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1000字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12-13 09:36:54

㈠ 关于三毛的《撒哈拉沙漠的故事》里的经典语段

唯有牙膏和男人不能分享

㈡ 关于三毛作品《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的读书报告

我前几天刚看了一遍《撒》。
我觉得三毛写的东西文笔不像张爱玲之类的细腻,她写的让人觉得,平凡,但是像泉水一样很干净很舒服。我想这是她处理表达上最吸引我的地方。
最难忘的。。。呵呵,我觉得因人而异啦,我本人是对“荒山之夜”和“死果”这两章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两章对生存和死亡那种心境描绘得很细致,在心理上给我比较大的冲击。
三毛传递的,可能是一种洒脱的人生姿态。
联想。。。假如有一天我也到撒哈拉沙漠生活,我不知道我又没有那种勇气活在那个贫瘠,并且一个月不能洗澡的地方。。

哲夫有评三毛撒哈拉的文章,你可以网络搜一下去看看。

btw,我挺喜欢三毛的,最近正在看《稻草人手记》,还不错。

㈢ 急求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主要内容~好的给悬赏!

《撒哈拉的故事》主要内容:

《撒哈拉的故事》主要描写了三毛在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生活细节和生活经历:沙漠的新奇、生活的乐趣,千疮百孔的大帐篷、铁皮做的小屋、单峰骆驼和成群的山羊。书中无论是荷西把粉丝当做雨来吃,还是他们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婚礼、去海边打鱼、白手起家建立他们沙漠上最美丽的房子,都渗透着彼此间浓浓的温馨的爱意。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 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三毛背着行囊走进了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寻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书中每个故事都充溢着一种浪漫、浓情的异域情调,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三毛在外留学、工作于1970年回到台湾,受张其昀先生之聘请,在文大德学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台,回到西班牙。在1973年,她禁不住撒哈拉沙漠的诱惑,与深爱着她的西班牙青年荷西来到这片世界上最大的沙漠结婚,白手成家。

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了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了很多情感真挚的作品,她的文学创作生涯从此开启,并受到时任《联合报》主编平鑫涛先生的鼓励,三毛开始把她的作品集结出书。她的第一部作品集《撒哈拉的故事》于1976年5月正式出版发行。

2、作品鉴赏

《撒哈拉的故事》中的语言是具有三毛特色的。她的散文语言自然、清新、朴素。她能真实而具体地感受到写作对象所感受到的一切,对其行为动作进行白描,或用精炼的对话来还原场景,以她细腻、敏锐、准确的感知力,准确把握住写作对象的特点并注入自己独特的感受。

这样三毛的文字就有了一种令读者忘我而入境的感染力,读《撒哈拉的故事》仿佛是在与三毛进行一次心灵对话,好似在听朋友讲述动人的故事、深刻的感悟、时而无羁的快乐,令人如入其境。

㈣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800字心得体会

读《撒哈拉的故事》——三毛的流浪
我有点后悔这么快就读完了这本书,来不及过滤,却忍不住要提笔。
一直以来,我总无知地以为撒哈拉沙漠只是一望无垠的柔软而质硬的黄沙,漫天的风沙也许席卷出几个憔悴的身影,他们拥有浓密而长的头发,白色的纶巾以及长裙般的白衫,黝黑的面上一如绿洲里的沟壑;他们牵着挂满货物的骆驼,艰难地在这片不毛之地上跋涉着……
我从来没有想过原来沙漠里也有居民,也有一同我们的安宁的生活。三毛,用她的笔,诠释了撒哈拉威(即撒哈拉人民)生存的意义。也许他们暴戾、无知、迷信、愚昧,甚至一切我们所不能想象的劣行。是的,那里的人其实并不友好,可三毛却固执地在那里生存下去,同荷西——最爱她的丈夫,固守在这片陌生却又异常熟悉的土地上。
汹涌着的崇拜包裹着我不能平复下来的心。我相信,她是个十分坚强的人。看她描述着自身的处境,我们所不能承受的苦她都一一承受:吃着咸井水做的饭,驾车去一百二十多里的荒原找化石差点死掉,忍受周围所有人固有的体臭以及他们的骚扰(如站在有孔的房间上偷看她和荷西,因为她老好而总不请自来地拿她家的一切——除了她的牙刷和她的丈夫),步行四十分钟排四个小时的队买便宜三分之一的菜——因为要省钱供她和荷西的吃住……
三毛花了很大工夫去观察当地人的住行习惯,一切的愚昧无知在我们眼前被分剥离析地展览,我想这种可怜又可恨的感觉就像当年外国人看我们一样,只是现在,我们不会嘲笑他们,因为这是环境因素又或许是人为所造成的,我们只有深深地怜悯与叹息。
我为姑卡的早婚感到震惊,为沙仑的痴情感到悲哀,为哑奴的善良感到温暖,也为他悲剧性的结局感到不忍;我为那个无名军曹感到伤感,为巴西里和沙伊达的苦恋感到心悸,为鲁阿感到叹惋,为荷西感到惋惜,为三毛感到无奈与痛心。
世间百态,我想三毛已经尝尽了大部分。我无法诉说我内心的遗憾,看到她和荷西的相处,心里很开心,可我知道荷西终先她一步而走。《撒哈拉的故事》之后,三毛的笔下少有快活肆意让人忍不住跟着大笑的文章,荷西死后,她的文风更是有了很大转变。不知不觉中,身处万里之外的我似乎也爱上了那里,爱上了她和她的丈夫。

PS:这是我好几年前随手写的一篇读感,或者也不能说是非常正规的读后感,只是当时看了《撒哈拉的故事》后很喜欢,觉得自己要写点什么,加上那时候文采也不咋地,估计可能达不到提问者的要求,但还是把它贴上来吧,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喜欢三毛的文字。

㈤ 求三毛撒哈拉的故事txt全本 谢谢

撒哈拉的故事不是原本,原本应该叫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为什么没有人发现这本书市面上面没有卖的了呢?

㈥ 速求《撒哈拉的故事》的读后感,1000字。

《撒哈拉的故事》的读后感 沙漠中的奇葩
常常听人说起三毛,听说她的随性与洒脱,听说她的偏执与执着。如今第一次捧起她的书,第一次从她的故事中感受到这样一个特立独行亦是平凡真实的女子。
《撒哈拉的故事》讲述的是她在偏远沙漠所经历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难以想象,在酷热难耐、物资匮乏又偏僻落后的撒哈拉,她与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乐趣横生。我想,这都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吧。她用廉价的小艺术品把沙漠中的陋室装扮成宫殿,用自制的木头家具组成一个温馨的家。其实三毛也只是普通人,在《白手起家》一章中,讲述了她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小镇,刚踏进这个不能再简陋的小屋的失落和灰心,那儿物资非常欠缺,一切物品都贵的惊人,特别是水,而她们也并不富裕,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但勇敢的三毛很快就对新生活燃起了希望,白天荷西在外工作,她,单独一个人去市场拖回别人扔在路边的木料,每隔几个小时便去守着它们,殊不知这些木材原是装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后,她俩哈哈大笑,反而更喜欢自家特别的新桌子。这样的笑话她们闹了不少,让人在莞尔的同时也被他们的乐观所感动,沙漠生活自是不易,背后的辛酸我们又如何真正体会呢…...
撒哈拉的生活除了艰难更是寂寞,没有与外界联络的设备,没有真正的朋友,除了常常不在身边的荷西,这里更没有懂三毛的知己。在这个荒僻的小村里,当地人思想落后且迷信,善良者有之,但更多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哑奴》的故事完全地表现了这点。当地的土财主们肆意差遣奴隶为自己挣钱,而三毛不顾当地人的劝告与哑奴一家成为了朋友,因为她看不惯如此践踏人权,她常常给哑奴送去食物,请他来家里做客,偷偷塞给他钱,哑奴一家感动万分,而三毛却为此愧疚,她只能用这种方式给予他们帮助,而无法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三毛的善良在当地被视为异类,因为从没有人会和奴隶走得那么近。可是三毛不在乎,她与荷西依旧与哑奴来往,没有人懂她没关系,她愿意承受这样的孤独。她一个人的力量太微薄,最终的结局哑奴还是没有逃过被交易的命运,临走之际,三毛哭着把一条彩色大毯披在哑奴的肩头,哑奴却挣脱枷锁把东西都递给妻与孩子们,竭力想要跟他们说点什么,但他发不出任何声音……就这样,他们只能泪流满面地望着他离去。
孤独或是寂寞这类字眼,在整本书中几乎都没有出现,但沙漠里的三毛一定真切地感受的到。她愿意帮助她们,教她们读书写字,为她们治病施药,却从不被她们顽固、落后的思想和行为所同化,她自始至终保持着自己心灵的自由与纯净。
三毛,这个热爱生活,乐观开朗,拥有宽容胸襟的智者;这个享受自由并承受得起孤单的行者;是一朵盛开在沙漠的奇葩。

㈦ 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500字 谢谢啊

老实说,这是网上的。。。希望楼主不要嫌弃,参照一下思路也好啊。
翻开《撒哈拉的故事》,品味着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感受别有一番风味。
本书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犹如走进一幅充满异国风情的画卷。浓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细腻而风致的文字里,一种情愫在萦绕,一种爱意在流淌,一种震撼心灵的人性美开始浸润……
三毛是个眷恋沙漠生活的女子,贫瘠广漠的大沙漠在她眼中充满了无穷的诱惑。她勇敢地抛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来到大沙漠,迎接她的是黄沙滚滚、风声呜咽的恶劣环境,水源奇缺、物质匮乏。还有那置于大坟场的破旧沙土房:狭窄简陋,没有家具,没有床,顶上还有一个大窟窿……,但是这一切难不倒三毛。她和荷西一头扎进去,甚至将生命中最神圣、最憧憬的婚礼也“搬”到了沙漠。在艰难的日子里,她和荷西动手设计房子,买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装棺材的外箱改做家具,到垃圾场拾汽车外胎自做“鸟巢”式的坐垫,巧用铁皮和玻璃自制风灯,用沙漠麻布缝制彩色条纹窗帘……,积极乐观地一步步建设着充满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还说“在一年以后,已成了一个真正艺术的宫殿”,引得人不禁赞美:“你把罗马建成了” ,三毛自豪地回应:“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与此同时,三毛也尽一切可能走进浩瀚的沙漠探寻她真实的面目,她用相机拍下极荒僻地区游牧民族的生活,随身带着药箱为贫穷落后的撒哈拉威人义务诊治,并将日用品等送给当地的人们……作为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东方女性,她以东方女性不常见的潇洒和诙谐,以中国人特有的广博与侠义的精神传播着现代文明。同时,她也以现代文明的角度观看古老文明与沙漠旧俗,并生动地记录着她在沙漠的所见所闻所感。她在《沙漠观浴记》描述了撒哈拉人的肮脏、奇异生活习俗。由于沙漠缺水,她们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的方式闻所未闻,用石片刮掉身上的污垢,还用海水灌肠,让人真实地感受到沙漠环境的恶劣与生活方式的落后,也为三毛在沙漠的生活捏了一把汗。
三毛就是这样以极大勇气和灵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浪漫、离奇的故事。她犹如开在沙漠里的繁花,到处绽放美丽,将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那份浓浓的爱流淌在沙漠里……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