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家风小故事一千字

家风小故事一千字

发布时间: 2020-12-03 12:40:06

① 家风小故事 300字左右(四)

家风是一个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在我们家,家风是艰苦朴素。艰苦朴素专,指吃苦耐劳、勤俭属朴实,从来不铺张浪费。爸爸说:“浪费是最不应该做的事。”只要我买了一些可以不买的东西,他就会严厉地批评我。一次,正好过圣诞节。我嚷嚷着要奶奶买礼物,奶奶答应了。到了文具店,看着琳琅满目的货架,我恨不得把它们全买回去。东瞧瞧,西望望,我的目光落在了一只蓝笔身上,正当准备结账时,我突然发现货架顶端有一只很漂亮的自动铅笔,我心想:现在用的这支笔正好太旧了,今天正好换只新的吧。但扫过条形码后,屏幕显示为70元,“呀,这么贵!”我的心里无比纠结:到底买还是不买呢?最终,我把这只笔买了下来。回到家,这件事被爸爸知道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笔能用就行了,为什么还要买更好的笔和别人攀比呢?下次一定要改正这种习惯。”爸爸说的话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良好的家风让我养成了许多好习惯,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家风陪我成长!

② 家风小故事50字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回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答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孔融让梨》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故事之一,该故事发生在孔融四岁的时候,他和哥哥们一起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这则故事告诉人们,凡事都应该懂得谦让。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 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③ 关于家风的小故事有哪些

关于家风的小故事有:

一、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

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二、吉鸿昌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三、钱基博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

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四、朱德

学习,是影响朱德一辈子的事情。为“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朱家节衣缩食送朱德走上了学习的道路,从而改变了他的命运。学习,也是朱德一辈子最为关注的事情。他常用“革命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并且强调“不学习就会落后,就不能跟社会一道前进”。

他循循善诱地教育子女努力学习。新中国成立前后,女儿朱敏还在苏联学习,每次回国朱德总要问她是不是学习了毛主席著作。由于朱敏从小生活在国外,中文水平较差,朱德就戴上老花镜,让朱敏坐在他身边,教她一字一句地读。

他一边读,一边讲解,每讲完一段就问她懂了没有。如发现她哪些地方还未理解,就一遍又一遍地重新讲解,直到她真正弄懂为止。朱敏结婚时,朱德送给她的礼物也是刚刚出版的《毛泽东选集》。

五、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对他的评价估且不论,但他的家庭教育却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以“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自己身体力行,教育子女也养成勤劳作风。要求“诸男在家勤洒扫”“诸女学洗衣,学煮茶烧菜”。

还为曾家妇女规定了“日课”四项:“食事”,每天早饭后做各种小菜;“衣事”,已午刻纺花或绩麻;“细工”,傍晚即晚饭后做男女布鞋或缝制衣服。曾国藩作为封侯拜相之人,对“日课”还要定期检查,亲自抓落实。俗话说:“人贵勤”,可见,曾家的“崇勤”家风着实可赞。

④ 家风小故事300字

良好家风的是我们创造美好世界的第一步,它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走向。

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我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虽然没有明令家风家训,却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言传身教,形成一种无形的道德力量,为我的独闯世界指引方向。

小时候家里很穷,在那个温饱都不能解决的年代里,一家人却有着太多的快乐和幸福。

父亲淳朴勤劳,爱看书,闲暇之余会给我们讲故事。

母亲忠厚善良,勤俭节约,喜欢唱歌,偶尔也会唱给我们听。

那时候,我们家破落的院子里,时常飘出欢歌笑语,让艰苦的岁月也变得欢快无比。

每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母亲会说:“坚持就是胜利!”;父亲每每都会表现出男子气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父母的教育下,我们兄妹五人,三个大学生,这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所经受的经济困难可想而知。

现在回望,匆匆那些年,所有困顿窘迫竟没有一丝印象,去面对眼前的重重困难,留下只有一家人积极阳光笑脸和团结奋进美好的画面

⑤ 优秀家风小故事

家风家训小故事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每一个家庭都有淳朴的家风,每一个家长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可以说,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事方略的潜移默化。
记得小时候,每到节日,特别是春节,年三十,一家人在一起看春节晚会,吃年夜饭,我父亲就开始给我们讲他小时候的事:他爸爸(她的爷爷)是一个大家庭20多人,吃饭的时候,我爷爷先给我太爷盛饭,太爷动筷了,他们才敢吃饭,我太爷就把好吃的给我爸吃一口,这就体现了我们“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家风。每到节日,农闲时节,村里的有些人就聚在一起赌博,父亲就告诫我禁止参与赌博,赌博能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准吸烟:烟有百害,无一利,酒少喝怡情,喝多伤身,我就养成了不吸烟不赌博,少饮酒的习惯。母亲每天都讲: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吃饭时不能说不吃或不想吃什么什么菜,不剩饭,不浪费;尊老爱幼,不能顶撞父母,从小养成懂礼貌的好孩子; 不说谎话、不爱占小便宜,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父母身传言教的教导我们,“和为贵、孝为先、勤为宝、俭为德”“知

⑥ 家风家训小故事

家风家训小故事:

一、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对他的评价估且不论,但他的家庭教育却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以“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自己身体力行,教育子女也养成勤劳作风。要求“诸男在家勤洒扫”“诸女学洗衣,学煮茶烧菜”。

还为曾家妇女规定了“日课”四项:“食事”,每天早饭后做各种小菜;“衣事”,已午刻纺花或绩麻;“细工”,傍晚即晚饭后做男女布鞋或缝制衣服。曾国藩作为封侯拜相之人,对“日课”还要定期检查,亲自抓落实。俗话说:“人贵勤”,可见,曾家的“崇勤”家风着实可赞。

二、鲁迅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三、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

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四、吉鸿昌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的父亲病死后,在瓷碗上写下“不允许官员发财”六个字。他要求陶瓷厂模仿批量烧制,并将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瓷碗分配会上,他说:“虽然季宏昌是一名高级官员,但他绝不会欺负人民,掠夺人民财富。我要牢记他父亲的教诲,做一个官员,为世界上的穷人做好事,并邀请你的兄弟来监督他。”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为百姓考虑。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五、朱德

学习,是影响朱德一辈子的事情。为“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朱家节衣缩食送朱德走上了学习的道路,从而改变了他的命运。学习,也是朱德一辈子最为关注的事情。他常用“革命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并且强调“不学习就会落后,就不能跟社会一道前进”。

他循循善诱地教育子女努力学习。新中国成立前后,女儿朱敏还在苏联学习,每次回国朱德总要问她是不是学习了毛主席著作。由于朱敏从小生活在国外,中文水平较差,朱德就戴上老花镜,让朱敏坐在他身边,教她一字一句地读。

他一边读,一边讲解,每讲完一段就问她懂了没有。如发现她哪些地方还未理解,就一遍又一遍地重新讲解,直到她真正弄懂为止。朱敏结婚时,朱德送给她的礼物也是刚刚出版的《毛泽东选集》。

⑦ 家风小故事

篇一:家风故事

欣赏“你幸福吗?”,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回答,但答案又是相似的。同样,“家风是什么?”,一千个人也一定会有一千种回答。最近中央台有许多关于家训家风的现场采访,看到也听到了很多家庭讲述着自己的家训家风故事。

自己出身农村家庭,父母文化水平有限,但更多的是以身作则与言传身教,一般不会去具体概括家训是什么,家风是什么。但在我成家立业后,父亲向我提了“对外要和、对友要忠、持家要俭”的要求,并把它随手写在门板上,可以说这就是我的家训,也是我生活的准则吧,在教育儿子上亦是如此。

曾有一次,儿子衣服内的羽绒被小伙伴们当做玩具吹得满天飞,我得知后很是生气,质问儿子为什么没有反抗或者去告诉老师,可儿子一句平淡的话语却让我很是羞愧,“爸爸,别生气,这又没关系的,我又不疼,衣服少了几根羽绒没啥关系。老师看见已经批评他们了。”那时,我确实被小家伙的“胸襟”所折服,是的,儿子这不是懦弱,而是自己对待别人的宽容的做法。试想,如果当时他就立刻反抗,甚至与小伙伴打做一团,那场面和结果可以想象,但正是他的“平静”化解了一切,看来,“对外要和”这条家训真正深入了他的心,而且这样的事情也是不甚枚举。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感谢父亲给我的“家训”,我也会一直用它——“对外要和、对友要忠、持家要俭”浇灌我的小“苗苗”,营造属于我们家的良好的家风。

篇二:家风故事

中国是一个文明的大国,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五千年来悠久的文明历史文化传承一代代每一位中国人。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每个人都应严格要求自己。长辈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小奶奶就教育我长大后要乐于助人,要诚实、正直、守信用、尊老爱幼,勤劳节俭。还要自信,自爱,这都是我们中华名族的有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

在奶奶那一代的时候,她的妈妈教育她说要把人先做好,才能做好事。渐渐地有了爸爸,他长大成人以后,爷爷奶奶对他管教很严,不允许爸爸抽烟喝酒,还规定他晚上不能超过十点回家,到哪去都必须经过父母同意才能出门。听奶奶说;‘爸爸小时候非常有礼貌,见人就叫,连在路上遇见乞丐也要跑上去叫他。一直到现在,这个好习惯从未变过。在这点上我要向爸爸学习。养成有礼貌的好习惯。

每次奶奶送我去上学,在公交车上看到有老人上车,总会叫我让座,甚至还会把自己的座位让给比她年纪更大的老人。其实奶奶她也是老人,她也六十多岁了,可是他觉得那些年纪更大的老年人比她更需要那个座位。奶奶这几十年来从没忘记她妈妈的话,一直是按着妈妈的话做的,她在我家这一带是出了名的好媳妇,好女儿。

奶奶一直是个乐于助人,善良的人,只要别人开口,她一定会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哪怕是吃点亏,她也从不计较。奶奶常说;“吃亏是福’也可能是奶奶做了许多好事,老天爷都看在眼里,奶奶跟同龄人比起来比他们都要健康,这都是奶奶的善良、正直、乐观的心态换来的好身体,这就是大概人们说的好人有好报吧!

每次我去朋友家玩,奶奶、爸爸妈妈经常提醒我到别人家要有礼貌,不能乱翻别人家的东西,更不能把别人家的东西带回家。告诉我无论在哪里,只要遇到有需要帮助的人,一定要积极地去帮助他。在父母的教育和带领下,我也知道怎样节约用水,不乱花钱,有空时帮妈妈做家务,尽量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奶奶,爸爸妈妈为人处世的方式上,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慢慢地,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也正在努力的向着这个目标前进。

篇三:家风的故事

我的父母都是七十年代的中专生,我的爷爷奶奶则是四十年代的农民。自从我懂事开始,我听的最多的话是:做人要勤俭节约,以人为善,礼貌待人,诚实守信。特别是在我做错事时,爷爷最喜欢给我上政治课,奶奶则说了又说,我有时烦起来会来一次反抗式的大喊:“拜托,奶奶同志,您已经讲了N次了,我的耳朵都长了啊……”,可是奶奶似乎没听到我的反抗,还继续说:“你这孩子啊,要懂礼貌,刚客人来了都不懂得打个招呼……”。“……我似乎对这样的教育已经习以为常了,这应该说是我这个家的家风吧。

从我记事起,我的家经常有客人,长辈们从来都是笑容满面地招待客人,把最好的东西拿给客人吃,最后客人走了才轮到我们这些孩子的份,我们从不敢吭声,客人们总会表扬我们:”你们家的孩子真懂事啊”,但是我调皮的个性,有很多时候也会招来长辈的不满……有一年的春节,我把家族要请叔公的盐鸡偷吃了一半,把鸡翻过身,当叔公吃时才发现,过后爷爷狠狠地批评了我,要我半蹲一个小时记住这次教训。

在我的家里,最勤俭节约的人是奶奶了。奶奶每天天没亮就起床做家务,等我们要上学时,奶奶已经出门去买菜了,每次家里有剩菜剩饭,奶奶从不倒掉,而是自己吃了。爸爸担心她胃不好,不让奶奶吃剩的食物,奶奶只好偷偷地吃了。有一次,我刚放学回家,发现家里来了三只小鸡,原来是奶奶为剩菜剩饭找到好的“去处”了……哈哈,这真是两全其美呀!

要说诚实守信,那就要属我的老爸了。有一回,老爸心血来潮,向村委会承包了1000棵荔枝树,合同承诺收成时付给村委两万元,没想到那年刚好碰到强台风,1000棵荔枝总的收成不过两千多,很多好朋友都说情有可原,劝老爸向村委提意见……结果老爸向舅妈借了钱毫不犹豫的把两万付给村委,老爸过后说“我的固执,是因为我的父亲从小对我说:做人要诚实守信。我没有预测好,只能自己负责呀!”

家风是雨,孩子是苗,这样的家风让我受益匪浅啊!

篇四:家风故事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最近,随着“家风”一词火了起来,脑海中不禁涌现出爷爷奶奶教育我的一幅幅景象。

小时候,每次上学校之前,奶奶总爱叮嘱我几句:“孩子,到学校千万别和同学磨牙(亳州俗语,指吵架或打架),如果有人欺负你,就回来跟我说,我去找你们老师。”!奶奶生怕我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老是有事没事给我上“政治课”,讲一些经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宽宏大量,在学校要和老师、同学和睦相处,不要动不动就和其他人发生冲突。在奶奶的谆谆教诲之下,我基本上没有和老师、同学发生过矛盾。

爷爷爱给我讲很多关于他当年服兵役的经历,告诫我:“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几个能吃苦耐劳的。你要从小学会能吃苦,否则不能干成什么大事!”爷爷还教导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经历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环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方可出类拔萃。也许这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想。

现在,我已经步入高中,成为一名高中生,早已养成了乐于助人、艰苦朴素等好习惯。仔细想想,这些都和我们家的家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奶奶还是在每次去学校之前给我上“政治课”,爷爷还是时不时在饭前饭后给我聊聊关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非常乐于聆听他们的一言一语,因为那正是我们家的好家风。

我一直在想,树立端正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是值得弘扬的民族文化。如今社会一些不良习气已逐渐退出人民的视线,“正能量”得以传递,如再加上优良家风以打造,那么咱们社会的风气将会更加纯洁,人民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国家的未来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⑧ 我家风家训小故事

曾国藩的家风四字八句诀
清明将至,恰逢“家风”一词正盛行于坊间。
只见的小记者大街上逢人便问家风,懵懂的菜贩子硬着头皮说不短斤少两,大爷大妈一脸茫然地挤出“和善”啊“吃苦”啊等等,学生则必是“好好学习”,白领则俱云“打拼”,战士则无外乎“练好本领保家卫国”。但凡他们口中所说的,与中国人传统的“家风”,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词儿。
“家风”,原是与门阀密切相关的,是士族世家讲究的东西,常见的如“书香门第”、“耕读传家”者是也。具体落实在行动上,家风起码须具备以下三个特性:一是家族上下约定俗成,共同认可;二是祖孙世代相传,风尚自然延续;三是非蜻蜓点水的一鳞半爪,而是涉及家族每个成员每个生活细节的较系统的言行规则。“风”不是一言半语,“风”是长期完善形成又共同自觉践行的准则和习惯。
那位问了:难道平民老百姓就没资格讲“家风”吗?非也。主要是草民百姓没那工夫,饱肚子是顶顶要紧的事,遇见官员贪婪、天降灾难,还会揭竿而起呢,遑顾儒雅门风?顶多是父母交代一两句:乖,别惹事!这充其量是临时的教诲和叮嘱,与高门大户的所谓“门风”,风马牛不相及。
曾文正公,用梁启超的话说,“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曾国藩出身于湘乡的一个缙绅之家,标准的“耕读传家”者。所谓“耕”而又“读”,耕则退可以自守,读则进可以入仕。——此足见家风既包含道德提倡,初衷更在于子孙立世、光耀门楣。
曾国藩做了十年京官,平定太平天国立下头功,坐镇两江总督,晚年在写给二弟国潢的信中,总结其祖父星冈公遗教的家风家规,概括为“四字八句诀“。具体内容是这样的,他说:“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吾家世代皆有明德明训,惟星冈公之都教,尤应谨守牢记,吾近将星冈公之家规,编成八句云:“书蔬猪鱼,考宝早扫,常说常行,八者都好,地命医理,僧巫祈祷,留客久住,六者俱恼。”盖星冈公于地命医家世世守之,永为家训,子孙虽愚,亦必使就范围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家族子弟的贤与不贤,六分是先天遗传,四分来自于后天的教育,我家世代都有明德明训,特别是祖父星冈公的谆谆教导尤其应该谨守牢记,我近来把祖父的家规,编成四字八句,即:“书蔬猪鱼,考宝早扫,常说常行,八者都好,地命医理,僧巫祈祷,留客久住,六者俱恼。”
“书“者,勤奋读书,广博求知。
“蔬“者,自耕苗圃,栽花种菜。
“猪“者,开圈养猪,正所谓”养猪也内政之要者“——有肉吃!
“鱼”者,开塘养鱼,如曾国藩在日记中所写:“屋门首塘养鱼,亦有一种生气。”
文正公总结道:“家中养鱼、养猪、种竹、种蔬四事,皆不可忽。一则上接祖父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外而有一种生气,登其庭而有一种旺气。”
“考”者,及时祭祀,敬奉祖考。在儒家的传统教义里,正像曾国藩祖父所言:“后世虽贫,礼不可堕;子孙虽愚,家祭不可简也。”清明即至,神州山川尽烧钱,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景象又将上演,此虽不利于治霾,却大有助于孝道。
“宝”者,邻里亲朋,友善相待。“人待人,无价之宝也。”
“早”者,很明显,早睡早起,生活规律。
“扫”者,洒扫庭除,勤劳整洁。既培养热爱劳动,也彰显居家品位。
上述八项做好了,养成良好的习惯,“常设常行”,落实在行动上,家庭保证和睦幸福。而下面几项,曾文正工家自祖上就一直不太提倡。
“地命医理,僧巫祈祷”,看风水、算命、和尚、巫道以及郎中,这些人,能远离就远离,别亲近接纳这些人,只能带给你无尽的烦恼。
曾氏的四字八句家风秘诀,用当今的话展开来讲,就是刻苦学习、自食其力、尊长敬老、诚信待人、远离邪恶。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几多不谋而合,只是,要真正做到并培育为惯常的风气,难上难矣!是故,家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更非只言片语得来。

⑨ 家风小故事100字数限制

一日与师兄聊天,他说我张嘴闭嘴“您”“您”的很是奇怪。我反问,“对师兄这不是应该的吗?”“是是,只是觉得你太客气了”“也是从小家里就这么教的”“说的是,现在的孩子们净不懂规矩的”。我听了一愣,细细咂么规矩这二字,大有国法,小有家规。
我妈不是什么文化人,但为人比较体面。从小她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人活着是要有规矩的,孩子在街上走,穿着打扮看娘的手艺,说话办事显出爹的教养。出来这么多年,每每通电话她从不嘘寒问暖,而是一再叮嘱:这年头早已经没有饿死的了,但在外面混的好坏没关系,别给爸妈丢人就行。甚至在择偶上,她的第一标准无所谓富贵,而是父母要知书达理。
话不好听,道理是对的。
细想想,从小我们家里的规矩真是多多。光从吃上说,全家人围坐着用餐,大人不动、小孩不能动,长辈坐在正中,其他人依次而坐,一般来说夫妻要挨着。有的孩子得宠可以挨着老人,但座椅不可高于长辈。吃饭坐下就不能再换位置,端着碗满处跑那是要饭的。不能拿筷子敲碗,喝汤不许吸溜,吃饭不能吧唧嘴,闭上嘴咀嚼是基本礼仪,小孩吃饭出声会挨骂。夹菜只能夹前面的,不许过河;许骑马夹,不许抬轿夹;骑马指夹浮头的菜,抬轿就是抄底。吃饭时不能一只手在桌下。家有客人,要谨记茶七、饭八、酒满。客人回碗时一定不能说:还要饭吗?得问:再给您添点?
去人家串门,拍门时先轻敲一下,再连敲两下。急促的拍门是属于报丧,本家必不悦。递剪子时手要攥着剪子尖儿,把剪刀柄让给对方。与人拍照合影,轻易不搭对方肩膀,除非是长辈疼孩子。
另外,我们家老人教育孩子还有许多琐碎事。不许叉腿坐着,不许喳喳呼呼,不许嘬牙花子,不许斜眼看人,老说眼斜心不正。不许掳袖子挽裤腿,不许斗楞腿,所谓男抖穷女抖贱。
当然,自己也不是什么都还在守着。规矩是人定的,可能也在变,但与人为善,对长辈、社会、生命的三分敬畏之心、礼待规矩在任何年代、任何国度都不能丢。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