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三国故事运用的象棋的作文
① 以中国象棋写一篇作文
于中国象棋的“象”来说,只负责内部事务,决不允许越过“楚河汉界”半步;国际象棋的“象”,内务和外务皆要负责,并且与车形成矩阵式的合作。在华旗,鼓励员工在各个领域全面发展,并且与他人形成团队合作。
限于文化背景的制约,在中国象棋中没有任何的女性角色,而国际象棋中的后却体现出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华旗之中就特别重视后的建设,重视女性的性格优势,充分发挥女性半边天的作用,提倡“统合综效”的思维方式。
中国象棋中的“将”与“帅”只在一亩三分地上活动,永远被禁锢在小小的田字格中,而国际象棋中的王则大不相同,它可以全局之中自由行走。我们所提倡的就是让华旗所有的经理、总监、主管都要深入基层,打破管理的边界,了解第一手的市场信息和客户需求。实际之中我们要求每位管理人员每月都要有固定的时间下到基层,与销售的人员一起解决问题。
爱国者象棋中增加了一枚棋子,就是“炮”,这颗棋子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代表了一种创新、跳跃性的思维方式。
冯军说:“我不想一个人单打独斗,希望打群架”他希望有更多的国内企业和他们一起并肩作战,相互鼓励,相互保护,维护中国品牌的利益,超过更多的国外知名企业。
② 请问,我和中国象棋有个故事作文,怎样写呀
我的爸爸是个“棋迷”,小时候经常听他与人下棋时豪迈地大叫“将军”,很有男子汉的气魄。于是,我暗自下决心也要学会下棋,也威风一回 。
上一年级的时候,我与象棋成为相知相识的知己。老爸听说我喜欢象棋,高兴坏了,便给我报了个象棋兴趣班。在老师的指导下,我认识了棋盘、棋子,也逐渐学会了下棋。在兴趣班里,学友们总互相对弈,来锻炼能力。也许是凭着对象棋的热爱和一股子韧劲儿,我的“棋艺”越来越高,心中好不得意。
一天,我做完了作业,正逢爸爸与爷爷在下棋。我便坐在一旁观看。
双方厮杀的很顺利,下着下着,突然爸爸不动了,望着棋盘思考着。我一看爸爸那绞尽脑汁的模样,心中暗暗想到:老爸,遇到困难了吧!还是我来救你吧!我看了一下棋盘,便不耐烦地说:“笨老爸,你把‘炮’挪过来逮他的‘车’啊!”爸爸摇了摇头说:“哪能啊!我把‘炮’挪过去,他就用‘马’把我堵在里面了,这样他就可以借我的‘炮’吃我的‘车’了。我的马只能往左跳,他再把‘车’拉过来‘将军’,我不就输了吗?”听了爸爸的话,我一下呆了,没想到走一步棋竟然能联系着这么多,甚至关系着全局的输赢。真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啊!此时,我才恍然大悟,下棋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它还包含着太多深刻的道理……
后来,每逢爸爸与人下棋时,我都在一旁认真地观看。渐渐地,我的棋艺提升了许多。
象棋教会了我许多,愿我与象棋的故事永不停止……
③ 有关象棋补习课的作文
有趣的象棋
我买了中国象棋。回到家里,我说:“爸爸你会下中国象棋吗?”“当然会了。”爸爸骄傲地说“要不我教教你吧。”我高兴地说:“好呀!”于是,爸爸摆开棋盘。我非常高兴地说:“爸,棋子要放在哪啊?”爸爸指着棋盘说:“两边棋盘最下面是九宫,中间是河界。
把‘将’和‘帅’放在九宫的最底下。把‘士'和‘仕'放在‘将’和‘帅’的两边。‘炮'放在‘马'上面的第四格。‘卒’(‘兵’)放在第五格的五个点。” 爸爸还说:“‘将’能直走,后退。但不能出九宫,也不能斜着走。‘将’每次只能走一步。‘将’和‘帅'走法一样。‘士'和‘仕'只能在九宫斜线上走。‘象’能斜着走两格,但如果中间有棋子,则不能走。而且它不能过河。‘马’直走两步,再向左(右)走一步。但是,和‘象’一样,如果直走第一格时有棋子,则无法走过。‘卒’‘兵’过河前只能直走,但过河后可以左右拐,不能后退。‘车’和‘炮’是最厉害的棋子。它们的走法相同。都可以上、下、右、左的不限格数的行走。只不过,‘车'可以吃上、下、左、右所有直接和它见面的棋子。而‘炮’则要隔一个棋子,去吃下一个棋子。只要将死‘将’或‘帅’才算胜利。”
学完了象棋的规则后,我和爸爸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最后以我的胜利结束。
④ 中国象棋之我见 作文500字
象棋是模拟战争的,是很有谋略意义的,毕竟要结果而不要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象棋又是很残酷的。由于有和棋的可能,使得大家从一开始就力保城池不失,在保证不输棋的基础上去争取胜利。这是很现实的,尤其当胜利关乎到集体荣誉,个人名誉得失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走棋谱,走定势,力求有前人走过,力求是自己研究过的局面。这与棋迷要求要精彩过程的想法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如何保证既获胜又精彩,那只能是推陈出新,自己不断地去创新,去体会,去取得更多的心得。现在很流行的当头炮出车后过河,后手方平炮兑车,先手方避兑压马就是为了使战斗更激烈,否则直接就拼掉车了。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说明大师们也在考虑棋迷的胃口如何了,象棋要发展,只有多出精彩棋局,多出新手,多出新步,提高观赏性,不断去开拓,才能吸引大众的眼球,才能使祖国这一璀璨瑰宝继续传承,并且发扬光大。
象棋现在在国家棋类项目中还处于弱势地位,围棋有“三国演义”,中,日,韩比赛不断,国际象棋有中,俄,印度等国对抗,还有国际比赛可打,中国象棋虽然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有很鲜明的中国特色,近年来还是发展缓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资源过度集中。好的象棋教练,好的选手,他们可以互相切磋,提高技艺,可广大的棋迷没有这样的条件,大多数还处于自发的热爱,自己研究,自己买图书,软件学习的状态,建议象棋界的元老和大师们能经常下来走走,多去一些象棋基础好的地方,多和棋迷见面,交流,这样可以扩大象棋的社会影响力。
2,象棋在商业利益的创造上还不成熟。现在象棋还没有形成一套产业,多数与象棋有关的行业就是生产一些棋具,在棋具的材料和包装上动脑筋,有水晶象棋。金属象棋等等,其他的产品怎么没人开发呀,比如说象棋纪念币,象棋课本,象棋样式的钢笔,图章,宣传画,甚至可以出一套“象棋月饼”,思维不要太僵硬,要敢于尝试,敢于发展。象棋的宣传也不要局限于棋界本身,也可以请一些书法家,歌唱家,艺术家来宣传么,大家共同探讨,这些人可能不会下棋,但是他们可以发挥宣传象棋的很高效的作用,绝对不能忽视,象棋要走向市场,必须过这一关。
3,要加强自身竞争,多出新人,多发现和培养象棋好苗子。很多人有象棋的天赋,但是由于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没有机会,社会可以给他们创造一些机会么,现在可以搞“选秀”,咱们象棋也不妨小规模地试试。只有加强了竞争,才能永葆活力,才能生生不息。
4,发扬“走出去”战略,主动和一些国际品牌商合作,和一些国外的单位,集体,个人合作,让象棋这朵美丽的花朵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盛开。外国朋友很愿意了解中国,尤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现在正好是我国开放的大好机遇,千万不可错过啊,要是象棋能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那该多好啊。
⑤ 作文学象棋
奶奶已经七十多岁了,每天除了做饭以外,几乎没别的事可做,不过她很爱学习。
一内天奶奶突然容对我说:“兢兢,奶奶拜你为师,你教我下象棋,行吗?”我奇怪地问:“奶奶,您都七十多岁了还学下象棋呀?”奶奶笑着说:“多掌握一项技能没什么不好吧!再说,就咱俩在家的时候我也可以陪你玩啊!”
要学会下象棋,首先要学会摆棋。于是,我就先教奶奶摆棋,我拿着棋子摆在哪里,她也拿着另一种颜色的棋子摆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不一会儿,奶奶就学会了摆棋。然后,我就教奶奶走象棋的规则,“炮打翻山、马走斜日、象飞田角、车走直路……”接着,我们在棋盘上练习。我走哪一步,她也跟着走哪一步。刚开始的时候,奶奶总是出错,常常把马走成直路,车走成弯路……看着奶奶这样走,我在一旁大笑起来。不过,奶奶依然很认真地学,奶奶这种爱学习的劲打动了我,我又耐心的教奶奶下棋的要领;慢慢地,奶奶基本上掌握了下象棋的规则。此后,一有空,奶奶就拉着我陪她练习,有时候,她一个人在家,也把棋子摆在棋盘上自己练习。渐渐地,奶奶学会了下棋。
加油啊,奶奶!您的棋艺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⑥ 关于《象棋》450字的作文
思维的乐趣
一
二十五年前,我到农村去插队时,带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奥维德的《变形记》,我们队里的人把它翻了又翻,看了又看,以致它像一卷海带的样子.后来别队的人把它借走了,以后我又在几个不同的地方见到了它,它的样子越来越糟.我相信这本书最后是被人看没了的.现在我还忘不了那本书的惨状.插队的生活是艰苦的,吃不饱,水土不服,很多人得了病,但是最大的痛苦是没有书看,倘若可看的书很多的话,《变形记》也不会这样悲惨地消失了.除此之外,还得不到思想的乐趣.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我插队的地方有军代表管着我们,现在我认为,他们是一批单纯的好人,但我还认为,在我这一生里,再没有谁比他们使我更加痛苦过了.他们认为,所谓思想的乐趣,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用毛泽东思想来占领,早上早请示,晚上晚汇报,假如有闲暇,就去看看说他们自己“亚古都”的歌舞.我对那些歌舞本身并无意见,但是看过二十遍以后就厌倦了.假如我们看书被他们看到了,就是一场灾难,甚至“著迅鲁”的书也不成——小红书当然例外.顺便说一句,还真有人因为带了旧版的鲁迅著作给自己带来了麻烦.有一个知识可能将来还有用处,就是把有趣的书换上无趣的皮.我不认为自己能够在一些宗教仪式中得到思想的乐趣,所以一直郁郁寡欢.像这样的故事有些作者也写到过,比方说,茨威格写过一部以此为题材的小说《象棋》,可称是现代经典,但我不认为他把这种痛苦描写得十全十美了.这种痛苦的顶点不是被拘押在旅馆里没有书看、没有合格的谈话伙伴,而是被放在外面,感到天地之间同样寂寞,面对和你一样痛苦的同伴.在我们之前,生活过无数的大智者,比方说,罗素、牛顿、莎士比亚,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可以使我们免于这种痛苦,但我们和他们的思想、著述,已经被隔绝了.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我承认,我在抵御这种痛苦方面的确是不够坚强,但我绝不是最差的一个.举例言之,罗素先生在五岁时,感到寂寞而凄凉,就想道:假如我能活到七十岁,那么我这不幸的一生才度过了十四分之一!但是等他稍大一点,接触到智者的思想的火花,就改变了想法.假设他被派去插队,很可能就要自杀了.
谈到思想的乐趣,我就想到了我父亲的遭遇.我父亲是一位哲学教授,在五六十年代从事思维史的研究.在老年时,他告诉我自己一生的学术经历,就如一部恐怖电影.每当他企图立论时,总要在大一统的官方思想体系里找自己的位置,就如一只老母鸡要在一个大搬家的宅院里找地方孵蛋一样.结果他虽然热爱科学而且很努力,在一生中却没有得到思维的乐趣,只收获了无数的恐慌.他一生的探索,只剩下了一些断壁残垣,收到一本名为《逻辑探索》的书里,在他身后出版.众所周知,他那一辈的学人,一辈子能留下一本书就不错.这正是因为在那些年代,有人想把中国人的思想搞得彻底无味.我们这个国家里,只有很少的人觉得思想会有乐趣,却有很多的人感受过思想带来的恐慌,所以现在还有很多人以为,思想的味道就该是这样的.
二
“文化革命”之后,我读到了徐迟先生写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那篇文章写得很浪漫.一个人写自己不懂得的事就容易这样浪漫.我个人认为,对于一个学者来说,能够和同行交流,是一种起码的乐趣.陈景润先生一个人在小房子里证数学题时,很需要有些国外的数学期刊可看,还需要有机会和数学界的同仁谈谈.但他没有,所以他未必是幸福的,当然他比没定理可证的人要快活.把一个定理证了十几年,就算证出时有绝大的乐趣,也不能平衡.但是在寂寞里枯坐就更加难熬.假如插队时,我懂得数论,必然会有陈先生的举动,而且就是最后什么都证不出也不后悔;但那个故事肯定比徐先生作品里描写的悲惨.然而,某个人被剥夺了学习、交流、建树这三种快乐,仍然不能得到我最大的同情.这种同情我为那些被剥夺了“有趣”的人保留着.
“文化革命”以后,我还读到了阿城先生写知青下棋的小说,这篇小说写得也很浪漫.我这辈子下过的棋有五分之四是在插队时下的,同时我也从一个相当不错的棋手变成了一个无可救药的庸手.现在把下棋和插队两个词拉到一起,就能引起我生理上的反感.因为没事干而下棋,性质和手淫差不太多.我决不肯把这样无聊的事写讲小说里.
假如一个人每天吃一样的饭,干一样的活,再加上把八个样板戏翻过来倒过去地看,看到听了上句知道下句的程度,就值得我最大的同情.我最赞成罗素先生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大多数的参差多态都是敏于思索的人创造出来的.当然,我知道有些人不赞成我们的意见.他们必然认为,单一机械,乃是幸福的本源.老子说,要让大家“虚其心而实其腹”,我听了就不是很喜欢;汉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我看来是个很卑鄙的行为.摩尔爵士设想了一个细节完备的乌托邦,但我像罗素先生一样,决不肯到其中去生活.在这个名单的末尾是一些善良的军代表,他们想把一切从我头脑中驱除出去,只剩一本270 页的小红书.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某种程度的单调、机械是必须忍受的,但是思想决不能包括在内.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
我认为自己体验到最大快乐的时期是初进大学时,因为科学对我来说是新奇的,而且它总是逻辑完备,无懈可击,这是这个平凡的尘世上罕见的东西.与此同时,也得以了解先辈科学家的杰出智力.这就如和一位高明的棋手下棋,虽然自己总被击败,但也有机会领略妙招.在我的同学里,凡和我同等年龄、有同等经历的人,也和我有同样的体验.某些单调机械的行为,比如吃、排泄、性交,也能带来快感,但因为过于简单,不能和这样的快乐相比.艺术也能带来这样的快乐,但是必须产生于真正的大师,像牛顿、莱布尼兹、爱因斯坦那样级别的人物,时下中国的艺术家,尚没有一位达到这样的级别.恕我直言,能够带来思想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比这再低一档的东西,只会给人带来痛苦;而这种低档货,就是出于功利的种种想法.
三
有必要对人类思维的器官(头脑)进行“灌输”的想法,时下正方兴未艾.我认为脑子是感知至高幸福的器官,把功利的想法施加在它上面,是可疑之举.有一些人说它是进行竞争的工具,所以人就该在出世之前学会说话,在三岁之前背诵唐诗.假如这样来使用它,那么它还能获得什么幸福,实在堪虞.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当然,如果有人乐意这样来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不是我能管的事,我只是对孩子表示同情而已.还有人认为,头脑是表示自己是个好人的工具,为此必须学会背诵一批格言、教条——事实上,这是希望使自己看上去比实际上要好,十足虚伪.这使我感到了某种程度的痛苦,但还不是不能忍受的.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总有人想要用种种理由消灭幸福所需要的参差多态.这些人想要这样做,最重要的理由是道德;说得更确切些,是出于功利方面的考虑.因此他们就把思想分门别类,分出好的和坏的,但所用的标准很是可疑.他们认为,假如人们脑子里灌满了好的东西,天下就会太平.因此他们准备用当年军代表对待我们的态度,来对待年轻人.假如说,思想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方面,那么,出于功利的动机去改变人的思想,正如为了某个人的幸福把他杀掉一样,言之不能成理.
有些人认为,人应该充满境界高尚的思想,去掉格调低下的思想.这种说法听上去美妙,却使我感到莫大的恐慌.因为高尚的思想和低下的思想的总和就是我自己;倘若去掉一部分,我是谁就成了问题.假设有某君思想高尚,我是十分敬佩的;可是如果你因此想把我的脑子挖出来扔掉,换上他的,我绝不肯,除非你能够证明我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人既然活着,就有权保证他思想的连续性,到死方休.更何况那些高尚和低下完全是以他们自己的立场来度量的,假如我全盘接受,无异于请那些善良的思想母鸡到我脑子里下蛋,而我总不肯相信,自己的脖子上方,原来是长了一座鸡窝.想当年,我在军代表眼里,也是很低下的人,他们要把自己的思想方法、生活方式强加给我,也是一种脑移植.菲尔丁曾说,既善良又伟大的人很少,甚至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这种脑移植带给我的不光是善良,还有愚蠢.在此我要很不情愿地用一句功利的说法:在现实世界上,蠢人办不成什么事情.我自己当然希望变得更善良,但这种善良应该是我变得更聪明造成的,而不是相反.更合况赫拉克利特早就说过,善与恶为一,正如上坡和下坡是同一条路.不知道何为恶,焉知伺为善?所以他们要求的,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
假设我相信上帝(其实我是不信的),并且正在为善恶不分而苦恼,我就会请求上帝让我聪明到足以明辨是非的程度,而绝不会请他让我愚蠢到让人家给我灌输善恶标准的程度.假若上帝要我负起灌输的任务,我就要请求他让我在此项任务和下地狱中做—选择,并且我坚定不移的决心是:选择后者.
四
假如要我举出一生最善良的时刻,那我就要举出刚当知青时,当时我一心想要解放全人类,丝毫也没有想到自己.同时我也要承认,当时我愚蠢得很,所以不仅没干成什么事情,反而染上了一身病,丢盔卸甲地逃回城里.现在我认为,愚蠢是一种极大的痛苦;降低人类的智能,乃是一种最大的罪孽.所以,以愚蠢教人,那是善良的人所能犯下的最严重的罪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决不可对善人放松警惕.假设我被大奸大恶之徒所骗,心理还能平衡;而被善良的低智人所骗,我就不能原谅自己.
假如让我举出自己最不善良的时刻,那就是现在了.可能是因为受了一些教育,也可能是因为已经成年,反正你要让我去解放什么人的话,我肯定要先问问,这些人是谁,为什么需要帮助;其次要问问,帮助他们是不是我能力所及;最后我还要想想,自己直奔云南去挖坑,是否于事有补.这样想来想去,我肯定不愿去插队.领导上硬要我去,我还得去,但是这以后挖坏了青山、造成了水土流失等等,就罪不在我.一般人认为,善良而低智的人是无辜的.假如这种低智是先天造成的,我同意.但是人可以发展自己的智力,所以后天的低智算不了无辜——再说,没有比装傻更便当的了.当然,这结论绝不是说当年那些军代表是些装傻的奸邪之辈——我至今相信他们是好人.我的结论是:假设善恶是可以判断的,那么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知识.然而,你劝一位自以为已经明辨是非的人发展智力,增广见识,他总会觉得你让他舍近求远,不仅不肯,还会心生怨恨.我不愿为这样的小事去得罪人.
我现在当然有自己的善恶标准,而且我现在并不比别人表现得坏.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按这个标准,别人说我最善良,就是我最邪恶时;别人说我最邪恶,就是我最善良时.当然我不想把这个标准推荐给别人,但我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基于这种信念,我认为我们国家在“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就丧失了很多机会.
我们这个民族总是有很多的理由封锁知识、钳制思想、灌输善良,因此有很多才智之士在其一生中丧失了学习、交流、建树的机会,没有得到思想的乐趣就死掉了.想到我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个,我就心中黯然;想到此类人士的总和有恒河沙数之多,我就趋向于悲观.此种悲剧的起因,当然是现实世界里存在的种种问题.伟大的人物总认为,假设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像他期望的那样善良——更确切地说,都像他期望的那样思想,“思无邪”,或者“狠斗私字一闪念”,世界就可以得救.提出这些说法的人本身就是无邪或者无私的,他们当然不知邪和私是什么,故此这些要求就是:我没有的东西,你也不要有.无数人的才智就此被扼杀了.考虑到那恒河沙数才智之土的总和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庞大资源,这种想法就是打算把整个大海装入一个瓶子之中.我所看到的事实是,这种想法一直在实行中,也就是说,对于现实世界的问题,从愚蠢的方面找办法.据此我认为,我们国家自汉代以后,一直在进行思想上的大屠杀;而我能够这样想,只说明我是幸存者之一.除了对此表示悲伤之外,我想不到别的了.
五
我虽然已活到了不惑之年,但还常常为一件事感到疑惑:为什么有很多人总是这样的仇恨新奇,仇恨有趣.古人曾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但我有相反的想法.假设历史上曾有一位大智者,一下发现了一切新奇、一切有趣,发现了终极真理,根绝子一切发现的可能性,我就情愿到该智者以前的年代去生活,这是因为,假如这种终极真理已经被发现,人类所能做的事就只剩下了依据这种真理来做价值判断.从汉代以后到近代,中国人就是这么生活的.我对这样的生活一点都不喜欢.
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智能活动里,没有比做价值判断更简单的事了.假如你是只公兔子,就有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大灰狼坏,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表.此种事实说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为什么特别热爱价值的领域.倘若对自己做价值判断,还要付出一些代价;对别人做价值判断,那就太简单、太舒服了.讲出这样粗暴的话来,我的确感到羞愧,但我并不感到抱歉.因为这种人士带给我们的痛苦实在太多了.
在一切价值判断之中,最坏的一种是:想得太多、太深奥、超过了某些人的理解程度是—种罪恶.我们在体验思想的快乐时,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不幸的是,总有人觉得自己受了伤害.诚然,这种快乐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的,但我们不该对此负责任.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取消这种快乐,除非把卑鄙的嫉妒计算在内——这世界上有人喜欢丰富,有人喜欢单纯;我未见过喜欢丰富的人妒恨、伤害喜欢单纯的人,我见到的情形总是相反.假如我对科学和艺术稍有所知的话,它们是源于思想乐趣的浩浩江河,虽然惠及一切人,但这江河决不是如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为他们而流,正如以思想为乐趣的人不是为他们而生一样.
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人当然有不思索、把自己变得愚笨的自由;对于这一点,我是一点意见都没有的.问题在于思索和把自己变聪明的自由到底该不该有.喜欢前一种自由的人认为,过于复杂的思想会使人头脑昏乱,这听上去似乎有些道理.假如你把深山里一位质朴的农民请到城市的化工厂里,他也会因复杂的管道感到头晕,然而这不能成为取消化学工业的理由.所以,质朴的人们假如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事情看作是与己无关的事,那就好了.
假如现在我周围的世界又充满了“文革”时的军代表和道德教师,只能使我惊,不能使我惧.因为我已经活到了四十二岁.我在大学里遇到了把知识当作幸福来传播的数学教师,他使学习数学变成了一种乐趣.我遇到了启迪我智慧的人.我有幸读到了我想看的书——这个书单很是庞杂,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直到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地下小说.这最后一批书实在是很不堪的,但我总算是把不堪的东西也看到了.当然,我最感谢的是那些写了好书的人,比方说,萧伯纳、马克.吐温、卡尔维诺、杜拉斯等等,但对那些写了坏书的人也不怨恨.我自己也写了几本书,虽然还没来得及与大陆读者见面,但总算获得了一点创作的快乐.这些微不足道的幸福就能使我感到在一生中稍有所得,比我父亲幸福,比那些将在思想真空里煎熬一世的年轻人幸福.作为一个有过幸福和痛苦两种经历的人,我期望下一代人能在思想方面有些空间来感到幸福,而且这种空间比给我的大得多.而这些呼吁当然是对那些立志要当军代表和道德教师的人而发的.
http://book.sina.com.cn/nzt/his/siweilequ/index.shtm
读书的乐趣 读书,你可知道在这字里行间蕴含了无限的乐趣.读书,可以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了尽情的遨游;读书,可以让我们与高尚的人畅快对谈;读书,它可以陶冶我门的品德、情操,使之高尚……
在睡之前,我总喜欢先到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一番.让学习了一天的身心,放松一下,同时吮吸一点课外知识.睡前翻开那本《中华上下五千年》,一定是夹着叶脉书签的那一页,讲述了中华人民五千年以来的荣辱兴衰.我看到了,那是汉武帝,是他的雄才伟略,是他的“不拘一格降人才”使那时的我们称霸于世.是他北伐匈奴,西通西域,使中华民族一度走向强盛.我有看到了,那是慈禧,是她引领清政府走向腐败,走向灭亡.是她的胆小怕事,不肯变法,令康熙、乾隆创下的强盛国力付之一炬.是她迫使清政府不断的签订不平等条约,让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饱受欺凌.读书,你让我与书同欢,与书同悲,在你身上体会着无限的乐趣.
在闲暇之余,我总喜欢去看那本令我倍加珍惜的《名人名言》,他让我和高尚的人尽情畅谈.是他让我有了人生理想:“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更甚于物质.”是他让我乐观面对生活:“当上帝给了我们一个酸柠檬是,我们要设法把它变成甜的.”是他让我有了不怕失败的心灵:“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书,我们不仅要从你身上读出哲理,还要从了身上读出乐趣.
在周末空闲时,我总爱去看那本使我有了高尚品德,情操的书——《论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自古名言,教以我不能骄傲,要从别人的身上吸取优点以取长补短,改掉自己的缺点.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千古名言告诫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论语》不愧为儒家的经典之作,陶冶了我的品德和情操.
读书,在你的身上散发着一到独特的清香,就是这种清香,让我的灵魂也被你操控.但愿这种清香溢满生活的每一角落,让每一个人都去体味其中的无限乐趣.
⑦ 参加象棋兴趣班作文
问候朋友。
兴趣班中的象棋班让我快乐
自从五岁开始,我就对象棋这些小棋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棋盘仿佛一个战火纷飞的战场,车、马、炮、卒,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在我眼前蹦来蹦去。令我心驰神往,仿佛自己就是一个战无不胜的将军。之后,便开始了我学象棋的生涯。
上兴趣班的第一课,老师讲怎样摆放象棋,当时我觉得这个任务太困难了,共三十二颗黑、红棋子让我手忙脚乱,眼冒金星。加之年老的男象棋老师,又瘦又高,表情严肃,说话慢吞吞地,可把我急坏了,当时便想退出这个兴趣班,再也不学象棋这个令我恐慌的东西了。妈妈苦口婆心的劝阻,让我悬崖勒马,才肯继续学习中国象棋。
我现在庆幸当时的决定,八个字“永往直前,永不退缩”。可生活往往就是那么戏剧化,一碗冷水就泼在了我那火热的信心上。老师刚教我们学懂了象棋的规则,我急切地拉着和我年龄相仿的孩子下了起来,他在十步以内就把我的棋子吃得所剩无几,十二步之内打败了我,破了象棋班的记录(当时少年宫暑期兴趣班在十五步里赢得)。我当时真想打自己一顿,可发觉打哪儿都疼,最终,我过了不到三分钟,踱步来到象棋桌旁,继续和刚才打败我的孩子又下了起来┄┄
久而久之,我终于在夏日雨后的一天打败了他。当时,我高兴地心情溢于言表,喜极而泣。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棋艺越来越强,不仅学会了“双头炮、马后炮”这些简单的招术,还学会的较难的“仙人指路”、“双鬼敲门”┄┄象棋班上已经没有几个能与我抗衡。于是我便参加了2010年江苏省南通赛区智力运动会中的中国象棋比赛,我参赛后才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这个道理,我的对手左边使出了“双鬼敲门”,中门使出了“双头炮”,右边使出了“三子同边”,就连我也不禁暗暗叫好,因为目前老师教我们最强的招术“仙人指路”也无法抵挡。它的三种攻法无任何规律可循,表面招术较为简单,其实里面韵含着很大的战法,我暗暗捏了一把冷汗,让“车”走到对方“将”的上面,走出了我的看家法术“双鬼敲门”的方法,才扭转局势,前一会儿的紧张心情消失得无影无踪,谁知,这让对手看出一个破绽,以非常迅猛的“双头炮”打败了我。
下面的对手越来越强,最后我只以成绩胜四败三而告终,我什么也没有获得。
这就是我的象棋记,象棋,一个变化无穷的棋类,它提高了我的智商,也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输了我不气馁,赢了我不骄傲。我爱中国象棋。
⑧ 关于中国象棋的名人故事作文
以前抄,我总是以为下象棋袭不过是动动棋子罢了,可是现在象棋成了我的宝贝。
一天晚上,姥爷教我玩象棋。姥爷说:“下象棋是一种很有意思很锻炼人的智力的游戏,这里马走日象走田……”听着听着我就不耐烦了,心想这还不简单。接下来,姥爷就向我发起挑战,要我和他下一盘。我欣然应战,但没想到姥爷没费力气不一会就把我杀败了。从此不服输的我开始了练习象棋的生涯。在跟爷爷虚心的学习过程中,我棋艺有了突飞猛进地进步,我也喜欢上了象棋。
一天,我鼓起勇气,向姥爷挑战。姥爷见我来进攻,忙前来迎战,可我没想到的是,我不出十招就把姥爷的大帅抓着了。我心里想这是我的师傅吗?或许是姥爷在让着我吧?以前几分钟灭了我的姥爷怎么到这种地步了?看来我的棋艺进不了。
我现在很喜欢象棋,应该说下象棋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乐趣了,我爱下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