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草船借鉴歇后语的故事
㈠ 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对联、故事、谚语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三气周瑜 --略施小技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诸葛亮招亲 --才重于貌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草船借箭 --多多益善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武侯祠对联:
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亮 乘木牛流马 持连弩 驱吐火木兽 创八阵 服三国演义群将
逍遥子 踏凌波微步 游北冥 于天山折梅 摆珍珑 会天龙八部众生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题成都武侯祠
一对二表三分鼎 六出七纵八阵图
——题陕西祁山五丈原诸葛庙
一诗二表三分鼎 万古千秋五丈原
——题成都五侯祠
三分天下四川地 六出祁山五丈原
——题成都武侯祠
异姓三贤:卧龙、谪仙、天下士
数代一堂:汉相、宋儒、战国才
——题山东恒台三贤祠
草庐三顾,鼎足三分,不朽当年三义
君臣一德,兄弟一心,无双后汉一人
——题湖北襄樊古隆中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题四川成都武侯祠
收二州,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头点四十九盏星灯,一心只望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艾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武侯祠通用
佐玄德,破孟德,而后南北三国分鼎
生阳都,仕成都,从此东西两地生辉
——题山东临沂五贤祠
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
友子龙,师卧龙,龙友龙师
——题安徽祁门关帝庙
曰宫、曰殿、曰幸且曰奔,诗史留题,千古犹存正统
书吴、书魏、书汉不书蜀,儒臣特笔,三分岂是偏安
——题四川成都武侯祠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题四川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题河南南阳卧龙岗宁远楼
诸葛亮故事
吃 瓜 留 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救后代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0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㈡ 求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和歇后语的背后的故事!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出自《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原文为:孔明索纸笔回,屏退左右,答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原意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作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应周瑜造十万支箭用于破曹,出了“草船借箭”之计。但不知,当日诸葛孔明算准时机,便命随从部下三人,在二十艘小船两边插上草靶子,再以布幔掩盖。其随从完成后,回报军师,并提出这样布置恐让曹军看出破绽。三人心有一计,但只不说,明日安排好领军师看。只见每艘小船的船头都立着两三个稻草人,套上皮衣、皮帽,看起来就像真人一样。后曹军果然中计。真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人难敌三人之智。
“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第“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 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当然都是小说借东风和草船借箭历史上都是没有的。
㈢ 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和故事和古诗谁回答50
歇后语: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坐享其成 、满载而归)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著想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办法多
故事:
诸葛亮吊孝——东吴大都督周瑜,精通兵法,才智超群,只是肚量狭小,不能容人。 他和诸葛亮共商破曹大计,可又想加害诸葛亮。周瑜攻打南郡时,曾身中毒箭。当诸葛亮趁乱用计先取南郡、荆州、襄阳后,周瑜一气之下箭伤复发。病中的周瑜仍想智取荆州,均被诸葛亮识破。周瑜一气再气,在“即生瑜,何生亮”的怨恨声中死去。诸葛亮得知周瑜的死讯,决定前去吊唁。据《三国演义》记载:周瑜临死前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后人有诗叹曰:“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 周瑜死后,诸葛亮对刘备说:“亮观天象,将星聚于东方。亮当以吊丧为由,往江东走一遭,就寻闲士佐助主公。”玄德曰:“只恐吴中将士加害于先生。”孔明曰:“瑜在之日,亮犹不惧;今瑜已死,又何患乎?”乃与赵云引五百军,具祭礼,下船赶巴丘吊丧。
古诗: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 《戒子书》
《出师表》、《后出师表》两文孔明先生写的也俱佳
㈣ “草船借箭”的歇后语是什么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版
诸葛亮权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草船借箭——神机妙算。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错了。
草船借箭——有误(雾)。
草船借箭——曹操多疑。
草船借箭——机智孔明。
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草船借箭——巧用天时。
(4)诸葛亮草船借鉴歇后语的故事扩展阅读
草船借箭事实真相: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
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㈤ 诸葛亮借箭后面一句歇后语是什么
歇后语“诸葛亮借箭 ”的后面一句歇后语是”有借无还“。
歇后语故事:《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主要描述周瑜为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算定了大雾之日,便借子敬二十只草船驶往曹营,曹操因疑雾中有埋伏,便令以乱箭射之。
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船轻水急,曹操追之不得,使孔明既安全借得箭,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诸葛亮相关歇后语:
1、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2、诸葛亮弹琴---临危不乱
3、诸葛亮下东吴---心里有数
4、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5、诸葛亮对降曹的议论---嗤之以鼻
6、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7、诸葛亮戴相帽---大事已然
8、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5)诸葛亮草船借鉴歇后语的故事扩展阅读:
诸葛亮的名字家喻户晓,展现其聪明才智和神机妙算的事迹数不胜数,如“草船借箭”、“七擒七纵”和“借东风”等事件在现如今已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借箭和借东风之所以能成功,依托诸葛亮的一项重要能力—天气预报。
诸葛亮从小喜好天文地理,对于天气变化也颇有研究。出现龟壳露珠,这是三天后有大雾的预兆。 在火烧赤壁的前几夜,诸葛亮观察到奇门九星这一奇异的天文现象,推算出在黄昏时分,风向会改变,刮东南风。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神算子“是依据了“海量的天气数据”和自然地理知识再加上动态分析算法推演,才准确预知了天气并转化为战机。
㈥ 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的背后故事
网友“兰巫”写了许多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我就以此为据讲一下这些歇后语背后的故事:
1、诸葛亮吊孝---假的。这个歇后语说的是周瑜死后,诸葛亮前往江东为周瑜吊丧。这个事情在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只见于《三国演义》的描述。按小说的说法,诸葛亮曾三气周瑜,他早就盼着周瑜死了,但他却在周瑜死后去给周瑜吊孝,这显然是虚情假意,当然是“假的”。
2、诸葛亮耍掸帚---出计不出面。这个事情不见史书记载,也不见于小说和民间传说,未知所故。
3、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这显然是来自《三国演义》的一种说法,是说诸葛亮足智多谋,腹中计谋层出不穷。
4、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锦囊”是古代将帅提前设置的计谋,因为这个计谋装在一个锦制的袋子里,故名。三国时诸葛亮并没有设置过什么锦囊妙计,倒是曹操在合肥之战时曾用过一次。不过,《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足智多谋,曾多次用过“锦囊妙计”,所以便有了这个歇后语。
5、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空城计”最后见载于《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裴松之注,但已被裴松之否定,确认历史上没有发生过这个事。但在《三国演义》中,“空城计”是诸葛亮一生的一个很重要的亮点。按小说的描写,诸葛亮用空城计时情形是相当危险的,是他在“不得已”情况下的一次冒险,所以便也有了这个歇后语。
6、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按《三国演义》的说法,诸葛亮在摆下空城计之后,司马懿大惊失色,急忙退兵了。所以说诸葛亮是“化险为夷”。
7、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这个歇后语来自历史上记载的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事,说诸葛亮在南征时曾七次捉住了孟获,又七次将孟获放了,所以孟获才诚心诚意地归降了诸葛亮。这个歇后语说“收收放放”,显然是指诸葛亮“七擒孟获”这个事的。
8、诸葛亮摆八卦阵---内有奇文。在历史上,诸葛亮确曾改进过一种阵法,叫“八阵图”。在《三国演义》中,这种阵法被作者大加渲染,成了诸葛亮杰出军事才能的重要证明。按小说的描写,八阵的变化是非常复杂的,当然是“内有奇文”了。
9、诸葛亮过长江---胸有成竹。这里说的“过长江”大概指的是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到江东去劝说孙权联吴抗曹这个事的,按历史记载,这个事确实发生过。正是因为诸葛亮成功地劝说了孙权,才促使孙权与刘备联合作战,并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同时,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这个事时,又加进了一个“告战群儒”的故事,那一次诸葛亮表现非常出色,成功地说服了江东众臣。既然如此,诸葛亮过长江,当然是“胸有成竹”了。
10、诸葛亮六出祁山---图谋大业。这个事情在历史上也是如此,诸葛亮北伐曹魏,就是要消灭曹魏,恢复大汉王朝。这当然是在“图谋大业”。
11、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是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一种说法。
12、诸葛亮借东风---神机妙算。在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借过东风,借东风之说纯为小说家所编造。假如诸葛亮确曾借过东风,那当然是不折不扣的“神机妙算”了。
13、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按小说和民间传说的说法,诸葛亮足智多谋,他担任军师当然是“名副其实”的事情了。
14、诸葛亮弹琴---临危不乱。“弹琴”指的是诸葛亮在摆空城计时面对司马懿的二十万雄兵,在城楼上悠然操琴的事。当时兵临城下,形势相当紧张,诸葛亮能在这种情况下操琴,自然是临危不乱。
15、诸葛亮下东吴---心里有数。这个说法与上面“诸葛亮过长江---胸有成竹”说的是同一件事情。
16、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草船借箭这个事在历史上是没有的,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和《三国志平话》的记载而杜撰出来的。不过,这个事情在人们心目中是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最著名的佐证,很多人都知道。按小说的说法,诸葛亮在借箭时用的正是疑兵之计。
17、诸葛亮对降曹的议论---嗤之以鼻。未知所指。
18、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诸葛亮三气周瑜这个事只见于《三国演义》的描写,历史上没有发生过。按书中所说,诸葛亮处处将周瑜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确是“略使小技”。
19、诸葛亮戴相帽---大事已然。“相帽”大概指的是“丞相之帽”,这大概是说诸葛亮当丞相是铁定了的事。
20、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据《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襄阳记》的记载,诸葛亮所娶的黄氏是“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的一个女子,诸葛亮当然是“重才不重貌”了。
21、诸葛亮丢了荷包---没有计了。这个事情大概是出自民间传说,不知何意。
22、诸葛亮借雕翎---少箭(见)。这个事情与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关。
23、诸葛亮坐西城---故弄玄虚。这个事情说的仍然是诸葛亮的空城计。
24、诸葛亮穿道袍---不是出家人。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写成了一个仙风道骨的人,像是一个道士。但他又明明是蜀汉的丞相,当然“不是出家人”了。
25、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不知何意。
26、诸葛亮对魏延---见不得离不得。这个说法与历史上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是非常相符的。在历史上,魏延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才能卓著,经常与诸葛亮意见相左,诸葛亮很不满意。但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诸葛亮又无人可用,只能用魏延。于是二人便是“见不得离不得”的关系了。
27、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按民间的传说,诸葛亮手里经常拿着一把鹅毛扇的,羽扇一摇,诸葛亮便是计上心头。所以便有这个说法了。
28、孔明拜北斗---自知要死。按《三国演义》的描写,诸葛亮自死阳寿将尽,便采取了一种叫禳星的办法来延长寿命。
29、孔明练琵琶---老生常弹(谈)。“老生”指的是诸葛亮,“练琵琶”的目的正是要给司马懿摆空城计。
30、孔明给周瑜看病---自有妙方。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周瑜在赤壁战前已经准备妥当,却不料忘记了风向这个事,于是便病倒了。诸葛亮当然知道周瑜的病因,便去为周瑜开药,并在纸上写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话,才看好了周瑜的病。“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便是诸葛亮开出的“妙方”。
31、孔明会李逵---有敢想的,有敢干的。“敢想”的是诸葛亮,“敢干”的是李逵。
㈦ 歇后语:诸葛亮哭周榆——( );诸葛亮草船借鉴——()
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用得是疑兵计!!!
㈧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歇后语。等。
诸葛亮故事
吃 瓜 留 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救后代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0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葛亮耍掸帚---出计不出面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摆八卦阵---内有奇文
诸葛亮过长江---胸有成竹
诸葛亮六出祁山---图谋大业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借东风---神机妙算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弹琴---临危不乱
诸葛亮下东吴---心里有数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对降曹的议论---嗤之以鼻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诸葛亮戴相帽---大事已然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诸葛亮丢了荷包---没有计了
诸葛亮借雕翎---少箭(见)
诸葛亮坐西城---故弄玄虚
诸葛亮穿道袍---不是出家人
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诸葛亮对魏延---见不得离不得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