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模拟题
1.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设计题怎么做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的万能模板
一、小学语文教案设计的步骤与内容
课题:______
课时:______
课型:______(新授课/复习课/检查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读写______等______个生字,会读认______等______个生字,掌握______等词语的用法。
(2)学习文中______的知识点,理解文中主旨句/关键句______的含义。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作品大意,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熟练利用查字典/词典的方法自主理解文中______等生字词。
(2)熟练运用听读、跟读、默读、自由朗读、略读/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借助读物中的图画、表格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初步借助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______的相关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味课文对______(风光/人物/意象)的赞美,产生对______(大自然/美好品质)的热爱,激发______的情感。
(2)初步形成____的观念,养成____的习惯,获得___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______的知识,了解事件梗概(记述文)/大体把握诗歌大意(诗歌)/积极展开想象(说明文)。
(2)懂得______的描写顺序、叙事线索、说明方法。
2.教学难点
(1)感受由______而产生______的感情,注意通过课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______等标点符号/修辞手法的不同用法。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通过提问或活动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参与课堂分享。
(2)出示图片、PPT视频引出本文话题,请学生谈观看图片、视频的感受。
(3)对学生代表的回答予以鼓励性评价,并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等,用笔做上记号;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字词。
(2)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学生评议,指出读得好的地方与不足之处。
(3)了解作者简介、时代背景,为课文学习做铺垫。
2. 小学教师资格证笔试的教学设计科目 可以与面试选的科目不一样吗
可以。
试卷的最后一题教学设计题会写要求“任选1小题作答”并没有要求必须与面试科目一样,所以不需要选一样的。认真看要求,按要求做题。如下图:
(2)小学教师资格证模拟题扩展阅读:
申报要求:
凡报名当年年底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具备《教师法》规定教师资格条件并愿意从事教师工作的中国公民,均可申请并依法认定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含实习指导)教师资格。
1.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及以上标准。
2.各级各类学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申请教师资格应按省教育厅部署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并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考试合格。(申请者学历为师范专业毕业人员免于教育学、心理学考试)
3.各级各类学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申请教师资格应参加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组织的说课(说课分为:面试、试讲)。(申请学历为师范专业毕业人员如能提供3个月或以上的教学证明,可免于面试、试讲)
4.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按《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人员体检标准及办法》,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
5.报名需要学历证、身份证、照片。
6.没有教师资格证的是肯定无法取得正式编制的。
3. 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材料分析技巧
材料分析:
(一)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学重点和难点。这里很多想考教师资格证的人可能会把重点和难点混淆,认为重点就是难点,事实上两者并不相同。顾名思义,重难点是对于材料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的,当然有时候两者可能会有交集甚至相同。
(二)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材料的重点可以根据课题分析法,也就说根据材料的标题所体现的内容一定是重点。难点可以根据学情分析法,就是按照自己的现有水平,看自己缺乏哪方面的知识,找到适合自己方法答题。
(三)多做题,背诵知识,吃透材料,理解按照相关材料的理论形式的答题,久而久之,自己也就掌握如何答题更为准确的思路。
拓展资料:
1、材料报考:
(1)考生现场审核时,均须递交考生本人的居民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户籍材料原件和复印件、学历原件和复印件。
(2)人事档案在我省,但户籍不在我省的考生须补充递交保管考生人事档案的单位证明、工作单位在职证明、企业劳动合同三种材料中的任何一种材料;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三年级以上学生考生,须补充递交考生就读学校出具的证明。
(3)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考生还应出具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的证书原件、复印件。
2、 现场审核确认:
(1)网上报名结束后,考生须持报考材料到指定地点进行审核确认。
(2)考生现场要签订《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承诺遵守考试纪律,违反考试纪律时,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接受考试机构的处理。
3. 打印准考证:考生按要求办理完报名审核和缴费手续后,可在网上查询报名是否成功。报名成功的考生于考试前一周在报名网上下载并打印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准考证,按准考证上的要求到指定地点参加考试。
4. 特别提醒:
(1)考生须本人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网上报名系统进行报名,并对本人所填报的个人信息和报考信息准确性负责。禁止培训机构或学校团体替代考生报名,如有违反而造成信息有误,责任由考生本人承担。
(2)所有考生(含以前参加过国家统考笔试的考生)报名前需要重新进行注册、填报个人信息和上传个人照片,重新注册操作不影响考生已获得的笔试和面试成绩。
(3)考生如忘记密码可通过报名系统提示操作,报名系统将把新的密码通过短信发送到考生报名时所填报的手机上。手机短信为考生重新获取密码的重要途径,在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期间,请考生不要更换手机号码。
(4)提醒考生注意:确认点不一定是考试地点,考生需按准考证上的要求到指定地点参加考试。
4.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材料分析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答题技巧
整张卷子中最容易拿分的题,也是分值最高的题,答材料题要有条理,条理清楚就会得分,首专先看属问题,如果问是否得题,一定要答出是还是否,然后分条阐述理由,一般5分答5条,十分也答5条,但如果有哪条不太确定对不对得就可以适当加一两条做预备补充,记住只要和题目相关的就往山写,不要担心跑题,不是作文,写错了最多不给分但不会扣分,但是不写就一定不会有分。
更多答题技巧可以查看<http://www.711peixun.com/>
5.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是怎么出题的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抄是全国统考的
笔试只有科一和科二: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综合素质
职业理念,占比15% ,题型分布:单选题、材料分析题;
教育法律法规,占比10% ,题型分布:单选题、材料分析题;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占比15% ,题型分布:单选题、材料分析题;
文化素养,占比12%, 题型分布:单选题、材料分析题;
基本能力,占比48% ,题型分布:单选题、材料分析题、写作题。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占比20%,题型分布:单选题、简答题
学生指导、班级管理,占比30%,题型分布:单选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占比50%,题型分布:单选题、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
6. 考小学教师资格证哪些是必考题,重点记的题呢
考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必考题,也是重点记得题。
注意事项:
教育部确定笔试合格线。笔试单科合格成绩两年有效。如上一考次有未通过课程的考生报名时只选择未通过课程即可。考生笔试各科成绩合格并在有效期内的,方有资格参加面试报名。
笔试没有书面合格证明,笔试和面试均合格者由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3 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是申请人申请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
(6)小学教师资格证模拟题扩展阅读:
2012年之前,教师资格考试是由各省自行组织命题和考试。主要针对非师范专业需要考取教师资格证的考生。(师范专业学校直接颁发教师资格证)
2012年后,教师资格考试纳入统考试点和省考相结合的模式。到2018年除了新疆,内蒙古,西藏三个地区外其他省份全部纳入了教师资格统考,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出题,地方教育考试院主考。主要针对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需要考取教师资格证的考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教师资格证考试
7.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型有哪些
幼儿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中学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以及《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其中,各科目题型如下
《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写作题,其中写作题主观性较强,占分数比最重。写作题考察的是考生的职业理念、文化素养、基本能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法律法规五大模板知识。
科目二
幼儿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和活动设计题,侧重于教学活动的分析和设计。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单项选择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和简答题。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涵盖了学科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判断、课程理论与实际理论运用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