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明理的故事800

明理的故事800

发布时间: 2020-12-18 11:11:27

㈠ 明理修身作文800,因学习而明理

谁写?你写!我写!

㈡ 以“明理”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你好,因为你的题目比较宽泛,只能举个 例子给你了

这个例子不仅有趣还能在生活中感受得到 ,即使没有用上,还可以为你以后作文提 供点素材哦~~

《卖油翁》故事

是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寓言故事,原载 于《归田录》卷一,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 透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人能比 得上他,他凭着这种本领自我夸耀。一次 ,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 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 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 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 地点点头,略微表示赞许。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 射箭的技艺不也精湛吗?”老翁说:“没有 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听后恼怒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 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 的经验)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 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 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 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 ,却不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 有什么别的,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只好)笑着打发老翁走了。

有的人总是张扬只的才能,就是熟能生巧 而已!

㈢ 见事明理的故事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孔融让梨、程门立雪,以其礼仪背后崇高的道德内涵,成其经典,流传于世。

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意指“礼”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基,是一个人的立命之本,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礼仪不仅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更是衡量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我们要把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帮助自己成长的重要内容,勇于践行“八辱八耻”,以“八辱八耻”作为我们讲文明、懂礼仪、树新风的重要标尺。知理、明礼、拒耻,从讲校园文明礼仪开始,从做校园文明先锋开始,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时一事做起。

知礼明理幸福同行,从遵守学生守则开始。讲礼仪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的最基本体现,学生守则是一名学生应有的基本行为准则,是我们学习做人、做事的第一步。作为一个学生,是整个校园的一分子,要牢牢树立起校荣我荣、校耻我耻的观念,遵守校规,恪守校纪,讲爱国守法、讲明礼诚信、讲团结友善、讲勤俭自强,尊重人,宽容人,理解人,争做文明事,争当文明人,把校园礼仪体现到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一言一行中,把校园文明落实到具体的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

故事:不知礼仪无异于物,不辨荣辱乃不能成人。”
这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珠玑名言。从古到今,中华文明始终都是通过强烈的礼仪体系和荣辱意识,来维系、传承基本的文化价值与道德理念。
故事一:伯夷叔齐耻食周粟
故事二:项羽无颜愧见江东父老,
故事三:朱自清宁死不为三斗米折腰,
所有这些铮铮傲骨都源自中国文化的礼仪观念与荣辱意识,折射着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力量源泉。

㈣ 以故事明理法写的800字以上的高二作文

明理
那天晚上,我得到了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勉为其难留了下来,万一哪天被朋友知道了这事,哇哇大哭了起来,带来的只有夜晚无穷的噩梦和每天疑神疑鬼,让我得到了他人的尊重。从今而后,她二话不说相信了我,心神不宁,这八个字无时不刻萦绕在我的身旁。相反有一个词,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电闪雷鸣,我心里隐约有着一丝丝不安,晏殊的实事求是引领着我。那天夜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朋友爱和我玩。明理诚信,恪守承诺,没睡安稳……不,请我去她家玩。
那一次。一开始,害怕得不敢闭眼,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真相告诉了她;有一个词。我还要给她一个说法。躲在被子里微微颤颤,炎黄子孙们时刻牢记……这个词就是诚信,就说我的爸爸妈妈带我出去玩了吧,表妹突如其来的拜访,是快乐的。
明理诚信:诚实,可这次却不同,我很轻松,或许她会原谅我的。万般无奈下。明理诚信?表妹一个月才来我家一次,年复一年。也正是因为这八个字,也算是稀客吧,一朵愁云似乎总在我的眉目之间徘徊,想起白天的事;守信,表妹死死地拉住了我,真诚待人;恪守承诺,我不能出尔反尔呀,我在噩梦中度过,他们对我都很放心,原来和表妹玩是件其乐无穷的事,我放弃了和朋友之间的约定。正准备踏出屋门的那一刻。
回眸诚信相伴的岁月,恪守承诺,瓢泼大雨,她有些生气;有一个词,弄得我束手无策。我无所顾忌,让我得到了朋友的信任……在这种种条件下,我时刻遵守诺言,就会反目成仇了、左右为难。

㈤ 有关知礼明理的故事、童话各一篇

1、知礼明理的故事:孔融让梨。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故事点评: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知礼明理。

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2、知礼明理的童话:快乐的小燕子。

一只快乐的小燕子见到谁都会大声的甜甜的打招呼。“牛伯伯您好啊,耕了一天的地辛苦了,山坡上有好多青草,别忘记吃呀,给身体补补营养。”“谢谢你,小燕子,多好的孩子呀!”

小燕子飞过水田,看见一只小青蛙,说道:“青蛙弟弟你好,因为有你,稻田里的害虫少了许多。”“谢谢你,小燕子姐姐。”

“我是一只小燕子,飞到东来飞到西,每天捕蚊又垒窝,心里喜悦歌儿多。”小燕子高兴的唱着。小燕子看见猫头鹰阿姨眼泪汪汪地蹲在一棵树上,急忙问:“猫头鹰阿姨您怎么了?有什么难过的事情吗?”

“我昨天晚上出去捕田鼠,回来后发现丢了一个小宝宝,到现在也没找到呢!”猫头鹰阿姨伤心的说。

“您别急,不会有危险的,我帮您找找去。”小燕子安慰着猫头鹰阿姨。小燕子到处打听猫头鹰宝宝的下落。小猪报告说:“昨天晚上,有一只没长毛的大眼睛宝宝掉在了我的草床上,正睡香香觉呢,也许它就是猫头鹰宝宝吧。”

小燕子急忙跟着小猪,到它家里掀开被子一看,呵呵,可不是嘛,正是猫头鹰小宝宝,原来猫头鹰阿姨的家正好在小猪家旁边的大柳树上,半夜里,小宝宝睡糊涂了,就掉进了小猪的被窝里。

小燕子急忙通知猫头鹰阿姨把小宝宝抱回了家。“谢谢你,小燕子。”猫头鹰阿姨感激不尽的说。“不用谢,再见了。我是一只小燕子,飞到东来飞到西,每天捕蚊又垒窝,善解人意多快活。”

小燕子唱着歌飞走了。

故事点评:你知道小燕子为什么那么快乐吗?因为她知礼、明理、勤劳、热心、聪明,是这些给她带来了快乐,也给别人了快乐和帮助。

(5)明理的故事800扩展阅读:

读书为明理,明理为修身,修身即为做人 。

有人说,曾国藩是千百年来真正成事的书生。一方面,曾国藩是正儿八经的儒士,读书人,一心仰慕圣贤之学,穷经皓首,埋头书海。

另一方面,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官至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位极人臣。但当我们去翻阅曾国藩的家信,会发现他归根结底还是一位书生,是真正把书读透并运用到生活中的读书人。

他在信中谈得最多的即是读书学习,他所有的成就都和他的阅读与学习分不开,他甚至告诫子孙:“余不愿(尔)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今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曾国藩是怎么读书学习的。

在英杰辈出的中国近代史上,最具魅力的人物当属曾国藩。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大儒,又是一个文可治国、武能安邦的奇才。

他27岁才中进士步入仕途,但37岁即官至二品,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先后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加封一等毅勇侯,有清一代没有第二人。

他以编练湘军起家,扑灭太平天国,使行将灭亡的大清王朝又延续了50多年;他大力兴办洋务,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他教子有方,子孙后代人才兴旺,一部《曾国藩家书》流传后世。

曾国藩一生严于修身、治学、治军,成功实践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最高追求。

实际上,若论资质,曾国藩与同时代的人物相比并不算出类拔萃。他14岁参加县试,考了7次直到23岁才中秀才。自视甚高的左宗棠就曾不留情面地批评他“才短”“欠才略”。

曾国藩也有自知之明,承认自己“余性鲁钝”。或许是知晓自身的愚钝,曾国藩后天以勤补拙,他的善于读书、勤于学习在晚清士林中鲜有人及。细究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成功,也可以说是读书学习的成功。

正是一生的好学,为他日后成为晚清政治魁首、军事栋梁,中兴一代名臣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曾国藩的学习之道,在今天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1、读书贵有志

人贵有志,为何学习,是读书的首要条件。曾国藩在致家中诸弟的信中郑重其事地谈道:“盖士人读书,第一要立志”,“有志者则断不甘为下流”。古往今来,无志者得过且过,非有志者事不能成。

曾国藩说:“人苟能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诚然,孔孟虽贵为圣贤,也是普通人靠后天的努力修炼而成。因此,曾国藩指出:“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

他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而这改变的方法就在于立志。曾国藩之所以能成就日后的事业,也有赖于其年轻时立下的志向。他在20岁后立志学圣贤,为此还改号“涤生”,意思就是要荡涤旧染的污秽,以获得新生。

自隋唐开科取士以后,读书应仕、猎取功名成为大多数读书人的终极目标。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就是一个醉心功名的读书人,43岁考上秀才方作罢。

曾国藩虽自幼从父学,对为何读书却与其父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他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自卫其身。”

也就是说,在曾国藩看来,读书的本意不在于“求官”,而是“进德”“修业”,从人格和技艺上完善自己。

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引导他们把人生的目标重点放在德行的修养上,不必过多考虑功名之事。他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读书为明理,明理为修身,修身即为做人。他以多年的宦海生涯告诫子孙不要有代代做官的念想,“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

由于曾国藩对传统仕途功名的超然和“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家训的世代相传,曾氏后人更多的是凭一技之长在教育界以及化学、数学、考古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不凡成绩。

2、学习须有恒

曾国藩把读书学习看作人生的头等大事,一生常用“恒”字激励自己。在他看来,要实现理想,非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不可,“欲稍有成就,须从恒字着手”。

他曾以烹调食物比喻读书:如果“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那数年而不能毕一部”,正如煮食物“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用大柴乃易成也”。

与此同时,曾国藩也强调不可追求立竿见影的速效,而应厚积薄发,“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

作为大清王朝最为倚重的守护者,曾国藩一生虽政务、军务繁忙,但每日读书写字的功课从未间断。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32岁的曾国藩给自己定下了每日学习的十二条准则,即“日课十二条”。

一为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二为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为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四为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为读史: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为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七为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八为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九为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为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十一为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十二为夜不出门。

自“日课十二条”定下后,曾国藩硬是以非凡的毅力和恒心坚持始终,即使在晚年病重的情况下犹手不释卷。正所谓,欲成就非常之事业,必有非常之毅力和恒心不可。

3、治业必专精

曾国藩对治学须专精的观点深以为然。他说:“凡看书只宜看一种,一种未毕而另换一种,则无恒之弊,终无一成;若同时并看数种,尤难有恒,将来必不能看毕一种,不可不戒。”

人生短暂数十春秋,要读的书浩如烟海,要研究的问题数不胜数,唯有专精一业,专攻一学,才能将所学升华,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

曾国藩一生博览群书,治学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其著作卷帙浩繁,文章笔力雄厚,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

但纵使如此,曾国藩也一直以自己的“不专”为耻。他曾深刻剖析自己有“三耻”:天文算学毫无所知为一耻;做事治业有始无终为二耻;写字不好为三耻。

学习浅尝辄止,读书不求甚解,这是现代人读书的一个通病。从曾氏家书而言,他所谓的治业专精,包含专艺与专心两个意思。

“专艺”或曰“专业”,指专一经或专一史,“经则专主一经,史则专熟一史”,即在一个领域作专门研究,精益求精。曾国藩认为:“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

他用了一个很鲜明的例子来阐述“专艺”的重要性:“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来而用之不竭乎?”

他一再告诫家人:读书时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若能把一部书研究得精通烂熟,必然可以称之专业。

“专心”就是读书学习要排除外界影响,全神贯注,“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只有专注一事,才能领略到学习的意境。

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颇具影响的风云人物,曾国藩的学习之道对其家人子弟和晚清士大夫群体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氏后裔人才辈出,延续五代而不衰,他的部属和幕僚如李鸿章、薛福成等人“皆亲从受业,守其师说,友教四方”。

钱穆在《中国学术通义》中指出,“若论近代人论学,能有亲切的指点者,在前清有湘乡曾氏”。今人再读曾国藩,当从曾氏学习之道始。

㈥ 求一篇写尊法明礼事迹的八百字作文

成长似乎是一夜间的事,甚至还没来得及张口说再见,蓦然回首,好多事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自己淡忘,在池塘边漫步,池中的金鱼依旧快乐地吐着泡泡,望着池中的倒影,不禁一阵心寒,苦笑:“呵呵,又老一岁了!”
是啊,一年过得好快,我上初二了,不会再是那个刚进学校时的那个懵懂,未脱稚气的孩子,看到初一的新生,仿佛又见到了那时的自己,脑瓜里面总是充满
了奇怪的念头,那时真是太天真了,总以为世界上有永恒,一直在寻找着传说中的永恒,总想成为世界的中心,让所有人像行星一样环绕在我周围。
初一时不懂得什么是竞争,什么是残酷。在这一年间好像一下子长大了,变得稳重了,看的似乎更远了:在那时的我,只觉得小草好可爱,随风摇曳,树叶沙
沙地响,好似美妙的大自然交响乐,花儿是校园里的精灵,播撒五彩缤纷的心情种子,总觉得拥有这样一个狭小而充满温馨的空间足够了。而现在,我从小草中读到
了坚强,在花中看到了怒放的生命的美好,还看到了更广阔的蔚蓝天空,蕴藏着那种令人捉摸不透的深邃的蓝。
十月的阳光如同淡水,温柔地洒在教学楼上,我很喜欢校园,喜欢我的同学们,我们教室门前就是草坪,也许一株小草会让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上千株挨
在一起,就组成了绿的整体,自豪地向人们宣告它的存在,难道我们班级不也是一个绿的整体么?大家在一起经过风雨考验,有泪水有喜悦,一同成长。风依旧在
吹,吹动着我们的发梢。
我以前爱追求完美,不想我的单色彩虹上出现一点瑕疵。然而我明白这是不可能的,我现在依旧会很开心地笑,一如当初,其实,很多东西都没有改变,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遗失了欢笑,童心那份真诚与善良,那成长又有何意义?
学校的大操场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新教学大楼,其它的什么也没有改变,白云依旧是白云,蓝天依旧是蓝天,只不过学到了一些,又淡忘了一些,放弃
了一些,懂得了一些,我在成长,学校也在成长,如果没有学校,我就如茫茫大海上的那一叶扁舟,不知何去何从。校园是我们的成长驿站,记录着成长的痛苦,也
镌刻下欢乐,沿着成长的足迹,我们击向成熟,走向未来!

㈦ 高中作文《明理的重要性》800字

样一篇报道,有来一位72岁的老自人,“活到老学到老”,在国家放宽对考生报考大学年龄限制的情况下,他两次参加高考,可是均因分数低而未被录取,但是他仍然不放弃。这种渴求知识的精神感动了他所报考学校的师生,经过研究,学校特许他作为旁听生上学。由此可知,学习永无止境,他不分幼尊卑‘学习获得知识,知识改变命运。’说起学习的重要性,他对于个人的成长。成才。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可以提高品德修养;学习可以增长才干;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除此之外,学习还有另一种更深刻的意义。记得曾经的我徘徊在这样一个问题上:我为什么学习呀?学习的目的何在?难道就只是为了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争出个高下吗?后来在一节政治课上我得到了答案,政治老师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日本是一个小岛国,资源也很匮乏,可他们为什么衣食无忧呢因为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日本便从中国廉价买回原料,再经过他们的高新技术,把这些原料制造成工艺品。日用品,再用高于原料几倍的价钱卖回中国,就这样日本富了起来。在刚听完这个故事后

㈧ 知礼明理的名人故事

列举如下:

1、伯夷叔齐耻食周粟

伯夷、叔齐是殷末周初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国王生前指定小儿子叔齐继位。他死后,叔齐却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认为君命不可违,要尊重父亲的决定,因此拒绝就位,并出逃外国。叔齐则认为伯夷贤德,治理国家最合适,也符合长幼尊卑秩序,因此也出逃国外。把王位让给孤竹国君的二儿子。

伯夷、叔齐互相谦让,先后出走,后来相遇。他们听说西伯侯治理的西歧国富民丰,西伯侯礼贤下士,尊长爱幼,人民懂礼仪廉耻,就商定投奔西歧。姬昌已死,武王不发丧,开始伐纣。大军供奉着姬昌(周文王)的神位,寓意此次主帅仍是文王,向孟津进发。

叔齐拽住马缰绳劝说道:“父亲去世却不安葬,这是孝顺吗?当臣子的去讨伐自己的君王,这是仁义吗?商纣固然残暴,但你以暴力治服暴力也是不对的!”武王大军没理睬这个迂腐的人,继续进军。

2、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时期的山东曲阜人,字文举,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子,他的高祖父叫做孔尚,孔尚曾经做过钜鹿地区的太守,孔融的父亲是泰山的都尉孔宙。

孔融在四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和他的几个哥哥在一起吃梨,几个哥哥拿的是大梨吃,而孔融只拿比较小的梨来吃。

有人问孔融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让哥哥拿大的,孔融说:小孩子的食量都很小,应该吃小的,大的应该给哥哥们吃。

3、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颖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4、桑兰,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宁波人,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曾在全国性运动会上获得跳马冠军。到今天为止,坚强的桑兰已经笑着度过了6年的轮椅时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意外受伤之后,默默无闻的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这确实是个意外。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5、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㈨ 明礼作文800字

孝敬长辈,不但要时时刻刻地满足他们的要求,不但要千方百计地让他们开心,不但要“变着法”地宠老人,当然还要保护自己,爱护自己,不要让自己受伤。
一次周末,我像往常一样坐在沙发上,和爸爸一起阅读《弟子规》,和爸爸一起体会做长辈的辛苦,和爸爸一起在字里行间之中获得真理。几十行字像一个个小蚂蚁在我的眼前跳动,我必须要尽力地去捕捉他们,捉入我的眼球。幸亏有爸爸陪着我,我才不会感到不耐烦,突然,六只“小蚂蚁”被我捉住了,吸引了我的眼球。
“身有伤,贻亲忧。”我大声地读出了这行文字,爸爸连忙帮我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自己若是受伤了,自己的长辈就会非常担忧。突然,又有十六个“小蚂蚁”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两句话如同两根细针刺痛着我的心。
那是一个晴天的下午,可是我的心情如“阴天”般地愤怒。我和我的好朋友一起在玩耍,可是他竟然失手差点打伤了我。我被激怒了,挥拳向他打去,他也以牙还牙,使出浑身的劲还了我一拳,我又打了他……
仇是报了,但是,我的头上和身上出现了一大片的淤青。放学了,我回到了家,晚上,我正要洗澡时,妈妈到浴室拿香水,看到了我身上的一片淤青,脸倏地一下白了。连忙问我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便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妈妈先是责备我不该和同学打架,可到了最后还是关心起我的“伤势”起来,我忽然发现,妈妈那略带苍老的脸上挂着几滴晶莹的泪珠,我看着着几滴泪珠,却略略带着一点儿不屑。
现在想一想,我真的是太不负责任了,爸爸妈妈当初辛辛苦苦地把我生下,为的只是一个被人打的“人肉沙袋”吗?爸爸妈妈当初辛辛苦苦地把我从一丁点儿养到那么大,难道只是养了一个总是被人打的人吗?种种“爸爸妈妈”,“难道”,出现在了我的脑海中,我感到深深的自责与惭愧。再者,我打了同学们,尽管报了仇,但是如果打伤了同学,同学的家长索要赔偿,不但会把爸爸妈妈的脸都丢尽,而且还会多了一桩麻烦事,还会伤及同学之间的感情。以前,我在学校里,还自以为孝敬长辈,以孝敬长辈而自豪,现在想想,我真是一个不孝子!
孝敬长辈,不只在孝、敬!
爸爸也似乎和我想到了一块儿,说:“以后不要和同学们打架了,‘身有伤,贻亲忧。’不要让爸爸妈妈着急。”听了这一席话,我的眼睛里又涌起了一片潮水,任它留下,滴落在《弟子规》上……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