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关于朱德的故事100字左右

关于朱德的故事100字左右

发布时间: 2020-11-26 19:27:30

⑴ 朱德的英雄事迹50字

1927年7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朱德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军长。起义军南下广东后,主力在潮汕地区被国民党军队击败,他率领余部转至湖南南部,发动农民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

1928年4月率部万余人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随即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他和毛泽东指挥部队多次战胜国民党军的“进剿”、“会剿”,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9年1月和毛泽东率部向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进军,为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1930年8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他先后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四次大规模军事“围剿”。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不久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率领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协同国民党军队对日作战,取得平型关等战斗的胜利,尔后指挥八路军各部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和扩大了许多抗日根据地。

曾先后兼任第二战区东路军总指挥和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指挥所辖部分国民党军队与八路军共同作战,维护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局面。

(1)关于朱德的故事100字左右扩展阅读: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朱德同志怀着“与日寇决一死战,复我河山,保我民族”的决心,率领抗日将士挥师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朱德同志坚决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抗战,力挽狂澜,为挺进敌后、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0年5月,朱德同志从太行前线回到延安,协助毛泽东同志领导各敌后根据地的抗日战争。为克服陕甘宁边区的严重经济困难,朱德同志响应毛泽东同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亲自指导和推动大生产运动,倡导培育了“南泥湾精神”,成为人民军队的一个光荣传统。

在战略决战和战略追歼阶段,朱德同志协助毛泽东同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人民解放军彻底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中国大陆的统治,领导我们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朱德同志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

⑵ 朱德的小故事(越少越简短越好)

朱德小时候的故事

朱德元帅,1886年2月1日出生于四川仪陇县李家湾一户佃农之家。世代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终年劳碌仅能糊口。朱德的母亲在朱德出生之前的几个小时还在干活。朱德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使他从小就开始干力所能及的劳动。五岁时就上山砍柴、割草。

朱德因过继给无儿无女且又十分喜欢他的大伯朱世林才得以上学,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

六岁时朱德进入私塾,二十岁时入南充县高等小学堂,一年后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由于在这里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产生了教育救国的意识。

毕业后于1908年邀几位同学好友一同回仪陇县城筹办高等小学堂,朱德任学校的体育教习兼庶务。学生由几人很快发展到七十多人。学校虽然办起来了,但土豪劣绅反对新思想、压制教育,社会的黑暗,民众的痛苦,统治阶级的腐朽,使朱德认识到教育无力救国。他毅然弃教从军,从此走上了曲折、伟大的革命道路

⑶ 关于革命英雄的故事简介短一点的,急啊!!

1、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2、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

王二小牺牲时才七岁,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了。王二小的动人事迹很快传遍了解放区,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二小放牛郎,《晋察冀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迹。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战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创作了后来传唱全中国的著名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3、邱少云(1926~1952)

革命烈士,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1952年10月,为打击盘踞在上甘岭的美国和韩国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29师8 7团9连战士邱少云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锋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12日上午,敌机向他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飞迸的燃烧液燃遍邱少云的全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也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

4、刘胡兰

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被分配到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1946年12月21日,刘胡兰参与暗杀云周西村村长石佩怀的行动。当时的山西省国民政府主席阎锡山派军于1947年1月12日将刘胡兰逮捕,因为拒绝投降,被铡死在铡刀之下,时年15岁。随后,刘胡兰被中共晋绥分局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毛泽东当年为其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5、董存瑞炸碉堡

董存瑞在他所在的六连担任爆破手,从城东北向隆化中学外围工事运动。国民党军的机枪严密封锁着他们前进的道路,董存瑞带领爆破组连续爆破了敌人4个炮楼、5个碉堡,胜利地完成了扫清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

6、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

1916年,他以两把菜刀闹革命,夺取了反动派的武器,组织起一支农民革命武装。这支武装在军阀林立的旧社会,屡遭失败,几经起落,在贺龙的坚强领导下,逐渐发展壮大,在讨袁护国和护法战争中屡建战功。

7、黄继光堵枪眼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了。黄继光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进攻部队受到机枪巢火力压制的时候负责爆破任务,他投掷了一枚手雷但是未能完成任务。最终他用身体挡住了敌人的地堡枪眼,使得后续部队能够攻下597.9高地,所在部队党委追任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8、巾帼英雄赵一曼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中国共产党派到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1934年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道北区委书记,组织抗日自卫队,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争。1935年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委,11月,与日伪军作战时不幸因腿部受伤被捕。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严酷的审讯,直至死亡未曾说出轻薄

9、小宣传员——石宝芹

石宝芹,1932年11月生,江苏响水县陈家港南林人。1947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再次占领陈家港后,严密封锁,大镇区内生活资料严重匮乏。石宝芹为谋生计,经常用火油,火柴等到王集(今南河)头甲一带去换些玉米,面粉,山芋干等,回去充饥度日,在频繁的往来中.她们与南河区民主政府逐渐取得了联系。

农历腊月末的一天拂晓前,在新民街巷内挨户地把传单塞进门。天亮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发现了共产党的传单,立即进行追查。由于叛徒告密,当天晚上,石宝芹等四人落入敌手。在牢中,敌人威逼利诱,但她们众口一词;“不晓得”,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们坚贞不屈。翌年2月16日,四个姑娘被国民党军队押往南潮河闸堤内,反动军官对她们说:“还有最后机会,谁交待了谁就可以回家。”而四个姑娘齐声说说“你们要杀就动手吧,没有什么可讲的。”最后国民党军队残忍地将她们四人全部杀害。石宝芹英勇就义年仅16岁。

(3)关于朱德的故事100字左右扩展阅读: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和人民军队本质的一种表现,是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重要精神因素,也是人民群众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

革命英雄主义是为了国家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怕艰难困苦,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凭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打败了国内外的强大敌人,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赢得了最终胜利。

通过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使公民牢固树立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勇于献身的高尚品德、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争先创优的进取精神、朝气蓬勃的革命乐观主义、刻苦钻研文化的毅力等,为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创造新的业绩,做出新的贡献。

⑷ 几篇关于律己的小故事,最好100字左右

东汉时期,有个清官叫杨震。他在荆州做官的时候发现了才华横溢的王密,就推举他做了昌邑县令,当扬震东莱出任太守途经昌邑时,王密为答谢杨震以前对自己的举荐之恩,趁夜深人静怀揣10锭黄金到驿馆拜见杨震。杨震对王密此举很是生气,毅然拒绝。王密四下瞅了瞅说:“夜黑人静,是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义正辞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说没有人知呢?”说完他生气地将黄金掷于地上。

毛泽东不许在人民币上印自己的肖像:1947年,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在设计人民币票版时,出于对领袖的尊敬而拟将毛泽东像绘制在票版上,并呈请中央审阅。毛泽东的答复是:“人民币是属于国家的,是政府发行的,因此不能把我的像印在票面上。”194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准备将毛泽东像印在人民币上。当南汉宸行长请示毛泽东时,毛泽东说:“为了制止传统的歌功颂德现象,不得在人民币上印制我的像。”1953年,中国人民银行欲将挂有毛泽东像的天安门图案印在一元人民币的票面上,又被毛泽东制止。

刘少奇没花一个戈比:1960年,刘少奇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团团长,率团去苏联参加八十一国共产党会议。按规定,国家发给他5000卢布的零用费。但到了莫斯科后,他没花一个戈比(1卢布合100戈比),而是把钱全部交给了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刘少奇还从不接受馈赠。外宾送了礼品,他都如数上交。到外地视察时,他总是吃住在停靠在偏僻岔道上的专列上,以免妨碍交通和避免当地干部的接待。遇到有地方负责人送东西。他总是严肃地告诉工作人员:“给他退回去,请客送礼是中央规定禁止的。退回去,下一次他就不搞了;你不退,别的地方也就跟着来破坏中央的规定。”

朱德的澡盆:朱德住的是旧房,使用的卫生间窄小,但洗澡盆却很高。晚年,朱德腿脚不灵便,又有病,洗澡进出不方便。工作人员反复商量,想把澡盆改装得低一点,上面再加个喷头,好让他坐着淋浴。他们多次向朱德提出,并且说明:改装一下澡盆,只花两三个工,用不了多少钱。但朱德就是不同意,总是说:“很好嘛!再修,又要浪费钱财。”后来,大家又跟他提起了几次,他还是不同意。直到1976年他最后一次住进医院后,大家才悄悄地把洗澡盆改装了一下。谁知,他老人家还没有使用一次就逝世了。

周恩来参加劳动不特殊:1958年的一天,当周恩来率领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领导干部到北京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时,有人建议他带一位医生去,周恩来却说:“到了工地一点也不能特殊,我即使有点毛病,应该和大家一样,请工地的医生看看就是了!”一到工地,周恩来就嘱咐随身的警卫说:“到了这里,一切都要按这里的规矩办事,一点也不能特殊。”工地指挥部的同志在分配劳动任务时,说了句“我们欢迎首长们……”话还没说完,周恩来就纠正说:“这里没有首长。在这里,大家都是普通劳动者。”在工地劳动的一个多星期中,周恩来同大家一样,每天按时上下工,从不迟到、早退,并和工人们同在一个食堂吃大锅饭,在同一个澡堂洗澡,什么事也不特殊。

⑸ 朱德元帅的故事100字

(一)从小爱劳动
1886年12月l日,四川省仪陇县李家湾,一个男孩子出生了。他就是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新中国第一个元帅朱德。
朱德从小热爱劳动,4岁就帮妈妈干活,5岁时,他就学着割草、拾柴,帮家里干些杂活。朱家附近没有井,要到山坡下去挑水。一天晚上,忙了一天的妈妈再也没有力气去挑水。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妈妈却发现缸里的水满满的。妈妈感到很奇怪,于是连着几天都不打水,可是水缸每天都是满满的。为了揭开这个秘密,妈妈起了个大早,这才发现是自己的儿子在悄悄地挑水。妈妈又惊又喜,紧紧地把朱德搂在怀里许久说不出一句话。

⑹ 井冈会师的故事 100字左右。快!!!!!!!!!!!!!!!!

因为在安仁县文化局任职和当前又在创作唐天际将军电视连续剧《连理树》的原因,我对脚下安仁这片热土倍加饱含着深情和敬仰。那是在2000年至2001年间,阅读安仁县文物管理所刘立春所长报来轿顶屋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推荐材料,我突然从材料中领悟到了中国革命的开篇历史留在安仁很是值得骄傲、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朱毛井冈会师决策在安仁!我兴奋不已,反复阅读历史资料,并立马找来文物所刘立春、陈芳同志一起会商,大家同我一样兴奋得都像发现了“新大陆”。后来经得县主管领导同意,我要文物所立马制作了一块“朱毛井冈会师决策地”的白底红字四方牌,在轿顶屋前有些冒昧地挂了出来,以略表心中一时压抑不住的喜悦。一次,省委副书记文选德来郴州考察,我连夜赶出“关于朱毛井冈会师决策地在安仁的选题报告”,并以安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正式行文,第二天我随同县委书记唐武生、县长颜新民赶赴永兴县向文副书记汇报,文选德同志在报告上当即批示:“请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召开论证会予以确认”,后因人事调动的原因此事搁置。2008年5月份我接受县委常委交付的创作唐天际将军电视连续剧的任务,组织了张少先、阳启明一个三人创作组,张少先同志同我走访了唐将军的部份亲属、老故知和将军过去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尤其是我后来在湖南图书馆查阅大量有关史料,坚定了我的决心和信心,要写以唐天际为首的安仁农军帮助朱德“决策会师上井冈”这一主题的电视连续剧,讴歌安仁农民为马列主义、为中国革命、为人间正道英勇献身的精神。2008年11月,我把从资料海洋里捕作了半年所得的创作灵感,以书信的形式,分别提供给了创作组的另外两位同志,并明确我们每个作者都以此主题思想于2009年春节后交出二十集的故事脚本。2009年3月,我以《连理树---决策会师上井冈》为题脱稿(这时创作组三人也仅这一稿)交县委领导审阅,县委书记邓党雄同志审读后提议在郴州市为《连理树》召开了省市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座谈会。根据座谈意见我适当作了修改,《连理树》改以长篇小说体载先在目前较大的中文网站---《起点中文小说网》全文发表并以概要重点推介,也有其他文学栏目在连载和选载。2009年11月16日(正值安仁文联成立十周年之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又给安仁县委、县政府发来《关于拍摄电视电影<连理树>(暂名)的函》,公函指出:“更重要的是,朱德在安仁作出的挺进井冈山同毛泽东会师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中国革命影响之巨”。

从2000年文化局工作开始,间或历时十年研习,尤其是近年因创作电视连续剧而对史料的系统研究,这一蕴藏心中十年的课题更加割舍不下,那些已用史料铸就的安仁农军的形象,个个都像影视一般在脑海里不停地回放,阅读历史和写作时的热泪、还有今日的热血,都不允许一届长征学子和安仁文化人愧对家乡这片热土和江东父老---仅仅这两个数字:湘南暴动成立的郴州6个县级苏维埃政府主席,还有唐天际带300安仁农军随朱德上了井冈山,待中国革命成功时,这两批人中只有唐天际一个人有幸见到了新中国成立的礼花?!

中国革命的艰难,今日的幸福和新中国发展的来之不易,我作为安仁人上井冈山那300农军的后人,对这个课题难以放下。

“朱毛红军的会师,是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毛泽东传》第一卷第180页)
“没有湘南起义,就没有井冈山的朱毛会师,就不会有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肖克:《湘南起义》第129页,)

“当毛泽东和朱德两双大手握在一起的时候,一位文学家用诗一般的语言,这样描写道:‘地球一阵轻抖,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大将粟裕》第45页、《林彪的这一生》第50页)

可想而知,朱毛两双大手能在井冈山握在一起,决定于湘南起义,更决定于促成湘南起义中的朱毛井冈山会师的战略决策。

“朱德在轿顶屋一楼会议室主持召开了重要军事会议,作出了将部队向井冈山转移和毛泽东会师的伟大战略决策。”(《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轿顶屋档案资料》)

因此,湖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管理局于2002年5月19日公布轿顶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应该同时也认定了轿顶屋的文物档案,也就同样认定:朱毛井冈会师决策在安仁。

2009年11月8日21:49,我手机信息铃声响起:“范懿同志:若你能以《井冈山会师决策在安仁的历史研究》为题速写成一论文,这是有实质意义的工作。论文若有价值和份量,将是一大贡献。”这是县委书记邓党雄同志交给我的一大历史研究工程,我满腔热血地于第二天重又潜入图书馆的资料海洋……县委书记的重托、全县40万人民包括那些早上了井冈山却再也不能回家乡的九泉之下的人民都在憧憬、期待,只凭一腔热血没有满腔学识能行吗?十年研习,未敢放下,我只好硬着头皮,再度扎入历史的深海。

通过查阅和分析大量史料,我认为:朱毛井冈会师决策在安仁是由以下三个方面决定的:

一、决策主客体分析:朱毛井冈会师的主客体是朱德和毛泽东双方,但决策的关键最终在朱德,决策的位置在井冈山下

文革时有红小兵对何长工说的“朱毛会师”发出质问,说应该是“毛朱会师”,何长工解释:“孟子见梁惠王,不是孟子比梁惠王大,这不是大小的问题。不是毛泽东找朱德会师,是朱毛会师。毛主席是有了根据地的,朱德同志是主动找毛主席会师的。你们读英语,有主格、宾格嘛。”(《话说朱德》第115页)
就是说,虽然毛泽东先后派了三个人(何长工、毛泽覃、刘斌)并自已还亲自带队伍下山来迎接朱德上井冈山,确实为促成朱德队伍上井冈山会师作出了最大努力,但是最终主动权还在朱德。主人请客,也只能“请”,客去与不去,最终在于客。何况当时的毛泽东和朱德都还只是慕名而未曾谋面相识,朱德又知道了当时的毛泽东已被错误“开除党籍”、撤销了中央候补委员职务,毛泽东在党内已并非朱德的上级,他们之间也没有上下级领导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关系,毛泽东没有命令朱德上井冈山的决策权;“1928年1月下旬中共湘南特委和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368页)可见,湘南起义是由湘南特委和朱德、陈毅共同领导的革命军和农民联合的革命运动。湘南特委坚决反对起义队伍上井冈山,当时朱德的党的上级领导机关---湖南省委也作出决定:不准朱德带队伍上井冈山,并明确上井冈山是逃跑主义,应坚守湘南“守土有责”,实行“焦土战役”、“烧光杀绝”。可见朱德的是否上井冈山只是他的自愿抉择,要作出上山的决策又是在一直承受山下省委和特委的巨大阻力。朱德来安仁之前都一直只能是在意向、酝酿中,决策上山是在山下,朱德在山下犹豫或等待、观望在所难免。

二、历史事件演绎:朱毛井冈会师决策只好在安仁

1、蒋桂战争结束,蒋介石腾出精力和兵力南北夹击,促成了朱德在安仁决策上井冈。
“1928年3月,湘、桂军阀混战结束……”(《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第4卷第193页)
3月29日,朱德率一师主力来到安仁。
4月1日安仁解放,4月2日安仁苏维埃政府成立。
“湘南暴动发展到安仁的时候,国民党新军阀蒋桂战争结束,他们转过头来以六个师的兵力南北夹击湘南……”(《唐天际生平纪实》第25页)

“在湘南敌人没有大举‘围剿’之前,我们计划打通安仁、茶陵,以便必要时向井冈山靠拢。结果敌人来了‘围剿’。”(《朱德自述》第124页)

可见,蒋桂战争也是在3月底结束,蒋介石下令粤、湘军“协剿”朱德部的时间应是在4月2日左右。朱德队伍在宜章、郴州、永兴、资兴、耒阳时,蒋介石忙于调粤军、湘军同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部打仗,没有精力顾及南昌起义失败后的一支逃散出来的队伍在湘南起事。因此,湘南特委和朱德共同领导的湘南起义势如破竹,湖南省委的“守土有责”决定,要求朱德带领起义队伍在湘南实行武装割锯。之前,湘南起义战事进展顺利,让朱德的上井冈会师决策一直都在犹豫,策而未决:

“我们脱离范部,从韶关北上,计划去湘南找一块根据地。”(《朱德选集》第396页)
“湘南暴动之时,正好军阀白崇禧和唐生智之间发生战争,形势对我们是很有利的。如果政策路线对头,是有可能继续扩大胜利,有条件在某些地方稳得住脚的。但是由于当时‘左’倾盲动路线的错误,脱离了群众,孤立了自已,使革命力量在暴动之后不久,不得不退出了湘南。”(《朱德选集》第398页)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粉碎敌人的进攻,朱德决定:主力部队撤出耒阳,深入安仁各地宣传发动群众,扩大革命影响,同时筹粮扩军,等待时机东进井冈山,同毛委员会师。”(《安仁县人民革命斗争史略》调查手迹资料之二)

朱德离开耒阳进入安仁前在耒阳骜山庙大坪的动员讲话原文是:“这次进入湘南取得了很大胜利,广大农民已组织起来了。各县都有了自己的工农武装,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威风扫地,广大农民扬眉吐气。但是,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他们的失败,他们还要卷土重来,我们要百倍警惕,要选择更有利的地点、时间消灭更多的敌人。革命道路是漫长曲折的,同志们要树立不怕苦,不怕死,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我今年42岁了,你们还年轻,我都不怕,你们更要不怕苦,要将革命进行到。”(《朱德与中共党史重大事件》第101页)

从以上朱德的回忆和自述中“在湘南找一块根据地”、“有条件在某些地方稳得住脚”、“不得不退出了湘南”、“必要时可向井冈山靠拢”等等可见,朱德来安仁时的上井冈山,先还是在等待观望;从安仁革命斗争史略的原农运调查手迹资料也写道:“等待时机东进井冈山”,也表明朱德来安仁前对上井冈山是策而未决的;在朱德离开耒阳的最后动员报告里也只字未提队伍准备上井冈山的事,只隐约含蓄提到“要选择有利的地点、时间消灭更多的敌人”。

因此,蒋桂战争结束,蒋介石从粤军、湘军中调集6个师的兵力,对朱德在安仁的主力队伍从南面的广东乐昌、北面的湖南衡阳南北夹击过来,这时安仁上井冈山的东面正是留下一个敌人力量薄弱的缺口,蒋介石也就促成了朱德在轿顶屋作出上井冈山的最后拍板。

2、唐天际带领安仁3000农军“三枪夺攸县”,扰乱了敌人的视线,给南北夹击敌军造成朱德队伍北上长沙的错着,为朱德队伍上井冈山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一攸县“决策战”的成功当日促成了朱德在轿顶屋作出队伍立即上井冈山的最后“战略决策”:“作出了挥师井冈山的具体时间和路线”(《安仁县志》之“军事纪念地”对“轿顶屋”的史料介绍)。

3、朱德只在安仁才远远摆脱了湘南特委在郴州对这位军事主要决策者的领导干预。1928年4月4日朱德在轿顶屋作出上井冈山决策,“陈毅在郴州接到朱德向井冈山转移的通知后,立即组织湘南各县的党政机关和湘南农军转移,在资兴与袁文才、何长工所率的第二团会合。”(《朱德的非常之路》第142页)“1928年4月9日,湘南起义陈毅部与湘南特委机关及井冈山前来接应的工农革命军第二团汇集资兴彭市,在彭公庙召开了负责人联席会议……湘南特委书记杨福涛……执意回衡阳。陈毅等坚持上井冈山。两种意见,两种主张,相持不下,最后作出了两种不同的选择。杨福涛不听劝阻,执意将特委机关带往衡阳,结果在耒阳、安仁交界处遭敌伏击,全部遇难。次日,陈毅率部开赴井冈山。”(《湖南文化遗产》总第9期第57页)足以可见湖南省委、湘南特委对上井冈山决策的干预强度,因为滥烧滥杀、焦土战役的“左”倾盲动错误路线,最后导制湘南特委机关覆灭,湘南起义队伍(除各县留守队伍外)这时才从湘南向井冈山全部转移。

三、历史时间考证:朱毛井冈山会师决策只能在安仁
“4月上旬,朱德、陈毅果断决定撤出湘南,向井冈山地区转移。”(《粟裕传》第25页)
“4月初,陈毅和朱德率领起义军分两路从耒阳、郴州向井冈山转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第3卷:陈毅,第27页)
“4月初,在得到湘南起义部队撤退的消息后,毛泽东立即命令一、二两团向湘南出击,接应暴动部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大事纪实》第24页)
“湘南起义,从1928年1月至4月初,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之四第194页)
以上可见,历史己肯定了朱德决定上井冈山的时段是4月初。
“3月25日,我到耒阳骜山庙找到了朱德同志。”(《唐天际生平纪实》第21页之《跟随朱德上井冈》)
“3月29日,当我们回师到华王庙时,朱德同志带主力团的另两个营,也从耒阳来到了华王庙。”(《唐天际生平纪实》第22页)
“3月29日,朱德完成转移准备。”(《朱德传》之《会师井冈山》)
“3月31日,朱德率部从灵官庙经台岗寨,过龙源冲,到神州河,宿营三口铺,朱德住卢家祠。当晚,朱德在卢家祠召开军人大会,进行整军和纪律教育。”(《安仁县志》民国17年大事记)
以上史料又足以证明朱德于3月底就进入了安仁。
“4月3日,唐天际、龙文从、萧祖述、刘斌等,按照朱德的指示,率领3000农军,分东、中、西三路攻打攸县,当天即率农军返回安仁。”(《安仁县志》民国17年大事记)
“4月4日,下午,朱德在住处轿顶屋内召开部队和党政负责人会议,研究工农革命军转移和地方党政如何领导群众坚持斗争,开展土地革命及应变措施等问题。”(《安仁县志》民国17年大事记)
“4月5日,朱德率领工农革命军撤离安仁,沿永乐江而上,经羊脑向井冈山进军。”(《安仁县志》民国17年大事记)

“毛泽东知道消息后,4月6日离开桂东向汝城进军,阻击牵制从广东追击我们的敌军。”(朱德:《关于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以上是按时间先后列出的“大事记”史料。我们再从以下史料来推断:

“袁文才、何长工带领从井冈山下来的二团同陈毅率领的农军在资兴彭市会合。这时,陈毅也接到朱德关于向井冈山转移的通知,正在组织湘南各县的党政机关向东撤退。正在这时,毛泽东又传来命令,要第二团和湘南起义部队立即撤往井冈山。”(《朱德与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第28页)

以上史料中的“这时”,正是以上陈毅在资兴彭公庙组织召开从井冈山下来的何长工、袁文才等和从郴州追赶过来的湘南特委三方负责人开会的时间:4月9日。朱德于4月4日在安仁轿顶屋开会决策、4月5日起程上井冈山,估计朱德发出要陈毅率农军从资兴向井冈山转移的通知应该是4日的晚上或5日这个时间,安仁到资兴有130多公里山路,按当时的条件一路顺利也需要三四天才能送达,所以,陈毅于4月9日接到朱德转移命令。

时间是准确的。朱德在安仁轿顶屋向陈毅发出井冈山转移的命令,才是朱毛井冈山会师的最后决策。
当然,朱德在安仁前面的耒阳等地已同陈毅有了上井冈山的酝酿和准备:“3月29日前朱德上井冈山已准备结束”。但毕竟准备不等于决策,准备还只是“策而未决”。通常是一些还没能付出决策实施的准备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还显不出重要,只有当决策实施之时的准备工作才可能发挥出一定的作用,就像一个运动员每天都训练准备夺冠,但最后你放弃了参赛,那么,前面的训练对一个运动员来说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因此,在安仁之前朱德、陈毅酝酿准备上井冈的时间不是决策的时间,《安仁县志》“大事记”记载朱德在安仁的活动时间是准确无误的,朱毛井冈会师决策的时间也只能在安仁。

结论:历史必然 科学发展
“前不久(1927年10月下旬间),毛泽东派秋收起义部队第一营党代表宛希先率两个连到安仁县城,发动群众打土豪……”。(《唐天际传》第60页)

“唐天际先把安仁地下党领导成员之一的龙文从和从外地回来的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生颜文达以及参加过秋收起义、被毛泽东同志派来找朱德部队的刘斌(安仁排山乡人)找到,然后又一起将散落隐蔽在全县各地的近百名共产党员串到一起。”(《唐天际传》第69页)

“毛泽东派来的毛泽覃来到安仁按应,朱德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主力从安仁县城、罗山苏古骑、狐狸冲、神州河、樟桥、茶陵湖口圩、酃县沔渡一路上井冈山。”(《朱德与中共党史重要事件》第101页)
可见,毛泽东虽然未来过安仁,但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他念念不忘“立德”的“安仁”,他一而再、再而三派人来到安仁,要接应一个“玉阶兄”却有“红色美德”之寓意的“朱德”大名的人,从“立德”的地方上井冈山。毛泽东从安仁这块“立德”的地方接上山的这个姓名就有“红色美德”之誉的军人,后来就成了“红军之父”而与他的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终身为伴。毛泽东同安仁有难分难解的未见之缘、之谜。
今天的安仁又是郴州市坐一落井冈山革命老区的北大门,也是当时湘南起义的“湘南”境内的最后一个县,朱德挥师上井冈山在安仁决策,又是其地理位置的自然而然。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历史事件的演绎和历史时间的考证,朱毛井冈会师决策在安仁都是不争的历史事实,既是历史必然,又是自然而然。当然,通过会师决策,朱毛在井冈山巩固和发展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了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立了伟大富强的新中国!“朱毛会师”之后,中国工农红军也就像运动员参赛一样己夺得了“冠军”,乃至“世界冠军”。显然,这条“冠军路”是从前面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决策地”的安仁只是有幸在这条“冠军路”的决策“起跑线”上,前面的浏阳、耒阳、资兴、永兴、郴州、宜章、汝城、桂东、崇义、仁怀、韶关甚至于平江等等无不都是“冠军路”上的“助跑线”,紧相关联,缺一不行。

朱毛井冈会师决策路从安仁轿顶屋开始铺上了井冈山!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湘南起义中国革命三条最早的正义烽火之路,中国近代史上天意地在“立德之乡”的“安仁”由朱德汇合起步,向井冈山进发,同毛泽东会师,把中国革命整体上从东南向西北推上“万里长征”!又将从这条人间正道把中国的科学发展推上更加伟大的“万万里长征”!!

仁:“朱毛井冈会师决策地”---在这条正义、文明、和谐、科学的决策起跑线上,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人类的科学发展,都在时刻准备着!!!

⑺ 朱德的扁担100字的故事

朱德的扁担是1928年朱德在井冈山挑粮时用的扁担。《朱德的扁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几十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着,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一部分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后,国民党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他们在军事上的一、二次"会剿"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

为了准备第三次反"会剿",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地方党组织积极动员群众为山上送粮。挑粮上山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朱德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粮。

朱德的扁担就是那时候朱德挑粮使用过的。"朱德的扁担",见证了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情怀,这是抗战胜利的保证之一。

(7)关于朱德的故事100字左右扩展阅读:

朱德的扁担是1928年朱德在井冈山挑粮时用的扁担。《朱德的扁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几十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着,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1950年代初期《朱德的扁担》被编入了小学教材。1966年文革爆发后,朱德被打倒,称其为“大军阀、大野心家、黑司令”等内容的大标语不仅贴满了北京街头。在十多年之后的1967年2月,同样一篇课文换成了《林彪的扁担》。仅仅数年之后,林彪事件发生,教材又悄然换回了《朱德的扁担》。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承办的2010年中共首次廉政文化文物展览,在全国范围内征借了370多件文物,其中就有这根“朱德的扁担” 。

包括48件一级、珍贵文物,涉及古籍、书法、绘画、青铜器、瓷器、竹简、碑拓、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书信手稿、珍贵照片、文献资料等不同类别。在展览的布置上,以时间为线索,将展览分为历史镜鉴和廉政风范上、下篇。

上篇反映了历史先贤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下篇鲜明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不断探索反腐倡廉建设的规律,不断丰富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及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⑻ 朱德的扁担不是寓言故事

朱德的扁担不是一个寓言故事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