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的小故事400字
A. 达芬奇秘密读后感400字
看了小说《达芬奇密码》,总体感觉是,好看但不出色。
整部小说我读了2个小时,较一般小说长,但仍未能涵盖小说中的全部内容,做了大量的速读。比如对达芬奇另外两幅作品《岩间圣母》和《维特鲁威人》的介绍、《最后的晚餐》中犹大手势的介绍、徇山隐修会的神秘仪式等等,这些在阅读中最为吸引我另我着迷的部分,都没有在小说中得到体现。再比如小说中兰登和奈芙到英国国家图书馆(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查找埋葬牛顿的“apope”,场面描写得格外壮观,而在小说中则修改为在公共汽车上“打劫”了一位小哥的手机上网查找,当时的感觉就是“咣当”一下。另外,很多解迷的过程都被简化,甚至被删改,使悬念大打折扣。虽然,这些内容可能并非必要,对于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起不到关键的作用,可是这个故事因为缺少血肉,只剩下干瘪的身体而显得逊色不少。
缩短了读小说的长度,整部小说还是显得仓促。说明性部分被一带而过,不由得让人放慢思路消化吸收一下,就有新的内容涌进大脑,就好像填鸭似的灌输。小说场景的切换比较忠实原著,快速地在几行人之间切换,以此创造一种紧张的氛围。同时,新的问题出现了。由于每个段落都比较短,有的时候一段音乐还没有播完,就嘎然而短,转去了另外的场景,这之间通常没有匠心独到的画面转换,给人一种不连贯的感受。相比来说,我认为电视剧《反恐24小时》在场景切换方面做得更出色一些。而且在相同题材影片中,也认为《国家宝藏》更胜一筹。
说了半天不足之处,再说说好的地方。我喜欢小说中经常把古代的景物和现代地景物跌价在一起,一方面表现出人物对过去的回忆,一方面也表现出身处现代的主人着历史地足迹一步步地解释迷题,很好地缓解了时间仓促的问题,又意外地使观众获得了好的感受。除此之外,跟随着主人公的脚步,看到、听到了很多以往所不知道的事情,颇觉开阔了眼界。
B.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写一篇400~450的作文
这时基督仍在那摆着逾越节晚餐的筵席上。逾越节用的无酵饼就在他面前。没有发过酵的逾越节的酒,也在桌子上摆着。基督用这些象征来代表自己是毫无瑕疵的牺牲。任何被酵罪和死亡的表号腐化的东西都不足以代表那“无瑕疵、无玷污的羔羊。”(彼前1:19)
“他们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就擘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喝这个,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但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
卖主的犹大当时也参加了圣餐礼。他从耶稣手里领受了那表明他舍身流血的饼和酒,也听见主的话:“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这个叛徒竟敢在上帝的羔羊面前盘算暗计,揣着阴险报复的恶念。
基督在洗脚时说话的口气,已充分证明他洞悉犹大的人格。他说:“你们是干净的,然而不都是干净的。”(约13:11) 这句话使这个假门徒确知基督已洞悉他的奸计;此时基督要更清楚地讲出来。当他们坐席时,他望着门徒说:“我这话不是指着你们众人说的,我知道我所拣选的是谁。现在要应验经上的话,说:‘同我吃饭的人,用脚踢我。’”
直到此时,门徒还没怀疑到犹大。但他们看出基督非常难过。为此,有一层黑云笼罩着他们,是可怕的灾祸即将来到的预感;其性质却是他们所不知道的。当大家沉默地吃着筵席时,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门徒听见这话非常惊异惶恐。他们不明白,他们中间怎么会有人如此没良心地对待他们神圣的教师。为什么要卖他?卖给谁?谁会生出这种念头呢?主所眷爱的十二个门徒既比其他人更有权利聆听他的教训,享受他奇妙的爱,主又是那么关心他们,使他们与他亲密来往,他们中间总不至于有人要卖他吧!
门徒既明白耶稣这句话的意义,也记得他所说的话是何等的真实,他们心中惧怕,就怀疑起自己来。他们开始省察自己的心,看有没有藏着一点反对夫子的意念。他们以极痛苦的心情,一个一个地问耶稣说“主,是我吗?”惟有犹大坐在那里默不作声。约翰大为困惑,最后问耶稣说:"主啊!是谁呢?”耶稣回答说:“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就是他要卖我。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经上指着他所写的,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当门徒问“主,是我吗?”时,他们曾严密地彼此注视着每一个人的脸色。所以犹大的沉默使大家的视线都集中在他身上。在大家发问和表示惊异的混乱情形之中,犹大没有听见耶稣回答约翰的话。现在他为要避免众门徒的注意起见,就像他们一样地问耶稣说:“拉比,是我吗?”耶稣严肃地回答说:“你说的是。”
犹大因自己的阴谋被揭露,惊异慌乱,赶紧起来想离开楼房。“耶稣便对他说:‘你所作的快作吧!'......犹大受了那点饼,立刻就出去。那时候是夜间了。”这个叛徒既转离基督走到外面的黑暗中,这对他真是“夜间”了。
犹大在没走这一步之先,还没失去悔改的可能。但在他离开主和同道弟兄时,他已作出最后决定,已越过最后界线。
耶稣对待这个受试探的人所表示的忍耐,真可谓奇妙之至。凡为挽救犹大所能作的事都已作尽。在他两次与祭司立约卖主之后,耶稣还给他悔改的机会。因他洞察这叛徒心中的奸计,基督便将那显明他神性的最后确实凭据给犹大。对这假门徒,这就是劝他悔改的最后呼吁。基督那兼有神人二性的爱心所能发挥的感化力,都毫无保留地用在犹大身上了。怜悯的浪潮虽然被顽固不化的骄傲反击回来,却以更强恩爱的感服力再扑过去。可惜,犹大虽因自己的罪恶被揭露而诧异震惊,但他反倒更坚决了。他从圣餐的筵席上出去,决心要贯彻卖主的阴谋。
C. 关于我喜欢的艺术作品作文,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请为我解答,作文题目是我喜欢的艺术作品-达芬奇的蒙娜丽
起头简介蒙娜丽莎在画坛地位一段80-100字,它现在在哪儿也可以絮叨个20-30字
另起一段回,写它的作者达芬奇答,简介一下,还有人物在画坛名家地位,又是200字有余。
再起一段,画的内容详细描述一点,加上个人观点,例如背景给你的感受,笔触给你的感受。整幅画给你的感受。小400字搞定。
这幅画相关的传闻故事,随便八卦他个一百多字。
最后后边一段。你为什么喜欢这幅画,你喜欢它哪一点,它对你有何影响,你还有什么喜欢的,和它共同点区别,但是为什么更喜欢它,小200字甚至又400字到手。
最后称赞一下,小20字吧
D. 蒙娜丽莎背后的故事400字
画于1500年到1506年期间的蒙娜丽莎的生活原型是一位公爵夫人,一个充满了冒险精内神的年轻美貌女容子,名叫卡特琳娜·斯福扎。索斯特女士说,她相信达·芬奇是根据一位公爵夫人的肖像画出蒙娜丽莎的,而这位公爵夫人的肖像最初是由意大利著名绘画大师洛伦索·迪克雷第画成的。索斯特表示,她在对两者的鼻子、头发、嘴唇以及脸颊进行了仔细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蒙娜丽莎就是卡特琳娜。斯福扎是米兰公爵玛里埃·斯福扎和他的一位部下的妻子私通生下的非婚生女儿,生于1462年,死于1509年,那年她才46岁。
卡特琳娜的这幅画是她25岁那年由意大利绘画大师迪克雷第画的,当时她摆出的姿势就和现在人们看到的蒙娜丽莎的样子几乎一模一样,由于当时她正处于生活的黄金时代,因此无论是手臂的摆放姿势还是那神秘的微笑都显示出了骄傲的神色。达·芬奇在根据这幅肖像画出自己的画之后非常喜欢,因此随身携带了几十年,直到最后这幅画被卖给了法国国王弗兰西斯一世才公开亮相并且从此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
E. 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不是读后感)四百字左右
达.芬奇十四岁那年,到佛罗伦斯拜著名艺术家弗罗基俄为师。弗罗基俄是位很严格的老师,他给达.芬奇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画鸡蛋。开头,达.芬奇画得很有兴致,可是以后第二课,第三课,......老师还是让他画鸡蛋,这使达.芬奇想不通了,小小的鸡蛋,有甚么好画的?有一次,达.芬奇问老师:「为甚么老是让我画鸡蛋?」老师告诉他:「鸡蛋,虽然普通,但天下没有绝对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鸡蛋,角度不同,投来的光线不同,画出来也不一样,因此,画鸡蛋是基本功。基本功要练到画笔能圆熟地听从大脑的指挥,得心应手,才算功夫到家。」
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很受启发。他每天拿着鸡蛋,一丝不苟地照着画。一年,二年,三年......达.芬奇画鸡蛋用的草纸,已经堆得很高了。他的艺术水平很快超过了老师,终于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达.芬奇在学画时,曾随老师安希莫尼湖写生,为一间教堂绘画一幅名叫《基督的洗礼》的油画。到了希莫尼湖,老师突然病倒了,没有办法,只好让达.芬奇代为完成油画剩下的部分。当油画全部完成后,教堂的人看到这幅画,不禁赞叹说:「好极了!这幅画画得实在太好了,尤其是这一部分。」教堂的人用手指指着画的左下角,而这一部分,正是达.芬奇代画的。
F. 《蒙娜丽莎》日记400
最近学了一篇课文《蒙娜丽莎之约》,老师也让我们写一篇关于欣赏一件艺术品的作文,写什么呢,我坐着冥思苦想,妈妈建议我写家里的一把扇子,我觉得
不好,她又提议写家里的一幅画,上面只画了五只蟹子写了几行字,我又不懂字画,不好不好,不会写。这时爸爸说:“我有一把茶壶不错,你就写爸爸的紫砂壶
吧。”“紫砂壶?我怎么不知道家里有一把紫砂壶”我好奇的问。妈妈找出了那把紫砂壶,放在桌子上,然后我就写了一篇关于紫砂壶的作文,自认为写的很烂,经过爸爸为我详细讲解这把紫砂壶,我学到了许多关于紫砂壶的知识,在爸爸的指点下,我将作文又做了修改,名字就叫《爸爸的紫砂壶》吧。
《蒙娜丽莎之约》仿写400字
那幅画不大,大概70厘米长,1米宽吧。整幅画几乎只是一种深蓝色。我随着网络细细地浏览它,心中涌起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看到了,看得更清晰了,这幅
满天星斗的夜晚图就像真的一样映入眼帘。画面的左侧是一棵柏树,仔细一看,是一棵燃烧着的深色柏树!山腰上,村庄好像宁静而不安,天空却十分湛蓝,这会激
起童年对天空的幻想,让人留恋。 那由蓝色和白色组成的星带,好像马上要冲出画框,飞回自己天
外的家一样。它似乎正在慢慢移动,以一种妙不可言的优雅姿态流动。它们交织在一起,恰似那天外一抹既虚无缥缈又散发出梦幻光辉的星云。那一轮金黄的圆月,
散发出清幽的月光,悄然露出宁静,照耀在星空下的小房屋上。那棵燃烧着的柏树,它的外形好似一团地狱的黑火,妖娆柔软的身躯在被星空和月光照得明亮的夜里
燃烧着。让人觉得画家梵高的心情也许是郁闷,也许是激动,也许是愤怒。是那样难以猜测。梵高凭着他娴熟的画技,画出了他心中难以言表的情感,至今享誉世界。
给我的蒙娜丽莎900字
你是我的蒙娜丽莎,许我不同角度的笑颜。
——题记
他们是我学业里的一场场潮水,而我是一叶随时准备乘风破浪的扁舟。潮来潮去、载沉载浮,他们成了我的舵手,成了那个推动我足以有勇气停泊彼岸的船夫。他们不是谁,他们只是我的蒙娜丽莎,只是我的老师们。
我的九个春秋的学业生涯,他们曾抹下浓痕。即使我的记忆阀门满生腐锈,但他们的声影依旧清晰如故。因为我不曾忘却,每段岁月里每个老师给我的落款的谆谆教诲。他们把和蔼、严厉、亲切、负责……都写进了我的青春纪念册。那一枚枚被记忆风干的蒙娜丽莎本上能够讲述师生情。那是一种无法被切割的满满的情感,我知道。
我知道他们就是我的蒙娜丽莎,即使严厉,即使亲切,即使表扬,即使批评,但最初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我,都同样是笑颜,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我还记得曾经他笑着告诉我,写作就是要这样有血有肉、倾注自己的真情实感后凝成一个个文字,然后我就爱上了这种倾听生命低
吟的方式;我也记得她曾经严肃地告诉我,题中要求你将数字保留到百分位你就不能把它约到十分位,然后我点点头、知道了细节的重要;我会记得他曾经摸着我的
头说,傻孩子、别担心,这套练习拿回去做,对你会很有帮助的,然后我捧着他精挑细选的习题册和之后不断给我辅导的炽热慢慢变得勇敢,勇敢地攻破了一道道难
题;我都记得她严厉地批评我说要勤奋学习、不能这样颓废,然后我擦干眼泪制定了明日的学习计划……我想我会懂得感恩,我要懂得感恩。感恩他们给予我的成长
淬炼,反射给我每段历程的笑颜。
在我淡淡落笔的那一刻,思绪就不断输液给笔尖,然后我不用编织足以酝酿真情感动的故事。我一直都知道,
严厉和亲切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表扬与批评是两种不同程度的鼓励。我一直都知道,严厉和亲切格式化后都是一样浓烈的爱护,表扬和批评格式化后都是一样深
深的疼爱。格式化以后都是一样的风景,和蒙娜丽莎太相似——最终都是一样的笑颜,只是角度不同罢了。而不管哪个角度。我一直都能望见她笑。我相信你也一
样。
我想,即使他们不是我的蒙娜丽莎,他们也一定是你的蒙娜丽莎。
广寒宫初二:姜军君
蒙娜丽莎之约读后感350字
今天我学习了《蒙娜丽莎之约》的课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细致地展现了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天才的想象力。文章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排队等
候欣赏《蒙娜丽莎》画作的心情,后又摸写了作者在看画作时的相象,并详细描写了画作的大小和尺寸、长短,最后着重描写了蒙娜丽莎迷人的微笑和她的身姿。(脚踏实地的作文)
我最喜欢的
一段是:蒙娜丽莎那微抿着的双唇,微挑着的嘴角,好象有话要跟我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
温柔,有时让人感觉很略含哀伤,有时又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因为这段写得是蒙娜丽莎那神密的微笑,而且生动地描写了蒙娜丽莎的笑
给人带来了不同感想。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人有幸看到她的人。
蒙娜丽莎的悲伤550字
生活就像一架钢琴:白健是快乐,黑健是悲伤。但是,只有黑白键的合奏才能弹出美妙的音乐。达芬奇轰动世界的巨作——《蒙娜丽莎的微笑》。但在那微笑的脸上,背后也许有着不为人知的悲伤。
就像我,每天嘻嘻哈哈,一副“大姐大”的样子。可是在无人的夜晚,我的心是最脆弱的,有时我还会一个人偷偷地哭。也许,我就和蒙娜丽莎一样。为了不让别人看出我的悲伤,只能强忍着笑。两面派,这就是我的性格。
三情之中,我最信任的是友情。天真的我以为,世界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朋友之间只有互相信任,没有欺骗。但是从那一天起,我发现我其实太单纯了。
我最信任的朋友欺骗了我。
当我得知真相时,仿佛一块巨石重重地砸在我心上。但我还是忍着,我多么希望这一切不是真的。可是,事实就是事实。也许,这个谎言其实并不是很重要。但这也表明我信任的朋友并不信任我。他们不像我一样那么天真。
那天晚上,我努力让泪水不要流出来。但还是失败了,随着第一滴泪水落下,接着,第二滴,第三滴……
第二天,我和他们说算了,我们就当这件事没有发生过,以后不要再提这件事了。他们答应了,我又露出了开开心心的笑容。谁也不知道,这件事我还是一直记在心上。
在同学眼里,我是一个开朗、骄傲、自信、坚强、不服输的女孩。其实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我,甚至我自己。《蒙娜丽莎之约》仿写400字作文《蒙娜丽莎之约》仿写400字作文。没有人见过我悲伤,没有人看过我哭泣。就如蒙娜丽莎,别人面前保持微笑,背后又流露出悲伤。
初一:黄婷钰
G. 评论达芬奇的文章..1400字左右..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为米兰圣玛丽亚教堂餐厅所作的壁画,取材于《圣经》中耶稣被他的门徒犹大出卖的故事。画面严谨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一绝。在这幅作品中,达.芬奇精彩地刻画了当耶稣在晚餐上说出“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后,他的12个门徒瞬间的表情。透过每个人不同的神情,可以洞察到他们的性格和复杂心态。画面构图则一改前人绘制“最后的晚餐”时围桌而坐的布局,而让所有人物面向外坐成一排。耶稣基督坐在最中间,其身后的背景为明亮的窗户,以衬托出他的光明磊落,心地坦然。叛徒犹大则被安排在画面的最阴暗处,手握钱袋,神色慌张,以暗示他灵魂的丑恶肮脏,与耶稣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
达.芬奇的另一幅伟大作品《蒙娜丽莎》则以“神秘的微笑”闻名于世。这幅画的绘制前后共历时4年,继承了希腊古典主义庄重、典雅、均衡、稳定,富有理想化和理性化的传统;但它同时又进一步突破了希腊古典艺术在人本特质上的局限,为后来的艺术更进一步走向现实,走向客观,走向更深层、更内在、更微妙的表现树立了楷模。为了创作这幅画,达.芬奇仔细研究了所画对象的性格和心理,极其准确地捕捉到了蒙娜丽莎一瞬间的迷人微笑,用精湛的笔触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她那微妙的心理活动。高贵端庄、唇角轻抬的蒙娜丽莎,有时似乎很严肃,有时又柔情万种,有时显得略含忧伤,有时好像又稍带讥讽。现在看到这幅画时,人们依然会感受到她的微笑所蕴含的无穷魅力。
英国伦敦国立美术馆1号宣布,他们在对该馆收藏的达芬奇重要作品之一《岩间圣母》扫描时发现,在这幅图画下面还隐藏着另一层达芬奇亲笔所画的图画,揭开了达芬奇为什么要创作两幅一模一样的作品的谜底。
这层偶然发现的新图画描绘了跪在地上的圣母玛丽亚,她的眼睛凝视地面,一只手放在自己的胸部,另外一只胳膊向外伸展着,手指都触碰到了画框的边缘。这层画作并未完工,专家们认为达芬奇可能还计划在她的身前画上圣婴耶稣。
美术馆研究人员拉谢尔·比林格说,要不是使用红外线对这幅作品进行扫描,人们可能永远也不会发现其中隐藏的玄机。
1483年至1508年间,达芬奇共创作了两个版本的《岩间圣母》,其中一幅收藏于巴黎卢浮宫,另一幅则收藏于伦敦国立美术馆。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收藏于伦敦的这幅作品是对巴黎作品的粗糙模仿。为了研究达芬奇为什么临摹自己的作品,研究人员动用了红外线扫描仪,结果发现了画中藏着的另一幅图画。
1483年,达芬奇接到来自米兰的一个宗教团体的请求,创作了《岩间圣母》,用作一间教堂的装饰。该画作是标志达芬奇创作巅峰开始的作品。作品完成后,达芬奇非常满意,他提出增加酬劳,但是遭到了该宗教团体的拒绝,便一怒之下把这幅画作卖到了别处,也就是目前巴黎卢浮宫收藏的这幅《岩间圣母》。
几年之后,这个宗教团体要求达芬奇归还这幅作品,达芬奇本来想重新创作一幅新的作品,但是受到了宗教机构反对,他们坚持要一幅与原作一模一样的作品,于是就有了现在收藏于英国国立美术馆的这幅“模仿”作品。
《岩间圣母》之谜
圣母玛丽亚一手置于约翰头上,另一手如鹰爪一般,仿佛正抓住一个无形的人头。而下方天使乌列做出一个有如要将隐形人的头砍下的手势,这与《最后的晚餐》上玛丽亚肩膀上的手势如出一辙。(此画引起教会惊恐,最后达芬奇重画了一幅,画面的安排比较正统,现在伦敦国立美术馆,名为《岩间的玛丽亚》。)
维特鲁威人(Vitruvian Man) 维特鲁威是公元1世纪初一位罗马工程师的姓氏,他的全名叫马可·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当时他写过一部建筑学巨著叫《建筑十章》,其内容包括罗马的城市规划、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等各个方面。由于当时在建筑上没有统一的丈量标准,维特鲁威在此书中谈到了把人体的自然比例应用到建筑的丈量上,并总结出了人体结构的比例规律。此书的重要性在文艺复兴时期被重新发现,并由此点燃了古典艺术的光辉火焰。在这样的背景下,达·芬奇为此书写了一部评论,《维特鲁威人》就是他在1485年前后为这部评论所作的插图。准确地说,这是一幅素描,画幅高㎝,宽25㎝。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达·芬奇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收藏于意大利威尼斯学院。
此画的构图由一个圆圈、一个正方形和一个裸体男人构成:正方形下边的边线外切于圆周,外切点刚好是这条边线的中点;人体仰面躺在圆圈与正方形相重合的范围内,头部的顶点与正方形的上边线相切,切点也正好是边线的中点;两脚并拢于圆圈与正方形下边线的切点上,躯干与正方形的上下两边的边线垂直,两手平伸成180度,两手的指尖刚好抵达正方形左右边线,并与之垂直。在此基础上,人体在画面中又摆出第二种姿势,两脚分开,脚掌面与圆圈相交;两手上举至正方形上边线与圆周的交汇点上,刚好与头顶同高。整个人体,无论是第一个姿势还是第二个姿势,都在圆圈和正方形内显得十分对称。
人们看重这幅画的对称与谐调。许多年以来,这幅画作的基本构图被视为现代流行文化的符号和装饰,广泛应用于各种招贴画、鼠标垫和T恤衫。
其实,显示人体的对称美,并不是这幅画作的全部意图。细心的人还会发现,在人体的轮廓线之外,躯干和四肢上还画有一些切线。这些切线都画在人体的关键部位:躯干的切线分别在膝关节、生殖器根部、胸部(切线与两个乳头相交)和两个肩头之间。在两手平伸的姿势中,分别在两手的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也描着切线。这些切线是人体结构的分割线,用以说明人体结构的某些规律性。
在画面上端和下端的空白处,是达·芬奇亲笔写下的注解文字。这些文字是理解这幅画作的关键。然而在过去1000多年中,这些文字一直未引起中国艺术史学家的足够重视,在包括《西方美术史》在内的众多有关西方的艺术著作中,不仅没有提及这些注解文字,而且在刊登此画时对画面上下的文字进行了剪裁,使读者无法看到文字。
H. 我喜欢达芬奇的一幅画400字左右
达 · 芬奇,全名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 出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他不仅是一位画家,给世界留下了《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这样的惊世之作,也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的医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
可在我看来,他最大的成就莫过于他敢于设想,不断创新,是个天才的发明家。
达·芬奇曾在手稿中绘制了世界的第一款人形机器人。 达·芬奇给这个机器人装了木头、皮革和金属的外壳,通过两个机械杆的齿轮再与胸部的一个圆盘齿轮,机器人的胳膊就可以挥舞,可以坐或站。更绝的是,再通过一个传动杆与头部相连,头部就可以转动甚至开合下颌。而一旦配备了自动鼓装置后,这个机器人甚至还可以发出声音。
达·芬奇的许多发明设想也被运用到现代社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490年,达·芬奇将无段自动连续变速箱概念绘制成草图,今日已经把他的变速概念实际使用在汽车上,无段连续自动变速箱也在拖拉机、雪上摩托车等交通工具上使用了许多年。
此外,达·芬奇还发明了乐器、闹钟、自行车、照相机、温度计、烤肉机、纺织机、起重机、挖掘机……可惜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发表,而这些发明设计在当时如果发表足足可以让我们的世界科学文明进程提前100年。
他真的堪称是人类的传奇啊!
I. 迫求达芬奇的英文介绍,300-400字,
达芬奇简介
1452年4月15日 意大利佛罗伦斯共和国的文西村近郊,赛尔·皮耶洛·达芬专奇与属卡特莉娜所生
1465年 进入韦罗基奥的工作室成为入门弟子(13~14岁)
1473年 创作《圣告图》
1476年 被告密与韦罗基奥的其他弟子犯了同性恋之罪,由于他矢口否认,最后被释放(24岁)
1482年 绘《三贤王的膜拜》,返往米兰(30岁)
1483年 接受圣佛郎西斯克,格兰德教会订作《岩石上的圣母》(31岁)
1495年 开始绘制《最后的晚餐》(43岁)
1502~03年 回到佛罗伦斯,开始绘制《蒙娜丽莎》(50岁)
1516年 应法王之邀,赴法国安伯瓦兹(64岁)
1519年5月2日 去世于安伯瓦兹(67岁)
参考资料:http://publishblog.blogchina.com/blog/tb.b?diaryID=467560
J. 《我的偶像》达芬奇 作文400字左右
众多的艺术家中我最崇拜的人便是列奥纳多?达?芬奇。他留下的手稿、图纸至今都对各个领域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博学者,除了画家,他还是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制图师、植物学家、作家,是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上最着名的画家之一。他与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
达芬奇是一个神秘莫测、令人看不透的人物。他没有接受过任何的文化教育,可令人咂舌的是,他却是同时期艺术人物中天赋最高的一个,且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像他一样同时精通多种领域。他最出名的、为公众所熟知的一面自然是绘画。代表作《蒙娜丽莎》一直是一个未解的谜。这幅画有一个特点——你总会觉得这位女子的眼睛一直在盯着你看,仿佛是有灵性的一般。千千万万的仿作总是模仿不出那样神秘、冷淡的风韵。这幅画是达芬奇受人委托而作,原型是威尼斯公爵夫人。完成后,因为太喜欢这幅作品,他并没有交予雇主,而是在当天连夜打包逃走,与仆人一起去了另外的城市。《蒙娜丽莎》绝对是他的名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最好诠释。而画中的右手则被誉为“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手”。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达芬奇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去诠释了一个又一个真理。他就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如一轮燃烧的红日,照射科学发展的路程。他的思想永不陨落。我永远崇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