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深入了解
⑴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需要的知识有哪些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主干学科
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会计学、薪酬管理、工作分析与评价、福利管理、劳动关系、战略管理、绩效管理、培训与开发、雇员流动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规划等。
主要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劳动经济学、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培训与开发、招聘与配置、人力资源规划、劳动法、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专业英语。
⑵ 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资料,以“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与方法”为题。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以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论文编号:RL045 字数:13972,页数:20 摘 要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经济呈现出明显的知识化特征,知识要素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以知识产业为主导的经济。高素质的知识型员工是软件企业最宝贵的资产,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软件企业成功的关键。同时知识型员工的个性特点和软件企业工作流程的特点,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华为公司由于自身行业、地域、发展背景等方面的特殊性,又面临着比较独特的问题。
本文首先对研究的背景、意义和内容方法做了简要说明,然后对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阶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同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等有关问题进行了阐述,接着分析说明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概况以及人力资源相关状况。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了解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华为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建议。文章最后对研究中得出的主要结论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简要总结。
本文希望以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这次案例分析,能够总结一些目前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希望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时也提出了完善的对策建议,相信会对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华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型员工
大纲
第1章 前言 1
第2章 人力资源理论综述 2
第3章 华为公司概况 5
第4章 华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问题分析 9
第5章 人力资源管理完善的对策建议 13
第6章 结语 16
参考文献 17
参考文献
[1] 秦志华.人力资源管理[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3
[2] 杨文士,焦叔斌,张雁.管理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
[3] 加里·德斯勒,刘昕,吴雯芳译.人力资源管理[M].第六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
[4] 周斌.现代薪酬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7
[5] 邵冲.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1
[6]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J].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11
[7] 张鹏.华为:一小步,一大步[J].北京:IT经理世界.2000,19期:14
[8] 刘海霞,胡同泽.民营IT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分析—以重庆民营计算机开发公司为例[J]重庆:重庆大学学报.2004:20
[9] 陈国海,方华,刘春燕.组织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2
[10] 张岩林,周瑜宏,李健.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精选精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5
[11] 刑传,沈坚.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25-26
[12] Bob Nelson.点燃员工心中之火[J].世界经理人.2006:27
[13] 徐芳.组织中培训与开发项目的效果评估—面临的问题与应采取的方法[J].北京: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28以上回答来自: http://www.lwtxw.com/html/57-5/5487.htm
⑶ 能谈谈你对人力资源管理这个专业的看法吗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专业性很强,也很有挑战性的工作。专业知识设计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所有社会学,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想想10000多人的大公司,无数个岗位和职业,招聘的时候至少你要熟悉这些岗位和找人的基本要求吧,想想会涉及到多少知识呀
⑷ 对人力资源的认识。是人力资源不是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专业回答,谢谢。
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 ,简称HR)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或者表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减去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后的人口。人力资源也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狭义讲就是企事业单位独立的经营团体所需人员具备的能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定义:
广义:一个社会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狭义:组织所拥有的用以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力。
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力,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经济学把为了创造物质财富而投入于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通称为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人力资源的最基本方面,包括体力和智力,从现实应用的状态,包括体质、智力、知识、技能四个方面。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也具有特质性、可用性、有限性。
通常来说,人力资源的数量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其质量指经济活动人口具有的体质、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的必要的先决条件。一般说来,充足的人力资源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但其数量要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若超过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消耗了大量新增的产品,且多余的人力也无法就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反而产生不利影响。经济发展主要靠经济活动人口素质的提高,随着生产中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的质量在经济发展中将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基本方面包括体力和智力。如果从现实的应用形态来看,则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方面。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不是泛指一切具有一定的脑力和体力的人,而是指能独立参加社会劳动、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所以,人力资源既包括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也包括劳动年龄外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
在劳动年龄,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劳动年龄的规定不尽相同。一般国家把劳动年龄的下限规定为15岁,上限规定为64岁。我国招收员工规定一般要年满16周岁,员工退休年龄规定男性为60周岁(到60岁退休,不包括60岁),女性为55周岁(不包括55岁),所以我国劳动年龄区间应该为男性16—59岁,女性16—54岁。
⑸ 你怎么看待人力资源管理这个专业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专门人才。
其次所学课程有:该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具体为: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西方经济学、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劳动经济学等。
再次要求学生达到: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及领导的基本能力;4.熟悉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5.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我国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人才十分稀缺,属于我国稀缺性专业人才。由于人才资源队伍的国际化水准不高,造成毕业生和市场的需要相差很大,也是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
就业前景:
1. 企事业单位及其咨询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从事招聘、人力资源开发、考核、薪酬管理、员工培训、办公室文秘等工作。根据麦可思(MyCOS)研究院的2011年度最新权威数据显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有:人力资源助理,招聘专职,所有其他种类的人力资源、培训和劳资关系专职,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文职人员等。
2、还可从事中高层管理:如招聘经理、培训经理、薪酬绩效经理、人事经理、人事总监等岗位。
⑹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要具备什么知识和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及领导的基本能力;
4.熟悉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
5.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⑺ 你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了解多少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政府公共部门、非营利性组织,培养具备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具备经济组织管理、公共事业组织管理、现代经济学、企业法律基础知识,具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素质,能够从事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员工激励、人才培训和开发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由此可知人力资源管理可从事的工作范围广,可以在企业事业政府单位的人力资源、行政人事工作,刚开始具体包括:(1)做初级秘书类的工作,如打字、收发文件、文档保管、会议准备等;(2)做人事工作,如招聘助理、入离职手续、员工档案等的事务性工作;(3)做员工关系企业文化类的助理工作,如员工沟通、思想交流、简单的心态培训、组织活动等;(4)做其他人力资源或行政管理的初级工作。也可以到教育培训领域,从培训管理、课程销售两个方向都可以发展。除此之外还可以做管理层的工作,到所喜欢行业的企业单位做储备干部,也就是到基层锻炼,具体将来做什么,方向很多,有生产管理、销售人员、质量管理、研发、内部物流等。
⑻ 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认识
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认识是什么
人力资源这一概念产生以后,对义的争论从来也没有停止过,粗略统计国内学者有关人力资源的定义不下十余种,可基本分为以下六种: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
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
人力资源是指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
人力资源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
人力资源是指一切具有为社会创造物质文化财富,为社会提供劳务和服务的人;
但问题在于,无论怎样定义,都不应该规避概念本身的起源和种属关系。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这一概念产生以后其含义的争论从来也停止过,粗略统计一下国内学者有关人力资源的定义不下十余种,可基本分为以下六种: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人力资源是指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人力资源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人力资源是指一切具有为社会创造物质文化财富,为社会提供劳务和服务的人;但问题在于,无论怎样定义,都不应该规避概念本身的起源和种属关系。hlj.yd119.cn
德鲁克当年提出“人力资源”一词,是他在讨论管理员工及其工作时引入的,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德鲁克提出了管理的三个更广泛的职能:管理企业,管理经理人员和管理员工以及他们的工作。在德鲁克的管理哲学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他把人当作企业最大的资源,和其他所有资源相比较而言,惟一的区别就是他是人!并且是经理们必须考虑的具有特殊资产的资源,这种资源拥有当前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素质,即协调能力、融合能力、判断力和想象力,由此看来,德鲁克的初衷是把人看成一种相对于其他资源具有优势的资源。人力资源的素质是人的特殊资产。同时“资源”又是一个经济学范畴的术语,在《新华词典》中,“资源”被解释为物资动力的天然来源。《辞海》也有类似的解释,即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当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资源”一词时,应首先把握资源的生产性,经济学解说-将“资源”定义为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这一定义很好地反映了“资源”一词的经济学内涵,资源从本质上讲就是生产要素的代名词。按照常见的划分方法,资源被划分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加工资源。无可非议,人力资源属于资源的范畴。自从德鲁克提出“人力资源”一词以来,学者们从各个学科不同角度对其下了很多定义,但我们认为,人力资源的定义应该考察德鲁克的原意并结合资源的经济学本质,即人力资源是指已经投入和即将投入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过程的,具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主要由现实的人力资源和潜在的人力资源构成之所以这样定义,我们是想强调如下几点:人力资源是一种最活跃#最宝贵的资源,它既是一种天然资源,又是一种再生资源。人力资源是社会财富创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要素,离开了人力资源,也就无所谓社会生产,也就无所谓社会财富的创造。
人力资源是一个集合概念,我们不能说某一个人是人力资源,就像一滴水不能说它是水资源,一瓶水也不能说它是水资源一样。可从质量和数量两个角度来认识人力资源,从数量上看,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现实劳动能力和潜在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从质量上看,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劳动者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现实劳动能力和潜在劳动能力的总和,包括体力、知识、技能、经验等,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都离不开劳动者,离开了劳动者,离开了劳动,都无所谓人力资源。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源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现实的人力资源,即正在被使用的人力资源,即现实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从业人员;二是潜在的人力资源,即尚未被使用的人力资源,由劳动预备军,待业人口等组成…..
⑼ 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认知实习报告,很急,谢谢各位!
认识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与之相关的专业实习是巩固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强化我们对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熟练程度的一项基本的培训实践环节。
在本次为期三周的实习中,我们要达成的目标主要归纳为:
1 通过一系列的专题讲座,了解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分析各时期人力资源市场的状况,把所学的知识综合地运用于实践,使之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指导实践。
2 通过模拟沙盘的训练,培养我们独立运作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为今后就业和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3 在实习中,了解人力资源资源管理现状、发展趋势,进一步加深对国家的方针政策的理解,进一步坚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信心、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综合素质。
二 主要任务
a.通过专家介绍、交流,了解当前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等典型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b.通过考察、调研,了解人力资源管理招聘的一般流程;
c.通过考察、调研,了解现时期人力资源市场状况;
d.了解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师资质考试的简要概况。
三 主要具体内容
1、 讲座类
日期 讲座内容 主讲人
01.25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证咨询 徐先生
01.28 新《劳动合同法》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先先生
02.02 素质测评手段与职业规划辅导 辛先生
02.04 管理咨询师的职业发展路径 马先生
02.05 跨国公司人才资源管理的特殊性 杨先生
02.08 HRM的入职规划 陈先生
02.09 HRM管理沙盘 朱先生
02.12 合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 刘先生
2、考察类
市场考察部分在实习周内讲座之外的时间进行(含第11、12周的双休日),具体操作时间则由各小组自由支配,进行人才市场考察,并按时完成市场调查报告。
3、自主学习类
阅读报纸,浏览网站,参加学校专场招聘会等
四 实习主要进程
为期三周的认识实习不知不觉就结束了。细细回想实习的内容,感慨颇多,受益匪浅。这里对自己这次的实习情况做个总结。
1、从讲座中加深认识
虽然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同时也积累了很多专业知识,但是在第一周实习期间我已经感受到深深的挫败感。原来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在企业实际的工作中仍显得如此单薄。
来自咨询公司的徐副总经理为我们带来了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考证咨询。在进入考证话题之前,他向我们大家清晰地展示了未来职业的发展路劲,他认为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就业的要求,在校大学生应该给予自身以明确的定位,同时在真正求职过程中,要注意敲门砖的运用和面试的过程。个人认为其实资格证书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为工作增加机会,增加筹码,关键还是要掌握与之相对应的素质要求,提高自身能力,使专业技能得到提高。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具备相应管理知识的同时,熟知劳动法律、法规也是极其必要的。为此,在第二次讲座中,律师事务所的先律师深入浅出地给我们讲述了新劳动合同法的一些知识,总结出在新劳动合同法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特点,并以他经办的真实案例提醒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人才制胜”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同时要增强法律意识,以避免不必要的劳动纠纷,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不利影响。
我国人力资源非常丰富,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宝贵财富,但是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尤其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何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每一个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围绕这一现实背景,陈博士以一位资深HR主管的眼光帮我们规划出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入职计划。他认为在校的大学生要特别重视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除了自己的专业领域,也要尽可能多的涉足其他领域,特别是外语和计算机方面,在我们今后的工作中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陈博士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他难忘的面试经历,向大家介绍成功的面试方法,大家在笑声中获得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针对很多同学励志进入外企的志愿,专业老师们为大家请来了美国南京工厂的HR总监——杨先生。他为大家揭开了外企神秘的面纱,杨总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他如何应对跨文化管理过程中的冲突,在东西方文化差异中寻求融合,从而建立起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企业文化。我们认识到,跨国公司通常以一个长期的企业目标为出发点,为员工树立一个人性化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建立与竞争优势相匹配的核心竞争力。刘先生,则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外企真实的内部管理机制,在企业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包括了招聘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工作发展、激励制度、沟通体系等一系列全方位的制度体系。同时,刘总监畅谈走向成功的五项修炼,给予我们在校大学生以深厚的期望。
2、从实践中分析得失
讲座是传授型的教导,为了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曹老师给我们安排了为期两天的沙盘活动。通过模拟企业运营的演练,让我们提前进入管理者的角色。朱总年轻有为,幽默风趣,很有人格魅力。从朱总的自我介绍中得知他99年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可能因为是校友,所以感觉他格外亲切。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接触沙盘,大家兴致高涨。在朱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下,每个小组都按时完成了任务。
在比赛中,我们小组的最终成绩虽然只处于中游位置,但是在比赛结束后,我们小组通过对项目经营的盘点和总结,反思决策成败,解析得失,梳理管理思路,暴露自身误区,并通过多次调整与改进的练习,切实提高综合管理素质。
我们小组在这次沙盘模拟比赛中总结了很多经验教训:在活动开始前,我们没有给企业明确的定位,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对企业的发展方向较为模糊。由于战略性的错误,我们在第一阶段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果。在第二阶段,由于重视了这方面的问题,结果给我们企业带来了4.5个单位的增值。(商业价值=指导小组*项目组*组织)在最后一个阶段,我们一心想靠着组织和进度因素加分(见表1-1),在实施过程中不够谨慎,导致最终的成绩不够理想,只屈居第四。
表1-1项目商业价值的影响因素
主要角色 指导小组 项目组 组织
关键绩效标准 商业价值 成本 进度
项目沙盘模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逼真的环境,有利于提高项目成员的投入程度,让学员提前进入管理者的角色,熟悉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在实践中收获宝贵的经验。
3、 从考察中总结经验
正如辛总在讲座中指出的,作为庞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人员的招聘是最复杂的一项内容,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更好的了解现时期人力资源市场的状况,熟知人力资源管理招聘的一般流程,我们小组对江苏省人才市场进行了实地考察。本次调查主要以实地考察,采访和对企业招聘者的简单交谈为主,以报纸,网络调查为辅,了解求职应聘的具体流程安排以及企业对应聘者的一些具体要求,为一年以后的毕业就业做好准备。
针对应届大学生的市场需求,我组进行了相应的考察,目前65%以上的企业以大专或本科的文凭要求为招聘标准,而今年的人才市场需求呈现上升趋势,逐渐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影响。
另外,通过对江苏省人才市场的实地考察和调研,我们对企业的招聘流程和一般的招聘要求也有了大致了解。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些用人单位条件苛刻,如一些单位的第一句话就是问户口或者工作经验;而一些单位青睐于专科生。不少企业“名牌”、党员情结严重,这也是在短时间内选择人才的比较保险的方法。但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是根本。对于应聘者,准备不充分则是应聘失败的关键问题,我们看到现场部分应聘者简历不够用,不得不外出打印,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投出的简历石沉大海的现象更是常见。还有些应聘者好不容易挤到了摊前,可是由于准备不充分与企业招聘者没交流上几句便丧气地退了回去。这些都启示我们在应聘之前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准备好一定数量的简历,针对于自己的情况进行有选择的投放;同时也要对应聘的岗位有所了解。
这次的市场考察也锻炼了我自主实践能力,培养了我团队合作意识,也让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深切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因而目前在校阶段,要适当地分析专业的就业前景,全面客观的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五.实习心得与感受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它的发展前景不容小觑。作为一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加深对本专业的理解,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更应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有目的地运用已掌握的专业工具,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正确及时地运用于工作生活中。
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习项目,我从讲座中加深认识,从实践中分析得失,从考察中总结经验,现将我的个人心得整理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明基集团的刘正龙总监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是企业的内部化妆师,阳光、温馨、健康、乐活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特质。人的工作是最复杂微妙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者对个人品性要求较高,需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想成为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方面的素质:
(1)具备公正、忠信、坚定勇敢的意志力。相对来说,只有公正才可以做到无私,才能够客观地对人力进行评估、确定,在选拔、推荐、使用人才时坚持“唯才是用”的原则。还要具有坚定勇敢的意志力才能使自己在人力资源的构造过程和开展自己的工作中,承受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来坚持公正、忠信的原则。
(2)具备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各种社会科学知识或方法。另一方面,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人员同时要和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人员接触相处,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有助于提高对各种人才以及各类人才和不同层次的人才进行验核判别,也有利于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为建造单位或组织所需的人力资源库营造条件。
(3)具备实现人力资源有效管理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包括: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手册设计的能力;职位分析和绩效考核管理能力;薪酬与福利管理能力;人力资源开发、培训能力;人事制度管理能力。当然,作为人力资源工作人员还应具备组织能力、领导能力、表达能力、自信力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兴趣或爱好等其它素质能力。
2、建立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我们不难发现,与外企较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相比,我国企业在这方面的发展仍显不足。而在讲座中,我们认识到外资企业把建立企业文化,塑造企业核心价值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工作,这一点值得我们国内企业借鉴。
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在一定的企业文化基础上进行,服从于企业文化这个软环境,会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加有效率。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通过或利用企业文化进行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管理所追求的最高管理境界。建立以本企业文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文化基础和共同的价值方向。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员工招聘、培训、绩效管理、报酬体系等工作的各个方面,从而使企业文化能够不断指引和开发人力资源的潜能,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3、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
利用课余时间,我通过网上查找了解到现在国外已经有将近10%的企业开始把人力资本的支出划归到资本投入项目当中,而不是直接划到企业运营费用中,也就是说,把人力资本的去出当作一种投资,而不是费用,同时还要讲究投资回报率。这个最新的趋势值得我们大家的关注。
在我国,发展企业需要更加关注怎样才能将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这个关键问题。为达到这个目的,这其中有一系列的核心要素需要研究,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体系的创新,包括企业文化的重塑与再造,包括团队组成人员的整体技能提升,开发与培养等等。但是,这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清晰的知道组织战略实现过程中,怎样区别对待不同岗位人员的不同贡献价值。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岗位价值系数。大家都很清楚,对于一个企业或组住来说,不同岗位人员在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其对企业战略实现的贡献系数是不一样的。这要求我们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够有效的把不同岗位的不同贡献系数有效的区分和评估开来。也就是把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区分开来。人力资本将成为企业最宝贵的核心竞争要素的组成部分。是对企业战略实现贡献价值最大的职族。是实现企业战略的关键载体。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作为文科类专业的大三学生,我们要正视学科弱势,不断给自己充电,多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也要直面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正确应对各种考验和挫折,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坚信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总之,经过这次的认识实习,专业同学都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充满了自信和期待。面对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有信心处理好它们,这些也都将成为我们职业生涯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