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故事这个词语的另外词语

故事这个词语的另外词语

发布时间: 2020-12-15 06:16:30

A. 带有故事的词语

鹬蚌相争
守株待兔
画蛇添足
自相矛盾
量体裁衣
杯弓蛇影
螳螂捕蝉
洛阳纸贵
草木皆兵
按图索骥
后来居上
邯郸学步
守株待兔
马革裹尸
如火如荼
望梅止渴
探骊得珠
望洋兴叹
掩耳盗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请君入瓮
高山流水
胸有成竹
唇亡齿寒
闻鸡起舞
指鹿为马
不寒而栗

B. 用上下面词语。讲这个故事

绿草源如茵

[lǜ cǎo rú yīn]

释义

绿油油的草好像地上铺的褥子。常指可供临时休憩的草地。亦作“碧草如茵”。

例句

草: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绿草如茵。外面阳光刺眼,绿草如茵,肖武眯着眼睛看向天空。坝面绿草如茵、坝顶蓝天白云、水面碧海银沙,两岸松柏长青。

C. 形容故事的词语

一个远离尘世、纯净优美的故事

D. 能告诉我像”事故”和”故事”这样的词语5个

想念...念想,科学...学科,工矿...矿工,工人...人工,工作...作工,故事...事故,唱歌...歌唱

E. 谁有一些词语来历的故事

1. 断肠

形容悲伤到极点多用断肠、肠断、肝肠寸断。传说东晋时有个姓桓的大官到蜀地去,船在三峡航行,手下有人捉到一只小猿,母猿沿岸哀叫,跟着船走了数百里还不肯离去,后来跳到了船上,气绝而死。剖开它的肚子,只见肠已裂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某知道此等情景后,内心十分不忍,命令把这个手下人革取不用。从此,形容悲痛到极点就用肠断或者断肠了。

2. 倒霉

为什么说做事不顺利,或者遇到不吉利的情况,就叫“倒霉”呢?原来封建时代读书人要做官,都要参加科举考试。明朝时,考试录取很难,如果录取了,就在门前立旗杆一根;如果考不中,就把旗杆倒下拿走,称为“倒楣”。“楣”本是门上的横木,这里指高杆。“楣”与“霉”读音相近,江浙一带的人就把遇事运气不好、不吉利叫“倒楣”亦即“倒霉”了。

3.碧血

“碧血”和“丹心”常常连在一起,例如“甘洒碧血献丹心”,是对为国为民而死的称颂,“碧血”也就是为正义事业而流的鲜血了。

为什么称“碧血”而不叫其他什么血呢?原来有个出典:春秋时有个叫苌(cháng)弘的人,在诸侯内乱中被放归蜀地,后被剖腹而死。当地人被他的正气所感动,用盒子藏起他的血,三年以后血化成碧玉,这才用“碧血”指称为正义而流的鲜血的。

4.春晖

春晖,指春天的阳光。为什么用春晖比喻慈母的爱子之情呢?

原来唐代诗人孟郊有一首《游子吟》的诗,写的是慈母一针针一线线辛苦缝纫,制成衣服,让儿子穿上远离家乡。明晨就要远行了,母亲深夜还在密密缝缀,唯恐衣服不结实,怕久久在外的儿子经不起穿着。儿女对母亲的心意只像寸草那样柔弱,而母亲的恩情却像春天的阳光那样温暖,这是一种怎样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后来,人们就用“春晖”比喻母亲的恩情了。

压 惊

王韶是北宋神宗时的一位大臣,他有一个小儿子叫南陔(gāi),年纪很小,刚刚学会说话。

有一年元宵节,京城里张灯结彩,举行灯会。王韶让家人带着南陔去观灯。南陔打扮了一番,头上戴着一顶珍珠镶嵌(xiāng qiàn)的帽子,坐在家人的肩上看灯去了。孩子打扮得漂亮,帽子又很奇特,所以南陔在街市上很引人注目。

灯会非常热闹,观灯的人如潮水一般。在拥挤的人潮中,一不小心,南陔被人抢走了,等家人发觉时,早已不知孩子的去向。

家人慌了,赶紧四处寻找,但找来找去毫无结果。无奈中只好向主人报告,甘愿接受重罚。没料到的是,王韶听说这件事后,并没有大发雷霆,也没有过多地指责家人。只是坦然地说:“若是别的孩子,就得赶紧再去找;至于南陔,他不一般,过些日子可能会自己回来的!”说罢,一挥手,让家人们都离去,好像事情没有发生一样。家人们对王韶的话非常吃惊,也不敢要求主人再派人去寻找,只好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等着孩子自己回来。只有那个背着南陔去观灯的家人总是后悔莫及,责怪自己的粗心,整天愁眉苦脸,寝食难安。大约十天过后,一天,一顶皇宫中的轿子突然进了王韶的家门,南陔竟然坐着宫中的轿子回来了,全家人万分惊奇和高兴。

王韶和夫人赶忙问孩子的情况,南陔讲述了事情的过程。原来,那天观灯时,有贼人看中了他那顶镶有珍珠的帽子,便暗暗跟随着他,趁人拥挤时,一把将他从家人肩上抢走。家人正看灯入迷,没有马上发觉。

南陔年纪虽小,但很聪明。他知道贼人是想要他那顶贵重的帽子,所以很快就把帽子摘下来藏在怀中。这时,正巧有宫中的车辆从身旁经过,他便大声呼救,贼人一听,吓慌了,赶忙扔下他就逃跑。就这样,他被宫中的官员带回了宫中。

第二天,神宗皇帝听说了这件事,觉得这孩子很聪明,就把南陔找来,详细询问他的家庭和被抢的经过,这才知道是大臣王韶的孩子。

皇帝见南陔伶俐可爱,非常喜欢,便让他留在宫中玩耍,过了十天,才派人把他送回,并且还送给他一些金钱和果品,作为压惊之用。

“压惊”这个词就是这样产生的。“惊”是惊恐,“压惊”就是消除惊恐的意思。现在这词还常常使用,它指在人受惊之后,亲戚朋友等用酒食等来安慰受惊者。见于宋代岳珂《桯史》。

捉 刀

传说东汉末年,魏王曹操的手下有个武官叫崔琰(yǎn)。他魁梧英俊,仪表堂堂,特别是那长长的胡须,飘飘洒洒,很有风度。有一年匈奴的使者到汉朝来朝拜,临回国时,请求当权的魏王曹操接见。曹操心想,我堂堂天朝应给人以美好的印象,作为魏王更应使外人敬畏佩服,于是心生一计,让英俊的崔琰假扮魏王,代替自己接见使者,以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在曹操的精心安排下,隆重的接见仪式举行了。只见大殿上端坐着崔琰,他身穿王服,头戴王冠,俨然是威严的魏王。而曹操自己却手持大刀扮作侍卫,站在崔琰的身后。

仪式很快结束了,曹操很想知道这次接见的效果,于是派人去接触匈奴的使者,探听他对魏王的印象。派去的人向使者探询说:“您见到了魏王,对我们魏王的印象如何呢?”

使者毫不迟疑地回答说:“魏王眉清目秀,仪表非凡,令人佩服!不过,我看他身后那位侍立的捉刀人,虽身材不及魏王,可是神采奕奕(yìyì),倒很像是位英雄人物哩!”

这个回答令曹操非常吃惊,也异常高兴。他没想到这位使臣竟有如此敏锐的眼力。

从此,“捉刀”或“捉刀人”就有了一个代替别人做事的意义。“捉刀”本义是持刀、拿刀,后来引申指代替别人做事,再后来意思就更具体了,指代替别人写文章。如:捉刀代笔,捉刀弄笔等。见于《世说新语·容止》。

姗 姗

汉武帝的时候,有位妃子叫李夫人,她聪明伶俐,美丽动人,而且还能歌善舞,所以很受汉武帝的宠爱。

有一天,李夫人病了,汉武帝要去看她。她却坚持不愿意见皇帝,原因是害怕自己的病容会给皇上留下不好的印象。后来,她的病越来越重,显然是难以好转了,汉武帝执意要去看望她。在这种情况下,她也只得同意。然而,当皇帝前来探望之时,她却将被子蒙住自己的头部,不肯让皇上见到自己那消瘦不堪的面容。没过多久,她就因病早逝了。

李夫人死后,汉武帝很想念她,常常为此而心绪不宁。看到这情形,有些大臣也很着急,于是便想出了一个办法。

有一天,一位叫李少翁的方士来晋见汉武帝,他自称神通广大,法术高明,有一套招魂的方法,并愿为皇上招来李夫人的魂魄。汉武帝一听,非常高兴,就请他尽快试一试。

这位李方士在宫廷中布置了一番,在宫中挂起薄薄的纱帐,燃上香烛,摆上酒肉等祭品。他让皇帝坐在另一纱帐之中,悄悄地观看。

没过多久,汉武帝仿佛看见了,从远处缓缓地走来一位美女,很像李夫人的姿态。可是由于离得较远,看得并不真切。汉武帝见美女走来,便赶忙站了起来,远远地观望着。可是,很快,美人就消失了。

汉武帝平日就思念李夫人,今日看见她的身影就更伤感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一首短诗:“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来迟也!”这诗的意思是:是(李夫人)呢?还是不是呢?我站着望去,偏偏怎么慢腾腾的,来得这样晚啊!诗句虽不多,却寄托了汉武帝深深的思念之情。

“姗姗”后来就成了一个词。它原本形容女人行走时那缓慢从容的样子。现在不一定专指女人了。凡是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都可以用姗姗来形容,如姗姗而来。

它还可以与“来迟”两字组成成语“姗姗来迟”,形容那慢腾腾的、来得晚的情况。它比直接说迟到委婉一些,也幽默一些。如:大家都在开会,只有小李姗姗来迟。见于《汉书·孝武李夫人传》。

天 年

《庄子》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天,庄子带着几个弟子外出,经过一片山林,看见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他见旁边的一些树木都被砍伐了,而这棵树却一点儿也没有受影响,心中很有些奇怪。他便走上前去,向正在大树下休息的伐木工人询问:“这棵大树怎么没有被砍掉,而偏偏保留着呢?”

伐木工人告诉庄子说:“别看这棵树很大,但是木质并不好,不能作材料,没什么可用的。砍了它有什么用呢?”

庄子听了后,感叹地说:“此木以不材得终天年!”这话的意思是说:这棵树是因为没有用,才能享尽天赋的寿命啊!

庄子一行离开这片山林后,当天住在一个朋友的家里。朋友见客人到来,非常高兴,要热情地接待,便让家里的仆人宰杀一只鹅来做菜。一会儿那仆人问主人说:“先生,有只鹅会鸣叫,有只鹅不会叫,您说杀哪一只呢?”

主人毫不犹豫地说:“把那只不会叫的杀了吧!”庄子听了以后,若有所思,他感叹了一番。

第二天,庄子的一个弟子问道:“老师,我真的被弄糊涂了。昨日山林中那棵大树因为不成材、没有用,而没有遭到砍伐,因而能享尽天年;可是那只鹅却因为不会鸣叫、不成材而被宰杀了。那么,究竟是要有用呢,还是要没有用呢?要成材呢,还是要不成材呢?请先生教我。”

庄子听后,看了看弟子,笑了笑说:“要是我,就处在‘材’与‘不材’之间啊!”接着庄子分析了一番,讲了他的主张,强调了要顺其自然。只有顺其自然,才能免于劳累与忧患。

“天年”这个词由此产生。它指自然的寿命,现在一般是指人的寿命。如:尽其天年,安养天年等。见于《庄子·山木》。

喷 饭

宋代的苏轼,字东坡,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散文写得好,诗词很有名,书法和绘画也很不错,确实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

与他同时代的还有一位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他为了画得传神,曾多次到竹林中去细心观察,观察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竹子的各种姿态,所以他画出的竹子千姿百态,十分逼真。人们评论文与可画竹时,常说他胸有成竹,意思是他的胸中早就有现成的、完整的竹子了。

苏东坡与文与可两人的爱好相同,所以常常来往,谈论文学书画,交谊很深。

有一次,文与可将他画的筼(yún)筜(dāng)谷中所产的大竹,赠给正在当太守的苏东坡,苏东坡十分欣赏。他反复观看,觉得所画之竹很不寻常。那画面上仅仅几尺长的竹茎,欣赏起来却有万尺长的气势,确实令人赞赏。苏东坡看着友人的作品,不禁心中涌动起诗潮,他提起笔来写出了诗句:“料得清贫谗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大意是:你是考虑我这太守生活清贫吧,故意用竹笋来引起我的食欲,原来那渭水的千亩竹林都装在你的胸中了!他把这诗句抄了下来,又写了一封短信,派人送给了文与可。

文与可这时正带着夫人在筼筜山谷中游玩,天将暮时,他们正就地取材,在竹林中挖掘鲜笋野餐。当他们正在进餐时,来人呈上了苏东坡的书信。文与可一边嚼饭,一边拆开书信。当他看到那两句诗时,忍不住笑了起来,笑得把口中的饭都喷出来了。

由这件事产生了“喷饭”这个词。“喷”音pēn。“喷饭”的意思是吃饭时突然发笑,把嘴里的饭都喷出来了。常用来形容那令人发笑的场面。如:令人喷饭。见于宋朝苏轼《筼筜谷偃竹记》。

请 缨

汉武帝时候,山东济南有个青年人叫终军。他年纪虽轻,却很有志向,很有才能。刚刚十八岁,就被朝廷任命为博士弟子。没多久,又被提升为谏议大夫。一个年轻人,竟能担任这么高的官职,是很难得的,因而一时间被传为佳话。

有一年,汉朝打算与南越搞好关系,准备派人出使南越。这南越又称南粤(yuè),实际上是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当时朝廷想派使臣去劝说南越王归顺汉朝,汉朝将给予南越以诸侯国的地位。

终军得知这消息后,非常激动,主动要求出使南越。他启奏皇帝说:“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jī)南越王而致阙(què)下。”他说的是,我请求出使南越,我愿拿一根长绳子把南越王捆起来送到您的面前。皇帝肯定了他的主动态度,答应了他的要求。

不久,终军到了南越。他向南越王介绍了汉朝的强大,汉朝对南越的友好政策,并从利和弊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终于说服了南越王,南越王答应举国归附汉朝。

南越归附汉朝的消息传到朝廷,皇帝自然非常高兴,然而,想不到的是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就在终军即将返国的时候,南越国内发生了政变。南越的丞相吕嘉不愿归附汉朝,杀死了南越王,另立新王,并且杀害了汉朝派来的使者。可惜刚刚20出头的终军也被吕嘉杀害了。

终军虽然被害了,但他那爱国的精神、主动请求出使南越的做法一直被传为美谈。

终军所说的“愿受长缨”的话流传下来,形成词语“请缨”。“请缨”中的“请”是请求,“缨”是长缨,即绳子、带子,比喻克敌制胜的武器。“请缨”的本义指请求给予缚住敌人的长绳子,后来引申为请求给予任务,特别是请求从军、报国的任务,有褒扬的色彩。如:为国请缨,主动请缨等。见于《汉书·终军传》。

羁 绊

班彪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历史学家,平日很重视收集史料工作,他同时还注意收集一些遗闻轶事。他考虑到司马迁的《史记》只写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以后没有正式的历史记载,于是就续写后传65篇。这为后来他的儿子班固写成《汉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班彪有个堂兄叫班嗣(sì),两人从小就在一起求学,在学问上常常一起切磋。他们虽然学的主要是儒学,但也十分喜欢老子、庄子的学说,两人常在一起讨论。并且家里的藏书很多,一些学者常常来拜访他们。

当时有位学者叫桓谭,这人的学问渊博,几乎读遍了五经,而且还懂音乐,善于鼓琴。他听说班嗣家里有很多藏书之后,就特地向班嗣借书。没料到,班嗣就是不借。班嗣给桓谭写了封信说:“庄子主张顺其自然,保持清白,不追求名利,不被世俗所俘虏。现在你已用仁谊将自己束缚,用名声将自己紧锁(原文是‘今吾子已贯仁谊之羁绊,系名声之缰锁’)。你既然信仰周公、孔子之道,走颜渊等人的道路;既然对他们的学说恋恋不舍,那么又何必再用老子、庄子的理论来装饰炫耀自己呢?”言下之意是,不必看老庄之书了。实际上是对桓谭借书的拒绝。

“羁绊”一词就是在这封信中出现的。“羁”音jī,是马的笼头;“绊”音bàn,是绊索。“羁绊”本是控制马的两种工具,组成词后,表示束缚或者被缠住了不能脱身,是书面语言。这词的意义,今天和古代没什么变化。如:挣脱羁绊,冲破习惯势力的羁绊等。见于《汉书·叙传上》。

捧 腹

汉武帝的时候,皇帝迷信鬼神,一些重大的事情都要靠占卜来决定。这样,占卜之风盛行,长安的街上出现了卜市。有个叫司马季主的人就在长安的东市,以占卜为业。有一天,天正下雨,雨过天晴之后,街上的行人不多,司马季主也正闲着,身旁有三个弟子陪他坐着。他们正在一起议论天地的形成、日月的运行、阴阳吉凶的缘由等等,谈论得十分热烈。

这时有两位官员正在东市闲逛:一位是中大夫宋忠,一位是博士贾谊。他们走着,走着,到了司马季主那儿,很有礼貌地拜见了司马季主。司马季主见两位风度翩翩,很像有智慧的人,于是很客气地请他们入座。待客人坐定后,他们又继续前边的话题。司马季主就天地、日月、阴阳、祸福等议论了一番,讲的是头头是道,句句有理。

宋忠、贾谊在一旁认真地听着,被这一番宏大的议论所吸引,他们对司马季主的学问十分惊奇。他们没想到一个占卜的人竟有如此广博高深的知识。他们情不自禁地整理了一下冠带,很严肃也很恭敬地问道:“我们见了先生仪容,听了先生长篇宏论,觉得先生是当今罕见的人才。不知先生为何竟屈居于这么低下的地位,从事占卜这类事情呢?”

司马季主听完后,双手捧着腹部大笑起来。他说:“我看你们好像很有学问,怎么会问得这样浅薄,说得这么粗俗呢?”

宋忠与贾谊对占卜为什么是下贱的事情解释了一番。

司马季主作了长篇的批驳,他将占卜的人与当时做官的人进行了细致的比较,论证了占卜者的贤德,揭露了仕宦者的卑污。

一番议论使宋忠、贾谊无言以对,他们只好告辞,无精打采地上了车,贾谊更是低着头,俯在了车前的横木上,若有所失地离开了长安东市。

“捧腹”这个词就是从这段故事中产生的,“捧”是手捧,“腹”是腹部,“捧腹”就是双手捧着肚子,形容大笑的神态,也常常引申为大笑。如:捧腹大笑,令人捧腹等。见于《史记·日者列传》。

piánpián,是形容一个人肥胖的意思,常常与“大腹”连在一起。如:便便大腹,大腹便便等。见于《后汉书·边韶传》。

护 短

有一次孔子外出,走在路上时,天气突然发生变化,原先晴朗的天空,在一阵风之后,聚集起了乌云,很快雨就下了起来。在毫无雨具的情况下,一位跟随着孔子的弟子说:“先生,子夏的家离这儿不太远,咱们先去他那儿借把雨伞再走吧!”孔子连忙摆了摆手说:“不,不,别去找他了。”

看着弟子不理解的神情,孔子解释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与人交朋友就应该尽量发挥人家的长处,而避开人家的短处,这样朋友才能长久。子夏是比较吝惜财物的,这正是他的短处。我们去向他借东西,不正是没有避开他的短处吗?”

后来,到了晋朝,有一位叫嵇康的文人在给朋友写信时,就提起孔子不向子夏借伞的事。他信中写道:“仲尼(即孔子)不假盖(借伞)于子夏,护其短也!”这话的意思是,孔子不向子夏借伞是维护、原谅他的短处啊!

嵇康说的“护其短也”后来经过缩略,就成了“护短”这个词。“护”就是维护、保护,“短”就是短处、缺点。“护短”就是维护自己或自己这方面人的短处。引申为不说自己或自己人的过失或缺点。如:对孩子的错误要教育,要批评,切不要护短。见于《孔子家语》和《文选》。

墨 守

战国时期,鲁国的巧匠公输盘帮助楚国制成了一种攻城时登城用的器具——云梯。这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工具。因此,楚王非常高兴,准备用它来攻打宋国。

当时极力反对战争的一位学者叫墨翟(dí),他听到消息以后,决定要阻止这场战争。他急匆匆地从鲁国出发,走了十天十夜,赶到了楚国的都城,见到了公输盘。

公输盘直率地问道:“先生来此,有何见教呢?”

墨翟很诚恳地说:“北方有人侮辱了我,我想借阁下的力量去杀死他。”

公输盘连连摆手说:“不行,不行!我是不随便杀人的呀!”

接着这句话,墨翟讲了一番道理,说宋国无罪,楚国却要去攻打它,不杀个别的人,而杀众多的人,这不也不合道理吗?

墨翟的一番话使公输盘无法反驳,只得说:“没办法啦,因为这事已经和楚王商议好了,没法再改变了!”

墨翟只好去拜见楚王。

楚王也相信云梯,不听墨翟劝阻,决定跟他们较量一下,让他们看看自己的实力究竟如何。

当着楚王的面,墨翟和公输盘分别作为守与攻的两方较量起来。墨翟解下了腰带在桌上围起来做城墙,并用小木片做器械进行防守。公输盘一连进攻了九次,用尽了攻城的方法,但都被墨翟一一顶住了。公输盘进攻的办法用尽,而墨翟守城的能力还有余,公输盘感到非常沮丧。

在这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公输盘笑了笑说:“我知道打败你的办法,只是不说罢了。”

墨翟也笑了笑说:“我也知道你打败我的方法,我也不说而已。”

楚王沉不住气了,他好奇地问道:“你们究竟是什么方法呀?”

墨翟回答说:“公输盘先生的意思不过是杀了我,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城,他就可以胜利。不过,我要说明,我的弟子300多人已拿着守城的器械在宋国等着你们。即使公输盘先生杀死了我,也不能杀尽所有守城的人呀!”

楚王一听,宋国早有准备,于是下令取消了这次进攻。

由于墨翟善于守城,所以后来人们把牢固防守称为“墨翟之守”,经过简化成了“墨守”这个词。但这个词的意思现在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专指守城,而往往是指守旧。现在它一般不单独使用,往往与其他的词构成词组来使用。如:墨守成规、墨守旧章等。它们的意思都是表示思想保守,死死守住现成的老规矩而不求改进,含有明显的贬义。见于《墨子·公输》。

脉 脉
东方朔是汉武帝时的一位知名人士,对“待诏公车”的官职很不满足,想办法让皇帝重视自己。

有一次,他制造谎言欺骗了一批个子极矮小的养马人。他对他们说:“不好了,你们的灾祸快要降临了!”这批养马人实际上是一些侏儒,他们听到后,极为惊慌。

东方朔见自己的谎言很有效果,又装出同情的样子替他们出主意说:“你们要想活命,有个办法可以试一试!皇上不久要经过这里,你们要拦住皇帝,叩头请罪,请求赦免!”

一段时间后,皇帝真的经过这里,侏儒们拦在路上磕头哭泣,个个哭得十分悲伤。皇上只好停住车马,查问原因。

东方朔被找来了,皇帝责问道:“你为什么造谣生事,恐吓这些侏儒呢?”

东方朔非常镇静地回答说:“请原谅我,我要照直说。即使是处死我,也要照直说。这些侏儒身长仅3尺多点,也拿1袋子小米,也领240元薪俸;我东方朔身高9尺有余,也是拿一袋子小米,领240元薪俸。侏儒吃这些粮食,饱得要死;而我这大汉子,却饿得要命。我的话若有道理,就请皇上区别对待;若讲得不对,那就作罢。总之希望不要不加区别地浪费长安的粮食啊!”

汉武帝大笑起来,于是给了东方朔一个“待诏金马门”的官职。

又有一次,汉武帝让一些擅长占卜、搞阴阳五行的术数家做一种叫“射覆”的游戏。这种游戏是将一种东西放在下边,上边覆盖着一种容器,然后让人来猜,猜中者有奖。当时将一个敞口的容器“盂”反扣住一只守宫(即壁虎),让这些人来猜,结果术数家们猜来猜去,谁也没有猜中。

东方朔也在场,他主动请求说:“我曾学过《易经》,懂得术数,请让我猜猜吧!”汉武帝点头同意了。

东方朔思考了一会儿,当众回答说:“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跂跂(qíqí)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xīyì)。”这话的意思是说:我以为这东西是龙吧又没有角,是蛇吧又有角,从它爬行和凝视的样子以及善于攀缘的情况看,不是壁虎就是蜥蜴啊!

东方朔确实猜中了,大家欢呼起来,汉武帝也很高兴,当即奖赏他十匹绢帛。

东方朔射覆时所说的“脉脉”,它的本义是指看人看物时那凝神注视的样子。后来引申为默默地用眼注视,用眼神传情达意。如脉脉含情。要注意“脉”是多音字,一般读mài,如脉搏,而“脉脉”这词应读为mòmò。见于《汉书·东方朔传》。

便 便

边韶,字孝先,是东汉时期人。他文思敏捷,善于口才,以研究经学而著名。他很胖,为人豁达、幽默,不拘小节,常使人见而发笑。

有一次,边韶在讲授经书之后,感到有些疲劳,不知不觉靠在椅背上睡着了,而且还发出了鼾声。大白天,当着学生睡大觉,自然是不雅的事情。一些学生看着他那睡态以及那肥大的肚子,捂住嘴直发笑,有的学生还编了几句顺口溜来开玩笑。

几个学生不断地念着那几句顺口溜:“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一边念,一边小声在笑。

尽管声音不大,但还是惊醒了边孝先。他听到顺口溜后并没有生气,也没有马上睁开眼。他略一思索,也随口唱出了一首很短的歌谣来:“边为姓,孝为先。腹便便,五经笥(sì,盛物的方形竹器)。但欲眠,思往事。寐(mèi)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

学生一听,老师竟未睡着,都吓了一跳。而老师所唱歌谣最后两句委婉地批评了学生。笑声顿时就停止了,大家赶忙正襟而坐。一些学生听到这歌谣后,心中也感到了惭愧。

这师生歌谣中所说的“便便”音piánpián,是形容一个人肥胖的意思,常常与“大腹”连在一起。如:便便大腹,大腹便便等。见于《后汉书·边韶传》。

解手
关于“解手”一词的由来,民间也有传说,在明朝初期对江西、山东等地的强制移民过程中,官方都将两个人的手反绑在一起,遇内急上厕所时才将手解开,因此后来江西人的土话都将上厕所叫“解手”(方言念为"改朽")。

F. 词语故事的来源

孩提
孩提: 2~3岁的儿童。幼儿时期. 孩提之童。——《孟子·尽心》 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老子》:“如婴儿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携”等为其衍生词。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 《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 提,是指可以小儿可以提抱,指其小。——山外一水 补注 【原文】:一字师 郑谷①在袁州,齐己②因携所为诗往谒焉③。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④,不觉兼⑤三衣⑥叩地膜拜⑦。自是⑧士林⑨以谷为齐已“一字之师”。(选自《五代史补》〕[2] 【注释】: ①郑谷:唐朝诗人。 ②齐己:唐朝和尚,善诗。 ③谒:拜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焉:代郑谷。 ④矍(jué)然::吃惊注视的样子,含有敬佩的意思。 ⑤兼:提起,撩起。 ⑥三衣:和尚的大衣、上衣、内衣合称三衣,指衣服。 ⑦膜拜:举手加额,长跪而拜,表示及其恭敬的行礼方式。 ⑧自是:从此。 ⑨士林:旧时称读书人叫学士;士林,即指众多读书人。 【译文】:郑谷住在袁州,齐己于是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作中有一首《早梅》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装,举双手长跪而拜。从此,文人间把郑谷看作齐已的一字之师。 【启示】:我们在写作中要注意精心推敲字句,能让句子更加生动传神。另外,要想齐己一样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 东道主【出处及详解】详见词条烛之武退秦师,本处仅简单介绍。 【出处全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相关解释】 春秋早期,晋国发生内讧,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难流亡各国。公元前637年,重耳途经郑国受辱。后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于是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以报复当年的无礼之举。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九月十三日,晋文公和秦穆公的联军包围了郑国国都,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郑文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向老臣烛之武请教,设法解围。当夜,烛之武乘着天黑叫人用粗绳子把他从城头上吊下去,私下会见秦穆公。 晋国和秦国是两个大国,他们之间本不和谐,常常明争暗斗。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他们的矛盾,对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在这里烛之武一方面陈述了秦帮晋攻打赵国的害处,揭露了晋国几代国君的贪婪本性和背信弃义,一方面说明了保留郑国的好处,郑国在东面不仅可以遏制住晋国的发展,使晋不能成为最大强国,无法与秦抗衡,还可以成为秦国向东来的东道主,向秦国出使的官员提供方便,所以秦穆公很高兴,单方面与郑国订立了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率军回国,晋文公无奈,也只得退兵了。 墨守
【词语】:墨守 【注音】:mò shǒu 【释义】:战国时墨子善于防守,因称善于守的人为墨守。后指固执拘泥,不会变通:墨守成规。 【造句】:一味的墨守成规,是不可能有创新的。 【出自】:《资治通鉴》啊 详细解释 1. 战国 时, 墨翟 善于守城。后因称善于防守为 墨翟 之守,简称“墨守”。 《战国策·齐策六》:“今公又以弊 聊 之民,距全 齐 之兵,朞年不解,是 墨翟 之守也。” 宋 苏轼 《次韵张甥棠美述志》:“云梯雨矢集无方,我已中灰同墨守。” 罗惇曧 《文学源流·周秦诸子总论》:“ 公输 善攻, 墨翟 善守,故谓善守者为‘墨守’。” 2. 谓固执保守,不思进取。 清 黄宗羲 《钱退山诗文序》:“如 钟嵘 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清 朱焘 《北窗呓语》:“然 戈氏 墨守韵学,未免为法所拘。” 鲁迅 《二心集·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版本》:“我以为考证固不可荒唐,而亦不宜墨守,世间许多事,只消常识,便得了然。”参见“ 墨守成规 ”。 莫须有出处 《宋史·岳飞传》:“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释义:端倪(本意):推测事物的始末。 1.头绪;迹象。[general shape;clue;inkling]∶ 《庄子·大宗师》:“反覆终始,不知端倪。” 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解部》“倪”:“《庄子·大宗师》‘不知端倪’,按专者,草之微始;儿者,人之微始也。”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三折:“这公事深藏着暧昧,好教我左猜右忖没端倪。” 清 赵翼 《岣嵝碑歌》:“ 昌黎 亲到猿猱窟,千搜万索无端倪。” 2.窥测;捉摸。 唐 韩愈 《送高闲上人序》:“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於书,故 旭 ( 张旭 )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明 方孝孺 《题王右军<游目帖>》:“今观此帖,寓森严於纵逸,蓄圆劲於蹈动,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 郭沫若 《游里加湖》:“十时顷下山,车行甚急,风景尤觉奇幻,不可端倪。” 3.边际。[boundary;bound 《文选·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 李周翰 注:“端倪,犹涯际也。” 唐 岑参 《西亭子送李司马》诗:“坐来一望无端倪,红花绿柳莺乱啼。” 宋 王安石 《和农具诗·牧笛》:“绿草无端倪,牛羊在平地。” 清 陆师 《杂感》诗:“夜长不成寐,忧来无端倪。”

G. 描写二字故事的词语

春天:春风 春意 暖春

H. 出自故事的词语

出自故事的词语:来

首先理解题意自是指有哪些词语

是由于故事出来的,那这个话

就有很多了,想要全部收集出

来就很麻烦,那可以举例来说

明一下

  1.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2.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3.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4.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5.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I. 故事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是什么意思

故事是一个多义词。
1、旧事,以往的事情。
《史记·太史公自序》:“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
2、旧业,原来的职业。
《商君书·垦令》:“知农不离其故事,则草必垦矣。”
2、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
《汉书·刘向传》:“宣帝循武帝故事,招名儒俊材置左右。” 宋 胡铨 《戊午上高宗封事》:“桧乃厉声曰:‘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清钱谦益《南征吟小引》:“上方临遣授钺,如晋公故事,伯应(袁可立子)其将有雄篇丽句继退之而作乎,余将泚笔以和焉!”
3、典故。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自《西昆集》出,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而先生老辈患其多用故事,至於语僻难晓。”
4、花样。
《红楼梦》第六一回:“吃腻了肠子,天天又閙起故事来了。”

J. 源自历史故事的词语是霸王别姬这样的词语我还知道两个是哪两个

还有很多这样的词语,如:负荆请罪、四面楚歌、破釜沉舟等。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