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计划条件
A. 我国实施一五计划全面有哪些实际困难同时又具备哪些有利条件
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当时国家的经济还比较贫困,正是需要全面发展经济的时期。不仅生产资料匮乏,而且经济基础薄弱。但是这与有利的条件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有坚定的发展信心。
B. 一五计划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开始的
一五计划(1953~1957):
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背景: 1.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内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容。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基本上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C. 哪些史实为一五计划创造了有力条件
1.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为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2.抗美援朝的胜利、新兵种专的组建等,巩固了属新生政权,为一五计划提供了稳定的国内环境
3.土地改革的实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为一五计划奠定了物质基础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为一五计划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国际环境
5.1954年《宪法》的颁布,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推动了民主法治进程,为一五计划提供了法律保障
6.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一五计划提供了制度保障
7.西藏和平解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统一
D. 中国在实施一五计划的背景
中国实施一五计划的背景:
1、20世纪50年代是二战之后两极格局对峙激烈。随着冷战的逐渐展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两个阵营不仅在政治制度与军事实力上展开全方位竞争,还围绕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展开了激烈较量。
2、一五期间,中国身处社会主义阵营,对外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与军事封锁,导致相比于战后处于资本主义阵营的日本与西欧各国,中国无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阵营充足的资金与先进的技术进行经济建设。
另一方面,苏联与一些东欧国家以资金与技术援助的形式积极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来自苏联与东欧的经济援助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3、50年代尤其是一五计划实施期间,朝鲜战争的爆发加剧了东北亚的紧张局势。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依然没有放弃颠覆大陆的企图,中国周边的战争威胁并未消失。因此如何快速发展经济、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成为执政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4、国内国民经济已经得到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政治趋于稳定,经济秩序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较为安定,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为大规模展开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4)一五计划条件扩展阅读:
一五计划成就:
一、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
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l%以下。
二、基本建设
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493亿元,超过原来计划427.4亿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
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有921个,比计划规定的项目增加227个,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产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建设项目,到1957年底,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
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
三、工业发展
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
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实际达到18%。1957年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8%。
1957年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59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机床产量达2.8万台,比1949年增长17.7倍;棉布为50.6亿尺,比1952年增长3296,糖86万吨,比1952年增长92%。
四、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
五、交通运输
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内,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共约一万公里。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都先后建成。
到1957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六、民生改善
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文教、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有很大发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第一个五年计划
E. “一五计划”
“五年计划”是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这一经验对新中国产生了明显影响。中国“一五”计划即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该计划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也是实行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重要开端。
“一五”计划五次编制,历时四年
“一五”计划采取边制定、边执行的办法,不断进行修订、调整、补充,经过五次编制,历时四年。
“一五”计划为何以重工业为主?
1953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在美帝国主义的战争威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和禁运的背景下,独立自主地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对重工业具有优先需求,中共中央于是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决策。
建设重工业不仅需要资金量大,建设周期长,而且产品不能直接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这一客观现实要求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全体人民不能不节衣缩食,艰苦奋斗。
“一五”时期苏联的援助对我国工业建设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一五”时期苏联援助建设了156项重点工程,其中包括鞍山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北京电子管厂、华北制药厂、长江大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中科院近物所等工程。这些项目的建设,构成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建设的核心和骨干,影响至今。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地超额完成,形成中国近代以来引进规模最大、效果最好、作用最大的工业化浪潮。重工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为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实现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奠定了初步基础。同时,轻工业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如华北制药厂的抗生素厂就是“一五”计划的大型重点项目之一,现在我们很难想象当年抗生素尤其是青霉素对新中国的意义。由于西方国家实施禁运,1949年1瓶20万单位的青霉素,仅重0.12克,却相当于0.9克黄金的价格。在抗美援朝中,很多志愿军伤员因为伤口细菌感染却无药可用而牺牲。第一个五年计划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决定性的加速作用。
F.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条件、原因、目的、任务、时间及影响
条件: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但是我国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专许多重属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任务:集中主要力量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时间:1953年
影响:从此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原因:建国初,中国工业水平落后,远低于发达国家。
G. 新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条件是什么
我国在新中国的成立后,人名政权得到巩固。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内济恢复容发展,工业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的背景下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五年计划,目的是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集中发展重工业
H. 6、列举“一五”计划的条件、原因、目的、基本任务、成就。
答:条件:新中国建抄立后,经过袭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原因: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还不如印度。
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成就:
(
1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
2
)长春第一汽车制
造厂建成投产;
(
3
)
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
4
)
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八年级历史
2
(
5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
6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
7
)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