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故事内容简介
⑴ 名人传主要内容
贝多芬1770年12月17日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2年12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风气。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贝多芬,他的音乐受到欢呼,他的困难却几乎无人问津,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 欢乐颂 》。
米开朗琪罗,每从事一项工程,都必然遭到一批小人的嫉妒和怨恨,他同贝多芬一样终身未婚,没有能享受到真正的爱情。他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传世杰作。
《米开朗基罗传》:该传记分上下编,上编“战斗”,下编“舍弃”和尾声“死”。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出生于意大利卡森蒂诺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基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琪罗转入另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后来,他又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开朗罗基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不久,又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1527年米开朗基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的地方找了出来,米开朗琪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琪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不仅如此他的爱情也不太理想.
托尔斯泰,要面对整个贵族 上流社会 ,以至被教会开除教籍。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 托尔斯泰 传》: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 高加索 ,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 塞瓦斯托波尔 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 幸福的家庭 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 战争与和平 》与《 安娜•卡列尼娜 》。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马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 昏迷不醒 。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⑵ 名人传之贝多芬传的内容梗概
贝多芬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
贝多芬的童年是不幸的,他的爸爸迫使他练钢琴。但天赋很快就显示出了。
1976年,贝多芬听力出现问题,但他依然坚持音乐创作。
1862年,贝多芬患了胸膜炎,1827年,贝多芬去世了。
主要描写了贝多芬一生中的艰苦生活和悲惨遭遇,他的微笑时不愉快的,他总是悲哀的微笑。他被童年很艰苦,父亲的压迫,母亲的离去,是他的童年变得悲惨。
之后他做了一家之主,肩负着家中的重任。之后他遇到了两个知心的朋友,直到老去感情依旧不变。他离开了波恩,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故乡。他生活艰苦却有如此大的成就,可晓而知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他不畏艰苦,用于前进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名人传故事内容简介扩展阅读:
《名人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年)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或译作米开朗基罗)(1906)、《托尔斯泰传》(1911)三部传记。被称为“三大英雄传记”,也称“巨人三传”。
现已被选中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名著阅读。这本书也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1886年,罗曼·罗兰怀抱着崇高的社会理想和热情,考取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而周围的现实却让他苦闷困惑,于是他给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信寻求生活的答案。托尔斯泰很热情地写了一封二三十页长的回信,并指出:“一切使人们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们分裂的,是恶与丑。”托尔斯泰“慈祥”的言行对罗兰的一生构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20世纪初,在物质利益决定一切,欺小凌弱和暴力成为国际秩序的时代,需要的是高贵的精神,甘愿自我牺牲、以痛苦为人类献祭的榜样。罗曼·罗兰把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希望寄托在“英雄”人物的身上,他要为他心中理想的精神巨子立传,让人们“呼吸到英雄的气息”,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创造光辉夺目的太阳。
他制订了详细的创作计划,并先后写成《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等“名人传记”。
参考资料:网络-名人传
⑶ 名人传之米开朗琪罗传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卡普雷塞出生。他的父亲是地方法官,脾气暴躁,母亲在他六岁时去世。米开朗琪罗幼时寄养在一个石匠家中,石匠妻子的乳汁哺育了这位未来的雕塑家。
米开朗琪罗从小迷恋绘画,在学校里总是画素描,为此他经常遭受家人的毒打,因为他的父亲认为从事艺术是可耻的。他坚持自己的选择,后来进入雕塑学校。
当时的意大利正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在崇尚希腊古典文化的风气下,他潜心学习模仿古希腊艺术,这对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雕塑作品《哀悼基督》,使他一举成名。1534年,米开朗琪罗重返罗马,他以后的全部岁月就是在罗马度过的。1536年到1541年他完成《最后之审判》。
(3)名人传故事内容简介扩展阅读
晚年的米开朗基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建筑艺术上,并有精深造诣,因而他也成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之一。
米开朗基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参与设计并主持过此项工程。他为该教堂设计的直径达 42.34 米的巨大圆形穹顶不仅气势恢弘,而且从局部到整体都是绝世精美的艺术。由于圣彼得大教堂的工程浩大,直到 1626 年才竣工。
令人惋惜的是,米开朗基罗生前未能看到自己的这一作品。几个世纪来,难以数计的参观者登上这个大圆顶时,无不发出惊叹:米开朗基罗太伟大了!
在与古罗马遗址相连的罗马坎比多利奥山丘上,米开朗基罗设计了罗马市政厅建筑群,其和谐完美堪称文艺复兴时期宫殿建筑的代表。
⑷ 求名人传故事梗概400字左右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内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容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⑸ 《名人传》三个名人的故事简介,100字以内、、、
1.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1770-1827)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贝多芬内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容河畔离法国国境不远的小城市--波恩。父亲是个宫廷乐团的男高间歌手,母亲是个厨娘。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
2. 米开朗琪罗·博纳罗蒂意大利人,作为文艺复兴的巨匠,以他超越时空的宏伟大作,在生前和后世都造成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他和达芬奇一样多才多艺,兼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他得天独厚活到89岁,超越了古稀之年,度过了70余年的艺术生涯,他经历人生坎坷和世态炎凉,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
3.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阿·托尔斯泰,苏联俄罗斯作家,列宁勋章获得者,苏联科学院院士。代表作《苦难历程》和《伊凡雷帝》。
-_-|||回答不好,请见谅……
⑹ 名人传的故事简介
《贝多芬传》贝多芬,身高5英尺4英寸,与当时欧洲另一位显赫的征服者拿破仑等高。贝多芬自幼不幸,他的父亲是一个残暴的酒鬼,他剥夺了小贝多芬学习、休息和娱乐的时间,而只是一味地强迫幼小的儿子没完没了地练习钢琴和小提琴,期望他将来成为自己的摇钱树。
1787年,贝多芬前往维也纳拜他仰慕已久的偶像莫扎特为师。莫扎特听了他的即兴演奏之后感到十分惊奇,当场对其他人说:请注意,这位少年将震动世界。可惜,在维也纳的学习时光很快就中断了,原因是他母亲患重病,并很快地离开了人世,失去了心目中唯一的亲人的贝多芬悲痛欲绝,过度悲痛使他接二连三地得了几场大病,其中一次是出天花,永远地毁了他的容貌。
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世界不曾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他是这样一个人,罗曼·罗兰在传记的最后这样概括了他的一生:
什么胜利可和这场胜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场战争,奥斯特利茨哪一天的阳光,曾经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曾经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凯旋?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
“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罗曼·罗兰将这样一个人的传记放在他立意要写的《名人传》的首位。
《米开朗基罗传》:该传记分上下编,上编“战斗”,下编“舍弃”和尾声“死”。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基罗出生于卡森蒂诺地方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基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使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基罗转入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开朗基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不久,又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1527年米开朗基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地找了出来,米开朗基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基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的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
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基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终于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托尔斯泰传》: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
加一点
赞扬[鞭挞]精神:
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
⑺ 名人传 中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梗概
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
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
(7)名人传故事内容简介扩展阅读:
历史上的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名人传
网络——托尔斯泰传
⑻ 《名人传》故事梗概,300字以内
《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回托尔斯泰传》的合答称。本书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现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是音乐家,一是雕塑家兼画家,一是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地,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⑼ 名人传主要(内容简介)和(故事情节)~~~
《名人传》 作者罗曼
⑽ 《名人传》作者及故事内容
普鲁塔克(Plutarch,约公元46~120年)出身于希腊中部波奥提亚地区喀罗尼亚城(Chaeronea)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家庭。其父亚里斯托布鲁斯(Aristobulus)是一位传记作家和哲学家。
他幼承庭训,养成了对知识的爱好。青年时期游学雅典,曾受业于名师阿谟尼乌斯(Ammonius),受过数学、哲学、修辞学、历史学以及医学等方面的训练。还曾遍游希腊各地,到过爱琴海诸岛,访问过埃及、小亚细亚、意大利。所到之处,他都极为留心搜集当地的历史资料和口碑传说,从而成为一名饱学之士。后来,他来到罗马讲学,研究罗马的历史,同时结识了许多名人。
他一生经历了罗马帝国前期的3个王朝-尤利乌斯·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和安敦尼王朝。据说,他曾经为帝国的2个皇帝-图拉真和哈德良-讲过课,并博得了他们的赏识。图拉真曾授予他执政官的高位,后来哈德良又提拔他担任过希腊财政督察。
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喀罗尼亚度过的。在故乡,他一面著书立说、开门授徒,一面担任当地的行政长官、参与政治活动。据说他在家乡还开办过一所学校,所授课程以哲学和伦理学为主。晚年他又出任希腊圣地-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终身祭司。
▲普鲁塔克是一个勤奋而多产的作家。
在他儿子拉姆普里亚斯(Lamprias)为他编订的著作目录里,列举了他227篇著作的书名。这本目录里列举出来的大部分著作已经散失,现在仅存83篇。在现在流传下来的作品中,除了这83篇之外,还有后来发现的、且未被目录收进去的作品18篇,以及仅存残篇的作品15篇。后人把他现存的这些作品分编成2本集子:《道德论集》(Ethica,亦作Moralia)和《传记集》(Parallel Lives)。《道德论集》包括60多篇论文和语录,广泛地探讨了伦理、宗教、哲学、科学、政治、文学等方面的问题,是了解普鲁塔克的生平和思想的重要文献。准确地说,他主要不是一位历史学家,而是一位道德学家。然而,广为流传并使他久负盛名的却是那本包括50篇传记的《传记集》,而不是《道德论集》。
▲普鲁塔克所生活的时代,正值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
当时,地中海周围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日趋强化,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彼此影响、相互结合,逐渐形成了"希腊―罗马文化",迎来了欧洲古典文化的又一个高峰。普鲁塔克的学术成就代表并反映了这种文化融合的趋势和现状。
普鲁塔克撰写的《传记集》又被称为《希腊·罗马名人合传》,就是他身上所反映出来的这种文化融合趋势的集中体现。此书显然是想强调一个历史事实,即希腊和罗马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都产生过同样杰出的历史人物、都是了不起的民族。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普鲁塔克在著作的结构安排上也是独树一帜、寓意深刻的。在《传记集》中,除了4篇是单独的1人1传之外,其余的46篇都是以类相从,组合成了23对合传。他从希腊和罗马历史上的古代伟人中,各挑选出1个他认为命运和气质相类似的人物、以对照比较的形式分别为他们立传,最后再加上一篇类似短评的文章,构成一部合传的全部内容。譬如:他把马其顿的亚力山大与罗马的恺撒组成合传,就是因为他认为这2个人都是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都怀有极大的野心,又都精于战术、果断勇敢、富有冒险精神、不辞艰辛,也都很幸运,并且都无视关于他们自己的灾异等。
作为一个希腊人,普鲁塔克撰写的希腊名人传都是很成功的;相比之下,罗马名人的传记却写得不尽如人意。尽管他在罗马生活过相当长的时间,但是他对罗马的历史、制度和习俗仍然比较生疏,再加上他不能熟练地阅读拉丁文的文献(只是晚年学过拉丁文),以致于影响了他的发挥。
▲普鲁塔克的哲学观点也是他所处时代的典型的折衷物。他兼取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斯多噶以及毕达哥拉斯等各派之说,尤其重视伦理道德问题。
普鲁塔克认为:人生应当以道德为准绳,应当受理性的节制,要中庸克己、符合人道、不慕荣华、不图虚誉。他为希腊和罗马的古代名人立传,主要不是写历史,而是为了通过对传主进行伦理上的评价、并以此来阐发自己的伦理思想,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垂训世人。在《亚力山大传》的序言中,他明确地写道:"我所写的,不是历史的书,而是一部传记。在许多著名的事迹里,并不一定能够看出这些英雄伟人道德或不道德的一面,而一些小小的行动及言语,常常比造成数万人死亡的战争、或大规模的布阵、或对城市的攻防,更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性格。……我把大事迹或战争的部分让给他人去写,我只写人物心理方面的特征,用这种方法来叙述或描写每个英雄或伟人的传记"。
同这种写作宗旨相一致,普鲁塔克在写作过程中采用了夹叙夹议的笔法,常常从一个事件的叙述中引伸出他的伦理思想。譬如在《梭伦传》中,他叙述完梭伦访问米利都的泰勒斯、并得知泰勒斯不关心娶妻生子的原因是害怕失去亲人的痛苦一事后,发了很长的一段议论:
"如果由于害怕失掉就不去获得必需的东西,这既不合理,也不足贵。因为按照这一原则,一个人就会为了害怕失掉的缘故,不可能从占有财富、荣誉、智慧而得到满足。的确,即令像德行这种世界上最宝贵、最可爱的财产,也每每会被疾病和药物所夺。泰勒斯本人虽然没有结婚,也还是不能完全摆脱忧虑,除非他不要朋友、不要亲戚、不要祖国。……当一个人没有受过理性的锻炼,不能忍受命运袭击的时候,使他受到无穷痛苦和恐惧的,并不是仁爱,而是脆弱。这种人即使得到了他所渴求的东西,也不会享到快乐;他会经常满怀忧惧和挣扎,生怕将来失掉。无论如何,我们决不可用贫穷来防止丧失财产,用离群索居来防止失掉朋友,用不育子嗣来防止死掉儿女;应该以理性来对付一切不幸"。
像这样的道德说教,几乎在每一篇传记中都可看到。
▲这种写作态度,使得普鲁塔克不能够完全遵守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所必须具备的严谨作风,以致于影响了他在史学上的地位。
在他看来,是否准确地反映了历史真相、历史年代是否准确无误等等都是次要的。他的目的只是通过记述传主的一些生平事迹,收集并列举一些能够成为后世楷模的品德和人格的实例而已。
正是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他在《梭伦传》中再一次绘声绘色地记述了梭伦与克洛苏斯的那场对话。尽管他事先清楚地知道这件事情是不真实的,但是就因为这场对话很有教育意义,所以他舍不得放弃。同时他还为自己写了一段辩护词:"有人企图根据年代记来证明它是虚构的。但是既然一个故事这样著名、这样确凿有据、尤其是这样与梭伦的品格相符、这样和他的雅量与智慧相称,我就不能因遵守任何年代记的条规而主张将它否认"。由此便产生了他在选择史料时的片面性,产生了他那喜欢描写人物心理细节和奇谈逸事的写作倾向,也导致了他的历史方法的非批判性。
然而,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地看到:普鲁塔克的传记作品绝大多数是有事实根据的,甚至还由此而保留了许多原著已经丧失的希腊古诗和戏剧作品的内容,再加上他在引用这些古代作品时往往都标出它们的来源,因而他的《传记集》仍不失为一部研究古希腊和古罗马历史时必不可少的要籍。又由于传主们都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因而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看到那个时代的缩影。后人关于古代希腊、罗马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印象,大多来源于这部传记作品。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普鲁塔克堪称是一位刻画、描写人物的高手。
他善于从传主的生平经历及诸多事件中,提炼出一、二件能够反映其性格特征的小事、作点睛之笔,从而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性格更加鲜明。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来描绘人物的外貌和性情,因而能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普鲁塔克的这种优美生动的文笔,有助于《传记集》的传诵,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所宣扬的伦理观念,对后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也起了极大的启迪作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普鲁塔克的《传记集》完善了自色诺芬草创以来的传记体史书的体例,最终确立了西方史学中传记体史书的地位,对西方史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