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小失误成大事的故事

小失误成大事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1-01-21 09:19:34

Ⅰ 《成大事者拘小节》与《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格言各两句、故事各两例

1.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鸿门宴》中有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意思是做大事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做人也应如此,应善于取舍,才能成就大事。
古往今来,多少成大事者善于取舍,不拘小节而获得成功。现实存在的事物包含多种矛盾,人不可能全面顾及,因此只有善于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确“大事”的重要地位,不拘泥于小节,才能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解决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过程中,才能减少细枝末节小事的阻碍,才能更快地获得成功。
曾国藩以方圆谋人生,坚持着这样的信条:定准方向,不把心思花在小事上,而是抓住根本,抓住主要矛盾,从大局去考虑问题。因而他的《曾氏家书》中的许多信条被后人奉为圭臬;春秋时的越王勾践,在失败后以当奴隶于吴为“小节”,卧薪尝胆,十年积蓄,一朝灭吴,最终成就了立国的大事。像这样不拘小节的人还有很多,韩信不拘于胯下之辱,最终成了西汉的开国功臣;爱因斯坦不拘于衣衫褴褛,提出了相对论……这些成大事者其志不在小,将目标放远,从大局着眼,不拘小节,最终获得成功。
而诸葛亮事必躬亲,管太多琐事小事,“军中罚二十以上必亲览”,没有做到善于取舍,没有处理好军中小事的“小节”与建立国家的“大事”的关系,最终劳累过度,“出师未捷身先死”。
这些事例告诉人们,若要成大事,就应不拘小节,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分散不必要的精力在小事上,才能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完成大的目标,才能顾全大局,最终获得成功。
2.成大事者拘小节
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其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
下?”陈蕃无言以对。蕃改之,后有所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自己的门庭都扫不干净,何以扫天下雪 勿以善小而不为。
大事都应该从小事做起,小事不愿做,不屑做,拒绝做,大事就只能成为空想。

成事者必有众人帮助,如不拘小节,则难以服众。汉刘邦,为成大事,妇女无所幸,财物所取。今天,凡成功企业与成功者,无不看众人气。人气何来,自然要从小节来。比尔以前不分场所,一概休闲,如今每逢场面,必西装革履方显英雄本色。所以,我说要发展必重小节。
其实,世界上的人各方面素质差不大,关键是小节方面。有多少大意失荆州,又有多少一失足成千古训呀!真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我等后人复哀后人呀!
现在成大事总会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而且关注的不仅是"大事",连"小节"也关注.如果"小节"没做好的话必然要给大家留下不好的印象,而这种印象也会阻碍"大事".
如:德国足球前国家队教练道姆因毒品丑闻被解聘.原利物蒲及英格兰国家队球员福勒,因在进球后做出吸毒状的庆祝动作,以及球场外的各种事件,终被球队扫地出门...

小节,字典上解释为“与原则无关的琐碎的事情”。但小节并非小事儿,一些不文明的习性乃至一些有损大局的事情,常常是由小节引起的。小节,把握不好就会身受其害。
小节不慎道德失准。只要稍留意就会发现,在一些公共场所有个别人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丢垃圾、购物插队,等等,这种不拘小节的行为,已影响和破坏了他人的生活环境,侵犯了别人的合法权益。近期媒体报道有消费者对这些行为投诉,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在敦促大家自觉养成公德习惯,值得我们拍手称道。
小节不慎影响团结。有人把不拘小节当成为自身开脱的“万金油”,只要做了有损他人利益或影响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的事,就把错误归咎于“不拘小节”。常见的不良行为主要有:传播小道消息、公众场合衣着不整、说粗话等。这些行为如果不加注意或制止,常常是影响团结的隐患。
小节不慎贻误人生。有道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古往今来,因小节导致失节的事并不鲜见。有个寓言故事就揭示了这样的道理:一个人偷拿了邻居家一根针被告官,法官在量刑时却定了与一位偷牛贼同样的罪。小偷很不服气,问法官为什么偷了区区一根针却判得与偷牛一样重。没等法官回答,偷牛贼抢着说:“我当初就是从拿别人一根针开始的。”近年来,一些人因贪污受贿而落马,追根溯源,也大都是从吃别人一顿饭、收别人一些土特产开始的。总认为这些东西是人之常情,礼尚往来,但事实上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积少成多,积小成大,继而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泥潭。那些腐败分子在反省时总是后悔当初不该轻易地吃了喝了收了,可惜悔之晚矣。
小节不拘,终累大德。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小节问题并非小事,它不仅是国民素质的一种反映,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从日常小事着手,于细微处讲品格,莫让小节影响了构建和谐社会之大德
进程中一个环节疏漏也会半途而废,主因次因常常是转化的。

Ⅱ 古代幼时顽劣,后受到教诲和启发,终成大事的故事!!

战国时孟子幼年时贪玩,爱嬉戏,学人挖墓、学商人叫卖,孟母三次迁居,直至住到学宫帝。孟子曾经废学回家,孟母用剪刀剪断正在织着的布来教训他,孟子从此朝夕苦学,终成大儒。

西汉皇甫谧小的时候玩劣异常,被村子里的人称为小霸王,一次,他将同窗受气包家的枣树的树皮铲掉,使得枣树枯萎,全村人看到他,都不理他了,在婶婶的教育下,皇甫谧终于浪子回头,成为了西晋著名的学者和医学家。

东汉郭泰,家世贫贱,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惨淡度日。长大成人后,与衙门的那些鄙猥小人为伍,后就读于成皋屈伯彦门下。屈伯彦是当时享有美誉的饱学之士,在他的指导和教诲下,郭泰刻苦努力,学习勤奋。苍天不负苦心人,三年之后,竟博通“三坟五典”,锻炼的“善论谈,美音制”,加上他“身高八尺,容貌魁伟”的体形容貌,真可谓一表人才。

唐代李白幼年时,一开始并不喜欢读书,虽然家中为她聘,讲白家;但顽皮的李白,认为读书是一件很无趣的事,所以经常找借口出去玩以致荒废学业,让家人十分头痛。一天李太白在山中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与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终成一代大诗人。

北宋司马光幼年时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清代万斯同小的时候是一个顽皮的孩子,由于贪玩,他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后万斯从陆羽《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的清朝初期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Ⅲ 重视小事而成大事的故事

没有啊 到有一件小事的启示故事:
一日,驱车在街上,远远地看见一位昔专日要好的朋友,由于属好久不见,我将车开到非机动车道上,停下车,降下车窗玻璃,准备下车叙叙旧。没想到那位朋友与我点了一下头,却与另外一位人打招呼去了。我“忽”地一下,脚踩油门,驱车而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想起此事都还生气。
过了许久,再次碰到那位朋友,那位朋友主动说起这件事。说我在他身边停车之前,另外一位他认识的人就远远地望见了他,因他而停下来站在那在等着他,所以,只能与我先点头示意,待与之打了招呼以后,再来与我讲话。哦!原来如此。听完朋友的解释,我心释然,不禁为自己的生气感到汗颜。
我因此而受到启示:一个人要了解一件事,必须置身其间,身临其境;一个人要理解一个人,必须换位思考,相互沟通。如果我们在平时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人和事能换位思考,相互理解,也许人与人之间就会少一些隔阂,少一些误会,少一些不愉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更融洽一些,也就会带动社会更加和谐一些。

Ⅳ 通过小事干成大事的名人故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Ⅳ 古代君王靠隐忍成大事的故事

1.隐忍之人必成大事

历史有时会是这样的,时间愈久远,有些著名人物愈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这里指的是一代雄主楚庄王。提到这个名字,他的许多故事很快会聚于我的脑海之中。我们便从这个历史巨人的一件件小事中,敬佩于他的丰功伟业和雄才大略的同时,更感受到他的真君子真性情,至今这些还会深深地使我们动容。说起他的故事,我们无法绕过他的隐忍。

一个年轻的君王,应该是血气方刚,豪气冲天,继位伊始,要新官上任三把火才对。何况他是掌着楚国的命运,握着群臣身家性命的一代君王。可是,他给我们的印象,却是窝窝囊囊地在醉眼蒙眬和温柔乡里度过了三年。其父楚穆王乃弑父篡位之君,在位十二年,尽管铁腕统治,遗下祸害尚难肃清,家国矛盾可能随时爆发,另外是强臣在侧,若敖氏家族的头人,现任令尹斗越椒,犹如清康熙继位之初的鳌拜。王权衰弱到两个家族之间的火并,矛盾直指王权,以挟持他这个一国之君为人质。所以楚庄王继位前三年,用左拥右抱和大智若愚来隐忍着。

有一个人发现了楚庄王非昏庸之君,他透过几件小事的现象看出楚王的本质来。这个人便是伍举,伍子胥之先祖。伍举注意到楚王巡猎之时,见勇者猎杀了虎豹,便会赞叹"吾以是知其勇也",看到勇者把猎物均分,便会称赞"吾知其仁也"。伍举惊讶地发现楚王隐忍的真实意图,其实是在物色可用之人,力图恢复王权威势。伍举便对楚王试探起来,历史上就这样产生了一次著名的君臣对话。据《史记·楚世家》、《韩非子·喻老》、《吕氏春秋·重言》多种古代文献记载:"(伍举)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我们可以想象伍举这个忠臣冒险来见楚王,颇费了一番心思。当时的楚庄王只会沉湎于歌舞和酒池之中。他正醉醺醺地在观赏歌舞,一见伍举,便爱答不理地问道:"伍大夫此来,是想与不谷同饮呢,还是想要共观歌舞?"伍举摇了摇头,话中有话:"我被一个谜语难住了,怎么也猜不出,特此向大王讨教。"楚庄王一听来了兴趣,整天喝酒听歌其实也同样乏味的,来点谜语做精神养料也的确不错,正好可以提提神。便有几分兴趣地问:"呵呵,什么谜语,这么难猜?我来试试吧。"伍举说:"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在朝堂上,身披七彩,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大王猜猜看,不鸣也不翔。究竟是什么鸟?"楚庄王听了,与伍大夫对视一眼,那样子像是说,我早就知道你是我想要重任的大臣,便笑答:"我猜中啦!它绝非普通的鸟儿。这鸟三年不飞,而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则惊人。你请回,等着瞧吧!"君臣就这样用密电码对上了暗号。伍举心里踏实而去,今后他就有了用武之地了。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版本,就是淳于髡尝说齐威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们无法判断谁是首创者,从伍举口吻来看,好像先有这个故事。这与本文无关。过了不久,另一个忠臣也坐不住了。此人便是苏从。他见楚王三年不理朝政,不发号令,终日只知巡猎,沉缅于声色犬马之中,还下死命:"有敢谏者,死无赦!"他觉得作为国家大臣,应该为社稷考虑,不应该计较个人安危。便冒死进谏。楚庄王见了这个敢吃豹子胆的人:"你难道不知道我的禁令吗?"好在这个人不仅有勇也有几分谋略,他发明了历史上的哭谏。楚庄王见这么一把年纪的人像孩子一样哭了起来,便好奇地问道:"我又没有打算惩罚先生,怎么就哭了呢?"哪知苏从说出了惊世骇俗的话来:"我为我死哭不假,但更为亡国之哀伤。"这样把楚王绕糊涂了,他惊讶地发问,楚国亦未亡,先生也没有死,何故如此。苏从指了指楚王:"三年了!大王只知淫乐,还下死令,不准进谏,这不是亡国先兆吗?我来送死,可以得到千古忠君美名,而大王必会遗臭万世啊。"然后,这个大忠臣呐喊道,"来吧,要杀就杀吧!"也许隐忍的时间到了,也许是改革楚国的弊端找到了方略,或者物色到了合适的人选。楚庄王哈哈大笑起来:"你真心为了社稷,我哪会有不明白的!"楚庄王的确应验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那句话。他拔剑出鞘之时,便斩杀了一百多位蔑视王权为非作歹的权臣,并相应提拔重用了以伍举、苏从为首的忠君之臣,对势大的令尹斗越椒的权力采取制衡,于是王权与若敖氏家族的矛盾不可调和地爆发了。

2.铁血之君必彪炳春秋

对一代雄主来说,只有经历多多的磨砺才会尽快地成长起来。三年后楚国发生了大饥荒,西北方的大庸国联合楚国四周的反叛势力,趁机要颠覆这个年轻君王治理的国度。一时之间,弄得四面"庸"歌,连北方的申、息县城门也只得紧紧地关闭。楚庄王毕竟是一代雄主,他借讨伐大庸之名,将楚国军权牢牢掌控,用七战七败的计谋,联合秦、巴两国前后夹击大庸国,最后灭掉了这个楚国的心腹大患,从而奠定了他在楚军中的绝对地位。

到了第六年,他又成功地击败了宋国。在第八年之时,击败了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的戎族。之后楚庄王便带着强大的楚师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到达洛水,直抵周王室都城洛邑附近,并在周王室边境陈兵示威,据《左传·宣公三年》记载,"观兵于周疆"。时值周定王当政,周家天下冒似天下共主,其实只有洛水四周弹丸之地。周王室见楚师声势浩大,吓得屁滚尿流,忙派能言善辩之臣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一见王孙满,直截了当,便问九鼎之轻重大小。此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华夏九州,被夏、商、周三朝奉为镇国之宝,亦是天下共主的标志。也有传说,周昭王时代南面伐楚,昭王淹死于汉水之滨,携带过夏鼎。楚庄王问九鼎,不言而喻,欲取周而代之。据《左传·宣公三年》记载,王孙满委婉地回答:"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国家强大尽管可以巧取豪夺,但治理国家则是要以德服天下。楚庄王虽乃一代名主,一时间仍无法驳斥王孙满。据《史记·楚世家》记载,他只好悻悻地说:"楚国折钓之喙,足以为九鼎。"我们楚国把矛上的铁尖折下来,就可以铸出九鼎来。气息奄奄的周王室见楚人退兵而去,只觉得假死复活一般,依然气若游丝地缓不过来。楚军返回郢都时,遭遇若敖氏的叛乱,这对于楚庄王来说,应该是一生中最危险的时刻,不然不会提出"三王为质"的方案。

最终以他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而赢得了胜利。此时,若敖氏家族斗子文之孙克黄,时任箴尹,正出使齐国,返回途中经宋国时,听到家族叛乱被镇压的消息。他依然回国向楚庄王复命,并主动请罪伏法。楚庄王说了一句感动历史的话,据《左传·宣公四年》记载:"子文无后,何以劝善?"并未免除克黄的箴尹之职,将其改名为"生"。围绕楚庄王在战争中的表现,其卓越智慧的确不同凡响。历史从不会把战争与仁义联系在一块,食古不化的宋襄公尝试过,被千古笑骂。从我们能举出的例子看,难道楚庄王不可以称之为"战争中的仁义"吗?只是他与宋襄公的"仁义"形成了天壤之别。

楚庄王时代,攻郑乃家常便饭的事,我想也许伐郑太多,最后楚人连战争借口也懒得找了。一次攻郑,听到郑都城中齐声大哭,原来是占卜引起的,郑人占卜哭于太庙为吉,于是城中人齐声号啕。想想这也是古今未有的一道景观,楚庄王侧耳倾听,十分纳闷,嘀咕了一下。看来郑国人是被打怕了,我们退后三十里,让他们悲伤一会儿吧,让那些老弱病残都离开,不要使太多的生灵涂炭。于是,撤兵让郑人?了口气儿。哪知郑国人见占卜起了作用,忙在楚国退兵的间歇修筑城墙的缺口,使楚军多攻打了三个月,才使郑国沦陷。这时,一国之君郑襄公来了个苦肉计,光着上体,背上荆条,还牵着只羊,走出城门迎接楚庄王。这种光膀子的事情,据说是从商代传下来的,是一种自我羞辱和接受惩罚的标志,我还记得楚文王克蔡时,蔡哀侯也如此脱衣牵羊。楚庄王责问他为什么朝晋暮楚反复无常。郑襄公哭泣说,生于强权的夹缝之中,小国是没有主动权的。既然是我的罪过,请大王惩罚我吧,与这些可怜的臣民无关。楚庄王感动了,如此谦卑的人,如此能俯首称臣之人,国是不可以废的,城是不可以破的,人是不可以战胜的!于是定了城下之盟,打道回府。

Ⅵ 求诗句:1“关于细节觉定成败的”2“关于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俗语、明言、小故事都可以)

细节决定成败: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回海尔集团总裁答张瑞敏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陈景润不拘小节(走路撞电线杆)摘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牛顿不拘小节(煮饭是将手表放到锅里),堪称经典物理学界的泰斗
李白不拘小节(豪放、不惟权贵)做得一带文豪
刘邦不拘小节赢得天下
终日头发乱糟糟的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后院起火的林肯成为美国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

Ⅶ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故事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王瀚泽

《鸿门宴》中有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意思是做大事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做人也应如此,应善于取舍,才能成就大事。

古往今来,多少成大事者善于取舍,不拘小节而获得成功。现实存在的事物包含多种矛盾,人不可能全面顾及,因此只有善于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确“大事”的重要地位,不拘泥于小节,才能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解决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过程中,才能减少细枝末节小事的阻碍,才能更快地获得成功。

曾国藩以方圆谋人生,坚持着这样的信条:定准方向,不把心思花在小事上,而是抓住根本,抓住主要矛盾,从大局去考虑问题。因而他的《曾氏家书》中的许多信条被后人奉为圭臬;春秋时的越王勾践,在失败后以当奴隶于吴为“小节”,卧薪尝胆,十年积蓄,一朝灭吴,最终成就了立国的大事。像这样不拘小节的人还有很多,韩信不拘于胯下之辱,最终成了西汉的开国功臣;爱因斯坦不拘于衣衫褴褛,提出了相对论……这些成大事者其志不在小,将目标放远,从大局着眼,不拘小节,最终获得成功。

而诸葛亮事必躬亲,管太多琐事小事,“军中罚二十以上必亲览”,没有做到善于取舍,没有处理好军中小事的“小节”与建立国家的“大事”的关系,最终劳累过度,“出师未捷身先死”。

这些事例告诉人们,若要成大事,就应不拘小节,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分散不必要的精力在小事上,才能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完成大的目标,才能顾全大局,最终获得成功。

不仅个人是如此,企业若想取得成功,也应不拘小节。德力西集团总裁胡成中谈到如何管理企业时指出,要从繁琐的管理事务中脱身出来,从全局的角度为企业把脉。 正因为坚持这个原则,德力西集团多次进入全国民营企业前十强。

在对日关系上我们也应不拘小节。我们在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的前提下,尽量少地提起侵华战争等给我们带来的屈辱,保持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我们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这才是当前的“大事”。

由此可见,无论个人、企业,还是国家,想成大事,想要进步都应善于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从大局着眼,善于取舍,不拘小节。唯有如此,个人才能最终达到目标,企业才能领先于市场,社会经济才能飞速发展。

不拘小节,才能成大事,才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Ⅷ 成大事者拘小节的事例

1、楚庄王令将摘缨

春秋时期,“问鼎”的楚庄王。 一天晚上,携爱妃举办烛光晚会,大宴群臣。酒至半酣,忽然一阵大风把蜡烛吹灭。一名武将欲乘黑调戏爱妃,被爱妃一把扯下盔上红缨。

爱妃建议楚王即刻点灯,看看哪个家伙盔上红缨已失,严加惩办。朋友妻不可欺呀,何况是领导之妻呢?岂料庄王大度能容,下令众将全都摘去盔上红缨,然后方可点灯。

不久,楚王御驾亲征与敌国开战,被困重围,手下兵将四散奔逃,楚王命悬一发,忽然窜出一将拼死力战,保楚王杀出重围,捡回一条性命。

楚王激动地说:“别人都自逃性命,唯有爱卿肯舍命救驾,你叫什么?是哪个单位的?”该将答曰:“我就是那日烛光晚会上调戏您媳妇的人啊!”

2、甘受胯下之辱的一代名将

韩信是我国秦汉之际著名的大将,刘邦的开国功臣之一,他在少年时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气度与志向。韩信从小就读了许多兵书,熟悉各种作战方法,但因为没有人推荐,一直作不了官。

韩信很穷,家乡人都笑话他。其中有一个小伙子经常当众侮辱韩信。有一天,他在市场上碰见饿得面黄肌瘦的韩信,当众侮辱道:“别看这小子个子比我高出了许多。

身上还挂着一把破剑,但是谁都知道你是一个胆上鬼,从来不敢动别人的一根毫毛。不信你试试,如果你小子敢把剑抽出来杀了我,才算你有种,是一条好汉,否则的话……哼哼。

你小子就从我裤裆底下钻过去!”韩信真恨不得抽出剑来,一剑刺死这个当众侮辱自己的无赖。但转念一想:他只是一个杀猪的人,我杀他是要抵命的,为他而死,太不值得了。

我要死也得死在战场上,决不能同这些无知的家伙一般见识!于是韩信用眼睛定定地盯了一阵子这个家伙后,径直趴倒在地,从那个无赖的裤裆底下钻了过去。

这些人怎么能想到,正是这个当年穷得要饭吃的韩信,正是这个当众受胯下之辱的韩信,几年以后就当上了正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刘邦的大将。

正是他带领着十万精兵,一举消灭了项羽几十万的军队,被刘邦誉为无往而不胜的将军,为西汉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3、齐桓公

春秋时,齐桓公帮助燕驱逐山戎的时候,事成,燕庄公对齐桓公感激涕零,亲自送齐桓公出燕,恋恋不舍,不知不觉已经送入齐境,桓公说:“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理于燕。”

于是划地割燕庄公所至之齐地与燕。“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这是周的礼节,桓公拘泥于如此的小小礼节,白送给了刚刚接受了自己莫大恩惠的燕数十里土地。

4、宰相肚里能撑船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

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

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5、彭德怀度量宽宏

红军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等30多人前沿察看地形,传令兵手执红 旗边跑边喊让路。只有一个战士坐着不动。彭德怀见人挡路便喊了几句。战士站起来朝彭总 就是两拳。

彭总让过他匆匆赶路。事后,传令兵捆来那个战士见彭总。彭总立即让他回去战 士自知闯祸,心里害怕,见彭总毫不在意,深受感动,后来逢人就说:“总指挥真是度量宽宏呀!”

Ⅸ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失败的例子

世上成大事者,必先经历多次失败,而后才能取得成功。
林肯入主白宫前,遭受过十几次竞选失败。爱迪生试遍了上万种材料,才找到了我们今天所用的灯丝。历史证明,失败不是灾难,而是成功的要素。

Ⅹ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例子

1.爱因斯坦,蓬头散发发现相对论,这是不拘小节,反过来说他因为不拘小节在婚姻上是失败者。
2.牛顿因为苹果砸头发现万有引力(拘小节),因为认真而将手表煮了(不拘小节)
3.外国民谣:丢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拘小节,反过来又可以说是细节问题,不是小节)
4.韩信的胯下之辱,正方可以说他是因为不拘小节而成大事,反方却可以说因为他一辈子都记得这件事,所以不算小节
5.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方说他因拘小节而死,反方可以说他如果不拘小节就不会有“鞠躬尽瘁”的头衔,他因为拘小节而成大事。
6.现代社会日益细化的分工,正方说是解放领导人,让他们可以不拘小节的成大事,反方可以说因为拘小节才分工。
7.陈景润撞电线杆子是小节还是细节,如果他们说是小节,那你们就把脑子被撞坏这个假设给提出来。
8.《诗经•大雅》的《思齐》篇中也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之语,意思就是先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再进一步治理好一家一国。(这个可以说是拘小节的例子)
9.周总理“扫天下”的光辉革命业绩与他早年的“扫屋”工作是分不开的。(但是正方可以说,他扫了天下以后不需要扫屋子了,这正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10.春秋时,齐桓公帮助燕驱逐山戎的时候,事成,燕庄公对齐桓公感激涕零,亲自送齐桓公出燕,恋恋不舍,不知不觉已经送入齐境, 桓公说:“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理于燕。”于是划地割燕庄公所至之齐地与燕。 “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这是周的礼节,桓公拘泥于如此的小小礼节,白送给了刚刚接受了自己莫大恩惠的燕数十里土地。(正方可以说桓公并未因拘小节而扫天下)
11.《后汉书.陈蕃传》“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蕃改之,后有所成。(拘小节)
12.个人的仪容仪表可以说是小节,但是领导人的形象却不是小节,他关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阶级的形象。(谨防反方说是去选美,我就是用这个让正方冷场的。)
13.曹操用人不拘小节(反方可以说司马父子夺天下(这个论据不能证明反方观点),这时最好别说司马夺天下是曹操死后的事情,而曹操在世的时候司马父子并未被重用。这样说等于自己推翻自己观点,而且给对方以攻击目标:既然司马未被重用,那可见曹操还是在用人上拘小节。 这里要说:曹操正是因为不拘小节重用人才,得以统一北方,成为一代豪杰,司马父子夺的是曹丕的天下。)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