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开头的成语故事
八仙过海的故事
解释:八仙过海,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
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蓝技水而渡;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八仙过海”根据这个传说而来。
又叫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东施效颦的故事
解释:东施效颦(注音:dōng shī xiào pín),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效:仿效;颦:皱眉头。
说春秋时候,越国有个名叫西施的姑娘,她非常美丽、漂亮,一举一动也很动人。他有心口疼的疾病,犯病时总是用手按住胸口,紧皱眉头。因为人们喜欢她,所以她这副病态,在人们眼里也妩媚可爱,楚楚动人。 西施的邻村有个丑姑娘叫东施,总是想方设法打扮自己。有一次在路上碰到西施,见西施手捂胸口,紧皱眉头,显得异常美丽。她想难怪人们说她漂亮,原来是做出这种样子。如果我也做这个姿势,肯定就变漂亮了。于是她模仿西施的病态。结果人们见了原来就丑的她,现在变成这种疯疯癫癫的样子,象见了鬼一样,赶紧把门关上。
按图索骥的故事
解释:按图索骥,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Ⅱ 课前3分钟演讲 成语故事
老马识途 解释 途,路,道路。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内情况,容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典故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于没有熟悉地理的向导带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智慧。”于是就纵老马于军前,人们跟着它,竟然找到了路。在山中行军,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蚂蚁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处就有水。”就发掘蚁穴,找到了水源。 凭借管仲和隰朋的圣明,遇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马和蚂蚁求教学习看作是羞耻的事,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Ⅲ 课前三分钟(成语故事)
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带着他的朋友,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追赶。杨子说:“唉!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因为岔路很多。”杨子的邻居不久就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说:“已经逃走了。”杨子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邻居回答说:“因为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不知道羊到哪里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杨子听了邻人说的这番话,有些闷闷不乐。他眉头紧锁、脸色灰暗、一言不发。那一天大家再也没有见到他露出一丝笑容。杨子的门徒都觉得有点奇怪,因此不解地问:“羊并不是什么值钱的牲畜,而且又不是先生的,您这样闷闷不乐,究竟是为什么呢?”杨子说:“我并不是惋惜丢了一只羊。我是从这件事联想到探求真理也与这些歧路亡羊一样,如果迷失了方向,也会无功而返啊。”
本文告诉人们:在研究一门学问时,要把握方向,注重领会其实质,而不要被各种表象所迷惑。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多变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正是因为面对的岔路太多,所以才会迷失方向。所以,在做学问时,一定要认准自己认为正确的一门走下去,千万不要改变,否则就会成为歧路亡羊。
启示:人生的选择太多,容易迷失自我,在学习中,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样的...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带着他的朋友,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追赶。杨子说:“唉!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因为岔路很多。”杨子的邻居不久就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说:“已经逃走了。”杨子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邻居回答说:“因为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不知道羊到哪里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杨子听了邻人说的这番话,有些闷闷不乐。他眉头紧锁、脸色灰暗、一言不发。那一天大家再也没有见到他露出一丝笑容。杨子的门徒都觉得有点奇怪,因此不解地问:“羊并不是什么值钱的牲畜,而且又不是先生的,您这样闷闷不乐,究竟是为什么呢?”杨子说:“我并不是惋惜丢了一只羊。我是从这件事联想到探求真理也与这些歧路亡羊一样,如果迷失了方向,也会无功而返啊。”
本文告诉人们:在研究一门学问时,要把握方向,注重领会其实质,而不要被各种表象所迷惑。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多变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正是因为面对的岔路太多,所以才会迷失方向。所以,在做学问时,一定要认准自己认为正确的一门走下去,千万不要改变,否则就会成为歧路亡羊。
启示:人生的选择太多,容易迷失自我,在学习中,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样的话,会事半功倍。(不然,就会迷失方向)
或在研究一门学问时,要把握方向,注重领会其实质,而不要被各种表象所迷惑
Ⅳ 我们老师叫我课前十分钟讲个成语故事,而且是那种很少见的成语,最好带点趣味性,快帮帮我!
这个你应该没听过吧——.疑邻盗斧——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版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权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不够的我接下面。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
Ⅳ 对外汉语课堂:经典成语故事
【成语】: 情根欲种
【拼音】: qíng gēn yù zhǒng
【解释】: 比喻男女之间的恋情。
【出处】版: 清·权孔尚任《桃花扇·入道》:“当此地覆天翻,还恋情根欲种,岂不可笑。”
【拼音代码】: qgyz
Ⅵ 课前3分钟,成语故事
后来居上 English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望梅止渴 English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Ⅶ 求一个成语故事!要上课前演讲的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我国南方有两个小国——越国和吴国。他们经常打仗,势力相当,始终难分胜负。不过,公元前496年,吴国还是把越国打败了。越王允常在战争中受了重伤,不久就死去了。
允常在临死的时候,叮嘱他的儿子,一定要为他报仇雪恨。
允常的儿子勾践,牢牢地记住了父亲的话。他日夜操练兵马,时刻准备报仇雪恨。吴王知道这个消息后,就马上派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再次战败,越王勾践被抓到了吴国。
勾践为了消除吴王对他的疑心,就假装很老实的样子。结果吴王被他蒙骗了,就把他放回了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每天都想着报仇。为了不断磨砺自己的报仇意志,他不但睡在柴草上,而且每次吃饭之前都尝一下苦胆,并大声对自己说:“勾践!你难道忘了越国的耻辱和仇恨了吗?”
为了使越国强大起来,他不但亲自参加劳动,生活也十分俭朴。他非常尊重那些有才能的人,而且对老百姓也非常爱护。这样,越国很快就强盛起来了。
与此同时,他又想方设法为吴王夫差送去很多美女和金银财宝。结果吴王以为他真的不想复仇了,就放松了戒备。
几年以后,越国攻打吴国,攻入吴国国都,吴王夫差也成了阶下囚,勾践终于报了仇。
释义:睡在柴草当中,用舌头舔苦胆。比喻刻苦自励,发奋图强,不敢安逸享受。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
瓮中捉鳖
北宋末年,梁山好汉在山东起义,拥戴宋江为首领。起义军纪律严明,杀富济贫,镇压土豪劣绅,屡屡挫败朝廷派来讨伐的军队,声威震天下,老百姓拍手叫好。
在离梁山泊大寨不远的山下,有个杏花庄。庄上有个小酒店,开酒店的老汉叫王林,家中有一个十八岁的女儿,名唤满堂娇。满堂娇出落得美丽动人尚未许配人家,与老汉相依为命。父女俩虽不富裕,日子倒也过得平静。
有一天,两个地痞流氓窜来酒店吃酒。酒足饭饱后,不但不付酒钱,还对年轻美貌的姑娘起了歹念,强行将她抢走。老汉被一脚踢翻在地。两个恶汉嘿嘿冷笑几声,说道:“俺们是梁山好汉宋江和鲁智深,你敢不从?!这小娘子陪我们玩两天就回来,你如声张出去,小心老命!”说罢扬长而去。
正当老汉悲愤欲绝的时候,梁山好汉李逵路过酒店。听说宋江和鲁智深干下这等伤天害理的事,生性耿直的他怒火中烧,决心上山找宋江和鲁智深算帐。
李逵急冲冲赶回山寨,大闹忠义堂,手提板斧要砍梁山大旗,并逼着宋江和鲁智深下山与老汉对质。当李逵知道错怪了宋江后,羞愧万分,命人将自己捆绑起来,向宋江赔罪。
这时,老汉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报告,说那两个恶汉又来了,被他灌醉后在店里酣睡。李逵兴奋地说:“来得正好,看老子瓮中捉鳖,收拾这两个坏蛋!”
李逵手提板斧,叫老汉前面带路,火速下山,终于除掉了这两个冒充梁山好汉、败坏梁山名声的流氓。
释义:在大坛子里捉甲鱼。比喻想要得到的东西已在掌握之中。
出处:元.康进之《李逵负荆》
万事惧备只欠东风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八十万大军南下,企图并吞南方。刘备采用联吴抗曹之策,与吴军共同抵抗曹操。
当时,孙权和刘备兵力都很少,而曹操兵多将广,占有绝对优势。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和孙权的都督周瑜,商讨破敌良策。两人不谋而合,都认为只有火攻才能打败曹操。
周瑜用反间计,让曹操杀死熟悉水战的蔡瑁、张允。接着庞统又到曹营假装献计,骗曹军把战船连为一体。老将黄盖又与周瑜合演一出“苦肉计”去诈降曹操。实际上,黄盖在船中装满了容易燃烧的物品,准备以诈降的方式冲向曹营,发起火攻。
可等一切都准备好后,周瑜却发现曹操的船只在大江的西北,而自己的船只靠南岸。这时正值冬季,只有西北风,如果用火攻,不但烧不着曹操,反而会烧到自己,只有刮东南风才能对曹军发起火攻。周瑜忧急成病,卧床不起。只有诸葛亮心里有数,他自称有个秘方可以治好周瑜的病。诸葛亮拜访周瑜,把药方写了出来:“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惧备,只欠东风。”一下子点出了周瑜的心病。
周瑜急切地请教诸葛亮有何破敌之策。诸葛亮有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他通过气象观察,预测到近期肯定会刮几天东南风。因此他对周瑜说,自己能呼风唤雨,借三天三夜东南风帮助周瑜放火。周瑜立即命人筑了一个土台,叫“七星坛”。诸葛亮在“七星坛”上祈求东南风。
到了预定的日期,果然东南风大作,周瑜顺利地实行了火攻计划。曹操大败,从此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释义:比喻一切都已齐备,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出处:《三国演义》
还要吗?我多的是
Ⅷ 语文课前成语故事三分钟演讲, 成语故事要成语的意思
(1)凿壁偷光
拼音:áo bì tōu guāng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成语故事: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2)不学无术
拼音:bù xué wú shù
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成语故事: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又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进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Ⅸ 作为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成语故事
http://wap.5156e.com/cy/page/18359.html
推荐下,出了这些还可以找一下世说新语里面的成语。
还有具体的,以下:
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9.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10.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