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青年人物故事
Ⅰ 中国杰出人物事迹
1.导弹之父——邓稼先
邓稼先(—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Ⅱ 五四时期涌现的青年事迹
李公朴 生于镇江。家境贫寒,幼年读私塾,13岁到镇江商店学徒。学徒生活既苦又忙,但他仍挤出时间读书看报,借以增长知识,从而也朦胧地受到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常与同伴、青年学生议论时事,逐渐树立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震动全国,李公朴满师不久,就与许多青年一起,组织“爱国团”上街演说,以长啸笔名,给报纸投稿,积极抵制日货,揭露奸商。并因揭发店主贩卖日货而被辞退。他遭到打击以后,得到三兄公愚的支持,弃商就学,先后进镇江润州中学、武昌文华大学附中、上海沪江大学等校读书。他边读书,边在校内的图书馆工作,刻苦自励。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热情投入反帝爱国革命激流。1925年春加入改组后的国民党,积极参加政治活动。“五卅”运动中代表沪江大学学生团体参加上海学联,并担任工人科长,负责联络工作,支援工人反帝大罢工斗争。1926年初,他毅然离开学校,到广州参加革命,在国民革命军东路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工作。1927年5月,任国民革命军东路前敌总政治部沪宁路属党政特派员。由于认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面目,愤然离开国民党。1928年去美国阿雷州的雷德大学半工半读。1930年夏,在该校毕业后,自费去纽约和欧洲进行社会考察。同年冬,由欧洲回国,正值蒋介石对苏区红军进行“围剿”之时。接着,发生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外患频仍。蒋介石发动内战。他心中忧愤,坚决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积极从事唤起民众,救亡图存活动。决心开展社会教育,为抗日救国贡献力量。在1932至1934年间,先后创办了《申报》附设流通图书馆、业余补习学校、妇女补习学校,在《申报》开辟多种专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之后,又主编《读书生活》半月刊,进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尝试,并积极宣传抗日救国。1935年爆发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李公朴被选为上海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积极参加上海各界的救亡群众运动。1936年3月,他与邹韬奋等正式成立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了《资本论》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同年5月31日,全国各界救亡联合会成立,被推选为执行委员。参与救国会宣言和《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的起草工作。正当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之际,1936年11月,他与救国会其他6人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即当时闻名国内外的“七君子事件”。他在狱中同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曾正气凛然挥毫题词:“拼七人的自由,争取四万万五千万人的自由”。“入狱入狱,是谁所欲?爱国有罪,入狱何辱!”以明志。他义正词严地指责国民党“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当局终于被迫确定了抗战的国策,不得不在1937年7月将他们释放。李公朴出狱后,继续为抗日救亡活动奔走。先后任山西民族革命战争战地动员委员会委员和宣传部长。创办了“全民通讯社”、《全民周刊》。他在战地两个月,先后发表了《为全民动员告国人书》、《全民抗战的必然过程》、《怎样挽回危局》、《大同失守以后》、《我所认识的牺盟》、《山东老百姓起来保卫山东》、《加紧上海战区的民众运动》等文章,后在汉口汇编出版了《全民动员论》一书。同年底,任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副校长。1938年11月,赴延安参观学习。见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在共产党支持下,组织了“抗战建国教学团”,在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边区培训抗日宣传人才。1941年抵达昆明后,组织青年读书会,出版《青年周刊》,还经常作公开演讲,呼吁团结抗日,宣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翌年在昆明创办“北门书屋”和“北门出版社”,出版进步书刊,推进民主运动。1944年10月,中国民主同盟在昆明成立云南省支部,李公朴被选为支部执行委员。从此,经常和闻一多一起,参加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群众性大会。抗战胜利后,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兼民主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救国会中央委员、重庆社会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等职,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斗争。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在较场口召开大会,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他是大会主席团成员,任大会总指挥。国民党特务为破坏这次大会,当场殴打了主席团成员多人。李公朴也被打伤,他更加坚强地为争取民主和自由继续奋斗。5月伤愈,从重庆回到昆明。7月初,经常有形迹可疑的人到北门书屋附近活动。他预感到自己可能会被暗杀,曾对家里人说:“我跨出了门,就不准备再跨进来。”毫不畏惧,继续为和平、民主奔走。7月11日晚,遭国党特务枪击。12日凌晨,在云南大学医院与世长辞。弥留之际,睁开眼睛大骂国民党反动派:“卑鄙!无耻!……”并说:“完全为了民主,……。”毛泽东、朱德唁电称:“……先生尽瘁救国事业与进步文化事业,威武不屈,富贵不淫,今为和平民主而遭反动毒手,实为全国人民之损失,亦为先生不朽之光荣。”
Ⅲ 名人追求梦想的故事
1、1999年的阿里巴巴创办者马云,对梦想从不放弃。
他曾经想考重点小学,但却失败了;考重点中学也失败了;考大学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想念哈佛大学也没有成功。但他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通过自已的努力,最终成功了。他说:梦想,要脚踏实地,和眼泪是息息相关的。
2、有一次上课时,苏格拉底布置了一道作业,让他的弟子们做一件事,每天把手甩一百下,过一个星期后,他问有多少人现在还坚持做了的,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坚持做了。一个月后,他又问了,现在只有一半的人了。一年后,他再问了,现在只有一个人坚持下来了,那个人就是柏拉图。
3、爱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制蓄电池,其间不断遭受失败的他一直咬牙坚持,经过了五万次左右的试验,终于取得成功,发明了蓄电池, 被人们授予“发明大王”的美称。
4、海伦·凯勒她在出生的第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1887年与莎莉文老师相遇。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8岁,却有87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
在此时间里,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故事》、《石墙故事》。
5、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莘县,给孩子当起了老师。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
后来,张海迪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
Ⅳ 现代为国科技奉献的名人故事
一、钱学森
1850年,英国人约瑟夫·威尔森·斯旺(Joseph Wilson Swan)开始研究电灯。1878年,他以真空下用碳丝通电的灯泡得到英国的专利,并开始在英国建立公司,在各家庭安装电灯。
1874年,加拿大的两名电气技师申请了一项电灯专利。他们在玻璃泡之下充入氦气,以通电的碳杆发光。但是他们无足够财力继发展这发明,于是在1875年把专利卖给爱迪生。
爱迪生购下专利后,尝试改良使用的灯丝。1879年他改以碳丝造灯泡,成功维持13个小时。到了1880年,他造出的炭化竹丝灯泡曾成功在实验室维持1200小时。但是在英国,斯旺控告爱迪生侵犯专利,并且获得胜诉。爱迪生在英国的电灯公司被迫让斯旺加入为合伙人。
但后来斯旺把他的权益及专利都卖给了爱迪生。在美国,爱迪生的专利亦被挑战。美国专利局曾判决他的发明已有前科,属于无效。最后经过多年的官司,爱迪生才取得碳丝白炽灯的专利权。
Ⅳ 为祖国做贡献的人及其事迹
【人物】焦裕禄
【人物出身】
山东省博山县崮山乡北崮山村(今山东淄博源泉镇北崮山村)人,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
1943年,他逃荒到宿迁县城东15里双茶棚村,给地主胡泰荣家当了2年雇工,住在地主一头是猪窝、一头是牛草的小棚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焦裕禄从宿迁县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当时他的家乡虽然还没有解放,但是共产党已经在这里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焦裕禄主动要求当了民兵。当上民兵后,他参加过解放博山县城的战斗。
焦裕禄于1946年1月在本村参加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又正式参加了本县区武装部的工作,在当地领导民兵,坚持游击战争。以后又调到山东渤海地区参加过土地改革复查工作,曾担任组长。
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随军离开山东,到了河南,分配到尉氏县工作,一直到1951年。他先后担任过副区长、区长、区委副书记、青年团县委副书记等职。而后又先后调到青年团陈留地委工作和青年团郑州地委工作,担任过团地委宣传部长、第二副书记等职。
1953年6月,焦裕禄响应党的号召,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他在这个工厂担任过车间主任、科长。在此期间,焦裕禄还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了一年多。1962年6月,为了加强农村工作,焦裕禄又调回尉氏县,任县委书记处书记。同年12月,焦裕禄调到河南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人物经历】
抗日战争期间,焦裕禄家中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他的父亲焦方田走投无路,被逼上吊自杀。日伪统治时期,焦裕禄曾多次被日寇抓去毒打、坐牢,后又被押送到抚顺煤矿当苦工。焦裕禄忍受不了日寇的残害,于一九四三年秋天逃出虎口,回到家中,因无法生活下去,又逃到江苏省宿迁县城东15里双茶棚村,给一家姓胡的地主做了两年长工,住在地主一头是猪窝、一头是牛草的小棚里。
1964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干部学习焦裕禄同志忠心耿耿地为党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同时还刊登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随后,全国各种报刊先后刊登了数十篇文章通讯,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焦裕禄的热潮。1990年5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领导干部要学焦裕禄》的社论,在神州大地再掀焦裕禄的热潮。焦裕禄同志是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
Ⅵ 中国近代英雄人物事迹
1、安业民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英雄。满族。年生,辽宁开原人。1956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3月应征入伍,分配到旅顺口海军一个海岸炮兵连当战士。
他坚决执行命令,愉快服从组织安排,先后任电话兵、运药手和瞄准手。他认真学习,刻苦训练,努力提高军事技术,常常带病进行操练。
1958年夏,由于战备需要,所在海岸炮连调防到福建前线。在紧张的战前训练之余,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要永远战斗在海岸上,它是我生死不可分离的土地。革命先烈的震动人心的英雄事迹,是我军宝贵的财产。我一定要向他们学习,立场坚定,像海边的青松。
让党考验我,不管暴风雨多大,也吹不坏、浸不倒共产主义战士的信心。”“革命战士所以活着,只应该有一个目的,就是对人民有用……在战斗中如果遇到紧急关头,我一定勇往直前,毫不畏缩。”
8月23日,在福建前线与占据金门岛的国民党军炮战中,一颗炮弹在他们炮位上空爆炸,弹片击中火炮后面堆放的弹药包,燃起熊熊烈火,火舌扑向炮位左侧的数百颗弹头,严重威胁着火炮和整个阵地的安全。
危急时刻,他不顾个人安危,坚守战位,机敏地把炮身向隐蔽壕转动。炽烈的火舌烧着了他的衣服,伤及脊背和胳臂,他全然不顾,以坚强的意志,忍受着烈火的燎烧,奋力转动方向盘,直到炮身转回隐蔽壕中,才跳下炮盘,滚灭身上的火焰。
由于全身烧伤达百分之七十,陷入昏迷。苏醒后,他坚持不下火线,再次登上炮位,准确地完成指挥员下达的每一个战斗口令,连续向国民党军阵地发射炮弹,顽强战斗40分钟,直至炮战结束。后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9月9日壮烈牺牲,年仅21岁。
2、桂干生
桂干生(1911—1945),河南省罗山县人,192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桂店农民暴动,任赤卫队中队长。
1934年8月任红31军93师274团政治委员时,在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中指挥夜袭青龙观战斗,击溃敌人两个旅。1935年任红31军91师政治委员,参加长征,所部担任全军后卫。1937年2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1938年2月后任第129师游击支队支队长、晋冀豫军区第2分区司令员、独立支队支队长,参加开辟晋冀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4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1945年6月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任新四军第5师干部队副队长,从延安出发,重返大别山区。7月7日过同蒲路时遭山西平遥县城之敌炮击负重伤,9日凌晨牺牲,年仅34岁。
3、李家钰
李家钰(1892年4月25日—1944年5月21日)字其相,绰号李矮子,四川省蒲江县大兴乡人。早年隶属川军邓锡侯部,为四川军阀中最小一个派系——军官系的首领。
曾任四川边防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七军中将军长。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出任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等职。抗战爆发后率两个师随第二十二集团军出川抗日,转战山西、河南抗日前线。
1944年在担任第36集团军司令的时候,在豫中会战失败后的撤退途中,遭到日本便衣队的袭击,于河南陕县秦家坡壮烈殉国,这是八年抗战中继张自忠在第一线督战,死战不退后第二个战死的集团军司令官,战死后被国民党政府追赠为二级陆军上将,准入祀忠烈祠,举行国葬。
1984年5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
4、谢翰文
谢翰文(1904~1942),号汉文,字鸿锡,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耒阳县城关槐树下村(衡阳市耒阳城关槐树下村)。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八路军高级将领、抗日名将、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中国首批著名抗日英烈。
历任红五军秘书长、红三军团秘书长、八路军总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后勤部政治部主任。牺牲时任八路军总部后勤部政治部主任。
5、钟毅
钟毅(1901—1940),字天任,广西扶南(今扶绥县)长沙村人。1918年,钟毅赴广州报考韶关讲武堂。1924年钟毅在韶关分校同学李明瑞的邀请下,到南宁任李明瑞团的上尉连长。在反对陆荣廷的战斗中,作战勇敢。不久,以战功晋升为少校营长。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钟毅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二旅第三团上校团长。1929年后,历任广西省特派员公署总务处长、省政府警务处长诸职。后被派到日本留学,学习军事。1931年,钟毅在第四集团军总部任上校参议。1934年,考入陆军大学特二期深造。
陆军大学毕业后,被任命为第三十一军第一三八师第四一四旅少将旅长,率军北上抗日。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钟毅任少将旅长,率军积极参加抗战。
1938年,钟毅晋升为一七三师师长,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日军进攻鄂北,一七三师奉命固守该地区并设阵地,与日军发生激战,在唐县镇、尚书店往返冲杀,日军死伤惨重。钟毅指挥有方、身先士卒,战役结束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发陆、海、空军甲等奖状。
全师开回樊城东面之张家湾地区整顿补充。同年12月,钟毅指挥第一七三师英勇作战,接连扫除日军在安陆、钟祥的据点。
1940年4月,钟毅所辖一七三师固守随县、枣阳正面,参加枣宜会战。5月8日,钟毅率部到达河南省边境之苍台附近时,遭日军追袭,身负重伤。5月9日,为不受日军俘虏,钟毅举枪自杀,壮烈牺牲。
Ⅶ 为祖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有哪些
例如:
1、瞿秋白
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2、焦裕禄
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
3、王进喜
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他留下的“铁人精神”、“大庆精神”,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宝贵财富。
4、李大钊
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5、鲁迅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Ⅷ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
1、孔子的故事:逆境识颜回
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段时间的处境非常悲惨。
有一次,孔子师徒被人困在陈国境内的荒野里,粮食吃光了,连续七天没吃上饭,以至于孔子饿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车上。
孔子的弟子颜回为了救师傅,不惜拉下脸皮求乞于人,四处奔波,找来一点粮米,便赶紧拾柴燃火,烧起饭来。在饭快要煮熟时,锅里飘出的香味使孔子来了精神,不禁抬头观看,正巧,他看见颜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饭填入口中。
过了不久,饭熟了,颜回首先盛来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给孔子。
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偷食之事,坐起来说:“刚才睡梦中见到我的父亲,这饭若是干净的话,我想先用来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颜回闻言忙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才烧饭时,有些烟尘落入锅中,弃掉沾上烟尘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来吃掉了。”
孔子闻言大吃一惊,深为自己错怪了颜回而内疚不已,这才知道“颜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当即把弟子们召到跟前,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从此,孔子更加信任颜回。
哲理点拨:即使是自己亲眼所见的事情,也还得加以仔细分析才能避免出差错。
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如果仅凭对事对人的表象就妄下结论,有时也难免出错误!
Ⅸ 励志为国做贡献 名人事例
1、詹天佑
1905年到1909年,为发展商业,清政府决定修筑京张铁路。詹天佑被派主持修路,先任总工程师兼会办,后升任总办兼总工程师。该路自北京至张家口,穿越军都山脉。
地形险峻,工程异常艰巨,长约200公里,为通往西北之要道。为争夺修路权,英、俄两国相持不下,清政府决定自力修筑,但缺乏信心。外国人纷纷议论,认为中国无力完成此路修筑工程。
詹天佑则说:“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他面对着外国人的讥讽,以大无畏气概,率领全体筑路人员,知难而进,齐心为国争光。
修筑之初,工程技术人员缺乏,詹天佑率仅有的两名工程学员,于1905年5月,自丰台经南口、八达岭,勘测至张家口,随即回测,并选测了自延庆州绕过八达岭经德胜口。
十三陵到昌平的比较线(对永定河谷路线,也曾考虑,以工程艰巨,限于经费及工期无可能采用,故未勘测)。6月回到天津总局,提出勘测及调查报告,并拟定修筑方案。
计划分三大段修筑,第一段(丰台至南口)先行开工,以早日通车运输而获利;第二段(南口至岔道城)及第三段(岔道城至张家口),再详细勘测。特别是第二段中南口至八达岭。
地形险峻,更须进一步选测比较线。报告中称,“此路早成一日,公家即早获一日之利益,商旅亦可早享一日之至便利,外人亦可早杜一日之觊觎;而路工之难,亦实为向来所未有。”
2、岳飞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岳飞出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河南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家。传说岳飞出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故父母给他取名飞,字鹏举。
岳飞少年时期,为人沉厚寡言,常负气节。喜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等书。曾拜周同(《说岳全传》等改为“周侗”)为师,学习骑射,能左右开弓。
不久周同病故,岳飞每逢初一、十五,都亲到坟上祭奠。岳飞之后又拜陈广为师,学习刀枪之法,武艺“一县无敌”。岳飞生有神力,不满20岁时就能挽弓三百宋斤,开腰弩八石,“时人奇之”。
宣和四年(1122年),童贯、蔡攸兵败于契丹,河北官员刘韐于真定府(河北正定县)招募“敢战士”以御辽(一说是为征辽)。岳飞应募,经过选拔,被任命为“敢战士”中的一名分队长。
20岁的岳飞自此开始了他的军戎生活。贼寇陶俊、贾进在相州作乱,岳飞请命前去除害。岳飞表现突出,带领百骑骑兵,用伏兵之计,生擒二贼以归。
这年岳飞的父亲岳和病故,岳飞辞别刘韐,离开军队,赶回汤阴为父亲守孝。宣和六年(1124年),河北等路发生水灾,岳家生计艰难,岳飞为了谋生。
又到河东路平定军(山西平定县)投戎,被擢为偏校。宣和七年(1125年),金灭辽之后,便大举南侵攻宋。宋徽宗禅位于长子赵桓,即宋钦宗,次年改元靖康。
东路金军渡过黄河包围开封,宋钦宗用李纲守卫京城,但最终还是选择求和,供奉了大批金银,许割太原、河间、中山等三镇与金。
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赵桓反悔割地,两路金军于攻破太原后会合,二次南下围困开封。赵桓在求和的同时使人送蜡书命康王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征召各路兵马以备勤王。
在相州城里,武翼大夫刘浩负责招募义士,收编溃兵。从平定军突围回到家乡的岳飞目睹了金人入侵后人民惨遭杀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愤慨,意欲投军。
又担忧老母年迈,妻儿力弱,在兵乱中难保安全。岳母姚氏是位深明大义的妇女,积极勉励岳飞“从戎报国”,还为岳飞后背刺上“尽忠报国(后世演义为‘精忠报国’)”四字为训。
3、林则徐
1839年3月10日,奉命为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查禁鸦片。在广州禁止鸦片的过程中,林则徐意识到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
为抗击鸦片侵略,战胜敌人,他进行了大量的“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军事变革实践。他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提出为了改变军事技术的落后状态应该制炮造船的意见。
林则徐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的带头人。在军事方面,他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
专门派人从外国秘购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
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的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林则徐将西方国家的“战船制造、火器制造和养兵练兵”作为探求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组织官兵在东较场(今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一带)学习演练西洋武器,学习西法练兵。
并经常亲往阅操,抓紧训练官兵。他还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广东巡抚怡良等在东较场检阅军队,准备迎击英国侵略军。
当时,数百名精选出来的官兵演习了排枪、火炮等,林则徐看后大为赞赏。为激励官兵的爱国心和责任感,林则徐当即挥毫赋写新联一副,悬挂于东较场的演武厅内。
4、霍去病
霍去病生为奴子,长于绮罗,却从来不曾沉溺于富贵豪华,他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一切之前。汉武帝曾经为霍去病修建过一座豪华的府邸,霍去病却断然拒绝。
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是霍仲孺的私生子。其父未曾尽过一天当父亲的责任,但霍去病长大后,知道了父亲的事,有次任骠骑将军出征时顺道到了平阳(今山西临汾)。
霍去病便命下属将霍仲孺请到休息的旅舍,跪拜道:“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大人:汉唐时指父亲)之子。”霍仲孺愧不敢应。
匍匐叩头说:“老臣得托将军,此天力也。”随后,霍去病为霍仲孺置办田宅奴婢,并在领军归来后将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带到长安栽培成材。
5、文天祥
文天祥听说益王未立,于是上表劝请即帝位,以观文殿学士、侍读的官职召至福州(今福建福州),拜右丞相。不久与陈宜中等人议论意见不统一。
德祐二年(1276年)七月,于是以同都督职出任江南西路,准备上任,召集士兵进入汀州(今福建长汀)。十月,派遣参谋赵时赏,咨议赵孟溁率领一支军队攻取宁都(今江西赣州宁都县)。
参赞吴浚率一支军队攻取雩都(今江西赣州于都县),刘洙、萧明哲、陈子敬都从江西起兵来与他会合。邹洬以招谕副使在宁都召聚兵众,元军攻打他们,邹洬兵败。
同起事率兵的人刘钦、鞠华叔、颜师立、颜起岩都死了。武冈教授罗开礼,起兵收复了永丰县(今江西吉安永丰县),不久兵败被俘,死于狱中。文天祥听说罗开礼死了,穿起丧服,痛哭不已。
Ⅹ 建国后英雄人物事迹
1、 钱学森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
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美国千方百计要将他留下不让他回国,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2、吉鸿昌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却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
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刚要发作,陪同的使馆参赞劝道:“你为什么不说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
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仔细地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3、华罗庚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4、茅以升
在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中,有许多人都是留学国外又回国服务的。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16年20岁时,到美国留学,成为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的研究生,很快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
为了获得实践的机会,他晚上上课,攻读博士学位,白天到一家桥梁公司实习,亲手绘图、切削钢件、打铆钉、油漆,终于成了一个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人才。美国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书从各地寄来,请他担任工程师。
但是,茅以升没有接受聘请,而是决定回国了。美国有些人劝他:“科学是没有祖国的,是超越国界的。科学家的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中国条件差,你留在美国贡献会更大。”茅以升回答:“科学虽然没有祖国,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
1919年,茅以升带着一身本领回到国内,开始了为国造桥的事业。现在浙江省钱塘江上那座雄伟壮观的大桥,就是茅以升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5、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
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
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