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掩耳盗铃的故事500字
『壹』 生活中掩耳盗铃的事例作文500字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吧。它讲的是:一个盗贼,去盗取一个他喜欢的铃铛,为了不让主人听见,就把自己的耳朵堵住,结果他自己没听到,却把主人引来了。我觉得那个人实在太愚蠢了,他这样做不就是自欺欺人吗!类似这样的人在我们班上也有。早上,我发现有的同学早早地来到学校,以就拿着别人的作业抄了起来。当然,也有苦思冥想想不出来的,也只好拿着别人的“借鉴”一番。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就好比把别人吃剩下的东西又吃了一遍,一点“味道”都没有。其实,他们的这种做法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就是为了下午不想留到学校,为了想看到老师的大红勾,给自己一点儿精神安慰。但是有没有想到考试的时候可是一人一个位置,或者和其他不同年级的同学坐在一起,那时,你怎么去抄?谁又会让你抄!到时你就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在课堂上,有的同学不专心听讲,老师结束时问同学们听懂了没有?有些同学就会跟着听懂的同学一起回答:“听懂了!”等到该做练习时,老师还是出的类似的,有些同学就不会做,下课时我的也会“”。因为他不愿意承认自己不会。哎!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呀。我问xxx:上课老师问听懂了没有,你怎么 “”自欺欺人,说你听懂了?“你管不着!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哼!”他地说。“懂就是懂,不懂就不能装懂。拿来,自己的作业自己做,你的这种行为是对自己的欺骗!”我气愤地说。哎!简直太闹心了,气得我那一节课都没上好。同学们,我们是不是应该常常提醒自己,不能有依靠心理,要相信自己呢。抄作业最大害处会使自己失去思考的机会。不会思考的大脑,那是多么可悲啊!最后,我想劝劝有些同学,要想成功,必须要有真才实学,凭借真本事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要再掩耳盗铃了。
『贰』 关于《掩耳盗铃》的故事
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专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属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
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
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
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
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
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
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
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
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是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钟铃这个成语出自战国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自知》
自以为是自欺欺人的人
『叁』 掩耳盗铃寓言故事
《吕氏春秋·自知》中记述说,春秋时晋国贵族范氏被灭,百姓都跑到范氏家中拿东西,有人拿了一口钟,想背走,但钟太大,无法背走,便用锤子砸,结果钟发出巨大响声,那人担心别人听到来争夺,便捂着耳朵继续砸钟。
《吕氏春秋》随后评论说:“不愿让别人听见是可以理解的,不愿让自己听见就说不通了。作为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岂不和这是一样的么?厌恶别人听到其过错还说得过去。”
故事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有的人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苦果。
(3)关于掩耳盗铃的故事500字扩展阅读: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后来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
《吕氏春秋》之后,掩耳盗钟成为一个成语,唐朝人刘知己在《史通·书志》中写道:“掩耳盗钟,自云无觉。”宋代以后掩耳盗钟逐渐演变为掩耳盗铃。 在《红楼梦》《镜花缘》等小说中都有“掩耳盗铃”的说法。
『肆』 掩耳盗铃的故事成语故事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望采纳,谢谢您!~
『伍』 把《掩耳盗铃》改写成故事600字
没想到,这个人的。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在官府巡逻的人听到了叮铃叮铃的响声。巡抚们马不停蹄地往这边飞奔赶来,而那个偷铃铛的盗贼却毫不察觉,正踮着脚目不转睛地看着铃铛,右手使劲地拽着铃铛,左手紧紧地捂住耳朵,腰和屁股用力地扭一扭的,嘴巴笑得都合不拢了,眼珠子都快掉出眼眶来了。正在那里乐滋滋地想着:哈,哈,哈我偷到了这个铃铛之后,这个铃铛该挂在哪里呢?床头?门口?我真是一个大才子,想出这样的方法,哈哈···别人一定会羡慕我的。
就在这个时候,官府的人已经赶到了现场,急忙扑了上去,一下子将毫不擦觉的偷铃贼按到在地,气势汹汹地说:“你在做什么?在这偷偷摸摸的,快老实交代。”一句古话说的好,做贼心虚,偷铃铛的贼脸马上红了,结结巴巴地说::“我是在偷,不,不是,我没偷铃铛。”官府的人瞪着他说:“还想骗我,我还没说你在偷铃铛,你就说了,快说!”偷铃铛的人害怕地得发抖了,忍不住说:“是,是的,我确实在偷铃铛,因为它实在太让我眼馋了,我忍不住就想偷了,所以我就来了。可是这不,我还没偷到,你们就来了嘛。”巡逻的人说到:“哼,跟我去一趟官府吧!”偷铃铛的人急忙说到:“等一下,我问你,我都把我的耳朵紧紧捂住了,你怎么还能听到铃铛的响声呢?请你们先告诉我,我再跟你们走!”巡逻的人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大声说到:“你真是个蠢货,你把你的耳朵捂住了,但是没有把我们的耳朵都捂住呀,你听不见,可是不表示我们也听不见呀。哎,真是不可理喻,哈,哈,哈,哈!"
『陆』 掩耳盗铃的故事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
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
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6)关于掩耳盗铃的故事500字扩展阅读:
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原文:
“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
晋国的大夫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发出了况况的声音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
和他来抢夺这只钟,于是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害怕别人听见,很正常;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那就太糊涂了。
掩耳盗铃的近义词:
弄巧成拙
弄:卖弄,耍弄;巧:灵巧(指心思);拙:笨拙。本想耍小聪明,结果反而误了事。
出自:明朝·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六回::孩儿系深闺幼女,此事俱是父亲失言,弄巧成拙。
示例:他本来想给大家一个惊喜,没想到却弄巧成拙了。
掩耳盗铃的反义词:
众所周知
大家普遍知道的。
出自:《玉娇梨》第二十回:“城中宣杂难住,莫苦就在众所周知石村卜一居,与白公为邻。”
示例:大家对于电脑走进百姓家都众所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