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公正的故事200字
① 10篇200字左右的有哲理的小故事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② 志存高远的小故事(100至200字)急用
“李实斋,李实斋,吃得宴席打得柴。”李杏和贾三近是志同道合的文友,于是有此戏言,他们当时都是远近闻名的才子。李杏就是李克敬的高祖。李家数代以教书为生,其先祖李九思、李九畴、李九叙、李九经也都是贡生。克敬的曾祖李鱼化,祖父李春光,父亲李冲都以设馆教书为生,日子过得平淡了一些。
明末清初的山东峄县,饱受战火创伤,田园荒芜,户籍削减,百姓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李克敬的父亲李冲在战乱时被兵掠走,九死一生才逃出虎口返回家乡。以后成家立业,娶妻生子。李冲为了遵照读书的祖训,变卖田产,购置笔墨,供自己的六个孩子读书。他白天打柴种地,晚上教孩子们读书,生活十分艰辛。成名后的李克敬在回忆少年生活时,仍情不自禁为之落泪。“惜吾先君子遭明季兵火,流离失学,仅而有生。荒城文献断绝,乃奔走丐借经书,捡薪燃明,荐涉文史,以意授吾兄弟,所存田产尽以推让世父,辛苦旅寄,节衣缩食,教令求举,每念此,悲痛不自胜也。”在六个孩子当中,克敬是最懂事的,他知道家境贫苦,所以他读书格外地刻苦。《峄县志》记载,克敬“幼敏悟嗜学,弱冠为诸生”。他从小就聪明好学,“生而颖异,五岁能诵尚书,八岁吟五经,十岁能属文赋诗,弱冠已为通儒,补博士弟子员。才满山左,久且满天下。”
康熙十三年,峄县新任县令周祚增上任后,通过拜访乡绅名士,得知峄县境内有一位少年才子叫李克敬,聪慧过人,博古通今,于是派人把他叫来。在县衙大堂之上,文武官差站成两排,整个大堂足足有百人。克敬第一次上县衙竟毫无惧色,虽是一身布衣但也干净利索。周县令拿起经书问及孔孟的名篇,克敬篇篇都背诵如流,一字不差;问及天文地理历史,他也无一不晓。举人出身的周祚增暗想,莫非他是一个神童呀!我得再考考他。于是大笔一挥,“乡愁”两字出现在大白纸上,“以此为题作首诗如何?”众人一看傻眼了,从来没有走出过峄县的李克敬懂得什么乡愁呀?岂不知李克敬的父亲李冲年轻的时候长期流离在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早已通过言谈,不知不觉地让孩子们产生了对家乡的特殊感受。片刻,克敬缓缓地道出:“愁人不能寐,欲寐转彷徨。方制思乡泪,闭眼即故乡。惊魂以一断,寒宵万里长。顽身飞不去,好梦送凄凉。”许久,掌声突然从县令手中响起,随即整个大堂掌声齐鸣。那一年,克敬年仅十四岁。
一时间,峄县的文人骚客纷纷与他交往,求文问字者络绎不绝。少年李克敬在一片赞誉声中,颇有些春风得意。他立下远大志向:“生于斯世,要做天地有用之人”,并且认为凭借自己的才学,“二十余年可了功名事,四十左右便当逍遥圆,为生死之谋,图不朽之业”。李克敬在他的诗中更是多处表露:“少小足奇志,拟意自豪狂”“萧然布衣士,一朝动帝王”“谈笑麾万军,风流差葛羊。成功拂袖归,钟鼎轻毫芒”“抱膝坐待大风来,破浪长鸣动天地”。
踌躇满志的李克敬对仕途前程颇具信心。他常常用自己最喜爱的诗人李贺的诗“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和“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来激励自己争取功名。然而,人生的征程,往往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李克敬绝没能想到的是,为了登入仕途,他等待的时间竟比李贺的一生还长十三年。
③ 关于诚信的小故事200字
《被人相信是一种幸福》
一艘货轮在烟波浩淼的大西洋上行驶。一个在船尾搞勤杂的黑人小孩不慎掉进了波涛滚滚的大西洋。孩子大喊救命,无奈风大浪急,船上的人谁也没有听见,他眼睁睁地看着货轮托着浪花越来越远……
求生的本能使孩子在冷冰的水里拼命地游,他用全身的力气挥动着瘦小的双臂,努力使头伸出水面,睁大眼睛盯着轮船远去的方向。
船越来越远,船身越来越小,到后来,什么都看见了,只剩下一望无际的汪洋。孩子力气也快用完了,实在游不动了,他觉得自己要沉下去了。放弃吧他对自己说。这时候,他想起了老船长那张慈祥的脸和友善的眼神。不,船长知道我掉进海里后,一定会来救我的!想到这里,孩子鼓足勇气用生命,的最后力量又朝前游去……
船长终于发现那黑人孩子失踪了,当他断定孩子是掉进海里后,下令返航,回去找。这时,有人规劝:“这么长时间了,就是没有被淹死,也让鲨鱼吃了……”船长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回去找。又有人说:“为一个黑奴孩子,值得吗?”船长大喝一声:“住嘴!”
终于,在那孩子就要沉下去的最后一刻,船长赶到了,救起了孩子。
当孩子苏醒过来之后,跪在地上感谢船长的救命之恩时,船长扶起孩子问:“孩子,你怎么能坚持这么长时间?”
孩子回答:“我知道你会来救我的,一定会的!”
“怎么知道我一定会来救你的?”
“因为我知道您是那样的人!”
听到这里,白发苍苍的船长扑通一声跪在黑人孩子面前,泪流满面:“孩子,不是我救了你,而是你救了我啊!我为我在那一刻的犹豫而耻辱……”
一个人能被他人相信也是一种幸福。他人在绝望时想起你,相信你会给予拯救更是一种幸福。
④ 表现诚信的故事200字
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妈专妈对他说:属“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于是 把猪给杀了。 2、郭沫若与芭蕉花
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很让他伤心。从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⑤ 搜集一个名人诚实守信的故事200字
宋庆龄讲诚信的故事
⑥ 用 文明 平等 公正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几个词中选一个编一个小故事,200字,要自
晚上,当我坐在灯光下贪婪的享受着《诚信故事》带给我的快乐时,脑海里顿时思绪万千:古人以诚信为本,许多人因为讲诚信而获得成功,被人们传诵至今:如华盛顿小时候砍了樱桃树,能主动向父亲承认错误,最后当上了总统……现在,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在我们这一代孩子中,有些人却不能做到“诚信”两个字,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四年级时有段时间,我们班的一位同学不把英语本交给家长签字,而是用自己学过的一些草体字,模仿家长的字迹签名来蒙骗老师。这是一个小学生应该做的吗?即使你蒙骗过了家长与老师,可最终害得还是你自己,得到的也是大家对你的不信任。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做人不仅要诚实,还要守信。
⑦ 以公平为话题的小故事200字.
故事 龟兔赛跑
这个故事更不用我再来重复细节,相信大家讲的都要比我好。我们都知道,在起点问题上,敏捷的兔子获得了优胜,因为一种叫做“天赋”,或叫做“与生俱来”的命运的东西,就像一些人的教育现状一样,从一坠地,就注定了能加收最最良好的教育,在起点问题上,占了绝大的优势。但是读过故事我们都知道,最终获胜的不是兔子,却正是最没有“衔玉而生”出生背景的乌龟,在起点上,他输给了兔子,在赛跑的过程中,毫无疑问。他也是跑不过占优势的兔子,但是在结果上,他却最终成了冠军,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在这里我并不是想为乌龟辩解什么。但事实是最终获胜的真的是他,我也不想去追究乌龟获胜的秘诀,但如果兔子能“反诸求己”的话,我相信他一定会懊悔他在过程中的高傲和退步,轻视对手而邯酣大睡,其实在过程中,他就已经输了。而在现实的教育中,类似这样的例子又何尝不多呢?我想《商仲用》的故事大家也一定不会忘记吧,像那只兔子一样,商仲永3岁就可作诗吟词,好不风光,起点很高,很有天赋啊,但最终呢?现实中各行各业中的成功人士的道理,也何尝不是呢?从大获诺贝尔奖的,到成功的商人,那个只是因为“天赋”高,起点高,大获全胜呢?
也许我们应该再次用心去读读“龟兔赛跑"的故事!
故事 两匹马的故事
这个故事一般是我的保留节目,因为这是一年夏天在党校看书,一位老爷爷将给我听的,时常那这则故事来开导迷茫中的自己.故事不复杂,但很有启发.
两皮马,都是黑色.(一母同胞),特矫健.有 一天终于长成了,于是妈妈就说:"孩子,你们都长大了,现在我放开你们,自由去奔驰吧,去寻找自己的梦想!"于是两兄弟告别了家人,便踏上了漫漫征程。他们身体都 一样的矫健,一样的坚强,一样的怀嘬梦想,一样地能日行千里,唯一不一样的是,他们的跑法不一样,哥哥懂得计划,他跑跑停停,停下来会仔细去思考,计划,想好了再跑。弟弟比一样,马不停蹄的跑个不停,心里暗笑哥哥的停留,使劲的跑啊跑啊,没想到最终又跑回了原地,而哥哥跑跑停停,停停想想,一步一步,按计划到达了梦想到目的地。
其实弟弟用的力气不比哥哥少,更不能责怪他的懒惰之类的,他只是做个无用工,不会在过程中去思考,去计划,结果,由于过程的失败,导致了结果的不如意。教育的道理也是一样啊!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在求学,读书,各自最终的结果会相差很大的原因啊!!
⑧ 关于诚信的小故事200字左右,急!
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于是把猪给杀了。
⑨ 公正作文素材的相关事例200字左右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便易于被迷失双眼。这时惟有理性的火光才能照亮黑暗混沌的未知世界;人类要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去,健全的理性才是可靠的阶梯。”
天平,是理智的天平,公正的天平,正义的天平。人的内心深处需要有一座天平,天平的左端摆放着道德、良知、责任与理智,右边是人情感的尤物。有时它是人心中的阴翳,似一层胶膜透明而不清晰,是一种心中油然而生的冲动,是一种尚未顿开的蒙昧。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金钱观就是天平上不同质量的游码和螺母,它们的趋向大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天平的平衡,置防在不同台面上都必须再次调节,哪怕只是轻微地挪动,不因外物变化而造成影响,正所谓“外化而内不化”就是要在与外界通达顺应的同时,也要坚持内心的那一份秉性。正如同《智子疑邻》中那个有钱的宋国富人,仅从个人感情出发去判断是非,用主观臆测去鉴别事物,认定了邻家的老人一样。
要知道,每一个人都必须把自己当作一个雅丝托利雅――正义的化身,因为你的每一个言行举止都将为事物的变化产生影响,因此你得为自己,也得为别人负责。
我们需要理智,需要勇气和一种大的境界。我们往往以世俗的眼光,墨守陈规地判断事物的价值,然而,只有那些高瞻远睹的人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真正的价值。“有五石之大瓠,何不虑以为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也。”同样的,如老子所言“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我们要从一种思辨的角度,辨正的看待问题,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发散性的思考,以求不误断事件。
但是,即使是天平,也总是有感性化的一面,它需要用我们的道德和良知去支持与权衡,但也切勿被思想的极端所感化。
在《易经》中有这样一种思想,即是“把简单复杂化,把复杂简单化”,这便是一种从理性和感性双重方面判断事物的方法。这是对外,而对内呢?
我们需铭记这样一种恒久的法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才有结果,“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架天平,只是个人的意愿不同,标准不同,所以结果不同罢了。但我们都必须遵循同一个法则“既有利于自己,也不损害他人的利益,更要时刻注意‘公正’”!
⑩ 屠呦呦体现高尚精神的故事200字,两则,谢谢各位
越谦和越接近高尚
黑格尔是学识渊博的德国大哲学家,也是极谦和的人。
对黑格尔版来说,谦和已经是一种习权惯。有次朋友聚会,一位朋友问他:“您一贯谦和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呢?”
他讲了一件事:有一天上午,父亲邀他一同到林间漫步,他答应了。父亲在一个弯道处停了下来,问黑格尔:“孩子,除了小鸟的歌唱之外,你还能听到什么声音?”
他听了一会儿,回答道:“我听到了马车的声音。”父亲说:“对,是一辆空马车。”
黑格尔惊讶地问父亲:“我们都没看见,您怎么知道是一辆空马车呢?”
父亲答道:“从声音就能分辨出是不是空马车,因为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从此以后,黑格尔将父亲的话牢记在心。每当要出现打断别人说话苗头的时候,每当要出现自以为是、贬低别人苗头的时候,他都会想到父亲的提醒:“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