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之会的故事
1. 渑池之会的故事(50字)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想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为免除后顾之忧,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会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
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蔺相如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秦向赵要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他寸步不让,说用秦国国都咸阳为赵王祝寿,使秦王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史称“渑池之会”。
(1)渑池之会的故事扩展阅读
渑池之会,出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生动刻画了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赵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耿直或忠厚,或鲁莽或机智,形象鲜明生动,令人叹服。
抓住秦国二十余君“不坚明约束”之过,借理在我方之势,使人怀璧归赵;渑池之会,借“五步之内以颈血溅大王”之势,逼秦王就范,为一击缶;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之势,迫使秦不敢动武。相如勇智,已是光彩照人。
行文至此,司马迁笔势陡转:多谋善断、意气风发的蔺相如竟对无理取闹的廉颇一再退忍避让,连门客都感到羞愧。当门客要离开他时,才袒露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胸怀。相如的绝顶智慧和贤相风采凸现在读者的眼前。
2. 渑池之会的故事
楼主你好:
这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
秦王以给蔺相如一块玉来换取城池,实际却推托他对秦王说:“宝玉有一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用计把璧拿到手后,他义正辞严地警告秦王,如果秦王用武力强夺,他的头就和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秦王无可奈何,只好答应蔺相如提出的条件:斋戒五天,在朝廷内举行设有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蔺相如料定秦王如果得到宝玉后一定会负约,不肯把城给赵国,便悄悄地叫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着宝玉,从小路逃回赵国。蔺相如大智大勇,“完璧归赵”,举国称赞,被赵王破格提升为上大夫。
不久,秦国攻打赵国,杀死赵国兵士两万多人。诡计多端的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上当,又不敢不去。蔺相如为了祖国荣誉,不怕牺牲,决定亲自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宴会上,他与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秦国群臣向赵国要十五座城,蔺相如寸步不让,提出用秦国的国都咸阳作为交换条件,使秦王理屈词穷,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回国后,他被任命为上卿,职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认为蔺相如本属草野之人,靠三寸不烂之舌立功,很不服气,扬言要当众羞辱他。蔺相如知道以后,不肯和廉颇相见,每到上朝时,常说有病,不愿和廉颇争地位;出门时,只要远远望见廉颇来了,便调转车子避开。他的门客很不满意,蔺相如对他们说:“强悍的秦国所以不敢发兵攻打我们赵国,只是因为赵国有我们两人在。现在,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去。我所以这样做,是先顾到国家的患难,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啊!”廉颇听到这些话,羞愧万分,他脱衣露体,“负荆请罪”,赞扬了蔺相如博大的胸怀。将相终于言和,并且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3. 《渑池之会》的故事
秦昭王二十五年,秦国借口赵国不与它一起进攻齐国,向赵进攻,取得赵兹氏(今山西汾阳)等两城。次年,攻取赵的离石(今山西离石县)⑥。再次年,白起取赵代(今河北蔚县)、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县西) 。这时秦国大军正欲南攻楚,为安定东方的局势,在秦昭王二十八年,与赵惠王相约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相会修好。赵惠王不想前去,廉颇、蔺相如认为,如不去则是向秦示弱,于是赵惠王就带着蔺相如前往。廉颇送他们到国境线上,对赵惠文王说,根据路程,去来不过30日,超过30日大王还不回来,就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的要挟。并派大军驻守边境,防止秦国趁机袭击。 秦昭王在渑池与赵惠王相会间,饮酒正高兴时,要求赵惠王为他鼓瑟助兴。赵惠王怕秦,只得弹瑟。秦国的御史马上前来记下此事。但蔺相如也端上一个瓦盆(缶)到秦昭王面前说,赵王听说秦王善奏秦音,请秦王奏盆缶,以相娱乐。昭王生气,不奏。蔺相如则以兵刃相威胁说,如不击缶,"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昭王的侍卫想对相如动手,相如大声怒目申斥,秦昭王侍卫吓得后退,昭王只好敲一下瓦盆。相如回头召赵国御史也记下此事,为赵王争回了面子。会上秦臣要求赵送给秦15城为秦昭王祝寿,蔺相如针锋相对,对秦臣说,请将秦国的咸阳送给赵国,为赵王祝寿②。这次会上,秦国始终没能占什么便宜,秦国目的是为同赵修好,以便腾出手来攻楚国,不愿同赵决裂。赵国也有力量同秦对抗,所以秦只得容忍下去。 秦昭王在渑池与赵国结盟后,当年白起的军队就进攻楚国的鄢。楚军死守鄢城,白起用水灌,被水淹死的人达数十万。次年攻下楚都郢,焚烧楚王坟墓,楚怀王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4. 渑池之会的故事(50字)
秦昭襄王为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会于渑池会回谈,最终蔺相如答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的故事。事情始末如下:秦昭襄王因完璧归赵一事恼羞成怒,于秦昭王二十五年,借口赵国不与它一起进攻齐国,向赵进攻。取得赵兹氏(今山西汾阳)等两城。
次年,攻取赵的离石(今山西离石县)。再次年,白起取赵代(今河北蔚县)、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县西)。这时秦国大军正欲南攻楚,为安定东方的局势,在秦昭王二十八年,与赵惠王相约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相会修好。史称“渑池之会”。
(4)渑池之会的故事扩展阅读
历史背景: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第二年,赵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秦借口赵不跟它联合攻齐,派兵攻下赵的两座城池。赵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秦兵侵赵,攻下石城(约当今河南省林州市西南)。
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将白起率军攻赵,取光狼城(约当今山西高平县西),斩杀赵国三万人。秦在对赵进行军事威胁的同时,又在外交方面迫使赵国屈服。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通知赵王在西河外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地方作友好会见。
5. 渑池之会的故事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为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会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蔺相如陪同赵王前往渑池。
赵王被迫鼓瑟,蔺相如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秦国向赵国要十五座城,蔺相如也是寸步不让,说用秦国国都作为交换,使秦王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史称“渑池之会。
(5)渑池之会的故事扩展阅读
出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事件过程:
秦昭襄王因为完璧归赵的事情恼羞成怒,在秦昭王二十五年,借口赵国不与它一起进攻齐国,向赵进攻。取得赵兹氏等两城。次年,又攻取赵国的离石。第三年,白起取赵代、光狼城。
此时的秦国大军正打算向南攻楚,为安定东方的局势,在秦昭王二十八年,便与赵惠王相约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相会修好。史称“渑池之会”。
渑池之会过后,蔺相如以功授官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气,以致于有后来的负荆请罪。渑池之会后,秦国、赵国间暂时停止了战争。赵军立即出兵齐国,攻下高唐等地。
6. 渑池之会和完璧归赵故事概括
完璧归赵: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国大
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呐?要不答应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
渑池之会:公元前282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取了赵国的简(今山西离石县西)和祁(今山西祁县)两块地方。次年,秦国又派兵攻占了赵国的石城(今河南朴县西南);又过了一年,再向赵国进攻,两国交战,赵国损失了两万多军队,但秦军的攻势也被遏止了。
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二十年),秦昭王想和赵国讲和,以便集中力量攻击楚国,于是派使者到赵国,约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境内)见面,互修友好。赵王害怕,想不去,大将军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商议,认为赵王推辞不去不好,就劝赵王去:“秦王约您会议,如果大王不去,那就显得赵国力小而胆怯了,还是去好。”赵王听从了廉、蔺二人的建议,蔺相如也随着赵王一起去了。
廉颇带领大军把赵王送到边境,临分手。对赵王说:“这次大王去渑池,路上来回的行程,加上会见的时间,估计前后不会超过三十天。为了防止意外,要是过了这个日期大王还未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了。廉颇还在边境上布置了大量的军队,防备秦国的进攻。
到了渑池,见到秦王,双方行过礼,便在筵席上叙谈,酒到中巡,秦王对赵王说:“我听说你喜欢鼓瑟,我这里有瑟,就请你奏一支曲子助助兴吧!”赵王不敢推辞,只好弹了一曲。这时,秦国的御史走了过来,在简上写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宴会,秦王命赵王鼓瑟。
蔺相如见此不悦,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击缶(瓦盆),我这里有个缶,请你敲敲缶让大家高兴高兴。”秦王听了勃然大怒,不肯答应。蔺相如又端起缶走过去,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就说:“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意思是要和秦王拼命。
秦王的侍卫看到秦王受到胁迫,慌忙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双眼,大喝一声,吓得侍卫连连后退,秦王心里很不高兴,也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回头叫来赵国的御史,也把这件事情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宴会,赵王命秦王敲缶助兴。
秦国的大臣们见秦王没有占便宜,就说:“请赵王献出十五座城地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不示弱,说:“请秦王拿咸阳(秦国都城,今陕西咸阳县东)为赵王祝福!”
一直到酒筵结束,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勇敢地同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不屈不挠的斗争,挫败了秦国的图谋。秦国也知道廉颇率领大军驻扎在边境上,使用武力也得不到好
7. 渑池之会故事简介
讲述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为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会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
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蔺相如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
后来,秦向赵要十五座城,他寸步不让,说用秦国国都作为交换,使秦王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史称“渑池之会”。
(7)渑池之会的故事扩展阅读:
《渑池之会》主人公介绍:
蔺相如,生卒不详,今保定市曲阳县相如村人。战国时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蔺相如原为宦者令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
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惠文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
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
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渑池之会
8. 渑池之会的故事 200字
在完壁归赵后不久,秦国攻打赵国,杀死赵国兵士两万多人。诡计多端的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上当,又不敢不去。蔺相如为了祖国荣誉,不怕牺牲,决定亲自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宴会上,他与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泰国群臣向赵国要十五座城,蔺相如寸步不让,提出用秦国的国都咸阳作为交换条件,使秦王理屈词穷,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
9. 渑池之会的故事简介(150~200字)
秦昭襄王因完璧归赵一事恼羞成怒,于秦昭王二十五年,借口赵国不与它一起进攻齐国,向赵进攻。取得赵兹氏等两城。次年,攻取赵的离石。再次年,白起取赵代、光狼城。
这时秦国大军正欲南攻楚,为安定东方的局势,在秦昭王二十八年,与赵惠王相约在渑池相会修好。史称“渑池之会”。
公元前279年,秦王派出使者约请赵王到西河外的渑池(今河南渑池西,处在两国之间)相会。赵惠文王害怕秦国有奸计,想要推辞不去赴会。
蔺相如却对赵王说:“大王如果不去赴会,这必将显得我们赵国软弱、胆怯,而给秦国留下口舌,以后秦国将会更加骄横。”于是赵王决定带蔺相如去和秦王相会,而让将军廉颇率军在边境接应。
赵王来到了渑池,与秦王相会,席上秦王在酒酣之时,突然对赵王道:“我听说您非常喜欢弹瑟,而且弹得很好,烦请弹一曲给我听听。”赵王没有办法推辞,便在筵席上弹了一曲。秦国的史官当时便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在渑池与赵王会饮,并令赵王为其弹瑟。”
蔺相如看到这情景,心里十分气愤,于是便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国的音乐,现在我献盆缶,请秦王敲击作为娱乐。”秦王非常生气,拒不答应,还下令要杀了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盆缶说:“我距离大王不到五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的请求,那我将以死相拼!”秦王无奈,只得勉强在缶上敲了一下。
蔺相如回头叫赵国的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稍后,秦国的群臣说:“请赵王送十五座城池给秦王作为献礼。”蔺相如马上回答说:“那请秦王把国都咸阳作为献礼回赠赵王。”
直到酒筵完毕,秦国始终未能占上风。由于赵国已在边境部署重兵,时刻准备接应赵王,秦国便没敢轻举妄动,双方以平等地位重修旧好。
渑池之会后,蔺相如以功授官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气,以致于有后来的负荆请罪。渑池之会后,秦国、赵国间暂时停止了战争。赵军立即出兵齐国,攻下高唐等地。
(9)渑池之会的故事扩展阅读
渑池之会,出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该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28年、赵惠文王20年)。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想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为免除后顾之忧,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会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
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蔺相如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
后来,秦向赵要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他寸步不让,说用秦国国都咸阳为赵王祝寿,使秦王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史称“渑池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