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故事会带给你
㈠ 钱学森的故事一
第一篇:爱国励志
作为钱学森的恩师,冯·卡门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困境一清二楚,他曾撰写文章揭露当时美国政府的把戏:帕萨迪那移民局下令驱逐钱出境……但钱却被滞留美国达五年……滞留钱的目的,是要他当时所掌握的一切知识变得陈旧过时。钱继续在加州理工学院执教,但必须每月向移民局作一次汇报。对他来说,这是一种屈辱。他从未放弃过回中国去的打算,因为他觉得,只有中国在真正营救他,而且在那里他会得到礼遇。或许和钱的想法一样,我觉得,由于我和华盛顿的密切联系,我本来可以为他做更多的事。令人痛心的是,处于这种荒唐的年代,这种局面一旦出现了,即使你有最强的赞助,也帮不了多少忙。
·密信,咖啡馆里的玄机
·11名美国飞行员换回一个火箭专家
第二篇:报效中华
作为一名在美国搞了十几年空气动力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科学家,钱学森受到了中国国防和军事部门的高度重视。陈赓向国防部长彭德怀汇报钱学森参观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事之后,彭德怀希望尽快见到钱学森,亲自征询他关于中国如何搞导弹的具体意见。钱学森尚未回到北京,彭德怀就几次给科学院打电话,询问钱学森回来没有。1955年12月下旬,钱学森从东北回到北京,彭德怀虽患病住院,仍然召集钱学森去见面。26日下午,在朱兆祥的陪同下,钱学森来到北京医院高干病房会见了国防部长彭德怀,陈赓陪同在旁。彭德怀元帅的谈话直截了当,没有寒暄,没有客套。他说:“钱先生,我是个军人,今天找你来,想谈谈打仗的问题。我们不想打人家,但若人家打过来,我们也要有还手之力。”
·彭德怀元帅首先支持搞导弹
·周恩来交给钱学森重要任务
·核弹头从有人区上空飞过
·新中国最绚烂的蘑菇云
·危险的核弹发射架下
·"星际航行"和首提"航天"
·"文革"中上马"651"工程
·运载火箭艰难前行
·第一颗卫星能在天上飞几天?
·政治卫星唱响《东方红》
第三篇:成才有道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值钱学森在大西洋彼岸攻读博士研究生的第二个年头,由于战争的消耗,国民党政府军费开支庞大,停止了对公派留学生的资助。钱学森失去了助学金,几乎无法继续读下去。他找到卡门教授:“对不起,导师,我想尽快将您交给我的课题结束,交出博士论文回国,因为我没有钱再继续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了。”“不行,不行,”冯?卡门拍拍学生的肩膀,“你是我最得意的门生,你的博士论文很有价值,如果研究成功,将会取得学术上的重大突破。我已经知道中日发生了战争,你的国家政府停止了助学金。不过,你不要担心钱的事,你的生活费和学费由我承担,继续读下去,认真将论文做完吧。”卡门教授慷慨解囊,在关键时候又一次给了钱学森继续深造的机会。
·"卡门-钱近似"公式
·“自杀俱乐部”
第四篇:人格如金
钱学森回国后,再没去过美国。20世纪改革开放以后,美国方面多次邀请他出访,但都被他拒绝了。
当时的胡耀邦总书记还劝过他。一次开科学技术大会,他就坐在总书记的旁边。胡耀邦对他说:“钱老,你在国际上影响很大,一些国家邀请你,我建议你还是接受邀请,出去走走。你出去和别人不一样,对推动中外科技交流会有很大影响。这也是今天改革开放的需要啊!今天,世界在变,中国在变,美国也在变。几十年前的事,过去了就算了,不必老记在心上。你去美国走走,对推动中美间的科学技术交流,甚至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都会有积极意义。”
第六篇:大师风范
2005年3月29日,钱学森最后一次跟秘书们系统谈话。钱学森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他说,“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
㈡ 对钱学森故事的感受
爱国!是一位倔强的汉子!
㈢ 关于钱学森的故事(两个)
钱学森两弹一星的故事
天之父”和“火箭之王”钱学森、这个耳熟能详的伟大名字,为中国人民所熟悉、所敬仰.他也是全世界人民所敬佩的中国顶级科学家,是中国航天的崇高形象和象征.他生前的丰功伟绩和爱国情怀,他淡泊名利,严谨治学,同国家荣辱与共的不朽精神让世人更加钦佩敬仰.
钱学森曾讲过一句诙谐而意味深长的话“我姓钱,但我不爱钱.”能够诠释他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
1958年他著的《工程控制论》一书被译成中文出版,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稿酬加奖金一万多元,全数捐出,给学生买学习用具了.
2001年,钱学森曾获第二届“霍英东杰出奖”,奖金百万港币与早在1994年,他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也是百万港元.两笔奖金的支票还没拿到手,钱学森就让人代他将钱捐给祖国科协沙草产业基金会、西部的沙漠治理事业.而作为可以享受待遇的钱学森,却五十年如一日住在老旧的楼房里,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穿了一辈子的中山装,用了五十多年的破提包,他平时和别人联名发表文章,总是把稿费都给合作者.
钱学森曾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及中央军委授予的一级英雄模范奖章;2007年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荣获如此之多、如此之重的荣誉,谁能想到为祖国航天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容身之屋,竟然还不到百平方米.而钱学森在这里一住就是50多年.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胡世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到,钱学森生前就是和很多普通人一样,住在这个不到10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他一直就是勤劳简朴,专心的研究科学.他也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不要忘记艰苦朴素.
据媒体多次报道,钱老早就为自己做人定下了“四不原则”:“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媒体采访.”后来,这“四条原则”还有了“升级版”为七不,加多了“不兼任任何顾问或名誉顾问、不到外地开会、不出国”.单位要为他建房他不同意,报刊上颂扬他的文章被打招呼“到此为止”. 他又说:“我没工夫考虑过去,只考虑未来.”
钱学森回国前的故事
1949年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徐徐升起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他打算回国,用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所以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他这一曲折的斗争过程,表现了钱学森那时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是非常感人的。
1950年 9 月中旬,钱学森辞去了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职务,办理了回国手续。他买好了从加拿大飞往香港的飞机票,把行李也交给了搬运装运。
然而,就在他打算洛杉矶的前两天,忽然收到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的通知——不准回国!移民局威胁道,私自离境,抓住了就要罚款,甚至要坐牢!
又过了几天, 钱学森 被抓进了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看守所,“罪名”是“参加过主张以武力推翻美国政府的政党”。
钱学森交给搬运公司的行李遭到美国海关及联邦调查局的检查,据说从中“查出”电报密码、武器图纸之类。移民及归化局要“审讯”钱学森,说钱学森是“美国共产党员。”后来又说钱学森在美国念书时认识的几个美国之中,有几个是美国共产党员。移民及归化局扬言钱学森“违反美国移民法”,要把钱学森“驱逐出境 ”。这话说出口没多久,又连忙改口。因为要把钱学森“驱逐出境”,这正是钱学森求之不得的! 在看守所,钱学森像罪犯似的,被监禁着。钱学森曾回忆道:“我被拘禁的15天内,体重就下降了30磅。在拘留所里,每天晚上,特务要隔一小时就进来把你喊醒一次,使你得不到休息,精神上陷于极度紧张的状态。”
移民及归化局迫害钱学森引起了美国科学界的公愤。不少美国友好人士出面营救钱学森,为他找辩护律师。他们募集了 15000 元美金作为保金,才算把钱学森从看守所里保释出来。
1955 年 6 月,钱学森写信给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同志,请求党和政府他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周总理得知后非常重视此事,并指示有关人员在适当时机办理此事。经过,1955年10月18日,钱学森一家人终于回到阔别20年的祖国。不久,他便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
来个赞👍呗
㈣ 钱学森的故事(500字左右)
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国。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奖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6年10月获“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