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故事
Ⅰ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梗概
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从南京、太仓一带至福建长乐太平港扬帆出海。庞大的大明船队,从此开始长达28年的海外宣扬国威和寻求贸易的远航。
朱棣是大航海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从船队出海的第一天起,他就在陆地上指挥、控制和支持着这一伟大的航程。他下令在江浙、福建、广东、湖北一带造船,并在全国范围扩大瓷器、丝绸、茶叶等出口货物的生产。
同时,借大航海之机实施永乐中兴,开始编纂《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他还与姚广孝微服私访,恢复生产,与民休息。徐皇后也励行节俭,并抱病亲身劝桑。从而,使国家迅速实现了复兴,为下西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保障。
郑和率船队第一次下西洋,恢复了明王朝对南洋诸岛的管辖,命名了景弘岛、永乐群岛等。此间,郑和船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打击大海盗陈祖义。此人在南洋地区多年为非作歹,无人治服,致使大明与南洋航道不通。郑和率船队与其斗智斗勇,终于为南洋各国除了一害。
大明宝船队在访问了南洋和南亚的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古里、旧港等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均推行和平外交,迅速发展了大明王朝在海外的影响,尤其和当时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海域地区的人民,结成了无比亲密的关系。
(1)郑和下西洋故事扩展阅读
主要角色:
1,郑和
12岁的郑和被净身送往京城,燕王朱棣举兵用武力夺得皇权。郑和成为朱棣的得力助手,并将朱棣下西洋的构思变为现实:消灭海盗陈祖义,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想穿越大西洋,但因航线有误等原因最终失败。
2,朱棣
朱棣开元登基后,为洗清自己的“篡逆”之名,决心直追汉武唐宗,开创一代盛世。登基之初,他赐马和姓“郑”,随之,悄然改变朱元璋的禁海国策,任命35岁的郑和为统率大明宝船队下西洋的钦差总兵官。他是大航海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从船队出海的第一天起,他就在陆地上指挥、控制和支持着这一伟大的航程。
Ⅱ 郑和下西洋的小故事
郑和的船队在绿宝石般翠绿的大海上航行,他们到过马尔代夫的环礁,在亚丁港停留过,然后船队顶着狂风沿非洲海岸航行到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和布拉瓦、肯尼亚的蒙巴萨……郑和的船队也曾到过马达加斯加海域。
郑和的非洲之行是中国人远征海外的巅峰。1419年郑和返回时,一批非洲国家的使节也随他来到中国,当然随他回来的还有一只长颈鹿。1420年,这些非洲国家的使节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宾客应邀参加了紫禁城的落成仪式。
郑和下西洋期间,海外国家与明朝的“通贡”由洪武年间的几国增加到了30多国,从东南亚输入中国的货物多达185种。众多的海外货物输入中国,为中国动物植物学、医药学和瓷器、玻璃等制造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外来成分。通过官方和民间两种贸易途径,郑和成功地构建起一个中国东南亚经济贸易网,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建立了密切的政治、外交、贸易关系,双方的文化交流历久不衰。 这个是我自己想的 其他人是抄我的呀呀
Ⅲ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总共出海七次。 永乐三年(一四零五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回达爪哇岛上答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阇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郑和下西洋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然而,郑和身负永乐皇帝的秘密使命,怕一旦大开杀戒,沿路西洋各国恐惧明朝前来侵略,之后又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Ⅳ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介绍 郑和下西洋的过程是怎样的
这七次的航海,郑和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有苏门答腊岛、爪哇、古里、天方等专。最远属到过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而且也很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达爪哇的时候,爪哇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地盘被西王占领。郑和带领的船队来到集市上做生意,被误认为是派来援救东王的,于是大概有一百多号人被西王所杀。郑和部下的其他军官都认为将士们的血不可白流,欲向西王宣战。爪哇事件之后,西王非常害怕,派使者前去谢罪,欲用黄金赔罪。总体来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损失了那么多人,按照常理一定要开战才对。但是郑和知道这是一次误杀,化干戈为玉帛,用和平的态度处理这件事。明朝也决定放弃西王对他们的赔偿,西王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感恩,从此两国之间和睦友好。
Ⅳ 郑和下西洋故事,演讲3分钟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经过明初几十年的发展,明朝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实力增强。雄才大略的明成祖,产生了派遣使团出海,与西洋各国往来贸易、宣扬国威的想法。但据推测,明成祖遣使远航的动机中,还有私人打算。
南京宫殿大火扑灭后,并不见建文帝尸身。建文帝是不是像传闻那样,逃到海外去了呢?万一他再利用皇帝身分,号召人们回来讨伐自己,岂不麻烦!不管怎样,还是派个信得过的人出去看看放心点。
明成祖一直在物色一个能为他承担如此重大使命的人。
还是在明太祖的大军征讨盘踞云南的元朝势力梁王时,曾带回一个十二岁的孩子,送入宫中做小太监。这个孩子姓马,小名三保,回族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朝拜过伊斯兰圣地天方(麦加)。孩子聪明伶俐,讨人喜爱。明太祖将他送给燕王朱棣做侍童。
三保成人后更加帅气,身高体壮,声音洪亮,精明能干,机敏过人,深得燕王的信赖。在“靖难”之役中,他立过战功,被燕王赐姓名为郑和,提升为内宫太监的首领。
忠心耿耿、文武双全的郑和就成为明成祖最合适的人选。
经过几年的准备,以郑和为钦差使臣的使团组成了。这个使团包括各级官员、士兵、水手、航海技工、医生、翻译共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海船六十多艘。海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在当时世界上属于第一流,航海技术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公元1405年7月11日,郑和船队从江苏太仓刘家港起锚出海,开始了第一次远航,前往西洋。当时的西洋,指中国南海以西的地区。
第一站,船队访问了占城国。占城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对中国很友好。郑和到达时,占城国王骑着大象,率领臣民,穿戴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出城迎接。
郑和宣读了明成祖的诏书,传达了友好往来的愿望,并赠送了礼品。国王非常高兴,同意派遣使臣回访。
接着,郑和访问了爪哇、旧港(今印尼巨港)、苏门答腊、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等国家和地区。在爪哇,郑和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充满当地民间风情的“步月行乐”游戏。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中天。椰树林中,成群的姑娘,嚼着槟榔,挽着手臂,唱着民歌,慢慢地绕着一间间房舍行走。当歌声透进木屋时,屋里的主人会兴致勃勃地走出屋来,撒一把钱,姑娘们嘻嘻哈哈地拾着小钱。
但当郑和的船队经过马六甲海峡时,遇到了一伙海盗。海盗的首领叫陈祖义,广东人,洪武年间纠集同伙,在大海上横行霸道,抢劫过�亚非国家还保留郑和的遗迹,如爪哇的“三宝垄”、泰国的“三宝庙”、印度古里的纪念碑等。
————————————————
希望采纳,你的支持是我们的动力!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经过明初几十年的发展,明朝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实力增强。雄才大略的明成祖,产生了派遣使团出海,与西洋各国往来贸易、宣扬国威的想法。但据推测,明成祖遣使远航的动机中,还有私人打算。
南京宫殿大火扑灭后,并不见建文帝尸身。建文帝是不是像传闻那样,逃到海外去了呢?万一他再利用皇帝身分,号召人们回来讨伐自己,岂不麻烦!不管怎样,还是派个信得过的人出去看看放心点。
明成祖一直在物色一个能为他承担如此重大使命的人。
还是在明太祖的大军征讨盘踞云南的元朝势力梁王时,曾带回一个十二岁的孩子,送入宫中做小太监。这个孩子姓马,小名三保,回族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朝拜过伊斯兰圣地天方(麦加)。孩子聪明伶俐,讨人喜爱。明太祖将他送给燕王朱棣做侍童。
三保成人后更加帅气,身高体壮,声音洪亮,精明能干,机敏过人,深得燕王的信赖。在“靖难”之役中,他立过战功,被燕王赐姓名为郑和,提升为内宫太监的首领。
忠心耿耿、文武双全的郑和就成为明成祖最合适的人选。
经过几年的准备,以郑和为钦差使臣的使团组成了。这个使团包括各级官员、士兵、水手、航海技工、医生、翻译共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海船六十多艘。海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在当时世界上属于第一流,航海技术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占城国王骑着大象,率领臣民,穿戴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出城迎接。
郑和宣读了明成祖的诏书,传达了友好往来的愿望,并赠送了礼品。国王非常高兴,同意派遣使臣回访。
接着,郑和访问了爪哇、旧港(今印尼巨港)、苏门答腊、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等国家和地区。在爪哇,郑和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充满当地民间风情的“步月行乐”游戏。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中天。椰树林中,成群的姑娘,嚼着槟榔,挽着手臂,唱着民歌,慢慢地绕着一间间房�进的。
公元1405年7月11日,郑和船队从江苏太仓刘家港起锚出海,开始了第一次远航,前往西洋。当时的西洋,指中国南海以西的地区。
第一站,船队访问了占城国。占城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对中国很友好。郑和到达时行走。当歌声透进
Ⅵ 郑和下西洋的小故事
本姓马,小字三保,明云南人。成祖时为太监,赐姓郑,航海至南洋、印度、波斯、非洲东岸等处,开中外交通最远的航路,宣扬威德, 助马来西亚建国,海外诸国争来朝贡。时人称为三保太监下西洋,是明代初年的盛事。
在公元一四○五至一四三三年这段短暂的时间,总兵太监郑和所指挥的宝船船队,七次英雄式的远航,遍及了中国海与印度洋,从台湾到波斯湾,并远及中国人心目中的黄金国--非洲。虽然中国从阿拉伯商人那里得知欧洲的存在,但并不想去那里。欧洲这个「远西」之地,所能提供的只有羊毛和酒,对他们来说,缺乏吸引力。在这三十年之中,外国的货品、药物与地理知识,以空前的速度输入中国;相对地,中国也在整个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间和影响力。当时世界的一半已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无敌的海军,如果中国想要的话,另外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在欧洲大冒险、大扩张时代来临之前的一百年,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的殖民强权。
但中国没有!
在宝船最后一次航行后不久,中国皇帝下令严禁出海航行,并停止了所有远洋帆船的建造与修缮工作。违反禁令的商人和水手都被处死。在一百年间,举世无双的海军,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反而使倭寇在中国沿海一带肆虐。中国在对外大扩张时代之后,紧接著的是绝对闭关自守的时期。十五世纪初,中国这个世界科技的领导者,很快地离开了世界历史的舞台。就在同时,正在萌芽的国际贸易和刚开始的工业革命,把西方世界推向了现代。
当公元一四九八年,达伽马(Vasco da Gama)和他那支由三艘破帆船组成的船队,在前往印度的途中,绕过好望角,於东非登陆时,当地的居民向他们夸示精致镶边的刺绣青丝帽。非洲人嘲笑葡萄牙人所拿出的小玩艺儿--小珠子、铃铛、珊瑚项鍊、洗脸盆--而且似乎不认为他们的小船有什麼了不起。村中的长老说,在很久以前,曾经有白色的「鬼」,穿著丝绸,驾著大船,到访他们的海岸。然而,却没有人知道这些人是谁,也不晓得他们来自何方。宝船就这样从世界的意识中被遗忘了。
郑和与达伽马到达非洲的时间相差了八十年。或许有人想知道:如果他们相遇,会发生什麼事呢?了解大明帝国海军超凡的力量,达伽马以他八十五英尺到一百英尺长的小船,敢不敢继续穿越印度洋呢?见过葡萄牙的破船,中国舰队指挥官会不会想在前进的途中踩扁那些挡路的蜗牛,以阻止欧洲人打开一条东西贸易的通路呢?
中国人绝非在历史上时常被述及的陆地民族,中华帝国在文明的伊始就是熟练又爱冒险的船民。甚至在「中国」或「中国人」的名称出现以前,来自亚洲大陆的新石器时代人类——也就是大洋洲各种不同民族的祖先——在公元前一千年前征服了印度洋和太平洋两地。大多数人都这麼认为,在哥伦布之前,新大陆已经有了亚洲人的踪迹,而且许多证据显示:他们曾屡有来往,而非仅接触过一次。
为什麼中国不在那时开拓殖民地?
为什麼当中国在海上有绝对的霸权之后,放弃了强权? 长久以来,中华帝国的皇帝都把自己当作是一位赋予生命的父亲,不单对城邦小国如此,同时对世界上所有民族也是如此 。这种认知回应了中国固有的观念。天子既为上天之子,当然也是全天下的统治者。早在基督纪元出的几世纪,中国人已经熟知一种概念:天下之大,尽在中国的版图之内,没有所谓疆界之分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假如已经拥有一切,还有什麼理由要向外征服的呢?欧洲列强的侵略行为,超越了原本为了满足开拓东西贸易有利环境的需求,这种好战而类似十字军东征的殖民主义,完全和中国人理想中万能的、半神性的天子背道而驰。因此,在中国皇帝身上看不到欧洲这种观念。从明成祖身上当然也看不到这种观念,归顺中国所换得的报酬是本身的繁荣。以这种方式对待未开化的民族可以提升他们对中华帝国的忠诚度,这种远比加强驻军的兵力来的有效得多了。无论如何,明朝皇帝得到的结论,试著在半个地球之外的地方维持驻军是愚蠢的行为,因此明朝的皇帝从来没有作过这种尝试。而欧洲各国殖民强还要再过四百年后才得到相同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