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故事的读后感500
㈠ 红军的故事读后感300
读完这厚厚的一本《长征故事》,我不由得想起毛主席写过的那首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发生在70多年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件震惊世界的历史事件,是一部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
这本书主要讲述红军战士之间的战友之情,书中也有毛泽东和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故事,但讲的是他们关心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感人经历。还讲述了一些并不为人所知甚至是一些无名无姓的小人物的感人故事。如女红军战士张尚文为了不暴露自已十多位战友,她毅然牺牲了自已的孩子。虽然她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但是,她革命到底的决心永远不会动摇。再如……
从毛主席把自己的食物让给一些伤病员,而自己却饿着肚子中我感到自己很惭愧。我是一个独生子女,家里人都围着我转。我从来不懂得和别人分享,一看到别人拿我的东西,我就会大叫,现在想起来,我是多么的自私!也许,我们只能从书中或电视上了解这些感人的事迹,但完全可以想象的到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伟大精神,值得我去改正我那自私的坏毛病,去学习。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红色长征,正像一条蜿蜒二万五千里的红飘带,以它无与伦比的绚丽,舞过那个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舞过多风多雨的二十世纪,舞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崭新希望。我们今天是祖国的希望,明天将是祖国的栋梁。红军的事迹将不断地激励着我,要刻苦学习,努力向上,长大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㈡ 红军长征的故事读后感怎么写
红军,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的故事一直铭刻在人们的脑海中,其中最让我感动的,那就是——红军长征的故事。
今天,我看了一篇文章,名字叫《红军长征》。其中一系列的数字反映出了当年红军的艰辛,有这么一段话: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一共368天,有15个整天用在大决战上,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18天用于夜行军。长征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整一次,日平均行军74华里。路上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1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通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到达陕北,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红军在漫漫长征路上即使知道前方有千难万险,也决不退缩,奋不顾身地英勇战斗,直至夺取胜利!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让那百年战乱的中国得到统一,让中国彻底解放!
我感动红军的坚持不懈,更感动他们那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高贵精神。在我的学习生涯中,也遇到过许多困难,碰到过许多挫折,我要牢记红军长征的故事,不断地鞭策自己,让自己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㈢ 红军长征的故事,感想和读后感可以写什么
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长征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使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正是凭着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创造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胜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懈奋斗.
历史也将证明,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长征精神还将继续激励中国青年坚定地跟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抚今追昔,共和国和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千;继往开来,全面的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呼唤着我们奋然前行.
传承长征精神,就是要树立忠于人民、忠于事业的理想主义精神,青年富有理想,而真正远大的理想,必须与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意愿紧密结合.当代青年应该具有的远大理想,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在为远大理想的顽强奋斗中,青年的人生抱负才能真正实现,青年的人生道路才会焕发光彩.
传承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长征给人们一种深刻的启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我们要彻底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贫穷落后的面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进行艰苦的努力.艰苦能磨炼人,创业能造就人.青年要时刻铭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力发扬甘于奉献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去,经历风雨,经受锻炼,努力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走进21世纪的中国青年,一定能够接过前辈长征的火炬,让伟大的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谱写出更加壮美的青春之歌
长征,你使中国更辉煌。
㈣ 红军长征读后感150字左右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叫小兰的女红军,她13岁时爸爸妈妈就去世了,这时红军来到了她的故乡,于是,小兰随部队一起长征,为了照顾伤员,在过桥时把好不容易得到的干粮掉进了水里。她为了让大家可以填饱肚子,就把口袋里塞满泥土和野草,装成什么事也没发生过。大家知道后,纷纷把粮食分给了她。
看完之后,想到有些同学挑食、剩饭,我感到惭愧。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我们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要不是红军长途跋涉,吃树皮,吃草根,我们的新中国也不可能成立!
我们要在学习上发扬红军这种艰苦朴素的精神,长大把祖国建设得更繁荣富强。
㈤ 作文读长征有感五百字
说起红军,大家一定能想到毛主席的那首七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期以来,“艰苦奋斗”,“视死如归”,“勇往直前”……这些词语我们已耳熟能详。而我觉得最能将这些词语发挥极致的就只有我们的红军战士。就在那段风雪如晦的岁月,30万红军经过长征,只剩下了3万,爬雪上过草地的艰苦程度超乎了我们的想象。
这个国庆,我再次读了这本书——《红军长征》。书里,红军战士那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自我的大无畏精神让我感动落泪。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趁树湘率领部队为红军垫后,在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了。等到他们撤退时,湘江已被国民党封锁,他们又饿着肚子退回山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中中了敌人的子弹。但他依然坚持到底,命令其他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最终被敌人抓住,壮烈牺牲,年仅29岁。多么可敬的人啊!多么可爱的战士啊!如果没有了陈树湘这样的战士,这场战役如何能取胜?如果没有了千千万万个陈树湘,长征能胜利吗?正因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大无畏精神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我们的长征才能胜利。要是一支军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拥有这种精神,那就无坚不摧了。红军精神是一个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收益匪浅。
在我心里,红军是可爱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让我们永远传承红军的精神,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
㈥ 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的读后感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读完之后,我感触非凡。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比起他们,我简直是太懦弱了,就说上次,我学自行车,一开始,我信心满满地跨上自行车,谁知还没坐稳,自行车便“啪嗒”一声重重得摔在地上,我也受伤了。我拍拍灰,站了起来,又一次跨上自行车,这次虽然比上次好了些,可也摔了下来,我生气了,赌气地坐在地上,低头一看,手摔破了,腿出血了,可我一想到红军长征的故事,便会勇敢地站了起来,继续学习,终于,我“光荣负伤”,也学会了自行车。
这点小事,怎么可以和红军长征来比呢?所以,同学们,你可曾想过,没有红军的昨天,哪有我们的今天!让我们开始拒绝做“小皇帝”、“小公主”,向红军学习,学习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有毅力的这种精神!
㈦ 长征故事——红军人参救母读后感500字
一说起红军长征中一个惊人动魄的故事――四渡赤水,我就会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因为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时候经过了我的家乡――古蔺。一说起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我就会想起这里面中一个小小的故事――红军“人参救母”。
一渡赤水后,红军来到走马坝,适逢贫农方少周家六十九岁的老母亲卧病在床。由于家境清贫,缺乏营养,加之老病缠身,没有东西吃,家里只有青菜萝卜,老人已气息奄奄,朝不保夕,一家人束手无策,要医无钱,欲救无药,只有死路一条了。可正在这时,住在方家的一位红军营长得知方母病重,他主动进屋去看望病人,只见老人快要死了,不由想起他挂包中藏了许久给自己老弱多病的母亲吃的人参给了那位方家的老母亲吃。方家的老母亲服了参汤以后,脸色转也红润,晚上又连服两次,病情大有好转,全家老小喜不自禁,连连感谢红军,这位红军营长也露出笑颜。虽然后来这位营长走了,可方家三辈人始终念念不忘红军营长“赠参救母”的恩情。
当你看了这个故事,也许你会认为这位红军营长很傻,把要给他自己母亲吃的人参给了与他没有多大的关系的方家老母亲吃。本来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我不得不佩服,不得不承认那位红军营长的品质精神,是多么的值得我学习!他乐于助人,舍己为人,把别人生命看得是那么的重要!本来如果拿给自己家中老弱多病的老母亲吃,母亲吃了也许活的时间会延长一点。可他为了救这位快要死的方家老母亲,把人参给她吃。你说这种品质精神难道不值得我学习吗?
看了这个故事以后,我觉得自己很惭愧。现在我生活在这个美丽丰富的世界里,吃大鱼大肉,早上还有牛奶喝。有时候妈妈做的菜我还觉得不好吃,只要一天不吃就憋得慌。而再看看那个时候方家的老母亲就是因为没有吃有营养的东西,想买没有钱,差一点把生命失去了。就象世界著名“童话之王”安徒生写提《买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小女孩只有寒冷、饥饿、痛苦,没有幸福。如果小女孩没有死,我想对她说:我非常欢迎你加入我们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和我们一起学习生活吧!当妈妈买了橘子给我吃的时候,我觉得酸就随手一扔;当我扔的时候我没有想到那是钱买的,没有想到世界上还有很多的人吃不到。自己是多么的浪费,所以我觉得自己真惭
愧。
是啊!我们是长在国旗下的儿童,我们是幸福的一代,但我们一定要向红军学习,学习那种勇往直前,把老百姓看做亲人的高尚品质。做一个新世纪合格的小学生!
㈧ 红军长征故事读后感
今天,我上网查找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阅读了一个个动人的长征途中故事:
《雪山上的小太阳》:一个女红军把毛衣让给受伤的战士,自己冻僵在雪山上;
《草地夜行》:一个红军战士为了救同伴,自己掉进了沼泽里;
《倔强的小红军》:一个小红军不肯骑老同志的马,不肯要老同志的粮食,最后倒在草地上;
……
这些红军战士们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他(她)们却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关心帮助身边的战友,把求生的希望让给战友,真正体现了舍己为人的崇高品德。
想想自己,平时在与家人、同学、朋友相处时,想到最多的总是自己,总是希望每个人都能满足自己提出的每一个要求,很少想到别人,把自己当成了小公主。和红军战士对比,我真是惭愧极了。今后,我一定要向红军战士学习,改变处处以自己为中心的思想,更多地主动关心帮助别人,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少年。
㈨ 红军长征读后感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发展强盛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动力来源。共产党在历史赋予的重任面前,义无反顾,卧薪尝胆,终于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走完了充满艰辛坎坷的漫漫长征路,带领中国革命和社会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历史上无数鲜活的例子也一次次的证明了这种精神力量的强大和重要。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运用这个法宝取得胜利的典范,并以其穿越时空的魅力鼓舞着新时代的建设者为了民族繁荣强盛的理想继续奋斗。
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如果能一日三省,向自己发问,对自己剖析,那么还会有担心和恐惧的事情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世上有几人能够严肃认真的面对自己的灵魂呢?“知耻近乎勇”,推及一个政党,有没有勇气不断反省、及时更正所犯下的错误呢?有没有灵活辩证的思想去对待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而不是僵守旧模式呢?所以说,能直面现实、忠诚灵魂的才是真正的勇士。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字: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走过600里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鉴于此,以色列军人伍大卫曾经评价长征,中国红军表现出来的精神是全世界的珍贵财富,值得世界各国军人景仰和学习。可以说,红军在长征路上的经历是悲惨的,但他们的超凡毅力和精神却是悲壮的。身后有飞机大炮追着,还要空着肚子,光着脚走过没有路的“路”……这些在寻常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他们却圆满完成了。支撑他们走完漫漫长征路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为中国百姓谋幸福的崇高精神,从中闪现的对于人类自身力量的确认:人是万物之至尊。
长征所完成的不仅仅是战略转移,还为新的革命阶段的到来酝酿了力量,最重要的是其对于人的生命、尊严的倡导和践行。长征,二万五千里一路走来,是人类对于自身生存权、发展权的斗争。人在社会上的存在,不仅仅要贡献义务,还要获得自身生存繁衍的条件,在当时内外夹击、重重压迫的情况下,人要想想获得真正称之为“人”的自由和生活,就必须斗争。长征和革命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而就其精神内涵则是中国历史上不绝如缕的对人的价值和权利的追求传统的外在体现。
㈩ 红军长征记 读后感
1936年8月,年轻的美国记者斯诺秘密进入陕北苏区采访。毛泽东发动大家“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断。文字只求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年轻的红军干部纷纷撰写长征回忆录。短短两个月内,就征集到了约200篇作品。依据这些素材,斯诺完成了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中外读者第一次知道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
时光过去了70年,我们又开始寻找历史的源头。当时红军总政治部委派丁玲、成仿吾、徐梦秋等人编辑征集的稿件,1942年11月在延安印刷了《红军长征记》。由于当年印数很少,加上战争年代的散失,原版已极为罕见。今天,当《红军长征记》再次面世,又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兴趣和关注。中国作家协会的《长篇小说选刊》选载这部作品,是从文学的角度肯定了它的价值,它堪称纪实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是长征最原始的记录,其真实性无可置疑。红军开始长征时,可能没有意识到会创造什么样的奇迹。董必武在《出发前》中说:“我们向陕甘前进,还是到川西后才决定的,假使在出发前就知道要走二万五千里的程途,要经过13个月的时间,要通过无人迹无粮食的地区,如此等类,当时不知将作何感想。”红军以英勇的气概,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莫文骅的《在重围中》记述湘江战斗,头上有飞机轰炸,后面有追兵,红军队伍被打乱,自己的马也险些丢失。然而红军强渡湘
江,终于摆脱了敌人。童小鹏的《残酷的轰炸》记述四渡赤水时遭受敌机轰炸的悲惨场面:“炸伤的同志是在辗转反侧的叫痛,他们手足断裂了,头脸破烂了,身体炸伤了,他们的鲜血仍在不断的流,然而在同志们安慰时,仍表现他们为革命的决心,不因其负伤而稍减其坚决的志气,相反的更加痛恨我们的阶级敌人。”刘亚楼的《渡乌江》叙述了三次强渡的战斗经过和红军出奇制胜的情节。如果不是亲临前线,不可能如此生动、细腻地描述战斗的全过程。彭加伦的《飞夺泸定桥》描绘红军攀着铁索向对岸攻击,高喊“要桥不要枪”,敌军在震撼下心理崩溃,纵火逃命。这些记录说明,长征是生与死的搏斗,是用鲜血和泪水、汗水交织的战斗历程。
《红军长征记》的作者不但在创造历史,也在记录着历史。红军经过许多人迹罕至的荒凉地带。沿途的地理、气候、民俗等情况,是红军首次记录的。童小鹏《禁忌的一天》讲述红军在广西边界地区翻越高山时体验“瘴气”的经历,冯文彬的《从西昌坝子到安顺场》生动记录了凉山彝族的风俗以及刘伯承总参谋长与小叶丹结拜兄弟的民族团结场面。谢觉哉的《卓克基土司宫》描述了藏族官寨的建筑特色,以及藏族接受汉族文化的情况。李一氓的《从金沙江到大渡河》其中“安顺场怀古”一章,还根据清人笔记将石达开史事做了一番实地对照和考证。既有革命意义,也有学术研究价值。正是因为红军走过,如同地理发现一样,这些偏远地区的真实情况才被记载下来,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佐证。
《红军长征记》的每一篇回忆都体现出红军与艰苦环境作斗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今天,川西北的九寨沟、松潘草地以其秀丽的风光,成为旅游胜地。但是在当年红军的记录里,只有饥饿、寒冷和艰难的行程。这些文字看起来那么自然,却显示了红军在苦难中灵魂的纯洁和升华。将伟大融入平凡,无疑是长征精神最突出的体现。
原始的记录是最真实的。1942年版的前言说:“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所有执笔者多半是向来不懂得所谓写文章,以及在枪林弹雨中学会作文字的人们,他们的文字技术均是绝对在水平线以下,但他们能以粗糙质朴写出他们的伟大生活、伟大现实和世界之谜的神话,这里粗糙质朴不但是可爱,而且必然是可贵。”我们今天重读《红军长征记》,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依然会使我们产生新的冲动,我们仿佛正追随先辈一起长征,去感受那个非凡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