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青海的一个故事散文
『壹』 麻烦大家推荐几本写甘肃,西藏的小说或散文书,要著名作家的,谢谢!
论文:
1.《藏族族源》1984年 《西藏研究》
2.《羌族族源》1985年 《西藏研究》
3.《西夏族族源》1985年 《西藏研究》
4.《党项族族源》1986年 《西藏研究》
5.《聂赤赞布以前的西藏历史》 1986年 《西藏研究》
6.《南日松赞的业绩》1987年 《西藏研究》
7.《芒松芒赞的历史》1987年 《西藏研究》
8.《论佛教与苯教的略同》 1993年 《西藏研究》
9.《论苯教》1994年 《西藏研究》
10.《论格萨儿》1993年 《西藏研究》
11.《论格萨儿故事中的藏族风俗》1994年 《西藏研究》
12.《谈格萨儿的历史性》1996年 《西藏研究》
13.《论构成文艺作品的要素》 1987年 《西藏研究》
14.《谈朵麦的几大佛寺》1988年 《西藏研究》
15.《论藏族古墓》1988年 《西藏研究》
16.《佛经翻译史略》(汉文) 1996年 《西藏研究》
17.《藏密功的初级功法》 1990年 《雪域文化》
18.《论诗镜论中的主题》1992年 《雪域文化》
19.《藏传因明学的发展史》1993年 《西藏教育》
20.《略谈聂类学的辩论方式》 1986年 《西藏教育》
21.《郎萨故事中的人物刻画》1981年 《西藏藏文报》
22.《论诗歌的主体》 1990年 《西藏研究》
23.《论藏族文学体裁》1994年 《西藏研究》
24.《谈自由诗的发展前途》1993年 《山南文艺》
25.《论皈依的修练方法》 1989年 《西藏佛教》
26.《藏族四大氏族六大氏族》 1989年 《中国藏学》
27.《安多藏族的体育》(汉文) 1990年 《中国西藏》
28.《安多藏戏》(汉文) 1992年 《甘肃民族》
29.《论藏族文学与藏族语言》(汉文)1998年 《格桑花》
30.《史书中的猿人》1984年 《知识火花》
31.《塔儿寺志的质疑》1992年 《西北民院学报》
32.《〈论西藏与苯教〉一书的质疑 》1993年 《西北民院学报》
33.《论诗镜论中的自性修饰法 》1982年 《西北民院学报》
34.《文学与政治》1981年 《西北民院学报》
35.《论诗歌的布局》1983年 《西北民院学报》
36.《藏族医药的发展概况 》1983年 《章恰儿》
37.《藏族第一代赞布的来历》1982年 《青海教育》
38.《谈诗镜论中的三十五种修饰法》1983年 《青海教育》
39.《谈诗镜论中的三十二种修饰法》1982年 《青海教育》
40.《拉脱脱日年赞时期的佛经是从天上来的吗?》1984年 《青海教育》
41.《论藏族先民的分布区》1985年 《青海教育》
42.《吐番王赤松帝赞的历史》 1987年 《青海教育》
43.《论藏族的大地和人类》 1988年 《西藏研究》
44.《论文例三条》1984年 《青海教育》
45.《论藏族普通话》1984年 《青海民族语文》
46.《谈三大方言区的名词统一 》1981年 《青海民族语文》
47.《藏族的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1988年 《西藏教育》
48.《怎样修练无上瑜伽功》1990年 《西藏教育》
49.《五瑜伽与人的健康》1991年 《西藏教育》
50.《论藏族的诗歌起源》1984年 《旭日》
51.《论藏族天文与现代科学》 1989年 《攀登》
52.《苯教与道德》1990年 《攀登》
53.《苯教与文化》1992年 《攀登》
54.《苯教与风俗》1986年 《攀登》
55.《论佛教的科学性》1988年 《西藏佛教》
56.《佛教对藏族文化的影响》1991年 《雪域文化》
57.《佛教与藏族教育》1992年 《雪域文化》
58.《藏文语法与现代藏语》1993年 《雪域文化》
59.《藏语文翻译史概说》1994年 《中国藏学》
诗
1.《思故乡》1980年 《章恰儿》
2.《乌鸦吹备 》1982年 《章恰儿》 获章恰尔2等奖
3.《风》1990年 《章恰儿》
4.《生活》1993年 《章恰儿》
5.《相象曲》1984年 《章恰儿》
6.《遗嘱》1984年 《章恰儿》
7.《金镯》1991年 《章恰儿》 优秀作品奖
8.《创作捷径》1983年 《章恰儿》
9.《夜•月亮》1995年 《章恰儿》
10.《致恩师》1982年 《青海教育》
11.《母亲》1981年 《青海教育》
12.《自由与爱情》1996年 《青海教育》
13.《昨天与明天》1994年 《青海教育》
14.《云》1989年 《青海藏文报》
15.《国庆节》1980年 《青海藏文报》
16.《五一国际劳动节》1980年 《青海藏文报》
17.《八一建军节》1981年 《青海藏文报》
18.《迎春歌》 1980年 《青海藏文报》
19.《心中的歌》 1985年 《青海藏文报》
20.《萨斑赞》 1986年 《达赛儿》
21.《甘南赞》1982年 《达赛儿》
22.《雪山》1985年 《达赛儿》
23.《鼓声》1995年 《达赛儿》
24.《草原的梦》1993年 《达赛儿》
25.《青海湖边的歌声》1994年 《达赛儿》
26.《犹豫》1987年 《达赛儿》
27.《故乡》1986年 《达赛儿》
28.《虎与狐狸》 1983年 《达赛儿》
29.《自由之路》1991年 《达赛儿》
30.《泪》 1992年 《达赛儿》
31.《旧与新》1988年 《达赛儿》
32.《懒汉的幸福》1982年 《甘南藏文报》
33.《理想》 1993年 《达赛儿》
34.《风暴》 1990年 《达赛儿》
35.《美人》1991年 《达赛儿》
36.《马》1990年 《达赛儿》
37.《阿坝赞》 1980年 《阿坝藏文报》
38.《松赞干布赞》 1981年 《贡嘎山》
39.《昔日的歌》1987年 《贡嘎山》
40.《春夏秋冬》 1989年 《西藏藏文报》
41.《懒汉的梦》1985年 《贡嘎山》
42.《猎人》 1987年 《贡嘎山》
43.《泪珠》1991年 《贡嘎山》
44.《劝告》1985年 《贡嘎山》
45.《知心话》1987年 《雪域文化》
46.《月亮的使者》 1991年 《雪域文化》
47.《夏》1988年 《雪域文化》
48.《寻找》1987年 《雪域文化》
49.《回忆》 1985年 《雪域文化》
50.《告别》1986年 《雪域文化》
51.《忠言》 1984年 《山南文艺》 2等奖
52.《回来吧、远方的亲人》 1983年 《西藏群众艺术》
53.《世俗的权力》1982年 《拉萨河》
54.《生命献给人间》 1986年 《西藏文艺》
55.《雄鹰》 1987年 《西藏文艺》
56.《致贡嘎措姆》 1984年 《西藏文艺》
57.《上战场》 1983年 《西藏文艺》
58.《马蹄声》 1997年 《西藏文艺》
59.《声誉的理想》1980年 《西藏文艺》
60.《少年》1980年 《西藏文艺》
61.《牧歌》1987年 《西藏文艺》
62.《摇篮曲》1988年 《西藏文艺》
63.《苦难》1990年 《西藏文艺》
64.《春暮》 1983年 《西藏文艺》
65.《情歌》 1989年 《西藏文艺》
66.《重篷》 1985年 《西藏文艺》
67.《我多么孤独》1986年 《西藏文艺》
68.《失去的太阳》 1992年 《西藏文艺》
69.《假如我是一阵清风》1994年 《西藏文艺》
70.《傍晚》 1993年 《西藏文艺》
71.《苍天》 1996年 《西藏文艺》
小说
1.《木碗》1984年 《章恰尔》
2.《爱》 1980年 《青海藏文报》
3.《秋天》1980年 《青海藏文报》
4.《孤儿》 1982年 《青海群众艺术》
5.《送子上学》1981年 《青海群众艺术》
6.《活佛的变化》1985年 《青海群众艺术》
7.《雪山下的姑娘们》1986年 《青海群众艺术》
8.《骗局》1983年 《达赛尔》
9.《草原女英雄》1982年 《达赛尔》
10.《酥油贩》1987年 《达赛尔》
11.《分配》 1986年 《达赛尔》
12.《盲人》1982年 《贡嘎山》
13.《戒指之迷》1993年 《青海群众艺术》
14.《最后的微笑》1990年 《雪域文化》
15.《雪莲花》1989年 《雪域文化》
16.《嘉罗的命运》1991年 《雪域文化》
17.《闲谈中产生的感情》 1987年 《雪域文化》
18.《想象》1983年 《雪域文化》
19.《婚事》 1983年 《西藏文艺》 西藏文艺3等奖
20.《恩将仇报》1984年 《西藏文艺》
21.《血债》1992年 《西藏文艺》
22.《泪》 1981年 《西藏文艺》
23.《残疾人》 1987年 《西藏文艺》
24.《银元》 1992年 《章恰尔》
25.《超度》1996年 《西藏文艺》
26.《没有戾心的妻子》1986年 《甘南藏文报》
27.《淹浪汉》1983年 《甘南藏文报》
28.《恩师》1981年 《甘南藏文报》
29.《辩论》1988年 《贡嘎山》
30.《委托》1988年 《青海群众艺术》
31.《执照》1992年 《达赛尔》
散文
1.《隆务河》1985年 《章恰尔》
2.《骏马》1984年 《章恰尔》
3.《思念 》1980年 《西北民院学报》
4.《草原雄鹰 》 1986年 《青海教育》
5.《月光 》 1981年 《青海藏文报》
6.《热贡艺术》 1981年 《青海藏文报》
7.《梦幻》 1982年 《青海藏文报》
8.《心急火燎》 1980年 《青海藏文报》
9.《前辈人》1980年 《青海藏文报》
10.《留恋》1982年 《甘南藏文报》
11.《江山 》1981年 《西藏日报》
12.《青海湖边的随想 》1987年 《雪域文化》
13.《雪 》1982年 《西藏文艺》
14.《小马》1988年 《西藏文艺》
15.《人生的征途 》 1986年 《西藏文艺》
16.《回故乡》 1991年 《西藏文艺》
17.《水滴》1989年 《拉萨晚报》
18.《敲警钟》1988年 《拉萨晚报》
19.《兰州游记》 1983年 《达赛尔》
翻译作品
1.《苏鲁花开了》(话剧) 73000 1983年 《达赛尔》
2.《竟胜者的马蹄声》(小说) 5600 1986年 《达赛尔》
3.《绿色的旋律》(电影剧本) 39000 1987年 《达赛尔》
4.《长碑》(话剧) 3500 1992年 《藏族当代文学丛书》
5.《撅麻花》 1400 1989年 《达赛尔》
6.《云山》(诗) 530 1984年 《章恰尔》
7.《天空的云彩》(诗) 620 1984年 《章恰尔》
8.《云》(诗) 2150 1983年 《章恰尔》
9.天上的街市(诗) 480 1984年 《章恰尔》
10.《关睢》(诗) 310 1983年 《章恰尔》
11.《三月花芳香》(中篇小说) 35000 1990年 《章恰尔》
12.《罗摩衍那》(合译) 15000 1995年 《西藏文艺》
民间文学
1.《吉祥之歌》(民歌) 435 1980 《青海藏文报》
2.《班玛贡桑的婚事》(故事) 5342 1980 《西藏日报》
3.《马头》(故事) 4900 1981 《西藏日报》
4.《找财路》(故事) 5200 1982 《西藏日报》
5.《云霞》(情歌) 6100 1982 《西藏日报》
6.《只笑不开口》(情歌) 3650 1981 《青海群众艺术》
7.《牧羊哥的短笛》(情歌) 2356 1983 《青海群众艺术》
8.《白云浮在天空》(情歌) 4500 1983 《青海群众艺术》
9.《花儿、那一天才能喷香》 7300 1984 《青海群众艺术》
10.《草原上的迎春花》(故事) 3210 1985 《达赛尔》
11.《月亮啊、不要落下去》(故事) 5200 1984 《达赛尔》
12.《我愿是山间的溪水》(故事) 2900 1980 《甘南藏文报》
13.《请留下你那忠贞的誓言》(故事) 3254 1993 《西藏青年报》
14.《冬天的花朵》(故事) 4450 1994 《章恰尔》
专著
1.《花蔓》(小说集) 12万字 1988 《中央民族出版社》 优秀文学奖
2.《修辞学问答》 23万字 1988 《西藏人民出版社》 优秀读物三等奖
3.《新编诗迹选》(合著) 11万字 1986 《青海民族出版社》
4.《被选入砍土论文集的论怎样处理诗歌写作中的疑难问题》 9万字 1991 《中国藏学出版社》
5.《含笑》(小说) 13万字 1996 《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优秀图书三等奖
6.《梦中的世界》(长篇小说) 21万字 中央民族出版社即将1998年出版
7.《因明学要论启门钥匙》 21万字 从1995年开始在《雪域文化》上连载
8.《贡卡扎西诗集》(翻译) 10万字 《中央民族出版社即将(1997年)出版》
入选作品
1.《论藏族的诗歌起源》(论文)被选入《西藏论文集》、1985年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
2.《雪》(散文)被选入《西藏散文选》1985年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
3.《人生的征途》(散文)被选入《藏族散文选》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
4.《乌鸦吹笛》(诗)被选入《藏文新诗选》中央民族出版社出版。
5.《雄鹰》(自由诗)被选入《藏文新诗选》、中央民族出版社出版。
6.《梦》(小说)被选入《百花集》、中央民族出版社出版。
7.《木碗》(小说)被选入《藏族当代文学丛书》、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8.《隆务河》(散文)被选入《藏族当代学丛书》、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9.《兰州游记》(小说)被选入《藏族当代文学》丛书、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10.《金镯》(诗)被选入《藏族当代文学丛书》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11.《泪》(小说)被选入《中国当代藏族作家优秀作品集》、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12.《写作捷径》(诗)被选入西北民院藏语系课本。
13.《雪》(散文)被选入西藏大学藏语系课本。
14.《云山》(诗、翻译)被选入《藏族当代文学丛书》青海民族出版社。
15.《绿色的旋律》(电影剧本翻译作品)被选入《藏族当代学丛书》、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16.《竟胜者的马啼声》(小说、翻译)被选入《藏族当代文学丛书》、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17.《天空中的云彩》(诗、翻译作品)被选入《藏族当代文学丛书》、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18.《苏鲁花开了》(话剧、翻译作品)被选入《藏族当代文学丛书》、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19.《长碑》(话剧、翻译作品)被选入《藏族当代文学丛书》,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20.《骏马》(散文)被选入《藏族当代文学丛书》,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贰』 求一篇散文~好像是贾平凹写的~半文半白写的是游记~ 很久前看过~在网上找了半天没找到~
《青海湖》
从山脊的淤黑之中
从石头冰冷的梦中
只有我们
在一曲喑哑无声的牧歌中醒来
抖落一身星辰
如阔别千年的婴儿
惊愕地看见对方
多么无望的凌晨
倾斜的日月山呕吐了一身白沫
倒淌河已停止抽搐
寂静象一只风笛埋葬在泛白的天空
青海湖
我穿过一个世纪靠近你
我用充血的瞳孔祭奠你
你却将水的秘密凝结
教我多看一眼就会死去
多看一眼也不会拣获一片焦羽
冬日的火在蔓延
如一句咒语被风马旗展开
天空如此开阔
翅膀被光线击落
在死亡的巢中
我看见哮喘的太阳轮入掌纹
已厌倦了流浪
还能拿什么来装饰远方呢
道路变得犹豫
草原忧郁成枯黄
灯芯熄灭的一瞬
我看见狂风撒落的土围
我看见阳光的七色鞭驱赶的羊群出现
大地敞开鲜红的乳房
我已无法抵挡耀眼的云团
涌开眼睑的栅栏
多么疯狂的画笔掠过荒原
我已嗅觉鼹鼠流窜的痕迹
惊醒的秃鹰沿血管俯冲而下
天幕被银色的马鬃割裂
愤怒的马蹄
令绝望的青海湖也开始摇晃
将全身的骨骼和毛孔拆散吧
将脑中的阵痛也呈现与你吧
我已开始奔跑
呼喊的利斧被空气的嘴唇传递
我已踩碎盐碱地的阴谋
看哪
坚硬的干草的箭簇
已射穿了时间的蚕茧
和我一起上路吧
乳酪的主人和孩子
去狼的额头寻找风铃
将青海湖攥在手心融化
将沙砾的真言含在口中
我们将邀请野花跳舞
踩着干牛粪
也就是踩着整个冬天的脊背
我们将遭遇火的眼神
『叁』 写一篇描写青海湖景的文章(不要游记)
青海湖,是一个很奇特的地方,它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湖泊,它有着各种各样古老的传说和稀有的湟鱼,而且,你知道吗?它居然还是一个咸水湖!青海湖的秘密还有很多而这个暑假,我就要去那里一探究竟!
青海湖不仅仅是湖美,就连它旁边的农田、公路、天空,甚至是云朵都美丽异常。
过了一会儿,我们终于到达了青海湖,一下车,一片如画的风景瞬间映入了我的眼帘:天空瓦蓝瓦蓝的,湖水在天空的映照下,也变成了蓝色,这让我想起了王勃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放眼望去,无边的湖水与湛蓝的天空恰似一幅画中的渐变,从码头上继续往前走,我们看见路边的浅水区域游着许许多多的湟鱼,我想它们应该是被人放生的吧!之后,我们坐上了去沙岛的游船到了沙岛。
沙岛,顾名思义,就是一座有很多沙的岛,这座岛的奇特之处在于:它根本就不像是个岛,而是像一片干旱的沙漠,那里到处都是沙子,你要说它是沙滩呢,它又太大了,你要说它是沙漠吧,它又太小了,植被也太多了,它到底算什么呀?在岛上,青海湖的景象也一样美丽,远处的高山似乎是守卫青海湖的巨人,而之前的蓝色加上白云的白,沙子的黄,和绿的发黑的山,构成了一幅自然的风景画。在岛上,我玩的很开心,从观光道上走过,就像是从天堂走过一样!
其实,地球上有很多和九寨沟一样的美景,但是,由于人类的活动,大部分这样的美景已经消失了,青海湖近年来也因为人类的活动而持续缩小,希望我们爱护环境,看到更多的美景!
『肆』 青海省西宁市今夜你真美散文
现代散文[3]定义,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内理解。容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伍』 用散文式的语言写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境
近处有海,远处有山,天上有云,地上有城,城内有人,城外只有玉门关~
『陆』 中外诗歌散文第五届获奖名单
第五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颁奖大会定于2018年7月中旬在中国凉都、高原古城——青海西宁召开。(获奖名单待公布)
届时获奖作品结集由出版社隆重出版。
供参考。
『柒』 描写青海湖风光的文章
作者:冯君莉,当代作家,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我们同启明星上路了.和我们一起上路的,还有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高原梦。汽车在青藏公路上行驶。窗外,是一片漆黑和寂静。我在轻轻的摇晃中,继续在那神奇的高原梦中徜徉。
身子猛地朝前一倾,我从睡梦中惊醒。身旁年轻的司机,此时轻轻地说了声:“青海湖到了,下车看看吧!”
我扑向七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我的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水。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青海湖水所以如此湛蓝,是因为湖面高出海平面3179米,比两个泰山还高,湖水中含氧量较低,浮游生物稀少,含盐量在百分之零点六左右,透明度达到八九米以上,因而,湖水晶莹明澈。
抬眼望去,在雨后特有的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是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耸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草滩上那几匹漫步的牦牛,显得分外悠闲。我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我幻想着,当年大自然在创造青海湖的时候,一定毫不犹豫地甩下那些精细的刻刀,酣畅淋漓地挥舞着最大的画笔,一抹黄,一抹绿,一抹蓝……尽情泼洒。因此,留下了这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的湖,留下这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
青海湖还是鸟的世界,是个绝妙的世外桃源。不然,为什么会一年又一年地吸引着数万乃至数十万不同种类的水鸟呢?那红的、蓝的、花的鸟儿,甚至那洁白的天鹅、美丽的凤头潜鸭、欢快的云雀、优雅的黑颈鹤,年复一年地从我国江南,从东南亚,从尼泊尔,从印度,飞到这里,在这里畅游嬉戏,悠然自鸣,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后代。只有这神奇、美丽、和平的地方,才能成为生气勃勃的鸟的世界,成为繁荣昌盛的鸟的王国啊!还有那满湖欢快地畅游着的鱼儿,恐怕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有多少吧。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啊,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捌』 关于青海玉树地震的散文
玉树地震作文
2010年04月14日07时49分许,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东经96.7)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据最新消息称,现场已经有人员伤亡情况。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玉树州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尕松尼玛称,这次地震的影响应该很大,因为当地大部分都是土木结构房屋,所以地震到来时,所有的民居几乎都倒了。据其了解,地震已经造成人员伤亡,具体的数据还在搜集当中。
据尕松尼玛描述,地震发生时,房屋开始剧烈震荡,一瞬间塌了,一个公园里佛塔塔顶整个倒下,地震震得非常厉害。当地政府正在召集各部门人员参与挖掘和抢救工作。玉树县城居民全部涌上街面,站在自己倒塌的房屋前。学校房屋还没塌,学生则集中在操场上。
另据中国地震网消息,在7时49分的7.1级地震前,还连续发生数次4级以上地震。
我曾经去过玉树,那里的一切给我留下过很美好的记忆。那里的风光,那里的蓝天,那里的白云,那里热情好客的人们曾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新寨玛尼城、结古寺、黄河源头、达那寺,还有身价百万的青海玉树藏獒……一切也都历历在目。
独特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自然禁忌造就了高原藏族灿烂而神秘的传统文化,玉树是青海省藏族文化保存最完整也是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无不体现出人与自然环境的一种和谐互惠的关系。玉树素有“法会之乡、江河之源、歌舞之地”的美誉。这里的盛夏,是令人陶醉的黄金时节,洒脱飘逸的歌舞、美仑美奂的服饰、帐篷城的异彩、赛马…… 希望那里的人们早日度过难关,回归正常的生活。
『玖』 叹古代羌人迁徙的散文
青海高原古羌自古就与中原华夏保持着紧密联系,不仅有着十分悠久的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而且是古代西域、南亚文化与华夏文化沟通的重要通道。尽管青藏高原一直天水一方,但就在这天老地荒、雪域绝境、大漠草原之间,古老的高原民族为了生存、迁徙和交流,以无畏的气概、惊人的毅力,锲而不舍地探寻高原与外界的通道,看到外部精彩的世界。应该说这是古羌在这一地区自身发展的历史记录。从人类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来看,一个民族的发展受其地理环境的影响至深。古羌从青海高原走出,散布到五湖四海,立起了千邦万国。
青海历史上古羌悲壮的
三次大迁徙
据历史记载:羌人第一次远古时代的大迁徙,主要是朝着两个方向。
一是炎黄两大羌戎部落中若干部分相继东迁,炎帝部落达今山东一带。《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说:“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得王,故号炎帝。初都陈(今河南淮阳),又徙鲁(今山东)”。《国语・周语》说:“齐、吕、申、许由大姜”。说明当时从河南到山东有相当众多的古羌戎后裔。随着羌戎东迁山东半岛,古代羌戎中流传的昆仑神话也随之东传,形成了蓬莱神话。根据《泰山记》、《登泰山记》、《名山揽胜》中记载:北方广为流传的碧霞元君常说“尝礼西王母,七岁问道法”。说明西王母不仅是古羌首领而且还是一个传教布艺的大师,碧霞经常去请教学习她。还有,西王母除周穆王崇拜她外,尚有汉武帝、东方朔、董仲舒、三茅真君也曾多次求见过西王母。这就说明古羌影响巨大,在华夏民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事实上,就华夏族在上古形成的成分看,华指早期定居于中原地区并进入“力农学务”农耕文明的族群;夏即指从中国西部,包括今甘肃、青海地区逐步东进到中原地区,并从事农牧的羌人。此前称羌,“穴居野处,采牧为主”的牧羊人,到中原后,称为戎,意为弃牧从耕的人。如此看来,历史不能不说“华”和“夏”以显示华夏族的正宗正统与不可替代性。
二是羌戎自陕甘青地区西迁到今新疆西南莎车、疏勒至葱岭以西帕米尔高原。《汉书・西域传》记载:“出阳关,自近者始,日若羌。若羌国王号去胡来王,去阳关千八百里……”。更往西有“西夜国……西夜与胡异,其种类羌、氐行国……”。可见,古代羌戎西迁西域者为数很多。这些记述清楚地表明,如今居住在新疆地区的柯尔克孜、哈萨克、塔吉克等少数民族族源无论如何与西羌族难以分割。有记载说,希腊公元前550年瓶画《赫克利斯与海中圣怪特立同比武》正与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纹盆相仿,亦见之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和阿塞拜疆等地的岩画也同工异曲。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谓天为“撑梨”、“唐代译突厥语”为“登里”,今土耳其诸族称天为“撑梨”。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教授早在上世纪40年代发表的《史前时期之东西交通》一文中就指出了这条古代羌戎走过的交通路线。西迁的羌戎可能在夏商周之前,已经成为后来维吾尔、塔吉克、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各族的先民了。
第二次大迁徙发生在春秋战国秦汉之际。这次迁徙在《后汉书・西羌传》中有着较详细的记载。生活在青海等地的先民族被称为“古羌人”或“西羌”。也就是说,在距今4000年前大约与华夏族差不多同时期,我国古羌族业已形成,“羌文化应是与华夏文化同样的古老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河湟羌人开始向农耕过渡。秦始皇时,曾筑长城设防,西阻羌人。这一时期的中原王朝,特别是秦国的崛起,给中原文化圈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上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而这种强势必然导致开疆拓土的国内战争,从秦献公兵临渭首,灭狄戎,至西汉时期频繁的羌汉战争,迫使羌戎各部落向黄河、长江上游、金沙江南北的云、贵、川、藏及青南高原广大西南地区迁徙,并与土著相融合,形成后来的藏、白、怒、哈尼、傈僳、纳西、拉祜、普米、阿昌、土家等族的先民。毛佑全、李期傅所著的《哈尼族》中说:“哈尼族有悠久的历史,与纳西、拉祜等民族,同源于古代的氐羌族群”。据汉文史书记载:氐羌群游牧于青海高原,其中有一部分逐渐往南迁流,散布到川西南、滇西北、滇东北广大地区。让人一呼三叹的是2000年12月17日,三星堆出土之青铜文物中,有一尊女性铜像特别引人注目,其造型端庄、柔美、慈惠,在众多的出土文物,如纵女人铜像、金杖、鸟头铜像中,这一尊女性铜像是唯一的,显得弥足珍贵,这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应当说,三星堆文化遗址代表的是古蜀国蚕丛时代,其国王当为男性。然而,以古蜀国如此发达的文明,却要供奉这样一尊女性铜像,可见其非同小可。多数学者认为青铜女像即是西王母。西王母属古羌人女王,而古蜀国,显然是由氐羌人建立,应属西王母的后世子孙。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他们为什么要在一个男权社会里,独独地供奉一位女性祖先。据考证,古蜀国约建立在4000年前,而西王母古羌当在五千年前,史书上有古羌人曾南迁的资料,这证明古蜀国与西王母有渊源关系,而西王母当然属于他们的始祖和祖神被隆重祭祀或供奉,也就尘埃落定。《普米族简史》还记载:“先民起源于西北青藏高原的古羌人”。川西羌族则直接说“青海是他们的故乡”。至今云南羌族、白族、纳西族等有“叫魂送鬼”的习俗,最后叫到祖先原来的地方去,从青海迁移的都叫“来啊来啊,到青海湖边去!”抒发了一片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据考证,“咸池”是一种乐曲名称,是属西王母音乐系统的,初传到荆楚之地,成为“洞庭之野”,使之开始“畏”,继而“惑”,终而“乐”。荆楚乐人改革并超越西王母之古韵,而不自得,调律常新。起源于青海昆仑山地区的舞蹈“朗玛”、“堆谢”、“果日谢”、“锅庄”见于彝族的“对角”舞,均属古代西王母舞蹈之类。兴犹未尽、情犹未了之中,曾给这里各民族以重大影响。
第三次,大迁徙发生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这一时期,华夏的历史舞台为匈奴、鲜卑、氐、羯及羌等少数民族提供了最佳的表现自己的舞台,羌族与匈奴、羯、氐等少数民族竞相内迁,建立自己的政权,经过100多年各民族的角逐和交往,把民族大融合推向一个新的水平。经过这次大迁徙大融合后,除了青海果洛地区的党项羌和四川茂汶地区冉龙羌还保留其种部落外,绝大多数羌族已
基本汉化,或融合到其他民族中去了。
青海历史上诸多民族
五次大融合
青海高原地处偏远,在传统的中国“正史”里,这里一直被列入“边外”,视为“夷蛮”之乡。但从秦汉以来,近至明清,却一直冲突不断,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土埋白骨血溅草,月冷黄昏鬼守门”的诗句,印证了历史上很多大的战场都在这里展开。究其原因,一是它地处我国北方草原地带边缘,是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交汇地,自古是汉羌民族文化冲突的焦点;二是它地处中国西北之腹地,中亚与东亚的中心,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民族迁徙及扩张,东西交通往来的需要,必然使这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今天,在西宁周边地区,或沿湟源峡西行,“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军事的遗迹障塞墩燧,星罗棋布,使人仍可想见当年这里狼烟四起,金戈铁马,大军呼啸于古战场之壮烈画卷。
据《青海随思录》记述,青海历史上大的冲突基本可以划分两类:一类是秦汉时期中原对青海地区的扩张以及河湟羌戎部落对内地的进犯;唐代青海地区吐蕃政权与唐政权的和战纠纷;另一类是吐谷浑时代和元代蒙古族对青海地区的武力征服及占领。恰恰正是这些大的冲突的发生与延续,促进了这一地区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开发、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的进步。这一历史结局是人们始料不及的,这也是青海汉、藏、蒙古、回、土族等社会演进到今天这样的格局的重要历史成因。
秦汉时期中原对河湟地区的扩张及开发促进了青海第一次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汉代,汉民族开始大量进入青海,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派将军李息和郎中令徐自为率汉军10万征西先零、封养、牢姐等诸羌(牧驻今湟源、海晏、共和县),结果羌人战败,大部被归降,还有一些羌人“去湟中、依盐池左右”,也就是退居到青海湖西南诸地。于是河湟有许多空地,从内地迁移一部分汉族从事垦种,这是由于征战,汉民族进入青海之始。
汉神爵元年(前61年),后将军赵充国率军六万西征羌族。羌族被平定后,赵充国便向汉宣帝三上“屯田奏”,奏文大意是:从临羌(今湟源东)到浩门(今民和)一带,已开垦和未开垦土地有二千顷以上,留步兵一万二百八十一人分屯各要塞处垦田。同时对湟水流域交通进行整修,从湟峡(西宁小峡)经过丹地(今湟源)到青海湖地区,沿途修路架桥七十余处。这是由于原来征战的将士留下来屯田,成为青海汉民族之始。
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派中郎将平宪等人,携重金到卑禾羌海(今海晏),下辖四城。西海郡设立,人口稀少,于是又增新法令“犯者徙之西海”,从此犯者人口以千、万记数,这是由于充军成为青海汉民族之始。然而随着“五胡乱华”的开始,汉民族或内迁,或被同化,南北朝后即无踪迹了。隋炀帝西巡后,又曾“发天下轻罪徙居之”,然而很快便退出了。
河湟地区属陇西,为金城、西平等郡,包括临羌(今湟源)、安夷(今平安)、破羌(今乐都)、允吾(今民和)。全面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控制和治理。特别是汉代,为了控制匈奴南下,在河湟地区大肆推行屯兵制,以屯田开发资助军饷,以养马设厂为军需所用,于是从内地征调大批汉人丁男戊卒,大军万人,小军千人,屯田牧耕,烽戊逻卒,万里相继,以却强敌。当时政府在西北的牧苑马厂最多达以36所,因罪遣送放牧的官奴罪犯动辄达到数万人之多,马匹数量最多高达40多万匹。军队屯田的范围不仅扩展到河湟地区、河西走廊,远到河源腹地、新疆,甚至到今天的中亚一带。不仅防止了匈奴对汉朝西北边境的侵犯,也大大推动了河湟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青海地区汉羌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后来汉朝设立“西海郡”,“徙者数千”又打通了与西域各国的通道,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也出现了与西域通商的“青海道”,进一步促进了西域各国与青海及内地的经济、文化、商旅往来。
吐谷浑时期是青海地区发生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时间大约在两晋时期即太康四年至十年(公元283年―公元289年)。吐谷浑原是东北鲜卑族的一支,后迁徙至河套地区,20年后晋永嘉之末(公元313年)西晋发生混乱,吐谷浑族趁机率众西行,到了�罕、甘松地区,即今甘南(四川北部)一带。此后跨过洮河,西到白兰即今青海都兰、巴隆一带。北至青海湖,以至南达四川西北部。他们在这一地区兼并羌氐,地方数千里,号为强国。吐谷浑在青海一带建立了长达三百多年之久的吐谷浑国,这也是青海地区第一个统一的封建民族政权。吐谷浑时期,除鲜卑族外,还有羌族、氐族、匈奴、高车、契骨、柔然、契丹、女国、象雄、吐蕃、突厥、西域胡人和汉人。这些语言不同、族属不一的氏族部落,经过三百多年漫长的历程,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为青海民族的历史形成奠定了新的基础。学术界一直认为今天青海的土族,其始祖即当时的吐谷浑族。
这一时期青海地区另一支大的民族迁徙是党项族的迁移。党项本属羌族一支,世居古析支(今青海东南部河曲一带)。吐谷浑占据青海后,一部分党项族为吐蕃和吐谷浑所融合,另一部分融合部分汉人、回鹘人向陕、甘、宁地区内迁,到了今甘肃庆阳、陕北地区和宁夏中宁、固原一带。吐蕃强盛后击败吐谷浑,青海部分党项族再次东迁,主要向贺兰山以东地区迁徙,并进入河套地区,有一部分寄居在河西走廊一带,与当地民族进行了新的融合。
唐代吐蕃与中原关系的发展促进了青海地区民族第三次大融合。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在青藏高原崛起,统一当地诸羌,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吐蕃王国。
吐蕃的兴起给唐朝边境带来了很大威胁,双方发生过大非川、大良川、石堡城等多次大战,最终达成了《唐蕃会盟》,通过和亲政策,建立了甥舅关系。唐蕃关系的发展加速了双方的经济贸易和往来,在今日月山设立第一个茶马互市,从此内地工匠、工艺人又同藏人通婚,为青海地区多民族的融合谱写了新的篇章。
元明清时代蒙古族的扩张形成了青海地区第四次大的民族融合和交流。宋宁宗元禧二年(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先后几次对外扩张,西征欧亚,占领了中亚、西亚的广袤土地。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蒙古族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青海藏区和西藏均为蒙古统治,蒙古人开始迁入青海,设有西宁州,包括乐州和廓州(今乐都、化隆)。原来各藏族部落变成了蒙古王爷的封地,青海各地设立了蒙军的台站栈道,各哨卡都由蒙古军人驻守。青海今天藏区许多蒙语地名,诸如“那拉撒拉”、“恰卜恰”、“若兰布拉”、“丹噶尔”、“哈拉库图”、
柴达木、德令哈、希里沟等,就是这个时期的历史遗迹。到明清两代,蒙古族又有亦不剌、卜儿孩、俺答汗、却图汗、顾始汗诸部西入几次向青海的迁徙,直到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罗卜藏丹津叛乱平息后,清政府在《青海善后事宜》中才正式确定了蒙古族两翼二十九族青海的属地范围,核定了青海蒙古族的正式封号,这就是形成今天青海蒙古族的历史基础。蒙古族进人青海,一直保持着自己的领地,许多地方的蒙古族信奉喇嘛教,已与青海当地藏族结合为兄弟一家。
另外,早期藏文史籍一直称蒙古民族为“霍尔”,并云“地在西夏之北”,直到明清,藏族才分称蒙古族为“索布”(阻卜)、土族为“霍尔”。有专家认为,霍尔是“早期对吐谷浑故地的一些非汉人的泛称。”在今青海东部和广大藏族地区有许多与霍尔有关的地名。近代,西藏藏北草原上的牧民也被称为“霍尔”,有“霍尔三十九族”之说;今四川甘孜州所属的道孚、卢霍、朱倭、甘孜、东谷五个地区总称为“霍尔五地”,可见,霍尔曾是青藏高原上一个人口数量众多的部族,这些成为现代藏族的霍尔人必与蒙古人有关,但也不能否认与古老吐谷浑人的渊源关系。
在蒙古西征的漫长岁月中,蒙古人还以签军的形式将中亚一带的伊斯兰教徒带回中原内地,并在甘、宁、青、滇等地予以安置。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于是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境内,或以军队形式令其屯田自力,或与汉人杂居以定归属,逐步形成了甘青等地的回族聚居地带。这是蒙古西征之后西北地区又一次大的民族融合,也是青海多民族聚居的又一次历史发端。
明代是汉族迁居河湟并取得较大成就的时期,也是青海历史上第五次民族迁徙和交流。从明初开始,汉民族成为青海多民族格局的一支重要的主体民族,一直繁衍发展到了现在。青海邑人中广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秀英,很有才华,深受宠爱,但有一点不合时尚的缺憾――脚大,因此人们当面尊称为“马皇后”,背后直呼“马大脚”。有一年南京珠玑巷(又说竹子巷或珠丝巷)的市民正月十五闹元宵,有男扮女装骑马戏闹者,被佞臣瞧见,谗言于朱元璋:“男扮女装者,女貌大脚,倒骑在马上,手舞足蹈。”朱元璋一听火冒三丈,这不是暗喻我朱家天下倒行逆施吗!孰可忍,士不可忍!回到宫中立令将珠玑巷居民围而杀光。就在这时,马皇后劝言:“爱民如子,仁德宽厚,则民心顺,民心顺则天下兴,天下兴则社稷固。”朱元璋一听觉得言之有理,于是下令全部发配塞外,撵到了青海。这个传说与《纲鉴总论・广注明朝杀京民条》的注述:“帝(太祖)以元宵灯谜画一妇女,手怀西瓜乘马。而马后脚甚大。上日:‘彼以皇后为戏谑’盖言淮西妇马(皇)后脚大也,乃杀京民之不安本分者”的记载相吻合。
又据湟源县大华乡的池汗村和塔湾乡的塔湾、崖根、红土湾、后庄、河南、阿家图村,申中乡的申中、韭菜沟村,波航乡的纳隆村,城郊乡的河拉台、纳隆口等五乡十一村1704户家族宗谱的调查(1985年),其中有1413户、6651人的祖籍在南京江淮一带,系明洪武、浙江、天启年间被充军、移民而来的。
清代入居青海的汉族祖籍,主要是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湖北等地。其中屯边诸多来自江浙、皖、鄂等地,做生意者多数来自晋、陕等地。
汉民族的大量迁入,大大改变了原有的民族成分,对农业、商业、手工业、畜牧业的开发起过重要作用,也在文化上对其他民族产生过重要影响。
『拾』 关于母爱的故事50字
故事一:血奶
年轻的母亲正在温馨的家里一边织着毛衣,一边用脚轻轻拨动着摇篮,摇篮里的孩子甜甜地睡着。突然地震发生了,母子一同坠入废墟和黑暗之中,万幸的是,母子都没有受伤。母亲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等待求援一天过去了。孩子吃尽母亲双乳里最后两滴奶,哭声渐渐衰弱。再不获救,孩子将被渴死先于母亲而去绝望中和母亲两手乱扒,企图从钢筋水泥中获取食物。突然,她的手触到了织衣针,心中一阵狂喜:孩子有救了。
一周之后,母子俩最后重见天日,孩子安然无恙,母亲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脸色十分苍白。人们惊奇地发现,母亲每个手指都扎了一个小孔,孩子正是靠吸吮母亲的鲜血存活下来。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当年的唐山地震中。
故事二:102滴血
主人在某一天把废弃的阁楼重新装了门窗,半个月后去,发现窗台下有一只死不瞑目的小鸟,从窗台到地下,细数共有102滴血!估计是小鸟撞窗所致,是什么令小鸟不顾一切的呢?
主人检查了阁楼,发现了里面有一窝饿死了的雏鸟。主人明白了因他关了门窗,小鸟妈妈不能进去,为了它的宝贝,它想用自我的身躯去撞开窗啊!
故事三:母爱的力量
一个年轻的母亲因患白血病久卧病榻,身心越来越疲惫。她明白留给自我的日子不多了,就趁医生、护士不注意的时候拼命为女儿编织了一件毛衣。毛衣织完藏在枕头下,人也从此进入半昏迷状态,之后她隐约听见护士的议论,明白自我不出3日将远离亲人,心里倒也十分镇定。
第二天突然听到病房外有鼓乐声,问床前守护的丈夫,丈夫只得告诉她,再过两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学生们在**练。年轻的母亲咬咬牙说:“我必须要活过儿童节,我不能死在6月1号。不然,每到儿童节,女儿想起这天失去母亲,她能高兴吗?”果然,这个年轻的母亲再半昏迷状态下与死神周旋,时不时微睁开眼睛问,什么时候了?最后坚持到6月2日,她松了一口气:“好了,我要同你们说再见了。”说完指指枕头下,含笑而去。
故事四:母爱是一碗面条
夜深了,看着公交末班车的灯影,感觉有些疲惫。刚才已和妈打了电话,我叫他不要等我,先睡。今晚没吃什么,现在有些饿。妈说煮点夜宵给我,我说太晚了,回家吃点泡面就行。终于,到站了。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家。
一开门,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母亲没有睡,而是煮了一大锅的面条。看着那热腾腾的面条,我的眼眶湿润了。母亲招呼我说:“快来吃呀,都凉了。”我坐下,吃了一大碗。我从来都不知道面条是那么好吃,不,应该说是母亲做的。“你看你工作那么忙,但也要注意身体呀。健康是幸福的源泉。”那晚以后,我都尽量挤出时间来回家陪母亲。
(10)我和青海的一个故事散文扩展阅读:
母爱相关名言:
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 ——林肯
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 ——乔治·赫伯特(英国诗人)
母亲是伟大的! ——鲁迅
世界上一切都可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爱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 ——清代文人 王中书 《劝孝歌》
王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 ——清代文人 王中书 《劝孝歌》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唐代诗人孟郊
母爱只有做母亲的才知道。 —— 沃·蒙塔古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 米尔
母爱乃世界上最伟大的势力。 —— 阿瑟·米
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 ——清代学者 倪瑞璿 《忆母》
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 ——茅盾
母亲的心是一个深渊,在它的最深处你总会得到宽恕。 ——巴尔扎克
母亲们是天生的哲学家。 ——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作者,美国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