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关于勇于不敢的名人故事

关于勇于不敢的名人故事

发布时间: 2020-12-09 02:26:51

㈠ ”敢于勇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出自道德经哪里

“勇于敢来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源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此段为老子的《道德经》第七十三章的内容,意思是:
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㈡ 谁给我个关于勇敢的故事,比如说两个人,一个很内向,什么事都不敢做,一个人很勇敢,敢于尝试新鲜事物,

从前有两个人,性格是千差万别!一个懦弱无能,一个勇敢坚强。为什么会有这专样的事情存在呢?这自然与性属格息息相关咯。他之所以懦弱无能是因为他只低着头看自己的脚板,从不尝试抬抬头仰望天空。因为他勇敢,他坚强,他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让他飞得更高,走的更远,而不是躲在原地徘徊着,寸步不行。

㈢ 求写勇于不敢的作文事例

一次轻轻的碰撞都会发出悦耳的声音,每一缕声音都能给人以心灵的慰藉。这就是风铃,音乐与期望的使者。
--题记
“啪!”爸爸看着我的成绩单,,火冒三丈,拍案而起:“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混小子,考这么几分丢不丢脸呐,你读的是什么书?”
我无言,觉得没什么好争辩的,难道考试考砸一次,天就会塌下来吗?或许我太天真了,在不争气的分数面前,以前那个慈祥的父亲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威严、愤怒的父亲,他给我开了罚单:从今以后,除了吃饭,不准踏出这个房间半步,直到下次考试到前十名为止。但我却不愿失去自己的自由,远离心爱的篮球。面对怒气冲天的父亲,斩钉截铁地说:“不!”
“什么?你……”父亲气急了,不想平日“听话”的儿子这样顶撞他。“啪!”还不由我回过神来,父亲的大手早已狠狠地落在我的脸上。顿时,一种火辣辣的感觉涌上心头。爸爸狠狠地盯了我一眼,疾步走出房门。我狠狠地撞上门,窗边的风铃也被震得叮当作响。我一头栽倒在床上,任凭眼泪汹涌而出,在泪眼朦胧中,只听见那串风铃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好像在嘲笑我的无知,我的任性。我更是气不打一处来,随手拿起身边的一本书,用力砸去,可不巧,没打着。那风铃却不顾“生命危险”依然唱着它悠扬的歌,愈加清脆。
我便气冲冲地走到它面前,想把它摔个粉碎,但当我举起手时,理智终于战胜了情感的冲动:我不能!
这串风铃是妈妈送给我的10周岁的生日礼物。我依稀记得,那时,妈妈在我耳畔谆谆告诫我:你看着风铃,多漂亮啊,它在带给别人美妙声音的同时却在不断地打磨自己。我们希望你像风铃一样,在书声中不断地打磨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十岁的我虽然不完全懂得其中的道理,但知道这是长辈对我的教导,父母对我的期望。我认真地点了点头。从此,这串风铃便陪我走过了五年美好的时光,成了我的挚友。可现在我却要毁掉它,我,我怎么成这样了!我望着这串风铃自责道。
门外传来父母的叹气声,我屏息倾听,想到他们为了我连晚饭都没吃。我看着风铃,突然想到,父母的期望不就寄托在这风铃之中吗?渴望我的成长,渴望我把自己打磨成精品。我刚才顶撞爸爸,不就好像亲手打碎了父母心灵中这串珍贵的风铃吗?
我摘下风铃,细细地端详着,想着想着,我便抱紧风铃,转身走向门去……

㈣ 求有关一些做别人不敢做而自己做的正能量事例真实事例,最好是名人的事例。

历代变法人,如商鞅,吴起,王安石 邓小平一国两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 其实就是敢为天下先

㈤ 司马迁勇于不敢议论文

司马迁是中国汉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逆境中奋发,终于完成了《史记》,给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司马迁38岁那年,继承了父亲的太史令官职,开始大量阅读各种史书,整理历史资料,经多年苦心准备,正式开始《史记》的编写工作。不幸,灾祸突然降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同情降将李陵,被汉武帝处以残酷的宫刑。这使司马迁在肉体和精神上遭到极大的痛苦,在人格上遭到极大侮辱。对此奇耻大辱,司马迁痛不欲生,几次想要自杀。但古人逆境奋发的事迹激励着他。他想到:周文王被关禁,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时被困在陈蔡,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放逐后,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还写《国语》;孙膑的膝盖骨被剜掉,写了一部《兵法》。在前人发愤成功的精神鼓舞下,司马迁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痛苦,将个人屈辱置之度外,继续投入《史记》的编写工作。经过前后几十年的努力,司马迁终于完成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开创了我国传记史和传记文学的先例。 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重要的是把逆境变为前进的动力。逆境往往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助人成熟,催人进取。能够正视逆境,与逆境抗争的人,一定能锻炼出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勇气,这正是成才必不可少的个性品质。

㈥ ”敢于勇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的见解

勇于表现刚强者易于送命,善于表现柔弱的反而能够生存。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
勇于表现刚强者易于送命,善于表现柔弱的反而能够生存。此两者都是勇,但是却由表现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这就是自然规律,可又谁知天意呢?圣人也很难判断,自然规律是不争而取得胜利,不言而万物响应,不召而众生自来,淡然筹谋天下大事。自然是广大无边的,所无不包,没有一点疏失。
[评析]
老子认为,自然的规律是柔弱不争的。他说,勇气建立在妄为蛮干的基础上,就会遭到杀身之祸;勇气建立在谨慎的基础上,就可以活命。勇与柔相结合,人们就会得到益处,勇与妄为相结合,人们就会遭受灾祸。同样是勇,利与害大相径庭。老子的主张是很明确的,他以为自然之道,贵柔弱,不贵强悍妄为;贵卑下,不贵高上贵重。而自然之道是不可违背的。有人认为老子只注重自然规律,而忽视人的主观因素,不讲人的主观努力的作用,是在宣扬退缩,胆小怕事的生活态度和命定论的思想。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老子所宣扬的是自然规律,人们立身处世不可以违背自然规律,勇而敢是不遵循自然规律的肆意妄为,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勇敢坚强的含义。勇而不敢是顺应自然规律,不以主观意志取代客观实际,并不是懦弱和软弱的代名词。我们同意老子的观点,人类的行为应该是选择后者而遗弃前者。

㈦ 道德经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作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殚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气如果用在逞强好胜上就会遭到诛杀;只有忍辱负重、收敛锋芒、安静谦和的勇气才能生存。这两种勇气,有的得到上天的护佑,有的遭受上天的惩罚。上天的好恶,又有谁能知道它的标准呢?上天的法则就是:不用争斗却善于取得胜利;不用宣扬自然是人心所向;没有强制的号令自然成为万物的归宿;平和自然而众生各安其位,一切安排都在不言中。这种法则大到包罗万象,好象不严密、不精确,却没有谁可以摆脱它的控制。“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老子这里提到的勇气有两种:一种是“勇于敢”;一种是“勇于不敢”。第六十七章说:“慈,故能勇”。可见,真正道所提倡的“勇”是来源于“慈”的,是以“慈”为根本的。那么以“慈”为根本的“勇”又是怎样的呢?就是“勇于不敢”。“勇于敢”一般来说就是争强斗狠,最终的结果不是杀伤别人就是杀伤自己。杀伤自己固然不好,杀伤别人从长远来说也是杀伤自己,因为种下了杀机。“勇于敢”是不讲“慈”的,所以是非道的行为,“勇于敢”的结果必然是遭到诛杀。“勇于不敢”就是勇于坚守“道”。“不敢”的意思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敢触犯“道”。这比通常意义的“勇敢”需要更多的勇气。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有人以你的生命为要挟逼着你去杀人,你是去杀还是不杀?不杀,立刻就是死;杀,至少暂时可以活着。杀和不杀,哪一种是“敢”,哪一种又是“不敢”呢? 真正的“勇于不敢”的含义是“宁舍身命,终不作恶”。一切取舍不是以自身安危得失为依据,而是完全地遵循于道,只做从道的角度上看应该做的事情。“不敢”的本质是“敬畏天道”。讲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声名素佳的高僧,一天有一群人来质问他,说他让当地一个姑娘怀孕生子了。他当然可以不承认,但是他知道如果他不承认,姑娘、婴儿和姑娘保护的情人有可能都要死。所以他的选择就是承认这个婴儿是他的孩子。结果首先是被暴打一顿,差点被活活打死,好不容易恢复过来他还必须承担起这个婴儿的抚养责任。于是他用了十几年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地把婴儿喂养大。直到那个冤枉他的姑娘良心发现承认自己的罪过,他所做的也不过是把已经长大的孩子还给他的父母。“勇于敢”和“勇于不敢”光从字面上去看没有任何意义,要明白“勇于敢”和“勇于不敢”这中间区别的实质内容才是最重要的事。“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勇于敢”和“勇于不敢”,天所给予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待遇,为什么呢?因为“勇于不敢”才是“同于道”——符合天道的,所以“道亦乐得之”。“勇于敢”只是非道的妄为罢了。冥冥中主宰万物的天道又是怎样是呢?就是:“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殚然而善谋。” 勉强地翻译一下,就是:不依靠争斗也不必去争斗却善于取得胜利;不用宣扬自然是人心所向,于无声无息之中而报应丝毫不爽;没有强制的号令自然成为万物的归宿;平和自然而众生各安其位,一切安排都自然顺畅、天衣无缝。 天道的一切都是依循自然的。不争而善胜,就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争”的道理;不言而善应,就是“天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的道理;不召而自来,就是“执大象,天下往。”的道理;殚然而善谋,就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道理。“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是现在最常见的一句话。每当有大贪巨恶落入法网,人们都会这么说。其实天网比任何法网都要精密和严格。天网——大道至简之处,其实就那么人人皆知的几条——真所谓“甚易知,甚易行”。但是有多少人能坚守奉行呢?总是自以为聪明,可以一手遮天,心怀侥幸,以逞私欲。自古以来,顺道者昌,逆道者亡。敬天者生,逆天者死。这就是自然规律,看起来好象不起眼,谁犯了都逃不脱。两千多年前老子的语录至今仍旧光华灿烂。

㈧ 勇于不敢的作文素材库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勇于奉献,不敢轻言牺牲.勇于布施,不敢奢望回报.勇于去爱,不敢期待必成.勇于以生相许,不敢以死相殉.
读《老子》,读到“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大吃一惊,恍悟若有所悟.
原来,勇敢,“勇”与“敢”并不是一回事.
这个世界上,勇的人很少,敢的人太多,故心活的少,心死的多.
勇者是不争的,谦和的、柔软的、包容的、无为的.
敢者是争夺的、傲慢的、刚强的、狭窄的、无所不为的.
勇而不敢,才是好品质的.
老子好几次说到“不敢”的重要,他说:
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遇凹虎,入军不披甲兵,凹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善于珍惜生命的人,在深山里行走,不会遇到犀牛,老虎的攻击,在军队中作战,也不会被兵刃杀伤,但没有落角之处,恶虎虽猛,也没有用爪之所兵刃虽利,也对他没有使用的时机,因为善于摄生的人,不会让自己落入死的绝境.]
勇而不敢的人会创造出一个弹性、一个空间、一个可能、一个转机、不致于像勇而敢的人陷入绝境.
庄子《秋水》篇里更进一步地阐明这个道理:
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
[得道的人,火不能使他热,水不能使他沉溺,严寒、酷暑不能伤害他,禽兽不能侵犯他.并不是说他触犯这些东西不受伤害,而是他在安危中能明察,在祸福里心地安宁,在进退小心谨慎,根本就不会受害.]
他是那么自得呀!不论进退屈伸,都能不离于大道!
因此,迈向道法的人,虽不敢做莽夫、不敢争权夺利、不敢虚掷一生、不敢红尘随浪,却应该勇于觉察,勇于追求宁静,勇于谨小慎微,这才是真正的勇.
《老子》还有一句话,可以做为学道者的人生座右铭: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后慈且勇,含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我有三件至爱的宝物,一直随身珍惜着,一是慈爱,二是俭朴,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慈爱,使我想保护众生,自然生起勇气,俭朴,能蓄精积德,所以能广大,无所不包,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不骄傲、不失群、不孤寡,与万物合一,就能成为万物之长了,如果舍弃慈悲,只求勇敢,是死路一条,舍弃俭朴 ,只求广大,是死路一条!不能居人之后,只想争先,也是死路一条!]
“慈爱、俭朴、不争先”应该是每一从位禅者的信条吧!
在我们的人生里,有许多的勇气,也有许多的不敢,“勇于不敢”并不是怯懦,而是知道柔弱胜刚强、宁静胜躁动、细谨胜粗野,创造了一种持盈保泰、大直若屈的人生态度.
勇于奉献,不敢轻言牺牲.勇于布施,不敢奢望回报.勇于去爱,不敢期待必成.勇于以生相许,不敢以死相殉.勇于创造事功,不敢执着成败.勇于自悟自明,不敢自伐自矜.……………….
人生的思维如是,勇是油门,不敢是刹车,善于驰骋的人,油门与刹车都是同样重要.

㈨ 《道德经》:“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论语》中,子路问孔子:“谁比较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意思是:一个人无所顾忌,则充专满凶险,有所属顾忌,则稳妥灵活。事实上,古往今来,成大事者,都是既勇敢同时又勇于“不敢”的。
《论语》中,子路问孔子:“谁比较适合带兵打仗?”孔子答:“我。”子路反问道:“我不是很勇敢吗?”孔子说:“可我不仅勇敢,而且还勇于不敢呀!”孔子的“勇于不敢”,不失为金玉良言。

㈩ 敢于尝试的名人事例

勇于尝试的事例一:钟离意为民试药
汉光武帝时期,会稽爆发了一场大瘟疫,几天之内就死了一万多人。面对这种惨景,县令钟离意寝食不安,他不住地责备自己:"百姓遭难,我无法解救,还算什么父母官!"钟离意不顾被感染的危险,一家又一家地去慰问病人和家属,并下令用重金招募医生研制新药。几天之后,新药研制出来了,就是不敢马上给病人喝,因为其中有几味有毒的草药,不知会不会带来什么副作用。这时钟离意说:"这不是很简单吗?让我来试就是了。"说完,不顾大家竭力阻挡,伸手夺过药就喝了下去。他喝过之后,没有中毒的迹象,于是药就被分发了下去。很快,瘟疫被控制了,钟离意紧皱的眉头也舒展开了。
勇于尝试的事例二:
林肯讲述了自己幼年时的一件事:"我的父亲曾经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西雅图的一处农场,地上有很多石头。母亲建议把石头搬走,但是父亲说:“如果这些石头可以搬走的话,那原来的农场主早就搬走了,他也就不会把地卖给我们了。这些石头都是一座座小山头,与大山连着,哪里搬得完呢?”有一天,父亲进城买马去了,母亲带着我们在农场劳动。她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石头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就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的时间,我们就把石头搬光了。因为它们并不像父亲想像的那样,是一座座小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的。"
勇于尝试的事例三:再试一次,希望也许就在眼前
1943年,美国的《黑人文摘》刚创刊时,前景并不被看好。杂志的创办人约翰逊为了扩大发行量,决定撰写一系列"假如我是黑人"的文章,请百人把自己摆在黑人的地位上,换一个角度思考黑人的处境问题。他想,如果能请到罗斯福总统的夫人埃利诺来写这样一篇文章,结果将会是非常有号召力的,不管是对杂志的发行量还是对黑人问题来说都是如此。于是,他给总统夫人写了一封言辞非常恳切的信。罗斯福夫人回信说她太忙,没有时间写。但是约翰逊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又给她写了一封信,结果还是被回绝了。以后,每隔半个月,约翰逊就会准时给总统夫人写一封信,言辞也更加恳切。
后来,罗斯福夫人因公事来到约翰逊所在的芝加哥市,会在该市逗留两天。约翰逊得到这个消息以后,立即给她发了一份电报,请她在芝加哥期间抽空给《黑人文摘》写篇文章。或许是他的诚心感动了罗斯福夫人吧,这一次她没有拒绝,她把自己的想法写成文章寄给了《黑人文摘》。消息传出后,全国都知道了。一个月内,《黑人文摘》的销售量就从2万份激增到15万份。
勇于尝试的事例四:勇于尝试
在烈日下,一群饥渴的鳄鱼陷身于水源快要断绝的池塘中。面对这种情形,只有一只小鳄鱼起身离开了池塘,它尝试着去寻找新的生存的绿洲。塘中之水愈来愈少,最强壮的鳄鱼开始不断地吞噬身边的同类,苟且幸存的鳄鱼看来是难逃被吞食的命运,然而却不见有鳄鱼离开。池塘似乎完全干涸了,惟一的大鳄鱼也耐不住饥渴而死去了。然而,那只勇敢的小鳄鱼呢,它经过多天的跋涉,幸运的它竟然没死在半途中,而是在干旱的大地上,找到了一处水草丰美的绿洲。
勇于尝试的事例五:
相传番茄的老家在秘鲁和墨西哥,原先是一种生长在森林里的野生浆果。当地人把它当作有毒的果子,称之为"狼桃",只用来观赏,无人敢食。据记载,当时英国有个名叫俄罗达拉里的公爵云南美洲游历,第一次见到番茄,就被它艳丽的色彩所深深吸引,于是就把它带回了英国,作为稀世珍品献给他的情人伊丽莎白女王,以示对爱情的忠贞。此后,番茄便有了"爱情果"的美名。
直到十八世纪,才有人冒险吃了番茄,从此知道了它的食用价值。相传,有一位法国画家看到番茄如此诱人,便萌生了尝尝它到底是什么滋味的念头。于是他冒着中毒致死的危险,壮着胆子吃下了一个,并穿好衣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降临,然而过了老半天也未感到身体有什么不适,便索性接着再吃,只觉得有一种酸甜的味道,身体依旧安然无恙。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