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戏曲的故事征文
㈠ 关于戏曲的小故事大道理
京剧《三娘教子》
商人薛子罗有妻妾三人,
大娘生一子,
名小义,
年方一岁.
子罗携同老回仆薛答保往镇江经商,
投宿客栈后薛保下乡办货,
回来但见客栈遭贼匪焚毁,
便以为主人已死,
遂返家报丧.
二娘与兄长刘球及奸夫孙坤乘机夺取薛家财产,
引诱大娘改嫁刘球,
然后哄她变卖产业,
再迫三娘与薛保迁出,
三娘唯有偕同小义在城外租茅寮栖身.
三口子以织布及耕种维持生计.
转瞬十年,
三娘送小义入学,
但小义生性顽皮,
无心向学,
三娘屡教不善.
薛保见状,
遂把他身世告知,
小义听后自省,
并向三娘认错.
小义心恨生母弃子改嫁,
决定寻找大娘.
其时大娘家财已被刘球散尽,
被迫斩柴度日;
二娘亦因孙坤在押以致生活无.
当小义寻至大娘家,
碰巧遇上刘球返家,
刘竟把他囚禁起来,
欲卖予周员外作义子.
幸好大娘及时返家,
放走小义.
怎料大娘为此跟刘球争持起来,
大娘更在纠缠间被杀.
刘球穷追小义,
途中碰上子罗,
他喝止刘球,
并嘱兵将之收押.
原来子罗当年并未遇害,
被统领救活,
更擢为副官.
子罗得悉家中巨变后,
因感三娘节义,
为她立'节义流芳'的牌坊.
㈡ 戏曲的故事
《赵氏孤儿》
春秋时期,晋侯偏听谗言,诛杀秉忠直谏的相国赵盾,贬逐屡立战功的韩厥,致老臣公孙杵臼愤而弃官。随后又命佞臣屠岸贾,带兵抄斩赵家满门。草泽医人程婴闻讯闯进官内,救出赵氏孤儿。不料事被发觉,屠岸贾决电斩草除根,限令三天之内,倘无人献出赵氏孤儿,就尽将将国中同庚婴儿杀绝。程婴为拯救举国无辜婴孩,一舍生命冒认“藏孤”之罪,并由程婴出首告发。屠岸贾果然信以为真,杀了杵臼和假孤。程婴则由此得到信任,带同赵氏孤儿,寄居屠岸府中,苦心抚育。至十六年后,程婴诉前情,使孤儿大彻大悟,灭了权奸,报了家仇,孤儿母子喜庆团圆。
《窦娥冤》
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为了与窦娥成婚,张驴儿想毒死蔡婆。蔡婆有病,想吃羊肚儿汤,张驴儿把毒药倾在羊肚儿汤里,蔡婆因呕让让给张驴儿的老子吃,把他老子毒死了。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救风尘》
妓女宋引章本与安秀才有约,后被恶少周舍花言巧语所惑,不听结义姐妹赵盼儿相劝,嫁给周舍。婚后宋引章饱受虐待,写信向赵盼儿求救。因周舍不肯轻易放过宋引章,赵盼儿巧用计策。她浓妆艳抹,假意愿嫁周舍,自带酒、羊和大红罗去找周舍,周舍喜不自禁。赵盼儿要周舍先休了宋引章才肯嫁他,刚好宋引章又来吵闹,周舍一怒之下写了休书,赶走宋引章。赵盼儿与宋引章二人一同离去,途中赵盼儿将宋引章手中休书另换一份。周舍发觉上当,赶上她们,一把抢过宋引章手中休书并毁掉,还到官府状告赵盼儿诱拐妇女。赵盼儿反告他强占有夫之妇,使安秀才到堂作证,又出示周舍亲手所写休书。赵盼儿证据确凿,周舍不能胜她,受杖刑责罚。宋引章与安秀才结为夫妇。
㈢ 有关戏曲的故事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角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念、做、打等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㈣ “我以……为故事”的作文,关于戏曲。
1、 题材的选择;2、结构的安排;3、语言的运用;、细节的设置; 5、节奏的把握;6、人物的塑造;7、主题的提炼。
一、 题材的选择:
首先要新颖传奇,生活已经太普通太琐碎了,所以不平凡的故事,传奇的故事才会更吸引人。尤其对于故事杂志的编辑来说,看到的故事太多了,所以,要有新意,才能让我们眼前一亮,感兴趣。
讲故事,是需要技巧的,并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都是故事。生活中会发生一些奇特的事和一些有意思的新闻,并非照搬过来敷衍成文就是故事了。这些事件和新闻,只是一些原始的素材,故事需要从中来提炼。也许这些原始的材料会给您启发和触动,希望把这个故事告诉大家,来分享您的体会,引起大家的共同关注,一起对这些事件和社会现象来进行思索,这就是确立选材了,选定自己要讲的故事。
二、 结构的安排:
选定了题材后,就需要对故事结构进行安排,情节大致走向是什么,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我们欢迎这类单线纵深结构。在哪里设悬念,哪里设误会,哪里起冲突,哪里有巧合,哪里抖包袱,这些都要考虑的。然后通过合理地设置误会、巧合、转折、变化、冲突、悬念、包袱,让情节精彩有吸引力。
请注意,是“合理地设置”,如果误会巧合转折变化不是合情合理的,不是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不符合生活的真实和逻辑,而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为故事而故事,就会使故事虚假,缺乏戏剧张力,像一张没有拉满的弓,软绵绵的,没有趣味和力度。
一个作者的灵气,就在于合理地设置误会、巧合、转折、变化、冲突、悬念、包袱。
TVB的电视剧故事性强,有吸引力,几百集长剧看下来不觉得累,吊着观众的胃口,让人欲罢不能,非得一口气看完不可。这是因为TVB的编剧摸索有自己的讲故事的规律,每集中,什么时候设置误会,什么时候设置巧合,什么时候设置冲突;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承,什么时候转,什么时候合;什么时候抑,什么时候扬,什么时候顿,什么时候挫,都有规律可循。
以不久前TVB回归剧《岁月风云》为例,我看了开头四集,发现每一集都是由一个个各自独立,又和全剧相互关联的小故事组成的,循着巧合、误会、转折、冲突的规律,不断往复。
有一集中振邦买地的故事是这样:
振邦为创业,急欲买到一块土地。他赶到那家公司,却被告知经办人陈小姐正要出差,让一个月后再联系。振邦心急如焚又无可奈何,转身出公司,却与一名美女相撞。美女手中文件摔落,名片落在地上,振邦看见,名片上的名字正是自己要找的人。(巧合)
振邦激动地邀请这位小姐去喝茶,把自己购买的条件和盘托出,陈小姐表示有兴趣,镜头上却是她意味深长的笑。(悬念)
镜头一转,陈小姐回到自己公司,上司却叫她“荣秀风”。(转折)荣秀风告诉上司,她去找某小姐,还未及细谈,陈小姐要出差,只留了张名片让再联系,不料另一个去买地的傻瓜把自己当成陈小姐(揭示振邦的误会)。
美女秀风扣下振邦的资料,用低于振邦的价去购买土地,双方正要签约,得到消息的振邦冲了进来(再次转折)。
振邦质问秀风为何出尔反尔,将答应卖给他的地另行卖给别人。秀风支吾遮掩,真正的陈小姐问怎么回事,振邦这才知道自己认错了人,不禁为秀风不择手段而愤怒,双方起了冲突(此处矛盾冲突到一个小高潮,同时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这几处误会、巧合、转折、冲突,都是生活中的常事,真实可信,编剧将这些细节合情合理地,有技巧地调配组合在一起,就使故事充满了戏剧性,情节不断变化,跌宕起伏,有吸引力。
三、语言的运用:
讲故事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口语化,有动感和画面感。
有些作家的语言非常精彩,能把一些很普通的故事,讲得生动有吸引力,就像看电影时,本来故事很俗套,但演员的出色的外形和表演,弥补了情节上的普通。
不过,每个人的语言风格不一样,这一点上,我们不作过多要求,只要流畅好读,将故事讲得清楚,尊重作家的风格。
四、细节的设置:
有吸引力的故事,一定有生动鲜活的细节,想像力是一部分,更多的来源于生活的积累,要有敏锐的感知和概括生活的能力,积累这些生活材料,运用于故事创作中。
写家庭伦理小说的王海瓴(《中国式离婚》等的作者)说过,很多人写小说为什么缺乏感染力,让人觉得假呢?是因为他们对生活的体验,都是来自于想象,来自于影视剧中,所以缺乏真实感。作家一定要善于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所以,写故事,阅历在这里就很重要了,有阅历,还要有概括提炼的能力,能写出生动鲜活有感染力的细节来,让人会心一笑,拍案叫绝,引起共鸣,感觉很真实,很有生活气息。
五、节奏的把握:
说到故事的节奏,我想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这段琵琶曲与故事节奏的意境是相通的,它也是“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来叙事的: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我认为故事的结构说的是“起、承、转、合”的把握,那么,故事的节奏就是对“抑、扬、顿、挫”的控制,叙事时掌握好“轻,重,缓,急”。
武侠作家小椴给我们写过几个故事《室女劫》《路阿婆的遗产》,对节奏感的把握非常好,刚开始落笔闲闲散散,但不知不觉中,就把读者的心给揪住了,然后节奏渐渐加快,至密不透风,最后揭破谜底,石破天惊,仿佛用一个尖利的指甲,在读者心上狠狠地划下一道印痕,刻骨铭心。
有人说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节奏,就是古典音乐的节奏,我赞同。
六、人物的塑造:
故事要能塑造鲜活的人物,有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等特征的语言,有展现人物性格的冲突和细节,人物的形象就立起来了。
七、主题的提炼:
故事的主题不能太复杂,要明晰,正面,积极,无非是讲做人处世,探讨人性人情,弘扬忠孝节义,呼吁环保和平之类。要想明白讲这个故事,希望告诉大家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就是立意,也就是确立故事的主题。
㈤ 写一篇关于我和戏曲故事的作文300字-450字
(开头起因你自己编,大致就是你被拉去看戏,本来没戏曲,看了一会儿,有个带胡子的老头准备唱,朋友说“这段特有名”。你就仔细看着字幕,内容如下:) 劝千岁杀字休出口,老臣与主说从头。刘备本是靖王的后,汉帝玄孙一脉留。他有个二弟汉寿亭侯,青龙偃月神鬼皆愁;白马坡前诛文丑,在古城曾斩过老蔡阳的头。他三弟翼德威风有,丈八蛇矛惯取人咽喉;鞭打督邮他气冲牛斗,虎牢关前战温侯;当阳桥前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他四弟子龙常山将,盖世英雄冠九州;长坂坡救阿斗,杀得曹兵个个愁。这一班武将哪个有?还有诸葛用计谋。你杀刘备不要紧,他弟兄闻知是怎肯罢休!若是兴兵来争斗,曹操坐把渔利收。我扭转回身奏太后,将计就计结鸾俦。自己从小就喜欢三国,评书、连环画都听过看过。长大后还读过原著。但把三国的故事编上曲子还是头一次听。这段唱对蜀国几员大将的功绩高度概括,用词凝练,酣畅淋漓。后来追问朋友,得知这段叫《劝千岁》,出自京剧《甘露寺》,是京剧老生的著名唱段,马派的代表作。从那以后,逐渐开始关注京剧,发现,很多京剧都是以三国、水浒、杨家将等为题材的,《借东风》《空城计》《李逵探母》《四郎探母》。。。。。。原来以前自己喜欢的那些故事,在舞台上都有活生生的“真人秀”啊。后来看了一些京剧的介绍,知道了什么叫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以前觉得听京剧比较土,但看国家领导人接待来宾、出访都用京剧招待外国人,才理解了什么叫“国粹”。京剧不像有些艺术,能说不能唱,能唱不能舞,能舞不能打,一人可清唱,两人可对唱,人物再多,就能出一台大戏。她不仅是本民族自己的一门艺术,也教人辨别善恶,识美丑,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只有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产生民族自信心。一个人没有自信难以发展,一个民族没有自信也同样难以发展.
㈥ 关于我和戏剧的故事的作文
(开头起因你自己编,大致就是你被拉去看戏,本来没戏曲,看了一会儿,有个带胡子的老头准备唱,朋友说“这段特有名”。你就仔细看着字幕,内容如下:) 劝千岁杀字休出口,老臣与主说从头。刘备本是靖王的后,汉帝玄孙一脉留。他有个二弟汉寿亭侯,青龙偃月神鬼皆愁;白马坡前诛文丑,在古城曾斩过老蔡阳的头。他三弟翼德威风有,丈八蛇矛惯取人咽喉;鞭打督邮他气冲牛斗,虎牢关前战温侯;当阳桥前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他四弟子龙常山将,盖世英雄冠九州;长坂坡救阿斗,杀得曹兵个个愁。这一班武将哪个有?还有诸葛用计谋。你杀刘备不要紧,他弟兄闻知是怎肯罢休!若是兴兵来争斗,曹操坐把渔利收。我扭转回身奏太后,将计就计结鸾俦。自己从小就喜欢三国,评书、连环画都听过看过。长大后还读过原著。但把三国的故事编上曲子还是头一次听。这段唱对蜀国几员大将的功绩高度概括,用词凝练,酣畅淋漓。后来追问朋友,得知这段叫《劝千岁》,出自京剧《甘露寺》,是京剧老生的著名唱段,马派的代表作。从那以后,逐渐开始关注京剧,发现,很多京剧都是以三国、水浒、杨家将等为题材的,《借东风》《空城计》《李逵探母》《四郎探母》。。。。。。原来以前自己喜欢的那些故事,在舞台上都有活生生的“真人秀”啊。后来看了一些京剧的介绍,知道了什么叫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以前觉得听京剧比较土,但看国家领导人接待来宾、出访都用京剧招待外国人,才理解了什么叫“国粹”。京剧不像有些艺术,能说不能唱,能唱不能舞,能舞不能打,一人可清唱,两人可对唱,人物再多,就能出一台大戏。她不仅是本民族自己的一门艺术,也教人辨别善恶,识美丑,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只有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产生民族自信心。一个人没有自信难以发展,一个民族没有自信也同样难以发
㈦ 关于戏曲的作文
学戏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每种戏曲都有各自的特点,如京剧的容华美;昆曲的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黄梅戏的悠扬委婉……
为了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我特地去“师学戏”。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不见其人,只闻其声,不用猜就知道张奶奶又在一展歌喉了。
点明来意后,张奶奶乐得合不拢嘴,二话不说便开始教我唱戏了。
张奶奶给我选了一段既简单又好听的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张奶奶先找来了《天仙配》的音乐让我欣赏一番,那似乎散发着清香的泥土气息的黄梅小调使人仿佛感受到了剧情人物的欢喜幸福,看到了潺潺的溪水,在枝头欢歌的小鸟……突然,我感到一阵摇晃,猛地睁开眼,才知道是张奶奶正唤醒沉迷于戏曲的我。原来戏早已唱完了。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原来戏曲也并不亚于现在的流行歌曲,同样挺好听。
接着张奶奶开始一句一句地教我唱,她唱一句,我学一句。一曲下来,原本婉转的黄梅戏被我唱得“面目全非”,没一句是着了调的。在场的叔叔阿姨听后笑得前仰后合,我不禁愁眉苦脸开始丧失了学戏的信心。奶奶看到我这副表情,便和蔼地对我说:“别急,万事开头难,只要有毅力一定能学好。”听了这话,我心头一热,信心之火又重新燃起。张奶奶也继续教我唱。遇到较难的让我重复练习,不厌其烦地示范唱,直到把我教会为止。几遍下来,我已能完整并着调地唱下来了。又跟着音乐练几遍后,我便能与张奶奶一个“牛郎”一个“织女”地对唱起来了。
常言道: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去尝尝。其实,很多东西不能光看表面,需要亲自去实践,才能知道事物的真假,做事的难易。同时,我还悟出另一个道理,凡事熟能生巧,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㈧ 作文童年的戏曲故事400字
奶奶家所在的那个村庄是一个挺富裕的地方。每每大小节日总会有戏班子来到村中唱戏。戏台总是在阿德家前边的那块空地上,因为严寒有个暖和的“被窝”,酷暑有个乘凉的“天伞”。“被窝”我是享受不了了,可是“天伞”的凉爽使我记忆犹新。
每年到奶奶家避暑,我总是能逢时赶上戏班子上演。第一次看戏是在五岁那年。我感觉到似乎是人潮涌动,特别是卖冰棒的阿伯一定忙得不亦乐乎。这是邻家哥哥前几天告诉我的,我犹挂念的是甜甜的、酸酸的冰棒。我也开始躁动不安了,我摇着奶奶的手臂央求赶快去看。
除了冰棒,更吸引我的是那华丽的戏台。一块红色的幕布掩盖着后个戏台。两侧有各种各样的演奏乐器。更美丽的是戏台的前头,犹如蓝采和的花篮法器一样艳丽,熠熠夺目。这时已经有许多村民前来了。我和许多小朋友一样站在空地边老年人活动室的门槛上,望着戏台周围的情景。这时零食小摊包围了戏台前的大空地。甘蔗、冰糖葫芦、冰棒、西瓜等等都“陪伴左右”。戏台的大空地上已经摆满了木凳、竹椅。前几排的座位已经被小孩子占有了,后几排也就几个老人坐着等。阿伯已经出来摆摊子了,我也买了冰棒等候好戏上演。对于从没看戏的我,这时是东张西望地想象着戏台上是不是有一两个葫芦娃蹦出来斩蛇妖呢?
过了好久,戏台前已经是人山人海了。许多人都来看戏了。人声鼎沸加上榕树上的蝉鸣,我不在乎。只是……手中已经舔完了两根冰棒。我离戏台最近,想再挤出去解闷。
㈨ 戏曲家的小故事 作文 500字
1913年秋天,上海丹桂第一台老板许少卿专程到北京,邀请名角王凤卿和梅兰芳到上海演出。王凤卿是王瑶卿之弟,初习武生,后改老生。14岁入四喜班,后搭三庆班,汪桂芬对其十分赏识,收为弟子,向他亲授了《朱砂痣》《取成都》等拿手杰作,并指点他《文昭关》《鱼藏剑》等戏目。王凤卿嗓音宽亮,气势充沛,武功底子深厚。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被选入清内廷升平署。至民国初年,他已经是南北驰名的须生了。而梅兰芳只是个不足20岁、初出茅庐的青年。讲定王凤卿以须生挂头牌,包银每月3200元;梅兰芳以旦角挂二牌,包银每月1800元。其实,起初许少卿对梅兰芳的艺术估价并不太高,包银只肯出1400元,但王凤卿是一位热心提携后进的名家,他坚持要加到1800元,并且说:“你如果舍不得这个价,那就在我的包银里匀给他400元。”许少卿听他这么说,才勉强答应。
他们到达上海后,王凤卿先领梅兰芳一起去拜访了新闻界、文艺界的朋友,如《时报》的狄平子、《申报》的史量才、《新闻报》的汪汉溪,以及文艺界的吴昌硕、朱古微、俞粟庐、徐凌云等。在演打炮戏之前,金融界的杨荫荪托人找到王凤卿,要他们在结婚堂会上唱一出《武家坡》。许少卿怕鲜头被别处抢了去,起初不肯答应。后经人周旋,才算同意。堂会地点在张家花园,即张园,也称味莼园,位于南京西路、泰兴路一带。整个花园风景优雅,花木扶疏,士大夫经常在此雅聚,这里也经常举办展览或进行戏曲、文明戏的演出。堂会设在园中安垲第的一个大厅。这是梅兰芳首次在沪亮相,非同一般,但是,这个戏他与王凤卿合作多次,还是轻车熟路,所以他并不慌张。那天,台帘一掀开,台下就是一个满堂彩。那段[西皮慢板]和对口的[快板]彩声不绝。观众对做功看得也很仔细,出窑、进窑的身段都有叫好声。观众对这位生疏的角儿非常友善和热情。王凤卿的唱腔则更是受到台下的欢迎。这次演出非常成功,可说初战告捷。
11月4日开始正式在丹桂第一台登台演出,这个戏院地处闹市的四马路(今福州路)大新街口。第一天打炮戏,梅兰芳的戏码是《彩楼记》,排在倒数第二。他很早就到化妆间扮戏,心里有点紧张,但很快就镇静下来。临到上场,台上打着小锣,检场的掀开台帘,梅兰芳顿觉眼前一亮,因为台前的一排电灯一下子全部开亮了。他初次踏上这陌生舞台的地毯,看到半圆形的新式舞台,和那种有两根柱子挡住观众视线的旧式戏台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一时间,梅兰芳心里充满了愉快和兴奋。他打完引子,坐下来念定场诗、道白,接着是8句慢板,就得了个满堂彩。上了彩楼,唱[西皮慢板]转[二六]“手扶着栏杆看端详……”当唱到垛句“也有那士农工商站立在两旁”,梅兰芳用了比较新颖的唱腔,观众热情地叫了好。上海观众对这位青年演员俊雅的扮相、新颖的唱腔、切合人物的表演非常赞赏,梅兰芳在上海首次露演,一炮打响。下戏后,许少卿喜形于色地对梅兰芳说:“梅先生,今天观众的舆论,对你都很好。”第二天贴演《玉堂春》《取成都》,第三天是《武家坡》。三天的打炮戏演得红红火火,卖座极好,观众普遍称赞这次新来的角色,能唱能做,有扮相,有嗓子,没得挑剔的了。参考资料:自己的常识 赞同0| 评论
㈩ 关于和戏曲,有关的人物的故事。不少于800字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苦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妆看都是一张脸;“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也是无论多少人物,面部化妆都差不多。“生”、“旦”人物个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净”、“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但却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有多少“净”、“丑”角色就有多少谱样,不相雷同。因此,脸谱化妆的特征是“千变万化”的。 “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正净(大花脸),以唱工为主。京剧中又称铜锤花脸或黑头花脸,扮演的人物有《将相和》的廉颇,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气度恢宏取胜是其造型上的特点。 副净(也可通称二花脸),又可分架子花脸和二花脸。架子花脸,以做工为主,重身段动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鲁智深、张飞、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剧中抹白脸的曹操等一类,也由架子花脸扮演。在其它剧种里大多不称架子花脸,有的剧种叫草鞋花脸,如川剧、湘剧等。二花脸也是架子花脸的一种,戏比较少,表演上有时近似丑,如《法门寺》中的刘彪等。 武净(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两类。重把子工架一类扮演的人物如《金沙滩》的杨七郎、重跌朴摔打一类,又叫摔打花脸。如《挑滑车》中牛皋为架子花脸,金兀术为武花脸,金兀术的部将黑风利为摔打花脸。 “丑”(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剧种中不太一样,以上分类主要是以京剧的分类为参照的,因为京剧融汇了许多剧种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数剧种的普遍规律,但这也只能是大体上的分类。具体到各个剧种中,名目和分法要更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