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航天小故事
A. 关于航天英雄的手抄报资料文字
写关于杨利伟的名言名句。
B. 关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手抄报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3年1月5日晚上7时许,“神舟”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成功降落于内蒙古中部地区的“神舟”三号飞船舱盖被打开,阳光照在“模拟宇航员”的脸上,拟人载荷试验取得良好效果,“模拟宇航员”安然无恙。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发射,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2008年9月 25晚上9点我国宇航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乘坐神舟七号飞上太空,并于北京时间2008年9月27号下午16时43分,中国“神七”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顺利出舱,实施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于北京时间2008年9月28日17时37分许,在太空遨游两天多的“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18时23分许,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航天员成功出舱。中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从1999年到2005年,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飞跃,我国载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称奇,令亿万中国人民备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突破,中国航天人以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弥补了物质技术基础的不足,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跃升。
中国的物质虽不足,但中国人次次做到最好,力争完美,成功率是全世界第一
C. 六年级航天手抄报图片精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目光也越发长远,从地球逐渐投向了宇宙。群星璀璨的宇宙空间有无数未知的秘密,它充满着危险,也充满着诱惑。比如说美国宇航员加加林,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前往太空的人,却在空中遭遇爆炸壮烈牺牲;一个国家在飞船中只为节约空间取消了逃命用的弹射座椅,致使爆炸中原本可以逃脱的人只能无奈等死……这些航空途中的意外不胜枚举,各国政府还是乐此不疲,这是人类的探索精神啊!
中国古代的唐朝繁荣昌盛,名扬海外,是因为君主的治理;被侵略者摧残得体无完肤的中国,在短短数十年间一跃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之一,是靠科技;而在未来,我们要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航空事业将是重要的准则!在我的记忆里,祖国的航空事业进步很快:1960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2011年九月,“天宫一号”的发射仍是记忆犹新。但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载人火箭了!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这些名字是那么耳熟能详,他们是我们中国人的自豪啊!
我也想当一名宇航员,可是宇航员岂是那么容易当的?人在太空里,长期处于失重状态,并且要穿着十分厚重的太空服。在太空中吃饭也是一件麻烦事,到嘴的东西不翼而飞了。那就更不用说洗澡、睡觉了。如果普通人去太空,肯定被搞得晕头转向,还怎么谈得上出太空舱呢?不过去太空的困难重重更加坚定了我要当宇航员的信念。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登上太空会越来越容易,说不定,到了2022年人类将在各个星球上安家立业呢!
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争取投身到航天事业当中,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一份贡献,说不定的有一天你将看到我坐着自己研制出来的航天飞船在各个星球间穿梭,那时你千万不要惊讶哦!
D. 中国航天发展史(要短一些,要做手抄报)
50年代:苏联送给我们两枚导弹,中国领导人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声音。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2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当时为保密起见,用“国防航空工业”这个词来代表火箭导弹和后来的航天事业。
1956年3月14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中央军委会议,决定按照钱学森的建议,由他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五院宣告成立。新中国导弹、航天事业也由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一份苏联“还给”中国的厚礼———两发P—1近程地地导弹。据史书记载,火箭故乡中国的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200年后,苏联又将两枚现代火箭送给了中国。
苏联的样弹让中国人看出了名堂。之后,我国一些科学家建议开展我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581”任务。1958年4月,几千里之外的大漠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60年代:中国航天人决定研制一种三组火箭作为运载工具,将自己的卫星送上天。
就在中国航天人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1961年4月,苏联“东方”号运载火箭顶着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腾空而起,宇航员加加林上天了。6月3日,中国科学院召开《星际航行座谈会》。
此后钱学森在《星际航行概论》一书中提出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设想。196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研究制定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在“东风”二号导弹试验成功以后,1965年1月8日,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定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聂荣臻很重视钱学森的建议,指出“只要力量上有可能,就要积极去搞”。中央专门委员会经过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批准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规划方案,并提出争取在1970年左右发射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由于钱学森的建议是1965年1月提出的,所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工程代号为“651”工程,同时决定研制一种三组火箭作为运载工具。航天人借用了中国革命史上一次艰难的迁移行动为这枚还没有诞生的火箭命名———“长征”号。
70年代到90年代:“长征”号火箭在多次失败和成功中日益成熟
1970年1月30日,为发射卫星做准备而实验发射的第一枚“长征”号火箭获得成功。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载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
毛泽东在说完“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这句话的12年后,终于看到了中国的卫星在太空中飞翔。
(4)手抄报航天小故事扩展阅读:
中国航天发展有四大里程碑:
1、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明朝的万户
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促使人们更努力的去钻研。
2、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 号”成功升空!成为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3、载人航天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4、深空探测-嫦娥奔月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E. 航天知识手抄报
这个可以吗?
F. 中国航天事业的手抄报
2001年至2005年,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制和试验基地,进一步完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航天科技基础能力显著提高;空间技术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载人航天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月球探测工程全面启动;空间应用体系初步形成,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应用效益显著提高;空间科学实验与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G. 关于中国航天事业的手抄报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全世界,中国从此迈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卫星在轨运行3天后,按预定计划顺利回收,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返回式卫星遥感所获得的遥感信息,在国土普查、资源勘测、地形绘制、灾害预报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标志中国航天已掌握了使用氢氧发动机以及在失重条件下两次点火的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研制和发射同步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198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承担国际搭载和卫星发射业务,从此中国航天步入国际市场。自1990年4月7日发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之后,至2000年,中国共将26颗外国卫星成功发射升空。
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是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在气象观测,海洋捕捞,农业估产,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92年8月14日,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澳大利亚“澳赛特BI”通信卫星。长二捆运载火箭在大推力发动机、大型卫星整流罩、火箭捆绑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中国航天已具备发射各种大载荷商用卫星的能力。
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中国大容量通信卫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
1997年8月2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菲律宾马部海通信卫星。长征三号乙采用大推力氢氧发动机,使其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吨,增强了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1999年10月14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也开创发展了中国在航天高科技领域成功合作的典范。
1999年11月20日,新型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号试验飞船,11月21日飞船顺利回收,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实现历史性的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十四圈,历时二十一小时二十三分,顺利完成各项预定操作任务后,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5年10月12日至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七十六圈,历时四天十九小时三十三分,实现多人多天飞行并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2008年4月25日23时35分,中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神舟7号发射,9月28日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H. “我的航天梦”手抄报内容
我的航天梦
这是我再次离开,羁旅驿站,在冬日结满菱花的窗前书写,笔画繁复。用薛涛笺,用狼毫笔,用中原汉家的文字。墨迹晕开,如一朵朵盛开的白莲。极致的黑与极致的白,就像那时的世界,洪荒万里。伏羲驾云,拥星辰入睡;女娲御风,揽明月而歌。穿梭于星际间,衣带飘飞,拂过太阳的灼热,倒影在高远的苍空。那样层层叠叠的深蓝吸引了我,我开始有了梦想,我梦想着有朝一日可以振翅云霄,与九天神女共赋一曲。
斗转星移,时光如白驹过隙。我行走在春日里。徒步,我走遍江南,走遍北国。遇明时士大夫万户,万户负纸鸢携火箭,同我一样梦想着高飞。他升上了高空,却化成一团烟火。烟花易灭,回忆不堪回首。万户啊,你怎舍得这万里江山,魂兮永逝!
长河落日,阳关千里,大漠如兽如磐。谁可以告诉我,飞天不是一场玩笑?我行走在黑暗中,看不清未来。
远方,赤红色的火焰喷薄,如明灯,更如欢歌。东方红彻响天地,我看到了,我看到了黄河奔腾,我看到了长城盘亘,我看到了巨龙复苏。我欣然,天亮以后,汗水不再苦涩,绿洲再现生机。
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神舟载人,杨利伟遨游太空,我听见他的声音,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浑厚;我看见他的身姿,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挺拔。我知道了,飞天不再是梦。你可知晓,我一直在等待。多少年了,我才等得一场梦回,梦回玉霄,梦回九天。
皓月当空,藏镜于怀。我立于庭院中抬头,目光穿过树枝,越过落花,眼中是琼楼玉宇的蟾宫。轻唤一声:“嫦娥……”明月中的佳人啊,炎炎夏日,你可耐得酷暑,萧萧寒冬,你可抵得严寒?无风,我却想乘风而起,携一樽长江之水,随“嫦娥”一起去往月宫,与那月中仙子、树下吴刚、捣药玉兔把酒言欢,了却后羿的思念,了却万千儿女的期许,了却泱泱华夏的遗梦。陪君醉笑三千场,陪君醉笑三万场!
回首故国,莽莽江山如画,清清流水似歌。看今朝,中华独立所向披靡!我的梦却从未停止,我见过楼台水榭,描过九龙飞凤的水墨丹青,我见过十方春色,写过烟雨江南的草长莺飞。深夜,我秉烛夜读,指尖拂过书页触到梦的衣襟。合上书卷,点燃一支沉香,袅袅的青烟直上,飘到我梦想的地方。
在那里,有谁可以替我解读这碧空的秘密?是你吗?天宫一号。起于酒泉,前往我梦想的天宫与神舟八号对接,共同探索未知的宇宙
旗帜飞扬,图腾鲜艳,中华这条巨龙终于抬头长啸。从东方红到神舟,从嫦娥到天宫。皇天在上,后土为鉴,我终于圆梦,华夏终于圆梦,梦想高飞,永无止境!。
I. 中国航天手抄报资料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全世界,中国从此迈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卫星在轨运行3天后,按预定计划顺利回收,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返回式卫星遥感所获得的遥感信息,在国土普查、资源勘测、地形绘制、灾害预报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标志中国航天已掌握了使用氢氧发动机以及在失重条件下两次点火的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研制和发射同步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198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承担国际搭载和卫星发射业务,从此中国航天步入国际市场。自1990年4月7日发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之后,至2000年,中国共将26颗外国卫星成功发射升空。
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是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在气象观测,海洋捕捞,农业估产,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92年8月14日,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澳大利亚“澳赛特BI”通信卫星。长二捆运载火箭在大推力发动机、大型卫星整流罩、火箭捆绑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中国航天已具备发射各种大载荷商用卫星的能力。
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中国大容量通信卫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
1997年8月2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菲律宾马部海通信卫星。长征三号乙采用大推力氢氧发动机,使其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吨,增强了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1999年10月14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也开创发展了中国在航天高科技领域成功合作的典范。
1999年11月20日,新型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号试验飞船,11月21日飞船顺利回收,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实现历史性的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十四圈,历时二十一小时二十三分,顺利完成各项预定操作任务后,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5年10月12日至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七十六圈,历时四天十九小时三十三分,实现多人多天飞行并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2008年4月25日23时35分,中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神舟7号发射,9月28日安全返回主着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