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童话故事
❶ 陶行知的故事(100字左右)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陶行知应邀到某大学演讲。他走进教室,就把一只大公鸡往讲台上一放,抓起一把米让它啄食。可是,公鸡惊惶不肯啄食。陶先生见它不吃,就强按鸡头“请”它,可公鸡拼命往后退,仍然不肯吃。陶先生干脆掰开公鸡的嘴使劲往里塞米,公鸡拼命挣扎,死也不肯吃。之后,陶先生松开手,后退数步。公鸡稍稍平静,徘徊一阵后,慢慢靠近米粒,继而悠悠地啄起米来。
陶先生以生动的事例启迪着我们,想想我们当今的教育,“强按鸡头”的傻事还比比皆是:为了分数孩子们成了作业的傀儡,每天只知道有口无心的背背、抄抄、算算机械性的操作;为了分数课堂上教师们滔滔不绝地讲,置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不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的新课程理念早已抛之脑后;为了子女成龙成凤,家长们送孩子四处奔走学艺(上兴趣班)久而久之怨恨、厌学充斥着他们,最终连原有的兴趣也被扼杀了……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陶行知强按鸡头不吃米的故事告诉我们,凭着主观想象去强迫孩子做某些事,实在是行不通的,是很难激起孩子学习兴趣的,相反多给孩子一些宽松和自由的天地,多讲究点艺术,也许会是另一番情境。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希望我们能把陶行知先生"强按鸡头不吃米"的故事牢记心中,工作时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从而让我们的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❷ 陶行知的小故事
陶行知先生说过关于“四块糖”的故事。陶行知找到犯错误学生身上的几处优点,把糖“送专”了属出去。
第一块糖,按时到陶先生办公室的,守时。
第二块糖,叫住手就住手,听老师的话。
第三块糖,帮助女同学,打抱不平,有正义感。
第四块糖,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
❸ 陶行知的小故事完全版
陶行知小故事
一说陶行知,在中国的教育界几乎无人不知。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在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出生,1946年7月25日因患脑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按现在的话说,还没有到退休的年龄,就英年早逝,憾别人生,的确让人惋惜。但陶行知的故事,却一直在流传。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接着,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赶走和打跑。”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陶行知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情况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这个学生,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如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行知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这是两个看似简单,但却是一般的家长和老师都做不到的事情。陶行知善于用多角度思维从犯错误的孩子和学生身上找出其优点和闪光点。并且善于用他们身上的积极情感克服和战胜消极情感,充分挖掘其内在诱因,变破坏为创造,变落后为先进。
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陶行知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怕影响老师讲课和其它同学学习,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陶行知有两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另一句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确实做了一件“大事”,而他自己,却“不带半根草去”,只留一世英名,光照中华大地。
❹ 陶行知写了什么童话
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稻草人》是新中国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作者叶圣陶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本书收录了叶圣陶中短篇童话作品三十余篇,并附有丰子恺先生为《古代英雄的石像》所撰写的文笔生动的读后感言。
这是童话集《稻草人》内容
1.小白船
2.傻子
3.燕子
4.一粒种子
5.地球
6.芳儿的梦
7.新的表
8.梧桐子
9.大喉咙
10.旅行家
11.富翁
12.鲤鱼的遇险
13.眼泪
14.画眉鸟
15.玫瑰和金鱼
16.花园之外
17.祥哥的胡琴
18.瞎子和聋子
19.克宜的经历
20.跛乞丐
21.快乐的人
22.小黄猫的恋爱故事
23.稻草人
❺ 陶行知的故事有哪些全部
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❻ 你最喜欢哪篇关于动物的童话故事为什么
小马过河
小马过河这个简单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很大的道理,直到你长大成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启迪。
有四个方面的启迪:
启迪之一:做一个真的人
童话中各种动物讲的都是真心话,小马也都听进了真心话,这则童话简直就是为说真话提供了偌大的背景,老牛说的是憨厚的真心话,小松鼠尽管没有设身处地替小马着想,但它在情不自禁地呵护着小马年轻的生命,马妈妈则更是真心地期望着小马快快成长。
真是人的根基,真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底线。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是一个人最基本最起码的品质。真是本色的,原始的,朴素的,没有伪装,没有雕饰,自里而外彻头彻尾是透明的清纯的。世界上自从有了人类,就一直伴随着对真的向往和追求,自古而来的人类精英们,一直为真理而殚精竭虑舍生忘死,甚至被处以十字架下的绞刑。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真的生活的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是教育的门槛和目标;鲁迅先生做文章的态度和思想都是至真至诚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李白作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任胸中情感的流淌,没有丝毫的伪装和矫情;陶渊明做人做官做诗都是真诚的,他做官是“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当官场成为他心灵羁绊的时候,他会掷地有声地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刻“解印绶去职”,他作诗也直写胸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难怪苏东坡称赞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古今闲之,贵其真也。”真情毕现,率意而为,兴尽而返,可见他是个名副其实的性情中人。[3]
启迪之二:做一个独立的人
自身独立是生物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生物成长的内在必然要求。然而,成长须经历生理成长和心理成长的双重转型,小马正处于全面成长的前夜,小马独立做事就是独立做人的前提,对于小马来说,渡过小河就是克服成长中的困难和障碍,就是实现彻底独立的前夜,智慧的思考和勇敢的实践,是独立过程中的必修之功夫。[3]
启迪之三: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真是独立的前提,独立是有思想的前提,只有人格独立了,才有自己的主见,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小马面对众说纷纭的建议,行为上不知所措,思想上似是而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小马的失误在于没能对各种意见进行深入分析,没有进行换位思考,没有多问几个为什么,最后在妈妈的点拨下才豁然开朗。或者“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或者“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小马在非常谨慎的情况下,既没有轻信也没有盲从,从这点上说,“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这是富有哲理的论断,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的道理。
让思想成为一泓活水,时常激荡在心头,翻涌在脑海。世俗的金钱、名誉、地位都可以没有,却不能没有思想。卑琐匆忙平庸可以绊住人的身体,却不能桎梏思想之泉的流淌,心灵生活没有思想,就好比人的身体没有脊梁骨一样,思想的卑躬屈膝精神的庸俗不堪,这种人充其量只是生物的人。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思想可以让你挺起胸膛走路,可以让你厚积而薄发,可以让你的心灵永远年轻,让你的生活永远的鲜活下去。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正是靠着生生不息的思想,实现了亘古存在的生命,超越时空的界限回荡着遥远的绝响。学者周国平给思想者一个很好的定义,所谓的思想者是指:“第一,拥有既具有根本性又真正属于自己的问题。第二,拥有既具有哲学性又真正属于自己的眼光。”第一是宇宙的关怀,第二是哲学的观照,这两点若能在一个人的身上体现,就是不折不扣的思想者。[3]
启迪之四:做一个设身处地的人
设身处地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就是换位置思考问题,退后一步天高地阔,退一步并不仅仅是忍让,还有从迷失的零距离中抽出身来,作远距离的静观默想之意,要拨开迷雾,澄清泡沫,不能仅钻自己的牛角尖,还要顾及他人的象牙塔,也就是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象苏轼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变换角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说将心比心情同此理是感性体验的话,那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则是理性的分析,感性和理性的浑然融合则是启迪心智获取规律的钥匙。
设身处地不仅是一种眼光,更是一种涵养,是生活的境界。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己察人是一种胸怀,推己及人是一种境界。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施加给别人,人家也会象你一样不希罕的;而“己所欲,施与人”也不是文明社会所需求的,你所想要的东西,别人就一定会希罕吗?这种把自己的欲望强加于别人的做法,似乎显得有点强奸民意的味道,所以也不是最高的境界,那么,最高的境界是什么呢?我觉得应该是尊重个体选择的权利,营造双向选择的氛围,既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又要做到“己所欲,勿施于人”。的确,各人有各人的喜好,不能把自己的标准加于他人头上,时代发展了,人的个性丰富了,评价的标准多元了,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不要滥施与人,这才是理智的思考,明智的抉择。[3]
http://ke..com/link?url=SIHUq3ZK7OBIHVE2lVB_-sMRuBw6uGmMbrKkE7FudiLtb92CXo-tPGwcmsbcqGjMdBxSzHQK
❼ 陶行知的故事有哪些
1891年10月日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籍贯安徽歙县,祖籍浙江绍兴。新安陶氏族谱现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族谱的封面上明确记载了新安陶氏祖先于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由绍兴府会稽县来徽州,举家定居歙县城西古溪村。《新安陶氏族谱》封面的原文如下:大明正德五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分支迁居江南徽歙之西,曰古溪,后移下黄潭源。故确定陶氏先祖为500多年前由浙江绍兴迁居徽州。[6]
1897年,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免费为其开蒙。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1905年,进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他在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09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读大学期间,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在《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一文中,他号召全校同学,努力学习和工作,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报效祖国,"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曾回乡投身革命运动。
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赴美留学。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917年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设想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善人民的生活。
❽ 陶行知的小故事
提到民国的那些文人墨客,很多人自然就会想到鲁迅、徐志摩、郭沫若、郁达夫、胡适、闻一多等人,却很少有人听说陶行知这个人。他的才华其实不在这些人之下,却没有选择成为大文豪,反而选择了一条默默无闻的道路,最后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主要代表作分别是《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教学做合一讨论集》、《中国大众教育问题》、《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和及其方案》等。
陶行知
在陶行知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平民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改善,全国农民的识字率一下子上升了二三十个百分点。为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经常带着学生一起种地,大部分的粮食、水果、蔬菜都是自给自足,所以他自己常常以“田汉”自居,就连当时大名鼎鼎的宋庆龄都称赞他为“万世师表”。不幸的是,在他55岁那年因为积劳成疾不幸去世。
❾ 陶行知的故事
1
陶行知小故事汇集
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喂鸡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一首歪诗的风波
育才学校音乐组的壁报《小喇叭》又一期出刊了。壁报前人头攒动,越涌越多。一定有一两篇有水平的创作发表了,同学们边看报,边议论,外围的人向里挤,里面的人不愿让,有人建议:“读一下,读一下吧!”只听得一个油腔滑调的声音开始朗诵了:“人生在世有几何?何必苦苦学几何。学习几何苦恼多,不如学习咪嗦哆!”歪诗不胫而走,传遍了全校,引起了争论,多种评价,褒贬不一。 陶校长知道了此事,也观看了小诗。次日,陶校长邀请小作者促膝谈心,和作者研究人生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从吃饭、穿衣谈到音阶频率的振动,直到国家大事,哪一件都少不了数学,离不开数学。因此,人人要学数学,数学对人们就象人们离不开空气、水分、阳光、营养品一样的重要。小作者听到陶校长的谆谆诱导,连连点头说:“校长,我这下真的明白了你为什么要我们同学把学好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方法论这四门功课作为开启文化宝库的‘四把钥匙’的道理。我检讨,„„”陶校长马上接过话头说:“现在我们是民主讨论,不是榫会,你能认识问题,提高思想,就是进步。”小作者连连点头说:“我们音乐组不少同学都有这种思想,让我去说服他们!”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2
陶校长眯着双眼放心地说了一句:“好啦!我们今天的民主探讨到此结束。”
拆表的故事
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起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接着,他讲了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喜欢做实验,被学校开除以后,在他母亲的引导下,逐渐成为发明家的故事。
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打跑、赶走。”
蜻蜓的故事
一天午后,一群小小孩子在田间的小路上奔跑,追逐着一只蜻蜒。蜻蜒闪着绿莹莹的大眼睛,颤动着翅膀,惊慌地上下乱飞。也许是被追赶得昏了头,突然,猛地撞在树干上摔了下来。翠贞扑上去捉住了它,几个孩子抢着要,叫着嚷着,闹成一团。
陶行知恰好从村里走出来,孩子们看见了他,齐声欢叫:“陶先生!陶先生!”陶先生停下脚步,见他们的捉蜻蜒玩,便慈爱地抚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蜒吃什么吗?”
翠贞想了一下,回答道:“吃虫子。” “吃露水”。另一个男孩说。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
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蜻蜒吃虫子,苍蝇、蚊子、水里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蜒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翠贞点点头。陶行知从她手里取过蜻蜒,高高举起,阳光下,蜻蜒的圆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陶先生又问:“蜻蜒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 “蜻蜒用尾巴在河里点水。” “尾巴是指方向的。”
陶行知将蜻蜒小心地翻过去,指着它的尾巴说:“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接着他将蜻蜒的头部对着孩子们说:“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有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一个小男孩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抚了一下蜻蜒的尾巴。陶行知将蜻蜒举在眼前,用商量的口吻说:“蜻蜒是吃害虫的,它是人类的朋友,放了它,让它为我们去消灭害虫,好不好?”说着把蜻蜒还给翠贞。翠贞看看小伙伴们,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蜒往上一送,蜻蜒忽地坠落下来,在地上挣扎了几下,又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
3
陶先生说:“孩子们,我们观察生物,切不可将它捉来弄死。一只蜻蜒一年可以为人类消灭成千上万只蚊子。你们看,它在大自然中飞来飞去,多么自在,多么活泼!”
蜻蜒在空中飞了几圈,很快飞到流水潺潺的河面上,俯冲上升,盘旋翻飞。孩子们注视着它,欢呼着:“嗬,在跳舞呢,看!” 陶行知便由此想到许多学校的生物课,都是将活生生的东西弄死,做成标本,他多次指出:“生物课不要变成死物课,‘生物陈列所’不要变成‘僵尸陈列所’,更不要在无意中培养孩子们残忍的天性。”他主张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中去。要认识青蛙,可以到河边去观察,要认识小鸟,可以到树林里去。这样,才能观察到真正的生物,孩子们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点石成金
陶行知对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方法,经常有所指点,最为突出的就是“点石成金”的故事,这也可以说是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最首要、最关键的方法。
在一次育才学校的晨会上,陶校长上汉去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一天,他让众徒弟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立刻石块都变成了黄澄澄亮光光的大小不等的金块。从徒弟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道人对徒弟说:“每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吃用的吧!”徒弟们都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有的要选一块颜色最黄的,有的要拣一块亮光最足的,有的想找一块最大最大的,大家东翻西找忙个不停。这时却有一个徒弟,他没有去拿金块,只是呆呆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紧盯着师傅点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道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你最喜爱的一块金子呢?”这徒弟回答说:“金子虽好,但一用就完,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讲到这里,陶校长突然停住了。学生们急于要知道故事的结局,都催促他:“校长,你讲下去呀!”“快点讲下去呀!”
陶校长不再讲故事,却一转话题,进行了一番评述,他说: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同学们,你们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要得到老师和书本传给你们的现成知识,这些知识虽好,但仅仅是世界上人武部知识的一个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知识会不够用的,有的会用不上了,有的会显得陈旧了。有些同学拼命把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即使你能人武部背出,你在追求学问(真理)的大道上还会碰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到那时你能责怪老师没教过、书本上没见过吗?死记硬背不思考,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这些学生,老师“教多少”,他就“记多少”,这样,是赶不上时代、超不过老师的。一批批的学生都比老师差,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一代不如一代。我们求学必须要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要拿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也就是这只点石成金的指头)。这样,你们自己就可以一辈子毫无止境地去探求知识,你们就能超过老师,我们的国家就能一代更比一代强。同学们听到这里才恍然大悟,懂得了陶校长讲故事的意图。
从此,大家不再死记硬背,各自努力探索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老师们也不是片面地向学生传授现成知识,而是创造各种各样的学习条件,帮助学生学会“学好各门学科的方法和能力”。
❿ 求所有(至少五个)陶行知的故事
陶行知的故事
一说陶行知,在中国的教育界几乎无人不知。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在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出生,1946年7月25日因患脑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按现在的话说,还没有到退休的年龄,就英年早逝,憾别人生,的确让人惋惜。但陶行知的故事,却一直在流传。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接着,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赶走和打跑。”
这是个看似简单,但却是一般的家长和老师都做不到的事情。陶行知善于用多角度思维从犯错误的孩子和学生身上找出其优点和闪光点。并且善于用他们身上的积极情感克服和战胜消极情感,充分挖掘其内在诱因,变破坏为创造,变落后为先进。
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陶行知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怕影响老师讲课和其它同学学习,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陶行知有两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另一句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确实做了一件“大事”。而他自己,却“不带半根草去”。只留一世英名,光照中华大地。
陶行知先生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
陶先生非常善于演讲,他的语言幽默风趣,生动形象,谁听了都会被他深深吸引,为他演讲中强大的逻辑力量所折服。在他一生无数次的演讲中,有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更是令人拍案叫绝,直到今天仍然令人回味无穷。
那是陶行知1938年在武汉大学做的一次演讲。那一天,大礼堂里挤得满满的,不仅全校师生都来听,连附近学校的师生和各界人士都闻讯赶来。他们都知道,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都想来一睹他的风采,并听他说些什么。
会议开始后,有几位先生先后上台作了演讲。轮到陶行知时,会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夹着一个皮包走上了讲台。他戴着眼镜,穿着西服,未曾开口,先向全场扫视了一遍。大家屏息凝神,都望着他,等他开口说话。有的人还打开速记本,准备把陶行知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陶行知并没有讲话。他从包里抓出一只活蹦乱跳的大公鸡。公鸡喔喔地乱叫。台下听众一个个目瞪口呆,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接着,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他左手按住鸡的头,逼它吃米。鸡直叫不吃。陶行知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肯吃。接着,陶行知轻轻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只见大公鸡抖了抖翅膀,伸头四处张望了一下,便从容地低下头吃起米来。
这时,陶行知说话了:“各位,你们都看到了吧。你逼鸡吃米,或者把米硬塞到它的嘴里,它都不肯吃。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式,让它自由自在,它就会主动地自己去吃米”
陶行知又向会场扫视了一圈,加重语气说:“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因硬灌给他们,他们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去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陶行知讲完,把公鸡装进皮包,又向大家鞠了一躬,说:“我的话讲完了。”便退下场去了。
听众们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但只是过了一会儿,会场上便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很多人边鼓掌边喊:“好!陶先生讲得好!讲得好!”
“四块糖”——陶行知学校管理艺术
陶行知在育才学校的时候,有一个叫王友的学生,是学校中颇有名气的“孩子王”,经常惹是生非,屡生事端。一天,陶行知看见王友用土块砸一个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叫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来。放学之后,陶行知从外面办事回来,远远地看见王友在校长室门前徘徊等候,于是,他赶紧把王友请进校长室。
进入校长室后,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他,带着歉意的语气说:“这块糖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王友用疑惑的眼光看了看校长,迟疑地接过糖。这时,陶行知微笑地看了一眼他,想了一想,又掏出一块糖来递给他,说道:“这块糖也是奖励给你的,是因为我不让你砸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听我的话,很尊重我。”这时,王友神态紧张,愈发不安起来。接着,陶行知就像变戏法似的又掏出一块糖来,语重心长地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位同学,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富有同情心、有正义感,应该奖励你啊!”没想到,陶行知话音刚落,王友竟“哇”地一声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说道:“陶校长,我错了,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对他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听到这里,不禁大笑,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来递给他,高兴地说:“为你能正确认识错误,再奖你一块。现在我的糖已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希望你以后改正错误,好好地学习,把精力用在课业上”。自此以后,王友同学果然认真学习,团结同学,遵守学校纪律,再也没有犯过错误。
这小小的“四块糖”,折射出了陶行知高超的批评艺术。当陶行知看到王友站在校长室门前等他的时候,心里不免为他遵守时间而高兴,第一块糖在表扬他能够准时来到校长室,也创造出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让王友感觉到校长的慈祥与宽容,拉近了两者的心理距离。在此基础上,陶行知没有正面批评王友,而是抓住他听话的优点,从“侧翼”进一步表扬他,第二块糖不仅让王友折服于校长的宽容态度,而且开始自觉地反思他所犯的错误,从而真正地认识到错误。接着,陶行知依然没有直接批评他砸人的结果,而是从事情的反面入手,表扬王友砸人的原因,通过表扬王友犯错误的良好动机,使王友自然而然地认识到砸人的不良后果,所以第三块糖不仅使王友完全被校长的人格所征服,并主动承认了错误。事情本可以到此结束,但是为了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陶行知又拿出第四块糖进一步激励他,既表扬他承认错误,又教育他以后不要再犯错误,从而将批评延伸到王友将来的行为之中。
在整个过程中,陶行知自始至终没有直接提及王友的错误,而是将对他的关心、热爱与期望融入宽松和谐、幽默诙谐的情景之中,通过循序渐进、启发诱导、激励表扬,让王友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整个批评过程自然流畅,“水到渠成”。陶行知的“四块糖”的确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批评效果。
“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陶行知的儿子晓光,没有正规学历。1940年夏,经朋友介绍,他到成都一家无线电修造厂工作。进厂后,厂方要看他的学历资格,他拿不出。出于无奈,他写信给育才学校副校长,请他寄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书来应急。
证明寄来了,没等晓光交给厂里,父亲的急电到了。陶行知在信中严厉阻止晓光用此证明,并要他立即将证明寄回。接着又发来了一封快信,信上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万一工作、学习被取消,你还是回重庆来……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有丝毫的妥协。你若记住这七个字,终生受用无穷。望你必须努力朝这方面修养,方是真学问。”信中还附来一张如实反映晓光学历资格的证明信。
“追求真理做真人”这七个字,体现了陶行知一生求真的精神,也成了晓光的座右铭。
诚实无欺做真人
陶行知向师生提出:教师的任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任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此,他主张在青少年时期必须经常给以“诚实无欺”的教育。听吧!陶校长在讲“斧头和樱桃树”的故事了:“年幼的华盛顿为了要试试手中的斧头是否锋利,把父亲最心爱的樱桃树砍坏了。这件事使得家中的佣工乱成一团,都说今天老爷回家定要大发雷霆。众佣工正在发愁研究对策时,忽听到从未有过的皮鞋敲击地板咚咚作响的脚步声,果然是老爷回来了。当华盛顿的父亲气呼呼地追查时,华盛顿诚实地低下了头承认了错误。父亲顿时怒气平息,亲昵地拍拍华盛顿的小脑袋,赞扬他勇敢承认错误是一种英雄行为,说:‘这要比一千棵樱桃树更有价值。'”
陶校长又朗诵了自己创作的长诗《平老静还金镯》:“平老静,家住在保定。人格最高尚,一品老百姓。夫妻开设肉包铺,保定人人都相信。但觉本钱不够大,有个朋友表同情,借了一双镯子去押当,包金镯子里面却是银。除夕拿钱赎出来,银镯变成纯赤金,这镯不是原来物,不义之财不可领。可喜大年三十晚,夫妻出门把老板寻,找着典当老板把镯换,不要赤金要包金。……保定包子铺几十个,唯独老静肉包最出名,老静并不登广告,人人心里自相信。”“诚实无欺”的美德就这样在陶行知经常不断的教育下,在学生心里深深地扎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