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小故事
『壹』 家风家训小故事开头和结尾
开头:
1、校有校规,家有家风”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一问道“家风是什么?你家有什么家风?”这些问题,很多人就会傻眼了。不用担心,今天我就想跟大家一起谈谈家风。
2、我每次去好朋友家去玩,都会忘记妈妈或爸爸规定回家的时间,玩的很尽兴的时候就会很迟才回去。让大人们很着急。于是妈妈就很认真的对我说:“咱们曾经定过一个规矩,就是同样的错误不犯三次,对吗?”我点了点头,并跟妈妈保证下一次一定遵守约定,按时回家。
3、家风是一盏灯,照亮我前方的路。家风是一条路,伴我走向光明。家风是一面镜子,时刻发现自己的弊端。
结尾:
1、家风伴我成长。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会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吃苦是我们的美德,因为所有的努力都不是白费的,它会给予你超出你想象的回报。家风牢记我心。也会伴随着我一直传承下去。
2、“百孝顺为先”,“孝敬无底线”,我要牢牢记住这几句话,把它作为我们的家风家训,从小做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我还要把这几句话告诉其他小朋友,让他们和我一样,大家共同做新时期的优秀少年。
3、我家的家风是“孝”,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父母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家风是一条应该牢记的座右铭。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铭记家风,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贰』 我家风家训小故事
曾国藩的家风四字八句诀
清明将至,恰逢“家风”一词正盛行于坊间。
只见的小记者大街上逢人便问家风,懵懂的菜贩子硬着头皮说不短斤少两,大爷大妈一脸茫然地挤出“和善”啊“吃苦”啊等等,学生则必是“好好学习”,白领则俱云“打拼”,战士则无外乎“练好本领保家卫国”。但凡他们口中所说的,与中国人传统的“家风”,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词儿。
“家风”,原是与门阀密切相关的,是士族世家讲究的东西,常见的如“书香门第”、“耕读传家”者是也。具体落实在行动上,家风起码须具备以下三个特性:一是家族上下约定俗成,共同认可;二是祖孙世代相传,风尚自然延续;三是非蜻蜓点水的一鳞半爪,而是涉及家族每个成员每个生活细节的较系统的言行规则。“风”不是一言半语,“风”是长期完善形成又共同自觉践行的准则和习惯。
那位问了:难道平民老百姓就没资格讲“家风”吗?非也。主要是草民百姓没那工夫,饱肚子是顶顶要紧的事,遇见官员贪婪、天降灾难,还会揭竿而起呢,遑顾儒雅门风?顶多是父母交代一两句:乖,别惹事!这充其量是临时的教诲和叮嘱,与高门大户的所谓“门风”,风马牛不相及。
曾文正公,用梁启超的话说,“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曾国藩出身于湘乡的一个缙绅之家,标准的“耕读传家”者。所谓“耕”而又“读”,耕则退可以自守,读则进可以入仕。——此足见家风既包含道德提倡,初衷更在于子孙立世、光耀门楣。
曾国藩做了十年京官,平定太平天国立下头功,坐镇两江总督,晚年在写给二弟国潢的信中,总结其祖父星冈公遗教的家风家规,概括为“四字八句诀“。具体内容是这样的,他说:“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吾家世代皆有明德明训,惟星冈公之都教,尤应谨守牢记,吾近将星冈公之家规,编成八句云:“书蔬猪鱼,考宝早扫,常说常行,八者都好,地命医理,僧巫祈祷,留客久住,六者俱恼。”盖星冈公于地命医家世世守之,永为家训,子孙虽愚,亦必使就范围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家族子弟的贤与不贤,六分是先天遗传,四分来自于后天的教育,我家世代都有明德明训,特别是祖父星冈公的谆谆教导尤其应该谨守牢记,我近来把祖父的家规,编成四字八句,即:“书蔬猪鱼,考宝早扫,常说常行,八者都好,地命医理,僧巫祈祷,留客久住,六者俱恼。”
“书“者,勤奋读书,广博求知。
“蔬“者,自耕苗圃,栽花种菜。
“猪“者,开圈养猪,正所谓”养猪也内政之要者“——有肉吃!
“鱼”者,开塘养鱼,如曾国藩在日记中所写:“屋门首塘养鱼,亦有一种生气。”
文正公总结道:“家中养鱼、养猪、种竹、种蔬四事,皆不可忽。一则上接祖父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外而有一种生气,登其庭而有一种旺气。”
“考”者,及时祭祀,敬奉祖考。在儒家的传统教义里,正像曾国藩祖父所言:“后世虽贫,礼不可堕;子孙虽愚,家祭不可简也。”清明即至,神州山川尽烧钱,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景象又将上演,此虽不利于治霾,却大有助于孝道。
“宝”者,邻里亲朋,友善相待。“人待人,无价之宝也。”
“早”者,很明显,早睡早起,生活规律。
“扫”者,洒扫庭除,勤劳整洁。既培养热爱劳动,也彰显居家品位。
上述八项做好了,养成良好的习惯,“常设常行”,落实在行动上,家庭保证和睦幸福。而下面几项,曾文正工家自祖上就一直不太提倡。
“地命医理,僧巫祈祷”,看风水、算命、和尚、巫道以及郎中,这些人,能远离就远离,别亲近接纳这些人,只能带给你无尽的烦恼。
曾氏的四字八句家风秘诀,用当今的话展开来讲,就是刻苦学习、自食其力、尊长敬老、诚信待人、远离邪恶。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几多不谋而合,只是,要真正做到并培育为惯常的风气,难上难矣!是故,家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更非只言片语得来。
『叁』 家风家训小故事有哪些
内容如下: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 为弘扬良好家训家风,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深刻领悟家风的力量,近期,峨眉一小正积极开展“传家训 立家规 牵手父母树新风”系列教育活动。
孔子世家教育子女十训
1、虽然生活贫困,但绝不抱怨自己所生存的环境;
2、即使生活在困境中,母亲依然倾注所有的热情教育子女;
3、越是伟人,越要自我学习与自我感悟;
4、失败也绝不气馁,用顽强的挑战精神武装自己;
5、通过长途旅行考验和锻炼自己;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结交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8、不亲自教授子女,只监督和考察其学习情况;
9、人性的弱点有时反而会成就一代伟人;
10、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
『肆』 关于家风家训的故事有哪些
1、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
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2、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3、鲁迅教子顺其自然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4、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
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5、梁启超全方位爱子女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伍』 现代的家训家规小故事
记得在我小时候,我的父母常常教导我:做人要端正,做事要认真。如今我也成为了孩子的家长,回顾自己三十几年所走过的路,我深深地感到正是父母的谆谆教导,使我在人生路上能一步一个脚印没有偏颇的走到今天。虽然没有取得多么辉煌的成就,但总算能无愧于父母、家人,无愧于自己。
所以,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也秉承了一贯的家风来要求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一直告诫他:你可以有自己的个性,但不可以讨人嫌。当孩子与他人交往时,我教导孩子:待人接物要懂礼节,有礼貌。遇见相熟的人要主动打招呼。并且鼓励他多交朋友,多和不同年龄段的人交往。在与人相处时,我又常常给他讲一些古今中外宽厚待人的故事让他懂得:只有以宽容之心对待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真心相待。 当他开始懂一些事理的时候,我经常用孔子的话“不与小人同坐”来教导他:多交朋友是好的,但不要和品德不好的人交朋友。我说孔子对于品德不好的人连坐在一起都不愿意,何况是交朋友呢。还告诉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品德不好的人交往会受到不好的影响。
因此,我的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很强,品行端正,很有爱心。他会经常主动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缺乏耐心,做事急躁。我的孩子也有这样的坏习惯:做事冲动有余,耐性不足。为了培养他的耐心,我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对他进行引导。如一开始让他拼拼图,然后教他下棋,接着让他选择一门有兴趣的乐器来学习。使他能慢慢地静下心来去做一件事。当他做事做到一半开始急躁时,我会在一旁提醒他: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别着急,慢慢来。当他因为盲目蛮干犯错误时,我会和他一起分析犯错原因,使他意识到急躁是他犯错的根源。
就这样我一步一步地引导他走上“认真”的道路。慢慢地,孩子开始一点一点的改变,由开始做什么事都静不下心来,常常半途而废,到现在能坚持做完一件事。以前做作业做不到几分钟就开始站起来做别的事,现在能够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地坚持把作业完成。
『陆』 家风家训小故事
家风家训小故事:
一、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对他的评价估且不论,但他的家庭教育却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以“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自己身体力行,教育子女也养成勤劳作风。要求“诸男在家勤洒扫”“诸女学洗衣,学煮茶烧菜”。
还为曾家妇女规定了“日课”四项:“食事”,每天早饭后做各种小菜;“衣事”,已午刻纺花或绩麻;“细工”,傍晚即晚饭后做男女布鞋或缝制衣服。曾国藩作为封侯拜相之人,对“日课”还要定期检查,亲自抓落实。俗话说:“人贵勤”,可见,曾家的“崇勤”家风着实可赞。
二、鲁迅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三、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
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四、吉鸿昌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的父亲病死后,在瓷碗上写下“不允许官员发财”六个字。他要求陶瓷厂模仿批量烧制,并将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瓷碗分配会上,他说:“虽然季宏昌是一名高级官员,但他绝不会欺负人民,掠夺人民财富。我要牢记他父亲的教诲,做一个官员,为世界上的穷人做好事,并邀请你的兄弟来监督他。”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为百姓考虑。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五、朱德
学习,是影响朱德一辈子的事情。为“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朱家节衣缩食送朱德走上了学习的道路,从而改变了他的命运。学习,也是朱德一辈子最为关注的事情。他常用“革命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并且强调“不学习就会落后,就不能跟社会一道前进”。
他循循善诱地教育子女努力学习。新中国成立前后,女儿朱敏还在苏联学习,每次回国朱德总要问她是不是学习了毛主席著作。由于朱敏从小生活在国外,中文水平较差,朱德就戴上老花镜,让朱敏坐在他身边,教她一字一句地读。
他一边读,一边讲解,每讲完一段就问她懂了没有。如发现她哪些地方还未理解,就一遍又一遍地重新讲解,直到她真正弄懂为止。朱敏结婚时,朱德送给她的礼物也是刚刚出版的《毛泽东选集》。
『柒』 名人家训小故事100字
1、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2、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捌』 孔子家训家规的故事
孔鲤过庭的典故
孔圣人有很多学生,有一个叫陈亢。有一次,他看见老师和他的独子孔鲤在讲话,因为离得太远,听不清讲什么,他的心理就很好奇。又有一次,他看见了老师在单独教训儿子,老师神情严肃。这回他脑洞大开,认为老师在给他的独子开小灶,对他们这群弟子留了一手。
陈亢是一个憋不住的人,他直接了当地问了孔鲤。孔鲤说,他经过庭院的时候,看见父亲,父亲问他有没有读过诗经,知道儿子没读的时候,就说,读好诗经就能好好表达自己的想法。还有一次,他也是在庭院里遇到了父亲。
父亲问他有没有读过礼记,知道他还是没读的时候也没有生气,学好了礼记,就能懂得做人的道理。陈亢一听,原来自己误解老师了,老师没有藏私。
陈亢一扫阴霾,变得高兴起来。对孔鲤说通过与他的交流知道了三件事,一是要学好诗经,二是要学好礼记,三知道了老师是光明磊落之人,对自己的儿子与学生一视同仁。在这个故事中,后人就总结出了孔鲤过庭这一典故,也把鲤庭看作教育的场所。我们读书的教室也可以说成是鲤庭。
(8)家训小故事扩展阅读:
孔府是一座住宅与官衙合一的建筑,在宅与衙分界处有一道内宅门,门里面有一幅特殊的彩色壁画,上面有一头貌似麒麟的神兽,叫做“犭贪”(音同“贪”)。
壁画中,“犭贪”的四周布满彩云,彩云之中全是被它占有的宝物,但“犭贪”并不满足,仍张着血盆大口,妄图将太阳吞入腹中,终因贪得太多,难以承载,落了个葬身大海的下场。
孔府内宅门照壁上的这幅画名为“戒贪图”,绘于明代,其用意非常明显,那就是借“犭贪”的丑恶形象作为家族正心修身的家训,以告诫子孙,切不可贪婪纵欲。
孔府主人衍圣公请工匠绘制“戒贪图”时,还立下一个特殊的家规:每当衍圣公从内宅出来路过照壁时,跟班的差人必须高喊一声:“公爷过犭贪了!”表面上是出于礼仪向外通报衍圣公要出门,实则是提醒衍圣公到外面后,一定要以德为本,保持清廉俭朴的良好形象。
『玖』 家训小故事
赛家规家训,讲我家的故事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那么什么是家规呢?带着疑问,我从爸爸那找到了答案。家规、家训其实就是在家庭里形成统一的道德标准,也就是家风。体现着家人的价值追求和传承。家风也是社会风气,公民道德的源头。而我家的家规又体现在哪呢?下面就随着我细细体会吧。 例一、一天放学回家,妈妈已经做好了香喷喷的饭菜。我放下书包抢先拿了筷子,准备向美食发动强势攻击,这时爸爸看见了,邹邹眉头说:“爷爷、奶奶还没上桌呢,怎么可以自己先吃呢?”呀,我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家规啊。我赶紧放下筷子,到厨房帮妈妈把最后一道菜端上来。等爷爷、奶奶上桌后,爸爸拍拍我说:“对嘛,这才是懂礼貌的孩子嘛。”你瞧,这就是我家的家规之一,要做文明礼貌的人。 例二、有一天,我家的水管漏了,于是我们打电话叫人明天上午来修水管。第二天,我和妈妈两个健忘虫早就把昨天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一大早妈妈就领着我奔姥姥家去了。在路上我突然想起昨天修水管的事,连忙对妈妈说:“妈妈不好了,今天上午不是有人要到家去修水管吗?万一他们来了找不到人怎么办?”“呀,我怎么忘了,快回家。”妈妈二话没说,连忙把自行车掉头就骑。我对妈妈说“算了吧,都骑这么远了,还回去?”妈妈教育我说:“傻孩子,我们约好了人家,怎么能不讲信用呢?”我顿时哑口无言。诚实守信自然也是我的家规之一,因为诚实守信会成为你一生享不尽的财富。 例三、“我回来了”。听到说话声,我从房间走出来,凝望着刚下班的妈妈。她拖着疲惫的身子,有气无力地坐在沙发上,我赶紧拿上拖鞋,走到妈妈面前说:“妈妈换下鞋子,让脚舒服点吧。”妈妈抬头微笑着说:“聪聪长大了,懂事了。”我又帮妈妈捶捶背说:“我都是跟你学的,每次奶奶到我们家,你都会这样做的。”为父母递上一杯热茶,为劳累的父母倒上一盆洗脚水。往往一件小事就会让家充满温馨。“百善孝为先”行孝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做儿女的义务责任。孝敬父母这不仅是我家的家规,也是我们一生的责任。 每个家庭的家规都有所不同,一句话、一个故事、一段记忆都是家规的载体。在生活点滴中影响着我们的心灵,塑造着我们的人格。从而带动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相信我们在这种良好家规的教育下,未来一定是辉煌的、灿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