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少年勤学的故事作文
❶ 中华古代少年勤学故事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孔子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❷ 中华少年勤学故事
刻苦钻研的鲁班/2
孔子韦编三绝/4
悬梁刺股的故事/6
负薪勤读书/8
真才专实学的兄宽/10
承宫牧属猪苦学/1 2
书铺站读心志高/1 4
凿壁偷光的故事/16
编蒲抄书勤学习/18
浪子回头金不换/20
华佗拜师学医术/22
高凤看麦/24
“女学生”邓绥/26
断织劝学/28
钟会循序渐进/30
喂鸡求学的诸葛亮/32
囊萤映雪/34
葛洪抄书/36
王羲之吃墨/38
追根究底好学不倦/40
孙盛论学忘餐/42
刘峻燎麻烧发/44
求学质衣吃苦耐劳/46
牛角挂书勤发愤/48
徐旷夜读/50
铁杵磨成针/52
白居易作诗/54
专心致志推敲诗句/56
一字之师/58
深山画虎不畏惧/60
喻皓勤奋学建筑/62
《梦溪笔谈》/64
欧阳修画荻练字/66
岳飞沙中练字/68
陆游的“书巢”/70
耳聋的医生/72
冒雪访师求学问/74
佛殿里的读书声/76
黄道婆流浪学纺织/78
写在树叶上的书/80
唐伯虎画窗/82
柳敬亭学说书/84
读破天下书/86
笨鸟先飞/88
别树一帜的“板桥体”
❸ 争做勤学上进好少年作文二百多个字
童年如一朵朵浪花,最耀眼的是那朵最纯洁的。童年似一弯明月,无穷地变换着姿态。童年如一滩沙硕,更璀璨的深藏其中。童年像海边的海螺,一吹,传出一阵阵动听的歌声。
我的童年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有的如同海水吞没的浪花,已经淡忘了,但是唯独哪一件事,却令我至今难以忘怀。每当看到一个个又圆又可爱的鸡蛋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一件“蠢事”。
那是我五岁的时候,妈妈带我到乡下的奶奶家去玩。我对这的一切充满好奇。但是,最吸引我的,还是院子里的一群母鸡,它们有的在那儿“静心打坐”,有的扇动翅膀“扑通扑通”地四处乱窜着……这时母鸡“咯咯嗒--”叫了一声,奶奶就跑到鸡窝门前,伸手一摸就能摸出好几个鸡蛋。我觉得太神奇啦,就跑去问奶奶。奶奶告诉我:“母鸡喜欢在又黑又暗的地方下蛋,而且不喜欢被人看见,下完蛋还要给主人汇报一下,这样主人就知道该收鸡蛋了。”
这时,我看见几只鸡坐在蛋上,奶奶就说“它们是在孵小鸡呢。”孵小鸡?一个念头顿时在我脑中萌发:母鸡孵小鸡,那,我能不能也和母鸡一样孵出小鸡呢?
又过了几天,另外一只母鸡也生了蛋。我悄悄走到鸡窝边,趁母鸡不注意时,偷偷拿了一只鸡蛋,开始我的“鸡妈妈之旅”。我小心翼翼地把鸡蛋放到床上,在轻轻地睡上床。我把鸡蛋放在肚子下,学着母鸡的样子,轻轻地趴在鸡蛋上,身体呈拱形。我一边唱着摇篮曲,一边轻轻地拍拍鸡蛋,叫它快出来。唱着唱着,我睡着了。第二天早上醒来,我身体下有一股冰冰的感觉,我以为小鸡出生了,我连看都未看,就大声叫道:“妈妈奶奶快看,我孵出小鸡了!”她们闻声赶来,异口同声道:“什么?怎么可能?”我站起来,拍拍胸口,指着下方说道:“这是小鸡,看看,这叫本领,哈哈!”妈妈奶奶捂着嘴大笑,“笑什么笑!”我很是生气。“你看看下面,”妈妈笑呵呵地说,“这就是你的小鸡?”我得意洋洋地低下头,刚才得意的我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头,原来……一家人有沉浸在欢乐的气氛里。
❹ 少年勤学修德笃上进的小故事
青年大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
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古希腊哲学家说,知识即美德。我国古人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大学的青春时光,人生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大学阶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们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果实。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人说:“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❺ 少年勤学的故事
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很copy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
匡衡于是就在一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当地
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
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
读遍主人的书。”主人感叹,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❻ 励志勤学好少年作文500字四年级
古人云:“蜂酿蜜,蚕吐丝。人不学,不如物。”人贵在学习,要做一个有成就的人更要学习。
学习可以使人智慧,就拿晏子来说吧!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他知识渊博,机智聪明,很得齐景公的信任。一日,景公派他出使楚国调节两国间的矛盾,楚王见他矮小,相貌丑陋,便嘲笑到:“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明白楚王是在刁难自己,便回答道:“大王有所不知,我国有个规矩,出使大国要派上等人去,出使小国要排下等人去,大王,你看我人长得小,品德又不好,便派我来你们这里了。”楚王只得赔笑,心里又为晏子的机智而吃惊。正在这时一个武士压着一个犯人从大殿前经过楚王故意大声问道:“囚犯是哪里人?”武士答道:“齐国人!哦!齐国人!他犯了什么罪?楚王故意瞅了晏子一眼,问道。武士回答说:“盗窃罪。”楚王不怀好意地问晏子:“是不是楚国人都善于偷盗呢?晏子不慌不忙地答道:“大王,我听说长江以南的橘子又大又甜,可为什么移植到江北后,味道就像枳子一样又酸又涩呢?是因为它们所处的地方不同呀!我们齐国的人在齐国安居乐业,从不偷盗可为什么到了楚国就变成了盗贼呢?”楚王听了,十分羞愧,马上恭恭敬敬地对待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从中可以看出丰富知识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而知识要从学习中获得。
学习还可以能使人高尚。明朝的礼部尚书杨翥知识渊博,心胸宽广。一日,邻家修了一条篱笆,占去了他家一两尺地,妻子来问他该怎么办,杨翥答道:“区区一两尺地,让他几尺又何妨!何必去和他们计较呢!”随即诗兴大发,写下诗四句:“余地无多莫较量,一条分作两家墙。普天之下皆王地,再过些儿也无妨。”无数事倒说明只有学习才能使人们心胸宽广,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只有腹中装满知识,才能使我们具有不同于凡夫俗子的气质,才能使我们充满智慧,变得高尚,才能让我们成为美好的人。
❼ 争做勤学上进少年作文300字作文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内黑暗?如果你是一颗容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
每一次想起雷锋,就想起这一段话,因为这段话是雷锋叔叔常说起的一段话,虽然雷锋叔叔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这段话却一直印在我的心中。
雷锋叔叔非常节俭,一双袜子补了又补,穿了又穿,一直舍不得扔。我们现在的生活富裕了,尽管不用像他那样穿打补丁的袜子,节俭的精神还要有。因为我们虽然没有为家里挣钱的义务,但有节约的义务。不乱花零钱;不用白纸做草稿;铅笔不能用半截就扔掉;少吃零食,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度电……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处处给我留下了节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