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故事
1. 关于奥运会的故事
1、施泰纳铁汉柔情
在男子举重105公斤以上级的颁奖仪式上演了感人的一幕,夺冠的德国选手施泰纳把亡妻苏珊的照片和奥运金牌高高举起。
2、丘索维金娜母爱伟大
在体操赛场有一位“奶奶级”选手,33岁的丘索维金娜。02年,她3岁的儿子被查出患了白血病,当时丘索维金娜为了赚取奖金给儿子当医药费,自己又重新回到赛场。最终,丘索维金娜夺得了本项目的银牌,令这个伟大的母亲更加让年轻运动员肃然起敬。
3、残臂少女意志坚
来自波兰的残臂少女纳塔莉亚帕蒂卡已经创造了历史:她是首个同时参加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乒乓球选手。没有右手,帕蒂卡便用右臂肘下残存的部分夹着球抛发,帕蒂卡不但和健全人站在了同一个舞台上,并且站稳了,带着与她标志性金色马尾一样轻快的表情。
在女子10公里公开水域游泳比赛中,24岁的纳塔莉-杜托伊特显得那么特别,这位因车祸失去了左小腿的南非选手成为了历史上首位入围奥运会比赛的截肢运动员。在决赛中,纳塔莉以2小时49秒9的成绩排在25名参赛选手中的第16位。
2. 奥运故事(有要求的)
奥运柔道冠军庄晓岩:生活艰苦忙奔波 未来初见曙光
体验佳能,获佳能大奖! 同方电脑掀动四月风暴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新浪通行证 快乐e特权
时光倒流到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在柔道女子72公斤以上级的决赛中,庄晓岩干净利落地把比高出她半头的“古巴胖妞”摔倒在地,为祖国赢得了宝贵的第一枚柔道金牌。一时间,她成了祖国和人民的英雄,鲜花、掌声、赞誉如潮水般涌向她,那段时间成了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时光荏苒,鲜花和掌声早已成为尘封的记忆。现在的她却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一个人拿着1千多元的工资,养着四口人,奥运冠军的日子过得凄凉而窘迫。
残酷的生活现实
1992年奥运会载誉归来之后,庄晓岩也得到了一份渴望的感情,“我们认识得比较早,大家都在国家队,我们柔道队在3楼,他们拳击队在4楼。当运动员的,平时接触的人少,老见面大家就熟悉了,就这样我们也算处上了对象。”庄晓岩说:“从奥运会回来之后,他们家急着要我们结婚。当时我还处在运动高峰,但是迫于压力我提早退役就准备结婚了。”
但是婚后不久,庄晓岩发现两人非常不合适,在庄晓岩怀孕的时候,两人关系就彻底破裂。1996年,两人正式离婚。双胞胎女儿归庄晓岩,对方不付抚养费。
那时庄晓岩的生活开始有拮据的感觉,“以前的奥运冠军和现在不一样,国家和省里给的奖金很少,我那时候也不会算计,把钱全花在买房子和家俱上了。后来退役后也没有正式的工作,钱就越用越少了。”
在离婚后的日子里,庄晓岩的工作安排也一直没有着落。那段时间是她人生中最痛苦的日子,她不仅要自己抚平心里的伤痛,而且还要抚养一对嗷嗷待哺的女儿。
就在她百般无奈的时候,辽宁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向她伸出了援救的双手,她成了学院训练科的干事,工资虽然不多,还可以勉强度日。四年前庄晓岩的母亲病故,她便把老父亲接到身边,一家四口靠这点钱度日,庄晓岩开始感觉捉襟见肘。
但是当记者提及她的生活时,这位世界冠军一直很乐观地说很好,“我现在挺好的,学院对我已经很照顾了。”
确实,作为一个冷门项目的退役运动员,庄晓岩的结局还算是比较幸运的,现在学院柔道队的教练名额已经饱和,而柔道队目前有200多队员,庄晓岩已经不敢有什么奢望了。
为了生活四处奔波
在竞技场上,庄晓岩是一名脾气很倔的斗士,但是在拮据生活的重压下,她不得不收敛起脾气,低调做人。直到去年,一件震惊中国体坛的大事让她的生活迎来一丝转机。
“亚洲大力士”第一人才力因重症肺炎悄然离去,引发了体坛一场反思,如何安置一些冷门项目世界冠军生活的问题被摆到前台。
去年,原辽宁省体育局局长崔大林借“才力事件”,向中华体育基金会打了一份报告,将奥运冠军庄晓岩、亚洲柔道无差别级盟主潘松、刘胜刚、亚洲铅球纪录保持者马永锋、辽宁男排名将谢宁宁等5名有伤病的老队员的实际情况上报总局,希望得到中华体育基金会的资助。这份分量不轻的报告书又转至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和重竞技管理中心,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2004年春节前夕,庄晓岩收到了由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汇给她的两万元“关怀基金”,对此她非常感激,“要不是生活实在过不下去了,我们也不会为难国家,没想到国家还想着我们,非常感谢。”
在采访期间,庄晓岩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感谢。这位前世界冠军已经不敢奢望更好的生活。面对生活有乐观向上的精神固然可敬,但是一位世界冠军,竟然如此艰难度日,听起来实在让人感到凄凉。
庄晓岩得到的捐款对她来说只是杯水车薪,现在她已经35岁,多年的艰苦训练使她的身体有多处严重的伤病,治疗这些伤病也要花去很多工资,眼看着孩子越长越大,很多学费需要她承担,家里还有患病的老父亲。未来对她来说会更加艰难。
未来初见曙光
现在的庄晓岩最渴望的就是能得到一份感情,“以前像我们这种受人冷落的项目,平时接触的世界很小。所以,对婚姻似乎不那么苛求,只追求一切表面的东西,缺少真正的沟通与了解。现在,我对婚姻的观念改变了。需要一种真正的生活。”庄晓岩说,她不会放弃自己对幸福的追求。
据庄晓岩透露,她已经有对象了,“我们相处得还算不错,我们可能今年结婚。”据说这位还是一国企的经理,如果他们真的走到一起,庄晓岩的生活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经历了运动生涯的辉煌和人世间的风雨,今日的庄晓岩已经学会了用微笑面对生活。5月,她应中华体育基金会的邀请,将随团赴希腊参观雅典奥运会的先期筹备工作。庄晓岩私下里对好友说,如果有可能,她还是希望到学校或国外的柔道俱乐部执教。
庄晓岩割舍不下的是一片柔道情。
3. 奥运会上坚持不懈的故事
“我的祖国把我从7000英里外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我完成比赛。” ——[埃塞俄比亚]约翰·史蒂芬·阿赫瓦里
身披36号号码布的他,在夜幕的映衬下,一瘸一拐地跑进了体育场……这一幕永远地定格成为奥运史上的经典一幕。
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发令枪响了,阿赫瓦里迈着沉稳的步子出发了。但是在距离起点19公里处,阿赫瓦里却因为晕眩摔伤了右腿。简单包扎后,他拖着受伤的右腿费力地迈开了脚步,鲜血渗出来,染红了绷带。晚上19时,阿赫瓦里跌跌撞撞地跑进了主会场。此时,比赛已经结束了一个小时,偌大的体育场里,只剩下场地工作人员和最后一批即将散去的观众。短暂的沉默后,在场所有的观众和工作人员面向阿赫瓦里举起了双手,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阿赫瓦里最终以4小时30分跑完了全程。事后,他说出了奥运史上最朴实也最震撼人心的语言——“我的祖国,把我从7000英里外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我完成比赛。”
如今的阿赫瓦里生活在一个小村庄里,离他最近的电视有5百公里,离他最近的电话有7百公里,问到他是否对生活满意,他这样回答:我对生活毫无怨言,因为我永远在奔跑!
参与马拉松的选手共有75位,阿赫瓦里的名次是57名,在他后面的18位选手因为各种原因中途退赛。
他没有登上领奖台,但他是最美的的垫底者,他的价值不是征服而是坚持,不是夺冠而是参与。
很感人呢。我实在中央某台的奥运故事上看到的。
4. 奥运故事
今天,我读了王义夫的故事,我深深的被他的艰辛所感动了。
王义夫是一位44岁的气枪运动员,这个人是世界体坛闻名的“老枪”以令人叹服的战绩,书写了一段不朽的文章。
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当24岁的王义夫以中国射击队男子手组“第一神枪”的身价出席了这次盛会。他参加的男子手枪慢射是那届奥运会第一个结束的比赛项目,最终比564环的好成绩当上了第三名,这一成绩仅比冠军得主许海峰少了两环,这一微弱的差距令王义夫后悔不已。站在第三名的领奖台上王义夫暗下决心,下回一定得冠。但下次奥运会上,因求胜心切得了第七,他没灰心。他下次得了冠军。
我觉得我们应像他学习。我有一次写作业,但有道题不会,我就等我的妈妈回来的时给我讲题。
读了《王义夫》的故事我深深的感动。
在同学们中,一提到陈中,大家都很熟悉,国为她是一名奥运会跆拳道的冠军得主,她金牌的幕后故事给我的感触很深。
这篇故事主要讲了陈中在十字韧带和半月板受伤的情况下,拒绝手术,继续训练,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去冲击那枚当时看来没有十分把握的金牌。在教练的心中,陈中的技术、力量、身体素质老师最优秀的,所以,在大家的鼓励下,陈中决定为了四年一届的奥运会,再拼一次!最终,她如愿以尝地夺得了冠军。
陈中是历经艰辛,顽强拼搏,才获得了这枚宝贵的金牌,她不仅为自己争得了荣誉,也为祖国争得了光彩。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学习这种精神,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应该克服困难,勇敢地面对,勇敢地挑战。俗话说得好,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还要培养顽强的意志。
5. 奥运会感人的故事
奥运会感人的故事:马拉松选手约翰-斯蒂芬-阿赫瓦里的故事。
马拉松选手约翰-斯蒂芬-阿赫瓦里只代表祖国参加了一届奥运会——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在全部75名参赛者中垫底,在此之前、之后他也并未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好成绩被纪录,这在长跑高手层出不穷的非洲可谓平平无奇。但就是这样一位垫底者,却获得了比不少奥林匹克冠军更响亮的名声,和更广泛、更深久的影响力,如今时过境迁已近50年,人们仍忘不了他,他的名字被镌刻在奥林匹克名人录,成为北京奥运系列节目《英雄之歌》的一分子,在他的家乡坦桑尼亚,一个“约翰-斯蒂芬-阿赫瓦里竞技基金会”正开足马力运作,以为那里家境贫寒、但有运动潜力的田径新苗提供资助,他曾被法国《队报》誉为“最美的垫底者”。
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是第一次在高原举办的夏季奥林匹克盛会,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让那届奥运会的田径比赛好戏连台,出现了许多空前的好成绩。相形之下,马拉松比赛的成绩太一般了,冠军、埃塞俄比亚人马默.沃尔德的成绩2小时20分26秒4,比他的同胞、两届奥运金牌得主“赤脚大仙”阿贝贝-比基拉在4年前东京奥运会上创造的2小时12分 11秒2差了一大截,亚军日本的君原健二和季军新西兰的迈克尔.瑞安2小时23分多的成绩更是平平无奇,记者们除了例行公事般看一眼颁奖式,最多关注一下因伤只跑了17公里便颓然倒地的“赤脚大仙”比基拉,对其他选手并未太在意,观众们也没对马拉松投注过多热情,等颁奖式结束,场地内其它项目都已比完,他们便三三两两地退场回家了。
过了一个多小时,组委会开始通知马拉松沿途的服务站开始撤离,结果得到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消息:有个选手还在跑!
原来这个还在跑的选手就是阿赫瓦里。他在跑出不到5公里后因碰撞而摔倒,膝盖受伤,肩部脱臼,但他并未就此退出,而是一瘸一拐地继续向终点跑去。渐渐的,所有选手都将他远远甩在身后;渐渐的,围拢在街道两侧打气助威的人群已散尽,天色也越来越黯淡,所有人都觉得马拉松比赛已经结束,只有阿赫瓦里本人坚定地跑着,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比赛远未结束。
又过了半小时,天色已全黑,阿赫瓦里仍在继续着。由于剧痛,他的慢跑比寻常人散步还要慢,他的膝盖不住流淌着鲜血,嘴角也痛苦地抽搐。
不知什么时候,他的身边出现了一名男子,《三角洲天空画报》的记者,这位记者同情地看着他,不解地问,为什么明知毫无胜算,还要拼命跑下去?
阿赫瓦里显然毫无准备,他默默地又“跑”了好一会儿,才突然坚定地答道:“我的祖国把我从7000英里外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我完成比赛……”被深深感动的记者不但向自己的杂志社发了稿,还立刻把稿件发回奥林匹克新闻中心,阿赫瓦里的名言不一会就通过广播回荡在墨西哥城这座世界人口最多城市的上空,许多本已回家的市民纷纷赶到路边,为这位勇敢的选手助威、欢呼,在观众的鼓励下,阿赫瓦里拖着伤腿,顶着满天星星,走入了专门为他打开灯光的阿兹特克体育场,几乎是一码一码蹭到了终点线。
他被当作英雄般簇拥着,受到了远比冠军更隆重的礼遇。由于过于激动,人们忘了统计他的确切成绩,在奥运成绩册上只有他获得的名次:75人中的第57名,排在他之后的18位选手,都是因各种原因中途退场的。
阿赫瓦里1938年出生于英属坦噶尼噶的姆布卢Mbulu,参加墨西哥城奥运时已是30岁老将。虽然他此前并无煊赫成绩,但作为坦桑尼亚历史上首位参加奥运竞技的选手,他没有辜负国家的厚望。
6. 奥运小故事
奥运小故事:
故事一 王皓:捡球的效率
王皓的启蒙教练薛瑞昆在讲述王皓小时候的故事时,说的最多的是王皓小时候打球从不耍脾气,练的很有效率很认真。所以球技长的也很快。薛教练认为除去天赋、机遇等因素外,勤奋与投入最重要。“我训练时,包括现在,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抓紧时间,跑步捡球。但从未对王皓说过。不用你说,他嗖嗖嗖追着球就跑过去了,总是以最快的速度捡回来。而且从未有过一边唠嗑,一边打球的事,别人一堂课效果有1/3,他恨不得能达到3/3。”
故事二 龙清泉:土杠铃练出来的天才大力士
1997年,7岁的龙清泉进入了首次组建的龙山县少年队。刚开始时,全队只有两个老式杠铃,向意红就找来几根竹竿当举重杠铃,让他们从最基本的动作练起。后来,嫌竹竿太轻,他又找来旧水管子,将里面灌满沙子,做出几个“改进版”的“土杠铃”。正是这样的土杠铃,成为小天才龙清泉走向世界的开端。
故事三 李小鹏:两岁敢跳楼
小时候的李小鹏给他的教练的印象就是很好动,很贪玩。而最令李小鹏母亲潘建国难忘的一次是小鹏“练跳楼”,当时潘建国带着小鹏去出席一个朋友的婚礼。那个时候的小鹏,年仅两岁多朋友告诉潘建国:“不好了,你儿子跳楼了。这时,慌忙跑出去的潘建国发现,儿子从朋友家的二楼跳到了一楼,幸好没受伤。
故事四 冼东妹曾被误叫“洗车妹”
在雅典,冼东妹夺冠之后,给一名体育迷签名。由于字迹比较模糊,她的名字被体育迷误念成了“洗车妹”。听到这,冼东妹不急不恼,反而仰天哈哈大笑。5度复出,在引人注目的女子52公斤级的比赛中,中国名将冼东妹如愿以偿的获得冠军,实现了自己的两连冠。
中国俗语说的好:三岁看到大,这些奥运冠军小时候看上去并没有太突出的技术能力,但他们的性格和态度已经在那个时候表现出来,虽然是无意识的,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天赋的一部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伯乐能够慧眼识才,以小见大的原因。
7. 奥运故事有什么例子吗
在伦敦的第四届奥运会上,有这样一个人,他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或者说胜利在最后的时刻非常遗憾地从他身边溜走了,但他却让体育的精神得到了最为广泛的传播——这个人的名字叫多兰多?皮特里。 有人说他是意大利的一位糖果商,有人说他是糕点师,其实他在成为职业运动员前的真正职业是一个做意大利面条的工人。大家都说他是小个子,他的身高的确只有1.59米。 在以前的三次奥运会上,马拉松的距离并不固定,而是根据当地的情况选择线路,确定距离,不过每次都没有超过25英里(40公里)的。到了伦敦奥运会,因为皇室的成员、特别是亚历克山德拉王后要看比赛,所以比赛路线的设计必须方便皇室成员的观看。结果比赛的起点被定在温莎宫前面的广场上,终点设在主体育场——也就是白城体育场的皇室包厢前。 从温莎宫到白城体育场的距离正好是26英里,为了比赛最后结束在皇室包厢前,运动员还要在体育场内再跑一周,距离是586码。26英里586码,正好折合公制是42.195公里。直到20世纪20年代,这个距离才被固定下来,成为了马拉松比赛的正式规定距离。 意大利人皮特里早年曾经是一位自行车运动员,后来才转练马拉松,所以他所擅长的并不是速度,而是耐力。在比赛的一开始,他没有取得很好的领先位置,不过他按自己的节奏跑得还很舒服。说到舒服,这次的马拉松比赛找到了一个赞助商,这个赞助商是个饮料生产商,所以他们不仅在沿途设立了大量的饮水站,而且还为选手们准备了冷热饮料——当然是自己的品牌、大米布丁、香蕉、葡萄干、牛奶,甚至还有香槟。 当天的气温虽然不到26℃,但按照英国人的标准,这个气温显然是很高的,而且根据当时的规则,运动员的着装必须是过肘和过膝的衣裤,所以赞助商又为运动员准备了大量的沾满科隆香水的海绵块来降温,以至于有人形容说:这是有史以来“最香的一次奥运会比赛”。 在前面的大半程中,几个运动员交替领先,而皮特里只是按照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跑。快到30公里的时候,许多人都放慢了速度或者退出了比赛,在前面竞争而有可能夺得金牌的,好像只剩下南非的海弗伦和意大利的皮特里了。 南非选手海弗伦一路领先,皮特里比他慢3分钟。但没过多久,海弗伦犯了一个非常低级的致命错误,在经过一个饮水站的时候,他没有抵御住丰盛食品的诱惑,喝了一杯赞助商放在那里的香槟酒。结果正是这杯酒让他吃尽了苦头,没过多久他就抽筋而且晕过去了。 当皮特里跑到那个饮水站的时候,看到有人正在拼命地拍打海弗伦的后背。当人们看到他时,热情地叫喊着他,好像他已经获得了冠军一样。在如此有煽动性的助威声中,他开始像中跑运动员一样加速。消息传到运动场内,广播对大家宣布:19号选手领先。亚历山德拉王后开始翻阅运动员名册,那上面写着:19号——皮特里?多兰多。他的姓名被印颠倒了。 显然是疯狂的观众让皮特里也变得疯狂了起来,他跑得太快了,突然的加速使他消耗了宝贵的体力。 皮特里终于跑进了体育场,全场9万多名观众发出了海啸一般的欢呼声。但很快又都安静了下来。他们看到皮特里步履蹒跚、精疲力竭,他神志不清,两条腿在本能地向前迈着,甚至有些搞不清自己身处何地了。 通过体育场的大门后,皮特里左顾右盼,竟然跑错了方向。在场的观众再一次惊愕地喊了起来,英国王后也从包厢的座位上站了起来。有几个人箭步奔向皮特里,把他的身体扭转了过来。但皮特里仍然没有清醒,他目光呆滞,步子越来越慢,几乎迈不开步。为了鼓励他,运动员、工作人员和观众跟在他一旁跑着,不断地鼓励他说:胜利已近在眼前! 但对当时的皮特里来说,任何的鼓励都无济于事。他突然停住了脚步,不由自主地倒了下去。几秒钟后,他又睁开眼睛,吃力地站了起来,试图走几步,观众顿时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可是很快,他又倒在了地上。 一次,两次,三次,皮特里一次次地倒下,又一次次地被扶起来,一大群人都围在他的身边,其中有裁判和医生。有人扶着他,有人试图用海绵给他擦身体,其中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亚瑟?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作者。而在观众当中,许多人都请求人们帮帮这个小个子运动员,但也有个别清醒的人大声地提醒着那些伸出手去的官员们:“让他自己跑吧,不然你们会毁了他!” 突然间,体育场的另一端再一次喧闹了起来,跑在第二的美国队员约翰?海斯跑进了运动场,虽说他也非常地疲惫,但毕竟还能保持正常的跑步姿态和一定的前进速度。这时,田径项目的负责人杰克?安德鲁跑了过去,用手扶起距离终点线还有不到十米的、已经昏过去的皮特里,架着他通过了终点线。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观众暴风雨般的掌声震耳欲聋,连王后也鼓起掌来。 意大利的国旗立刻被升起在体育场的上空,不过第二个跑进体育场的海斯提出了抗议,因为在比赛中运动员是不能接受别人的帮助的。一个小时以后,这个抗议被接受了——海斯获得了冠军,而皮特里只能算是没有完成比赛。不过亚历山德拉王后可不想让这件事情就这样结束,她吩咐在第二天的时候,让皮特里重回白城体育场,而王后要亲自给他颁发一座和冠军一样的奖杯。 如果这件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大概也只是一场感人的悲喜剧罢了。在这之前发生的一件事和皮特里的际遇结合起来,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在马拉松比赛前几天,1908年7月19日星期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创始人、国际奥委会主席顾拜旦男爵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参加了一次礼拜,宾希尔法尼亚大主教作了布道。五天之后,顾拜旦男爵在英国政府为伦敦奥运会举办的一次盛宴上用法文说道:“上星期日,宾希尔法尼亚大主教在布道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奥运会上获胜并不比参加奥运会更重要。” 后来,顾拜旦把主教的这句话改为:“奥运会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参加而非获胜,正如人生的真谛,不是在于征服他人,而在于自我的努力及奋斗。”这句话渐渐演变成了今天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句话——“重在参与”,而这句话已经成了与“更快、更高、更强”一起来诠释奥林匹克精神的名言。 这句名言和皮特里的精彩故事,显得那样的相得益彰。从那时起,人们就一直把这句话和这个故事连到了一起,而皮特里这个名字,也就成了“重在参与”的同义词。 上一篇:英语幽默小故事 下一篇:奥运小故事 网络中查看“关于奥运的小故事”相关文章 谷歌中查看“关于奥运的小故事”相关文章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文章来自网络搜集,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记得采纳啊
8. 关于奥运会的小故事,
◆完美10分一抓一大把
拿到完美的10分一定是每个奥林匹克体操比赛选手的梦想,可是,夺得10分谈何容易!但在1924年,同一届奥运会上竟然有22名男体操运动员在一个比赛项目中实现了这一梦想——出现这样的局面,既不是当时发生了什么怪事,也不是竞技水平有多高—— 事实上,这项名为爬绳的比赛,从那届之后就被取消了。
◆泥浆中进行篮球赛
1936年奥运会篮球比赛简直可以说是一场灾难:决赛创下了最低分纪录,美国队在一场令人昏昏欲睡的比赛中以19:8战胜加拿大队夺冠。整个比赛条件简陋得难以想像—— 比赛在室外进行不说,球场竟然建在粘土地里,而且是在大雨中进行!球迷们也不容易,由于缺少座位,大约1000名现场观众不得不站在雨中看完了比赛!
◆马拉松选手跑丢了
1900年举行的巴黎奥运会同样发生了许多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它与当年的世界博览会同时举行,时间竟然拖了五个月!以马拉松比赛为例,后勤保障漏洞百出,比赛路线需穿过巴黎最繁忙的街道,到处是行人和骑自行车者,最糟的是,几名参赛选手竟然跑迷路了—— 因为路线标志非常不明显。1900年奥运会是最浪费时间的一届,比赛项目甚至包括射鸽子和障碍游泳。所谓的障碍游泳说出来会吓人一跳—— 在船底下游泳!
◆观众参加网球赛
首届现代奥运会于1896年举行,这届奥运会上产生了一个奥运史上绝无仅有的冠军:来自哈佛大学的大学生约翰·伯兰德来到希腊现场观看比赛,然而他在奥委会的朋友却给他报名参加网球比赛。尽管连合身的比赛服都没有,勇气十足的伯兰德还是参加了比赛。随后他竟然赢了比赛!
◆夺得金牌竟然蒙在鼓里
玛格丽特·伊维斯·阿伯特是首位赢得奥运会金牌的美国女选手。不幸的是她终生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一无所知!如上所说,1900年巴黎奥运会赛程长达数月,因此人们根本不重视自己在奥运历史会留下什么样的印记。她夺得了奥运会九洞高尔夫球赛的金牌,将金牌带回了家,但她一直以为自己参加的是巴黎高尔夫巡回赛,而不是奥运会。
◆马拉松选手跑进果园摘水果
1904年在圣路易斯举行的奥运马拉松赛称得上是奥运史上最 “残酷”的一场比赛。比赛在闷热难当的夏日进行,选手们所经的路线是没有铺柏油的充满灰尘的路段,周围满是汽车,吸入的都是汽车尾气,因此,许多选手不得不中途退赛接受治疗。所谓的“治疗”,其实就是服用番森鳖碱、喝点白兰地。最有意思的还是古巴选手菲利克斯·卡瓦加尔,他几乎是以“乌龟速度”跑完全程,不仅停下来与现场观众聊天,还中途跑到路边果园里摘水果吃,以致吃坏了肚子。即使这样,他最后还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
◆拖着木腿比赛夺得6枚奖牌
大家会永远记住奥运会历史上的这三位最有特点的运动员:瑞典选手奥斯卡·斯旺以72岁高龄在1920年奥运会上赢得了射鹿比赛的银牌;美国体操选手乔治·艾伊瑟在1904年狂揽六枚奖牌(其中包括三枚金牌),更令人吃惊的是他是拖着一条木腿参赛的;匈牙利射击运动员卡罗利·塔卡克斯在原来用于扣动扳机的右手被手榴弹炸残后,自学成才,改用左手射击,而且赢得了1948年奥运会手枪速射比赛的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