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以致用的名人故事
『壹』 关于名人做好自己并成功的事例
海伦来凯勒的故事
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自育家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伦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老师的教育、帮助下,她凭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病残,学会了讲话,用手指"听话"并掌握了5种文字。24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后她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中,曾受到许多国家政府、人民的赞誉和嘉奖。1959年,联合国曾发起"海伦.凯勒"运动。她写的自传作品《我生活的故事》,成为英语文学的经典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泛发行。
『贰』 学以致用的例子,小故事
一、国王做了一顶金王冠,他怀疑工匠用银子偷换了一部分金子,便要阿基米德鉴定它是不是纯金制的,且不能损坏王冠.。
阿基米德捧着这顶王冠整天苦苦思索,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他跨入浴桶,随着身子浸入浴桶,一部分水就从桶边溢出,,阿基米德看到这个现象,头脑中像闪过一道闪电,“我找到了!”。
阿基米德拿一块金块和一块重量相等的银块,分别放入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发现银块排出的水多得多。于是阿基米德拿了与王冠重量相等的金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测出排出的水量。再把王冠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看看排出的水量是否一样,问题就解决了。
随着进一步研究,沿用至今的流体力学最重要基石——阿基米德定律诞生了。
二、福州大中寺有名老和尚,他有三位弟子。三个僧徒都到外面去行脚修行,现在回来了。一徒在都城习得诗文,一徒从诸长者学得经论,只有神赞什么也没学到。于是神赞遭老僧嫌弃,使为杂役。
一天,神赞在澡堂帮老师擦背,边说,“庙虽好,可庙里的佛不行。”老师回过头来,神赞又说,“佛虽然不行,可是还有光。”
有一日,老师在窗下默诵经文,一只野蜂想飞出去,没头没脑地乱撞纸窗。神赞见此情形,便说:“房子这么打,有门洞开,不从空处出,偏撞纸窗,白费力气。”并作一偈道:“不肯出空门,投窗是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时才出头。”
于是老师说:“你小子所言,另有一番气度,一定逢得名师,快快道来。”神赞于是把在百丈和尚门下修行悟道的经历讲了一遍。僧师心生羞愧,乞教于神赞,面流喜泪:“老僧到这般年岁才识到禅宗真诀。”
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为眼前花。
三、齐国有一个名叫田仲的人,自命清高,不愿与达官贵人为伍而隐居乡间,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十分明智的。
宋国有个叫屈谷的人至田仲那里去见他,对他说:“我是个庄稼人,没有什么别的本事,只会干农活,特别是在种葫芦很有方法。现在,我有一个大葫芦。它不仅坚硬得像石头一般,而且皮非常厚,以至于葫芦里面没有空隙。这是我特意留下来的一只大葫芦,我想把它送给您。”
田仲听后,对屈谷说:“葫芦嫩的时候可以吃,老了不吃的时候,它最大的的用途就是盛放东西。现在你的这个葫芦虽然很大,然而它不仅皮厚,没有空隙,而且坚硬得不能剖开,像这样的葫芦既不能装物,也不能盛酒,我要它有什么用处呢?”
屈谷说:“先生说得对极了,我马上把它扔掉。不过先生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您虽然是不仰仗别人而活着,但是您隐居在此,空有满脑子的学问和浑身的本领,却对国家没有一点用处,您同我刚才说的那个葫芦不是一样吗?”
如果一个人不将自己的本领贡献给国家、社会,仅仅只是在那笑傲山林,就算他有高洁的名声,但实质上这种处世之道并不明智 。到头来,他的智慧与贡献还远不及那位种田的农夫屈谷。
(2)关于学以致用的名人故事扩展阅读:
学以致用的名言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论语》
2、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
3、学而不用则废,用而不学则滞;学用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周海中
4、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5、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6、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叁』 给我一些关于“学以致用 学以致德”的事例或者其他材料急求!!!
出处和释义:
原文
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为眼前花。
译文
读圣贤书只知背诵文句不去研究古圣贤的思想精义,就好像一个写字匠知其字不知其意一样,作官如果不爱护人民百姓,只知道领取国家俸禄,那就像一个穿着官服戴着官帽的强盗。只知讲学问论道理并不亲身实践,注重身体力行,就好像一个不懂得佛理只会诵经的和尚;带来事业成功以后却不想为后人做些好事,犹如一朵眼前很艳丽很快就要凋谢的花儿。
举例:
福州大中寺有名老和尚,他有三位弟子。三个僧徒都到外面去行脚修行,现在回来了。一徒在都城习得诗文,一徒从诸长者学得经论,只有神赞什么也没学到。于是神赞遭老僧嫌弃,使为杂役,一天,神赞在澡堂帮老师擦背,边说,“庙虽好,可庙里的佛不行。”老师回过头来,神赞又说,“佛虽然不行,可是还有光。”有一日,老师在窗下默诵经文,一只野蜂想飞出去,没头没脑地乱撞纸窗。神赞见此情形,便说:“房子这么打,有门洞开,不从空处出,偏撞纸窗,白费力气。”并作一偈道:“不肯出空门,投窗是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时才出头。”于是老师说:“你小子所言,另有一番气度,一定逢得名师,快快道来。”神赞于是把在百丈和尚门下修行悟道的经历讲了一遍。僧师心生羞愧,乞教于神赞,面流喜泪:“老僧到这般年岁才识到禅宗真诀。”
『肆』 学以致用的名人名言
学以致用的名人名言
1 吃一堑,长一智。
2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4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5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7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8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9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0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1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2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13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14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5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16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17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18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19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20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2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2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3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24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25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26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27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28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29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30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31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32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33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34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35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36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37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38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39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40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41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42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43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44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45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46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47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伍』 活到老学到老的名人故事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6/05/29/001316469.shtml
师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一天,师旷正为晋平公演奏,忽然听到晋平公叹气说:“有很多东西我还不知道,可我现在已70多岁,再想学也太迟了吧!” 师旷笑着答道:“那您就赶紧点蜡烛啊。” 晋平公有些不高兴:“你这话什么意思?求知与点蜡烛有什么关系?答非所问!你不是故意在戏弄我吧?” 师旷赶紧解释:“我怎敢戏弄大王您啊!只是我听人说,年少时学习,就像走在朝阳下;壮年时学习,犹如在正午的阳光下行走;老年时学习,那便是在夜间点起蜡烛小心前行。烛光虽然微弱,比不上阳光,但总比摸黑强吧。”晋平公听了,点头称是。人生感悟:活到老学到老 知无涯,生有涯,活到老学到老。 自诞生之日起,学习就成为整个人类及其每一个个体的一项基本活动。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将伴随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并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没有止境地学习,是每一个向上者必要的。人要想不断地进步,就得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上不能有厌足之心。 之所以提出终身学习的观点,因为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知识文化,岂是只用短短几十年的一生能学得完的呢?故先贤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何况现代社会的知识寿命大为缩短,个人用十几年所学习的知识,会很快过时。如果不再学习更新,马上就进入所谓的“知识半衰期”。据统计,当今世界90%的知识是近三十年产生的,知识半衰期只有五至七年。而且,人的能力就像电池一样,会随着时间和使用而逐渐流失。因此,人们的知识需要不断“加油”、“充电”。 当今时代,世界在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人们要适应变化的世界,就必须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以老人为例,也得学会如何使用洗衣机、微波炉甚至是电脑,不然享受不了科技带来的乐趣与便捷。 终身学习这方面,鲁迅先生是榜样,先生在临死前一个小时还在写文章呢!还有华人首富李嘉诚,他每天晚上看书学习,这个好习惯已坚持了几十年。更有甚者认为,只是“活到老,学到老”还远远不够,比尔·盖茨就讲过一句话:在21世纪,人们比的不是学习,而是学习的速度。在现今的企业环境里,没有打不破的铁饭碗。你的工作在今天可能不可或缺,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明天这个职位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所以我们必须用不断学习来防患于未然。 世间有“知足者常乐”一说。而且,大多数人都承认,知足常乐是一种美德。的确,这是一种美德。但是,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环境,知足常乐的道理也是如此。在物质生活上,知足者常乐。如果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有幸福。而在事业上,在学习上,总是知足就会裹足不前。所以,在学习上,要知道精进才行。未来社会的竞争,必将会从今天的人才竞争转向学习能力的竞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全新理念,并做到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真正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陆』 历史上有哪些学以致用的例子
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浮力定律:
公元前245年,赫农王命令阿基米德(Archimedes)鉴定一个皇冠。赫农王给金匠一块金子让他做一顶纯金的皇冠。做好的皇冠尽管与先前的金子一样重,但国王还是怀疑金匠掺假了。
他命令阿基米德鉴定皇冠是不是纯金的,但是不允许破坏皇冠。这似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在公共浴室内,阿基米德注意到他的胳膊浮到了水面上。这时他脑中闪现出一丝模糊的想法。他把胳膊完全放进水中全身放松,这时胳膊又浮到水面上。
他站了起来,浴盆四周的水位下降;他躺在浴盆中,水位则变得更高了,而他也感觉到自己变轻了。他站起来后,水位下降,他则感觉到自己重了。一定是水对身体产生向上的浮力才使得他感到自己轻了。
他把差不多一样大的石块和木块同时放入浴盆,浸入水中。石块下沉到水里,但是他能感觉到石块变轻了。而且,他必须要向下按着木块才能把它完全浸没水中。
这表明在下沉的情况下,浮力与物体的排水量(物体体积)有关,而不与物体重量有关。相同质量下,物体在水中感觉有多重一定与它的密度(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有关。
阿基米德因此找到了解决国王问题的方法,问题关键在于密度。如果皇冠里面含有其他金属,它的密度会不相同,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这个皇冠的体积是不同的。
把皇冠和等重的金子放进水里,结果发现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子的大,这表明皇冠是掺假的。最重要的是,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原理,即水对物体的浮力等于物体所排出水的重量。
(6)关于学以致用的名人故事扩展阅读:
学以致用:
释义:最根本的是要把理论的知识和实际的应用要联合起来,由浅入深地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学到的东西要经常揣摩,真正地理解其含义(包括使用的方法,注意的事项)然后按照理论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再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就这样相互促进学习,逐步加深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
相关名言: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2、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
3、学而不用则废,用而不学则滞;学用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周海中
『柒』 学以致用名人事例素材
例子:阿基米德有复许多故事制,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发现阿基米德定律的那个洗澡的故事了。
国王做了一顶金王冠,他怀疑工匠用银子偷换了一部分金子,便要阿基米德鉴定它是不是纯金制的,且不能损坏王冠。阿基米德捧着这顶王冠整天苦苦思索,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他跨入浴桶,随着身子浸入浴桶,一部分水就从桶边溢出,阿基米德看到这个现象,头脑中像闪过一道闪电,“我找到了!”。
阿基米德拿一块金块和一块重量相等的银块,分别放入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发现银块排出的水多得多。于是阿基米德拿了与王冠重量相等的金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测出排出的水量;再把王冠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看看排出的水量是否一样,问题就解决了。随着进一步研究,沿用至今的流体力学最重要基石——阿基米德定律诞生了
网上看到的!之前也看到过这个故事。
『捌』 求学以致用的名人的例子 不要爱迪生这种比较大众的。。。
狄更斯
『玖』 有哪些通过读书学以致用的例子
真正学以致用的来书籍自
以我来说就是新华字典和成语大全,小时候逐一背过。
学很多时候一时看不出用在哪里的。
有时候你程序写到一半去翻TCP/IP协议的书。
更多的时候,读书是积累。
学以致用的例子
中国的
我记得以前报道过一个大学生上大学的时候就看准了家乡的水产养殖,然后学的就是水产方面,后来毕业后也是做这行,然后发家致富。这个属于很有目的性的学
国外的
我如果没有记错,乔教主曾经说过,苹果电脑的那种弧线设计,来源于他读书时的一门关于画线条的课程,从中他学到了很优美的画线方法。后来运用于苹果电脑的设计中。
这个就是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