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犹犹豫不决的成语故事视频

犹犹豫不决的成语故事视频

发布时间: 2020-12-16 05:11:26

Ⅰ 结果大雁飞了,讲的是成语故事吗,成语

一定要一心一意才成。但~含贬义;也不可形容人不诚实。原文,通国之善弈者也,则回不得也;不能答写作“义”。 【例句】 (1)他干一行爱一行;一人虽听之,绝对不可以三心二意的道理、宾语,都三心二意三心二意 sān xīn èr yì 【解释】又想这样又想那样。 【出处】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为是其智弗若与。弈秋。常指不安心;而“犹豫不决”不含贬义,惟弈秋之为听;不专心致志。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志:今夫弈之为数。 【近义词】见异思迁,其一人专心致志。使弈秋诲二人弈。” 【结构】联合式,不专一。虽与之俱学、老师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争奈是匪妓:非然也,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用法】用作贬义;是搞不好工作的、朝三暮四 【反义词】一心一意。《学弈》通过弈秋教学生下棋的事;从不~。一般作谓语;可形容人不诚实?曰。 【辨形】意。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弗若之矣,小数也、专心致志 【辨析】~和“犹豫不决”都有“做事拿不定主意不能决定”之意,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2)~,犹豫不定

Ⅱ 很犹豫的成语

犹豫未决yóu yù wèi jué
【解释】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不能做出决断
【出处】《旧唐书·裴寂传》:“高祖将先定京师,议者恐通为后患,犹豫未决。”
【结构】补充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处理问题
【近义词】犹豫不决、犹豫不定
【反义词】当机立断、斩钉截铁
【例句】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四回:“鎔尚犹豫未决,温率军进薄镇州城下,焚去南关。”

犹豫不决yóu yù bù jué
【解释】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出处】《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周书·贺拔胜传》:“今乃顿兵不进,犹豫不决。”
【结构】联合式。
【用法】用来形容人在具体问题上的态度不明朗、不果断。一般用作谓语。
【正音】犹;不能读作“yōu”。
【辨形】犹;不能写作“尤”;决;不能写作“绝”。
【近义词】畏首畏尾、优柔寡断、举棋不定
【反义词】当机立断、斩钉截铁
【例句】面对着激烈的竞争;刚从学校走出来的他犹豫不决;不知该走哪一条路才好。
【英译】unabletomakeupone’smind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秦军围困赵都邯郸,赵孝成王派人向魏安厉王求援。魏将晋鄙屯兵汤阴,派人见平原君要赵孝成王同意秦王称帝,平原君犹豫不决,齐国谋士鲁仲连请平原君告诉魏国使者辛垣衍不要让秦称帝的理由,必须共同抗秦。

犹豫不定yóu yù bù dìng
【解释】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出处】浩然《艳阳天》第12章:“正在他犹豫不定的时候,马连福来了,真是天遂人愿。”
【结构】补充式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拿不定主意
【近义词】犹豫不决、犹疑不定
【反义词】当机立断
【例句】林语堂《国语的将来》:“这种成语很多,如‘犹豫不定’,‘模棱两可’,‘截长补短’,‘不堪回首’,‘趾高气扬’。”
【英译】hang a leg

畏首畏尾wèi shǒu wèi wěi
【解释】畏:怕,惧。前也怕,后也怕。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
【出处】《左传·文公十七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结构】联合式。
【用法】用作贬义。用来形容人做事胆小;顾虑重重。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首;不能读作“sǒu”。
【辨形】畏;不能写作“为”。
【近义词】瞻前顾后、左顾右盼
【反义词】无所畏惧、当机立断
【辨析】“畏首畏尾”和“瞻前顾后”;都有“顾虑重重”的意思。但“畏首畏尾”重在胆小怕事;“瞻前顾后”重在犹豫不定;并可用来形容考虑周密;办事谨慎。
【例句】(1)青年人应当敢于创新;敢于实践;而不应当~;束手束脚。
(2)搞改革就要敢于冲破各种阻力;决不能~。
【英译】beovercautious
【成语故事】晋灵公11年(公元前610年),晋灵公在扈(hù)和一些诸侯会盟。郑穆公想参加这一盛会,主盟人晋灵公却拒绝和郑公相见,原因是晋公认为郑国和楚国勾结,对晋国怀有二心。郑国的大臣子家派信使去晋国,给执政大夫赵盾(赵国国君的先人)捎去一封信,信中说,郑穆公即位以来和晋国一直是友好的,即使面对楚国强大的压力,也从来不敢对晋国三心二意。信中还反驳了晋君对郑国的无理指责,接着用强硬的口气说:"古人有言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怕头怕尾,剩下来的身子还有多少)?又说:鹿死不择音(鹿到临死前顾不上发出好听的鸣声)。小国事奉大国,如果大国以德相待,那它就会像人一样恭顺……"信中接着说:如果大国待之非礼,小国就会像鹿一样铤而走险,哪儿还能顾得上有所选择?贵国的命令没有标准,我们也知道面临灭亡了,只好准备派出敝国的士兵严阵以待。今后,到底该怎么办,就听恁您的命令吧。赵盾看信中言之有理,劝晋灵公收回拒绝郑穆公参加会盟的成命。这段故事产生了“畏首畏尾”和“铤而走险”两个成语。

瞻前顾后zhān qián gù hòu
【解释】瞻:向前看;顾:回头看。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出处】战国楚·屈原《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结构】联合式。
【用法】褒贬两方面都可以用。一般作谓语、状语。
【辨形】瞻;不能写作“檐”或“沾”。
【近义词】左顾右盼
【反义词】一往直前
【辨析】“畏首畏尾”和~;都有“顾虑重重”的意思。但“畏首畏尾”重在胆小怕事;~重在犹豫不定;并可用来形容考虑周密;办事谨慎。
【例句】(1)我们的日子过好了;仍须瞻前顾后;不要把余钱一下子全部用光。
(2)有些事情看准了就马上去做;不要总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英译】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怀才不遇,在官场上屡遭排斥,楚怀王对他的提议置之不理,他内心十分痛苦,他只有通过诗歌来宣泄自己,在《离骚》中他写道:“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士。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左顾右盼zuǒ gù yòu pàn
【解释】顾、盼:看。向左右两边看。形容人骄傲得意的神情。
【出处】晋·左思《咏史》诗:“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结构】联合式。
【用法】形容向左右两边看或洋洋自得的样子。也可形容观望、犹豫;行动不果断。一般作谓语、状语。
【辨形】顾;不能写作“过”。
【近义词】东张西望、瞻前顾后
【反义词】目不转睛、目不斜视
【辨析】左顾右盼与“东张西望”有别:左顾右盼多用在书面语里;“东张西望”多用在口语里。
【例句】怎么过去呢?我站在水流湍急的河岸边;左顾右盼。
【英译】lookwarilyrightandleft

优柔寡断yōu róu guǎ àn
【解释】优柔:犹豫不决;寡:少。指做事犹豫,缺乏决断。
【出处】《韩非子·亡征》:“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
【结构】联合式。
【用法】含贬义。多用来指办事的一贯态度;也指人的性格。一般用作谓语、宾语。
【辨形】优;不能写作“忧”。寡;不能写作“刮”。
【近义词】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反义词】当机立断、斩钉截铁
【辨析】优柔寡断和“犹豫不决”;都含有“拿不定主意”的意思。但优柔寡断多指在处理事情时老是缺乏决断力;可指人的性格;“犹豫不决”多指人一时(在具体事情上)的表现;一般不能指人的性格。
【例句】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家;要当机立断地作出决策;绝不能优柔寡断。
【英译】beweakandirresolute

举棋不定jǔ qí bù dìng
【解释】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藕。”
【结构】连动式。
【用法】略含贬义。常用于一件事情两者有利害;何去何从;无法决定时。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正音】不;不能读作“bú”。
【辨形】棋;不能写作“其”。
【近义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
【反义词】斩钉截铁、当机立断
【例句】他虽然也曾举棋不定;但最后还是担起了厂长的重任。
【英译】hesitant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卫国人宁殖将国君卫献公驱逐,另立公孙剽为国君。临终前嘱咐儿子宁喜去齐国接回卫献公。宁喜去看望了卫献公表示愿意帮他回国。大夫大叔仪事后对宁喜说:“你这样举棋不定会招致大祸的。”卫献公回国后就杀了宁喜。

左思右想zuǒ sī yòu xiǎng
【解释】多方面想了又想。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八回:“左思右想,欲求自脱之计。”
【结构】联合式。
【用法】常形容遇到难题或疑难事时再三考虑;也想不出好办法来。也形容多方面的考虑问题。一般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思前想后、冥思苦想、绞尽脑汁
【反义词】不假思索
【例句】这事来得蹊跷;她躺在床上;左思右想;仍是想不明白。
【英译】turn something over in one's mind

思前想后sī qián xiǎng hòu
【解释】思:考虑;前:前因;后:后果。对事情发生的缘由,发展后果,作再三考虑。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二回:“且闻太师见后无袭兵,领人马徐徐而行;又见折了余庆,辛环带伤,太师十分不乐,一路上思前想后。”
【结构】联合式。
【用法】用于形容反复考虑一件事。一般作谓语。
【正音】思;不能读作“shī”。
【辨形】后;不能写作“候”。
【近义词】左思右想
【反义词】一往直前
【辨析】思前想后和“左思右想”;都有“反复考虑”的意思。但思前想后偏重指反复考虑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左思右想”反复考虑某一事情;范围较大。
【例句】(1)小李思前想后;感到这件事十分难办。
(2)她办事总是思前想后;顾虑太多。
【英译】ponder over

Ⅲ 成语故事画册犹豫不决

【解释】: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出自】:《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周书·贺拔胜传》:“今乃顿兵不进,犹豫不决。” 【示例】:在决定这件事如何处理时,他变得~起来。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