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一个寺庙管理的故事

一个寺庙管理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1-01-22 12:30:12

『壹』 谁能给编一个关于寺庙的故事

从前有座山,名曰灵山。山上有个寺庙叫雷音寺,雷音寺里住着一位高僧,一专灯禅师。一灯禅师虽属已退出江湖多年,然江湖上却一直有他的传说。据信,一灯禅师最近练就了绝世武功,————移山大法。江湖各路高手皆上灵山拜访一灯大师,都想见识一下移山大法。这天,雷音寺山门云集了数万人,请一灯大师为表演移山大法,并请大师传授大法于大众。大师苦苦思索,到底是教还是不教呢,最后大师决定,把这个方法告诉大家:移山大法的秘诀是:山不过来,你就过去嘛!!!全场掌声如雷,人人五体投地。

哈哈,娱乐一下。不过提问的这位施主,你别钻牛角尖,山不过来,你就过去,换个思路,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贰』 一个故事的出处:庙里的神像只能惩罚信他的人,尽管这个人维护他的利益。

我在《智慧背囊》上看过,第二辑

『叁』 有个故事是小和尚来到一个寺庙 小和尚问老和尚他应该做些什么 老和尚

故事一:一个小和尚和一个老和尚下山化缘。老和尚背一个姑娘过了河。小和尚一直不敢问,直到走了20里地,觉得太憋闷了,终于就问了,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师父就神态安宁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把她放下了,你在心里背了她20里地还没放下。” 所有外在的仪式都比不上一个内心的安宁,你越淡定越从容,越舍弃那样一些看似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也许你就会有的收获。一个人的视力是有两种功能的,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内无限深刻的去发现内心。孔夫子能够交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均选自于丹《论语心得》 故事二:悟一座大山上有个小庙,庙里住着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小徒弟。这天,来了一个达官贵人,为小庙捐了很多财物。他在庙里住了一段时间,得到了老和尚和小徒弟的 热情款待。他告辞后不久,又来了一个书生。这书生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饿得晕倒在庙门外。老和尚见了,叫小徒弟将他扶进庙里同样吩咐端上最好的茶,准备最好的斋饭。小徒弟心里嘀咕起来:上次那位达官贵人为庙里捐了那么多财物,自然有资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斋饭。如今,一个不知哪儿来的“叫花子”,师父还如此厚待他,难道师父是老糊涂了?书生住在庙里的那段时间,小徒弟没得他好脸色看。有时候趁着师父不注意,就端出已经馊掉的斋饭,还不给他吃饱。书生告辞后,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个菩萨,放在庙堂正中,对小徒说是新请的菩萨。小徒弟每天都很认真的给菩萨上香,对着菩萨磕头,虔诚地念经。一个月后,老和尚又将那泥菩萨削琢成一只猴子。小徒弟发觉菩萨变成了猴子,吓了一跳,几天都没去上香。老和尚问他原因,小徒弟回答:“师父,那菩萨变成了一只猴子。”老和尚拿过那只猴子,再次削琢,一尊菩萨又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小徒弟面前。小徒弟愣愣的望着师父,不知道什么意思。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头上敲了一下,慢慢念经,不再理他。这一敲打是小徒弟顿悟过来:“师父,我明白了。其实每个人的生命就像这团泥,原本都是一样的,只是塑造了不同的表象而已。而我之所以对那个达官贵人谦恭,对书生无理,都是因为被其表象所迷惑啊!”老和尚笑了:“其实,认识那平平淡淡却奇妙得可以捏塑处无尽形象的生命之泥,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所在。 故事三:轮回:一个和尚的罪与悔 春夏秋冬又一春从前有个幽深的山谷,山谷里有一片小小的水泊,水泊中央有座小小的寺庙,寺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 春天到了,小和尚在山涧边嬉戏,顽皮地将小石块拴在小鱼、小青蛙、小蛇身上,看着它们挣扎着前进,小和尚乐得哈哈大笑。老和尚见了,将石头绑在小和尚身上,让他也感受到动物们的痛苦。小和尚去找被他拴住的动物,发现小鱼小蛇死了,小和尚哇哇大哭。 小和尚慢慢长成了青年和尚,他看到了蛇在交配,夏天也到了。寺里来了个求医的姑娘,青年和尚心里涌起了强烈的冲动。一来二去,两人很快好上了。这事被老和尚发现了,他警告青年“淫欲会招来杀身之祸”,接着送走了姑娘。青年不舍姑娘,离寺。 秋天到了,枫叶红了。一晃十余年过去,青年带着杀妻的罪孽和尾随的警察回到了寺庙。他在俗世中为爱痛苦,最终杀了自己的最爱,却杀不了自己。老和尚默默地书写着般若波罗经,青年跟着他一刀刀刻下。当刻完,青年随着警察走了。老和尚目送着青年远去,随后自焚。 在一个冰封大地的日子,沉寂已久的小寺里出现了一个人,他大约四五十岁,穿着十分简朴。是谁,在这样的日子会到这样一个地方?他应该就是服刑归来的青年,现在他已洗去俗世的罪孽,真正重回了小寺,再次成了一个和尚。一个抱着孩子的女人不久也来到小寺,她蒙着脸哭的稀里哗啦,最后却决定偷偷抛下孩子。就在那一夜,她失足掉进了和尚凿开的冰窟。 第二天,孩子的哭声惊醒了和尚,他发现孩子的母亲因为掉进冰窟而身亡了,这一次,他又再次犯下了罪孽。和尚光着身子,绑着石头,抱着佛像,一步步艰难地攀上了山顶。佛像无语地望着山下那片小水泊,白茫茫的冰中央的小寺像是一只无神的眼睛。 春天又来了,小寺里再次出现了一个小和尚和一个老和尚。小和尚在山涧边嬉戏,如同曾经的小和尚,他也捉弄其小鱼小青蛙们。生命再次轮回,想当初,曾经的老和尚是否也像现在的老和尚,长于寺庙,偿还某种罪孽后回到寺庙收养小和尚,想要救他于俗世,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只得用生命去忏悔? 故事四:从前有座庙,里面住着一个老和尚,一个小和尚。三伏天,小和尚发现草地上的草枯黄了,他赶快对老和尚说:‘快点洒上草种吧,草地枯了。’老和尚说:‘等天气凉了,随时。’秋天,老和尚拿了草种让小和尚播种,这时刮起秋风,许多草籽都被刮走了,小和尚说;‘不好,草籽被风吹跑了。’老和尚说:‘没关系,被风吹跑的都是空草籽,播种也不能发芽,随性。’撒完种子,有许多小鸟飞来吃种子,小和尚说:‘鸟儿要把种子吃光了!’老和尚说:‘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随意。’晚上一阵骤雨,早上小和尚冲进禅房说:‘雨水把种子都冲走了!’老和尚说:‘冲到哪里哪发芽,随缘。’七天过去,原本枯黄的草地上长出了绿色的新芽,一些原本没有播种的地方也有了绿意,小和尚十分高兴,老和尚点头说;‘随喜。’ 这个故事说明了我们要顺其自然,凡事不要强求。把握机缘,不刻板悲观,不慌乱忘形,潇洒豁达的生活。有这种心性的人得大智慧,它的真谛是:珍惜一切,但是失去之后仍然能用开放快乐的心态对待人生。”

『肆』 三个和尚的故事与管理启示

话说有一个寺庙,三个和尚挑水喝,结果他们各自觉得分配不公,都不想去挑水。然后就请寺院的方丈来处理此事,结果方丈请来了一名主持和一名监院来解决这个问题。

主持来了之后便对管理上进行调整,招聘了一批和尚做管理层,对寺院进行管理上的工作。监院则认为是人才没有充分利用的问题,寺院的文化放面没有建设好,于是设立了人力资源部和寺庙工会等。并且做起了竞聘上岗和定岗定编。

结果出来了,和尚们拼命的挑水结果水还是不够。并且寺院的很多和尚也参加了挑水工作,导致寺院没人念经,烧香的客户减少,寺院的香火钱也就减少,这也意味着寺院的财政收入下滑,影响到寺院的发展问题。

这时,寺院的高层开始紧张起来,于是对管理部,人力资源部召开几次大会议。最后得出了结果,并是增设部门,增设岗位,对环节进行监督。

进过一番调整后,结果有了一些好转。但是没过一段日子,寺院又出现新的问题。前台念经的和尚抱怨没水喝,后台挑水的和尚抱怨人手不足,水的需求量太大。

于是三个就去汇报给上级,要求增加挑水人手,经过层层得审批后,终于下批了一部分人过来。但是,这些过来的和尚是来协调指挥的,对他们进行指导性工作。结果可想而知,三个和尚再次申报,申请为挑水的负责人。

最后总司组织部的评估的结果是,专业有余,管理能力不足,一番鼓励和劝解之后维持现状。

(4)一个寺庙管理的故事扩展阅读

三个和尚故事的启示

1、小企业都有大企业梦,但不能犯大企业病。

2、为追求扩张而盲目增加部门、架构和人员,只会加重负担降低运行效率。

3、组织变革不是丰富直线职能制,而是做矩阵式的组织,实现一专多能。

4、企业变革只要是为了员工好,不仅是未来好而且现在也会好,才能得到员工拥护

『伍』 一个寺庙里的石头和雕像互相对话是什么故事

一。原文:
传说一个香火旺盛的山中,平日拜佛祁福的人络绎不绝,虔诚的人们在石像前面的石板上踩踏跪拜。这个寺的香火还真是旺盛。可是到了夜晚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寺
庙里一片寂静。这时传来石板对石像的埋怨声:“你看我们俩同样是一个山上的石头,可是你却高高在上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而我却在地下让千万人踩踏,太不公
平了!”石像笑了笑说:“兄弟,其实一切都是公平的,当时我们同样被采集下山的时候,石匠说要把你雕成佛像,你怕疼不肯让身上留下凿痕,而我则接受了千锤
百刻,才变成佛像的。”

二。经过加工更加有看点的:
“你我同为石头,来自同一座山,为什么你能高高在上,享受万人朝拜,我却只能常年被人踩踏?”

一个半夜偷偷爬起来念经的小和尚,听到供着佛像的寺庙里传来说话声,便蹑手蹑脚地走过去,趴在门缝边往里看:哎呀,寺庙里那块千人踏万人踩的大石板正不平
地向石佛问难呢!它瓮声瓮气地说完一个长长的问题,愤懑地等待着石像的回答。小和尚也饶有兴趣地听他俩的谈话。

思索片刻,石佛微笑着,慢腾腾地说:“贤弟,世间事大体是公平的。你我的确材料相同、来自同一座山,但你出山前,师傅只是“嚓嚓”几下,把你劈得方方正正
送出山;在你走后的三年里,师傅对我砍呀凿呀刻呀磨呀,从未间断,我才成了今天的样子。既然出门前我们历练不同,今天的际遇又有什么不公平的呢?”
“……照你这么说,你就注定无上尊贵,而我就永远卑微了么……”石板嚅嚅着,语气里透着失落。
“对!也不对!”一个清脆的童声在大堂里响起——到底还是个孩子!小和尚心里怎么想,嘴上就喊了出来。
“哦?小鬼,你有什么见解,说出来听听。”石佛热情地把小和尚请进门,“怎么个‘对又不对?”

小和尚小眼睛一转,开了腔:“我说对是因为,的确,万事万物,历练不同,价值当然不一样,就像龛里供着那只玉碗是庙里一年年传下来的,历经沧桑惯看几百年
风风雨雨,贵为镇庙之宝,我吃饭用的那只粗瓷碗当然比不上它。”他冲黯然神伤的石板挤了挤眼睛,又说,“我说不对
,也有我的道理。师傅告诉我,世间万物都有一颗平常心,虽然被用在不同的地方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却是没有高下贵贱之分的。”大石板微微打起了点精神。
“就拿我们和尚来说吧。有人负责打扫,有人负责挑水,有人专职管理经书,有人专门跟着师父四处游学,每个人都为庙里贡献了力量,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师
父还说了,重要的不是你在做什么,而是你是否把你在做的做好了,并且受在其中。”他顿了顿,一笑露出了两颗小虎牙,扬了扬手里的书说,“就像你,石像,就
应端坐在上,接受香客的跪拜,倾听信徒虔诚的祈告,给他们以美好的希望与生活的勇气。而你,石板,就该伏卧在地,让前来拜佛的人们站得正行得稳。我嘛,正
是该认真读书的时候啊!”说着,他轻轻合上门,蹦跳着离开了。门缝里透出一串瓮声瓮气的声音:“这孩子,不简单啊……”
许多年过去了,你若是晚上留宿这间寺庙,仍可听到老石板与老石佛津津乐道它们年轻的方丈小时候的故事。

这第二段文,来自荆楚网 (楚天都市报) 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三(2)班 别非伊

『陆』 一个和尚和一座寺庙的故事!

安寺驴

『柒』 【一个很有深度的故事】有个寺庙,因藏有一串佛祖戴过的珠而闻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庙里的老住持和7个

赞一个。人要勇于承担责任。

『捌』 王阳明在一个寺庙说服一个住持让其还俗的故事

在《明朝那些事儿》第三卷,朱厚照篇,第九章悟道,这样挺具体了吧?求采纳

『玖』 记得有一侧寺庙的故事,好像是两个和尚竞选方丈,方丈让他们各自写下

这个故事显然是瞎掰的。因为佛教里面是不谈爱的,谈慈悲,谈喜乐,唯独不谈爱,因为爱是牵引我们堕入六道轮回的根源,所以“无爱不生娑婆,无欲不堕轮回”。
实际上,这个故事是效仿了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当年刚入佛门修行时,他的师父出题让他们写一首偈语来阐述自己对佛法的领悟,于是大师兄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则对大师兄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感悟,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从佛法的修为及境界上来看,慧能的显然要高得多,所以最终慧能得到了师父的衣钵传授,称为禅宗第六代法脉传承(你可以理解为“掌门人”)。
大师兄神秀的诗是这样理解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思是: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树,(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觉悟),弟子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出于此)。
而慧能则这样来解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是:菩提树不是菩提树,而是原本比喻智慧的,明亮的镜子本来就不是镜子,而是比喻清静的心的。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清静的,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呢?
二者的差异在于,神秀要借助具体的物体意象来表达自己感悟,而慧能则超越了神秀的境界,不需要比喻,直接看到事物的本质了。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