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湘江河的故事

湘江河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0-12-15 18:45:08

❶ 了解长征血站湘江,四渡赤水的精神讲一个红军长征的小故事

1、长征精神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

2、长征故事
横刀立马与彭大将军的故事

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蒋派大军追至。彭指挥红军歼灭敌军一个骑兵团,取得了红
军到达陕北后第一场胜仗。为此,毛特作诗赠予彭。
诗曰:
六言诗·给彭*怀同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彭**受到诗后,将诗末两句“唯我彭大将军”改为“惟我英勇红军”,并把原诗还给毛。
有功而不受荣誉,表现了彭大将军的高风亮节。

半床棉被
红军长征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时候,3名红军女战士借宿农民徐解秀家,因为家里穷,当时床上只铺了稻草和破棉絮,晚上,三名女红军就和徐解秀盖一条行军被,睡一张床,徐解秀的丈夫就睡在门口的草垛上。白天,红军战士们和徐解秀一起干活,讲进步道理,还帮她带孩子,徐解秀帮红军战士煮饭。红军要开拔了,看到徐解秀家连一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一名女红军用剪刀将这床被子剪开,将半床被子留给了徐解秀。这就是红军战士和老百姓的鱼水情深,生死与共。

❷ 列举两个关于湘江的历史人物

唐太宗、孙权。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湘江流域属南荆州,一度长沙、桂阳二郡属孙吴,武陵、零陵二郡归刘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取荆州,武陵、零陵二郡亦转归于吴。至此,湘江流域乃至湖南全境均为孙吴所有。孙吴在湖南境内共置八郡,其中湘江流域所设长沙、衡阳、衡东、零陵、桂阳五郡。
唐宋时期。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依山河形势将天下分为十道,湘江流域位于江南西道之境,包括潭州长沙郡、衡州衡阳郡、岳州巴陵郡、郴州桂阳郡、永州零陵郡及道州江华郡。广德二年(764年),置湖南观察使,驻衡州,“湖南”之名由此始,仍辖潭、衡、邵、永、道5州,湘江流域为其所辖。宋初,地方行政管理沿袭唐制,仍实行道、州郡、县三级制,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湘江流域隶属于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其中潭、衡、永、郴、道隶荆湖南路,岳州隶荆湖北路。
湘江,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湘江,其源头有4种说法:一是传统的正源(俗称东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白石乡的石梯,河源为海洋河,北流至兴安县分水塘与灵渠汇合称湘江;二是南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乡龙门界;三是广西兴安县南部白石乡境内海洋山脉的近峰岭,河源称上桂河(白石河),往东流至西波江口称湘江;四是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紫良瑶族乡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狗岭,河源为潇水,在永州市的萍岛汇合广西来水称湘江。学界较流行的说法是白石河源。流经湖南省永州市、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长沙市,至岳阳市的湘阴县注入长江水系的洞庭湖。如海洋河为源,湘江干流全长844公里, 流域面积94660平方公里

❸ 湘江战役简介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以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6万余人,开始长征。红24师和10多个独立团等共1.6万余人,在项英、陈毅等领导下,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0月17日,中央红军南渡贡水。21日晚,中革军委以红1方面军团为左路前卫,红3军团为右路前卫,红9军团掩护左翼,红8军团掩护右翼,中央和军委机关及直属部队编成的2个纵队居中,红5军团担任后卫,开始抢渡信丰河,于25日全部渡河,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但在随后的行军中,由于部队、机关人员众多,携带了大量笨重的物质器材沿山路行进,拥挤不堪,行动缓慢。直到11月8日,才在汝城以南的天马山至城口间通过第二道封锁线。15日在良田至宜章间通过了第三道封锁线,进至临武、蓝山、嘉禾地区。这种大搬家式的转移和甬道式的行军队形,增加了部队的疲劳和减员,削弱了红军的战斗力。
蒋介石欲围歼我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于11月22日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西路军和薛岳、周浑元两部共16个师77个团进行“追剿”;令粤军陈济堂部进至粤、湘、桂边进行截击;令桂军白崇禧以5个师控制灌阳、兴安、全洲至黄沙河一线,扼要堵截。
11月19日,何键将“追剿军”分为5路:第一路司令刘建绪,率4个师由湘赣边向全洲以北黄沙河地域集结,筑堡堵截;第二路司令薛岳,率4个师又1个支队由茶陵、衡阳进至零陵地区结集;第三路司令周浑元,率4个师由资兴、郴县向道县方向追击;第四路司令李云杰,率2个师与第三路配合,由桂阳向宁远方向追击;第五路司令李韫珩,率1个师协同粤军和桂军,由郴县、桂阳向江华方向追击。
11月18日,中央红军分两路继续西进,右路22日袭占道县,左路24日占领江华,随后全军在道县至江华间渡过沱水,一部兵力西出永明(今江永)。白崇禧害怕我军攻取桂林,遂令其主力由全洲、兴安一线南下龙虎关、恭城一带,以阻止我军西进,并防止乘机进入广西。这样,全洲、兴安一线敌兵力比较空虚。
11月25日,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分4个纵队,从兴安、全洲之间抢渡湘江,突破敌第四道封锁线,前出到湘桂边境的西延山区。此时,何键也令其第一路2个师由东安进至全洲、咸水一线;第二路一部进至零陵、黄沙河一线;第三路由宁远尾追红军;第四、第五路由宁远向东安集结。
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第2、第4师个一部顺利渡过湘江,并控制了界首至脚山铺之间地域。这时,后续部队因道路狭窄,辎重过多,未及时赶到渡口。次日,敌“追剿军”第一路由全洲向脚山铺地区的红军第2师发起进攻,敌桂军主力由龙虎关、恭城一带向兴安、灌阳以北进击。接着,2路敌军在飞机支援下,向湘江两岸红军阵地发起全面进攻,企图夺回渡河点,围歼红军于湘江两岸。
红军指战员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经新圩、古岭头、界首、脚山铺、咸水等战斗,阻击了数十倍于红军的优势之敌,掩护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直属机关于12月1日渡过了湘江,进至西延地区。但红5军团第34师、红3军团第18团被敌阻于湘江东岸,虽经英勇战斗,予敌以重大杀伤,但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大部壮烈牺牲,师长被俘,后遭杀害。其他各部也遭到惨重伤亡。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从长征开始时的8万6千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这是当时中央领导人执行逃跑主义的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巨大损失。
1934年11月中旬,突围的中央红军跨越敌军的三道封锁线,25日抢渡湘江。12月1日,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红军虽然突破了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❹ 请问笠翁对韵的三江中,究竟是积湘江还是湡江为什么

是“泪弹斑竹,舜妃遗憾积湘江”。
理由:此句引用的典故是舜妃(即娥版皇、女英)的故事权。娥皇、女英是帝尧的两个女儿,舜的两个妃子,舜死于苍梧(又称九嶷山,在今湖南省的宁远县)。舜死后,娥皇、女英痛哭舜帝,泪水滴在竹叶上,留下斑痕,即为斑竹,又称湘妃竹。相传二妃没于湘水,遂为湘水之神,所以又称湘妃。自然与湘江结下不解之缘,
湡:古水名,在今河北省境内,与舜妃泪弹斑竹的地点毫无瓜葛,所以不可能是湡江。

❺ 红军长征的故事除渡过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还有什么事

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❻ 历史上有关湘水女神的故事

秦始皇统一六国称帝之后,为了“示疆威,服海内”,公元220年,秦始皇第一次巡视全国。途径彭城的时候,听闻象征着周朝天子权利的周鼎沉没于泗水之中,周朝持续八百年,秦始皇也想得到这件国宝,使得秦代周更合乎天意,于是派遣上千人潜入水中寻找,结果一无所获。

秦始皇正恼怒刚才差点落水,惊魂未定,此时又听闻什么湘水女神,更是恼怒,一个小小的神就与自己作对。于是派遣三千刑徒把湘山的树木全部砍光,使湘山成为一座秃山。秦始皇出了一口气,以为战胜了湘水女神。之后秦始皇没有了巡游心情,便从南郡经过武关回到了咸阳。

(6)湘江河的故事扩展阅读:

一般认为,湘夫人是湘水女性之神,与湘水男性之神湘君是配偶神。湘水是楚国境内的最大河流。湘君、湘夫人这对神祗反映了原始初民崇拜自然神灵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神人恋爱”的构想。楚国民间文艺,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氛,祭坛实际上就是“剧坛”或“文坛”。

以《湘君》和《湘夫人》为例:人们在祭湘君时,以女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君;祭湘夫人时,以男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夫人,各致以爱慕之深情。

他们借神为对象,寄托人间纯朴真挚的爱情;同时也反映楚国人民与自然界的和谐。因为纵灌南楚的湘水与楚国人民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楚人对湘水寄予深切的爱,把湘水视为爱之河,幸福之河,进而把湘水的描写人格化。

❼ 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激战腊子口的故事和想法。

1,看看路线图
2,毛泽东和蒋介石斗智
3,战争中的气数
4,参考毛泽东选集
5,看看崔永元的重走长征路

❽ 帮帮忙 谁知道长征故事(从端金到湘江的)!!!

http://www.why.com.cn/epublish/other/node6436/userobject7ai59730.html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从于都以南地区突围,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10月中旬蒋介石在华北视察,突接“南昌行营”情报,得知中央红军主力有突围模样,乃匆匆赶回南昌,判断红军行动方向。蒋介石从东路军蒋鼎文部所获材料中判明:中央红军不是战术机动,而是战略转移;不是南下,而是西进。于是拟定了追堵长征红军的初步计划要旨。

10月21日至23日中央红军自21日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向敌军第一道封锁线发起总攻,实施突围,迅速占领了王母渡、韩坊、古陂、新田等地,23日突破了广东军阀陈济棠部扼守的信丰至安远间的第一道封锁线,自南康、大庚间横渡漳水。

10月24日红六军团在甘溪战斗失利后,一部进入荒无人烟的大山野林之中,经过艰苦转战,打破湘、桂、黔敌军二十四个团的围追堵截,于是日在黔东北印江的木黄和松桃的石梁与贺龙、关向应、夏曦领导的红三军胜利会师。

10月26日红六军团和红三军会师后,于是日在川黔交界的四川酉阳县南腰界举行两军会师大会。

经中央军委批准,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中央决定两军合成一个战略单位,成立总指挥部,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统一指挥两军的军事行动。

10月28日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和开辟新的根据地,红二、六军团从南腰界出发,挺进湖南,开展湘西攻势。

10月间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从福州地区移帅北上后,先后攻占罗元、庆元、常山等地,但遭到优势敌军的围攻,被迫转入闽浙赣边根据地,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两军会台后,11月4日,中央军委指示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红七军团编为第十九师,红十军和地方武装编为第

二十师、第二十一师。全军近万人,继续担任抗日先遣队的任务,分两路北上。红十军团以刘畴西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治委员,粟裕任参谋长,刘英任政治部主任。以后又成立以方志敏为主席的军政委员会,领导红十军团的行动。

11月1日至8日中央红军占领汝城以东的连珠岩、土桥、东冈岭、苏仙镇等地,进到汝城、城口、沙田一线,突破了由湖南军阀何键部防守的第二道封锁线(广东仁化至湖南汝城间),沿赣粤湘边向湖南前进。

11月13日蒋介石鉴于中央红军西进甚急,深恐中央红军渡过湘江,进至桂、黔边境,是日“南昌行营”发布“追剿计划”,以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所有原西路军各部长及北路军蒋系“中央军”薛岳部及周浑元部,均归指挥。同时又电令贵州军阀王家烈,广西军阀白崇禧各派得力部队分至湘黔、

湘桂边境堵击,妄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

11月25日至30日中央红军在全州以南湘江东岸与敌浴血奋战。27日,红军先头红二师、红四师各一部于兴安、全州之间,渡过湘江,并控制了界首至觉山铺之间的渡河点。湘桂两省敌军分路向红军猛扑,妄图夺回渡河点,阻止红军渡河西进。尾追敌军也与红军后卫部队展开激战。29日,红三军团渡过湘江,于界首阻击敌人,掩护中央纵队渡江。30日,中央纵队渡过湘江。经红军英勇奋战,突破了湘桂敌军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但红军减员至三万多人。

❾ 湖南有什么传说故事和风俗习惯

一、故事:苏仙传说

“苏仙传说”是历史悠久的地方民间传说故事。苏仙,名耽,桂阳人。苏耽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年瘟疫流行,他与母亲用桔叶、根、井水配马岭山桃石熬制汤剂,救治了病人。后随道士出游,民间传说他已跨鹤成仙。

2014年11月11日,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申报的苏仙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风俗习惯:

1、湖南方言

湖南方言,包括湘方言、西南官话、赣方言、客家方言,另外,还有湘南土话、乡话这一些尚未确定归属的方言。湖南是一个方言复杂的地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许多人既能说本民族语言,又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

2、湖南戏曲

湖南省现有地方戏曲19种,艺术表演团体近100个,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湖南花鼓戏。花鼓戏《老表轶事》入选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实现了在国家级精品剧目评选零的突破。大型山水实景节目《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成功上演。

3、湖南小吃

长沙火宫殿臭豆腐,口味虾,水煮鱼头,鸭脖子,唆螺、鱼头豆腐、豆腐干、津市牛肉粉、耒阳坛子菜、荷叶包饭、腊鱼、腊肉、腊肠、剁辣椒、三角干子、龙脂猪血、岳阳烧烤、浏阳蒸菜。

(9)湘江河的故事扩展阅读:

湖南的一些风景名胜:

1、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西北部,东经110°20'30"~110°41'15"、北纬29°16'25"~29°24'25"之间。由张家界市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慈利县的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和桑植县的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组合而成,后又发现了杨家界新景区。方圆369平方公里,奇山异峰3000多座,其中海拔在千米以上的有243座。

2、韶山风景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著名革命纪念地,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韶山位于湖南省湘潭县境内,距长沙市108千米,是长株潭城市群中一颗美丽的明珠,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故乡,也是他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劳动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❿ 我想要个关于湘江的详细介绍,包括传说,历史故事等等

对于湘西,我知道的就是多山……听说过的就是湘西剿匪记,而我感兴趣的是“蛊”和&“赶尸”。
嗯,湘西对于我来说,最出名的就是赶尸了。
相貌丑胆子大——骇人的湘西“赶尸”揭秘
关于“赶尸”,《清稗类钞.方伎类.送尸术》说:“西人之催眠术,能催生人,而不能催死人;能催数小时之久,而不能催至数月之久。而黔、湘间有‘送尸术’,则以死尸而由人作法,进止听命,可历数月。”
又:“人死百里之外,傩巫可行巫术将尸体一路驱赶回家乡安葬,其尸不腐不臭,能僵直跳跃前进,惟不知转弯过沟,遇转弯过沟处,傩巫必焚纸作法,教僵尸转弯或逾越。”(林河《傩史》)
此种蛊术据说出现于清中期,作用是把客死四川的湘籍移民的尸体走水路运送回乡。行至三峡一段,风险极高,唯有上山,但那几百公里的山路极不便利于交通工具,遂有纯人力之赶尸兴焉。
死尸怎么会听话地被活人赶着走,据知情者揭发,赶尸利用的是尸体大关节上的残存弹性,“如髋关节,在外力作用下,(死后)还是能有小幅(20度)活动的,这就是Dead man walking的物理条件之一。”又,“把两个尸体,排好队,伸直前臂与地面平行,然后用细长竹竿顺着手臂以绳索固定,使两尸连成一个立体架子,不会翻倒(这就是为什么要两个死人的原因)。这时候如果拿一个绳子连在第一具尸体上,然后在另一头用手轻微用力一拉,尸体在外力作用下,就像提线木偶一样歪歪斜斜的直立行走起来。事实上这样还不如叫‘拖’来得明白。故每次赶尸,必须有两具以上的尸体(沈按:对于专业赶尸人来说,有一句成语似应改作“好尸成双”),不然就不叫赶,叫‘背’,找一个胆大的把死人背回去就得了。从川边到湘西,地理条件是向下倾斜的,走的一般都是向下的斜坡,势能转化为动能,尸体架子就能走得方便些,而这些小路,都是赶尸人精心选择的,上坡极少,真就是有了拖不过的上坡,也说不得只好一个个背上去了。这就是赶尸的最大奥妙。”
另据报道,1949年曾有两名解放军士兵在四川和湘西交界处持枪喝停赶尸者,经检查,结果发现尸体是真的,但“迷信”之处在于赶尸者乃是把尸体“挂”在身上,再用一件长大黑袍罩上,只凭耳朵听前面另一名赶尸者指挥。如此这般,两名赶尸者轮流替换“挂”尸的工作。转换成当代产品设计及营销术语,大概就是“捆绑”的意思。

下边是湘西蛊——
湘西的“蛊术”和泰国的“降头术”被称为东南亚两大邪术。 湘西的蛊术和湘西的赶尸一样,到现在也没人能指出它的真实情况来。和赶尸不同的是,放蛊几乎在湘西地区都有流传,而赶尸主要流传于湘西沅陵、泸溪、辰奚、叙浦四县。
蛊在湘西地区俗称“草鬼”,相传它寄只附于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谓有蛊的妇女,被称为“草鬼婆”。
所谓的放蛊方式和蛊到底是什么样子,除了代代相传的说法,谁也没有见过,但却根深地固的留在人心。苗族几乎全民族笃信蛊,只是各地轻重不同而已。
在苗族的观念世界,蛊有蛇蛊、蛙蛊、蚂蚁蛊、毛虫蛊、麻雀蛊、乌龟蛊等类。蛊在有蛊的人身上繁衍多了,找不到吃的,就要向有蛊者本人(蛊主)进攻,索取食物,蛊主难受,就将蛊放出去危害他人。
其实这种令人生畏的蛊,并非苗人的专利。蛊术在中国古代江南地区早已广为流传。最初,蛊是指生于器皿中的虫,后来,谷物腐败后所生飞蛾以及其他物体变质而生出的虫也被称为蛊。古人认为蛊具有神秘莫测的性质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蛊,可以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引发疾病。患者如同被鬼魅迷惑,神智昏乱。先秦人提到的蛊虫大多是指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虫。长期的毒蛊迷信又发展出造蛊害人的观念和做法。据学者考证,战国时代中原地区已有人使用和传授造蛊害人的方法。
苗族多处偏僻地区,旧时医学落后,许多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疗。故每遇就诊无效,动辄归咎于蛊。 随着苗族地区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医疗水平的提高,蛊术迷信现在在苗族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小。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