的条件,相应的蛛网被称为“收敛型蛛网”。

37.发散型蛛网:当相对于价格轴的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小于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时,即相对于价格轴而言,需求曲线比供给曲线较为平坦时,才能得到蛛网模型不稳定的结果,所以,供求曲线的上述关系是蛛网模型趋于不稳定的条件,相应的蛛网被称为“发散型蛛网”。

38.封闭型蛛网:相对于价格轴的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等于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即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具有相同的陡峭或平坦的程度,为蛛网以相同的幅度上下波动的条件,相应的蛛网被称为“封闭型蛛网”。

1.效用(utility)是指商品满足人们消费欲望的能力,或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2.基数效用(cardinal utility)认为效用可以具体衡量、相互比较并加总求和,表示效用大小的单位称为效用单位。

3.序数效用(ordinal utility)认为效用的大小无法具体衡量,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表示。

4.偏好:所谓偏好,就是爱好或喜欢的意思,序数效用论者认为,对于各种不同的商品组合,消费者的偏好程度是有差别的,反映了消费者对这些不同的商品组合的效用水平的评价。

5.边际量(marginal quantity)是指自变量增加一个单位,因变量增加的量。

6.总效用(total utility)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

7.效用函数:效用函数表示某一商品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水平。假定消费者只消费两种商品,则效用函数为:
U=f (Xl,X2)
式中,X1和X2分别为两种商品的数量,U为效用水平。

8.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9.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10.消费者均衡(consumer's equilibrium)是指消费者把既定的货币收入分配于购买不同的商品上获取最大的效用的一种状态。在消费者均衡点上,商品的价格比等于其边际替代率,也等于其边际效用之比。

11.消费者剩余(consumer's surplus)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价格和实际支付总价格之差。

12.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是指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点所构成的曲线。

13.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of commodities)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14.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为了得到某一单位的商品而意愿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是递减的。

15.预算线(budget line)是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16.补偿预算线: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时,以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不变的一种分析工具。

17.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是指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18.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是指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19.总效应:总效应为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之和。

20.正常物品(normal good)是指需求量随消费者的收入提高而增加、随消费者收入降低而减少的物品。

21.低档物品(inferior good)是指需求量随消费者的收入提高而减少、随消费者收入下降而增加的物品。

22.吉芬物品(giffen's good)是指需求量随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

23.期望效用(expected utility)是指消费者在事先不知道哪种结果会发生的情况下,作出最优决策,以得到最大效用。

24.不确定性(uncertainty)是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某项决策的结果。

25.收入---消费曲线(income-consumption curve)是指在消费者的偏好、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某一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26.价格---消费曲线(price-consumption curve)是指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27.市场需求曲线: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不同的价格下市场中所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是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一般向右下方倾斜。

28.价格效应(price effect)是指由于一种商品的价格下跌,使消费者能够获得更大的效用,而增加对跌价商品的购买量的现象。

29.恩格尔曲线(engel curve)表示在不同的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对于某一商品的需求量。

30.风险回避者(risk averter)是指认为在远见的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的货币财富量的效用大于在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的货币财富的期望效用的消费者。

31.风险爱好者(risk lover)是指认为在无风险的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的货币财富的效用小于在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的货币财富的期望效用的消费者。

32.风险中立者(risk neutral)是指认为在无风险的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的货币财富量的效用等于在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的货币财富的期望效用的消费者。

『拾』 西方经济学: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

消费者均衡指一定收入在一定价格下购买一定数量商品取得最大满足(总效版用最权大)的状态。其必要条件是:mux/px=muy/py.
若已知效用函数tu=f(x,y),货币收入m,x和y的价格px,py,则利用上述条件即可求得均衡购买量x和y,货币的边际效用以及最大效用量。
关于消费者的均衡概念的详细介绍可参见,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第三版,90到93页。
希望对你有帮助!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