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耳猜什么成语故事
【溯源】由抄“黈纩塞耳,前旒蔽明”演化而来。“黈纩”指用棉花小球悬于耳侧,“旒”指冠冕前后平垂的玉串。《资治通鉴》中记载,大司马要将三个偷盗士兵斩首,孝文帝正巧遇见,便下令赦免。司马光评论此事道:“选拔贤才,整修政治,这样使境内各得其所。因此先王冠冕上才用棉球垂于两耳,用玉串蔽开前后之明,目的就是想避免眼目只看到近处,耳朵只听见近处的弊病,使耳目之聪远达四方。像这类问题不应当只去解决路上所遇到的,没有遇到过的岂不是更多?用这种方法表示自己施行仁政,岂不是太微小了吗?况且用赦免罪人去干扰主管方执行法律,更不合乎君王身份。”
【释义】现在指故意不听别人的话,也指对某事漠不关心。
B.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门口有一口大钟,就想把它偷去。可这钟太重,没法背走,他就取来一个铁锤,想敲碎后一块块偷走。可是还有一个问题,用铁椎砸钟会发出很大的声音,肯定会被人抓做的。他转念一想:钟一响耳朵就能听见,可是如果把耳朵蒙起来,就什么都听不到了!
掩耳盗铃: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
《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成语】: 掩耳盗铃
【拼音】: yǎn ěr dào líng
【解释】: 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处】: 《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举例造句】: 硬把汉奸合法化了,只是掩耳盗铃的笨拙的把戏。 闻一多《谨防汉奸合法化》
【拼音代码】: yedl
【近义词】: 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义词】: 开诚布公
【灯谜】: 聆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
【英文】: plug one's ears while stealing a bell
C. 成语故事掩耳盗铃的意义
掩耳盗铃成语故事及寓意:比喻自作聪明,想欺骗别人,实际上是自己欺骗自己。
D. 掩耳盗铃的成语故事是什么(短点)
春秋末期,晋国统治集团内部经常发生争夺权势,相互兼并的战争,有一年,赵简子(赵国国君的的先人)带兵消灭了卿大夫范吉射,灭了范氏全家。范家从此门庭冷落。可是门前仍挂着一只大钟。有一个贪财的人看见这个大钟,就想背回家去。可是钟大,太笨重,他一连搬了几下,都拿不动。于是,他找来一只铁锤,打算把钟砸碎,再一块一块拿回家。不料那人用锤砸钟的时候,发出了一阵阵洪亮的响声。这下他可犯难了:"要是别人听见响声,都来夺钟怎么办呢?"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只要自己的耳朵听不见了,别人的耳朵也同样听不见的。他放下胆了,用力去砸钟,巨大的响声传得很远,官差闻声赶来,把他抓获了。
到了唐朝,唐高祖李渊听到这件事后,觉得很可笑,说:"此可谓掩耳盗铃也"。此后,根据这个掩耳盗钟的故事,人们引申出"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自作聪明,想欺骗别人,实际上是自己欺骗自己。
E. 看图猜成语故事:一个人捂着耳朵另一个人拿着锣猜一个成语故事
成语:充耳不闻
——充:塞住,意指塞住耳朵不听;
——引申义为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F. 一个人趴在另一个人耳朵旁是什么 成语故事
洗耳恭听
G. 耳濡目染成语故事
耳濡目染ěr rǔ mù rǎn
【成语解释】: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专到,不知不觉属地受到影响。
【成语出自】: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成语简拼】:ermr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耳濡目染是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她完全没有读过书,但她单凭耳濡目染,也认得一些字,而且能够暗诵得好些唐诗。(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
【近义词】:耳闻目睹、耳熟能详
【反义词】: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不知不觉地改变
H. 掩耳盗铃的故事成语故事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望采纳,谢谢您!~
I. 耳濡目染成语故事
耳濡目染ěr
rǔ
mù
rǎn
【成语解释】: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内,不知不觉地受容到影响。
【成语出自】: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成语简拼】:ermr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耳濡目染是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她完全没有读过书,但她单凭耳濡目染,也认得一些字,而且能够暗诵得好些唐诗。(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
【近义词】:耳闻目睹、耳熟能详
【反义词】: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不知不觉地改变
J. 耳濡目染的具体成语故事
耳濡目染ěr
rǔ复
mù
rǎn
【成语解释】:制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成语出自】: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成语简拼】:ermr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耳濡目染是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她完全没有读过书,但她单凭耳濡目染,也认得一些字,而且能够暗诵得好些唐诗。(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
【近义词】:耳闻目睹、耳熟能详
【反义词】: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不知不觉地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