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孩子的儿童故事
Ⅰ 问求一个关于穷孩子的故事
创富格言 好学,创新,执著——成功的条件。
像大部分“海归”一样,在美国接受大学教育时遭遇网络热潮的尹维安先生回到国内创办了一家B2B(商家对商家)电子商务网站,试图在网络经济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过,与别人不同的是,尹维安是从大陆移民到香港,历经家庭的各种困境成长起来;他体会最深的是,无论是做生意,还是人生,都需要坚持。坚持着,就一定会成功。
“逆境造就人生”
幼年时代,尹维安随当医生的父母下放到广西农村的一个卫生院。在那里,他们全家度过了几年艰难的岁月。
每一个在农村度过自己童年岁月的人都会记得那种贫穷但自立、快乐的时光,尹维安也不例外:漫山遍野地乱跑,田里抓青蛙,林子里面捡柴。想吃肉了,就去吊青蛙,交给妈妈弄;跟大孩子一起去捡柴……尹维安说,因为是独生子,就连打架他也是独自一个人上,这种“不服输”的性格日后也深刻地影响到他的创业。
6岁那年,尹维安随父母回到广西柳州,进了当地的一家子弟小学读书。中途,尹父去了香港。三年以后,正在读初一的尹维安和他的妈妈也跟随父亲移民香港。
到香港的时候尹家很穷,三口人住在一个7平方米的房间,这个三室一厅的地方住了三家人。为了走出困境,父亲不做医生,改做国内转口贸易的生意。看到父母辛苦打工养家,尹维安也努力地读书,让父母放心。刚到香港,父亲带着他去找学校,很多学校听说他是大陆来的,都不收。父亲于是狠狠心,让他去一个很差的私立学校。“我2月去的香港,3月考试,我只有中文、数学是B,其他都是D,C,但是7月考试的时候,我有7门课是A,2门课是B。”之后父亲说:你可以做得更好。于是他就去考一个更好的公立学校,300人考试,取18人,他成为其中的一个。第二年,他进入精英班。
回忆起这些,尹维安感慨地说:“很多时候,逆境造就了人生。”
17岁那年,尹维安独自前往美国读书。
“年轻人无知就是胆”
在美国读书的这段经历,改变了尹维安的人生。因为父亲是做生意的,他读书的时候就整天想做生意。1993年的时候,美国大学里已经有网络了。而尹维安所在的大学恰好是美国综合性大学里面的计算机骨干接点,学校开始用网络来报名课程和查看成绩了。因此,和很多人一样,尹维安发现了网络的巨大应用价值。当时学校里有很多从北大、清华、科大来留学的助教,在和他们的交流中,尹维安发现他们基础知识都非常强,很会钻研问题,但是这些人普遍缺乏做生意闯天下的想法。他就想,如果我生意做大了,这些人都可以招揽过来帮我,还是做生意比较划算。
大三暑假他回香港,拉了几个中学同学,跟他们说了一通互联网的前景,他们也刚刚开始接触网络。没有想太多,说干就干,几个年轻人就注册了两家网络公司。
那个年代,Yahoo还是一个小目录;计算机还是486年代,还没有IE,只有很简单的Netscape 和Mosaic 。
对几个年轻人来说,所谓的网络运营模式、盈利模式,这些东西都没有想得太明白,他们只是注意到,很多人开始转去读计算机专业了,很多年轻人愿意接受这种新的事物了。他们认为:这个市场起飞了。年轻人脑子没有想透,无知就是胆。
1997年,尹维安又创立了一间贸易网站,那时候B2B的概念还不是很热。创办这家B2B网站的原因很简单,尹维安在帮客户建立网站的时候发现,很多企业有网站,但是没有一个商业的目录,没有一个大的网络市场来帮这些企业推广他们的产品。在大家都在满足赚企业建网站的钱的时候,他意识到最后的网络推广还有市场,于是这家贸易网站成立了。
可当时全世界没几家做B2B的网站,推广这家网站的难度可想而知。尹维安把刚开始的那阵推广称为“扫楼”,一个老板接一个老板去见,去教育、说道。“因为我们年轻,样子还不差,所以,人家没有说我们是骗子,而且还喜欢教我们很多生意之道。”当时,尹维安22岁。 1999年尹维安在香港创办的一家网络公司被收购,有了资金,他决定去内地独立运作B2B贸易网站。
“坚持着,你就一定会成功”
但是,他的香港伙伴表示反对。他们说,搞定香港就不错了。而尹维安的目标则是更加大的大陆市场,为此,1997年他就跑到常州去谈客户,还跑到深圳、广州试探了市场。
在卖出那间网络公司的大部分股权之后,尹维安获得了资金独立运作。他选择了上海。
不过,他很快发现,内地市场其实没有他们想象的简单。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他们的知名度没有某些网站大。其次,“我以为自己是中国人,对国内很熟悉。但其实很多理念和本地的市场有些脱节。后来,我跑了很多代理,见了很多客户,调整了网站的架构”。
也许是个性使然,尹维安坚信每家公司都将开拓网络市场,每家公司都将有一个网络推广员,因此他们不断地去说服客户,并且推出了按点击效果付费的盈利模式。而在此之前,大部分的B2B商业网站实行的都是按年付费制度。
“让顽固的客户用最少的资金来体验我们的服务。”将自己定位为B2B的Google ,靠点击和流量来赚钱。这就是尹维安的生意经。
谈到挫折,尹维安不认为他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挫折,他的理由挺有“尹氏风格”:每个低谷都是一个新高的开始。他说他喜欢爬山。而爬山比的是耐力。而且,人要上一个更高的山峰,就必须走下一个低谷,然后再往上爬。无论是做生意,还是人生,都一样:坚持非常重要。“活着,坚持着,你就一定会成功。”
如果有必要,尽量在年轻时经历挫折
对话:
问:在创富这个过程中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答:必须有自信,把每次挫折看作一次学习,提升自己的机会。
问: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您是如何鼓励自己的?
答:我把挫折看做是教学费。这些学费,如果可以负担的话,尽量在年轻的时候付出去。等年纪大了,公司大了再付的话,代价就太大了。所以,挫折是好事情。
问:回过头来看,如果您不创富的话,可以想象下您现在的大致情况是怎样的吗?
答:我可能在美国或者香港的一个大公司,做个中高层,收入不错。但是也不敢奢望什么大的突破。有车有房,而且可以预测到我50岁,60岁的生活是如何过的。也许,这样的日子很多人觉得很好。但是我身上的血液很不安分,过多的环境变迁使我性格里面加入了不断求变的基因。我想,我最后还是会创业的。如果到年纪大的时候再交学费的话,我可以折腾的机会就不多了。
问:您觉得对一个有心创富的人来说,什么最重要?什么最要不得?
答:有心创富的人必须要肯付出。付出精力,付出时间。认定目标,坚持到底。自信,准备面对挫折。
最不可取的是想短时间内赚大钱。很多时候,成功是一点一点积累的。很多东西看似偶然,但是没有以前的积累,经历、经验、性格的积累,是很难成功的。
《逆境造就穷孩子凭执著创立网络公司》
Ⅱ 关于山区穷孩子刻苦读书最后考上大学的故事
休学复学都是为了创业
3年前,小亮作出了一个让同学和老师都感到意外的决定:休学。去年,小亮又给人一个惊喜:重返校园。小亮说,他的休学和复学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创业。
2001年秋天,来自农村的小亮以531分的成绩被某大学文秘专业录取,可小亮最初填报的志愿是国际贸易专业。虽然上了大学,但他对学习文秘总提不起劲,2003年9月,他决定休学,前往北京打工。
打工的日子并不舒坦。刚到北京,身上的钱花光,四处求助无门。但困难并没有打倒他,他以200元的价格,低价卖掉了自己心爱的手机,靠替别人写文稿、去电脑公司揽活修电脑、帮别人散发宣传广告养活自己。后来他边打工边参加软件工程师培训,终于获得了软件工程师的资格,同时被北京清华紫光公司聘用。
给人干不如自己干。几个月的磨炼,让小亮有了新的想法。2004年11月,他在北京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几个月后,他赚了近20万元。
有一次,小亮在给南方一家企业做电子商务平台时,该企业的老总对小亮的策划和观点并不看好,其理由让人信服。这时,小亮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了。2005年9月,小亮重新回到大学,为自己创业充电。
最怕是虚度年华
在北京打工最困难的时候,小亮接连两天没钱买饭吃,在狭小阴暗的地下室里读《红楼梦》、喝热水。那时的他身心疲惫人憔悴。
谈起这段经历,小亮显得很平静:“我从没有后悔,相反却值得庆幸,在学校里想吃苦都吃不到。这样的一种经历将成为我今后创业的动力。吃苦、受累我都不怕,最怕的是虚度年华。”
在小亮的眼里,最让他忍受不了的就是无所事事。他去年回到学校后,手中已经拥有了近20万元的钱财,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在校园读书,快快乐乐享受。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将这笔钱全部投入,创办了一个商务网站。小亮每天按时上课,其他的时间也排得满满的:进行创业活动,参加校内外的论坛讲座,登门拜访专家学者,进图书馆“充电”。
小亮的公司现在创办得很顺利,每个月都有进账。但他依然过着朴素的生活,饮食起居与同学没有什么两样,连手机都是花100多元购买的二手机。小亮说:“做软件产业是吃青春饭。机遇稍纵即逝。如果现在不抓紧时间,不努力打好基础,今后自己在市场中就难以立足。”
今年2月7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捐赠1000万元给我省设立海南省教育扶贫资金,其中600万元用于实施优秀贫困大学新生助学项目,400万元用于实施孤儿助学项目。
优秀贫困大学新生助学项目执行期4年,用于对普通高招被第二批本科以上高校录取、具有我省常住户籍且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新生提供无偿资助。该助学项目为一次性资助,原则上每年安排资助资金150万元,资助300名学生,标准为每人5000元。今年共有1533人申报中海油优秀贫困大学新生助学金。
贫困,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带来苦难的同时,也磨砺了人的意志,使人更加坚强,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积极地面对人生。我省有许多贫困生,尽管贫困的家庭造成了他们的求学路异常艰难,但他们在贫困中不坠青云之志,刻苦学习,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下面介绍的几个贫困生,正是其中的典型。希望他们的经历,能给其他的贫困生们一些启迪。
“孩子们没有让我们失望”
温安宇 19岁,是乐东中学的一名考生,在今年的高考中,他以总分722分的优异成绩成为乐东理科状元,考取中山大学。与此同时,他的二哥温安文也以623分的成绩考上重庆大学。2001年,他们的大哥温安平就已经以乐东理科状元的身份,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就读。
初见温安宇,是在乐东就业大厦的一楼大厅。与阿宇一同前来的,是他的父亲温振生。
温振生很热情地和记者交谈,略显羞涩的阿宇则在一旁安静地坐着,仔细聆听我们的谈话。温振生说,他是乐东黎族自治县防疫站一名普通的司机,阿宇的母亲是一个纯粹的家庭主妇。家里日常的生活开支,都是靠他一个人的收入和亲戚的帮助。
“孩子们没有让父母失望。”这是温振生说的最动情的一句话。
阿宇说,这么多年,父亲每天都辛苦地工作,母亲则每日按时为他们三兄弟准备好饭菜,家里的事情,完全不用他们操心,他们的任务就只是学习,努力考大学。大哥榜样的力量,是他们学习的动力。考大学,是他上高中的惟一目标。为了抽出更多的时间学习,原本爱好运动的他,很少再出现在球场上了。而每天的学习,通常都要持续到晚上12点。
阿宇的班主任韦吉尊老师说,阿宇是一个勤奋的学生,他带阿宇的三年时间里,阿宇的成绩总是排在班里前三名。平日里,阿宇没有因为学习而疏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在班里,阿宇有着很好的人缘。
考上大学,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尽情地享受喜悦。阿宇虽然有一张稚嫩的脸庞,但是说出的却是一般孩子所没有的感受,他说,虽然大哥现在申请了助学贷款不用家里负担,可是,他和二哥学杂费加起来就要1.3万元,再加上生活费和路费,2万元都未必够用,家里的压力真的很大。
温振生却从容地说,孩子能上学,就是给我们争了气。父母不图他们回报什么,这都是父母的责任,相信我们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同时,他希望借本报向捐助温安宇5000元的中海油和2000元的海口乐东同乡联谊会表示他们全家的感谢。
当记者问及为什么不去寻求个人的帮助时,温振生说,我们的困难是现实的,用别人的钱,欠了别人的情,一辈子都还不完呐。他已经给阿宇两兄弟办好了申请助学贷款的证明。他说:“比我们困难的人还有,我们要自强,这也是我经常对他们三兄弟的教育。”
采访快要结束时,阿宇说,他已经打听过了,在广州做家教一个小时可以拿60元钱,到时自己也要去做,但不会影响学习。成绩已经属于昨天,在艰苦求学、完善人生的道路上,他会坚定不移地朝着理想前进。
“我要自己挣钱完成学业”
李娟 19岁,海南中学高三(9)班毕业生。在今年高考中,李娟以726分的好成绩,被中山大学录取,她是一只从“菜篮子”中飞出的金凤凰。
9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海口市海甸二东路人民东里李娟家。李娟和她妈妈、弟弟就住在里面一间30多平方米的小屋子里。
李娟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爸爸妈妈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下岗,一直靠卖菜的微薄收入养家,供李娟及弟弟读书。李娟一家四口日子虽过得辛苦却和和美美,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李娟刚上高三的时候,去年9月的一天凌晨5点多,父母亲推着车去卖菜,横过马路时,爸爸被一辆中巴车撞倒,送到医院抢救了一个星期后,不幸去世。爸爸的去世使得家里失去了顶梁柱,经济本已经很困难的家现在更是雪上加霜。李娟的妈妈一个人做不了进菜卖菜的重活,因此从丈夫去世后,卖了十多年菜的她只能帮人家卖卖椰子,打打零工,抚养一对儿女及年迈的婆婆。
家庭经济上的困难并没有减弱李娟对知识的渴望。从小学到初中,李娟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考高中时,李娟考上了海中,并且从高一开始,李娟每个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按照学校规定,她每个学期的学费就得到了全免,学校还发给她奖学金280元。因为在班上都是前几名,家境又贫困,李娟每个月还可以得到学校30元的特困生补助。在今年高考中,一向成绩优异的李娟被中山大学录取了。
9月3日晚,记者拨通了远在学校的李娟电话。李娟说,是众多好心人让我走进了大学校门的。谈到以后的学费怎么解决的问题,李娟告诉记者:“社会给我的帮助已经太多了。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学业。我打算在上学期间兼职,寒暑假也想留在广州打工,用这样的方法给自己赚取生活费和凑点学费。”
当保姆做小工攒学费
杨媚 黎族,陵水中学学生,以549分的成绩考取海南师范学院教育系预科班,成为她这个贫困黎族家庭中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
9月1日,记者从陵水县城搭乘半个小时汽车前往提蒙乡,由村口步行近15分钟后,来到位于提蒙村提蒙六队的杨媚家中。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简陋小屋,两张简陋的床、一个床头柜和一台亲戚送来的黑白电视机就是杨媚家的全部家当。屋子没有窗户,呆上短短几分钟就会憋闷得汗如雨下,杨媚和奶奶就居住于此。
2001年春,杨媚的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初中刚刚毕业的杨媚和年幼的弟妹从此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艰难度日。务农为生的爷爷奶奶体弱多病,一年辛苦耕作,收入也不过1000余元。家境贫寒迫使弟妹不久便辍学回家,杨媚也几度面临辍学的命运。通过自身顽强拼搏和老师同学的帮助和鼓励,杨媚终于走完了高中三年的艰困求学路。
高中三年来,无论家境如何贫困,无论生活多么窘迫,杨媚始终坚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坚持读书的信念从来未曾动摇过。为了赚取高中三年的学费,杨媚曾经到裁缝店干过临时工、给小学生做家教、去五指山一家茶店当服务员,最远的一次还到广州打过工。2003年暑假,为了赚取高三的学费,从未出过省的杨媚经老师介绍,孤身一人到广州当保姆。 “当时心里有点害怕,但努力打工赚钱读书的愿望已经远远战胜了恐惧。”
家里每个月只能为杨媚提供50元左右的生活费。为了节省开支,杨媚每天的伙食就是一份5角钱的米饭,加上一些1元3包的榨菜。
由于家境贫困,杨媚也曾经感到痛苦和失望。但是陵水中学的老师和同学的关爱给了她笑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回想高中3年,杨媚永远难忘班主任王万琴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所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同学朱瑾在生活上的帮助和鼓励,永远难忘同学王小瑞、庞春秀在高三时为她准备好的可口早餐。学校领导得知杨媚的家境后,将杨媚高三的学费减免了500元,并将学校广播室免费提供给杨媚居住。杨媚对记者说:“家境贫寒、生活困苦固然不幸,但不幸中的大幸是,生活中仍然有这么多人关心我。如果不努力学习,怎么对得起这些关爱我的人们?”
高考前的一个月,她总是被“就算考上了也没钱去读”的念头困扰着,根本没有心思读书,心理压力很大。“我本来可以考得更好的。”杨媚有点遗憾地说。
高考结束后的一个月里,杨媚又挨家挨户到亲戚家求助,马不停蹄地为筹集大学学费四处奔忙,但最后总是空手而归。正当杨媚为昂贵的学费犯愁时,8月31日,她获得了中海油资助新生助学金5000元。
就快上大学了,杨媚还在家里抓紧时间帮爷爷奶奶捡牛粪、插秧、拔草、种豆角和番薯。杨媚告诉记者,大学五年的求学路仍然漫长,自己要在学校里努力学习,争取获得学校奖学金。希望依靠自己的努力让爷爷奶奶度过一个安详的晚年,帮助弟弟妹妹过上幸福的生活。
2、 旧课本读出大学生
高昌起 19岁,海南铁路中学学生,以647的高分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电气信息类专业。这是自2002年高昌起的哥哥考上清华大学以后,从高家走出的又一个重点大学的学生。
9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东方市八所镇恒立印刷厂内的高昌起家中。一台用了十多年的南宝彩电,一部自安装以后只能接听不能拨打的电话机,这是记者在高家所能找到的最值钱的物品了。
高家居住的屋子年代较久,屋里墙壁已多处脱落;屋子较大,但3张木板床就占据了很大空间,此外,书籍、柜子、肥料袋、单车、谷缸等杂物也“割据一方”,这样一来,本来还算大的屋子一下子显得窄小起来。由于哥哥在北京念书,屋里便只摆了3张床,一家三口同睡一屋。尽管家庭经济困难,但为方便和哥哥联系,去年年底高家装了电话,每月只交10元钱费用,电话机只能接听不能外拨。
高昌起的父母下岗已有多年。父亲今年岁数已是半百,几乎每天都奔波在外找杂活干,但屡屡失望而归,近段时间更是无活可干;母亲现年45岁,但5年前外出干活时不小心把颈椎骨摔断,致使身体右半身瘫痪,右手脚已不能弯曲自如,连简单的家务活都做不了。虽如此,她性格却依然开朗乐观,见到记者依然笑呵呵的。谈起家庭收入,高昌起并不显得十分介意,“也就二百多元一个月吧,”说完他搔了搔头。
高家的日常伙食很简单,每天吃青菜,一个星期才买一次五花肉,一次买一斤,当天即可吃完,有时两个星期才吃上一次。由于高昌起吃住均在家里,每天都骑自行车上学,平时也基本不消费。家里的亲戚平时偶尔也资助一下,日子过得很俭朴,也很辛苦。
也许是受妈妈的感染,家虽穷,高昌起的心态却出奇的平和。物质上的匮乏并不能成为他学习上的“拦路虎”,他也未曾怨天尤人过。他说,上学期间,除了寒暑假,平时不敢贪玩,每次放学回家干完家务活后,其余时间便用来学习。为了省钱,高昌起上学期间并没有购买新课本,而是使用哥哥以前用过的书本和其它学习资料。
生活是艰辛的,但高昌起没有选择逃避:“即使逃避了,现实还是如此,还不如正面面对,这样才是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
高家是贫困的,但高昌起也是莘莘学子当中比较幸运的一位。
高中期间,得知他的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海南铁路中学免去了他3年的学费。从去年开始,东方市民政局每月发300元的生活补助费给他。8月31日,高昌起去省教育厅领取了5000元的中海油教育扶贫资金,作为自己上大学的费用,他对社会各界对他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感谢。
高昌起表示,自己的最大愿望,是希望早点大学毕业,将来找份好工作,努力赚钱来医治好母亲的病,然后带着从未离开过海南的母亲出岛,一起看看外面的世界。
3、一个贫困大学生的创业传奇
他,曾经是一个贫困的大学生;他,上大学不久就靠当家教赚取学费;他,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创业;他,曾经因为办“黑班”被撵得东躲西藏;他,如今已经成为拥有千万资产的企业家———人物档案胡忠伟,1976年生于沈阳市苏家屯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94年考入沈阳大学。1995年,家境贫困的胡忠伟在当家教打工的时候,发现了儿童英语培训的巨大商机。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业,用3000元办起了仅有20名学员的“小学馆儿童美语班”。如今,小小的英语培训班,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上千万、员工400余人的教育集团。在许多人眼里,胡忠伟的创业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不名一文的大学生,大学一年级下海创业,9年拼搏成为千万富翁,胡忠伟的创业经历是如此的神奇,以至于有人惊呼他简直就是“沈阳的比尔·盖茨”。
2月24日,记者采访了胡忠伟先生,请他介绍了自己的创业体会和经历。胡忠伟侃侃而谈,总结了自己六个方面的创业“秘籍”。
转变心态———当别人为就业而烦心时,胡忠伟脑子里想的却是自己创业体会:解决心态问题,是创业的第一步。有创业意识的人,要跳出传统的择业观念和思维模式。传统的择业观使人们总是把“宝”押在别人身上;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是想得到别人的认可,进而受到别人的重用,并借此得到希望得到的利益。而创业的人要有意识地改变这样的心态,相信自己,认可自己,为自己所用!
我早早就有了创业意识,并为创业长久地积蓄着各种条件。生长在农村的我,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学写毛笔字。有人对我说,你学好书法,比别人多会一项本事,将来找工作容易。其实,我心里想的是日后成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要把字签得好看一些。我高三就考了驾照,那是1993年,城市里考驾照的人也不多。又有人对我说,你考了驾照将来给单位的领导当司机也是不错的工作,我心里想的是驾驶是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掌握的技能。这就是两种心态的对比。
危机意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别人为今天的舒适安逸而满足时,胡忠伟却看到了未来生活的危机体会:中国大学生往往在经历完极度疲惫的高中阶段后,在大学里极度地放松着自己。不少大学生都错误地认为找工作是大四才需要想的事情。其实从跨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应该给自己施加压力,强化危机感,有意识地做好创业的准备,如知识储备、社会经验储备。
1994年我考入沈阳大学。由于家里交不起学费,竟然面临着只能供我和妹妹其中一个人读书的窘境。我思考再三,让家里为我付第一年的学费,以后的由我自己来付。在大学的第一年,我做家教工作,一个寒暑假下来就有几千元的收入。危机意识促使我从事了家教工作,这份工作带给我的不仅是经济困难的解决,更多的是对社会的观察和对市场的了解。
市场意识———当你发现市场机会时,你应当像猛虎扑食一样把它抓住体会:市场意识听起来像是空泛的大道理,然而它确实是创业的关键。大学校园不应该成为困住大学生的象牙塔,大学生理应分出一部分精力加强对社会的了解,主动地分析市常实例:通过家教工作,我了解到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而且将成为一种趋势。获得了这样的市场信息,才有了办英语培训班的举动。炒股票、五爱市场倒货、练摊,这样的行业最早都被人们认为是不务正业。然而,抓住了这些行业先机的人,都成为了市场淘金者。有人说我的成功是因为我幸运,赶上了英语学习热门的早期阶段,然而,谁又能否认这种偶然其实是一种必然呢?一次成功的创业,最重要的是抓住第一次成功的机会。我办班没多久,每个月的收入竟达到1万多元。
主动适应———当有的大学生抱怨社会的种种问题时,胡忠伟想的却是适应这个社会,让社会为我所用,耐心等待社会的改变体会:社会不是为你而造的,要去适应它。与其抱怨社会环境不好,不如换个心态,每一次危机就是一种转机,每一次变化就意味着机会。对社会的变化始终保持兴奋,才是创业的良好心态。大学生不要把精力放在愤世嫉俗上。
创业之初,我困难重重。当时办英语补习班是不被允许的,我的行为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我的班是“黑班”,没少遭受查处。因为没有城市户口,我办班却做不了法人;聘请外籍教师教英语被认为是违法的……面对困难,我坚持认为只要市场有需要,不管最初有多大的压力,它也是个好的行业。事实证明了我的判断,没过多久政策就发生了改变,这些横亘在我面前的困难都解决了。
坚定信念———当企业面临绝境时,胡忠伟没有垮掉,而是顽强地挺了过去体会:创业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难要有平常心。
1998年,由于当时的形势,也包括一些同行的排挤,我开办的培训中心被认定非法聘用外国文教专家,被罚款10万元。当时,我还是大学生,竟承受了这样大的压力。但是,凭着顽强的精神,我挺了过来,不仅事业没有垮掉,还取得了各级相关部门的信任和认可。
非典期间,学校全面停课,我每个月的房租、员工工资等各项支出都非常巨大。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我从未想过放弃。我的员工们也表现出惊人的团队精神———中方员工表示宁可不要工资也不离开,外教也没有一个回国的。这件事被辽宁电视台录制成“我们依然快乐着”的节目,并被中央电视台选中。
求新求变———当别的竞争者也争抢着跳下海游泳时,发现胡忠伟已经乘上大船远去了体会:市场竞争是针锋相对的,与其在针锋相对中拼个你死我活,不如求新求变。从这种竞争中跳出来,不但自己轻松,而且效果更好。一个人的成功是需要能够走一步看两步的,要不断开阔眼界求发展。
在宣传上,当别人一股脑地做报纸广告时,我就做路牌广告;别人也做路牌广告时,我就做电视节目。如今的企业面临着无限的机遇:做电视节目,出版教材和音像制品,做企业培训师;为大型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如商务交流、谈判、礼仪、办公等方面的培训……采访后记: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胡忠伟并不愿意过多描述创业时经历的痛苦和艰难,即使在谈到这些困难时,我们感觉到更多的是他勇敢面对和克服一切困难时,发自内心的自信和快乐。
胡忠伟说:我不是一个事业的苦行僧,只是要做一个完整的人———开创人生,享受人生!
Ⅲ 穷孩子富孩子里边孙莉讲的灰姑娘的故事
耐心等他来找你吧。他真的喜欢你一定会去找你,争取你。但那时你要把话说明白,不说清楚就真的没机会了,人都有尊严。
Ⅳ 找一个童话故事,内容好像是风和一个穷孩子做了朋友,结尾是穷孩子生病快死了,风去到处找棉絮给他做棉袄
看你这个问题之前我还没有想起来 忽然想起来了!叫 《四季的风》
这本书是回我小时候看到的答 印象特别深 看一次哭一次 我是在图书馆里借的 后来图书馆没了 书也不知道去哪了 我现在已经是一个高一学生了 老是想起这篇童话 祝那些美好的童话伴随你们一生。
Ⅳ 穷孩子富孩子描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穷孩子富孩子》青少年理财初级教程由陈东、唐琳编著,其内容包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学会理性消费,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等内容。
Ⅵ 旧社会穷孩子的故事
我要读书---高玉宝
“孩子,你念过书吗?”
“没有。”
“喜欢不喜欢念书?”
“怎不喜欢?念书可好哪。我爹说,人不念书,光受欺负。念书识字,又旅行,又下操,又听讲故事,又藏猫猫,有多好呵!”
“那你为啥不念书?”
“我爹我妈不让我念书。”
“为啥不让你念书?”
“我……”玉宝心里难过起来,低下头,想起从前好多事情,心一酸,忍不住泪水就想往下掉。“我……不知道。”话没说完,扭头就挤出人圈子来,往穷孩子们伙里跑。老先生叫他,于志成来拉他,他连头也不回。
提起念书,原来玉宝曾经和他爹妈闹过几回。今年开春,有一天,玉宝去找于志成一块儿上山去拾草。谁想,这天一到于家,他见于志成穿上了小学生服,背个小书包,和本屯几个孩子一跳一蹦地正要上学去。于志成见玉宝来了,高兴地说:“玉宝,你怎不念书?你看我的书包有多好!”“你不拾草啦?”“回来再拾草。去给你爹讲一声,咱们一块儿念书吧。”玉宝忙跑回家,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要读书。”他妈说:“孩子,你看咱家里,‘日无逗鸡之米,夜无鼠耗之粮’,三天两头挨饿,怎供得起你念书?”玉宝不听。他爹腿上的疮化脓很厉害,侧过身子躺在炕上骂:“越大越不懂事。你念书,家里吃啥?喝西北风?——快去给我拾草!”“我不去。”“不去,我揍死你!”一动,腿上的疮疼得他父亲直咬牙。他妈把玉宝拉到怀里抱着,脸亲着他,叹气说:“孩子,听妈的话!你人也大了,也该念书了,不是爹妈狠心不让你去,你爹苦了一辈子,也盼你将来给爹妈争一口气,苦出个头!孩子,眼目下正在难处,你爹腿上的疮都没钱治呀!老天爷不开眼,你就别想念书;你不去拾草,家里连烧的都供不上!”玉宝苦苦哀求说:“我放学回家就去拾草,家里不会缺烧的……”“孩子,我们家出不起这个学钱呀!”“我要去。”他爹说:“你敢去。看我把你的腿给打断!”玉宝真气了,把手里的镰刀、绳子往地下一丢,噘起小嘴说:“你不让我去,我自己去。”回头就往门外跑。他妈急了,就跟在后面追。一边追一边叫:“玉宝!孩子!你往哪跑呀?……”玉宝不听,穿过屯里的小巷,朝太平山方向一直跑到小河滩上。那小河的小哗哗地流着,没有桥,也没有石磴子,过河的人都得脱鞋。玉宝正脱鞋,回头见他妈“扑通”一声,给一块石头绊倒了。玉宝吓坏了,也顾不得穿鞋,返回去把妈扶起来,一头扑在妈妈怀里,“哇”的一声就大哭起来。妈妈抱着玉宝,眼泪就象小河的水一样,流在孩子的脸上,母子二人坐在河沿上闷闷地哭了一场。哭了半天,玉宝妈伤心地说:“孩子,你爹妈不是不疼你;村上买枪的钱,保长来催过了十几遍了呀!你不是不知道,你爹腿上的疮、心疼病,都没钱治。……天呵!我们哪里有活路!……”说到伤心之处,又大哭起来。玉宝心里象滚油煎一样,泪流满面地搂着妈的脖子,抽抽噎噎地说:“妈,我,不……读书了,回,家吧!
……”从此以后,玉宝再也不敢想那读书的事。
Ⅶ 求励志电影,演讲(受灾难,穷孩子的奋发故事之类)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当幸福来敲门,阿甘正传,叫我第一名等。
都是励志的好电影!
Ⅷ 穷孩子富孩子描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长在贫困家庭的农村姑娘章雨燕,靠超乎常人的努力跨进医学院大门,诠释了梅花版香自苦寒来的道理;从社权会底层奋斗上来的秦雄,用不懈的努力求证了成功的含义;富家子弟乔枫,在优裕的生活环境中,却找不到生命的价值;同是富家子弟的田笑,则认为一切皆可交易,而她的哥哥田鹰为规避风险竟将父亲送进监狱。在这些年青人的成长过程中,社会、家庭、学校分别起了重要作用,不同的教育理念,导致了他们不同的人生轨迹。该剧从生活、理想、事业、爱情、友谊等方面,多角度描写了当代年轻群体众生相。
Ⅸ 有一位穷人家的小孩得到了一盏旧油灯只要轻轻一擦油灯了就跳出一个魔怪来,这个故事的名字是什么
《阿拉丁神灯》出自阿拉伯民间故事合集〈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旧译〈天方夜谭〉。它包罗了各种各样的精彩故事,荟粹了阿拉伯世界民间故事精华,是规模最大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包括寓言、童话、冒险、爱情、名人轶事等各类故事。因其想象丰富、描写生动、故事曲折而风靡全世界。
阿拉丁(阿拉伯人名,阿拉伯语:علاء الدين;罗马化:Alāʼ ad-Dīn),意为「信仰的尊贵」。是一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穷小孩,一次偶然的机会, 在一个巫师的引导下,他得到了一盏神灯和一枚神戒子以及许多漂亮的宝石果子,神灯可以召唤神仆帮助他实现愿望,神戒指可以保护他免受伤害,从此,他有了财富, 威望和地位, 并且还娶到了自己心爱的公主为妻.就在这时候, 那个巫师知道了这一切,十分嫉恨阿拉丁,从非洲来到中国, 要杀死阿拉丁, 巫师使诡计骗取了神灯,掳获了公主, 阿拉丁失去了神灯,在神戒指的帮助下,千方百计的拿回了神灯,杀死了巫师.
具体故事如下:
从前有一个叫做阿拉丁的少年。他父亲已经去世了,只剩他跟母亲在一块儿,过的生活很苦。
有一天,他碰见一个法师。这个法师说是他叔叔,要带他到京城去学点儿手艺。阿拉丁相信了他的话,就跟他走了。
法师带着阿拉丁到了京城附近的一座山上,在地上生了一堆火,念了几句咒语。只听见“隆隆”地一阵响声,地上出现了一扇石门。
法师抓住石门上的扣环,把石门拉开,说:“阿拉丁,这下面有一盏油灯,你去把它拿上来,我们就发财了。”
石门下面有一条地道。这条地道只有阿拉丁的身子那么宽,里面很黑。阿拉丁害怕,不敢下去。法师取下手上戴的戒指,说:“这是能辟邪的戒指。给你。你戴上它,什么妖魔鬼怪都不能伤害你。你放心下去吧!”
阿拉丁走完地道,到了一个地窖里。地窖里除了有一盏点着的油灯以外,还有许多美丽的珠宝,看得他两眼发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抓了几把珠宝塞进口袋儿,吹熄油灯,倒掉灯油,拿起油灯往回走。
法师等得不耐烦,在洞口大吼:“你死在下面了!快把油灯拿上来!你在干什么?”
阿拉丁听法师的口气很凶,有点儿害怕。他愣了一下,没有马上回答。法师气得“砰”地一声把石门关上了。
阿拉丁推不动石门,急得直喊。无意中,他的手擦了戒指一下,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巨人。巨人说:“我是戒指神,谁有你戴的戒指,我就听谁的指挥。你要我做什么?”
阿拉丁定定心,说:“请你带我回家吧!”说完就发觉自己到了家里。
过了几天,阿拉丁想把油灯擦干净。不料他刚擦了三下,忽然又有一个巨人出现。巨人说:“我是灯神。谁有了我,我就听谁的指挥做事。”
阿拉丁起先吃了一惊,后来说:“你给我办一桌酒席来!”话还没说完,眼前就出现了一桌酒席。
阿拉丁跟他母亲吃完,心里很高兴。以后的日子里,他们需要什么,就擦油灯,教灯神去做。这样儿过了些日子。阿拉丁听说国王要给公主找一个丈夫,就教灯神给他变了一座城堡,把自己打扮成王子一样,请母亲带着他从地窖拿来的珠宝,去献给国王,向国王求亲。
国王见阿拉丁长的英俊,又有钱,就把公主嫁给了他。
法师知道了这件事,化装成卖油灯的,天天在阿拉丁的城堡附近叫:“旧油指换新油灯!”
公主听到,想起了阿拉丁当宝贝一样珍藏的旧油灯,就教仆人拿去,换了一盏新油灯。
法师一拿到神灯,立刻擦了三下,变出灯神,吩咐灯神说:“把整个城堡给我搬到非洲去!”
灯神把城堡搬走了。
国王发觉阿拉丁的城堡和公主都不见了,非常生气。他限阿拉丁在叁十天以内把公主找回来,不然就要处死刑。
阿拉丁问遍了所有的人,谁也不知道他的妻子和城堡到哪儿去了。到了第三天早上,他洗手的时候擦到戒指,戒指神又出现了。他要戒指神帮他把公主找回来。可是戒指神没有那么大的法力,只能把他送到非洲。
阿拉丁到非洲找到了他的妻子和城堡,但是没办法拿到那一盏油灯。因为法师不管到哪儿去,都把油灯带在身上。他的妻子想到了一个主意,说:“这个坏人想要我嫁给他,我一直没答应他。你去拿点儿安眠药来给我。然后我假装对他好,跳舞给他看。等他不注意的时候,就把药放在酒里,骗他喝下去。这样我们就可以拿到油灯了。”
法师不知道是计,见公主对他那么好,高兴地喝下那杯酒,倒在地上睡着了。
於是,阿拉丁拿到了油灯,教灯神把整个城堡搬回来原来的地方。
国王见公主回来了,心里很高兴。他原谅了阿拉丁,但是却把坏心眼的法师关进了地牢。随后阿拉丁又把母亲接来,一块儿过着快乐幸福的日子。
多么善良、智慧、勇敢、乐于助人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