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仁的故事

仁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0-11-18 04:01:32

⑴ 求关于仁 义 礼的名人故事

关于仁 义 礼的名人故事: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
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⑵ 关于“仁”的历史典故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请教说:“先生,您讲的仁德、忠义都是极好的。人人相爱,以仁义待人,确实是一种美德。仁德我很想得到,但活在世界上也是我的欲望。假如仁德与生命两者发生了冲突,该怎样处理呢?”

孔子严肃地回答说:“这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义,应该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弟子恭敬地给孔子施礼,表示敬服。这时,孔子的学生子贡又问先生说:“仁德一定是很难得到的吧?我们应当怎样去培养它呢?”

孔子回答说:“培养仁德可以从头做起。比如说,工匠要做好他的活计,必须先有得心应手的工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应该选择那些大夫中的贤者去敬奉他;对于自己来说,就应该挑选那些士人当中的仁者交朋友。这样,才会培养起仁德来。”

(2)仁的故事扩展阅读:

孔子的仁义学说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⑶ 古代仁义礼智信故事大全

战国策·国策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冯谖客孟尝君”讲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冯谖在孟尝君家曾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等歌,因而冯谖食有鱼、出有车、他的母亲也得到了孟尝君的照顾。
有一天,孟尝君出了个通告,询问府里的宾客:“有谁熟悉算帐理财,能够替我到薛地去收债?”冯谖在通告上写:“我能”。于是孟尝君派冯谖去收债,辞行的时候,冯谖问道:“债款全部收齐,用它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呢?”孟尝君说:“看我家里缺少什么东西,就买什么。”冯谖赶着马车到了,派出官吏召集那些应当还债的都来核对借约。借约核对完了,冯谖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借款赐给,烧掉借约,齐声欢呼万岁。
冯谖又马不停蹄的赶回齐国都城,一清早就要求进见孟尝君。孟尝君奇怪他回来这么快,便穿戴好衣帽接见他,问道:“债款全收齐了吗?怎么回来的这么快呀?”冯谖回答说:“收齐了。”孟尝君又问:“用它买了些什么回来呢?”冯谖说:“您说‘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我考虑您府里已经堆满了珍宝,好狗好马挤满了牲口棚,堂下也站满了美女。您府里缺少的东西要算‘义’了,因此我替您买了‘义’。“孟尝君问:“买义怎么个买法?”冯谖说:“如今您只有一块小小的薛地,却不能抚育爱护那里的,反用商贾的手段向取利息,我私自假传您的命令把借约烧了,齐声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给您买的‘义’啊。”孟尝君不高兴,说:“好吧,先生算了罢!”
过了一年,齐泯对孟尝君说:“我不敢拿先的臣子作为自己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回到封邑去住。走到离还有一百里的地方,扶老携,在大路上迎接孟尝君,整整有一天。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先生替我田文买的义,竟在今天看到了。”
仁义不象或物那样实在看得见摸得着,因此孟尝君对冯谖买仁义非常不高兴。当孟尝君被齐贬出回到时才认识到昔日失去的今天都加倍的得到了回报。真是‘仁义重于利’啊!

⑷ 仁爱小故事

1、《生活是重要的》

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传有一个特别灵验的甘泉,常会出现奇迹,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一颠一跛的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口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要向上帝请求再有一条腿吗?”这一句话被退伍的军人听到了,转过身对们说:“不是要向上帝请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请求帮助,教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2、《手术费》

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傍晚时,感到疲惫万分,饥饿难挨,而推销的却很不顺利,以至于有些绝望。这时,十分饿,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却给了一杯浓浓的热牛奶,令男孩感激万分。许多年后,男孩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

曾给恩惠的女子,因为病情严重,当地的大夫都束手无策,便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外科大夫为妇女做完手术后,惊喜地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饥寒交迫时,热情地给过帮助的年轻女子,当年正是那杯热奶使又鼓足了信心,完成了学业。那位妇女想这次费用一定很贵,当她鼓起勇气看时惊喜地发现:手术费单上有一行字:手术费—一杯牛奶。

3、《小孩的心》

有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那位女子只好自己点起了蜡烛。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 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只见紧张地问:“阿姨,请问家有蜡烛吗?”女子心想:“们家竟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千万别借们,免得被们依赖了!”

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那穷小孩展开关爱的笑容说:“就知道家一定没有!” 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怕一个人住又没有蜡烛,所以带两根来送。”此刻女子自责、感动得热泪盈眶,将那小孩子紧紧地拥在怀里。

《感恩生活》

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劝不必太在意。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来信安慰,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的东西,而没有伤害的生命;

第二,贼只偷去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而不是。”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

(4)仁的故事扩展阅读:

编故事的方法:

首先,找到一个命题,找各种题材,有一个好的创艺之后要开展故事的开头,开头确定叙事线索。

第二个就是开头和要开展故事的进展和高层,进展可以分开两种:一种是明线,一种是暗线。

第三就是确定故事的人物和主角。大胆设想故事情节,有悬念,有高峰,有创作,给观众留下自己思考。

最后是故事的结局,整个故事是围绕主角逐渐反应的是结局,收尾呼应,承上启下。

⑸ 关于“仁”的故事

1、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2、鹿乳奉亲

周郯子,品性至孝。剡子父母年老,且双目都患有眼疾,父母需要鹿的乳汁洗眼。郯子就披上鹿皮,前往深山里去,伪装在群鹿中间,于是取鹿乳来供养双亲。打猎者看见他,以为是鹿便想射他。剡子便将实情告诉他,才得幸免。

有诗说:父母亲老人想吃鹿乳,剡子身披鹿皮想混入鹿群取鹿乳。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jǐ)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3、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李贤注解的《后汉书·孔融传》中的《融家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4、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预汗,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

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5、扼虎救父

杨香14岁这年,曾随同父亲去田里割小米,忽然蹿出一只大老虎,,一口将他叼住。杨香急坏了,一心只想着父亲安危的她,完全忘了自己与老虎的力量悬殊。好个杨香,只见她猛地跳上前去,用力卡住老虎的头颈。

任凭老虎怎么挣扎,她一双小手始终像一把钳子,紧紧卡住老虎的咽喉不放。老虎终因喉咙被卡,无法呼吸,瘫倒在地上,他们父女才得以幸免遇难。一个小女孩,徒手搏虎,并从虎口中救出了自己的父亲,其孝心和勇气真令人赞叹。

⑹ 孔子仁爱故事

《孔子故事系列》之二

君子以剑自卫乎

【原文】:

子路戎服见于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则以忠化之,侵暴则以仁固之,何持剑乎?」子路曰:「由乃今闻此言,请摄齐以受教。」

——《孔子家语·好生第十》

【白话易解】:

有一天,子路身着戎装,全副武装地来拜见孔子,见到夫子后,拔起剑就舞了起来,问:「夫子,古时的君子,也是用剑来自卫的吧?」孔子答道:「古时的君子,以忠义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用仁爱作为自己的护卫,虽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却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来感化他;有暴乱侵扰的人,则用仁义来使他们安定。这样,又何须持剑使用武力呢?」子路听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听到这样的话,我愿从今以后,至诚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

《君子以剑自卫乎》读后感:

我们看这一段师生对话,作为学生的子路对老师的那种真心拜服,当今实不多见了。

子路跟随老师一生,他去世比老师还早一年,即使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别人问他,老师是什么样子,他竟不知道从何讲起。因为老师的德行,俯拾即是,耳濡目染多年,所以反倒很难一言几言说清楚。后来还是夫子告诉子路,有人再问就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夫子被后世人尊为「大成至圣先师」,其实也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他十五志于学,勤学不倦,终其一生倡导「仁」道。夫子忘食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都是他心中有「道」的结果。「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所以,孔夫子时时都在道中。教育学生抓住机会教育点,诲人不倦,教学相长,夫子的智慧,也在与学生的讲论中日益深厚。

这个故事是子路刚进入孔门不久发生的。老师在子路刚刚求学之始就种下了「仁」的种子,可谓慎于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治乱,不是一个人的力量,那么先要把自己的学说,传播给学生,使之遍布四方,承传不绝,而达到德行天下的效果。

在他不断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相长,学无止境——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个故事的味道在哪里呢?我们现代人相信以暴制暴,而且各种传媒(影视、网络等),甚至小朋友看的动画片也是这样表演的。学习了传统文化我们才明白,要宣德化,柔远人,要以仁化暴,教育本身的力量就在于榜样。为师者的榜样,在他的言、行,更在那颗心。因为诚于中,形于外。我们有多少老师、家长,甚至领导都是采取严厉的处罚,严格的管制,去对待学生、孩子、下属。甚至有的家庭,夫妇之间也用暴力。朋友之间因一点点的经济问题就上了法庭,当今社会还有杀父弑母这样的乱象。其实所有这些都是以暴制暴,或者以暴制暴的延伸。

昨天看了一则消息,因为几千元而兄弟相残,最后,哥哥被弟弟杀死了。八十几岁的老母,亲眼目睹这场惨剧,而这场惨剧的原因,是因为奉养自己的母亲,两个儿媳都不情愿。大儿子的孩子已经上大学了,他觉得是叔叔、婶子不对,不奉养奶奶却独占奶奶的钱,就请自己的同学去砸了叔叔的窗子。婶婶因此而不平,怂恿叔叔拿刀去了哥哥家,使得孙子受伤,他的同学挨了几刀,医药费就花了几万元,最后这个弟弟又杀死了哥哥,这就是以暴制暴的悲惨结局。

是非高下之风,来源于不平的心境。心是根本,喜爱、贪恋由心所生,敌对、怨恨也从心而生,一切外在的环境,都是我们内心的反映。纵然不动真刀枪,可心念在不平之中,每天在算计,内心里是波涛翻滚,甚至是烽烟叠起,我们人与人的关系,如何能和睦得起来呢?我们内心是善念的时候,我们的面目表情,我们的言语都会有所显现;而当我们内心对立、不平,甚至恶念的时候,当然也会如实地反应在我们的待人接物之中。所以我们体会到,为人老师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施行仁道的重要。

我们又体会,怎么样让学生听老师的话?为什么孔老夫子三言两语,子路就那么容易地契入了呢?而且还说以后就老老实实跟着老师学呢?几千年前,圣贤人的心境,比较高,他们从善如流。而我们现代人,由于德行教育弱化,导致现在世风日下。所以为人师者更应注意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才有可能让学生尊敬、钦服。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还体会到,作为比较崇尚武功的子路,他对夫子的钦敬,也不是一日之功,而是跟随夫子日久,仰之弥高的结果。最主要的是夫子因材施教,把对学生的教诲,化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通过不言之教的身教,子路的境界也在不自觉中提升,终于在后来成为一位贤人。

颜回评价夫子:「威而不猛」。我们就体会,「君子不重则不威」,夫子「威」的是德行,而我们一再说的「猛」,就是大家说的那个「暴」。当时夫子身高被众人称为「长人」,也就是高大的人,而且他的武功能够单手拖起城门之匝。他的剑术之高超,也是子路这个以勇著称的人所远远不及的。腰配宝剑,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全然一副弃兵戈于不用的气概,他的这份柔心慈肠是从哪里来的?仁爱!孔夫子到各个国家,与国君谈经国之道,都是对他们善加相劝要以德治国,德行才是无往不胜的力量。

其实,如果夫子没有万德万能,夫子不以圣人之心、之行,又如何能够培育出复圣颜回、宗圣曾子、子贡、子路、子骞等诸多有德行的弟子?所以老师的境界在哪里,就会把学生的境界带到哪里。

当今,讲习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真正能够身体力行的老师,他上台一个微笑,台下的学员就会心一笑,继而掌声如潮。他靠的是什么呢?内心真诚的流露,才会有脸上灿烂的微笑。那是真正的大爱,至诚、慈悲,一颗念念利及他人的心。

曾有一个非常顽劣的学生,犯了严重的错误,老师让他第二天到办公室。学生想破罐子破摔,心里满是抵触情绪,老师一见到学生,问了一句:你吃早饭了吗?学生便泪如雨下,心中的郁结化为乌有,和老师坦诚相见,慢慢改变以前的坏习气。

而一个监狱的警官,把服刑人员喊到面前,一声请坐,递上一杯水,服刑人员顿时泣不成声。这就是柔远人的作用,就是教化的力量。

教育主要是以心灵唤醒心灵的过程。我们以什么样的心灵,去教化我们身边的人呢?只有心中有爱,才能够传递给别人爱;只有心中有一份慈悲,才能够感化别人。

所以我们想到教育,想以忠义教育自己的孩子,首先要先给孩子种下仁爱的种子,先有孝心,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先爱自己的父母,先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身边的人,然后推及到所有的人,以及万事、万物。我们常常说,自古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孝经》里也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孔老夫子所说的「仁、义、礼、智、信」,为什么会把「仁」放在前面呢?仁爱是所有一切德行的基础,而仁爱的基础,就在于孝道。我们的初发点要建立在对父母的仁爱上面,「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正如我们建房子,地基都没有打好,建三层楼那是不可能的。树的根基不牢,台风一到就会连根拔掉。所以孔老夫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我们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一定是在家有孝道的人,而绝不是在外面对人好,回家脸色难看之人。因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当今很多有识之士,都会想到社会、国家的道德之薄弱,希望能改变这种局面。但是大家有没有回到古圣先贤那里,回到几千年前孔老夫子那里,去体会老祖宗给我们的智慧?用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才是让自己的家庭,社会国家真正得到和谐的方法。

如果通过夫子与子路师生简短的对话,我们真正能够体悟、受益,就不负我们祖宗几千年来对文化的这份承传。而我们后世子孙真正的承传,是用祖宗的文化使自己、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幸福、安定,利益更及千秋万代之后世子孙。

所以圣贤人的对话,也是在给我们做表演。为什么会有这段话的记录?我们的老祖宗之心,就是想让我们后世子孙学到他们那份仁爱之心,学到圣贤之道。我们真正能够感受到他们的那一份慈悲的时候,我们就会真正懂得做人爱人,我们就会主动让这个世界充满温暖,充满温馨,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一份平等博爱,就好像大同世界一样,那么和谐社会还会遥远吗?

⑺ 有没有关于仁的名人故事

1、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3、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4、唐太宗

中国历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爱治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将妇女幽禁在深宫中是浪费百姓的财力,因此他先后将3000多宫女遣送回家,任由其选择丈夫结婚。

贞观二年,关中一带干旱,发生了大饥荒。太宗又对大臣们说:“水旱不调,都是国君的罪过。我德行不好,上天应该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要遭受如此的艰难窘迫?听说有人卖儿卖女,我很可怜他们。”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还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儿女,送还他们的父母。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丽,驻扎在定州。太宗驾临城北门楼安抚慰劳将士。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进见,太宗下诏派人到他床前,询问他的病痛,又敕令州县为他治疗。因此将士都高兴地愿意随从太宗出征。

等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时,太宗又诏令收集阵亡将士的骸骨,设置牛、羊、猪三牲为他们祭祀。太宗亲自驾临,为死者哭泣尽哀,军中将士无不洒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里说起这件事,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泣,死而无憾了。”

正是因为唐太宗以仁爱治国,示范官吏,所以深得民心,这无疑为唐朝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5、淳于恭

东汉末年的淳于恭就是一个仁爱之人。他的家有山田,也有果树。当时闹饥荒,经常有人去他家的田地偷摘果树和偷割稻禾。对于这些偷盗之人,淳于恭反而采取宽善待的态度。当看到有人偷采果实时,他就去安慰、帮助他们采摘,并让偷果实的人把果子带走;

当他看到有人偷偷到他家田里割庄稼,担心小偷遇见他会感到羞愧,就趴伏在草丛中,等到割庄稼的人从容离去再站起来。由于淳于恭的高尚行为,使村落里的人深受感化,后来,偷盗的事情也就很少见了。

同时,在他的引导下,村民们也抛弃了在战乱中,生命难保,不愿意耕种的情绪。因为当时村民认为战乱不止,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所以也就放弃了耕种。淳于恭对乡人说:“纵我不得,它人何伤!”意思是:就是到时自己死了,得不到,那留给别人享用,又有什么关系呢!

淳于恭病逝后,朝廷在他的家乡刻碑,以表彰他的作为。

6、董奉

三国时,有仁爱之名的吴国名医董奉治病不收诊费,只要求被治愈者在他住所周围种植几株杏树。数年后杏树蔚然成林,收获之后,又将所得用以救治贫民或流亡路过者。后人便以“杏林”作为医界或诊所的代名词,现在还常见以“杏林春暖”的匾额或锦旗来赞颂有成就的医生。

⑻ 关于仁义礼智信的故事

江西翰林院沈忠仁,户部都给司沈忠义,为争家产具控当官,蒙南直馀总宪朱批於辕门:鹁鸪呼雏乌鸦反哺,仁也;鹿得草而鸣其群,蜂见花而聚其众,义也;羊羔跪乳马不欺母,礼也;蜘蛛结网而觅食,蝼蚁塞穴而避水,智也;鸡非晓而不鸣,雁非社而不至,信也;禽兽尚有五常,人为万物之灵,岂无一德,以祖宗遗业之小事而伤手足之大情乎,兄通万卷全无教弟之才;弟掌六科,岂有伤兄之理,沈忠仁仁而不仁,沈忠义义而不义,有过改之再思可矣,诗云:兄弟同胞一母生,祖宗遗业何须争,一番相见一番老,能有几时为弟兄。兄弟见之愧悔而返,从此不复争矣。

⑼ 求关于“仁”的成语故事

杀身成仁
解 释
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专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属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 处
先秦·孔子《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有志之士和仁慈之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⑽ 仁的小故事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在孔子提出系统的仁学思想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仁的思想记载。《诗经·郑风·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诗经·齐风·卢令》曰:“其人美且仁”,两处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联系一起,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义。《尚书》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艺,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国语晋语一》:“爱亲之谓仁”,仁体现在父子关系上就是爱亲就是孝。《国语晋语二》中申生拒绝逃亡说:“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体现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就是保护小国,救助邻国。此外,仁还有其他含义。如《国语晋语二》说“利国之谓仁”。
可见,仁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他包括了各种具体的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在当时他已经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孔子正是在此基础进一步提出仁的伦理道德意义。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