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我与青海的一个故事散文

我与青海的一个故事散文

发布时间: 2020-12-08 23:17:26

⑴ 我的暑假故事600字之青海湖作文怎么写

学习了《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这篇文章。我被青海湖美丽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住了。久久不能自拔。去年暑假,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跟父母去了一趟我梦寐以求的青海湖。
我们先乘飞机到青海省,然后坐汽车去青海湖。在路上,我们的车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山,穿过了一个又一个山谷,就像在山里走迷宫一样。当汽车又翻过一座山时,我们眼前一亮,啊!是一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一眼望不到边的油菜花像一块金黄色的地毯,风一吹就随风摆动,又像金黄的波浪。我们的车在油菜花地之间的公路飞驰,渐渐地,油菜花边缘出现了一条浅蓝色绸带——青海湖。车越行越近,绸带越来越宽,青海湖的风姿完全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我站在湖边举目四望,青海湖像嵌在山谷里的一块名贵的蓝宝石。天空显得那么蓝,那么清,那么高。青海湖的水也是那么蓝,那么清。一望无际的天和湖融成了一片,分不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我向远处望去,一座连绵不断的山和无边无际的绿草地,像一只大手捧着这蓝宝石。
湖水是宁静的,宛如一面明镜一样,镶嵌在山谷中,清澈透明,能映出蓝的天,百的云,红的花,绿的树,真是奇妙的“水中景”。( 苏州万达企业服务 - 万达文学 www.szwdzl.com )
湖水是动感的。一阵微风吹来,刚才水平如镜的湖面上,立刻泛起了雨鳞般的波纹。层层细浪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在追逐,在玩耍,但是当盈盈的湖水荡漾到我的脚边时,却又缓缓地退了回去,像慈母轻轻地拍打着将睡未睡的婴儿。
啊!美丽的青海湖,你的美不是我这笨拙的笔能描绘出来的。我为祖国有如此美丽的青海湖感到骄傲和自豪。

⑵ 一篇青海民俗的文章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七十二万平方公里辽阔、神秘的高原大地上,世代生息繁衍着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二十多个民族。古朴壮丽的大自然塑造了青海各族人民宽厚、勤劳而又豪放的性格,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青海各族人民创造着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现实与梦想,形成并保持了独特的、丰富多彩的风情和习俗。了解他们的风土人情,对每一个旅游者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青海省世居少数民族主要为藏、回族、土、撒拉、蒙古族。其中土族和撒拉族是青海省独有的两个少数民族。青海的宗教主要有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藏族、蒙古族、 土族信仰藏传佛教,回族、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保持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青海素称“歌舞的海洋”。当你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那情趣盎然的汉族社火那舞姿婆裟的土族“安昭”,那高亢激越的撒拉“新曲”,那歌喉润的藏族“拉伊”,那悠扬动情的蒙古族马头琴声,定会使你流连忘返。
“花儿”(亦称少年),是广泛流传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情歌,也是叫山歌。“花儿”是青海民歌之魂,每年农历四月至六月,河湟谷地春意盎然,百花争艳,大地一片翠绿,各地别开生面的花儿演唱会也相继开始。而每年在羊肥马壮的夏秋时节举行的青海湖赛马会、玉树结古草原歌舞会、果洛大武的朝山会等各种草原盛会上,方圆数百里的人们身着风格质朴、色彩鲜艳的的衣饰汇集一起,尽情歌舞,十分热闹,紧张而热烈的赛马、射箭、赛牦牛,惊心动魄

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0分)母亲石梁衡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石头深深打动。②


小题1:(3分)文化石 圣母石母亲石
小题1:(3分)(1)肖像描写(外貌描写)(1分),内写出了母亲衰容老和行动不便(1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和不舍(1分)。
小题1:(2分)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1分);内容上,揭示出“母亲石”包含“所有慈母的爱”的内涵,呼吁天下儿女珍惜母爱(1分)。
小题1:(2分)“母亲石”是伟大母爱的象征,作者通过对两位母亲的细致描绘,展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揭示和丰富了“母亲石”的内涵。

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16分)母爱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部的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


小题1:挣脱缰绳阻拦运水车
小题1:(1)突然停止(2)蕴含着为老牛神圣的母爱而感动,难这,愧疚等复杂的感情。
小题1:“不远的沙堆背后……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
小题1:描写。它形象生动的描绘出老牛以死抗争,执意索水的感人场面。
小题1:提示:可以从“神圣的母爱”“转变生态环境”“解放军爱民为民”“解放军战士舍己救难的仁爱之心”等方面描述。
小题1:会。因为场面悲壮感人,因为人性的善良等等。不会,因为军人的纪律性高于一切,因为救人急于救牛,等等

⑸ 叹古代羌人迁徙的散文

青海高原古羌自古就与中原华夏保持着紧密联系,不仅有着十分悠久的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而且是古代西域、南亚文化与华夏文化沟通的重要通道。尽管青藏高原一直天水一方,但就在这天老地荒、雪域绝境、大漠草原之间,古老的高原民族为了生存、迁徙和交流,以无畏的气概、惊人的毅力,锲而不舍地探寻高原与外界的通道,看到外部精彩的世界。应该说这是古羌在这一地区自身发展的历史记录。从人类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来看,一个民族的发展受其地理环境的影响至深。古羌从青海高原走出,散布到五湖四海,立起了千邦万国。

青海历史上古羌悲壮的

三次大迁徙
据历史记载:羌人第一次远古时代的大迁徙,主要是朝着两个方向。
一是炎黄两大羌戎部落中若干部分相继东迁,炎帝部落达今山东一带。《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说:“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得王,故号炎帝。初都陈(今河南淮阳),又徙鲁(今山东)”。《国语・周语》说:“齐、吕、申、许由大姜”。说明当时从河南到山东有相当众多的古羌戎后裔。随着羌戎东迁山东半岛,古代羌戎中流传的昆仑神话也随之东传,形成了蓬莱神话。根据《泰山记》、《登泰山记》、《名山揽胜》中记载:北方广为流传的碧霞元君常说“尝礼西王母,七岁问道法”。说明西王母不仅是古羌首领而且还是一个传教布艺的大师,碧霞经常去请教学习她。还有,西王母除周穆王崇拜她外,尚有汉武帝、东方朔、董仲舒、三茅真君也曾多次求见过西王母。这就说明古羌影响巨大,在华夏民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事实上,就华夏族在上古形成的成分看,华指早期定居于中原地区并进入“力农学务”农耕文明的族群;夏即指从中国西部,包括今甘肃、青海地区逐步东进到中原地区,并从事农牧的羌人。此前称羌,“穴居野处,采牧为主”的牧羊人,到中原后,称为戎,意为弃牧从耕的人。如此看来,历史不能不说“华”和“夏”以显示华夏族的正宗正统与不可替代性。
二是羌戎自陕甘青地区西迁到今新疆西南莎车、疏勒至葱岭以西帕米尔高原。《汉书・西域传》记载:“出阳关,自近者始,日若羌。若羌国王号去胡来王,去阳关千八百里……”。更往西有“西夜国……西夜与胡异,其种类羌、氐行国……”。可见,古代羌戎西迁西域者为数很多。这些记述清楚地表明,如今居住在新疆地区的柯尔克孜、哈萨克、塔吉克等少数民族族源无论如何与西羌族难以分割。有记载说,希腊公元前550年瓶画《赫克利斯与海中圣怪特立同比武》正与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纹盆相仿,亦见之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和阿塞拜疆等地的岩画也同工异曲。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谓天为“撑梨”、“唐代译突厥语”为“登里”,今土耳其诸族称天为“撑梨”。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教授早在上世纪40年代发表的《史前时期之东西交通》一文中就指出了这条古代羌戎走过的交通路线。西迁的羌戎可能在夏商周之前,已经成为后来维吾尔、塔吉克、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各族的先民了。
第二次大迁徙发生在春秋战国秦汉之际。这次迁徙在《后汉书・西羌传》中有着较详细的记载。生活在青海等地的先民族被称为“古羌人”或“西羌”。也就是说,在距今4000年前大约与华夏族差不多同时期,我国古羌族业已形成,“羌文化应是与华夏文化同样的古老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河湟羌人开始向农耕过渡。秦始皇时,曾筑长城设防,西阻羌人。这一时期的中原王朝,特别是秦国的崛起,给中原文化圈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上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而这种强势必然导致开疆拓土的国内战争,从秦献公兵临渭首,灭狄戎,至西汉时期频繁的羌汉战争,迫使羌戎各部落向黄河、长江上游、金沙江南北的云、贵、川、藏及青南高原广大西南地区迁徙,并与土著相融合,形成后来的藏、白、怒、哈尼、傈僳、纳西、拉祜、普米、阿昌、土家等族的先民。毛佑全、李期傅所著的《哈尼族》中说:“哈尼族有悠久的历史,与纳西、拉祜等民族,同源于古代的氐羌族群”。据汉文史书记载:氐羌群游牧于青海高原,其中有一部分逐渐往南迁流,散布到川西南、滇西北、滇东北广大地区。让人一呼三叹的是2000年12月17日,三星堆出土之青铜文物中,有一尊女性铜像特别引人注目,其造型端庄、柔美、慈惠,在众多的出土文物,如纵女人铜像、金杖、鸟头铜像中,这一尊女性铜像是唯一的,显得弥足珍贵,这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应当说,三星堆文化遗址代表的是古蜀国蚕丛时代,其国王当为男性。然而,以古蜀国如此发达的文明,却要供奉这样一尊女性铜像,可见其非同小可。多数学者认为青铜女像即是西王母。西王母属古羌人女王,而古蜀国,显然是由氐羌人建立,应属西王母的后世子孙。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他们为什么要在一个男权社会里,独独地供奉一位女性祖先。据考证,古蜀国约建立在4000年前,而西王母古羌当在五千年前,史书上有古羌人曾南迁的资料,这证明古蜀国与西王母有渊源关系,而西王母当然属于他们的始祖和祖神被隆重祭祀或供奉,也就尘埃落定。《普米族简史》还记载:“先民起源于西北青藏高原的古羌人”。川西羌族则直接说“青海是他们的故乡”。至今云南羌族、白族、纳西族等有“叫魂送鬼”的习俗,最后叫到祖先原来的地方去,从青海迁移的都叫“来啊来啊,到青海湖边去!”抒发了一片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据考证,“咸池”是一种乐曲名称,是属西王母音乐系统的,初传到荆楚之地,成为“洞庭之野”,使之开始“畏”,继而“惑”,终而“乐”。荆楚乐人改革并超越西王母之古韵,而不自得,调律常新。起源于青海昆仑山地区的舞蹈“朗玛”、“堆谢”、“果日谢”、“锅庄”见于彝族的“对角”舞,均属古代西王母舞蹈之类。兴犹未尽、情犹未了之中,曾给这里各民族以重大影响。
第三次,大迁徙发生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这一时期,华夏的历史舞台为匈奴、鲜卑、氐、羯及羌等少数民族提供了最佳的表现自己的舞台,羌族与匈奴、羯、氐等少数民族竞相内迁,建立自己的政权,经过100多年各民族的角逐和交往,把民族大融合推向一个新的水平。经过这次大迁徙大融合后,除了青海果洛地区的党项羌和四川茂汶地区冉龙羌还保留其种部落外,绝大多数羌族已

基本汉化,或融合到其他民族中去了。

青海历史上诸多民族
五次大融合

青海高原地处偏远,在传统的中国“正史”里,这里一直被列入“边外”,视为“夷蛮”之乡。但从秦汉以来,近至明清,却一直冲突不断,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土埋白骨血溅草,月冷黄昏鬼守门”的诗句,印证了历史上很多大的战场都在这里展开。究其原因,一是它地处我国北方草原地带边缘,是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交汇地,自古是汉羌民族文化冲突的焦点;二是它地处中国西北之腹地,中亚与东亚的中心,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民族迁徙及扩张,东西交通往来的需要,必然使这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今天,在西宁周边地区,或沿湟源峡西行,“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军事的遗迹障塞墩燧,星罗棋布,使人仍可想见当年这里狼烟四起,金戈铁马,大军呼啸于古战场之壮烈画卷。
据《青海随思录》记述,青海历史上大的冲突基本可以划分两类:一类是秦汉时期中原对青海地区的扩张以及河湟羌戎部落对内地的进犯;唐代青海地区吐蕃政权与唐政权的和战纠纷;另一类是吐谷浑时代和元代蒙古族对青海地区的武力征服及占领。恰恰正是这些大的冲突的发生与延续,促进了这一地区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开发、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的进步。这一历史结局是人们始料不及的,这也是青海汉、藏、蒙古、回、土族等社会演进到今天这样的格局的重要历史成因。
秦汉时期中原对河湟地区的扩张及开发促进了青海第一次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汉代,汉民族开始大量进入青海,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派将军李息和郎中令徐自为率汉军10万征西先零、封养、牢姐等诸羌(牧驻今湟源、海晏、共和县),结果羌人战败,大部被归降,还有一些羌人“去湟中、依盐池左右”,也就是退居到青海湖西南诸地。于是河湟有许多空地,从内地迁移一部分汉族从事垦种,这是由于征战,汉民族进入青海之始。
汉神爵元年(前61年),后将军赵充国率军六万西征羌族。羌族被平定后,赵充国便向汉宣帝三上“屯田奏”,奏文大意是:从临羌(今湟源东)到浩门(今民和)一带,已开垦和未开垦土地有二千顷以上,留步兵一万二百八十一人分屯各要塞处垦田。同时对湟水流域交通进行整修,从湟峡(西宁小峡)经过丹地(今湟源)到青海湖地区,沿途修路架桥七十余处。这是由于原来征战的将士留下来屯田,成为青海汉民族之始。
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派中郎将平宪等人,携重金到卑禾羌海(今海晏),下辖四城。西海郡设立,人口稀少,于是又增新法令“犯者徙之西海”,从此犯者人口以千、万记数,这是由于充军成为青海汉民族之始。然而随着“五胡乱华”的开始,汉民族或内迁,或被同化,南北朝后即无踪迹了。隋炀帝西巡后,又曾“发天下轻罪徙居之”,然而很快便退出了。
河湟地区属陇西,为金城、西平等郡,包括临羌(今湟源)、安夷(今平安)、破羌(今乐都)、允吾(今民和)。全面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控制和治理。特别是汉代,为了控制匈奴南下,在河湟地区大肆推行屯兵制,以屯田开发资助军饷,以养马设厂为军需所用,于是从内地征调大批汉人丁男戊卒,大军万人,小军千人,屯田牧耕,烽戊逻卒,万里相继,以却强敌。当时政府在西北的牧苑马厂最多达以36所,因罪遣送放牧的官奴罪犯动辄达到数万人之多,马匹数量最多高达40多万匹。军队屯田的范围不仅扩展到河湟地区、河西走廊,远到河源腹地、新疆,甚至到今天的中亚一带。不仅防止了匈奴对汉朝西北边境的侵犯,也大大推动了河湟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青海地区汉羌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后来汉朝设立“西海郡”,“徙者数千”又打通了与西域各国的通道,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也出现了与西域通商的“青海道”,进一步促进了西域各国与青海及内地的经济、文化、商旅往来。
吐谷浑时期是青海地区发生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时间大约在两晋时期即太康四年至十年(公元283年―公元289年)。吐谷浑原是东北鲜卑族的一支,后迁徙至河套地区,20年后晋永嘉之末(公元313年)西晋发生混乱,吐谷浑族趁机率众西行,到了�罕、甘松地区,即今甘南(四川北部)一带。此后跨过洮河,西到白兰即今青海都兰、巴隆一带。北至青海湖,以至南达四川西北部。他们在这一地区兼并羌氐,地方数千里,号为强国。吐谷浑在青海一带建立了长达三百多年之久的吐谷浑国,这也是青海地区第一个统一的封建民族政权。吐谷浑时期,除鲜卑族外,还有羌族、氐族、匈奴、高车、契骨、柔然、契丹、女国、象雄、吐蕃、突厥、西域胡人和汉人。这些语言不同、族属不一的氏族部落,经过三百多年漫长的历程,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为青海民族的历史形成奠定了新的基础。学术界一直认为今天青海的土族,其始祖即当时的吐谷浑族。
这一时期青海地区另一支大的民族迁徙是党项族的迁移。党项本属羌族一支,世居古析支(今青海东南部河曲一带)。吐谷浑占据青海后,一部分党项族为吐蕃和吐谷浑所融合,另一部分融合部分汉人、回鹘人向陕、甘、宁地区内迁,到了今甘肃庆阳、陕北地区和宁夏中宁、固原一带。吐蕃强盛后击败吐谷浑,青海部分党项族再次东迁,主要向贺兰山以东地区迁徙,并进入河套地区,有一部分寄居在河西走廊一带,与当地民族进行了新的融合。
唐代吐蕃与中原关系的发展促进了青海地区民族第三次大融合。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在青藏高原崛起,统一当地诸羌,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吐蕃王国。
吐蕃的兴起给唐朝边境带来了很大威胁,双方发生过大非川、大良川、石堡城等多次大战,最终达成了《唐蕃会盟》,通过和亲政策,建立了甥舅关系。唐蕃关系的发展加速了双方的经济贸易和往来,在今日月山设立第一个茶马互市,从此内地工匠、工艺人又同藏人通婚,为青海地区多民族的融合谱写了新的篇章。
元明清时代蒙古族的扩张形成了青海地区第四次大的民族融合和交流。宋宁宗元禧二年(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先后几次对外扩张,西征欧亚,占领了中亚、西亚的广袤土地。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蒙古族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青海藏区和西藏均为蒙古统治,蒙古人开始迁入青海,设有西宁州,包括乐州和廓州(今乐都、化隆)。原来各藏族部落变成了蒙古王爷的封地,青海各地设立了蒙军的台站栈道,各哨卡都由蒙古军人驻守。青海今天藏区许多蒙语地名,诸如“那拉撒拉”、“恰卜恰”、“若兰布拉”、“丹噶尔”、“哈拉库图”、

柴达木、德令哈、希里沟等,就是这个时期的历史遗迹。到明清两代,蒙古族又有亦不剌、卜儿孩、俺答汗、却图汗、顾始汗诸部西入几次向青海的迁徙,直到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罗卜藏丹津叛乱平息后,清政府在《青海善后事宜》中才正式确定了蒙古族两翼二十九族青海的属地范围,核定了青海蒙古族的正式封号,这就是形成今天青海蒙古族的历史基础。蒙古族进人青海,一直保持着自己的领地,许多地方的蒙古族信奉喇嘛教,已与青海当地藏族结合为兄弟一家。
另外,早期藏文史籍一直称蒙古民族为“霍尔”,并云“地在西夏之北”,直到明清,藏族才分称蒙古族为“索布”(阻卜)、土族为“霍尔”。有专家认为,霍尔是“早期对吐谷浑故地的一些非汉人的泛称。”在今青海东部和广大藏族地区有许多与霍尔有关的地名。近代,西藏藏北草原上的牧民也被称为“霍尔”,有“霍尔三十九族”之说;今四川甘孜州所属的道孚、卢霍、朱倭、甘孜、东谷五个地区总称为“霍尔五地”,可见,霍尔曾是青藏高原上一个人口数量众多的部族,这些成为现代藏族的霍尔人必与蒙古人有关,但也不能否认与古老吐谷浑人的渊源关系。
在蒙古西征的漫长岁月中,蒙古人还以签军的形式将中亚一带的伊斯兰教徒带回中原内地,并在甘、宁、青、滇等地予以安置。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于是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境内,或以军队形式令其屯田自力,或与汉人杂居以定归属,逐步形成了甘青等地的回族聚居地带。这是蒙古西征之后西北地区又一次大的民族融合,也是青海多民族聚居的又一次历史发端。
明代是汉族迁居河湟并取得较大成就的时期,也是青海历史上第五次民族迁徙和交流。从明初开始,汉民族成为青海多民族格局的一支重要的主体民族,一直繁衍发展到了现在。青海邑人中广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秀英,很有才华,深受宠爱,但有一点不合时尚的缺憾――脚大,因此人们当面尊称为“马皇后”,背后直呼“马大脚”。有一年南京珠玑巷(又说竹子巷或珠丝巷)的市民正月十五闹元宵,有男扮女装骑马戏闹者,被佞臣瞧见,谗言于朱元璋:“男扮女装者,女貌大脚,倒骑在马上,手舞足蹈。”朱元璋一听火冒三丈,这不是暗喻我朱家天下倒行逆施吗!孰可忍,士不可忍!回到宫中立令将珠玑巷居民围而杀光。就在这时,马皇后劝言:“爱民如子,仁德宽厚,则民心顺,民心顺则天下兴,天下兴则社稷固。”朱元璋一听觉得言之有理,于是下令全部发配塞外,撵到了青海。这个传说与《纲鉴总论・广注明朝杀京民条》的注述:“帝(太祖)以元宵灯谜画一妇女,手怀西瓜乘马。而马后脚甚大。上日:‘彼以皇后为戏谑’盖言淮西妇马(皇)后脚大也,乃杀京民之不安本分者”的记载相吻合。
又据湟源县大华乡的池汗村和塔湾乡的塔湾、崖根、红土湾、后庄、河南、阿家图村,申中乡的申中、韭菜沟村,波航乡的纳隆村,城郊乡的河拉台、纳隆口等五乡十一村1704户家族宗谱的调查(1985年),其中有1413户、6651人的祖籍在南京江淮一带,系明洪武、浙江、天启年间被充军、移民而来的。
清代入居青海的汉族祖籍,主要是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湖北等地。其中屯边诸多来自江浙、皖、鄂等地,做生意者多数来自晋、陕等地。
汉民族的大量迁入,大大改变了原有的民族成分,对农业、商业、手工业、畜牧业的开发起过重要作用,也在文化上对其他民族产生过重要影响。

⑹ 写一篇描写青海湖景的文章(不要游记)

青海湖,是一个很奇特的地方,它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湖泊,它有着各种各样古老的传说和稀有的湟鱼,而且,你知道吗?它居然还是一个咸水湖!青海湖的秘密还有很多而这个暑假,我就要去那里一探究竟!
青海湖不仅仅是湖美,就连它旁边的农田、公路、天空,甚至是云朵都美丽异常。
过了一会儿,我们终于到达了青海湖,一下车,一片如画的风景瞬间映入了我的眼帘:天空瓦蓝瓦蓝的,湖水在天空的映照下,也变成了蓝色,这让我想起了王勃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放眼望去,无边的湖水与湛蓝的天空恰似一幅画中的渐变,从码头上继续往前走,我们看见路边的浅水区域游着许许多多的湟鱼,我想它们应该是被人放生的吧!之后,我们坐上了去沙岛的游船到了沙岛。
沙岛,顾名思义,就是一座有很多沙的岛,这座岛的奇特之处在于:它根本就不像是个岛,而是像一片干旱的沙漠,那里到处都是沙子,你要说它是沙滩呢,它又太大了,你要说它是沙漠吧,它又太小了,植被也太多了,它到底算什么呀?在岛上,青海湖的景象也一样美丽,远处的高山似乎是守卫青海湖的巨人,而之前的蓝色加上白云的白,沙子的黄,和绿的发黑的山,构成了一幅自然的风景画。在岛上,我玩的很开心,从观光道上走过,就像是从天堂走过一样!
其实,地球上有很多和九寨沟一样的美景,但是,由于人类的活动,大部分这样的美景已经消失了,青海湖近年来也因为人类的活动而持续缩小,希望我们爱护环境,看到更多的美景!

⑺ 关于西南大旱和青海玉树地震的文章

孩子,别哭!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青海玉树指挥部发布急需物资说明:目前,灾区急需挖掘设备、帐篷、被褥、生活物资、防寒物资。有意者可与玉树州政府副秘书长黄立明联系。

玉树——离天那么近的地方,那里的人民一定有玉石的坚强,有大树的挺拔,深深地为你们祈祷。

一条黑色的消息出现在眼前,脑海里不由得冒出那残墙断垣的痛苦画面,内心如同灌了铅一般沉重。希望外界援助能尽快到达灾区,愿逝者安息,愿地震灾区的人们勇敢渡过难关!

经过5·12,又来了4·14,早上听闻此消息时,心情为之一沉,希望玉树人扛住,我们在深圳为你们祈福,天佑玉树!

地震无情,人有情,愿此次地震伤亡最少;愿那些倒塌的房屋能尽早重建,愿村民们尽早恢复往日的生机,走出地震阴影,愿所有的伤害降到最低;愿地震永远不要再来了。

早上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朋友来电,青海地震了!猛一惊醒,想起汶川受难的那些同胞们,不知道此刻灾情如何,但从心底为他们祈祷,愿他们一切安好!

今天同事们的心情很沉重,都通过各种途径关注玉树大地震的情况,我不能去参加救援,只能默默地为玉树人民加油鼓劲,好想听到灾区人民平安无恙的消息,合上双手,为玉树人民祈福!

看到新闻上说玉树那里死伤人,想起了汶川可怕的场面,触目惊心,又会有多少人无家可归,又会有多少人顿时和亲人阴阳两隔,我的心被揪起来,如同在实习时看到那些含泪为汶川捐款的全国同胞们。玉树,一定要坚强起来。

知道那时你是因为听了我随口的一句话去到了青海,今天听说那边地震了,我很担心你,希望你平安。

希望更多的人被救出来,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救援队伍! 要珍惜每一天的生命!每一天都要活得有价值!

地震,是自然对人类的考验,事实证明,我们是胜者。因为生命还在继续,生活充满希望,灾区的同胞们,别怕,房屋倒了,我们会伸出有力的臂膀;别怕,梦想破了,我们会送去新的希望;孩子,你们一定要学会坚强,地震只能震垮房屋,却震不垮爱心和希望,孩子,别哭!我们定会不离不弃,心心相依。

祈福,为那些挺过灾难的生者!也为那些赶赴一线救人的勇士们!

我们携手度过灾难,昂起头,你们会在废墟中看到希望和明天!

玉树临风本是一个美好的名字却与灾难相连愿玉树人民早日重建家园远离灾难。

人间有大爱,我们与玉树心心相连!

关注青海,抗震救灾,我们在一起!

去年去过玉树,仙境一般的地方,还有好多朋友生活在那里,不知情况怎么样了,希望一切安好!保佑他们吧!

不论发生什么,我们都要坚强勇敢地活着,为爱自己的人,也为自己爱的人!为深陷灾难的人们祈福,珍惜自己拥有的,不抱怨!感恩生活。 瓶中绿萝

让我们一起为青海地震祈祷:“灾难已到达顶点,何处是你救助之标帜?万千世界的救助者啊!”

爱是什么? 爱是我们美好生活中一个美丽的音符, 爱是历史长河中荡涤起的朵朵浪花,爱是幸福的源泉。世界因为有爱,才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五彩缤纷,才使得人们沐浴在幸福的爱河其乐融融。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灾难又一次降临,一座美丽的城市在倾刻之间化为废墟,10多万间房屋在一瞬间倒塌,数以万计的生命在灾难中挣扎。
再也没有这样朴实的话让我们感动。 “兄弟姐妹们,你们所遭受的灾难也是我们的灾难,你们所遭受的痛苦也是我们的痛苦,你们失去的亲人也是我们的亲人。请大家放心,我们一定会安排好解决好你们的生活。” 这是温总理冒着余震的危险亲临现场时对灾区老百姓的一席话。“救人要紧,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爱,在那一刻绽放:危难时刻,敬爱的温总理为灾区人民送去了最坚强的福音。
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成都市无偿献血点献血的人们排起了长龙,四川的的哥们自发组织车队亲赴灾区自愿无偿承担救灾运输任务,南京8岁的孩子将自己积攒的压岁钱慷慨奉献,为灾区捐款。各种救灾物资从祖国甚至世界各地蜂拥而至。爱,在那一刻绽放:地震无情人有情,仁爱情怀可歌可泣,人间大爱感动天地。
再也没有这样的瞬间让我们流泪了。刚到达玉树的消防特勤中队长许军出现高原反应,人们劝他先休息,他却说:“我是来救人的,不是来拖累人的。” 随即便投入了一线救灾中。克服了高原反应,连续战斗了两个多小时,他依然坚持着。“大队长,发现了生命的迹象。”话音刚落,许军便倒在废墟中晕过去了。爱,在那一刻绽放:在强烈的高原反应下,仍然争分夺秒,永不放弃。
没有了工具,武警战士们就徒手在废墟中挖刨,奇迹般营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忍受着恶劣天气的煎熬,只靠方便面与矿泉水充饥,但是他们带着对生命的关爱和自己的责任,靠着顽强的毅力,艰苦工作,连续作战,很多同志连续几天都没有休息过。爱,在那一刻绽放:面对困难,永不低头,面对挑战,永不认输。
我们是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再大的困难,用13亿去除,困难将变得非常渺小;再小的爱心,用13亿去乘,将会大爱无边。地震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血浓于水的人间真情,看到了这个世界原来充溢着这么多的真爱,没有一点缺憾,没有一点瑕疵。“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真爱如这春风细雨,世界因此而美好与和谐。让我们扣紧爱的音符,伴随着时代的脚步,去奏响一个又一个爱的乐章!

4月14日,原本是极其一般的一天。孩子们正坐在课桌前,商店老板们正在纳客,出租车司机正驾驶着车辆,大人,小孩正在甜蜜的梦乡中酣睡……一切都是那样地常态。

7时40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动山摇,坍塌了四川汶川,也摇动了半个亚洲。

这一刻,山崩地陷,江河呜咽。

这一刻,即成国殇。

面对灾难,世界听到了一个民族的声音:“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面对灾难,激发了我们和整个世界前所未有的爱心,人性之美,倾国倾城。无数人捐款献血、组织赈灾活动,无数的志愿者自发赶到现场帮忙,扶老携幼的捐款,挽起袖管的献血,国旗为平民而降的震撼,蜡烛为逝者而燃的守夜,师生相拥而亡的镜像,一个国家的总理在视察灾情时,一副担架正好过来,总理站到路边,让生命先行……人性最为柔软的一面被触动了,在性善性恶的千年辩题中,中国人关乎群体的自信,民族国家不可或缺的向心力在瞬间得到凝聚,整个世界找回了爱的庄严,不其而至的灾难,定格了那么多崇高,凝固了那么多神圣,引爆出那么多感动。

面对灾难,离去的安息,因为生命得到了尊重。在汶川地震中,北川中学的一位只有12岁的被截肢的女孩说过,请你们不要称我的那些死去的同学们――是没有来得及开放的花蕾,就已经凋落了。不,他们不是凋落,他们已经盛放过了。北川中学孩子们还说了一句感动我们的话:翅膀上驮着天堂亲人的希望,你要高高飞翔。我想对玉树的人们说:要坚强,我们与你们同在。

面对灾难,活着的更加珍惜,其实我们要好好珍惜生命,对于青海玉树大地震。四川汶川大地震我心痛不已。面对灾难,我们活着的更要珍惜和亲人在一起的日子。

⑻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18分)母亲石 梁衡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


小题1:
用比喻和拟人的抄手法,突出了红线和银针的形状和色彩,表达了母亲石带给作者的震撼。
小题1:母亲此刻内心充满了对离家求学的儿子情感上的不舍,(1分)对离开母亲呵护的儿子独立生活的牵挂与担忧。
小题1:母亲年近80,我却要离开母亲去外地工作,表达了我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内疚和自责。
小题1:①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中心;②深化文章的主旨,在赞颂母爱伟大的同时,警醒天下儿女更多关爱母亲。
小题1:母亲石“身不高”“形不奇”,外表平凡,所以普通;但它又是寄寓了新教派创始人宗喀巴母亲的盼儿望儿深情的望儿石,被请到庙门口接受信徒崇拜,成为圣母石,普通的石头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当然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

⑼ 青海玉树地震作文感动素材读后感

9岁小格朗:“我是用手把奶奶挖出来的”来源:人民网 2010年04月17日20:22 震后第四天的玉树灾区,营救在继续,伤员在治疗。

4月17日,进驻玉树灾区第三天的广东边防抗震救援队已全面转入灾区巡诊及战地医疗阶段。短短一上午,救援队共救治伤员637人。

在巡诊的过程中,灾区人民表现出来的坚强与对党和政府的信心让救援官兵感动,而救援官兵的一举一动也给遭受地震创伤的受灾群众莫大的安慰和鼓舞,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正在玉树灾区上演。

4月17日上午,广东边防救援队组织三支医疗小分队赴玉树结古镇灾区巡诊。在结古镇第二完全小学附近,当官兵们走进安置点时,一个小男孩拉起一位战士的手就跑:“叔叔,你们快去救救我奶奶吧!”在小男孩的带领下,医护人员立即前往救治。76岁的老奶奶才旦措姆腿部在地震中被砸伤,四天来一直没能走动半步。

救援官兵赶到后,立即对才旦措姆进行救治。才旦措姆与男孩格朗是祖孙俩,两人相依为命。地震发生时,起来上厕所的格朗幸运地逃过一劫。“房子塌了,奶奶的腿被压在下面,我是用手把奶奶挖出来的。”讲起当天的情况,9岁的格朗还心有余悸。

参与救援的广东边防总队六支队军医刘成介绍,老奶奶打上石膏以后,半个月就可痊愈了。当官兵离开时,才旦措姆拉着官兵的手依依不舍,嘴里不住地说:“扎西德勒,扎西德勒………”

在广东边防总队驻扎的玉树民族师范学校广场,官兵设立了野战医院诊治伤员。在这里,13岁的藏族小姑娘才巴拉吉主动当起了救援人员的翻译。

“我还小,不能去废墟中救人,只能尽我最大的努力,和解放军叔叔一起,帮助活下来的人。”才巴拉吉说。

(新华社青海玉树4月17日电) (来源:新华社)

⑽ 我是青海湖里的一条鱼,等待千年,化作你喉咙里的一根刺,是哪篇文章

22路/k22路 → 16路/k16路外环

1小时 | 7.9公里 | 步行820米

虞景嘉园

步行 700米

新华路民生街路口站 上车

22路/k22路 12站

东风街向阳路口站 下车

东风街向阳路口站 上车

16路/k16路外环 5站

三友·华锦苑站 下车

步行 110米

自怡园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