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这个故事怎么写作文
㈠ 寓言二则滥竽充数画蛇添足作文怎么写
读了《画蛇添足》这篇成语故事,我先是觉得这个给蛇添脚的人愚蠢得可笑,笑过之后又引起了我的深思。
四个人要分一壶酒喝,谁都觉得不过瘾,于是就有人提议比赛画蛇,谁先画完,谁就独享这壶酒。张三手脚最快,抢先画完,它那过酒壶,转身一看,别人还在画蛇的身子,他想:“我就是给蛇再添上两只脚也比他们快。”正在他努力的?蛇画脚时,有人画完了,酒被别人拿去喝了,张三还成了大家嘲笑的对象。
为什么张三会给蛇画上本来就没有的脚丫子呢?我认为原因有两条:第一,张三是个自以为是的人。他觉得蛇既然能在地上跑,就肯定像猪、马、牛、羊一样长着四只脚,一般的人不画,是他们没发现,自己给蛇画上脚,胜的就更完美,他们就更会输得心服口服,正是这种想当然害了张三,第二,短暂的胜利冲昏了他的头脑,所谓得意忘形,觉得自己怎样都比别人快,即使给蛇添上四只脚丫子也比别人快,从来没想到过自己会输,正是这种自大,让他成了别人的笑柄。
不要笑话张三,看看我们自己身边的人,像张三这样“画蛇添足”的人大有人在。比如我们班有个能说会道的“油嘴”,大家都恭维他送他一个“神辩手”的绰号,接到去参加学校演讲比赛的任务,这位老兄也觉得冠军肯定是自己的,不做准备,不做排练,到了赛场才发现,他会讲,别人比他还能讲,结果连优秀奖都没有得到,成了大家笑话的对象。所以“画蛇添足”的张三,能说会道的同学,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竞争中,只有实事求是,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平常心去完成,我们才会成为赛场上的胜利者。
同学们,让我们以“画蛇添足”的张三为镜子,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得意忘形。
㈡ 以滥竽充数为话题的800字作文 急!!
滥竽充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内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容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典 故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㈢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作文
爸爸在《成语故事》这本书中给我读了滥竽充数的故事,它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很喜欢听吹芋,但他喜欢听大家一齐吹,那里面有个南郭先生混在里面,不会吹但装成会吹的样子。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他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和他的父亲不一样,他喜欢听一个人吹,南郭先生听说以后,急忙收拾行李逃回了家。
爸爸说,这个成语故事是告诉人们,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领而无真才实学的人。社会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真才实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刻苦学习钻研,努力拼搏得来的。“滥竽充数”的人在事业上、学习上混,只是暂时的、短暂的,最后还是要被时代前进的洪流所淘汰。
爸爸问我,你在平时的学习中是甘当“滥竽充数”的南郭,还是做奋力搏击的雄鹰?二者必择其一。我想,南郭先是好混,最后还是混不下去。我要努力、刻苦、顽强学好知识,掌握本领,做一个真才实学的人。
㈣ 关于滥竽充数的作文,急急!!!!
滥竽充数扩写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战国,有一个国家叫齐国,当时的皇帝被人们称为齐宣王。他非常喜欢听别人吹竽,而且喜欢讲排场,就下令找一大批吹竽能手,组建一个吹竽乐队。于是,一夜之间,全国的大城小巷的墙上就贴满了一张张皇榜:
皇榜:
因皇上喜欢听人吹竽,现在召收吹竽的能人,年龄不限,待遇丰厚。有意者请到一旁报名处进行考核。
皇家乐队总管
×年×月×日
从此,在皇榜一旁的报名处天天人来人往,排成一条长龙。与其说是考核,其实只要参加报名的人塞给考察人员一点儿好处就能通过所以乐队里鱼目混珠,贫穷的南郭先生看着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心里打起了小算盘:去王宫吹竽多好呀!可我根本不会吹竽,怎么办?总不能让这个好机会白白溜走吧?对了,这不是合奏吗?我混进去不就得了?
因此,南郭便来到宫中,面见齐宣王。在尊贵的皇帝面前,南郭先生吹嘘的本领不比别人逊色。他绘声绘色地说自己吹竽是百里挑一的人才。齐宣王当然信以为真,笑容满面地说:“好,好!朕允许了!”齐宣王正高兴有这么多人为他吹竽。此时的南郭先生正打心眼儿里偷笑呢!齐宣王用食物和财富供养着这些吹竽人,当然,也有南郭先生的一份。
每逢乐队集体演奏之时,南郭先生就捂者竽眼儿,鼓着腮帮子,装成吹的很入神的样子,摇头晃脑地吹,竟然被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好久不曾被发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年老的齐宣王驾崩了,闵王理所当然地继承了父亲的王位。这下南郭心慌了。咦?齐宣王和闵王不都喜欢竽声吗?慌什么?原来,齐宣王和闵王虽然喜好相同,但是方式不同。新皇帝不喜欢听人合奏,他喜欢听独奏,便叫吹竽队的人一个一个吹给他听。南郭先生慌了,他不会吹啊!但他还留下来了。每当轮到他时,他总以各种理由推脱。渐渐的,齐闵王不耐烦了,他叫来总管,说道:“朕长时间听人吹竽,却有一人老是推脱。这等‘吃白食之人留着何用?你速速前去探听情况,再来禀报朕。”管家领命而去。不一会儿就来报告“禀告皇上,这南郭并不会吹竽,只是装模作样而已。” 齐泯王大怒:“这还了得!来人!”“属下听命。”将军早在一旁候命。“你速速去将南郭先生捉来,午时处斩!”将军带兵前去。
南郭先生听得风声,知道事情已经败露,只得灰溜溜地逃走了。
所以,以后我们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能投机取巧和怀着侥幸心理,这边是滥竽充数给我们的教训。
还有一个
滥竽充数(扩写)
五(3)班 虞昊
“唉!”南郭先生长叹一声,望着家里所剩无几的粮食,他无可奈何地摇摇头,“生活不容易啊!”有一天,他听说齐宣王正广招吹竽能手,待遇相当丰厚。他开始想入非非:我堂堂南郭处士,德才兼备,一表人才,不进宫去为大王效力,真是可惜。要是我也能进宫去当个乐手,那我就衣食无忧了。
几天后,南郭先生衣冠楚楚,来到齐宣王堂下。“尊敬的大王,鄙人乃南郭处士,饱读诗书,精通音律。”他整了整衣襟,必恭必敬地说,“方圆几百里,没有谁不知道我南郭处士的大名,我尤其擅长吹竽,听闻大王也深谙此道,欣喜不已,特地前来投奔大王,愿为大王效犬马之劳,献上最美的音乐。” 齐宣王听后龙颜大悦。当即收下南郭先生,入编吹竽队。“大王的知遇之恩,南郭处士终身不忘。” 南郭先生虔诚地退下了堂。
演奏开始了。吹竽手们各个神情自若,惟独南郭先生心里紧张得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因为他压根不会吹竽,他生怕自己第一次演奏就露馅了,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他神情庄重,若无其事地端坐在地,双手紧紧按住竽眼儿,鼓着腮帮,作出一副自我陶醉状,双目微闭,摇头晃脑,仿佛这些美妙的音乐都是从他的竽眼里飘出来的。他不时斜眼偷窥一下齐宣王,只见大王已经如痴如醉,昏昏欲睡,心中窃喜:想不到,大王也是徒有虚名,像我等不学无术之徒也……嘿嘿……好日子来喽!
就这样,南郭先生混在吹竽队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高枕无忧。
可是好景不长,齐宣王突然死了。齐缗王继位。他向大家宣布:“本王也酷爱音律,特别是听吹竽。”南郭先生大喜:真是天助我也。可是新王接下来的一句话差点没让他当即昏倒。齐缗王说:“从明天起,你们一个一个轮流吹给我听。”
夜晚,南郭先生辗转难眠。眼前不断地浮现出他当众出丑的情形:轮到他上场了,他手忙脚乱,跌跌撞撞,不是踩了衣带,就是拿倒了竽。他胡乱吹奏出的声音不堪入耳。齐缗王龙颜大怒,气急败坏。“来人!将这不学无术之辈,拖出去斩了!并诛灭九族!”……南郭先生吓得从梦中惊醒,他一刻也不敢耽搁,连夜卷起铺盖逃走了。
㈤ 滥竽充数的作文
自齐湣王继位后,南 郭 先生立即买通守卫,悄悄逃跑了。
他连滚带爬地逃到了一座山前稍稍安抚了一下那颗惊魂未定的心,开始反思:“唉,都怪我以前滥竽充数,才落得了如此下场。要想重新来过,必须得拥有真才实学,该去拜师学艺了!”
于是,他几经周折,终于拜到了一位好师傅。一开始,由于他根本不会吹,师兄们总是嘲笑他,可他并没有心灰意冷,反而刻苦练习。每当天蒙蒙亮,他就拿着竽,蹑手蹑脚地走出屋子,到幽远僻静的地方开始苦练;白天,师兄们吹了几句草草了事,而他仍投入地吹;夜幕降临,鸡犬都安睡了,他还是那样不知疲倦地吹着。夜空中飘荡着他那悠扬的竽声,一直到深夜……不管严寒还是酷暑,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他都那么忘我,那么执着。三伏天,师兄们总能看到皮肤晒得黝黑的南 郭 先生在烈日炎炎下专心致志地吹竽。火辣辣的太阳把他晒得汗流浃背,豆大般的汗水从他头上“倾泻”下来。可他顾不得擦汗,仍在忘情地吹着。瞧,他双眼微闭,鼓着腮帮,摇头摆脑,一副自我陶醉的模样。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的技艺突飞猛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师兄们再也不敢嘲笑他了。他也重新拾起了自信,风尘仆仆地赶到了皇宫,又加入了乐师队伍。轮到他吹了,大家个个洗耳恭听。听,那竽声时而如虎啸狮吼,时而如细雨潇潇,听得大家如痴如醉,连齐湣王也不由得啧啧赞叹起来,于是,郑重其事地 封南郭 先生为“宫廷第一乐师”。从此,南 郭 先生衣食无忧。
㈥ 求一篇议论文(滥竽充数)800字左右~~!
“滥竽充数”的故事家喻户晓,过去多用来批评像南郭先生那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警示后人要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才能经受住一切考验。
今日再读,我竟觉得南郭先生固然可笑,而故事更令人深省之处却在于: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用人不察,又不懂装懂,给了南郭先生充数之机;齐闵王则不同,看样子他是懂点吹竽的,一个一个地听或欣赏,南郭先生这次怎么也混不下去了,便有了“滥竽充数”这个故事。
南郭先生何以能瞒天过海,还得到赏赐呢?其根源就在于那个齐宣王良莠不分。“聪明的”南郭先生正是利用齐宣王这一软肋出尽了风头,也正因为齐宣王爱好门面功夫才给南郭先生提供了有机可乘的便利。
南郭先生——一个投机取巧的“寄生虫”,他要生存下来,除了滋生的土壤之外,还需要一把“天然保护伞”,而这“天然保护伞”当然就是以齐宣王为首的那三百来人组成的吹竽队伍。乐队成员明知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只是“滥竽充数”却不检举他,这便为南郭先生的生存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空间。
㈦ 以滥竽充数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有人问: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很多人会回答:幸福是亲情,幸福在家里。可是我的幸福又在哪里呢?是我要求的太苛刻了吗?不,不是。其实,我要的很简单。
我的朋友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没有父母的束缚。我总是笑着回答:是啊,我很幸福。可又有谁知道在这笑的背后,有多少心酸与无奈。
记得小时候,领家的叔叔阿姨们总是在说:“瞧瞧人家孩子3、4岁就能自己出去玩了,家长都不用担心。”当时的我,总是会感到自豪,对我来说这似乎是一种少有的称赞。后来我和身边的朋友们都步入了学习的道路,可每逢我去找朋友出来玩的时候,他们总是会告诉我:家长让我在家学习,不能出去。我总要为他们惋惜,而我却为此感到庆幸,因为我的家长是从不管我的学习的。可是慢慢的,我却开始不停的问自己:为什么他们不管我?我一直在寻找答案。
所有的人都在父母的督促与支持下,不停的向前,只有我,只有我还在那早已无人的原点。我,开始寂寞,因为没有人会陪伴我。书中都说,无论是快乐还是难过,陪在自己身边的总是家人。可我却发现,在前进的这条道路上,一直以来,都是独自一人。缺少了父母的鼓励,缺少了父母的关心,却少了父母的督促……其实,我想要的很简单。我,只想和其他人一样,每天听着那不耐烦的唠叨;我,只想和其他人一样,每天听着那早已背诵得滚瓜烂熟大道理;我,只想和其他人一样,每天都去做那家长让我去做的事情。
渐渐的,我依赖于学习,希望他们会因为学习上的成功,而去在意我,可是他们却对我说:“人家是‘望子成龙’我是‘望子成虫’。”我很伤心,我知道,我或许不是最好,可我不懂得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说。书中都说,即使所有人都瞧不起你,可是唯有父母是不会瞧不起你的。是书中讲的太美好,还是现实本来就是如此残酷。其实,我要的很简单。我,只想和其他人一样,每天生活在家长的督促下;我,只想和其他人一样,每天做着那早已厌倦的各种课外作业;我,只想和其他人一样,每天读着家长让读的那一本本厚厚的书。
孤独与悲伤中,我寻找到唯一的快乐——学习。在它的牵引下,我似乎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很多人对我说:你每天做很多题吧,你的父母一定花了很多功夫。听到这些,总是会感到难过。书中都说,父母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因为学校的老师是教知识,而家长是教做人。可教我做人的却是书上那一行又一行的文字,它告诉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它告诉我什么幸福,什么是悲伤……可是书中却没有告诉我,我是否幸福。其实,我要的很简单。我只想像其他人一样,拥有书中所说的那简单却又温馨的亲情。
我,不要多么宽敞的房子,不要奢华的生活,不要他人的称赞。其实,我要的很简单。只有那温暖狭窄的小屋,只要那幸平淡的日子,只要那几乎微乎其微的几句鼓励和关心。
如今,我只有不停的哭泣,在这静寂无人的黑夜里。忧伤的月光洒在宽阔无边的大地上,只听那早已被人们遗忘的角落中,传来了一句伤感的话语:
“其实,我要的很简单。”
㈧ 生活中的《滥竽充数》新篇作文500字
今天,我读了《滥竽充数》这篇寓言故事。它主要讲的是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却装腔作势地混进齐宣王的吹竽队伍里充数。后来齐闵王继承了王位,只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知道自己混不下了,只好偷偷地溜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哑然失笑。因为我就曾经当过“南郭先生”。那是某个寒假的事了,隔壁家的妹妹在办宣传画报,我并不会画,但看到许多伙伴都在一起帮忙,我便也跟着去,还装腔作势地说:“这还不好画吗?简直是小菜一碟。”我一会儿让表妹画小人,一会儿让表弟画小鸭,俨然一个行家手。这事正巧被阿姨看见了,在大家面前表扬了我,我心里美滋滋的。可是,过了不久,阿姨让我们一人办一份报,比一比谁办得好。我大吃一惊,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好不容易找了个借口推托了;可我以后却再也不敢提这件事了。现在想起来,还真不好意思呢!
今天读了这篇寓言故事,我更懂得了,凭作假,靠蒙混是不会长久的,总有露馅的一天。如果我没有真才实学,可能一时可以过关,但是将来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我怎么能成为强者呢?怎么能挑起建设祖国的重担呢?如果大家都像南郭先生那样靠混过日子,那么谁来脚踏实地地干“四化”呢?如果大家都来充当行家手,让那些不懂行的人指手画脚搞建设,那么未来的中国会怎样的呢?简直不敢设想。
我以后决不会再干滥竽充数的蠢事了,也奉劝大家不要做南郭先生式的人物了,因为这样是没有什么出路的。我们应该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努力培养起一门或几门专业技能,将来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造我们美好的祖国。
㈨ 以滥竽充数为话题的800字作文 急!!
滥竽充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典 故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㈩ 作文800字以滥竽充数为话题
钓鱼高手叫詹何.虽然他用的鱼线是单股蚕丝线,鱼钩是细针弯曲而成,鱼竿是一种细竹,但凭这些东西,他在水里钓的鱼就足以装满一辆小车,而且他的渔具都没坏.楚王向他请教,他说,我国原有个射鸟能手,他用拉力很小的弱弓就能射中两只高空飞翔的小鸟,那是因为他用心专一、用力均匀的结果.我用这种方法学钓鱼5年终于学会了.每当我钓鱼时,我只关心钓鱼这件事,全神贯注、排除杂念,手上用力均匀,这样就好钓到鱼了.
英国有位男子,没带氧气面罩却第一个登上了喜马拉雅山.后来记者问他是凭着什么爬了上去,他说想的多费得氧气就越多,于是他在上山的时候排除所有杂念,心里只有“向前进”这念头,所以才爬上了这座高峰.
我们平时做每一件事情时,只要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去做,全身心的投入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人不要光想着把所有事情都做好,而应选择一个重点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