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钱学森的故事书评

钱学森的故事书评

发布时间: 2020-11-26 18:35:56

A. 快快快,帮帮忙 《钱学森归国》读后感500 作文要求: 1.主要内容 2.感受 3.联想现实(举例

今天,我读了《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篇文章。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导弹之父钱学森。他在美国拥有金钱、地位与名誉,但是他一听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便决定放弃美国的事业回国工作。但美国当局不准钱学森回国,并将他关在小岛上,钱学森并没有屈服,他坚持斗争了五年终于回到了祖国。
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浸透着钱学森的爱国情怀。给我感受最为深刻的是这一部分:“在美国,金钱、地位、名誉,他都有了。但是,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读到这里,怎不让人感动?钱学森在美国有着令人羡慕的地位、名誉、金钱等。但是他一听说自己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便立即决定放弃这里所拥有的一切回到祖国。这说明钱学森不在乎在美国拥有的一切,在乎的是自己祖国的繁荣昌盛。这之中充满了钱学森对祖国多么巨大的的爱国之情啊!
文中还讲述到: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人不同意,将他关在小岛上,他不屈服,坚持跟他们斗争了五年终于回到了祖国。是啊!5年,多么漫长的五年,多么残酷的五年,可是钱学森不管美国人对他怎样进行迫害,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回到自己亲爱的祖国,多么令人钦佩!
读着读着,那首优美的《我的中国心》再次回荡在我的耳畔……
我们新中国的史册上涌现出多少像钱学森这样优秀的爱国建设者们而骄傲,有的冒着生命危险在科学领域中奋力探索;有的在受到迫害的同时依然报效祖国,建设祖国;还有的英勇的与金钱、诱惑斗争。是他们开创了我们祖国的锦绣前程,我们作为新时代中华少年,祖国未来的希望,应该继承老一辈们的那种克服困难的精神,让祖国变得更加繁荣富强!让我们向爱国人士们致敬,祖国在我们所有人心中!

B. 六年级钱学森读后感 150字 急!!!!

1949年新中国成立,钱学森深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当他辞去了所有的工作,可美国政府不准他回国!还像罪犯似的,被监禁着。周总理得知后非常重视此事,经过努力,于1955年10月18日,在他历尽艰辛后,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他这一曲折的斗争过程,表现了钱学森那时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是非常感人的事迹。

C. 钱学森读后感 急!!!!!!!!!!!!!

今天,我读了《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篇文章。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导弹之父钱学森。他在美国拥有金钱、地位与名誉,但是他一听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便决定放弃美国的事业回国工作。但美国当局不准钱学森回国,并将他关在小岛上,钱学森并没有屈服,他坚持斗争了五年终于回到了祖国。
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浸透着钱学森的爱国情怀。给我感受最为深刻的是这一部分:“在美国,金钱、地位、名誉,他都有了。但是,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读到这里,怎不让人感动?钱学森在美国有着令人羡慕的地位、名誉、金钱等。但是他一听说自己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便立即决定放弃这里所拥有的一切回到祖国。这说明钱学森不在乎在美国拥有的一切,在乎的是自己祖国的繁荣昌盛。这之中充满了钱学森对祖国多么巨大的的爱国之情啊!
文中还讲述到: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人不同意,将他关在小岛上,他不屈服,坚持跟他们斗争了五年终于回到了祖国。是啊!5年,多么漫长的五年,多么残酷的五年,可是钱学森不管美国人对他怎样进行迫害,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回到自己亲爱的祖国,多么令人钦佩!
读着读着,那首优美的《我的中国心》再次回荡在我的耳畔……
我们新中国的史册上涌现出多少像钱学森这样优秀的爱国建设者们而骄傲,有的冒着生命危险在科学领域中奋力探索;有的在受到迫害的同时依然报效祖国,建设祖国;还有的英勇的与金钱、诱惑斗争。是他们开创了我们祖国的锦绣前程,我们作为新时代中华少年,祖国未来的希望,应该继承老一辈们的那种克服困难的精神,让祖国变得更加繁荣富强!让我们向爱国人士们致敬,祖国在我们所有人心中!

最近,我读了一篇题为“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同样能造”的文章,里面介绍了“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爷爷在国外学成后历经千难万阻毅然回国,为我国研究成功了第一枚导弹的故事,我读后深受启发,倍受鼓舞。
钱学森爷爷1935年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他学习十分刻苦,三年后便获得了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从出国之初到1950年的15年间,钱学森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生活上享有丰厚的待遇,但是他始终想念着自己的祖国,时刻准备为祖国作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优越的一切,冲破重重阻力,想方设法辗转回到祖国。有人问他:“我们中国能不能造出火箭、导弹来?”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同样能造!”在他的具体领导下,1960年我国成功研制了第一枚导弹,后来又研制出了“两弹一星”,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作出了突出贡献。
“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同样能造!”读了这句掷地有声的誓言,我心中有一股豪情油然而生,我为我们强大的祖国感到自豪,我为祖国有这样的赤子而感到骄傲!
在过去的艰苦年代,有许多钱学森式的老一辈科学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让祖国日益强大的雄心壮志,不计较个人得失,刻苦钻研科学技术,把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贡献给了祖国,为祖国的发展和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他们是我学习的楷模!如今,我们已经迎来了祖国六十华诞,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正无忧无虑地成长在祖国的怀抱中。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着国家免费提供的课本,快乐自由地学习,尽情享受着美好的新生活。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本领,将来听从祖国的召唤,为祖国的强盛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革命前辈徐特立说过:“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而且把它作为中华之魂,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
这几天读了由涂元季、刘莹合著的《钱学森故事》,这是一本文图并茂的好书,每个故事都诠释着钱老的爱国精神。它生动勾画了人民科学家的赤子情怀,读来亲切感人,心情澎湃,令人爱不释手。
钱学森,一个响亮而又荣耀的名字。生动地记述了科学家钱学森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巨星的精彩人生。他从少年时代起,就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后到美国留学,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外国人称为“能抵五个师”钱老,放弃他所拥有世界一流搞科研的科技设备,享有非常优裕的生活条件,毅然冲破美国的种种阻挠,回到祖国。在
“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创造出中国的火箭,导弹事业。有人问他为什么归心似箭,他说:“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有人问他:“中国既无人才又无设备,搞好火箭导弹能行吗?”他饱含激情的说:“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钱学森的誓言实现了,中国的卫星上天了,国际导弹可以同外国“比武”了。
1991年,在中央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表彰大会上,已经80高龄的钱老谈到了一生中的三次激动:①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②加入中国共产党;③与雷锋等一道作为共产党员优秀代表受到表彰。几十年来,“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钱老把毕生的精力和情感融进强国梦。在钱老的带领下开创的“两弹一星”这一伟大事业让中国人从屈辱走向自强,而如今中国人用自己制造的飞船和火箭将自己培养的航天员一次次送上太空,这是中华民族新的骄傲。
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他们为祖国付出了很多心血。有的甚至付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他们用自己的身体铸成中华民族的城墙,我为这些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们致敬,我们中国就是有了他们这些人的付出,才会走向富强。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他们用自己的一切换来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努力学习,将来有一天,可以像他们一样,为祖国做出贡献。

D. «钱学森人生故事»读后感

[«钱学森人生故事»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钱学森人生故事»,看完之后,我被钱学森热烈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动,«钱学森人生故事»读后感。

钱学森从小就非常聪明,被人们称为“神童”,1936年,他去美国的加州理工大学学习航空事业,拜拥有“超音速飞行之父”称号的冯.卡门为师。钱学森在他的老师冯.卡门的指导下,完成了美国第一枚导弹研制的设计工作,读后感《«钱学森人生故事»读后感》。1947年,钱学森被评为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最年轻的教授。钱学森不仅是科坛巨星,还是科苑辛勤的园丁。钱学森对学生十分严厉,坚信“严师出高徒”。事实也证明,钱学森所教的学生有不少成为美国,中国,还有其他西方国家航空,航天领域的优异天才。1950年,钱学森准备回国服务,但是因为他掌握了很多关于火箭导弹方面的知识,遭到美国麦卡西主义者的迫害,甚至做了一个月牢,归期被拖了整整五年。美国国防部次长金布尔说:“绝不能放走钱学森!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但在被软禁的五年里,他不仅没有退缩,而且继续研究新领域撰写了《工程控制论》,成了世界工程控制论的鼻祖。1955年,钱学森终于回到了中国,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用了“两弹结合”,制造出了核导弹,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获得了“两弹一星”的功勋奖章。

钱学森聪明伶俐,反应敏捷,而且对自己很严格,负责任。钱学森对他下面研制导弹的人说:
“你们只管动手,意外发生的后果由我来负担。成功了,功劳是大家的,出了问题,则由我来承担责任。”这真正体现了他的人格伟大。钱学森一生荣誉如海,但他淡泊人生。伟大的人物无一不是谦虚的。因为只有谦虚,才能永不自满,最终成就其伟大。这些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钱学森人生故事»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E. 《钱学森爱国的故事》读后感是什么

《钱学森爱国的故事》读后感:

  • 要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到足够优秀:

1947年,刚刚36岁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它预示着钱学森的优厚待遇和远大前程。美国为什么如此器重钱学森呢?因为他是美国研究航空科学最高专家冯·卡门的优秀学生,是美国最早研究火箭组织——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的5个成员之一。由他和冯·卡门的“卡门—钱公式”至今仍在航空技术研究中广泛使用。

  • 要将专业知识与爱国情怀牢牢结合在一起:

当钱学森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顿时沉浸在极大的喜悦之中。他在美国生活了10多年,金钱、地位、声誉都有了。可他想: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可以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 坚定自己的理想,即使道路艰难险阻,也不应放弃:

钱学森准备返回中国的决定,引起了美国有关方面的恐慌。钱学森的回国计划受到了阻挠。没收了他的书籍和笔记本。还被逮捕,关押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受到无何止的折磨。在加州理工学校中,坚持正义和学生的强烈抗议下,美国特务机关被迫释放了他,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极大关怀。

  • 即使取得了成功,也不应停止前进的脚步:

1955年8月,这场外交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美国政府被迫同意钱学森返回中国。冲破重生阻挠而回国的钱学森,一头扎在了军事科学的研究中。不断推出科研成果,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导弹之父”,国务院授予他为“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 树立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美国定居,能聘为终身教授,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可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钱学森放弃了一切,在今天,有许多人因为金钱,而失去了理想,迷失了方向。钱学森的爱国言行,无疑是鼓舞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F. 钱学森的故事读后感

------------读《钱自学森》有感
他,是举世瞩目的大科学家;他,为了回到自己深爱的祖国,历经千辛万苦;他,为我国的航空导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谁,为祖国呕心沥血?又是谁,永远有着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他,就是中国伟大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
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钱学森早早的留学美国,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冯

G. 爱国故事读后感

《钱学森故事》 读后感
珍惜英雄,让英雄变得鲜活生动,使其精神不仅存在于我们的理性世界,同时存在于我们的感性世界,不仅存在于我们的脑海里,同时进入我们的生活中。《钱学森故事》一书就达到了这样的目的,让更多追求高尚的人从中获得精神营养。《钱学森故事》不仅在为英雄立传,更是在为民族铸魂。

《钱学森故事》带给我们最突出印象和强烈感动的,是爱国主义者的情怀及其铸就的精神高地。当他作出回国决定之时,包括美国政府官员都不敢相信,一个事业如日中天,极有发展前景的科学家会选择回到既没有先进科研装备和雄厚科研资金支持,也不会获得丰厚物质待遇的贫穷的祖国。正是这种令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深刻展示出一位爱国主义者的高尚情怀,同时有效诠释和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质量,也把这位境界高尚者推向道德的制高点和精神的高地。

钱学森所处的时代相对于今天正在强盛起来的中国而言,由于国际政治局势与价值体系发生了极其巨大的变化,对于爱国主义,其内容和表现形式已与钱学森所处时代有很大不同,比如海外学子回国,已经不能仅仅以爱国情结来解读,很重要的是中国强盛后所产生的特有吸引力。所以,爱国与否已经不能仅以学成回国这一单项指标来判断。

作为爱国主义典范的钱学森,其行为与精神已化作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成为一种象征而值得永远学习。爱国是一种情结,是一种价值观念,是检验一个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尺度。即使文化多元与价值观多元继续改变着世界,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感情的表现形式,它所包含的精神元素不会改变。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越是发展,越是需要像钱学森那样的爱国精神。一个国家的兴起和没落,一个民族是否赢得其它民族的敬佩,很重要的是赖于民族精神力的提升,赖于整个民族形成强大的内聚力。

钱学森一生都在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思考支撑中华民族强盛的命题,年迈之时仍然关注和强调发展生物工程,强调西部治沙等诸如此类的命题。甚至到了晚年,他还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H. 关于《钱学森》的读后感,急死了!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科学人物,两弹一星元勋,2009 年 10 月 31 日逝世于北 京,享年 98 岁。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人,我们对他该怀有多大的敬意呢! 他说: “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 疑和争论! ” 他说: “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二么, 今天掉下来, 明天我们把它给射上去! ” 他说: “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 ” 他说: “不要服我,要服科学! ” 他就是一个人抵五个师的男人! 也许到了这个年代我们对于钱学森这位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的大师并不熟悉。就在上周四,学校组织我们观看《钱学森》这部影片,期间充 满了各种感动,各种鼓舞,心情澎湃。同时也让我们对钱学森肃然起敬。 《钱学森》这部电影演绎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传奇的一生,在上世纪四十 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 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 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回国愿望强烈的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 白的中国。 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 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 1964 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 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 看完影片,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在观影的过程中,一些情节的设计让人看 了不仅浑身振奋,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比如钱学森被指控是共产党,被关进监狱,蒋英去探监那一段,看守的人说 你们只有五分钟的时间,蒋英见到丈夫之后一直问“你还好吗?” “他们打你了 吗?”钱学森却一句话都没说。旁边的人说“请讲英语! ”而蒋英回应的却很犀 利, “难道你没看出来吗我们都是中国人! ”就像外国人问我们一句: “Where are you from?”我们能昂首挺胸,理直气壮地提高声音的分贝,告诉他们: “I’m Chinese,I’m from 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就像钱学森要离开的时候,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他: “你回去能做什么 呢?”钱学森回答: “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可以种苹 果。 ” 就像登机的时候,一个中国的记者问钱学森: “你为什么不回台湾而选择去 大陆呢?”钱学森不回答,中国记者追问,钱学森说: “中国人对中国人提问要 用中文而不是英语,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 ” 新中国建立之初,各方面都很落后,依然随时面临被外国侵略的危险。为了 我国的国防力量的提升,也为了争气,证明中国人不必外国人差,钱学森出国时 的志向是:把最先进的外国东西给学会,然后带入中国,为国建设作出贡献。这 种高尚的情怀,是作为一中学子的我们所应该学习的,我想起了周恩来总理说过 的一句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觉得读书人是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气魄和理 想的吧。如果说这次观影使我学到了什么的话,就是这个,志向,进取,钻研, 拼搏,奉献!为了祖国! 一个人为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倾尽毕生心血, 最后做成了, 这个人叫钱学森。 《钱学森》观后感今天是钱学森同志逝世一周年的日子,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科学家,今晚我们钱学森实验班全体同学观看了关于钱学森生平介绍的记录片《钱学森》,在此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了钱学森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 出生在动荡不安的年代,眼看着自己的国土战火纷飞,任人践踏,钱学森看到了中国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外来侵略国家,于是他毅然决定出国留学学习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报效我们的祖国.身处异乡的钱学森深刻体会到没有受到尊重的滋味,活在屈辱中是痛苦的.他化悲愤为力量,努力学习.当钱学森在美国工作步入正轨的时候,新中国的成立使他盼望回国的心激动不已,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把毕生所学贡献给祖国."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是钱学森说的话. 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出身在和平年代,我们都过着有尊严的生活,看到的是一个蒸蒸日上逐步发展壮大的新中国.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相比钱学森,他身处那样恶劣的坏境也依然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精神. 我们是幸运的,但我们是经历失败的,我们在高考中摔了一个大跟头,目前也落后于别人一大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站不起来.我们依然还有攀登高峰的梦想.大学并不是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天堂,来到这里,我们仍需努力,任何时刻我们都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我始终相信人生是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一旦懈怠,中将瓦解.这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钱学森是中国科学领域的奇葩,我们也不敢随便夸下海口要做他那样的科学家甚至超过他,但是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之才.我们想做到的很简单:让今天的自己胜过昨天的自己. 我们班全体同学开始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我相信我们可以一直保持这种学习的积极性,充实我们未来的这几年的大学生活.我时刻铭记这样一句话:大学很好玩,学习靠自觉,我们是有责任的到这里学习来的.这是我在高考失利后放弃读书后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对自己说的,我必须对得起我的父母和一直支持我读书的亲人朋友,今天我站在钱学森班,我也要对得起这所学校和"钱学森"这三个字,我也会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 钱学森把建设祖国作为他的责任,而我也有自己的责任,对他人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未来只能由自己来创造,机会只能由自己来把握,我努力我无悔!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在看这场电影之前,对于钱学森的了解似乎只停留在“两弹一星” 的丰功伟绩上,而在看这场电影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意识到是一个演 员在演一步电影,而是在看一个叫钱学森的人如何渡过他光辉而又艰 难的一生的,他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剧本,他也正是他自己人生戏的导 演,在这场电影结束后,我才终于明白了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什么才 是真正的人生价值。 钱学森——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 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 “ 之父”火箭之王”……所有的荣誉集于一身, “ 却又被他“无情”的抛之脑后, 加州理工大学的终身教授不当,美国优越的生活不过,却偏偏“固执” 到回到中国过清贫的生活,当时的中国与美国比起来,就像现在在城 市打工的农民工与居住豪华别墅的商人富豪,只为了去实现自己的理 想,去完成自己的抱负,向中国实践自己的爱国之心。 当看到第一颗原子弹的时候,他那孩子般纯真的笑打动了我,原 来发自内心的笑容是那么的美,也许在钱学森身上用“美”并不贴切, 但是我真得不知用什么词语来展现它。幕的开始与后面的接应的那一 画面,也同样是卫星的发射成功,也同样是震撼人心的时刻,在所有 人为之狂欢的时刻,却惟独他一人现出深邃的眼眸,那眼神似乎穿过 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是因 为成功对于他来说已经不足为奇了吗?是因为这种场面使他麻木了 吗?……这在电影中似乎没有讲到,我想他是在为我们中国担忧,为 后人担忧吧。 生活在美国的几十年,他始终有一个目标,就是学习最先进的知 识,将之用诸于中国,使中国变得像美国一样强大,他刻苦钻研,一 步步的紧追知识的步伐,却时时刻刻的关注着中国的发展状况,当学 有所成的时候, 回国之心慢慢的侵袭着他, 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 , “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 美国,也不能让他回国。 就这样被莫名的罪名加以软禁,失去自由, ” 最后在周恩来总理多次的努力下,才使其终于返国。对于这种来之不 易的机会,钱学森更加珍惜,回国后,教授航天知识,在这一部分, 电影中有所体现,震动了我,因为那一刻让他回想起了在美国授课的 情形,与此刻是截然不同的,从而引发了他对中国教育的思考。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结合做为一名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我有以下 的几个方面的感悟。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正在苏醒的雄狮,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尽 管 GDP 的增长速度很快,仅次于美国,但是我们的人均值还是很低 的,对于经济的发展我们并不一定要去追求有多么的快,虽然经济是 我们生存的一个基础一个前提,但是我们应该追求有质量的提高,如 果第一个人都怀着像钱学森同志一样的爱国之心去面对每一件事情, 我们和谐社会的步伐将会迈得更快,更稳,更好。 现在杂志,包括新闻媒体都在关注一个话题,中国有那么多的人 品,为什么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连比我们落后的国家也都有 这样的殊荣,为什么中国人总是与他擦肩而过呢?很多人也都是将矛 头直指中国的教育体制,因此我们如今的教育体制有了素质教育,这 的确是我们的教育问题,有的媒体报道说:有些美国人称清华北大是 美国的后备学校,大家也都知道清华北大是国际名校,也是中国最具 有权威的学府,而多数学有所成的学生,公费出国留学,但却只有少 数回国,何况我们现在不管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我们都在沿 着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与钱学森当时生活的时代相比,已经是上等 了,可是有多少人能体现出他们的爱国之心呢,如果每个出国留学的 学生都能像钱学森那样去想,那样去做的话,如今的中国是不是比现 在更好呢? 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是一个漫长过程,一个 探索的过程,我们所有中国人所需要做的就是奉献自己的爱国之心, 多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 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做到像钱学森一样, 但是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去为我们的国家做些事情,让我们的国家真 正的强大起来,让自已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I. 钱学森读后感

钱学森在美国时,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却并不能让钱学森忘记自己的祖国,而是对祖国日日思念,他天天期盼着能早日回国,早日见到自己的祖国妈妈。1955年10月钱学森终于回到了自己挂念已久的祖国,并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整篇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1934年,钱学森在美国留学,目的不是为了摆脱贫穷的中国,而是为了学习知识,好早点回国为祖国和人民多做一些事。当时的中国,十分贫穷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跟美国根本无法比较。当然,中国的工作条件也比美国差好几倍!为了让自己的祖国早日富强起来,钱学森日夜不停的努力、认真的工作,终于,为祖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