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起源的故事350字
㈠ 春节的来历作文350字急急急
时间像飞箭,转眼半个学期又过去了。冬爷爷送走了秋姑娘,他轻轻呵了一口气,大地便披上了亮闪闪的银装,伴随着飞舞的雪花,我们期待已久的春节马上就要到了。春节是孩子们的幸福时光,一想到“春节”这两个字,笑容就不由得在我脸上绽放开来。
春节,可以舒舒服服地在家睡懒觉,每天睡到自然醒。平时为了早点上学,六点多钟就被爸妈硬生生地从被窝里拽出来。可在春节里,就完全是“我的地盘我作主”,早上赖在热乎乎的被窝里美滋滋地回味美梦,顺便对桌上的小闹钟得意洋洋地说一句:“老伙计,你就暂时下岗歇两天吧!”
春节,可以见到我的很多亲戚,他们见了我,准会说:“哎呀,这小子又长高了!”春节,可以穿漂亮的……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就要盼到春节了。
离春节还有六十天时,我就开始盼望春节早一点到来,真恨不得今天就是大年三十。我这么渴望春节早点到来,理由十分简单:能攻拿到大把大把的压岁钱,穿上期盼已久的新衣服,还可以好好地享受各种各样的美食。这简直太令人向往了。
每年的春节,我总是能拿到好多的压岁钱,再把它们小心翼翼地藏起来。前年拿900,去年拿1000,今年拿多少呢?是1500,800,还是1300。我躺在被窝里就再想这个问题,随然说理春节还有八十天,但我已经开始在分配这些钱了,1000元给爸爸妈妈用,其他归我私人所有。买书、买自己喜欢的小饰品……想到这儿,我躲在被窝里偷偷地笑出了声来。真盼望春节早一点到来,让我早一点拿到自己的压岁钱。
还有,就是穿上自己几天前挂在衣橱里的新衣服。每天晚上我总是要看一眼新衣服,每天都在想穿上新衣服给大家看,炫耀一番。无奈妈妈不让,只能在镜子前穿给自己看。真盼望春节早点来,让我可以穿上那套想了已久的新衣服。
最后,那就是可以大饱口福了嘛。平时不准吃得糖果啦、油炸食品啦……在春节统统“开禁”,我可以好好地吃夫子庙那些诱人的小吃,一想到色香味俱全的小吃,我的口水都快要流出来了,心里一阵窃喜,心想:过春节真好!朦胧中仿佛看见了自己左手拿着一串红得发亮的冰糖葫芦,右手拿着一根热气腾腾、金黄金黄的油炸鸡大腿。
过春节可真好,我真希望春节早一点到来。
“啊,春节!啊,春节!”这是一本书中的话,原文是“啊,爱!啊,爱!”我把它换成了开头那句话。1年365天,盼个啥?春节呗!为啥?
首先,春节少不了新衣服。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臭美是人的天性,地球人都有。再来,春节不会遭受“暴打”,我会好受的多。而且,本人“瘾”太多:看电视看出电视瘾玩游戏玩出游戏瘾懒也懒成瘾……春节晚上有联欢会,有电视病的我怎能错过?第二天别想让我早起!好不容易盼来春节,不将懒瘾“发扬光大“怎么行?电脑也从“军事禁地”“转移阵地”到了我的地盘。“我的地盘我做主”就是这个意思。想不让游戏瘾“死灰复燃”都不行。重磅的当然是压岁钱。我只要说2、3句吉利话,红包就在我手,“发财了。发财了。”我小心翼翼的收好,免得被妈妈抢了。夜里悄悄起来点钱,感觉成为大富翁了。哈哈(*^__^*)嘻嘻……
㈡ 清明节的来历作文350字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㈢ 清明节的由来作文350字
清明节的起源,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古代帝王将相有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㈣ 年的来历350字作文
你知道过年的由来吗?那么我现在就来告诉你吧!
从前,有版一种怪兽,叫做“年”,权特别凶。一到冬去春来的时候就出来,不是伤人就是损坏庄稼,还叨走人们的猪呀、羊呀……
有一个人,想了一个办法:在院内堆起柴,又摆上桌子,放上猪、牛……就来了,张开口吃起来,饱餐一顿。就在这时候人们点着了柴,放鞭炮。火光冲天罗声、炮声……响成一片。“年”不知怎么了,被吓得逃了也不出来害人了。
从此,每到这个时候,人们都放鞭炮,来赶走“年”。就成了“过年”的风俗,一直到现在。
这就是过年的来历。有趣吧!
㈤ 珊字的来历作文350字
小名字大来意义
每源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个名字都代表不同的意义,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下面我给大家介绍我的名字的来历。
按照我们潮汕人的习俗,我一出生奶奶就拿着我的生辰八字让算命先生帮我算算,看我缺啥。结果算命先生说我五行缺“木”,这样一来我的名字当然要取一个带有“木”的字了。
我们家最有学问的要算外公了,所以爸爸妈妈就请他给我取一个又好听又好记的名字。外公翻翻字典,找了好几个字,觉得还是“梓”这个字最合适。外公说,“梓”是故乡的意思,他希望我长大后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记住自己的故乡。于是我的名字就叫“庄梓”。
“哈哈,庄子可是众所周知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呢!”很多人第一次听到我的名字都会这样说。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觉得非常骄傲。
我十分喜欢自己的名字!
( 书村网 www.shucunwang.com )
㈥ 汉字起源的传说350字左右
从仓颉造抄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㈦ 三月三的来历作文350字
三月三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回自古有“二月二,答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农历三月三日。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壮族最古老的情人节,古代壮乡(包括受壮文化影响的壮区各族)少年少女赶歌坡,抛绣球,“山歌传情,绣球传爱”。壮族人也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
㈧ 关于地名来历的作文350字
举个例子:青岛
处黄河流域下游、黄海之滨的青岛,不仅以其秀丽的海光山色闻名于世,而且还以悠久的文化历史曾成为山东省的文化中心和我国北方的一个著名文化城市。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青岛,又称小青岛,别名琴岛,它既是青岛美的象征,又是青岛美的缩影。
青岛、小青岛、琴岛,都是指胶州湾入海处北侧的小岛。这个小岛和青岛历史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历来受到史学界的重视和文人墨客的歌咏。但由于这个小岛名称的起源及其与陆地上青岛名称的关系、发展变化、名称的涵义等确有着不同的解释,几十年来还说法各异。时至今日,在多种出版物中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看法。本文试就几十年间先后发见的历史资料,就以下诸问题琐考如下。
一
青岛本是指胶州湾海口北侧的海中小岛,面积仅零点零一二平方公里,海拔十七公尺有余,北侧距陆地一华里多(约720公尺)。清朝同治年版《即墨县志》卷一“岛屿”条目中记载,“青岛,县西南百里”。是说青岛位于即墨县城西南百里的海中。在“山川脉络图”和“七乡村庄图”中都标注有这个海中岛屿。《胶澳志》还明确地说,“青岛,在青岛湾内不足一海里”,以“山岩耸秀,林木蓊清”,故名青岛。
关于青岛名称命名的年代,缺少具体的记载,从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古籍来看,明朝中叶已有青岛名称的记载,嘉靖刊《郑开阳杂著》中已载有“青岛”一名。明万历六年(1578年)任即墨县知县的许铤在《地方事宜议·海防》一文中记有:“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按胶州湾自唐宋以来已成为北方重要港口,尤其是宋代“元三年(公元1088年)……乃置密州板桥市舶司”(见《宋史•食货志》),板桥镇即现在胶州湾畔的胶州市。“市舶司”类似现在的海关和港口管理机构,掌管检查出入海港的船舶,征收商税,收购政府专卖品和管理外商等。板桥市舶司的建立,使胶州湾成为当时中国北方唯一设有市舶司的贸易口岸,海运频繁,所有货船必经胶州湾海口方可到达板桥镇。而青岛位于胶州湾入海口重要航道的一侧,不可能没有“青岛”或青岛的其他名称,只是我们没有见到记载罢了。
在出现“青岛”名称的同时,也出现了“青岛口”的名称。胶州湾内女姑口所立《重整旧规》碑文中明确记载了:“我即邑自前明许公奏请青岛、女姑等口准行海运,于是百物鳞集、千艘云屯,南北之货即通,农商之利益普……”。许公就是许铤。从明朝开始,“青岛”这个地名开始从海中间逐渐移向陆地。青岛北面的海湾称为青岛湾;湾边的村庄称为青岛村;村南的小河称为青岛河;村东南的山称为青岛山。
“青岛口”泛指青岛左右的海湾,范围约从现鲁迅公园至团岛一带的海岬。是“青岛”这个地名,从海中向陆地过渡的名称,它的内涵既包括海口也包括海边的陆地。清同治版《即墨县志》的“海口图”中已将“青岛口”标注在陆地上。
青岛村是明朝初年建立的。明初,天下设立卫、所,青岛东部建有浮山所。据浮山所《苏氏族谱》载:“洪武定鼎,敕封世袭武德将军,赐爵千户授以御券,分封鳌山卫浮山所……,同封千户者九……,同封百户者四,丁、詹、侯、葛,共封十三户……。”另据《丁氏族谱》记载,丁氏其中一支由浮山所迁至青岛村定居,开始人口较少,所以称之为丁家庄。以后,一些军户和沿海渔民也来此安家,逐渐发展成为一大村庄,改名为青岛村(曾分别为青岛村和上青岛村)。《胶澳志》中说:“青岛村,初为渔舟聚集之所,旧有居民三、四户,大都以渔为业。”青岛村地处青岛的对岸,为什么叫青岛村,未见记述,但从我国地名命名的特点来分析,是不是可以说青岛村是以靠近青岛得名的,青岛村附近的海口、小河、小山也都以青岛命名了。初建之后的青岛村的居民多为渔民。随着青岛口海运的逐渐开放,南北船员也逐渐增多。渔民和船员出海多祈求海神保佑平安,遂于明代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在青岛村西侧修建了一座天后宫,用以祭祀“天后”。《胶澳志》云:“天后之祀,不见于正史,然渔航业奉祀维谨,故海岸恒有是庙。”前几年,《青岛晚报》上开展的“青岛原来是小渔村”的讨论中,就青岛在德国侵占前是不是小渔村的问题上出现了几种说法。就我们掌握的历史资料看,德国侵占胶澳前,青岛早已不是小渔村了,而是一个繁荣的市镇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青岛村建立时谈起。前文谈到,青岛村建于明朝初期,开始为军户务农的地方,后一些渔民也来此定居,发展为一个大村庄。明万历年间,青岛村前的青岛口被辟为海上贸易港口,于是“百物鳞集、千艘云屯”。应该说,这时的青岛村已不是个小渔村了,而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贸易港口了。
到了清朝中叶,青岛口的贸易较前更有发展。青岛名称的内涵也起了实质性的变化,青岛的名称已从海中的青岛移向了陆地,青岛村附近一带的陆地通称为青岛。清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在重修天后宫的《募建戏楼碑记》中,明确记载:“窃闻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云集而至……。”这是我们见到的最早关于“青岛”的记载,这个“青岛”的范围是指青岛口附近一带的陆地,可以说是最早的“青岛地区”。再则“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矣”,这个百余年,从同治算起,应是清朝的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这样说来,青岛开埠的时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青岛”的历史发展时间又向前提早了一百余年。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月,现存天后宫的另一碑文中记载:“盖闻天后以孝成神,以慈爱民,仁护海国,泽洽波臣。而旅客商人云集于此者,尤赖其鸿波不扬,惊涛顿息,故无不念以酬圣德焉。墨邑青岛口,旧有天后宫以妥神灵,不过粗具规模,未足以壮观耳……,宏舸连舳,巨舰接舻,乃增其旧制,敞之以庭堂,峻之以阶级,节税耀彩,金碧腾辉,可谓威镇四海……。”大船、巨舰,首尾相连,停泊于青岛口一带,好一派经贸繁忙景象。天后宫规模较前大有扩展,成为闻名的一大口岸。这样规模的一个商埠,能说是一个小渔村吗?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朝驻德公使许景澄在其《条陈海军应办事宜折》中说:“青岛一带在烟台未开口岸时,航海商泊,凑集颇盛,本非散地荒陬可比。”许景澄在得知西方列强觊觎胶州湾后,建议清廷在胶澳设防。同年,清廷派道员刘含芳、总兵琅威理莅胶察勘。刘含芳在《查勘胶州湾条陈》中说:“……胶州澳口,口东青岛,高四十七、八丈,有市有关,地属即墨,山脉来自崂山。”明确说明,此时的青岛已有市、有关,“市”,应该是集市贸易,“关”,是指收税的海关。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六月,清廷决定在青岛设防,调派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移驻青岛,建总兵衙门于青岛村旁,青岛成为设防的重镇。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即德国侵占的前半年多,青岛口的商贸店铺已达60余家:“除新近由即墨、平度、金口、海阳来此赁屋暂营者六家外,计车马、旅店九,洪炉一,成衣、估衣、雉发三,油坊、磨坊、染坊六,杂货、竹席、瓷器店铺七,药铺二,当铺一,织网、麻草、油篓、木材八,肉鱼盐铺六,鞋帽、皮货各一,纱布绸店、广洋杂货店三,酒馆、饭铺九,酱园、豆腐坊各一,糕点茶食三,计六十五家,”并进行大宗进出口贸易。“出口以披猪、花生、生油、豆油、豆饼、白蜡、青梨为最;进口以广洋杂货、细白棉布、棉纱、绸缎、糖、桐油、竹木材为多。”(见胡存约《海云堂随记》)。德国侵占前,青岛绝不是一个小渔村,而是一个繁华的海疆重镇。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一月,德国派兵侵占了青岛,当时青岛地区称为胶澳。1898年3月6日,德国胁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据日文《胶州湾》一书记载,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借用原有的青岛名称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为青岛。这个新市区又分为青岛、鲍岛和埠头等区,范围也只有现市南区和市北区的一部分,青岛也只是整个胶澳中的一块地方。1922年,中国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了胶澳租借地,定名为“胶澳商埠”,同年十一月先后颁布《胶澳商埠章程及青岛市施行自治制令》,这是称为“青岛市”的最早记载。在《青岛市施行市自治制令》中的第二条规定“青岛市之区域以青岛市街台东镇及台西镇之界址为区域”,第四条规定“青岛市由胶澳商埠局直接监督之“。这个青岛市也只是胶澳商埠的一部分,并受胶澳商埠的监督。直到1929年,胶澳商埠局撤销,原胶澳商埠的辖区被命名为青岛特别市,从这时起,青岛这个地名才代表了全市区。此后,尽管所辖范围时有变迁,但青岛市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现在,青岛市辖范围一万余平方公里,计有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七区,即墨、平度、胶州、胶南、莱西五市。
二
小青岛是青岛的别称。
青岛从什么时间开始又称小青岛的呢?直到二ΟΟΟ年出版的书刊中还说:“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正式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为青岛。由于小青岛原是一个孤立的小岛,所以群众也一直称其为小青岛。”(见《青岛文物与名胜保护纪实》)这段记述明显是不对的。据现有资料证明,清朝中叶就已有称小青岛的记载,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刊写的《灵山卫志》中就记有“小青岛在淮子口对岸,入海者必由之道”。淮子口是胶州湾入海口一段水道的名称,因为小青岛位于灵山卫的东北,所以卫志说它在淮子口的对岸。道光年间重修的《胶州志》、同治版《即墨县志》“海程、险要汛”中都从此说。说明从清朝中叶开始,青岛也被称为小青岛了。而1934年版的《青岛名胜游览指南》一书中说:“小青岛……德租胶澳后开始署名……我国接收后名曰小青岛”。这是明显不对的。青岛地区人们一直称为青岛或小青岛。德国侵占青岛后,将小青岛改名为“阿克那岛”。1898年夏天,一些外国的植物学家在小青岛上发现了一种罕见的百合花,定名为“青岛百合”。德国人因此曾叫过小青岛为“百合绿岛”,此种名称既未正式公布也未曾传开。1904年(一说1900年),德人在小青岛之上修建了一座乳白色的八角形灯塔,塔高15.5米,控制着整个青岛港的船支往来,是一切船支进出胶州湾的重要航标。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取代德国侵占了青岛,日本将青岛的地名全部换成了日文的名称,小青岛当然在其内。据《青岛街市新旧名称对照表》中载,小青岛被改称“加藤岛”。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一律将日文的名称改为中国的名称。小青岛又恢复了原来的名称,但不是《青岛名胜游览指南》中所说的“我国接收后名曰小青岛”,而是青岛,这在《接收青岛纪念写真》都有记载。1985年出版的《青岛风物》一书中把小青岛名称的时间说得更无依据,文中语:“青岛市定名后,乃更名小青岛”。姑且不说记载根本不对,就其本身的涵义就不清,我们知道青岛作为城市出现后,有过德国侵占时期的“新市区”、北洋军阀统治下的胶澳商埠内的“青岛市”,还有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青岛特别市”,那么上面所提到的“青岛市定名后”指的是哪个时代的青岛市呢?不知它的依据出在哪里?
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青岛逐渐成为旅游城市以来,小青岛也发展为游览点。1934年小青岛上开辟了道路,安装了石桌石凳,架设了木架牌坊,平整了花圃,并且还新建了一处茶亭,还修筑了游艇码头,游客乘小艇渡往,开辟成小青岛公园。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小青岛沦为日本侵略军的驻地,不许中国人进入。四十年代初,岛东部修筑起防波堤与陆地相连,岛北部也修筑了一段防波堤。
青岛解放后,小青岛回到了人民的怀抱,防波堤经过加高加筑成为现在的规模,岛上建立了现代化的导航设施,为青岛港的海运事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青岛市总体规划,小青岛再次作为一处新的游览景点而向人们开放。
三
琴岛是青岛和小青岛的别名,也是许多别名中最著名的一个。
关于琴岛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和记载。其一有地形环境说法,“据说从空中看下来象是古琴,故也称琴岛或琴屿”(见《海域青岛》)。其二有自然现象说法,“取其山如琴,水如弦,清风徐来,波声铮铮如琴声之故”(见《琴岛诗话》)。其三有“青”、“琴”谐音字说。还有从“琴头镇”一词转音而来说(见《漫笔琴岛》)等等。
最早提到琴岛一名的,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当属1924年出版的《接收青岛纪念写真》一书。作者班鹏志1923年写的自序中曰:“自序于琴岛寄庐”,已正式把琴岛作为地名看待了。
在文学作品中提到“琴岛”一词的,从现在查阅到的资料来看,要首推长篇小说《桃源梦》一书了。此书已不多见。青岛市图书馆仅藏有1934年版的第三版本,初版年月不详。这是早期述说青岛的长篇小说,作者笔名为“燕齐倦游客”。该书内容是描写辛亥革命胜利后,满清的遗老遗少们逃来青岛后的没落腐朽生活。书中对青岛的早期发展有过一些较为真实的记述,其书中人物的名字大都是影射真人的,如把“章总兵”写成“庄总兵”,把“亨利亲王”写成“恩理亲王”,一些大臣的名字也都用谐音字代替等等。这部小说开卷第一回“失琴澳总兵受骗,修铁道报立三功”中的第一段就说:“话说山东半岛的东南角上,有一个海港,叫作琴澳港……靠海最近之处叫作琴岛,琴岛的北部叫作大抱岛,大抱岛迤北叫作小抱岛,总称都叫琴岛”。把青岛(小青岛)叫作琴岛,进而又把市区统称为琴岛,这和青岛名称由来一样,都是以青岛(小青岛)命名的。为什么不称青岛而称琴岛,可能和该书的人名一样,不用真名,而用谐音字,“青”和“琴”字的字音比较相近。《漫笔琴岛》所作的分析,我们认为是比较正确的。
为什么叫琴岛,还有以下几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受到以前出版的《海道图说》一书的影响。《海道图说》是清朝末年出版的一种翻译本线装书,具体刊印年代不详。该书第七卷中有如下记载:“胶州湾东面有长山向东偏北延伸如舌……有城者为浮山所……又距挨户林头北面小澳首有琴头镇”。在胶州湾、黄岛两节之后出现了“琴头镇”,正好就是青岛的位置。书中关于“琴头镇”的经纬度记载为“北纬36°05ˊ,东经120°17ˊ”,又和青岛市的经纬度基本相符,可见图说中的“琴头镇”就是青岛。《海道图说》是一本地理书,可不可以说青岛在外文中还有一个别名,叫“琴头镇”。再则,因为《海道图说》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书籍,也有可能是翻译上的不确。再有一种可能,就是青岛当时有过“琴头镇”或者类似的名称,但在我国的史籍中又不见记载。几种可能的推见或其它的证据,将随着史料的发现逐渐澄清。正式把琴岛作为地名的,见载于1934年出版的《青岛名胜游览指南》一书。书中在小青岛一条中说:“此岛一名琴岛”。1939年版的《青岛指南》、1957年版的《青岛游览手册》等书都沿用了此种说法。从称小青岛开始,逐渐地把青岛市也称琴岛了。琴岛不但成为地名,还成为地名风光的掌故,如“青岛八景”、“青岛十二景”的“琴屿飘灯”,青岛市乡二十四景的“琴岗滴翠”等等。二十世纪末,还把通往小青岛的道路命名为琴岛路。
除了“琴岛”、“琴屿”之外,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把青岛称为“琴港”或“琴岗”的,还有称为“山岛”的等等。
㈨ 清明节的来历350字
清明,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历代的诗人词家都有关于清明盛况的描写,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
清明扫墓,追祀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清明扫墓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坟莹,有没有狐兔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到坟上一方面清除杂草,整修树枝,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给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个简单的祭扫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肝闻吹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记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人们在扫墓和踏青返家的路上,都愿采几朵野花戴在头上,顺手折几根柳条插在房前屋后。据说这种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民祖师——神农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纪念和希望长寿的愿望。戴柳习俗被淘汰,插柳却盛行起来,成为我国人民春季造林的植树节。
清明前后还流传着很多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拔河、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斗鸡等活动。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历代的记载十分浩繁。诗人怀清明之作更是争艳夺彩,不可胜记。从这些意义上讲,清明既是节气,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㈩ 四年级作文写丹霞山的来历和故事350字
你去过美丽而又富饶的丹霞山吗?我去过哟!高高的山顶,翠绿的树丛林还有厚厚专的黄土。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世属外桃源。
这山间的小路、小径,就像蜿蜒盘旋的神龙。路边的小花也不甘示弱,他们一朵朵都在争艳呢!还有地上的黄土,被太阳公公晒得金灿灿的。
那次,我是在秋天去那儿的,所以地上的土都给晒红了呢!!!呵呵!!
美丽的导游姐姐细细地说:假设,你们在春天来的话,那就好了!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不知有多美了!我听了,口水差点都流出来了!
啊,甚么呀!我脚底下有一快大大大大大大,的紫水晶,但惋惜的是,我们都拔不起来,所以,就没带回来,至今,我还是很懊恼为甚么不租一台发掘机,那就可以够搬回来了!
丹霞山的空气非常非常的清新,是修心养气的好地方呀!等以后老了,就搬去那边住,绝对能活得过80岁!还有呀!最主要的是,那边没有工厂。
哎呀呀呀呀呀!你心动了吗?你想去了吗?丹霞山的大门呀,永久为你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