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动中国的小故事
㈠ “感动中国人物”的故事
我们都说世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在颂扬母爱的诗句中,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非常有名。其中的原因可能不仅是因为这首诗用非常朴素的语言把母爱表达得生动传神,淋漓尽致,而且它提出了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问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近,对这个已经被问了千百年的问题,一个儿子用行动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田世国:这一天对我和全家来说是非常难受的,有一种天塌下来的感觉,无法想象我妈会得这种病。
施永仿(山东枣庄矿业集团公司中心医院医生):当时已经诊断为晚期尿毒症了。
听到母亲患病的消息,在广州做律师的田世国匆匆赶回了山东老家。
记者:当时你第一眼看到你母亲的时候,心里什么感觉?
田世国:真不想再想了。我现在想起来那一刻都受不了,真的,原来没病以前,回家归心似箭,坐飞机都嫌慢,这一次回来看我妈的病情,在飞机上想飞机慢一点,不要太早到家,怕看到那一刻。
田世国的父亲已经年近七旬,当时妹妹正处于临产期,所以田世国与弟弟毅然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他俩商量暂时先瞒着妹妹,同时也不能对母亲说实话。
田世国:我们子女对我妈太了解,到老了,不想给我们背上这个负担,她情愿放弃。所以我跟我弟弟讲,千万不要告诉她真实的情况。
在兄弟俩想方设法竭力对母亲编织谎言的时候,其实母亲对自己的病情已经一清二楚了。原来,邻居有一位老太太得的就是尿毒症,已经在透析了六年之后去世了。
田世国的母亲:隔门的邻居在一块几年了,在一块说这个事,知道这个病的重要性,严重性,我一看透析中心的诊断,完了,尿毒症 。为了别给儿女心里造成压力,再大的痛苦我自己受,表面上让他们看不出来,实际内心很痛苦。
就这样,母子之间互相欺骗着对方,互相安慰着对方。经过三十多个提心吊胆的日日夜夜,母亲终于度过了危险期。
第一个难关度过了,田世国的心却丝毫也没有放下来。由于肾功能衰竭,体内的水分排不出来,所以尿毒症患者几乎不能喝水。喝水就意味着生命的危险。
田世国:这个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馋的时候,黄瓜片切一片贴在嘴唇上,实在渴了,用矿泉水瓶的盖,倒一点点,润润嗓子。
田世国的弟弟:当时我问她,妈,您这病好了以后最想干的是什么,她说我最想喝稀饭。
为了维持生命,尿毒症患者必须定期做血液透析,田世国的母亲每周做两次,每次要五个小时。
田世国的弟弟:她的血管环境非常差,非常脆,整个胳膊都扎烂了。每次做完透析以后,针头的孔大概要压几个小时,正常的人就几分钟,她要几个小时。
田世国:人简直是没法看了,全身完全是乌黑色的皮肤,瘦的皮包骨。
母亲的痛苦,儿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是对母亲来说,最痛心的却不是这个,而是透析要花大笔的钱,一个月就要五千多。
田世国的母亲:这个病要花钱,不怕你挣钱多,有座金山也给花完了。我躺在那里就考虑了,我没有给孩子留下东西,这一生,反而有这个病连累孩子,花那么多钱。
由于心疼钱,有一次到了透析的时间,母亲坚持不肯去。
田世国的爸爸:10号那一天就不行了,她就憋得没气了。
田世国:憋的汗有绿豆那么大。你想想她长时间不喝水,还能憋出汗来,当时我们就打了120。
施永仿(山东枣庄矿业集团公司中心医院医生):因为他母亲当时已经不能睡倒了,透析时只能坐着透,所以他(田世国)坐在他妈妈的后面,给他妈妈当垫子,靠垫。
田世国:抢救了几个小时,天快亮的时候,心跳、血压才恢复正常。
田世国的爸爸:再晚十分钟她就完了,就抢救不过来了。
经过这次抢救,田世国和他的母亲分别暗暗地下定了自己的决心。
田世国的母亲:就是想了断,了断的时候想,要上楼上最高点,一下子就了断,别弄的腿断胳膊折的,给孩子造成麻烦。
田世国:我就决定开始起动第二步,给我妈换肾。
看出母亲心思的田世国一边加强看护,发动亲戚朋友来劝慰母亲,一边向医生咨询换肾的问题。没想到,他们的谈话却被母亲无意间听到了。
母亲:我说你想给妈换肾啊,他说我就是问问。我说你要给我换肾,我就跳楼自杀。那时候听人家说换一个肾得二、三十万。
打这以后,深知母亲脾气的田世国不敢再提换肾这两个字了,他开始转入秘密行动:查询资料,咨询专家,然而结果让他几乎感到了绝望。
田世国:我妈是O型血,O型血在我们国家非常难配,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妈等不起,透析一天受一天罪,太受罪了。如果要她等半年、一年,连医生都没有把握,我妈能不能活到那一天。
怎么办?面对摆在面前的严峻的现实,田世国萌生了一个想法。
田世国:我当时就想把我的肾给她。
决定把自己的一个肾移植给母亲后,田世国首先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妻子。
记者:你第一个告诉的是太太,为什么?
田世国:这个不是说你家里买什么东西,干点什么事,她同意好,不同意可以商量。这个无法商量的。
田世国妻子:心理上已经接受了,但是没有立即表态,还在观望,观望这件事。希望我婆婆也能够平安好转,也不需要我老公去捐这个肾,存在这种侥幸心理吧。
田世国的弟弟:当时我就反对,他是我们家的顶梁柱,虽然说摘除一个肾从理论上说没什么问题,如果万一出问题,我们家怎么办?
田世国:他(弟弟)说你不能捐,一大家子都看着你呢,负担这么重,还是换他的。我妹妹打电话,她当时在电话里哭了。
就这样,瞒着年迈的父母,兄妹三人争着抢着都要把自己的一个肾移植给母亲。同时,他们共同设立了一个账户。
田世国:我们家所有的钱集中在一起,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外,一切用在换肾上,专门给我妈开了一个账户。
记者:你的投入应该是最多的?
田世国:应该是这样的。但只要我妈活着,这就是我们赚钱的动力。
在兄妹三人想方设法凑手术费期间,经过大家的劝导,母亲也逐渐接受了换肾的想法。
9月22号,做好一切准备的田世国决定前往上海中山医院配型。
田世国的妻子:他从广州走的头一天晚上,我就说你去配,这是我唯一的一次口头上的承诺,就是我支持他。你就先去配吧,如果你配型不成功的话,那我就去配。一定要尽我们最大的能力,我们实在没办法那就没办法了,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我们就要去就她,救我婆婆。
田世国的妻子:等他走了,去上海以后,他那个房间窗户也关了,没有让任何一个人进去,保持他走时候的样子。按道理来说,那个时候应该洗床单,洗被罩,洗枕套,我都没洗,他的气味都残留在整个屋子里面。
得知哥哥要配型后,妹妹把自己的血样和母亲的血样一起送到了上海。
田世国妹妹:我说看看咱们兄妹俩谁的血型更接近妈不更好嘛,万一我的更接近妈呢,那妈就少受点罪啊。
田世国:下午五点多了,上海天气有点黑了,天色都黑色了,我到化验室问结果,化验室没告诉我,他就笑了,他说你去找朱教授。
朱同玉,上海中山医院教授,一直从事泌尿外科和肾脏移植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已经成功完成了数百例肾脏移植手术。
记者:在这几百例中间,子女给父母捐肾的原来有过吗?
朱同玉:没有,田世国是唯一的一例,是第一例。多数都是父母给子女肾脏。因为捐肾毕竟对他来说是一个比较重大的决定,我还是有一点点疑虑,到底捐不捐。
田世国:他就问了,多次问我们,你们一定要商量好了,这个不是儿戏。
朱同玉:他说他母亲养他这么大,应该享福的时候没有享到福反而生病了。他捐一个肾脏是应该的。他的态度非常坚决。
从上海回到山东,田世国告诉母亲,估计快要有肾源了。
田世国:当时我妈坐在沙发上,我在给她说的一瞬间,她那个眼神,一抬头看着你,那种对生命渴望的眼神,真的。谁都想不到,那种对生命渴求的眼神,我当时看到我妈的眼神。我在心里想,妈我一定要救你,一定要坚持住,就这几天了。
手术初步安排在9月30号进行。从27号,田世国就陪着母亲开始了连续三天的复杂的术前检查。
对这个特殊的病例,上海中山医院开通了一条绿色通道,全院医务人员都在帮着田世国维护这个美丽的谎言。
然而,检查中突然发现了问题。
朱同玉:拍胸片的时候,发现他妈妈肺上有个阴影,当时怀疑是肺癌,如果是肺癌那么手术就要停止了,不能做了。我们马上请到放射科的主任一起给他做CT,排除是肺肿瘤,说肺上有液体,这样就把他妈妈送出门去,刚刚出门,我们发现往下扫的时候,发现在她腹腔里边有一个肿块,并且不是一个,当时我们心一下子沉下来了。
进一步检查要做增强CT,这需要病人喝1000毫升的水。
田世国的母亲:喝的那个矿泉水,那个甜啊,倒一杯我喝一杯,就这么高一下子我都喝光了,我说这半年我就过了瘾了。
朱同玉:田世国眼泪刷拉刷拉就下来了。
田世国:我最后放心是在29号7点左右晚上,护士把手术单放在我床上的时候,我才放心。
记者:看到手术单的时候,你不害怕?
田世国:我不害怕,我当时没想到害怕,反而放心了,但是我虽然对自己的手术放心了,我对我妈的更是担心了,当时我跟我弟弟讲,我说12小时,千千万万不能离开妈一刻,千千万万盯死了,就在这一刻。
记者:那一夜晚你睡的好吗?
田世国:没睡,一夜没睡。
记者:都想些什么呢?
田世国:想我妈对我们的点点滴滴。我们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就是很普普通通的家庭母爱,普通的家庭,点点滴滴能想起来的都想了。以前我妈从来不看天气预报,在我没到广州以前,不看的,就喜欢看连续剧,说相声,我后来听我父亲讲,从我五年前离开家里,当天我妈就开始看天气预报,就等着看广州。
记者:看广州的天气预报。
田世国:对,从那以后再也没落过。
记者:你悬着那么久的心,什么时候终于完成落下了?
田世国:上手术室的护士差五分七点来接我的时候。
田世国:后来听朱医生说,我的肾给我妈装上不到一分钟就排出尿液了,很快,很开心。
田世国的母亲:我说(伤口)割一道口子,抓上一把辣椒面子,我都能承受得了,为什么?因为阳光再现了,我已经活过来了,有盼头了,有奔头了。
手术后的第二十二天,田世国就离开了家,他要去给一个新受理的案子进行辩护。
田世国:抓紧时间工作,多赚一点钱给我母亲,钱不能断的,因为她吃这种药,所以要多赚一点钱准备在那里,只能这样,必须这样。没有退路了。真的,我觉得我希望有尿毒症的(患者的)子女站出来,这没什么,看看母亲,想想为我们操劳一生,我觉得真值,太值了。
上面是资料,你可以联系资料,写一篇小短文,或者择其精华写一篇访谈录。小生时间有限,望楼主宽恕。
㈡ 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故事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下是坚持诚实守信的两来个事例.
事例一被评为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的源陈俊贵,从1985年至今,在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已近30年,无怨无知悔.他,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就守住了誓言,也为我道们守住了心灵的最后阵地.
㈢ 作文《一件感人的事(有关感动中国的故事)》
9月23日早晨,93岁的他静静地走了。无数活着的人在口口相传中记住了他——蹬三轮的老人白芳礼。这不是神话!这位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而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惊异地发现,他的个人生活几近乞丐,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
从1993年到1998年,老人资助了红光中学的200多名藏族学生,月月给他们补助,直到他们高中毕业。
白芳礼倾尽所能地把他的光和热洒向了众多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学生们从他那里获得的感动和成长,让他收获了无上的幸福。
老人忘不了那一年他到南开大学给贫困学生捐款的一幕。当时,学校要派车去接他,他说不用了,把省下的汽油钱给穷孩子买书。他自个儿蹬三轮到了学校。捐赠仪式上,老师把这个事一讲,台下一片哭声。许多学生上台从老人那里接过资助的钱时,双手都在发抖。
一位来自新疆地区的贫困学生,功课优秀,没毕业就被天津一家大公司看中,拟以高薪聘用。这一天,他走上台激动地说:“我从白爷爷身上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和力量。我正式向学校、也向白爷爷表示:毕业后我不留天津,要回到目前还贫困的家乡,以白爷爷的精神去为改变家乡面貌做贡献!”他深深地向白芳礼老人鞠了一躬。全场掌声雷动。老人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事后,老人对他的老友说:“我过得是苦,挣来的每一块钱都不容易。可我心里是舒畅的。看到大学生们能从我做的这一点点小事上唤起一份报国心,我高兴啊!”
这些年得到白芳礼捐助的大学、中学、小学以及教育基金等单位达30家之多。老人捐钱从不图回报,许多得到他帮助的学生并不知道他的姓名。他的快乐和幸福来自他那一颗太阳的心!
白芳礼老人生前与受到他资助的天津市红光中学藏族学生在一起(1994年摄)。
他坚守着自己心中的追求,就像战士坚守着战斗的高地
1994年,白芳礼81岁。这一天,他把整整一个寒冬挣来的3000元辛苦钱交给一所学校后,校领导说代表全校300名贫困生向他致敬。这话触动了他:现今缺钱上学的孩子这么多,光靠我一个人蹬三轮车挣来的钱救不了几个娃呀!
他琢磨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把儿女家的门敲开了:“我准备把你们妈和我留下的那两间老屋给卖了,再贷点款办个公司,赚钱支教。”
不多几天,在紧靠天津火车站的一块小地盘上,出现了一个7平方米的小售货亭,里面摆着一些糕点烟酒等,当头挂着一块牌子——“白芳礼支教公司”。他对受雇的员工宣布:“我们挣来的钱姓‘教育’,每月结算,月月上交。”
小售货亭让白芳礼增加了不少支教的财力,却一点也没有改变他蹬三轮的生活。他把售货亭交给伙计打理,自己照样天天出车拉活。他说:“我出一天车总能挣回二三十块钱,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一天的饭钱呢!”
为了在车站前拉活方便,他索性挨着亭子搭了个3平方米的小铁皮棚子,里面用砖头搭了一块木板算是“床”,棚顶上的接缝处露着一道道青天。夏天,棚里的温度高达40摄氏度;冬天,放杯水可以冻成冰坨子。白芳礼就在这里面住了整整5年。
“这老爷子怎么像个没家的人……”老人的儿女一直承受着某种误解的压力,他们对父亲有些埋怨。蹬着三轮闯荡了一辈子的白芳礼,骨子里有一种大义与胸怀,国家与社会在他心目中有头号的位置。他对儿女们说:“我现在是有国无家,为了能给孩子们多挣钱,累点苦点都没啥.
然而,终于在那一天他感到了无奈。1999年,天津火车站进行整顿,所有商亭一律被拆除。望着转眼工夫被拆成一堆垃圾的“白芳礼支教公司”,老人哭了。他老了,腿脚没劲了,以后还指望用什么挣钱给孩子们读书呢?
那年冬天,老人蜷缩在车站附近一个自行车棚里,硬是给人家看了3个月的自行车,每天把所得的1角、2角、1元、2元的钱整整齐齐地放在一个饭盒里,等存满500元时,他揣上饭盒,蹬上车,在一个飘着雪花的冬日,来到了天津耀华中学。人们看到,他的头发、胡子全白了,身上已经被雪浸湿。他向学校的老师递上饭盒里的500元钱,说了一句:“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老师们全哭了。
白芳礼您的生日是父亲节 一生辛苦无人能忘
一颗太阳的心是不会熄灭的,白芳礼依然活在他的追求中。其后的岁月里,他播洒下的阳光迸裂成一个更大的阳光的世界。
当白芳礼患病的消息传出,一批又一批学校的学生来到他的身边。他望着孩子们,泪水一个劲儿地流:“孩子们,等我病好了,我还要蹬三轮挣钱资助你们读书!”
然而,老人再也不能实现他的愿望了。他像流星一样划过,但却让自己燃烧着,给世界留下了最后的光芒……
㈣ 关于感动中国人物故事简要概括
阎肃《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词:
【阎肃 弦歌感人肠】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感动中国》给予郎导的颁奖词: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搏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燃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颁奖词:王宽君子抱仁义】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作了榜样。
2016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官东颁奖词:
来不及思量,就一跃而入。冰冷,漆黑,缺氧,那是长江之下,最牵动人心的地方。“别紧张,有我在”,轻声的安抚,稳住倾覆的船舱。摘下生命软管,那肩膀上剩下的只有担当。人们夸你帅,不仅仅指的是面庞。
2016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莫振高颁奖词:
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㈤ 感动中国的故事
教师谭千秋用生命完成了最后的使命
——为了四个学生,他张开了双臂
“昨天晚上就听说有个老师救了4个娃儿,我哪知道就是你……”张关蓉扑到丈夫的遗体上放声恸哭。她的丈夫、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用自己的双臂保住了4名学生的生命。
“我侄女是高二一班的学生,要不是有他们老师在上面护着,这4个娃儿一个也活不了!”被救女生刘红丽的舅舅对记者说。
“那个老师呢?”
“唉……他可是个大好人,大英雄噢!”说着,刘红丽舅舅的眼圈红了。他说,那是一位男老师,快50岁了。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员描述着当时的场景。
当张关蓉拉起谭千秋的手臂时,丈夫僵硬的手指再次触痛了她脆弱的神经:“昨天抬过来的时候还是软软的,咋就变得这么硬啊!”张关蓉恸哭失声……
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中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手臂上的伤痕记下了这一切。
2、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一片一片的废墟,到处是哭喊的声音,救援队发了疯一样的救人,然而往往救不了,跟着去的摄影只了拍一张照片,就扔下相机去帮忙,因为那情景让你不可能站着看着。学校的主教学楼坍塌了大半,当时正在上课,几乎有100多个孩子被压在了下面。全是小学生。一些似乎是消防队员的战士在废墟中已经抢出了十几个孩子和三十多具尸体,看着那些小小的,带着红领巾却再也无法睁开眼睛的孩子,她说她突然觉得自己说话的勇气都没有了。然而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因为余震和机吊操作发生了移动,随时有可能发生再次坍塌,再进入废墟救援十分的危险,几乎等于送死,当时的消防指挥下了死命令,让钻入废墟的人马上撤出来,要等到坍塌稳定后再进入,然而此时,几个刚才废墟出来的战士大叫又发现了孩子。几个战士听见了就不管了,转头又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就发生了,一块巨大的混凝土块眼看就在往下陷,那几个往里转的战士马上给其他的战士死死拖住,两帮人在上面拉扯,最后废墟上的战士们被人拖到了安全地带,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就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看到这个情形所有人都哭了,然而所有人都无计可施,只眼睁睁的看着废墟第二次坍塌。后来,那几个小孩子还是给挖出来了,但是却只有一个还活着,看着那些个年轻的战士抱着那个幸存的小女孩在雨中大叫着跑向救援所在的帐篷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已经泣不成声
㈥ 关于感动中国的故事三百字。
教师谭千秋用生命完成了最后的使命
——为了四个学生,他张开了双臂
“昨天晚上内就听说有个老师救了4个娃容儿,我哪知道就是你……”张关蓉扑到丈夫的遗体上放声恸哭。她的丈夫、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用自己的双臂保住了4名学生的生命。
“我侄女是高二一班的学生,要不是有他们老师在上面护着,这4个娃儿一个也活不了!”被救女生刘红丽的舅舅对记者说。
“那个老师呢?”
“唉……他可是个大好人,大英雄噢!”说着,刘红丽舅舅的眼圈红了。他说,那是一位男老师,快50岁了。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员描述着当时的场景。
当张关蓉拉起谭千秋的手臂时,丈夫僵硬的手指再次触痛了她脆弱的神经:“昨天抬过来的时候还是软软的,咋就变得这么硬啊!”张关蓉恸哭失声……
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中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手臂上的伤痕记下了这一切。
㈦ 感动中国少年故事
一位十六岁的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
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
智者笑着望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很多的人,A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多少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让他们那样好了。
少年满怀虔诚地听着,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得意之色。
智者接着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中正一些?
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
少年沉思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并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
少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着你以后慢慢品味吧。
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是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就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
智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
㈧ 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的感人事迹
《感动中国》是一档宣传正能量的节目,在这些节目中有很多人会被报道和铭记,你记得哪些人或者事情?
张瑞敏,海尔集团的董事长,他将一个小厂,创造成现在的海尔集团。出任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制定了海尔第一个发展战略——名牌战略。但是,依然有员工没有用心,生产出一些质量有缺陷的冰箱,张瑞敏果断决策,当场砸毁76台有缺陷的冰箱。用两年的时间,带领海尔获得了中国电冰箱史上第一枚质量金牌。
这就是张瑞敏的英明之处,随着海尔的壮大,张瑞敏成为了名人,现在是海尔集团的CEO。
这些人都是信念的坚守着,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不仅仅是老师,各行各业都有这样的人,用他们的行动感动着他人,他们的行为值得尊敬!
㈨ 近年来感动中国的少年故事...
一个14岁少年催人泪下的故事...
14岁,正值多梦的花季,其中该有多少欢笑、梦想和五彩斑斓的幸福!
然而,他没有。
12岁那年,他和妈妈被父亲抛下。从此,他学会了周末背起小木箱上街给人擦皮鞋挣钱养家;他必须在每天放学之后承担起一切家务,包括照料双目失明的妈妈;他没有穿过新衣服;他能记起的唯一美味是过年妈妈让他花2元钱买了一碗他一直盼望的炒米线……
他就这样走到了14岁,而且,还在继续走着。
苦难收走了他的花季,却给了他一双坚强的翅膀飞向蓝天和阳光。
当我们面对这个叫杨英咏的孩子时,他的成熟和坚强让人几乎难以相信。
那一天,在他记忆里是永远无法抹去的灰色
杨英咏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失去了一个12岁孩子的全部欢乐。
他很小跟随父母从重庆来到昆明,父母分别给人打工。上小学三年级时,母亲蹬三轮送货从车上摔下,视网膜脱落,双目失明,全家只得靠父亲一个人的收入度日。
父亲开始不喜欢这个家,常常几天不见人影。
2003年9月的一天,在杨英咏的记忆中是无法抹去的灰色。父亲说要出门打工,妈妈不同意,父亲斥骂,妈妈不停地哭泣。杨英咏流泪拉着父亲的手恳求:“爸爸,你别走!妈妈看不见,我也要上初中了……”但恳求并没有挽回父亲的心,他踏出家门,再无音信。
那天晚上,杨英咏对自己说:“我要靠自己的努力养活妈妈!”
他做了一个擦皮鞋的小木箱,每到周末,便背着小鞋箱上街给人擦皮鞋,擦一双鞋能挣一角钱。他还到垃圾箱拣别人扔弃的塑料瓶等废品去卖。平均下来,他一天能挣2元到3元钱,除去缴纳房租水电费,他和妈妈每月的生活费仅有6元钱。他们的饭碗里一年到头是土豆菜叶煮稀饭,偶尔炒上一小瓶炸酱,能吃一个月。
12岁的他学会了做饭、洗衣、拖地;学会了到菜市场用5角钱买回一堆干瘪的“处理”菜;学会了照顾妈妈的日常起居。有一个中秋节,他想炒一点炸酱,不想锅里的热油飞溅到手上,烫起了很大的泡,妈妈让他买瓶红花油来搽,他搽了两次就不搽了,告诉妈妈:“省着点,下次烫到再搽。”
穿过一条狭长的巷子,杨英咏带我们来到他的家。
房间破旧昏暗,一只煤气炉、两只碗、几个矮小的塑料板凳……一张上下铺的木板床是这个家里最好的家当。
母亲坐在下铺边上,似乎已经等了很久,听到声音,兴奋地伸出手,当一把握住孩子伸过来的手时,她变形的眼窝里流淌出无限的怜爱和慈祥。“妈妈,你坐累了吧?”男孩横抱起母亲的身体,轻轻地往床上放去……
很久,我们说不出话。
杨英咏告诉我们,看不见的妈妈无论苦到何等程度,每天一定要做的,就是摸索着在他的作业本上“家长签字”一栏中写下自己的名字??“涂焕英”,这让杨英咏领悟了什么叫“永不放弃”。
2004年秋天,杨英咏小学毕业,他接到了昆明市明德民族中学的录取通知书,上面注明报到时要交200元学费。怎么办?他对妈妈说:“我一定要靠读书才能走出来!”他牵起妈妈的手,走进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