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难忘的故事课
1. 难忘的一课背景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投降后,于1945年10月25日,中华民国政府在台北中山堂举行中国战区台湾省的对日本的受降典礼。翌年8月,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颁布命令,明订10月25日为“台湾光复节”,简称“光复节”,以为纪念。“台湾光复”自此就被各界大量运用。其词亦有另一说法,表示是缘由自1947年8月由台湾仕绅筹组的台湾光复致敬团。
中日甲午战争后,本来为中国领土的台湾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从此台湾进入日治时期。
二次大战期间,在1943年开罗会议中,同盟国同意战后台湾归还中华民国。1944年4月在重庆的中华民国政府,委由中央设计局设立“台湾调查委员会”,并任命陈仪为主任委员。该调查委员会对当时日治下台湾的经济、政治、民生、军事等各方面作出颇为详细的调查。
战后,设于重庆的国府对于如何接管台湾有两派意见,一派建议完全与进驻其他“沦陷区”相同,设立“台湾省”。另一派则主张在台设立拥有军警等特别公权力的“特别行政区”。当时的中国领导者蒋介石先生采纳陈仪《台湾接管计划纲要》中的意见,设立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负责接收台湾,全部公署行政人员初定为2000名。但最后接管计划中的规划并未完全实施,长官公署制度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而为人诟病,甚至被称为“新总督府”。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发表终战诏书,二战结束。同年8月29日日蒋介石任命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并于9月1日于重庆宣布成立“台湾行政长官公署”与“台湾警备总部”。同时命陈仪兼任“台湾警备司令”
经过准备后,10月5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前进指挥所于台北成立,接收人员分别在10月5日-10月24日分别由上海或重庆飞抵台湾。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受降典礼于上午十点于台北公会堂举行。降方为日本国所属台湾总督府,而陈仪则代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受降。同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正式运作,机关处所设于原台北市役所(即现在行政院院址)。
主要参加人员有
陈仪、葛敬恩、柯远芬、黄朝琴、游弥坚、宋斐如、李万居(国民政府代表)
林献堂、陈炘、林茂生(台湾代表)
安藤利吉、谏山春树(日本代表)
10月15日,中国军队在台湾基隆登陆,台湾民众传诵著杜甫“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诗句,唱著“台湾今日庆升平,仰首清天白日清,六百万民同快乐,壶浆箪食表欢迎,哈哈!到处欢迎,哈哈!到处欢迎,六百万民同快乐,壶酱箪食表欢迎。”的歌曲(陈保宗词,周庆渊曲),热烈欢迎中国军队进入台湾。二二八受难者家属阮美姝回忆父亲阮朝日当时兴奋的情景:“我父亲八月十五日竟然用跳回来,人还没进门就听到他的声音,大声说我们回归祖国了,我们要做中国人了,不再做日本人!”
中华民国各级政府机关,在叙述二次大战后历史时,仍大量使用台湾“光复”一词。但在民间人士由于各自因素,不认为台湾当时是被“光复”,而使用“二战结束”或“终战”等词。因此,台湾光复一词除了官方现在已鲜少被使用。
一般认为,二次大战后中华民国重新拥有台湾的主权,这也是中华民国官方的立场。主张“台湾地位未定论”人士则认为:《开罗宣言》虽然表达了同盟国支持中华民国接收台湾的立场,但仅是新闻公报而不是正式条约。二次大战日本是向同盟国投降,而不是仅向中国投降。由受降典礼上挂有中、美、英、苏四国国旗及元首肖像可得知,国民政府只是代表同盟国暂时军事接管台湾。但国民政府因国共内战失利,来不及正式签订领土转移的条约,因此“台湾地位未定论”认定中华民国并未重新收回台湾主权,因此不能称为光复。
中华民国政府接管台湾之后,贪污事件频传,米、盐、糖等民生物资上涨十倍以上,通货膨胀严重,民众参政权利和日治时期相比仍未改善,后来更爆发了二二八事件。部分人士对这些不当统治行为反感,虽然不一定反对中华民国接收台湾主权,但对带有胜利意味的“光复”一词不以为然。
台湾在二次大战期间是日本领土,因此属于轴心国阵营,部分人士认为“光复”一词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未能反映台湾的特殊历史背景。
2. 课文难忘的一课写的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故事
课文《难忘的一课》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亲眼看到教师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感人情景。以及在学校里看到有关祖国历史文化的人物画像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朗读声一遍又一遍地激荡着作者的心灵。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少深厚的爱国情啊!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台湾五十年,在五十年中强制台湾学校教日本的语言,想把台湾变成日本。可是侵略者野蛮的行径,永远改变不了台湾同胞火热的爱国心。
希望采纳!谢谢!
3. 一次难忘的语文综合实验活动课内容故事会400字作文
今天,看似平常的一天,可在语文课上,却出现了车马骈阗的热闹气氛.
这节课老师把上次我们写状物作文发了下来.并且表扬了一些同学,让我高兴的是其中竟然有我的名字.老师首先提了我们写作上出现的问题,让我深受启发也意识到自己在写作中的问题.接下来,老师挑了几篇写得好的作文,并叫作者上去朗读作品.
当第一篇的作者阅读完后,班上就已经开始出现骚动了.同学们对此同学带来的工艺品都充满新奇,对于她对工艺品的描写更是赞不绝口,使得大家更期待下一位同学的作品.但下面一位同学,似乎没达到预期的效果.紧接着上去的第二位作者刚拿起话筒,没过两秒就说:“老师,你帮我念好不好?”老师显得犹豫,可在这位“牛人”的再三哀求下,仁慈的老师最终答应他了.这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啊~当然,这还不是最“牛”的部分.
班上的骚动越来越大,老师已经沉不住气了.待第三个人念完之后,老师怒视着动作最大并且看上去长得特别有喜感的小冯(化名),老师的眼神就像一把利剑似的,仿佛要把小冯刺穿!喝到:“冯XX你把你的作文拿上来念!”小冯听到后,眼神里似乎流露出了一丝恐惧,看得出来他很不好受,不过犯了错误就应该接受惩罚.不过,爱笑的他可没那么容易被恐惧打败,他满面春风的上了去.老师依旧瞪着他.可他刚拿起话筒,却突然对着话筒傻笑起来,搞得我们全班人都跟着笑起来.连老师也忍不住了,笑得满脸通红,“生气”的将他推出门外,并关上门.弄得我们啼笑皆非!后来老师让他从后门进来了.
这堂课让我们大家都活跃起来了,大家都很开心.我觉得我慢慢开始喜欢上语文课了,至少是这一节~
参考一下.
http://www.hxtk.com/book/55084/点击网站并点击阅读小说,谢谢
4. 一节难忘的语文课,过程写的是草船借箭的故事
“草船”是什么样的船?为什么文章中用了“借”箭?整个故事发生在原因、经过、结果怎样?生动的情节吸引着学生学生边读边思,激发着学生学习热情。
难点:抓住课文内容,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教师思考:
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学《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记叙了孙刘联合抗曹的过程中,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知过人。文章内容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鲜活,人物关系微妙,中心突出。教学中应把握好文章赞扬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中心,结合学生对文章已有的认知基础,课内外结合,长文短教。
重点:从“草船借箭”中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他的神机妙算。
设计特色:课内外结合,长文短教,读中感悟。
信息资料: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之所能神机妙算使得借箭成功,是因为他具有知自己知彼、知天知地的杰出才能;认识诸葛亮识大体、顾大局的宽广胸怀。
2、帮助学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方法一:
理由: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程序:
一、提示课题,点出“借”字。
据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哪个字是题目的中心词?全文突出哪能个字?
二、理出脉络,围绕“借”字。
A“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B“借箭”的经过怎样?
C“借箭”的结果如何?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并据以上问题给文章划分段落。
三、掌握重点,突出“借”字。
“借箭”的经示是第三段(按三段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A、在借箭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为什么强调不能让周瑜知道?
B、等到什么时候才去开船借箭?为什么等到这个时候?
C、把船停在哪里?怎样停的?为什么?
D、“借箭”时,诸葛亮表现怎样?说明什么?
E、你认为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知天---预测准三天内必有大雾,回来时顺风顺水。
知地----大雾中能所船信在受箭最佳的地方。
知人------鲁肃忠厚(保密备船)曹操多疑,不睹虚实,不敢轻意出击。
表现了诸葛亮足智多谋、才华卓越。并通过周瑜与诸葛亮的语言、行动的对比,表现出诸葛亮顾全大局,豁达大度的风范,反衬出周瑜气量狭窄,妒能忌贤,不顾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难,加害诸葛亮的卑鄙行径。
四、复述巩固,抓住“借”字。
五、演读欣赏,体会“借”字。
方法二:
理由:文章中心主要是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贯穿在文中的主要线索。
程序:
一、复习导入。
组织学生进行补题练习, 练习分清前因后果,训练有条理地表达。
( )草船( )借箭。
二、抓住中心词,突出重难点。
1、引导通读全文,思考:草船借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诸葛亮神机妙算)结合中心词进行质疑,师生共同梳理。
(1)课文哪些内容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诸葛亮为什么能做到“神机妙算”?
2、引导学生分组研读课文,针对思考题进行讨论。教师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建议,从“知天、知地、知人”三个方面,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强调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理解体会。
(抓住中心词,读书质疑,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交流汇报,互相补充。共同操作,深刻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引导复述课文。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互相补充、评价,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师生共同利用准备的教具,边读边演示借箭过程,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复述课文。
(培养合作交流意识,评价意识,动手实践能力。)
4、小结: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填空。诸葛亮是一个( )的人。
三、感情朗读,整体回顾。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整体回顾全文内容,理解故事深层次的前因后果。(周瑜妒忌设局陷害;孔明大败失败周郎。)
四、再回课题,学后质疑、解疑。课题中的“借”换成“取”“骗”“受”“偷”行不行,为什么?
五、拓展表演,综合实践。
利用手中搜集的关于三国人物的资料,表演文中的故事。
资料:
1、《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小说,一百二十回,罗贯中著。罗贯中,元末明初人,名本,号湖海散人,杭州人。《三国演义》的内容是描写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之间的历史事件,重点描写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斗争及兴衰过程。它以三国历史为骨架,其基本轮廓和基本线索以及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与历史记载相去不远,但具体内容和血肉部分则出于虚构创作。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群众中都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2、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生于山东琅琊的一个官僚世家。
3、周瑜:字公瑾,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总督东吴兵马。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东吴名将,周瑜死后,他总督东吴兵马。
5、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献帝时为丞相。
6、原著中对大雾的描写: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苍茫,浩乎无际。甚则穹昊无光,朝阳失色;反白昼为昏黄,变丹青为水黑。
7、原著本章小结:
浓浓雾露满长江,天地难分水渺茫,二十舟船能摆列,万余弩弓尽施张, 飞蝗透草摇天影,孔明今日伏周郎。
5. 读了难忘的小红马这篇课文,哪一个故事使你印象最深刻
我的腿被划破,肿胀得很粗,烂到了骨头,剧痛难忍,毛主席知道后坚决要我骑他的小红马,自己走路这个故事使我印象最深刻,因为这表现了主席对我的关心,对战士的关心,小红马承载着毛主席对战士的爱。
6. 师恩难忘这一课的主要内容
师恩难忘:这是一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6)一节难忘的故事课扩展阅读:
这篇课文的具体段落结构如下:
第一段(1—2节):“我”到邻近的乡村小学去读书,以及介绍了学校的概况。
第二段(3—7节):开学头一天,田老师根据一首小诗编了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后来每讲一课都是如此。
第三段(8—9节):“我”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并终生难忘。
原题《老师领进门》
那年正月新春,我不满6周岁,便到邻近的乡村小学去读书。
这个小学设在庙内,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当时学生少,四个年级才一个班。老师姓田,17岁就开始教书了。他口才、文笔都很好。
开学头一天,我们排队进入教室。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同学上课,叫三年级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手描红。描红纸上是一首小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田老师给一年级上课了。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进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很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越看越喜欢,想折下一枝来。妈妈拦住了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语。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有一年我回家乡去,在村边遇到了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7. 一节难忘的音乐课以故事写一片600字作文不出现人名
“噢——上音乐课了!”看见方老师捧着音乐书走进教室,同学们情不自版禁地欢呼起权来,方老师站在讲台上笑眯眯地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去多媒体教室上课。”话音刚落,大家就争先恐后地冲进多媒体教室。小读者们,你们一定会觉得那种场面一定很有趣的。
方老师走进多媒体教室,大声地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蒙古族的一首歌曲,那就是《那达慕之歌》。”老师按下按钮,音响里立刻播出优美动听、清脆悦耳的《那达慕之歌》,在美妙的歌声中,我恍如身临其境,见到了我穿好了服装,跨上了高大威武的骏马,走进宽敞的跑道,枪声刚响,大家就你追我赶,奋勇向前,争先恐后地冲向终点。生怕自己输掉。直到音响的声音戛然而止,我才从联想中清醒过来。方老师说:“我唱一句,你们唱一句,行吗?”我们说:“嗯,好的。”于是,我们就这样反反复复地跟着方老师唱起来。还没到一会儿,我们个个都能流利地唱起来。方老师又说:“现在我们来学怎样跳舞。先要这样,然后再这样,最后再这样……”。
“叮——”,下课铃响起来,音乐课要结束。可是同学们还在唱着、跳着……,久久不肯离去,最后大家还是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多么难忘的一节音乐课啊!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8. 把《难忘的一课》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并和他们一起了解台湾的历史 简写 自己写
西班牙人首先开始统治台湾,然后被荷兰人赶走,并统治了台湾,沦为己有,后来,又被日本统治,最后,还是回归了中国。
9. 《难忘的一课》故事梗概怎么写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课文开头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和“我”当时的身份内,然后叙述了在一所容乡村小学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写在一所乡村小学的所见所闻,先写老师教孩子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动人情景,再写在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场面,最后写作者在这所学校所见所闻的总的感受。“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寓意深刻。第一次是在课堂上,老师“一笔一画地写”,然后和孩子们“一遍一遍地读”,读得是“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反映了这些刚刚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下回到祖国怀抱的台湾师生强烈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第二次也是在课堂上,不同的是,这是作者在师生爱国之情的激励下,情不自禁地走进教室,跟着老师一起读这句话。反映了作者跟这所学校的师生有着共同的爱国之情。第三次是作者参观了学校里的中国伟人像之后说的,此时,作者内心无比激动和感动,他为祖国历代伟人像重新出现在礼堂而激动;为教师和孩子们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而感动。
10. 在《难忘的一课》有几个故事
《难忘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回以后,作者在答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