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发生在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发生在

发布时间: 2020-11-18 03:17:42

❶ 杯酒释兵权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

杯酒释兵权讲述了:发生在北宋乾德年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下属将领也被迫“黄袍加身”,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的历史事件。

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被视为宽和典范。其后,宋太祖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大大强化了北宋中央集权。

后来,“杯酒释兵权”演变为一个成语,引申为轻而易举解除将领兵权。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使用和平手段,不伤及君臣和气,轻而易举地就解除了大臣的权力威胁,成功地防止了军变,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内方略,影响深远。

(1)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发生在扩展阅读

影响:

“杯酒释兵权”终结了军政统治,开启文人治国新时代,大宋从此走向了崇文抑武的道路。首先,武将的兵权被剥夺,英勇善战的本领无法发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其次,军队流转过于频繁,战斗力无法有效激发,造成了军队的效能的低下。

从这一点来说,北宋朝廷无疑于作茧自缚。北宋时期,西夏、辽国等强敌环伺,威胁重重,由于军事上的低效带来了外交上的被动,埋下百年后北宋覆灭的伏笔。

❷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说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位皇帝

黄袍加身抄解释 五代后袭周赵匡胤在陈桥兵变,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帝。指登上帝位。 出 处清·钱采《说岳全传》:“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示 例子虚子《湘事记·军事篇二》:“然陈桥之役,赵匡胤~,遂膺天命矣。” 近义词 自封为王、称王称霸典故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时期,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 杯酒释兵权释 义释: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出 处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

❸ 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发生在:北宋乾德年间。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北宋乾德年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下属将领也被迫“黄袍加身”,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的历史事件。

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被视为宽和典范。其后,宋太祖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大大强化了北宋中央集权。

后来,“杯酒释兵权”演变为一个成语,引申为轻而易举解除将领兵权。

(3)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发生在扩展阅读:

事件评价:

“杯酒释兵权”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反映。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使用和平手段,不伤及君臣和气,轻而易举地就解除了大臣的权力威胁,成功地防止了军变,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内方略,影响深远。

不同意此观点的人则认为宋太祖专力巩固中央政权,“杯酒释兵权”含有对内严防的性质,直接造成内政腐朽。

在外患强烈的背景下,削夺大将兵权也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原因是皇帝直接掌握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致使宋朝与辽、西夏、金的战争连连败北,无力解决边患。军事积弱,还使两宋亡于社会制度落后于自己的游牧民族。

宋朝确立的文人治军的军事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彻底消除造成强唐灭亡的藩镇军制,其出发点是好的,结果是富有成效的,思想也是先进的。两宋亡于游牧民族原因则是多方面的,与两宋朝对峙的先是辽、夏,再是辽、金,最后是金、蒙,从作战态势来看,北宋面临的是两线作战只能主守。

❹ “杯酒释兵权”是故事发生在

宋代:
宋太祖(宋代第一个皇帝赵匡胤)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一下。”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此时是公元961年)。

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释”就是“解除”)。

过了一段时期,又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来朝见(此时是公元969年)。宋太祖在御花园举行宴会。太祖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

有个乖巧的节度使马上接口说:“我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回乡。”

也有个节度使不知趣,唠唠叼叼地把自己的经历夸说了一番,说自己立过多少多少功劳。宋太祖听了,直皱眉头,说:“这都是陈年老账了,尽提它干什么?”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禁军领兵权析而为三,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以后宋太祖还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张令铎的女儿则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

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

宋太祖的做法后来一直为其后辈沿用,主要是为了防止兵变,但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以至后来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

❺ 杯酒释兵权的意思 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

故事发生在北宋乾德年间。

主要内容:宋代第一个皇帝赵匡胤自从陈桥兵变,一举夺得政权之后,却耽心从此之后他的部下也效仿之,想解除手下一些大将的兵权。于是在961年,安排酒宴,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叫他们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从此解除了他们的兵权。

在969年,又召集节度使王彦超待宴饮,解除了他们的藩镇兵权。宋太祖的做法后来一直为其后辈沿用,主要是为了防止兵变,但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

(5)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发生在扩展阅读

“杯酒释兵权”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反映。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使用和平手段,不伤及君臣和气,轻而易举地就解除了大臣的权力威胁,成功地防止了军变,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内方略,影响深远。

不同意此观点的人则认为宋太祖专力巩固中央政权,“杯酒释兵权”含有对内严防的性质,直接造成内政腐朽。

在外患强烈的背景下,削夺大将兵权也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原因是皇帝直接掌握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致使宋朝与辽、西夏、金的战争连连败北,无力解决边患。军事积弱,还使两宋亡于社会制度落后于自己的游牧民族。

❻ 杯酒释兵权是怎样的故事

一次赵匡胤问赵普:"自从唐亡以来,几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战争不止,生灵涂炭,是什么缘故呢?我想替天下息兵,为国家作长久之计,应当怎办?"赵普答道:"没有别的,只是因为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罢了。要变也不难,只要稍夺他们的权力,管制他们的钱谷,收了他们的精兵,天下自然安定了。"此计立即为赵匡胤所采纳。建隆二年(961)秋,宋太祖预备下丰盛的酒肴,约请石守信等几位将领赴宴,席间他对诸将说:"不是你们出力,我没有今天。不过做天子也不容易,还不如节度使快乐,现在我没有一夜睡安稳过。"诸将忙问原由,宋太祖说:"谁不想富贵呢?一旦有一天你们的部下把黄袍加在你们的身上,难道容许你们不做皇帝吗?"诸将立即叩头请计,宋太祖便乘机劝他们交出兵权,同时赐给他们良田美宅以安度余生,这便是所谓"杯酒释兵权"。此后,宋太祖又将那些足以威胁皇权存在的耆旧宿将们的兵权逐一收回,集中于皇帝。

❼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发生在那个朝代

北宋。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北宋乾德年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下属将领也被迫“黄袍加身”,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的历史事件。

其后,宋太祖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大大强化了北宋中央集权。后来,“杯酒释兵权”演变为一个成语,引申为轻而易举解除将领兵权。

(7)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发生在扩展阅读

影响:

第一、建立不同于前朝的枢密院制度。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枢密院与三衙统领各有所司。三衙虽然掌握禁军,但却无调兵和发兵的权力。

枢密院有发兵、调兵之权,而不能直接掌握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控制。

第二、内外相维政策。宋太祖把全部军队分为两半,一半屯驻在京城,一半戍守各地,使京城驻军足以制止外地可能发生的变乱,也使外地驻军合起来足以制止京城驻军可能发生了内变。

内外军队互相制约,都不能发生变乱,而京城驻军又多于外地任何一个地方,这样皇帝也就可以保证牢牢控制全国的军队了。

第三、兵将分离政策。无论驻屯京城的禁军,还是驻在外地的禁军都必须定期调动。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有的则要到产粮的地方就粮,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

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结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

第四、立而不设制度。将殿前司的首二帅和侍卫司的首三帅不再除授,以致侍卫司只余下马军和步军的统帅,而没有了原来统合两军的马步军统帅,即是将侍卫司分裂为二。这种在制度上将最高的五个职位空置不授,降低和分割了禁军统帅的职权,使军权服膺于王权。

❽ “杯酒释兵权”故事简介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某个夜色迷人的晚上,宋太祖赵匡胤宴请他的结义兄弟们,这些兄弟包括:石守信(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殿前司副都点检)、王审琪(殿前司都指挥使)、张令铎(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虞候)、罗彦环(侍卫亲军司步军都指挥使)等。都是当年拥戴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功臣,是大宋中央军事力量的高级将领。

赵匡胤好酒,跟兄弟们畅饮时时有,今天也不例外。这些高级将领们簇拥着他们的皇帝大哥推杯换盏,回忆着辉煌的过去,发誓再替大哥打江山立新功。可是就在酒酣耳热之际,大哥却突然放下酒杯,满脸愁容。众兄弟不解,齐问大哥为何如此。赵老大长叹一口气说:兄弟们呐,别看我做了皇帝,可是还不如当个节度使快乐呢,我一天安稳觉都没有,还不如你们呢,苦啊!

哥几个更纳闷了,皇帝都做上了,您富有四海,苦啥子呢?兄弟们这么一说,老大似乎更痛苦了:哪个人不想富贵啊,假如有一天有人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虽然你不情愿,但你能推得掉吗?

他这一说,这哥几个清醒了,吓得跪倒一片:臣等愚钝,求陛下给指条出路!赵匡胤满意地点点头,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很快就装进小盒子里了,不如多积点家产给子孙,你们过过歌舞升平,颐养天年的事,这样咱们君臣无猜,这多好啊!

敢情这酒的套路这么深!回过味来的老兄弟们,一夜间身体全都出状况了,不是头疼就是腿瘸,集体请求病退。赵匡胤很高兴,一律批准,大把赏赐医疗费。

这就是历史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读着很精彩,跟历史背景严丝合缝,可惜,这是段假历史。

这个故事正史根本没有记载,“杯酒释兵权”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真宗年间的大臣王曾的《王文正公笔录》里。后来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也记录了“杯酒释兵权”,但事件发生的时间却与王曾不一样。史学家考证,这是因为司马光发现王曾记录的时间有漏洞。再后来,李焘编写《续资治通鉴长编》,综合了王曾和司马光的纪录,并且对故事情节又丰富了一下,于是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

关于这段假历史是如何演变的,史学家们找到了源头。说某天,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突然找到赵匡胤,建议他立即撤掉石守信和王审琪。赵匡胤不以为然,说这是我的义社十兄弟,不会对不起我。赵普说,他们自然不会,但是他们的手下呢?这两人根本管不住他们手下!赵匡胤还是觉得赵普小题大做,他说,区区下属,他俩还是管得住的,而且我对他们很器重!

赵普冷冷一笑:周世宗的手下他管得住吗?周世宗难道不器重手下吗?这句话立刻戳中赵匡胤的命门,自己当年不也是深受周世宗器重吗?自己还不是被手下推上皇位,背叛了周世宗吗?于是冷汗直流,于是,罢免石守信、王审琪。

这就是故事最早的影子,这里面只有石守信和王审琪,后来人越加越多,我一直奇怪,“杯酒释兵权”的这些人当中,资历最老、地位最高的是高怀德,为什么把他的名字放在石守信的后面,原来,最初根本没有高怀德的事。

自唐朝藩镇割据后,短短五十年,中原成了皇帝流水线,都是武将惹的祸。所以遏制武将的军权是赵匡胤必须要做的,否则赵宋步前朝后尘将不可避免,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历史背景。

但是,赵匡胤不可能,实际也没有一次性就免掉这么多高级将领,而是有计划分步骤地改革中央军队编制,伴随编制改革,一步步将这些高级将领调出中央军。靠一次喝大酒解决这么大问题,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尽管故事是假的,但它的内核却是真的。这种处理方式比较贴合赵匡胤宽仁的性格,也符合当时的历史要求(当时赵宋天下还未统一,还需要这些将领发挥作用,后来的战争中,这些被调任节度使的兄弟们,多次回到中央重担旧职。)。

回过来看一下这个故事,“杯酒释兵权”更像是赵匡胤与武将们达成的一个君子协议,一个心照不宣,君臣间相互保全的默契,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彼此共荣的契约。它透射着那个时代先人们的智慧,辉映着赵宋王朝数百的温情与和煦!

❾ “杯酒释兵权”故事的具体内容

1、故事简介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赵匡胤与汉高祖和明太祖大杀功臣的行为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杯酒释兵权”做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2、军事体制改革
(1)建立不同于前朝的枢密院制度。
(2)内外相维政策。
(3)兵将分离政策。
3、地方政治改革
(1)削夺其权。
(2)制其钱谷。
(3)收其精兵。
4、中央政治改革
在官僚制度方面,侧重削弱宰相权力。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而财政大权则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仅限于民政了。在军、财、民三权分立中,枢密使与宰相“对掌大政”号为二府。皇帝利用这两者间的异同发号施令,独断专行。
宋初不仅以三权分立的办法削弱相权,而且设置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为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的副手,与各部门长官发生制约的作用,以削弱各部门长官的权力。此外,宋初还在设官分职、科举制度等方面,也进行了有利于加强皇权的政策。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