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常考历史问题
⑴ 求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答辩问题及解析
参考答案;
一、简述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参考答案】
1.多民族性。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的集合体,除阿拉伯人外,还有埃及人、印度人、波斯人、西班牙人、叙利亚人等等。各族通过互相接触、相互影响,逐渐融合渗透,共同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可以说,阿拉伯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劳动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2.注意把学习和创新结合起来。埃及、叙利亚、波斯等地,都是世界文化发达较早的地区。阿拉伯人在征服这些地区后,不仅接受了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且又吸收希腊、印度文化的许多优秀成果,创造了新的阿拉伯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简述《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参考答案】
《马可·波罗行纪》向西方世界展现了迷人的中国文明,向西方介绍了当时中亚、西亚、东南亚、南亚、非洲东部各国的情况。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和憧憬,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友好往来。
三、元朝时期外国商人、使者频繁来往元朝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元代国家统一,幅员辽阔,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农业和手工业高度发展,使西方人产生了对中国和东方的向往与神秘感。
2.元朝时期,中国对外的海陆交通都十分发达,为中外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元朝统治者采取了开放的政策,更促进了中外交往的发展。
四、针对本课设计不少于3种的导入方法。
【参考答案】
方法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电影《马可·波罗》片断,以此导入新课。
方法2:教师将0-9这十个数字制作成动画,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然后提问“同学们知道这十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吗”,以此导入新课。
方法3:教师先放一段美妙动听的音乐,并在音乐的伴奏中讲述乐曲、乐谱与阿拉伯数字的关系,以此导入新课。
方法4:建议教师设置问题:“元朝时,有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了17年,并在朝廷中做了大官,由他口述的一部书还曾经风靡欧洲。这个人是谁?”以此导入新课。
方法5:教师讲述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是怎样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再提问学生:“在古代,东西方是怎样进行文化交流的?”以此导入新课。
五、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希望对您有帮助
⑵ 教师资格证考试选择中学面试科目:英语政治历史这三科怎么选择英语口语有点心虚~~
1. 介绍你自己
这个问题通常是一个面试的开始的第一个问题,要额外的小心不要滔滔不绝。尽可能的让你的回答在一分钟,最多2分钟的时间内结束。你的回答应该包含以下4个主题:早期生活,教育背景,工作背景以及最近的工作经验。要着重强调最后的那个主题。要牢记这个问题通常是一个热身的问题,不要把你的最重要的观点浪费在这个问题上。
⑶ 报考了教师资格证,但是报考的是高中历史,有问题吗
教师资格证考试是统考
教师资格考试分为:笔试+面试
笔试:
中学考综合回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答+学科
小学考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幼儿考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
面试:
中小学面试形式:5分钟结构化面试+10分钟试讲+5分钟答辩
幼儿园面试形式:5分钟结构化面试+10分钟才艺展示+5分钟答辩
⑷ 教师资格证面试问题(初中历史)
中国历史,从陕西蓝田人到清代末期,可以是初一至初三的历史教材,可以是人教版也可以是岳麓版。
世界历史,西亚以及中东的伊斯兰教,阿拉伯的国家历史变迁,欧洲的发展历史,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罗马帝国的产生、发展及最后的分裂:东罗马与西罗马,西罗马的分裂:法兰西、德意志与意大利,以及还有一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西迁——演变成了不列颠。。。
等等……诸如此类。
上述建议,仅供参考。
如有采纳,不胜感激!
⑸ 教师资格证考试说课稿 高中历史说课稿 高中物理说课稿 高中生物说课稿
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伴性遗传》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该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意义。
能力性目标:(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性目标:(1)科学品质教育。
(2)人口教育(优生优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
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通过性染色体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我们常常说:“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理念,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其含义是,并不是一提探究,就一定要动手做实验。虽然既动脑又动手的探究是最有效的探究,但是在我国大班额、课时紧的国情下,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更加普遍。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现实情况,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创设的情境有:故事、图片资料、系谱资料及问题情境等。每一种情境,都包含有“矛盾冲突事件”,即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矛盾的事件,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说学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育上的成功就是要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如何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这种强烈的探索愿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并达到探索目的,从而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呢?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倾听故事 引起关注
故事呈现:首先媒体呈现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让一个学生绘声绘色地阅读,引发学生对色盲症的关注。
引导思考: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获得什么启示?
获得启示:
①道尔顿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道尔顿的这种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
②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2、盲图体验 激发兴趣
简要介绍红绿色盲对人类的危害。你的辩色能力如何呢?
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学生识图辨认,激发其学习探究的兴趣。
3、系谱展示 了解特点
系谱作用:人类的遗传病很多,色盲是其中的一种,人类又不能利用杂交实验来检验,只能利用家系来分析推理。从而获得人类遗传病研究的方法。
认识系谱:展示“资料分析”中的色盲系谱图,了解图示各部含义。
问题引导:家系图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别的?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
观察思考:答案——男性。与性别有关。
4、问题探讨 导入新课
展示资料:据社会调查,红绿色盲的患病男性多于女性,而人类的另一种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则女性多于男性。
提出问题:尽量让学生阅读资料提出问题。
①为什么上述两种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
②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
分组讨论:每4人为一组,自由讨论。
表达交流:以4组代表各自表达本组讨论结果,其他各组同意哪组。
形成结论: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属伴性遗传。借此导入新课。
注:“问题探讨”中的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一开始不容易回答出来,只需回答出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即可。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问题探讨的习惯和能力的形成,起到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真正解决问题以正课探讨来进行。
[二]信息加工 构建体系
5、本节聚焦 把握目标
什么是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有什么意义?
6、资料对比 突出关键
展示图片:多媒体打出男女染色体显微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相同和不同,体现常染色体的相同和突出性染
色体的不同。
介绍结构:板图男女性染色体的构成,认识X和Y的同源段和非同源段。
突显基因:同源段的同一位置基因成对,而非同源段的基因则X有而Y没
有,或Y有X没有。
联想类比:以孟德尔分离定律中人类白化病分析子代发病男女几率均等是位于常染色体上作对象,与性染色体的同源段和非同源段作对比,体现色盲基因和它对应的等位基因应位于非同源段的结论。
质疑过渡: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上呢?
7、资料分析 确认位置
资料展示:展示教材中的人类红绿色盲症的系谱图(教材34页)。
提出问题:(1)如果在Y染色体上会有什么表现?
(2)Ⅰ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他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中的几号?
(3)Ⅰ代1号是否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
(4)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
引导探索:用问题做导引,利用性染色体的遗传图解做知识基础,处理系谱所包含的信息,形成思维链条。
形成结论:参考答案:(1)患病都为男性,并代代相传。
(2)3号和5号。
(3)没有。因为Ⅰ代1号传给Ⅱ代2号的是Y染色体如果基因在Y染色体上,则Ⅱ代2号肯定是色盲患者。
(4)因为Ⅱ代3号和5号只有一条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而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被显性的正常基因所掩盖。
质疑过渡:从图中看出,只有男性才表现为红绿色盲,对吗?有没有其他的情况?
8、继续探索 挖掘根源
绘制版图:板画男女性染色体对应图,标注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位置。
分析填写:引导讨论,推出男女基因型及表现型,填入表格。
女 性 男 性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表现型 正常 正常[携带者] 色盲 正常 色盲
问题引导:
(1)X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上的色盲基因及等位基因应遵循孟德尔的什么定律?
(2)就表格而然,男女有几种婚配方式?
(3)各种婚配方式中所生子女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如何?
完成图解:利用分离定律知识迁移引导理解色盲遗传其实质就是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上的运用。然后由教师结合基因分离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完成男性正常与女性正常婚配、男性色盲与女性色盲婚配的遗传图解。再将学生分四组,每组书写一个,每组再选一个代表,黑板写出并说明子女表现情况,完成另四个婚配图解。
问题探讨: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继续探讨,归纳出色盲遗传的特点。
(1)观察图解,色盲基因在性别间是如何传递的呢?(女--女、女--男、男--女)
(2) 为什么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色盲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因此色盲基因是随X染色体的传递而传递。)
(3) 男性的色盲基因怎样才能传给男性呢?(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即交叉遗传)
(4) 从图解看色盲在男女中的发病情况怎样?(男性多于女性)
(5) 从社会调查也是这样,你是否能从基因和染色体的角度加以解释?(提示:从男女性染色体的构成结合基因位置及显隐性进行分析)
归纳特点:归纳出色盲基因遗传的特点并扩展到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上。
色盲基因遗传(X隐性遗传)的特点:(1)男性多于女性(2)交叉遗传(3)女病儿子必病,男正女儿必正等。
问题探讨: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继续探讨,拓展到抗维生素D即X 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
(6) 色盲基因在X染色体上属隐性基因,子代表现男多于女,对应的正常色觉基因则属于X显性基因,子代表现应如何?(女多于男)
(7) 那么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也表现为女多于男,则该病基因的位置及显隐性如何?(X显性遗传)
归纳特点: 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X显)的特点:(1)女多于男。(2)男病女儿必病,女正儿必正等。
[三]深化理解 拓展运用
9、问题探索 深化理解
提出问题:如果夫妇一方是色盲或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患者,另一方正常,如何选择生育才能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分析讨论: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提出方案。
课堂交流:交流方案,解决问题,体会优生。
10、回归实践 学有所用
阅读体会:让学生自渎教材的相应内容,了解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有兴趣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它。
[四]小结知识 回馈聚焦
小结知识:可引导学生完成
(1) 伴性遗传概念
(2) 伴性遗传特点
(3) 实践中的意义
[五]社会调查 学习继续
l 色盲调查:调查周围有色盲或其它遗传病的人及其家
⑹ 关于考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专业知识的问题
在通过理论考试、普通话考试后,“”讲课考试“”中会考到专业知识。
拿上高中的全部历史教材,一定要新版
如果是考特岗,教师编制,也会用到,还有高中的东西,
祝你成功,
⑺ 考研问题:专业硕士的教育(历史教学)专业,硕士毕业后是具有教师资格的吗还需不需要考教师资格证
硕士毕业后,你有教育学专业的文凭来证明你有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你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对于实践有更好的指导作用,代表你有教师资格的能力
那这个能力怎么证明呢?所以我国出现了教师资格证来说明你是有能力担当教师的,所以你以后想当老师,还是考一个教师证,毕竟以后找工作,你要别人相信你的能力,需要证据来证明的,口说无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