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读了邓亚萍的故事有感

读了邓亚萍的故事有感

发布时间: 2020-12-17 02:42:50

⑴ 邓亚萍的事迹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都是家常便饭!但她从不叫苦,不喊累! 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对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像连珠炮弹一样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头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

⑵ 邓亚萍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成功=?
有人说:成功=正确的目标+正确方法+艰苦努力+必要的天专赋+必要的客观条件.。属
那么不具备天资,是否能成功?
邓亚萍的故事——有力的证明了不具备天资,照样能成功。
但那是需要代价的,邓亚萍可以说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了,然而她的付出,可能不是所有都知道的。开始她并不被人看好,她遭到过多少白眼,遇到过多少阻力,然而她却获得如此高的殊荣。最后登上高不可攀的乒乓皇后之宝座。
她的成功凭借什么?
顽强的毅力和绝不服输的精神。
希望对你有用!

⑶ 100字邓亚萍励志故事

故事开篇点题,正文用详细事情来论证邓亚萍如何让励志,结尾再总结升华。

正文

24岁的邓亚萍带着4枚奥运金牌退役,此后她用了整整11年时间分别在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先后获英语专业学士学位、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硕士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

同时,在求学期间,在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鼓励和帮助下,邓亚萍在悉尼奥运会后正式进入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那是她“仕途”的真正起点,后来她又两度成为北京申奥大使、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任职、担任北京奥组委官员……


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讲,退役后的选择有很多种,有从商的,有从政的,有进演艺圈的……然而,邓亚萍选择退役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打乒乓球打了19年,相当长的时间,已经获得了18个世界冠军、实现了大满贯;第二个原因是为了在退役后适应社会,很想去读书。

从退役选择读书来看,邓亚萍的选择还是性格决定的,“竞技体育的残酷告诉了我,人生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去拼”,她没有选择容易的事情来做,而是选择了对自己来讲最有挑战性的事情来做,实践证明,她的选择是对的,她是一个笑到最后的人。

人常讲的两句话“性格决定命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她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⑷ 邓亚萍的故事

2001年2月,当时还在英国读书的邓亚萍接到北京奥申委的通知,回国参加奥组委评估团的接待工作,同时担任5位申奥形象大使之一。邓亚萍“奥运圣火点燃中国4亿青少年的心中奥运理想”的演讲,赢得了掌声,为北京申奥获得了加分。
2005年7月,受家乡人民的邀请,邓亚萍到河南商丘参加了十运会“华夏文明之火”采火仪式。[9]
2007年9月12日,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等在长沙联合举办了全国优秀运动员保障公益晚会。
2008年3月24日,邓亚萍到雅典参加了奥运圣火接力。她曾经4次成为奥运圣火火炬手,第一次是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第二次是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第三次是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第四次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雅典奥林匹亚取火仪式上。奥运圣火是在传递友谊与和平,能够成为火炬手是社会对个人贡献的认可。
2008年5月31日,邓亚萍来到温州,出席了“邓亚萍慈善光明行”捐助仪式,捐助10名温州贫困近视大学生接受免费手术,并授予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为“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委员会医疗激光指定医疗服务机构”牌匾。
2009年9月15日,“人人参与 节水北京” 大型公益活动北京启动,这为历时三年的北京大型节水系列活动吹响了第一声号角。时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的邓亚萍成为“节水大使”,担任活动形象代言人。[10]
2010年8月29日晚,慈善盛典“增爱之夜感动中国”慈善晚宴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邓亚萍出席了晚宴。
2012年11月14日,邓亚萍与姚明、刘谦一起出席了在上海举行的“特殊关爱之夜”慈善晚会。
2014年4月,《中国梦想秀》第七季回归荧屏,邓亚萍受《梦想秀》的邀请与影帝梁家辉一起做“梦想特使”,同周立波一起让梦想再度起航。
2014年6月24日下午,邓亚萍与羽毛球世界冠军农群华、残奥会冠军孙海涛,以及欧美同学会的海归企业家代表们,一起来到位于北京远郊怀柔区宝山镇的宝山中学,和这里的上百名师生一起,进行了一场“微梦想·正成长”的交流互动活动。
18 12
下一条回答
找名人故事?就上阿里巴巴
名人故事 采购批发,尽在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汇聚海量商机信息,提供便捷在线交易!
杭州易宏广告有限公司广告

评论

看都看了,聊两句~
发布
还没有人评论,快来抢沙发~

为您推荐
100字邓亚萍励志故事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

935 浏览10662 2017-09-13
求邓亚萍刻苦训练的故事
邓亚萍刻苦努力的故事 2008年12月05日 星期五 13:33 邓亚萍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都有刻苦努力

⑸ 邓亚萍小时侯的故事

邓亚萍是抄乒乓球历史上袭最优秀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中国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成为惟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冠军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1997年后,她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2003年,邓亚萍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

⑹ 邓亚萍的感人事迹

1997年退役后进修个人学业;其运动生涯中,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连续2届4次奥运会冠军,邓亚萍是第一个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球手,曾获得4枚奥运金牌,被誉为“乒乓皇后”,是乒坛里名副其实的“小个子巨人”。邓亚萍与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忘年之交的故事曾被传为佳话!
身高仅1.55米的邓亚萍似乎不是打乒乓球的料,但她 邓亚萍凭着苦练,以罕见的速度,无所畏惧的胆色和顽强拼搏的精神,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15岁时获亚洲冠军,16岁时在世界锦标赛上成为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1992年,19岁的邓亚萍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又勇夺女子单打冠军,并与乔红合作获女子双打冠军。1993年在瑞典举行的第四十二届世界乒乓球赛上与队员合作又夺得团体、双打两块金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乒乓球坛皇后。
1997年退役进入清华大学,2001年拿下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英国诺丁汉大学,2002年12月12日,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29日在英国剑桥大学被正式授予经济学博士学位。邓亚萍用求学路上一路奋斗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世界冠军求学的悬梁岁月……
清华:从写26个英文字母开始
“临近退役时,我便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

球场上的邓亚萍(12张)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中继续工作,而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

邓亚萍比赛照片(5张)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就开始了。”邓亚萍说。
“1996年底,我被萨老提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我明白,这既是国际奥委会的重用和信任,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然而,这时我的英语基础几乎是零,法语也是一窍不通。面对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和自己外语水平的反差,我心里急得火上房。”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邓亚萍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初进清华时,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既没有英文的底子,更别说有口语交流的能力。
“怀着兴奋而又忐忑的心情迈进清华大学。老师想看看我的水平——你写出26个英文字母看看。我费了一阵心思总算写了出来,看着一会儿大写、一会儿小写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老师,就这个样子了。但请老师放心,我一定努力!”
“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我而言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我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邓亚萍几乎完全取消了与朋友的聚会及无关紧要的社会活动,就连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大大减少。为了提高自己的听力和会话能力,她除了定期光顾语音室,还买来多功能复读机。由于总是一边听磁带,一边跟着读。同学们总是跟她开玩笑:“亚萍,你成天读个不停,当心嘴唇磨出茧子呀!”“但我相信: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这也是我多年闯荡赛场的切身体验。”
学习是紧张的,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除学习之外,邓亚萍每周还要三次往返几 十里路到国家队训练基地进行训练,疲劳程度可想而知。
“每天清晨起床时,我都会发现枕头上有许多头发,梳头的时候也会有不少头发脱落下来。对此我并不太在意,倒是教练和队友见到我十分惊讶:‘小邓,你怎么了?’我说:‘没什么,可能是学习的用脑和打球的用脑不一样吧。’”
“虽然都是一个‘苦’字,但此时的我却有不一样的感受:以前当运动员,训练累得实在动不了,只要一听到加油声,一咬牙,挺过来了;遇到了难题、关坎,教练一点拨,通了;比赛遇到困难,观众一阵吼声,劲头上来了,转危为安。但读书呢,常常要一个人孤零零面壁苦思,那种清苦、孤独是另一种折磨,没意志、没恒心是坚持不下去的。”
为了更快地掌握英语,几位英语老师建议邓亚萍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经清华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1998年初,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英语。
2006年,邓亚萍生下一子,取名林瀚铭。
邓亚萍--原乒乓球世界冠军、2008年奥运会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
邓亚萍曾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获国际级运动健将、全国十佳运动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等多项荣誉称号。
邓亚萍曾在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女子双打冠军和单打亚军。在第4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女子双打冠军。在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女子单打冠军。并夺得了第25、26届奥运会女子乒乓球单打和双打的双料冠军。
邓亚萍是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也是唯一一位获得4枚金牌的乒乓球运动员,因此她又被誉为“乒乓女皇”、乒坛“小个子巨人”。
1997年后,邓亚萍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经过艰苦的努力,她获得了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8年又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 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拍换成了铁拍。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理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她从不叫苦,不喊累!
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
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
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像连珠炮一样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据教练张燮林统计,邓亚萍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
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有伤病。
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厉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那是邓亚萍在清华即将毕业的前夕。有一天,她找到语文老师请他帮助修改哲学课的总结。这份哲学总结足有四五千字,内容很充实,既有理论上的阐述,又能联系实际用哲学观点分析打球的战略战术。
几天后,语文老师把改过的文章还给邓亚萍了。又过了几天,语文老师在校园里遇到了她,邓亚萍一方面表示对语文老师的谢意,同时又很认真地对他说:"我把两份总结都交给了哲学老师,跟老师讲清楚了其中一份是我自己写的,另一份是请语文老师修改过的。"
一篇哲学文章,请语文老师修改,按理说修改后就可以当作自己的“原创”交上去了。语文老师绝不会去质问邓亚萍,为何不说明是经老师改过的;哲学老师更不会质疑她是否请人家修改过。一切显得那么自然。但是,邓亚萍竟把修改前后的两篇文章一齐交给了哲学老师,还如实说明了请语文老师做过修改。这就是诚实的邓亚萍,这就是邓亚萍的诚实!
惟有这样的诚实,才会有她的事业,她的辉煌,她的人格力量。试想,在学业上不老实的人,焉能成得了“邓亚萍”?

⑺ 邓亚萍的励志故事给我们的启示300字议论文

剑桥:每天凌晨5点起床攻读

1998年2月26日邓亚萍怀着复杂的心情,飞向剑桥。对她来说,这自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却又是一个艰难的起步。

“第二天就是开学上课的日子,全班一共9个同学,教室不大,9张课桌椅向着黑板,摆成半圆形。老师先让大家做自我介绍。接下来给每人发了两张讲义就开始讲课,课堂上没什么纪律,讲解方式也很随意,老师一边讲课,同学们一边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我在云山雾罩中上完了课。四五个星期过去了,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的付出,但收效并不大,英语水平的提高也不显著。作为一个插班生要赶上其他同学困难太大。加上没有教材,每次上课才能拿到老师发的讲义,这种教学方法也很难让我适应。”

“生活的环境也不尽如人意。到英国留学的留学生,多数都是住在学校所安排的英国人家里,我也不例外。本想住在英国人家里,一来可以更多地了解英国的风俗民情,二来可以有更多的英语会话机会。但是我所居住的这个女房东家,距学校太远,而且房费伙食费很高,每月除了要交200多英镑房租,还要交100多英镑饭费,两项合起来每月的支出约合人民币将近5000元。对于自费到英国上学的我来说,惜金和惜时同样重要。”

“记得当我头一次穿着防雨运动衣,骑着自行车到学校时,许多同学见了都大为不解:怎么世界冠军还骑自行车来上学?是啊,世界冠军也是凡人,我的所有,是我用汗水换来的,它来之不易,我必须十分珍惜它。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困扰着我,我急切盼望能改变这种状况。”

“刚到英国不久,我想往家寄点钱,然而到邮局拿了单子,却不知如何填写,邮局的人在单子上指指点点,我却一脸茫然,我站在邮局前,两眼发呆,我能怎么办?问谁去?问了,自己还是听不懂,最后,只好悻悻而归。”

“开学前,为了让我熟悉一下环境,房东开车送我去学校转了一圈。第二天人家不送了,我虽然买了辆自行车,却找不到上学的路了,七拐八拐,赶到学校已经上课了。一向守时的我成了迟到生。我急得迸出几个单词解释,然而解释不明白,那滋味,那窘迫,现在都忘不了!”

邓亚萍就读的纽汉姆学院是隶属剑桥大学的一所小学院,类似于国内的语言进修学院。这里的学生主要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而邓亚萍是唯一来自中国内地的留学生。

“刚到剑桥的那段时间,我虽然比较刻苦,效果却不明显。我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的语言基础还相当薄弱,要想在剑桥这个精英云集的学府里站得住、学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做学问与体育训练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寻,更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一切靠自己去拼去搏吧。”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

“开始的一两个月之内,根本听不懂老师在上面讲什么,我把老师所有写在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回到家里以后,自己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活比较单调,上课时间是四个半小时。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吃饭对我来说好像都很费事,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我一般都不回宿舍,就是吃上午带去的三明治,然后看一会儿书。晚上经常吃的东西就是自己做的方便面条加青菜、西红柿和鸡蛋。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12点才能睡觉。”

虽然基础比其他同学差,她总是不甘心,想超过别人。这种好胜的心理后来才慢慢开始转变:“毕竟基础不同,从运动员到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学习上升也要有个过程。”

回到清华,邓亚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从开题报告、到第一次提交论文、以至论文的最终修订,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到标准,而且步步提前,赶在时间表前完成。

“我终于戴上了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


篇二: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奥林匹克不仅是竞技,是拼搏,还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博爱情怀。”

这是邓亚萍在一次媒体采访中的话。正是这种生活态度和情怀,使她不仅仅满足于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奥运冠军。

当她还是运动员的时候,邓亚萍积极参与公益和爱心事业,用自己的力量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1992 年巴塞罗那第 25 届奥运会,她勇摘女单、女双两枚奥运金牌,在省政府为河南奥运健儿举行的庆功会上,她将 5 万元人民币交给时任河南省副省长范钦臣,成为中国奥运健儿捐助社会公益事业的第一人。

1996年12月,邓亚萍又从亚特兰大奥运会冠军奖金中拿出5万元人民币,捐给山西省繁峙县建立一所“希望小学”。她还和队友共同资助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失学儿童、发动中国乒乓球队向佤族儿童捐献“希望书库”。她还不止一次的向中国乒乓球训练基地河北省正定县、向河南省境内捐款10万余元人民币修复文化古迹、贫困地区小学,向香港弱智人群献爱心。

退役后,她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爱心慈善活动中。“蒲公英计划”是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委员会启动的第一个慈善计划,其中一项内容是向北京朝阳区的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捐赠一批体育器材。在与打工儿童子女见面的时候,邓亚萍发现那些孩子眼神迷离,不敢与别人对视。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她了解到,这些孩子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与本地的孩子不同,父母都是农民工。于是邓亚萍决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改变这些孩子的想法,帮助他们走出自卑心理。

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委员会在邓亚萍的带领下,除了上面提到的蒲公英计划之外,还陆续开展了针对残疾、残障青少年的“心灵之光”慈善计划、针对失足青少年的“携手明天”慈善计划以及资助贫困学子恢复视力的”光明行”。邓亚萍在百忙之中,为慈善事业奔走,为中国的体育慈善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邓亚萍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励他们,告诉他们要靠勤奋和知识改变命运。她还激励孩子们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与智慧。邓亚萍希望孩子们能象她一样要有一股狠劲,不服输、不怕苦。

在一封写给邓亚萍的信里,一位学生写到: “以前,我害怕说自己的父母是农民工。但是现在我不害怕了。我走在马路上不再贴着墙根走,不再害怕别人看我的眼神。因为我知道只要我努力,长大后我也会成为像您一样的运动员,拿冠军!。”看完这封信后,邓亚萍流下了眼泪,她知道这些孩子中的某一个在将来很有可能成为世界冠军,他们的生活很可能会因此而变得不同。每次她都会对我们说:“不仅物质上的帮助对这些孩子是必需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他们精神上的鼓励和关心。”

邓亚萍曾经预支了5万元比赛奖金,使河南省数百名失学儿童可以重返课堂。她邀请一名河南农村的小女孩来到北京,带她游览了北京并参观了自己的训练中心。这个小女孩之前到过最大的城市就是有柏油马路的县城。她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可以来到首都北京。更让她没有想到的是,邓姐姐还带自己还参观了自己的训练基地。离开北京的时候,小姑娘对邓亚萍说:“这里是我在梦里才来过的地方。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把我的家乡也变成象北京这样。”这意味着,一次不寻常意义的旅行可以换来一个梦想。

邓亚萍的爱心行为,源于自己的博爱情怀,那是对祖国的热爱、对别人的爱。国家和体育曾经给了她现在的一切,现在她正在用自己的博爱情怀去回报。正如她所说的:“我个人的力量也许是有限的,但我愿意贡献自己一点点力量给贫困和弱视孩子们一点温暖,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在这暖融融的爱心中成长,最终回报社会。我更愿意和更多的人一起来关爱和帮助这些弱视群体的孩子们,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梦想。这样的事情我将会一直做下去,永远做下去。

篇三: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身高仅1.50米的邓亚萍手脚粗短,似乎不是打乒乓球的材料,5岁时就开始学打乒乓球,因为个子太矮被河南省队排除在外,只好进入郑州市队。 但她凭着苦练,以罕见的速度,无所畏惧的胆色和顽强拼搏的精神,10岁时,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后加盟河南省队,1988年被选入国家队。 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15岁时获亚洲冠军,16岁时在世界锦标赛上成为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1992年,19岁的邓亚萍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又勇夺女子单打冠军,并与乔红合作获女子双打冠军。1993年在瑞典举行的第四十二届世乒赛上与队员合作又夺得团体、双打两块金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乒坛皇后。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1997年后,她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2003年,邓亚萍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

如今,邓亚萍已经和相恋多年的男友,前国家队男乒骁将,广东队的林志刚登记结婚,并把新家安在了北京崇文区的龙潭湖附近。从少年相恋到风风雨雨,再到牵手白头,如今的邓亚萍,可谓爱情事业双丰收。

⑻ 邓亚萍的不放弃的故事

邓亚萍的成长故事说明了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就能取得辉煌成绩,她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能付出常人不能付出的辛苦,才造就了她的辉煌。

⑼ 演讲稿 邓亚萍的故事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但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的梦想只不过是梦想,它虚幻得可想而不可及,于是将它深深地埋在心底,连破土的机会都不给它,这样,梦想怎么会开出绚丽芬芳的花儿呢?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我一直很喜欢冰心奶奶的一首小诗《成功的花》:“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成功的花需要汗水、泪水甚至血水的滋润啊。

赛场上如此,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不在贫贱, 有梦就能赢。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有自己远大的梦想,只要你朝着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有一千零一个梦想哟!
我想为大自然洗个澡。让空气没有污染。小草、小树都能挺直了身子向上长。我将来会发明一台机器叫“吸尘洗澡机”。哪棵小树要洗澡,只要招招手,我就能操纵着机器给小树从头到脚洗个澡,让小树的每一枝每一叶都干干净净,让所有的小树都长得绿油油的,枝繁叶茂,挺拔向上。那时,大自然就会感谢人类。它们会说:“小朋友,你们爱护我,我一定会报答你们的,夏天时,我会像一把大伞给人们遮风去暑,冬天时,我们会帮人们挡风避寒。”
我想成为科学家,在实验室里为人们带来更多神奇的东西。我会发明一种神奇的药,使人类不会失去亲人而痛苦。我又发明一种“保护伞”,使人类不在为火灾、 水灾和天灾所担忧;使人类不在为生病而感到发慌;这样,人类就会过上幸福和快乐的生活。
我想把书店里的书都给买下来,沉浸在书的怀抱中,饱览更多的历史故事、宇宙故事、大道理故事、童话故事……吸取它们的“粮食”,在书中懂得更多的知识,给地球上的小朋友讲述这些故事和我的梦想。
我想成为孙悟空,有着独一无二的七十二变。一变,把自己变成大款,坐着奔驰、宝马去看壮观的祖国山河。二变,开一家公司,公司就像“海尔集团”那么大,那么豪华。三变,把钱捐给灾区小朋友、老奶奶、老爷爷们,使他们永远过上幸福 、快乐的生活。四变,把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强大,不受别人的欺悔。五变,我们要和外星人交往,和他们交上最好的朋友。六变,让每一位小朋友都有超能力的智慧。七变,让我们的国家富裕起来。八变,让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非常聪明、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九变……
朋友们,你们记着“我的梦想不是梦,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